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漫笔崂山仙境随笔
“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对我个青岛人来说,却不识近在咫尺的崂山真面目,留在脑海里的只是些浮光掠影的记忆。
初见崂山,那是在中学时期。星期天,几个同学骑单车几次同去逛崂山,都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而对崂山历史的渊源,风光的独特,人文的内涵,知之甚少。犹如鲍鱼当成蛤蜊吃,不知其金贵。直到在异乡工作几十年后,受青岛理工大学邀请,来参加母校校庆活动,才有机会饱览了崂山胜景。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可以看到两种景色: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故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那天,阳光明媚,海风徐徐,在崂山长大的一个同届同学的带领下,我们驱车直奔崂山。为了看得真切仔细,我们上山不开汽车,不乘缆车,不走大路,专挑石阶云梯和林间小道。因为那个同学对崂山的地形地貌、沟沟坎坎都了如指掌。他说:“我们来个逆向思维,不走旅游常规路线,走鲜为人知的捷径。”沿途林深树茂,茅草灌木丛生,路就修在峭岩的山腰间,盘曲往复,极尽转折之至。
我这个同学是个见多识广、口齿伶俐之人,一路边看风景边讲山海经。他说崂山原来叫鳌山,若问起这鳌山的来历,里头还有段美妙的故事呢:
在老早以前,茫茫的东海滩上,一没山,二没岭,方圆百里是一马平川的草地。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坐落着大大小小48个村疃。这东海滩上住着的人,有的靠打鱼捞虾谋生,有的靠开荒种粮糊口,尽管干的营生不一样,可是家家户户都过着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的安定生活。谁知这一年,大祸从天降,东海里冒出个有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你道这鳌鱼有多大?尾巴一翘,东海里就竖起个高高的“海岛”;身子一浮,东海里就现出老大一片“陆地”;4个爪子一趴,东海里就掀起万顷波浪;咧开大嘴喝一口水,东海边就落一次大潮!
靠海边有个王家疃,疃里有对胆大艺高的兄妹。哥哥名叫大智,20出头;妹妹名叫大勇,刚刚18岁。他们在48疃乡亲的帮助下,打死了大鳌鱼。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大鳌鱼的遗骨,变化成了南北长30里、东西宽30里的一座山。因为这山是大鳌鱼化成的,人们便叫它是“鳌山”,山南头叫“鳌山头”。
因为这鳌山山势陡险,攀登特别费力,后来人们把它叫成了“劳山”。文人在攀登之后,写诗作文留念时,又在“劳”字边上加了“山”字旁,才成了今天的“崂山”。
我听得如痴如醉,早已忘了爬山的疲劳。沿着古老的石阶,伴着潺潺清泉,我们曲曲折折蜿蜒而上,绕过一条悬崖峭壁,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的玉龙瀑。只见水帘从二十多米高的峭壁上喷涌直下,倒挂在空中。在太阳的照耀下,整个瀑布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周至元有诗赞曰:
“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
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
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
游客贪清赏,斜阳不忍归。”
此时此刻,我也深深感到这里的瀑布,与李白笔下“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于是,我也学着古人的样子,即兴赋诗一首:
倾天水如柱,万卷珠帘开。
琼击石钟脆,细雾扑面来。
离开了倾珠泻玉的玉龙瀑,我们又来到了北九水。它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而得名。这条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竞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以“九水界桥”为界、内外九水共有18道湾,涧水遇峰必折,折处旋成深潭,形成一处景观,各具特色,纷呈异景,统称为九水十八潭。《胶澳志》称北九水之景为:“水作龙吟,石同虎踞,音乐图画,文本天成。”在崂山十二景中,最为秀丽多姿的当数“九水明漪”。清代即墨文人黄襀有诗赞曰:
“怪石嶙峋路可封,一川九曲出盘龙。
溪边疑有胡麻饭,身在桃源第几重。”
1934年7月,我国著名爱国作家郁达夫曾来北九水游玩,他由九水庙至靛缸湾再到蔚竹庵,一步一景地细览,被这里的的风光所陶醉,激情如潮,文思澎湃,在第三天后,精心创作了歌颂崂山的诗:
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中午,我们在山上的“农家乐”进餐。本来是我出于感谢请同学吃饭,而他说要尽地主之谊,抢着埋单。菜肴既新鲜又味美,蔬菜是饭馆老板自己种的,山珍是他上山采摘的,海鲜是他亲自捕捞的。满满一桌子只花了180元,我惊叹曰:“要在上海,至少要四、五百元。”由于“加了油、充了电”,马上浑身是劲,我提议向主峰冲击。沿途悬崖陡壁,险象环生,为了分散我的紧张情绪和疲劳感,我亲爱的同学又拉开了“话匣子”:
“这崂山自古就是道教圣地,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那时,没有大道可走,脚下这些小路就是道祖们常走的‘仙道’。”接着他又绘声绘色地讲了《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的故事:“古时候有个书生叫王七,生性好逸恶劳,整天梦想当神仙,爱读求仙修道之书。一日,他看书入迷,幻觉中自己到了山上三清观,拜一位老道长为师,老道长给他一把斧头,叫他明日起上山砍柴,日复一日,王七吃不得苦,便想偷溜回家,忽见两个老道士向三清观走来,他忙躲在一边,见二人穿墙而入。王七吃惊,求师父教他穿墙之术,也算不枉此行,最后他学了穿墙术,老道长劝他不能以此为非作歹,否则仙术就要失灵。王七回到家里,向妻子炫耀说遇到了神仙,学会了穿墙越壁的本事。妻子听了不相信,王七就站起来做给妻子看。只见他憋足气,离墙几尺远,猛劲朝墙奔过去,结果一头撞在坚硬的墙壁上,顿时跌倒在地。妻子急忙跑上前去,把他扶起来,见他额头上鼓起了一个青包,足有鹅蛋大。妻子笑话他吹牛,他又羞愧又愤恨,连声骂道士不是个好东西。”
走着听着,看着想着,不觉疲倦地就爬上了崂山之巅——巨峰。走到山上远眺,顿觉心胸开朗。这里既具有北方的粗野,又具有南方的清秀。群山深奥,流水清幽,山海景色,融为一体,犹如一幅锦绣的画卷。深感身在云雾中,心旷仙境里。
这巨峰,又称崂顶,位于崂山中部群峰之中,海拔1127.3米。为崂山九大风景游览区中最高最险峻的一个景区。有一线天、黑风口、五指峰比高崮、灵旗峰、自然碑等景观。巨峰极顶有一块几尺见方的岩石,名“盖顶”,又称“磕掌”,仅能容三四人。巨峰山势陡峭,攀登艰难,但我们还是爬上去留了影。看到眼前的气势,此时我不由想起那年登峨眉山金顶时的情景,上山时兴高采烈,观云时如幻如梦,下山时有点败兴。因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用红油漆写着一首四川方言打油诗曰:“都说峨眉天下秀,我说峨眉秀个球,不是郭老来吹牛,龟儿子才到此一游。”缘由是郭沫若曾写过峨眉天下秀的文章,这人自己来金顶参观后,感到不以为然,故出此不屑狂言。
继续往东走,我们来到了上清宫,俗称上宫,是道教著名宫观。位于崂山东南麓,昆仑山之阳,宝珠山坳中。上清宫四周峰峦蜿蜒,孕抱不露,幽而不隘,深而不邃,为栖真佳地。宫内古树参天,前院门内东西两侧各有宋植银杏一株,为崂山银杏之冠,被称“仙树”。其中一棵银杏胸径2.53米,横出粗枝上有三个乳状树瘤,极为罕见,据说一千年方能长出一个。大殿之东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宫后院曾有一株白牡丹,干高丈余,枝繁叶茂;春天花开时,花如冰盘,有数百朵,洁白无瑕,芳香四溢,满院生辉。古人诗云:
“门前排列锦为屏,墙内清阴绿满庭。
百岁牡丹千岁杏,一花一木亦通灵。”
宫西北岩下石间有一清泉,名曰“圣水泉”,其水甘冽澄明,为崂山一大名泉。宫前石桥名“朝真”,宫西石桥曰“迎仙”,实为仙宫也。
我和同学在上清宫稍事休息,看着美景喝一杯崂山绿茶,爽心惬意,随即兴赋诗一首:
“上清宫内品清茶,谈昔论今话天下。
千古英雄浪淘尽,喜看人民兴中华。”
顺山而下,我们又到了崂山道教祖庭——太清宫。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是崂山最大的道观,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环山,前濒面海,四季葱茏,美赛江南。只见那山,一边长满青青树木,另一边则是白石累累,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也。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水清澈,海天一色。太清宫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风格清淡简朴,韵情古色古香。太清宫已经有2200年的历史,三官殿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其实是尧、舜和禹,而三清殿供奉的实际上是老子在三个阶段的不同形象。
三官殿前,有一株山茶,高8.5米,干围1.78米,树龄约700年,是世界少见的大山茶。冬春之际,满树绿叶流翠,红花芳艳,犹如落了一层绛雪,名叫耐冬(山茶花)。不远处原有一株白牡丹,高及屋檐。遥相绽放,芳香吐艳。
走进太清宫,只见香火缭绕,人声鼎沸。上供烧香的,祈福祷寿的,默默忏悔的,暗中求子的,地上跪的一排排,个个虔诚,人人衷心。他们平时都是精打细算过日子,可这时却显得特别大方,不仅花钱买香烛,还往功德箱丢钱呢,少则十元八元,多则上百。据说,寺庙每天的收获颇丰呢。
正在我跃跃欲试也想祭拜时,忽见一帮学生围在耐冬树前,听一位女导游讲解。我赶忙跑了过去,而且挤在了前面。她说:当年蒲松龄曾寓居于此,终日与牡丹、山茶相对,《聊斋志异》中不少美文就是在这里写成。神话故事《香玉》就是突出的代表。接着,她就讲述了一段白牡丹和红山茶变成美丽的女子,与一书生相恋凄美动人的故事:“一黄姓书生在太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又遇山茶花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而去。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也相继死去。”
女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使我听得出神入化。为表怀念之情,随后赋五言古风一首以颂之:
“海上第一山,山下有太清。
依山傍大海,聆听双涛声。
游人络不绝,世代香火浓。
院内有奇树,芳年七百龄。
花开红似火,根深叶茂盛。
传为一花仙,隐身变耐冬。
牡丹仙香玉,相恋爱黄生,中途玉夭折,黄欲绝悲痛。
绛雪重情义,友情助爱情。
真情感天地,香玉得复生。
她却独自守,含笑对众灵。
后人怀其善,纷至睹芳容。
不见花仙面,只有花儿红。
游人寄相思,依树留倩影。
绛雪何所在?去问蒲松龄。
游览了太清宫,我们又来到海边。那蔚蓝清澈的海水,配上远处的点点白帆,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海边树林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集贸市场,各种大排档、民间小吃琳琅满目。我同学说:“上午吃了农家乐,现在再让你尝尝当地传统民间小吃。”于是,我们要了两碗甜沫(里边有小米面、腊肉丁、花生米、粉丝、菠菜组成),又买了两份煎饼卷大葱,吃得喷香喷香。
饭间我诚恳地说:“老同学有机会去上海,我来做东,带你好好看看周边的江南水乡古镇。”
同学则说:“欢迎你再来。”
“啊!还来呀,崂山不都看遍了吗?”
“你才看多少呀,崂山一年四季,朝暮晴阴,景色变化多端,千姿百态,风光无限,她有十二景呢!”
“哪十二景?”我好奇的追问。
同学搬着指头说:“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松;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他喘口气接着说:“看全这些景色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比如看日出,你必须住在山上,还要早起抓时机。”
一日的崂山游,使我兴奋不已,流连忘返。駆车反回市区时,脑海里崂山美轮美奂的画面,久久挥之不去:
崂山的山很美——淡淡的,青青的。那山不很高,但不失险峻,且极其清秀。一片片杂夹着岩石间翠翠的绿色,让你不尽的思念。登巨峰观“日出海上”,则唯崂山独具。清代乾隆年间即墨知县尤淑孝有诗赞曰:
“振衣直上最高峰,如发扶桑一线通。
只有仙灵营窟宅,更无人迹惹天风。
群山岳岳凭临外,大海茫茫隐现中。
持较岱宗应特绝,碧天咫尺彩云红。”
崂山的水很美——柔柔的,甜甜的。那水不喧,及其清澈。山道两旁总有一泓泉水潺潺流过,或清澈见底,或清凉冰爽,都那么不急不徐从容地流下去,那让你也会情不自禁的走到溪边,用心贴近她们,用手捧起滋滋品尝。崂山矿泉水,驰名天下,是大众喜爱的健康饮用水,这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崂山的石很美——怪怪的,熠熠的。无论是石阶小路,还是静卧水底的卵石,都渗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柔美。虽然娇美却不显妖媚,只是静静地为这淡雅的山水再添一笔浓意。崂山异石林立,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仅在主要游览线路上能观察到的象形石就多达200多处。比如“虔女峰”、“蟠桃峰”、狮子峰”、“五指峰”、“青蛙石”、“绵羊石”等等。绿石是崂山的珍宝,质地细密,晶莹润泽,色彩绚丽,明、清两代始即成为名贵观赏石。
崂山的树很美——葱葱的,苍苍的。山上灵树比比皆是。太清宫内2100余年树龄的汉代桧柏(“汉柏凌霄”)三树一体,共荣共生,阅尽人间沧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太平宫外两株300多岁的赤松,虬枝盘龙,华冠葱茏,势如腾龙,绿荫冉冉,覆盖全洞,在崂山十二景中称“云洞蟠松”。蓝水有诗赞曰:
“白云深处白云洞,日日洞口白云封。
惊看云中龙出没,一株洞后百年松。”
崂山的云很美——绵绵的,悠悠的。崂山“三面环海,背负平川”,山海相连。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造就了奇妙的天象变化,云雾、霞光常常形成千姿百态的景观,奇云层叠,给人以虚炫神秘的感觉。著名诗人贺敬之赋诗赞曰:
“黄山尽美恐非真,山川各异似才人.崂山逊君云与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崂山的海很美——蓝蓝的,清清的。崂山是自海底拔海而起的一座名山。站在山上看沧海,山海相接、海天一色、气象万千,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神话传说中的东海即指崂山海域,民间有“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说。据说当年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药,派徐福带领500童男童女东渡,就是从崂山始发渡海前往日本的。
谁不说俺家乡好!崂山,故乡的明珠,东海的仙境,你永远镶嵌在我的心中。
第二篇:四姑娘山仙境杂文随笔
2017年6月19日,五名大学同学约起,各自从不同的地方飞四川双流机场集合,一起租车来一次川西小环自驾游。
出行前,旅游线路、行程安排及租车事宜这些繁琐的工作,蔡、郭两位同学与蔡同学的爱人已不辞劳苦为我们安排妥当。
20日凌晨1点多我们先后到达双流机场,由预先定好的酒店接送车接我们到机场附近的酒店入住,可惜的是在那么豪华的酒店只是梦中待了几个小时就离开了。第二天早晨六点多起床,吃完早饭先到机场租车处接车,是一辆七座豪华型别克越野车,拉我们五个人和行李刚刚好,很舒服。
我们的川西小环线游首先去四姑娘山,四姑娘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大登山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日隆镇境内,属青藏高原邛崃山脉,距成都220公里。先走G4201成都绕城高速,再转G9都汶高速,到达08年大地震发生汶川后便没有高速了,再转350国道。路过映秀镇有同学想去看看地震遗址被我阻止了,想到那么多条活生生的生命,一瞬间就成为一地冤魂,我的心很不舒服,大家都从了我没去成。遥遥千里去一趟不容易,或许因我,给他们留下了遗憾。
向来听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条山路百步九曲,返过来折过去,像那些年打毛衣缠毛线团似的,向着高山之巅攀援,过了一个遂道又是一个遂道。350国道更都是在盘山,大都一边是深渊一边是高山,路面窄到刚容两车相错。国道上的遂道很是简陋,用住房来打个比喻的话,我们这边的遂道是高楼大厦,川西的遂道还在土坯房时代。逶迤绵延的蜀道,风光变幻,艳美绝伦。地图上查询,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到小金县开车要4小时10分钟,而我们却由于对蜀道的怯意和路边美景的吸引,用了两倍多的时间才到达。一路上随自己的意愿或走或停,走走停停。待过了巴郎山遂道,看得见巴郎山的雪峰后我们更是走不动了,尽管我已出现高反,难受的脸色都变了(回来后同学对我讲的,当时他们很是为我担心)也没能影响我和他们一起三步一停五步一下车来欣赏、拍摄那如画美景,在草地上狂欢在花丛中尖叫。传说巴郎山是四姑娘山的爸爸,当年那一带有个恶魔,看上了巴郎四个美丽的女儿中最苗条的四姑娘,欲撸四姑娘为妻,四姑娘不愿嫁与妖魔为妻,巴郎为护爱女周全与恶魔搏斗身亡,化作一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山护着他的女儿们,人们称那座山为巴郎山。而那恶魔一怒之下打开天河闸门,天河水一泻而下,眼看这一地区就要成为一片汪洋,百姓就要藏身海底,四个姑娘挺身而出手拉手一字排开也随父化作四座高入云天的大山,阻挡了天河水,拯救了百姓,为铭记她们救命之恩,百姓把这四座常年积雪的高山叫做“四姑娘山。”这四位姑娘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孩儿,一个个都是棱角分明铮铮铁骨的女汉子,一个更比一个长得高大,从幺姑娘山、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到大姑娘山,身高分别为6250米,5664米、5454米,5355米,其中幺姑娘山为四川省第二高峰。这四位姑娘年岁太大了,长年白发苍苍(冰雪覆盖)。虎背熊腰的男人都没几个能降服得了她们敢与她们亲近,我们这些个柳弱花娇弱不禁风的无用书生压根儿就没敢想亲近她们。计划就是在她们身边沟沟壑壑里转转,远远的仰望着她们当面把赞美歌送给她们。
在巴郎山雪峰的视线里,越接近目的地海拔越高,我的反应也越加严重,到有了高原草甸的地方(同学说路边标志海拔3400米),我的胃翻腾着把路上充饥的零食全捯饬了出来(他们开始有点后悔带我出来)。路还在向山上爬,我们照样到每一个观景台停下来拍照片。到距目的地长坪村六公里左右猫鼻梁时,海拔开始下降(海拔3500米),天下起了小兩,灰色幕布遮盖了大山,路过猫鼻梁也没看到啥,再者大家的肠胃也都对起了山歌,在猫鼻梁没作停留。
下午三点多雨住了,我们到达四姑娘山脚下的长坪村,村里新建的仿古藏式楼宇林立,都是客栈或饭店,看着名称争奇斗艳的众多客栈,你可以想见这里的旅游业相当兴旺。这里的客栈比较便宜,几十元钱便可以住一晚,我们因一位同学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情结,选择了比较高大上的曾拍摄这部电视剧外景地之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客栈,每人每日一百多元住宿费,客栈一楼门外与门庭之上用淡粉色仿真桃花装饰,我们住在三楼,提着个大旅行箱上去有点费力,卫生还可以,这里的六月天凉爽宜人,根本不需要空调那东西。因为住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客栈,旅行归来后专门看了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看了几集也没找到那个客栈的蛛丝马迹,电视剧编的太象蜡制面条的味道,没能继续看下去,也就没能找到住在电视剧里的感觉。
下午四点多吃完迟到的午饭,再过一个小时长坪沟景区就闭门谢客,我们自是进不去了,客栈主人指点我们,附近还有两个免费景区,一是长坪沟售票处外山坡上,二是我们曾路过的猫鼻梁观景台,天睛时,猫鼻梁是观赏四姑娘山的最佳位置,但此刻天气阴沉沉的猫鼻梁观景台也看不到什么,长坪沟售票处外那片山就成了我们的唯一选项。我们刚踏上景区栈道,雨又刷刷的下起来,急忙往回返,还没跑到售票厅屋檐下,大雨如注,我们躲到屋檐下避雨,屋檐长廊里展示着四姑娘山的美景照片,照片大都或是日出日落时分的景色,或是雪景,都是我们此行不可能拍到的景色,一位同学挑几张照片翻拍了发在同学群里蒙人,逗出我们的笑声抖动着雨中的空气,引来其他游客不明就以的目光。
老天爷哭累了休息后,我们怕山路湿滑没再上山,回到客栈不打算出去玩了,坐在窗前摆龙门阵(唠嗑,四川人叫摆龙门阵)喝茶,谁知这四姑娘山的天就如婴儿的脸说变就变,一杯茶还没喝完,太阳出来了,且是那么的灿烂,照得我们心痒痒,赶紧发动车子去爬猫鼻梁。半路上,几个泥瓦工正在路边一块稍宽敞的地方铺设水泥地砖,恰施工到路边,他们的工具材料堵掉半条路,我们减速慢行时发现了侧后方的雪峰在阳光下洁白晶莹闪闪发光,似在招唤我们停下来,而在山路上要停下来,车只能停在工人们刚铺好砖的空地上,别无选择,工人们急得大叫阻止我们,怕损坏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连陪笑带道谦边恳求边下车走向崖边,一边忙不迭的拍照一片吱哇乱叫,一连声的叫喊“太美了!太美了!”感染得工人师傅也顾不得阻拦我们了,也举起手机不停的拍照,嘴里还一边磨叨“半个月都没得出太阳喽,真的是美哟!”看来我们与四姑娘山有着前世修来的缘,当地人都半个月没见过她们的面,我们来时还阴雨绵绵,此时竞阳光明媚的与我们相见。
云在移动山景在变幻,这峰出来那山隐,我们过足了瘾才又继续驱车向猫鼻梁而去。
猫鼻梁是观四姑娘山的好地方,距巴朗山垭口一千米,建有一座两层楼的观景台,平台一层几家卖土特产的商贩正在收摊,见我们到来暂停了下来,一对二十几岁的藏族小夫妻带着个两三岁的儿子,那个孩子一见我特别喜欢跟着我,或许我是他前世的亲人,反正总是要跟着我,我上二楼观景他也要跟着,怕他从栏杆间掉下山去,我紧紧的跟着这个调皮的不停跑动的孩子,不知道他能不能听懂我说话,不让他爬栏杆,他就是要爬上去看,我只能抱着他,高原反应又让我上气接不上下气抱他不动,只好把他送下楼去交给他的母亲,没想到他又自己爬上(那是真正的爬,手脚并用。)来找我,无奈只能与他一同玩耍。不一阵工夫,太阳去了山的那边,去给地球上另一半人送温暖,雪山被隐藏起来,观景台上寒风瑟瑟,尽管穿了冲锋衣,还是每个人都冻得不由自主地缩小自己的体积,我们的这点能量不足以与大自然抗衡,抵挡不住山中寒气侵袭,有人开始打喷嚏了,不得不在抖擞着拍过几张照片后打道回府。
四姑娘山景区由一山——四姑娘山,三沟——双桥沟、长坪沟、海螺沟组成。
长坪沟早上七点开门,下午五点关闭。我们就住售票厅附近,不用着急早起,可以安安稳稳的睡个好觉。第二天吃完早饭八点多,我们去买票,票价每人70元,50元门票绑架了20元车票。那车可不是让你坐着游览的,是从售票厅坐到真正的景区门口的,景区游览全靠一双脚或是骑马,步行走栈道,骑马走烂泥潭。我们选择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一次长坪沟的长度。只在返回途中,还剩两三千米远时有位同学走不动了,我陪她骑了会儿马。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骑马既不能拍照也不能好好看风景,还要溅一身泥。
长坪沟长四十里,栈道一边是山,一边是水,沿路的山坡上几乎都在往出渗水,汇入溪流潺潺流淌,蜿蜒回转,一路与我们相伴。山水原始、古朴、幽静、神秘,植物种类繁多覆盖率高,嫣然一幅“林深不见人”、“清泉石上流”的设色山水画。到这里旅游不用担心总是看人后脑勺,拍照片总是与陌生人合影,一车一车的人撒进去,很快就在密林中不见了踪影。山中被无根水细细清洗了半个月的空气,清新得要将你融化,新雨后的树叶青草苍翠欲滴,远处的雪山银光耀眼。
在北方大树下的植物因为缺少阳光生存艰难,在四姑娘山这里却不受影响,依然生长得繁繁茂茂,生机勃勃。地面上铺满了绿底子花地毯,大都为紫色龙胆花、黄色驴蹄草花。无论走到哪里,我总是见花就拍照,影响得我们的摄影师蔡同学也匍匐于地为花留影,并采一朵大红花为夫人戴在头上。比花草高的是灌木,比灌木高的是杨柳树等树木,更高的是古柏、青松、彬树等总是要出人头地的乔木。层次有第密密匝匝的植被,遮天蔽日,把阳光揉成一地碎屑,尽管艳阳高照,我们也无需打伞防晒,自有一棵棵古木为我们遮荫。景区建设很人性化,沿途建有多个凉亭供游人休憩。长坪沟虽峡谷长天处处皆美,景区规划者还是根据不同阶段特点,划分出不同名称的景。在景区游客不管是徒步还是骑马开启长坪沟游的地方是第一个景点喇嘛寺,也就是景区内乘坐七公里小交通的终点站。沿路有虫虫肢瀑布、枯树滩、甲绒嘟瀑布和上下干海子。到枯树滩开始一步一景,树木盘根错节,枝条伸曲有致,雪山上融化的雪水缓缓从它们脚下流过,这些柏树、杉树被雪水日久冲击而死,虽然树身干枯,苍白躯干燥裂衰竭,但他们仍然保持了生前的形状,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紧紧扎根于这片曾哺育他们成长的土地,有的枝干如剑似戟,傲然刺向天空,有的横卧于地,架起游人滩中猎奇的独木桥,立卧随机,构成一种原始的凌乱美。没有枝叶的枯树林区,视野开阔起来,木板栈道吸收了太阳的能量暖暖的如乡村热炕头,我们惬意地躺在上面享受日光浴,缓解徒步七八公里的疲累。
上下干海子是沟内栈道目前的终点,在幺妹峰脚下,栈道终点是大部分徒步游客(强驴除外)有能力用双脚丈量的最大长度,我们五人仅我与另一名同学到达栈道终点。下面接着的景点是红石滩,因河滩石色是奇特的鲜红色而命名,这种景观在四姑娘山景区里很多,据说要数旅游难度系数最大的海螺沟内的红石滩最为壮美,听了当地人的介绍,我们望难行怯放弃了原计划内海螺沟的美景。我们属正宗的自由行休闲游,别人差不多走完一条沟的时间,愣是让我们晃晃悠悠的在七八公里的栈道上消耗殆尽,此时我们的体力也不容我们继续前行,天又飘起了雨丝,长坪沟内木骡子、唐柏古道、水打坝等景点只好留给未来再去探究。
长坪沟里植物种类丰富,令我难忘的有松萝,度娘告诉我它们又名女萝、松落、龙须草、金钱草、关公须、天蓬草、树挂、松毛、海风藤、金丝藤、云雾草、松上寄生、雪风藤、山挂面、飞天蜈蚣、松毛、石丝线、飞山翅、仙人头发、金丝藤、云雾草、老君须、胡须草、荼须、过山龙、石须等,光看它们这五花八门的名字,你也能想像出它们的长相,丝丝缕缕悬垂于松枝上,如同给松树穿上了金缕衣,朦朦胧胧仙袂飘飘。松萝属地衣门,松萝科植物,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枝体基部直径约3mm,主枝粗3~4mm,次生分枝整齐或不整齐多回二叉分枝,枝圆柱形,少数末端稍扁平或棱角。听同学说只有在空气极干净的地方它们方能生存。
松萝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作用,所含的松萝酸之抗菌作用尤为突出,有清肝化痰,止血,解毒之用。不过只有长于松树之上的须须才是正宗入药松萝。
还有一种大红色生长在枯树上的菌类,长相似传说中的癌症肿瘤,没有规则的形状,外表疙疙瘩瘩,原来以为度娘是万能的,不想度娘也不知道它为何物。还有一种百度一下也不知道的东西,生长在树干上,形状似一朵牡丹花,每个花瓣都象一片荫干的树叶,灰中带绿。
返回的路程骑了两三公里马,看到一段溪水另一侧的风景,在马主人家院外草坪上过了过躺在草坪上遥望蓝天的瘾,人行栈道旁的草坪都是沼泽地无法入内。
是日,仍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客栈食宿。长坪村的客栈家家提供简单的餐饮,家家菜谱里都有一道野菜,我们在景区里碰到不少专门采野菜卖钱的藏民。
第三篇:崂山游记
崂山游记
今天是星期六,天上下着小雨,我们一家人从平度出发,去了青岛。
在路上的时候,爸爸说,希望青岛别下雨,如果下雨就玩不成了。幸好上天也能理解我们需要放松的心情,天空放晴了。我们的车先开到了青岛流亭机场,因为爸爸有事要出发,所以他不去游玩。
送走爸爸上了飞机,我们就前往了崂山风景区,我们的车行驶在5米宽的小路上,左面50米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右面就是陡峭而秀美的崂山。海边还有几家农庄旅店,这当然都是为旅游的人准备的。山脚下和路左边都生长着茂密的茶树,这就是有名的崂山绿茶,茶叶非常绿,叶片很大。这茶树受到海水的滋润和山的灵气,我想,这也就是它有名的原因,车一路向前走着,由于海岸曲折,风光也不同。有的地方山雄伟高大,海浪惊涛拍岸,海边树木郁郁葱葱;有的地方山势连绵起伏,海水温柔地奔向沙滩,茶树显出勃勃生机;有的地方山势险峭,海岸礁石块块,路边野草丛生。这样的景色,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美。
我们的车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停下了,因为我和弟弟都无法抗拒金色的沙滩碧绿的海浪对我们的诱惑,纷纷要求到海边玩,大人们就同意了,在我的带领下,开出了一条最短的路穿过了茶林到达了沙滩。海边的景色真美啊!大块的礁石泡在海水里,露出奇形怪状的一面,汹涌的海水拍在礁石上,拍打出哗哗的声音,海水是那样的蓝,一次又一次地奔向沙滩。沙滩仿佛是天然的按摩器,脚踩在上面非常舒服。抬头向远处望去,雾茫茫的,大海与天空连在一起,真可谓:海天相接,一望无际啊!大海背靠着崂山,真是山清水秀!这里的海与山是最原始的,纯天然的,不加一点人工雕琢的,没有太多人来打扰它。我认为,这样的风景最美。
崂山一行,使我感受到了很多乐趣。大海可以消除我的烦恼,使人心旷神怡。我爱大海!
第四篇:《灯下漫笔》教案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
《灯下漫笔》讲习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
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
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体感知课文。(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
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
(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
明确 :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
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
(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当钞票“蒸蒸日上”时,银元装在怀中,却只觉得“沉重累坠”;当钞票大打折扣,六折、七折后换成了银元,可这时“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
(6)当鲁迅和众多老百姓一样把钞票换银后,他在高兴之余突起了什么想法?(用课文句子回答)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7)请一位同学朗读第5段,明确奴隶的地位和性质。将人不当人,人与牛马的关系。
(8)由第6段作者转入了对历史的挖掘?还说“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向来就很好?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很好吗“?那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
不是的,第八、九段便是例证(阅读印发的背景资料),中国人向来就没争到过人的价格。可见,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结论:
中国的社会历史就是这么两个时代的循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9)作者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样概括的依据何在?(试从上文找出来,然后谈谈你的看法)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了规则,便“万姓舻欢”
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怪圈之中。
(10)作者很谦虚地用“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把我们的思绪从历史拉回到眼前的社会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们究竟要走哪一条路?”
明确:在这一段里鲁迅指明了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却都是“复古”或是“避难”。内在的意思是其实复古也好,避难也好,都是想去做奴隶。面对这样的国民,这样无奈的现实,鲁迅有着淡淡的悲凉。
但很显然,鲁迅先生是反对我们去做奴隶的,他用一个反问句逼出了新的回答(即另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什么?
明确: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最后他以饱满的激情要求我们去创造新的“第三样时代”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问题反思:
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也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
归纳本文的感情基调
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为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概括本文的主题。
2、品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3、体会鲁迅杂文的感情化的特点。
二、问题设置: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
1、在上一节课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也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下面请结合上节课的内容,思考一下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要注意把握三个关键句子)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这基本体现了本文的主题思想。主题:
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矛头指向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2、赏析重点语句,体会情和理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玩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什么?)
“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途中 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有如元朝定律„„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段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人突然陷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时,而又突然得到“等于牛马”的待遇,尽管“不算人”也会“心悦诚服”的。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关键词语是“羡慕”“叹息”“心悦诚服”“ 恭颂”。(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联系课文和你现有的知识,说说对“‘人’的价格”的理解)
“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和自由,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补充:鲁迅“立人”的思想: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第一次提出,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扬精神”,人的个性生命的精神自由,是人之成为人的价格的唯一标准。只要人还处于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受压抑状态,没有获得个体的精神自由,人就没有根本走出“奴隶”的状态。并且在中国封建家族式的结构中,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人人都互相压抑,所以鲁迅的立人尤为重要。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
(5)中国的百姓向来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揭示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无论战与不战都逃不过被人杀掠的命运。关键词语是“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这里所说的“奴隶规则”是什么?)
“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揭露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迁”“避”“比较的‘稳’”。
(8、)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的时候„„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是给“主子”清道辟路,所以说:“为天子驱除云尔”。
明确:这里的“一治一乱”是指上文所说的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乱人物”是指历史上造反起义的农民。在这里作者用了一种幽默的讽刺那些修史的学者们还沉浸在历史的光环中,不愿醒来。
(9、)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什么是“第三样时代”? 现在是21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
请大家讨论。参考:(1)“第三样时代”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是一个全新的时代。鲁迅在这里又透露出一种希望。
(2)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本质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因此,教师把握原则:什么时候真正争取到“人”的价格了,也就迎来了“第三样时代”。
三、问题反思、总结
归纳鲁迅杂文议论感情化的特点
(1)在无懈可击、无可辩驳的逻辑的论证中,鲜明地保留着感性的美感特点,将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把人们心灵的特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点上,加以考查、议论、揭破,不仅见其真,而且见其深。例如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时,表面作一个科学的论断,但作者的内心却是汹涌澎湃。
(2)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的逻辑和动力,不仅给人以理性的说服,而且给人以感情的感染。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促使作者奋笔疾书,换银后,现银沉重,心情更为沉重。(3)议论而不作结论,只是用特定的艺术境界去唤起读者对结论的相像、思考,给人以意在言外的无尽回味。含蓄而不晦涩,概括而不抽象。它们作用于读者的,不光是理性,还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让人们不仅从理性分析中而且从具体的感受中引出结论来,让人感悟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理性认识和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四、作业:课后题二、三
第五篇:《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
2、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
3、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忧愤深广的杂文。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
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文章最后,寄深切希望于青年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鲁迅的思想是如此深邃,鲁迅的文字是如此含蓄,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适时点拨
三、课文浅析
(1)主旨: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2)文章结构
按照《教参》的看法,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这样说来,这五段似可看成“赋比兴”的“兴”了。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这样一种分层方法是否是唯一的呢?不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以一种崭新观念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3)情感基调
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中,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中,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中充满了鲁迅先生一种沉痛而炽热的情感,充满了昂扬的战斗激情。(4)寓含事理
文章中,作者在深刻冷静剖析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充满理性、前无古人的结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循环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沉浮。
四、鉴赏示例
要我们借教参中的一段分析鉴赏文字,体会一下鉴赏的基础。(1)原文: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鲁迅随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含着巨大的激情。他的议论是情感化的。在这篇随笔中,他的情感和理性始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源于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激烈否定,因为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之情,对中国国民的命运和奴性人格产生巨大的同情和讽刺批判之情,他才有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的兴趣;反过来,随着这一情感的增强,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理性认识又不断深化,而理性认识越深刻,对它的情感也越真切。这就使本文具有了这样一种特点: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鲁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辟入里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
(简析:作者从背景出发,在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创作风格的某一方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二)质疑释疑:
1.“第一、二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它们有什么 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共同本质:始终是奴隶(牛马)。
2.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课文中:
五胡十六国、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
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3你理解“第三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即: 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换言之,民主、自由的新时代。
4.作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你是如何理解“人”的价格的?“人”的价格:
即“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质,有“人” 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
5.文章论述了这样一个深刻而重大的问题,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引出来的?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引出来的。“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与“人变成了奴隶贱了身反而万分喜欢”有其内在的相似处: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最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四1.杂文的写法: 通过典故、趣闻、寓言、传说引申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古道今,就实避虚,联系现实,针砭时弊。如何鲁迅所提供的这个“钞票换银圆”的故事,提炼出自己的思想? 讨论,提问)2.词语解释: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先儒:先前的文人。纳粮:交赋税。
3.关于鲁迅思想核心的探讨 鲁迅原名——树人 鲁迅思想核心——立人
“树”和“立”是同一意思,都是使动用法,即“使人树”、“使人立”。“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鲁迅一生追求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附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 层次
自我实现需要:成就 5 尊重需要:尊严、自尊 4 社交需要:友谊、爱情、归属感 3 安全需要:安全、职业、医疗、养老 2 生存需要:吃、穿、住、行、性 1 附2:几个相关概念
人文主义:肯定人是世界中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
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具体为:自由、平等、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