第一篇: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有着和其他体裁截然不同的特点。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中国古代诗歌,欢迎查看!
《离骚》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解说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意,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具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母听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通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怼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姆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君,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约,后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斋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疋,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 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厅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暗暗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木兰诗 乐府诗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将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蜀道难(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二篇:云南支教——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讲义
学科知识教学学案班级:姓名:2013年7月日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什么是诗歌
诗歌在文学发展历史上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只是到后来诗歌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诗经》→楚辞《离骚》→汉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唐诗(近体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诗歌发展的趋势
(1)语言文字规范化:从《诗经》采民歌为诗,到唐代格律诗的鼎盛。诗歌的语言更加华丽,诗歌创作有了更严格的规范要求。这一方面反映了诗歌的成熟,却不可避免的使诗歌的形式要求高于实质内容。因此,诗歌在唐后逐渐走向没落,逐渐被形式更自由的词和曲取代。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优秀的诗人能将将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并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2)文人创作的职业化,文学发展平民化,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先秦时期主要以政治论文为主,传播思想及政治理论的人以士为主。按照“为文须放荡”的指标。真正以文学感染力显著于世的人其实少见的。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先秦骈体文为主。另外,诗经中四言诗是文学及后代中诗体发展的萌芽。而楚文化中的骚体又是汉代“赋”的蓝本。汉代,描绘事物,抒发情感的赋兴起。同时出现了入司马相如一批的宫廷诗人,同时,文学家的地位不再如战国时显赫。魏晋时期,建安七子在文学价值导向中起到转折作用。五言诗逐步形成。以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章占主导地位。政治意见和诗开始泾渭分明。以后历来如此,文人虽希望以诗获得皇帝的赏识,但真正优秀的文人却是那些政治失意的,如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仕途不顺。
(3)随时代兴衰:诗歌的兴衰与时代的兴衰紧密相连,如唐代:初唐四杰的出现初步扩大了题材的内容,由歌功颂德的宫廷诗走向市井,开启了一代新风,促使诗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盛唐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中唐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唐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小李杜)。
二、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王国维曾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何为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古典诗词,就应该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年代有所了解,这才能接近诗人,才能感受到诗人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人生经历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内在关系。诗人的各种遭遇都会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体现出来,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例如陶渊明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归隐田园的情结,李白忠君为国的远大理想与他的大气豪放,王维对现实的不满与被贬后心境的宁静恬然,李清照思夫的闲适愁苦与作品中透露出清新婉约的风格。“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歌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学样式,其主旨内涵与思想内容或多或少都要带有时代的烙印。例如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就因地域的不同而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所以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唐朝是诗最为繁盛的时期,其中的边塞诗更是著名。如盛唐的有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
1/ 4
学科知识教学学案班级:姓名:2013年7月日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中晚唐的有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虽然同是边塞诗,但是这些诗中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盛唐的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的边塞诗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到了宋代,其边塞诗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则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原因何在?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宋朝长期的积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所以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何为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其实不然。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由情感把握诗歌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2/ 4
学科知识教学学案班级:姓名:2013年7月日
答案:1.忧思
2.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三国魏晋时人。阮籍的忧思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司马家族专政曹魏,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正是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使许多文人名士陷入矛盾:既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但又惧于黑暗势力,怕遭杀身之祸。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三、感受诗歌之美
吟咏诵读
在古诗词鉴赏中,熟读是很重要的,古诗词的味是诵读出来的,诵读是感悟品味诗词的前提,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悟出诗词的意蕴内涵。为了增加古诗词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可以为古诗词配上和其情感基调或者是诗意相协调的古典音乐、欧美经典音乐或者是现代流行乐曲来朗读。在配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创作风格,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去体味、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比如,在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配上邓丽君演唱的同名歌曲中的音乐,使用这种方法对理解古诗的内涵及意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捕捉意象感悟意境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诗词中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事物,作者赋予它以人的情感,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要去了解,这对于使我们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例如:“松、竹、梅”是象征具有高洁品格的君子;“月亮”代表思念家乡之情;“鸿雁”常用来表达离家在外的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历尽艰辛的羁旅伤感;“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等。
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拓展品析一方面就是把某一首古诗词和与之在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方面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进行赏鉴,另一方面也可将情感相同、创作风格迥异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品读。而要做到这点,必须有大量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收集。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句很美的诗“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就有必要找到全诗: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清】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通读全词,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再找纳兰的其它作品来读,不仅可以发现更多佳句,我们对纳兰词的整体风格也就有了直观真切的感受。
尝试自己创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通过自己创作诗歌,我们不仅能更好的理解古人创作诗歌的形式和情感,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
附:诗歌欣赏的术语
中国古典诗歌题材: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
3/ 4
学科知识教学学案班级:姓名:2013年7月日
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5.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⑦生活哲理的阐释 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友人
8爱恨情长的形象。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
激越高亢清婉(新)秀丽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
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绚丽(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明快(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含蓄(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诗词鉴赏中景物形象的意境术语:
雄浑开阔----景物描写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浑厚磅礴。景物色调大多是单一而非绚丽的。多传达豪迈之情。
雄奇瑰丽---景物雄壮,奇特非平常景色,异常美丽。亦多传达豪情。
朦胧渺远---景物描绘亦真亦幻,不可极尽其态,又妙处无穷。情感往往多变。
空灵高远----既高深莫测,又变化多端,是动与静的结合。多传达踲世脱俗的情怀。苍凉悲壮---边塞诗中多体现。多传达思乡怀亲、爱国卫国、征人愁怨等情感。清新明丽---景物淡雅疏朗,色彩明亮。多传达闲适愉悦之情。
宁静恬淡---环境安静,即使有动态描写,也是为了衬托靜景。诗人心情平和,多不受外物杂务干扰。
凄凉冷落----多秋冬萧瑟之景。多传达悲伤落寞之情。
4/ 4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之送别诗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选修之送别诗
一、概念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别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二、特点(1)常见题目
送别诗词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词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其中留别诗词数量很少,如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送别双方多是朋友,也有亲人(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情人(柳永《雨霖铃》),同僚(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匆匆过客(温庭筠《赠少年》)甚至是某个地方(李白《渡荆门送别》是告别故乡,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则是作别湖上亭)。(2)常见意象 A.地点类
: 长亭、短亭、南浦、渭城、阳关、古道、北梁、灞陵、灞桥、柳岸、西楼、望江楼、劳劳亭(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谢(公)亭(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B.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的歌曲。
C.植物类:杨柳、浮萍、飞蓬、草、芳草、青草、芭蕉、丁香 D.动物类:杜鹃、鹧鸪、秋蝉、猿猴、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E.乐器类 :(吹)笛、(吹)箫、(吹)笙、画角 F.景观类
残阳、残月、明月、秋月、浮云、(细)雨/朝雨、水/江水 G.季节天气时间类:阴天、破晓、晨晓、风、黄昏、夕阳、夜、早春/春风/暮春/残红,秋季/西风/落叶,败荷。H.人造物象类 :酒/美酒/浊酒, 船/(兰)舟/帆,(青)灯/烛/蜡/炬
(3)思想内容: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体贴入微的宽慰、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前途艰险的担忧、坦陈心志的告白、积极奋发的勉励、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4)表现手法: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虚实、衬托、比兴、对比、比喻、拟人、反问、谐音(5)风格:伤感型、豪迈型。
A.以悲情为主的:常常表达友人之间因离别而产生的依依不舍、悲伤之情,以及对友人前程的关切,对再次相聚的期待。此类诗歌常有情感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特点。如柳永的《雨霖铃》
B.以抒发旷达或豪迈的情怀为主的: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C.特殊的赠别诗:此类诗歌,虽名为赠别诗,却以言志为
主。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三、主题倾向(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孟郊的《游子吟》抒写的是
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
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
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5.9)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
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6.14)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人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6.12);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
四、鉴赏方法点拨
(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5.11)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6.13)
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5)关注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6)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7)弄清诗中送别的主体客体(即“谁送谁”)。(8)尽量了解送别的相关背景。(9)送别诗设题模式:
A.描绘了什么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B.这些景物渲染什么气氛? C.景物描写烘托什么情感?
答题模式:什么景——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情感。
【例题演绎】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答案: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5分)答案: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3分)
五、理解并背诵以下诗词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9、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0、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1、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2、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13、别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14、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谢眺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藉,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15、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6、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7、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9、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20、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2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部分(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玉簟(diàn)
阡陌(xiān)
霰雪(xiàn)
功亏一篑(kuì).... B.地坼(chì)
羁旅(jī)
渔樵(jiāo)
高屋建瓴(líng).... C.嗟叹(jiē)
绸缪(móu)
祠堂(sí)
繁文缛节(rǔ).... D.踯躅(zhízhú)
潺湲(yuán)
修葺(qì)
对簿公堂(bù).....
2、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D.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亲朋无一字(字:文字)凭轩涕泗流(涕泗:眼泪和鼻涕,这里指眼泪)...B、还乡须断肠(断肠:形容非常悲伤)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响)...C、脚著谢公屐(著:穿)出师未捷(捷:捷径)..D、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时不可兮骤得(骤:突然)...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淡水河谷原本与中信泰富签订了铁矿石供应协议,中信泰富也同意继续按照平均每年45万吨左右的供应量提供给换了“东家”的石钢。
B.迪拜债务危机不仅显示了“迪拜神话”的脆弱性,引发了外界对迪拜发展模式的怀疑,而且还暴露了当前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呢?难道我们不应该迅速采取相关的措施吗?
D.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在工业设计阶段引入低碳理念是在生产、使用全过程实现节能减排不可或缺。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郭沫若绝对是个奇才。学医出身的他,一动手写诗,就成为诗坛巨星;一投笔从戎,就官至高位;一搞学术研究,就拥有了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诸多头衔„„他还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B.“一些人认为使用外国词汇能表现他们头脑开放和国际化,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声称:“相反,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语言树立信心。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指望别人尊重你。”
C.南美的文学受到西方的承认,并不是因其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说穿了是因为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为代表的南美作家都是受西方现代文学教育,他们都能用西方的语言写作(西班牙语、法语或英语等)。
D.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20日报道,最近,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一个遗传学研究小组利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把一种蚊子成功转化为了“疫苗注射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5月19日文章】题: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曲解未来(作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选自《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8版)
6、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7、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要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B.中国人口比西方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由中国历史上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可知,西方是有可能被中国同化的。
C.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在2008-2009年在大衰退中,亚洲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说明经济危机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但没有必然性。D.中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08—2009年的大衰退中没有和其它亚洲国家爆发地缘政治对立,说明中国是能够和平崛起的。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一)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平,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臵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除:授官 .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 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 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 就:立即 .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 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 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 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席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
(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平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四、(28分)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3分)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分)
(4)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在构思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10分)
⑪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强烈生命意识的名句,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①,江月年年望相似”,曹操《短歌行》中的“ ②,去日苦多”,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③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 ④,羡长江之无穷”,这些诗句均表达了古人珍惜生命、追求理想、感逝光阴的情怀。
⑫ ⑤,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⑬ ⑥,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⑭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⑮人生得意须尽欢,⑨。(李白《将进酒》)⑯___________⑩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
16、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6分)
答:
17、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18、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4分)
答:
19、郑振铎曾提到过“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请默写一首这种类型的诗词。(4分)答:
六、(8分)
20、下面的漫画由罂粟枝与罂粟果构成,注意漫画画面特点,准确把握寓意,为漫画写一则简洁、生动、得体的公益广告。(4分)
21、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答题。(4分)
古希腊作家伊索在郊外散步,遇到一个人。那人在伊索背后询问:“先生,从这里怎么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头也不回地说。“我该走哪条路?”那人走到伊索跟前问道。“你往前走!”伊索看也不看他,继续这样回答。那人有些疑惑,但走上了一条看起来直一些的路,又问道:“那我走多久才能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仍旧这样回答。那人有点懵了:“先生,我在问您正经事,您怎么总开玩笑呢?”他生气地放开步子往前走。“朋友,照这个速度,太阳下山前您能到!”伊索在他身后说。
如果从实现人生目标的角度看,伊索的“往前走”包含三层哲理。围绕三层哲理以“目标”和“往前走”为关键词,写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
答: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爱,是永恒的话题。
爱的对象与范围几乎无所不包:爱国家、民族,爱亲人、朋友、邻里、弱者、受难者,爱书籍、游戏、旅游……爱的表现可谓丰富多样:或体贴、温暖、自然,或粗疏、淡然、做作;或持久、及时,或短暂、迟缓;或节制、理性,或盲目、糊涂。爱的滋味也就有酸、甜、苦、辣,让人感喟。
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或对社会人事的观察、思考,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以“让爱变得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以“用心去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测试题答案
一、1、D
2、B
3、B
4、B A“平均数”一般不使用数量范围 C否定不当 D成分残缺,句末加“的环节”。
5、A B插入语,冒号改逗号 C括号移至“写作”前 D引号改为书名号
二、6、A(原文并没有说是“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
7、B(A项前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C项“一时”应为“一年”,“长期”应为“30年”;D项“地缘政治”应为“经济危机”)
8、D(A项是“对历史傲慢的人”的观点;B项是西方的偏见;C项缺少限定语,应在“世界”后加“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
9、B(原文没有提到“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问题,也没有谈及“西方是否可能被中国同化”的问题)
三、10、D(就:到达,接近)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四、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殆”“坠”各1分,句意1分)
(3)我怎能低头弯腰侍奉达官贵人,使自已心情不能愉快而露出笑脸。(4)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身到老(不再回乡)。
14、(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院中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露重。其作用有两点:①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官怨词;②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宫女的形象。宫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构思立意的特点: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15、略
16、答:李清照的“美”体现在:①平民之身念国家大事,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对待一切决不凑合;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意思相近即可。)
17、答: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18、答: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用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表现她的人格之美。(引用“陆游”“王维”诗句作用各2分,如综合陈述引用两人诗句的作用也算对。)
19、略
20、尝试毒品等于葬送终生/接触毒品 结束一生/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毒品,生命的陷阱/吸毒=上吊自杀/沾染毒品,等于自套绞索/毒品——诱惑下面是绞索
21、示例:
“往前走”昭示着:必须向前行动起来,才能到达目标;“往前走”昭示着:只要向前行动起来,走哪条路都能到达目标;“往前走”昭示着:把握好行动的节奏(速度),便能顺利到达目标。
附文言文语段译文:
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平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二)贞观元年(627),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的酋帅冯盎谈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卫将军蔺谟率领江、岭十州的兵力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中原政权刚刚建立,国家贫弱尚未恢复,岭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军难以接上。疾病如果产生,或许不能如意,追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结交远处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险要地势,扰乱侵略周边的周县,部署官员。可是为什么自从有人告发以来数年,兵力从不出境?这就是说他造反的形势没有形成,没有兴师动众的表现。陛下既然没有派人亲自到那里观察,再来朝廷拜谒(报告虚实),恐怕这样看不分明。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岭外于是全部安定下来。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6、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0、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2、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5、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16、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17、鹿门夜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18、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2、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23、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25、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6、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27、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9、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30、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1、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32、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3、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3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5、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
36、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8、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9、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4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之哀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4、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45、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