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有以下这些:
(一)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纪律好。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这得益于课前自主搜集并修改好了教学演示视频。
(三)在学生实验的时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更进一步多做了一些,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说明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并且思维敏捷。
三、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我很满意。这节课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对于一些非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也不是本节课的事情,学生完全可以下课后单独请教我。
四、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在学生做实验时,有好几次都失败了,我就小声地在旁边鼓励学生:不要急,慢点来,掌握要领和细节等等。
五、如果让我重新公开上这节课,还会这样上,如果让我上一节非公开课,我可能会把一些我直接讲解的知识点,以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六、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这也验证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说明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语速适中,课堂气氛好,学习效果好,教学手段好,实验演示好等等。当然提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我的启发是:也许是我的运气好,也许是课前准备充分,这节课确实上得比较成功,并给我很多的启发,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感谢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给了我一次提升自己的好机会。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第二篇: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
《大气压强》一课花了很多心思去准备,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对该课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魔术(实验)引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视线,调动起他们学习大气压的兴趣。而且表演魔术的几个同学不仅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的领会,也成了同学当中的明星,一下课就有同学围住他们要学习魔术表演,让这几位同学很有成就感,班上也掀起了一股实验热潮,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非常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2、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验的设计,如“纸托水杯”、“饼子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谁是大力士”“一盘托千斤“等实验的设计,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原理,而且实验简单易行,容易成功,现象神奇,趣味性较强,课堂上学生们一直兴致盎然,精力集中,期待着老师给他们带来新的惊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把握科学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真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的教学理念。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兴奋点多,思维发散,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门道”而不是看热闹,也要注意课堂的纪律的有效控制。
2、由于容量较大,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讲解有些仓促,有的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不够理想。
3、对托里拆利实验难点的理解消化还需要强化。
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习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2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
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平直,实验险些失败。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的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二、课后的一些感想
我们知道,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用多媒体课件应该可以。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4
开始教学《那只松鼠》认为两节课就绰绰有余,结果花了两天时间。文本不深奥,结构也简单。只是觉得这篇课文对写作很有指导意义。
文章的前三段采用了倒叙的方法,这在以前的课文中很少见,提出来让孩子揣摩揣摩很有必要。
而文章第三自然段对小松鼠的描写抓得很到位,紧紧围绕“活泼伶俐”一词进行刻画。而对“我”是如何抓到松鼠的,却是一笔了之。这一点对学生写作时“如何抓重点”很有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要孩子们学课文,背课文有何意义?别说学生了,恐怕这一点连很多家长也茫然。于是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要求孩子能够背诵,然后让他们和我一起来描述一段“活泼伶俐”的事物。结果呢,仿写出来的事物都具有这个鲜明的特点,写作也觉着特容易了。自然地,孩子们也觉得读课文,背课文有意思了!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5
学生往往习惯于用气体所具有的特点来预测大气压,容易产生理解误区,成为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
本节我的设计思路是:以当下比较流行的魔术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享受探究的乐趣,最后,以一道课外探究实验承前启后,使课堂留有余音,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动手实验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本节课具体总结如下:
1.在引入这一环节,我以当下比较流行的魔术引入课题,这不仅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且魔术内容设计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学生刚刚学了液体压强知识,且也有这个实验,所以很容易就回答出:“水会从孔中流出。”当我把塑料瓶从水槽拿出,学生发现水却没有流出。那一刻,我看到学生的表情,感觉到已成功了三分之一。
2.课堂上的几个小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杯水倒置实验,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大气压的存在,又真切体会到了大气压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教学反思《大气压强教学反思》。还有学生熟悉的滴管、注射器实验更是学生体会到了大气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想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还是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让大气压的存在事实在学生心中扎了根,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这是教师任何优美华丽的词语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用简单的录相所能取代的。我想这几个实验不仅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大气压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了尊重事实、相信科学的思想,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这比我们平时几句空洞的激励性话语效果要好得多。
3.难点的突破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方法,并用几幅简图进一步分析原理,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问题的实质,突破了难点。
4.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恰当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5.有些问题设计不得当、不明确,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造成有几个环节课堂气氛差,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6.针对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处理简单,只是在引入中一带而过。使学生印象淡薄,有的同学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虽不是重点,却直接影响了一些问题的分析,比如在回答:“为什么我们的手感觉不到大气压的存在呢?”时,如果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重力,就不会说出是:“因为空气密度小。”的答案了。
下次再上这节课,可适当添加练习。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6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思维,要达目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怎样才能使塑料瓶中的水流出来的实验中,安排学生来完成这项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请另外一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实验目的,这样使学生参与的面更广,让学生感到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达到了探究知识的目的。
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7
1. 引入:利用小魔术直接引入大气压强。瓶子变瘪,瓶子周围只有空气,空气使瓶子变瘪,比较两个瓶子受大气压强的作用,应该用相同的瓶子,体现控制变量法。
2. 语言要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物理量一定要带单位。
3. 演示注射器吸取水时,应该用带颜色的水,实验就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时,给学生图片展示,创设情景。
5. 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大气压与气压,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学生的亮点,顺着学生的问题拓展开。
6. 交待清楚托里拆利实验,让那个学生明白,不管玻璃管怎么变,但是水银槽液面和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是不变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形状,倾斜角度,水银槽内水银多少以及提压管子均无关系。
7. 分析托里拆里实验时,不妨取一个液片,水银柱对液片有一个向下的压强,大气压通过液体的传递,给液片一个向上的作用,而液片静止不动,受力平衡。所以大气压就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 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托起10.3m高的水柱,向学生说清10.3m高的概念,可以举例一层教学楼高约为3m,而10.3m大约为4层楼高,如果用水代替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在普通教室不宜操作,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水不代替水银的原因,但是得说请,任何液体都可以做次试验,只不过水银的密度是最大的,方便操作。就着这个问题,可以再解释一下覆杯实验,纸片掉不下来的原因,若水柱的高度超过10.3m,大气压就托不住纸片,纸片会下落。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8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
“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
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
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
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
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9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课堂课,总的来说,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多,失败的地方少,现反思如下:
1、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的设计。如“覆杯实验”、“瓶吞气球”“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等实验的设计,比较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使实验比较成功,趣味性较强,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脸上可爱的笑容,我也很开心。
2、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目的。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实验较多,课堂气氛良好。由于本堂课的实验较多,学生的参与面较广,能够积极投入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比较兴奋,导致整课堂的纪律不是最好。
2、由于容量较大,所以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的结束有些仓促。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0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1
上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课前我们备课组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十几个实验,这些实验都利用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物品。本来觉得现象非常明显,结论肯定很容易得出,可是却发生了没有料到的情况。首先,我用热水涮了一下矿泉水瓶子,然后把热水到处,迅速的把瓶盖拧紧。不一会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就瘪了。学生还说“劲可真大”我问同学们,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空气。接着我又拿出两个玻璃片,很容易的就把玻璃偏分开了。然后我又在玻璃片上面滴了几滴水,让一位同学把这两个玻璃片拉开。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拉开。我又问大家“是谁压着玻璃片,不让我们把玻璃片分开呢?”大家很坚定的说“空气”接着我在矿泉水瓶子侧壁钻了一个孔,然后到满水,水从小孔喷射出来,然后我迅速的把瓶盖拧紧,小孔不在向外喷水了,接着问大家“是谁不让水往外l流呢?”大家说“是空气”。这时候我观察到班级里一位平时成绩很不错的同学,一直在思考什么,并且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兴奋。等到其他同学都不说了,他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你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了水,怎么能说是空气呢,没有液体压强的原因吗?”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实验,小孔在什么时候流水,什么时候不流水,大家说不拧盖子的时候水可以流出来,拧紧盖子水就不流了。那么两次水都是一样的水,有无盖子的区别就在于液面上方是否与大气联通。是谁影响水的流淌呢?他这是恍然大悟,确定是因为空气的因素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首先就是备课的角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要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觉得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只凭经验判断,要注意引导,注意自己表述的语言是否到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如果这节课上,我忽视了这个同学的想法,他一定会觉得知识是和实际脱轨的,要去背知识,这样势必会打消他学习的积极性,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如何正确的引导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透视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方法,途径。教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2
就本文的内容而言,选这篇文章很有很有价值,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内容却很丰富。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在文中都有所体现。初三正是吹糠见米的重要阶段,梳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扫清议论文的学习障碍,建构议论文的知识网络显得尤为重要。就本文的主题而言,选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初三的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疲乏期,对自己的理想不够坚定,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这篇文章的及时出现,教师的及时引导,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这是由20__级2班“理想组”为我们呈现的一篇自主推荐课。《成功的秘诀》是丰都县“语文发展性阅读”导学案上的一篇课外阅读。学生把它选出来进行小组授课,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文本材料,便于阅读;原因之二:本文是议论文,内容易于理解;原因之三: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学习上缺乏动力,理想在动摇,失去了人生前进的方向。
在授课小组的通力协作下,“理想组”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极为精彩的展示课。
就本文的内容而言,选这篇文章很有很有价值,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内容却很丰富。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在文中都有所体现。初三正是吹糠见米的重要阶段,梳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扫清议论文的学习障碍,建构议论文的知识网络显得尤为重要。就本文的主题而言,选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初三的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疲乏期,对自己的理想不够坚定,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这篇文章的及时出现,教师的及时引导,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3
大气压强这节课是我参加明星教师评选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
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了大量的实验,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4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掌握物理知识,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本着这一出发点,对义务教育版初二物理《大气压强》的课堂教学作以下思考,共同切磋。
1、用悬念式实验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我采用了自制教具“大气压强演示器”。实验的器材是:酒精棉球、火柴、广口瓶(3个)、气球、棉线。实验器材非常简单,但做起来效果非常好。具体的做法是:先把气球吹鼓,用细线把口封住,然后点燃酒精棉球,放入广口瓶中(注:勿将瓶口烧得很热,以免把气球烫破),快速把气球放在瓶口上,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广口瓶紧紧地吸在气球上,按照上面的做法,把其它两个广口瓶同样吸在广口瓶上,最后把气球提起来,发现三个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学生在集中精力观看实验,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让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接着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大气压强。通过这个演示实验,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起来。
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利用上面的实验引入新课之后,接着回忆前面学习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知道液体由于受重力,且易于流动,所以液体会产生压强。气体也受重力,并且也易于流动,那么它内部会不会产生压强呢?
学生分组做模拟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把两个塑料挂衣钩凹面对挤,尽量挤出里面的空气,然后用力拉挂衣钩,结果费很大的力也不容易把它拉开。这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也体会出大气压强是很大的,然后让学生向着各个方向拉挂衣钩,不论在哪个方向上挂衣钩都不容易拉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样通过做实验许多问题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不用教师再费很多口舌。
3、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4、从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
介绍覆杯实验:把玻璃杯盛满水,用硬纸片盖住,再倒置过来,看纸片能否托住杯中的水。(注:杯水与纸片严密结合不留空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求杯口的一圈与纸片都要平整。)学生分组做实验,结果水和纸片都不落下,给学生强烈的兴趣剌激。有覆杯实验的启发,演示盛满水的试管倒插在水银槽中,试管中的水不落下,再把试管换成更长的量筒,同样做上面的实验,发现盛满水的量筒的水,仍然不落下。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5、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介绍用取代法测大气压强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大气的高度很大,大气分布复杂,大气的密度是个变量,所以求它的压强就不能套用液体压强的公式。托里拆利实验揭露了上方为真空的水银柱与大气压两者对同一水银面产生的压强相等的客观事实。根据它们的平衡关系,难以测算的大气压强就被该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取代了。它化难为易是实验设计思想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这是托里拆利的伟大功绩。教学时向学生讲清这种取代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本节课教学的思考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达到快捷地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的具体的、真实的物理图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5
在这节课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有以下这些:
(一)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纪律好。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这得益于课前自主搜集并修改好了教学演示视频。
(三)在学生实验的时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更进一步多做了一些,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说明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并且思维敏捷。
三、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我很满意。这节课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对于一些非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也不是本节课的事情,学生完全可以下课后单独请教我。
四、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在学生做实验时,有好几次都失败了,我就小声地在旁边鼓励学生:不要急,慢点来,掌握要领和细节等等。
五、如果让我重新公开上这节课,还会这样上,如果让我上一节非公开课,我可能会把一些我直接讲解的知识点,以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六、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这也验证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说明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语速适中,课堂气氛好,学习效果好,教学手段好,实验演示好等等。当然提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我的启发是:也许是我的运气好,也许是课前准备充分,这节课确实上得比较成功,并给我很多的启发,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感谢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给了我一次提升自己的好机会。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第三篇: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有以下这些:
(一)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纪律好。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这得益于课前自主搜集并修改好了教学演示视频。
(三)在学生实验的时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更进一步多做了一些,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说明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并且思维敏捷。
三、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我很满意。这节课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对于一些非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也不是本节课的事情,学生完全可以下课后单独请教我。
四、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在学生做实验时,有好几次都失败了,我就小声地在旁边鼓励学生:不要急,慢点来,掌握要领和细节等等。
五、如果让我重新公开上这节课,还会这样上,如果让我上一节非公开课,我可能会把一些我直接讲解的知识点,以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六、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这也验证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说明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语速适中,课堂气氛好,学习效果好,教学手段好,实验演示好等等。当然提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我的.启发是:也许是我的运气好,也许是课前准备充分,这节课确实上得比较成功,并给我很多的启发,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感谢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给了我一次提升自己的好机会。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3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
“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
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
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
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
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4
《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演是实验;易拉罐压瘪,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覆杯实验,挤压皮碗实验,矿泉水瓶扎孔装水不流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首先做大气压支撑水柱的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平直,实验险些失败。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5
大气压强这节课是我参加明星教师评选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
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了大量的实验,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6
一、教学设计的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二、课后的一些感想
1、我们知道,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用多媒体课件应该可以。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思维,要达目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怎样才能使塑料瓶中的水流出来的实验中,安排学生来完成这项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请另外一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实验目的,这样使学生参与的面更广,让学生感到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达到了探究知识的目的。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7
上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课前我们备课组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十几个实验,这些实验都利用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物品。本来觉得现象非常明显,结论肯定很容易得出,可是却发生了没有料到的情况。首先,我用热水涮了一下矿泉水瓶子,然后把热水到处,迅速的把瓶盖拧紧。不一会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就瘪了。学生还说“劲可真大”我问同学们,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空气。接着我又拿出两个玻璃片,很容易的就把玻璃偏分开了。然后我又在玻璃片上面滴了几滴水,让一位同学把这两个玻璃片拉开。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拉开。我又问大家“是谁压着玻璃片,不让我们把玻璃片分开呢?”大家很坚定的`说“空气”接着我在矿泉水瓶子侧壁钻了一个孔,然后到满水,水从小孔喷射出来,然后我迅速的把瓶盖拧紧,小孔不在向外喷水了,接着问大家“是谁不让水往外l流呢?”大家说“是空气”。这时候我观察到班级里一位平时成绩很不错的同学,一直在思考什么,并且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兴奋。等到其他同学都不说了,他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你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了水,怎么能说是空气呢,没有液体压强的原因吗?”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实验,小孔在什么时候流水,什么时候不流水,大家说不拧盖子的时候水可以流出来,拧紧盖子水就不流了。那么两次水都是一样的水,有无盖子的区别就在于液面上方是否与大气联通。是谁影响水的流淌呢?他这是恍然大悟,确定是因为空气的因素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首先就是备课的角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要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觉得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只凭经验判断,要注意引导,注意自己表述的语言是否到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如果这节课上,我忽视了这个同学的想法,他一定会觉得知识是和实际脱轨的,要去背知识,这样势必会打消他学习的积极性,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如何正确的引导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透视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方法,途径。教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8
1. 引入:利用小魔术直接引入大气压强。瓶子变瘪,瓶子周围只有空气,空气使瓶子变瘪,比较两个瓶子受大气压强的作用,应该用相同的瓶子,体现控制变量法。
2. 语言要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物理量一定要带单位。
3. 演示注射器吸取水时,应该用带颜色的水,实验就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时,给学生图片展示,创设情景。
5. 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大气压与气压,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学生的亮点,顺着学生的问题拓展开。
6. 交待清楚托里拆利实验,让那个学生明白,不管玻璃管怎么变,但是水银槽液面和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是不变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形状,倾斜角度,水银槽内水银多少以及提压管子均无关系。
7. 分析托里拆里实验时,不妨取一个液片,水银柱对液片有一个向下的压强,大气压通过液体的传递,给液片一个向上的作用,而液片静止不动,受力平衡。所以大气压就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 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托起10.3m高的水柱,向学生说清10.3m高的概念,可以举例一层教学楼高约为3m,而10.3m大约为4层楼高,如果用水代替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在普通教室不宜操作,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水不代替水银的原因,但是得说请,任何液体都可以做次试验,只不过水银的密度是最大的,方便操作。就着这个问题,可以再解释一下覆杯实验,纸片掉不下来的原因,若水柱的高度超过10.3m,大气压就托不住纸片,纸片会下落。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9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课堂课,总的来说,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多,失败的地方少,现反思如下:
1、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的设计。如“覆杯实验”、“瓶吞气球”“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等实验的设计,比较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使实验比较成功,趣味性较强,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脸上可爱的笑容,我也很开心。
2、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目的。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实验较多,课堂气氛良好。由于本堂课的实验较多,学生的参与面较广,能够积极投入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比较兴奋,导致整课堂的纪律不是最好。
2、由于容量较大,所以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的结束有些仓促。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0
《大气压强》一课花了很多心思去准备,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对该课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魔术(实验)引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视线,调动起他们学习大气压的兴趣。而且表演魔术的几个同学不仅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的领会,也成了同学当中的明星,一下课就有同学围住他们要学习魔术表演,让这几位同学很有成就感,班上也掀起了一股实验热潮,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非常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2、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验的设计,如“纸托水杯”、“饼子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谁是大力士”“一盘托千斤“等实验的设计,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原理,而且实验简单易行,容易成功,现象神奇,趣味性较强,课堂上学生们一直兴致盎然,精力集中,期待着老师给他们带来新的惊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把握科学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真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的教学理念。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兴奋点多,思维发散,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门道”而不是看热闹,也要注意课堂的纪律的有效控制。
2、由于容量较大,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讲解有些仓促,有的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不够理想。
3、对托里拆利实验难点的理解消化还需要强化。
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习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1
学生往往习惯于用气体所具有的特点来预测大气压,容易产生理解误区,成为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
本节我的设计思路是:以当下比较流行的魔术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享受探究的乐趣,最后,以一道课外探究实验承前启后,使课堂留有余音,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动手实验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本节课具体总结如下:
1.在引入这一环节,我以当下比较流行的魔术引入课题,这不仅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且魔术内容设计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学生刚刚学了液体压强知识,且也有这个实验,所以很容易就回答出:“水会从孔中流出。”当我把塑料瓶从水槽拿出,学生发现水却没有流出。那一刻,我看到学生的表情,感觉到已成功了三分之一。
2.课堂上的'几个小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杯水倒置实验,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大气压的存在,又真切体会到了大气压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教学反思《大气压强教学反思》。还有学生熟悉的滴管、注射器实验更是学生体会到了大气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想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还是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让大气压的存在事实在学生心中扎了根,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这是教师任何优美华丽的词语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用简单的录相所能取代的。我想这几个实验不仅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大气压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了尊重事实、相信科学的思想,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这比我们平时几句空洞的激励性话语效果要好得多。
3.难点的突破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方法,并用几幅简图进一步分析原理,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问题的实质,突破了难点。
4.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恰当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5.有些问题设计不得当、不明确,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造成有几个环节课堂气氛差,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6.针对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处理简单,只是在引入中一带而过。使学生印象淡薄,有的同学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虽不是重点,却直接影响了一些问题的分析,比如在回答:“为什么我们的手感觉不到大气压的存在呢?”时,如果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重力,就不会说出是:“因为空气密度小。”的答案了。
下次再上这节课,可适当添加练习。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2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掌握物理知识,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本着这一出发点,对义务教育版初二物理《大气压强》的课堂教学作以下思考,共同切磋。
1、用悬念式实验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我采用了自制教具“大气压强演示器”。实验的器材是:酒精棉球、火柴、广口瓶(3个)、气球、棉线。实验器材非常简单,但做起来效果非常好。具体的做法是:先把气球吹鼓,用细线把口封住,然后点燃酒精棉球,放入广口瓶中(注:勿将瓶口烧得很热,以免把气球烫破),快速把气球放在瓶口上,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广口瓶紧紧地吸在气球上,按照上面的做法,把其它两个广口瓶同样吸在广口瓶上,最后把气球提起来,发现三个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学生在集中精力观看实验,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让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接着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大气压强。通过这个演示实验,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起来。
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利用上面的实验引入新课之后,接着回忆前面学习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知道液体由于受重力,且易于流动,所以液体会产生压强。气体也受重力,并且也易于流动,那么它内部会不会产生压强呢?
学生分组做模拟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把两个塑料挂衣钩凹面对挤,尽量挤出里面的空气,然后用力拉挂衣钩,结果费很大的力也不容易把它拉开。这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也体会出大气压强是很大的,然后让学生向着各个方向拉挂衣钩,不论在哪个方向上挂衣钩都不容易拉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样通过做实验许多问题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不用教师再费很多口舌。
3、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4、从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
介绍覆杯实验:把玻璃杯盛满水,用硬纸片盖住,再倒置过来,看纸片能否托住杯中的水。(注:杯水与纸片严密结合不留空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求杯口的一圈与纸片都要平整。)学生分组做实验,结果水和纸片都不落下,给学生强烈的兴趣剌激。有覆杯实验的启发,演示盛满水的试管倒插在水银槽中,试管中的水不落下,再把试管换成更长的量筒,同样做上面的实验,发现盛满水的量筒的水,仍然不落下。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5、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介绍用取代法测大气压强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大气的高度很大,大气分布复杂,大气的密度是个变量,所以求它的压强就不能套用液体压强的公式。托里拆利实验揭露了上方为真空的水银柱与大气压两者对同一水银面产生的压强相等的客观事实。根据它们的平衡关系,难以测算的大气压强就被该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取代了。它化难为易是实验设计思想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这是托里拆利的伟大功绩。教学时向学生讲清这种取代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本节课教学的思考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达到快捷地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的具体的、真实的物理图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四篇: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有以下这些:
(一)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纪律好。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这得益于课前自主搜集并修改好了教学演示视频。
(三)在学生实验的时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更进一步多做了一些,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说明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并且思维敏捷。
三、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我很满意。这节课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对于一些非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也不是本节课的事情,学生完全可以下课后单独请教我。
四、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在学生做实验时,有好几次都失败了,我就小声地在旁边鼓励学生:不要急,慢点来,掌握要领和细节等等。
五、如果让我重新公开上这节课,还会这样上,如果让我上一节非公开课,我可能会把一些我直接讲解的知识点,以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六、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这也验证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说明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语速适中,课堂气氛好,学习效果好,教学手段好,实验演示好等等。当然提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我的启发是:也许是我的运气好,也许是课前准备充分,这节课确实上得比较成功,并给我很多的启发,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感谢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给了我一次提升自己的好机会。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3
学生往往习惯于用气体所具有的特点来预测大气压,容易产生理解误区,成为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
本节我的设计思路是:以当下比较流行的魔术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享受探究的乐趣,最后,以一道课外探究实验承前启后,使课堂留有余音,大气压强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动手实验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本节课具体总结如下:
1.在引入这一环节,我以当下比较流行的魔术引入课题,这不仅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且魔术内容设计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学生刚刚学了液体压强知识,且也有这个实验,所以很容易就回答出:“水会从孔中流出。”当我把塑料瓶从水槽拿出,学生发现水却没有流出。那一刻,我看到学生的表情,感觉到已成功了三分之一。
2.课堂上的几个小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杯水倒置实验,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大气压的存在,又真切体会到了大气压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教学反思《大气压强教学反思》。还有学生熟悉的滴管、注射器实验更是学生体会到了大气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想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还是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让大气压的存在事实在学生心中扎了根,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这是教师任何优美华丽的词语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用简单的录相所能取代的。我想这几个实验不仅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大气压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了尊重事实、相信科学的思想,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这比我们平时几句空洞的激励性话语效果要好得多。
3.难点的突破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方法,并用几幅简图进一步分析原理,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问题的实质,突破了难点。
4.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恰当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5.有些问题设计不得当、不明确,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造成有几个环节课堂气氛差,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6.针对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处理简单,只是在引入中一带而过。使学生印象淡薄,有的同学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虽不是重点,却直接影响了一些问题的分析,比如在回答:“为什么我们的手感觉不到大气压的存在呢?”时,如果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重力,就不会说出是:“因为空气密度小。”的答案了。
下次再上这节课,可适当添加练习。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4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
“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
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
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
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
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5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掌握物理知识,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本着这一出发点,对义务教育版初二物理《大气压强》的课堂教学作以下思考,共同切磋。
1、用悬念式实验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我采用了自制教具“大气压强演示器”。实验的器材是:酒精棉球、火柴、广口瓶(3个)、气球、棉线。实验器材非常简单,但做起来效果非常好。具体的做法是:先把气球吹鼓,用细线把口封住,然后点燃酒精棉球,放入广口瓶中(注:勿将瓶口烧得很热,以免把气球烫破),快速把气球放在瓶口上,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广口瓶紧紧地吸在气球上,按照上面的做法,把其它两个广口瓶同样吸在广口瓶上,最后把气球提起来,发现三个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学生在集中精力观看实验,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让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接着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大气压强。通过这个演示实验,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起来。
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利用上面的实验引入新课之后,接着回忆前面学习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知道液体由于受重力,且易于流动,所以液体会产生压强。气体也受重力,并且也易于流动,那么它内部会不会产生压强呢?
学生分组做模拟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把两个塑料挂衣钩凹面对挤,尽量挤出里面的空气,然后用力拉挂衣钩,结果费很大的力也不容易把它拉开。这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也体会出大气压强是很大的,然后让学生向着各个方向拉挂衣钩,不论在哪个方向上挂衣钩都不容易拉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样通过做实验许多问题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不用教师再费很多口舌。
3、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4、从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
介绍覆杯实验:把玻璃杯盛满水,用硬纸片盖住,再倒置过来,看纸片能否托住杯中的水。(注:杯水与纸片严密结合不留空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求杯口的一圈与纸片都要平整。)学生分组做实验,结果水和纸片都不落下,给学生强烈的兴趣剌激。有覆杯实验的启发,演示盛满水的试管倒插在水银槽中,试管中的水不落下,再把试管换成更长的量筒,同样做上面的实验,发现盛满水的量筒的水,仍然不落下。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5、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介绍用取代法测大气压强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大气的高度很大,大气分布复杂,大气的'密度是个变量,所以求它的压强就不能套用液体压强的公式。托里拆利实验揭露了上方为真空的水银柱与大气压两者对同一水银面产生的压强相等的客观事实。根据它们的平衡关系,难以测算的大气压强就被该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取代了。它化难为易是实验设计思想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这是托里拆利的伟大功绩。教学时向学生讲清这种取代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本节课教学的思考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达到快捷地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的具体的、真实的物理图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6
大气压强这节课是我参加明星教师评选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
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了大量的实验,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7
一、教学设计的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二、课后的一些感想
1、我们知道,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用多媒体课件应该可以。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思维,要达目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怎样才能使塑料瓶中的水流出来的实验中,安排学生来完成这项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请另外一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实验目的,这样使学生参与的面更广,让学生感到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达到了探究知识的目的。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8
《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演是实验;易拉罐压瘪,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覆杯实验,挤压皮碗实验,矿泉水瓶扎孔装水不流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 “、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首先做大气压支撑水柱的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平直,实验险些失败。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9
《大气压强》一课花了很多心思去准备,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对该课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魔术(实验)引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视线,调动起他们学习大气压的兴趣。而且表演魔术的几个同学不仅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的领会,也成了同学当中的明星,一下课就有同学围住他们要学习魔术表演,让这几位同学很有成就感,班上也掀起了一股实验热潮,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非常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2、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验的设计,如“纸托水杯”、“饼子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谁是大力士”“一盘托千斤“等实验的设计,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原理,而且实验简单易行,容易成功,现象神奇,趣味性较强,课堂上学生们一直兴致盎然,精力集中,期待着老师给他们带来新的惊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把握科学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真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的教学理念。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兴奋点多,思维发散,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门道”而不是看热闹,也要注意课堂的纪律的有效控制。
2、由于容量较大,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讲解有些仓促,有的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不够理想。
3、对托里拆利实验难点的理解消化还需要强化。
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习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0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课堂课,总的来说,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多,失败的地方少,现反思如下:
1、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的设计。如“覆杯实验”、“瓶吞气球”“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等实验的设计,比较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使实验比较成功,趣味性较强,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脸上可爱的笑容,我也很开心。
2、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目的。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实验较多,课堂气氛良好。由于本堂课的实验较多,学生的参与面较广,能够积极投入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比较兴奋,导致整课堂的纪律不是最好。
2、由于容量较大,所以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的结束有些仓促。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1
上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课前我们备课组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十几个实验,这些实验都利用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物品。本来觉得现象非常明显,结论肯定很容易得出,可是却发生了没有料到的情况。首先,我用热水涮了一下矿泉水瓶子,然后把热水到处,迅速的把瓶盖拧紧。不一会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就瘪了。学生还说“劲可真大”我问同学们,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空气。接着我又拿出两个玻璃片,很容易的就把玻璃偏分开了。然后我又在玻璃片上面滴了几滴水,让一位同学把这两个玻璃片拉开。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拉开。我又问大家“是谁压着玻璃片,不让我们把玻璃片分开呢?”大家很坚定的说“空气”接着我在矿泉水瓶子侧壁钻了一个孔,然后到满水,水从小孔喷射出来,然后我迅速的把瓶盖拧紧,小孔不在向外喷水了,接着问大家“是谁不让水往外l流呢?”大家说“是空气”。这时候我观察到班级里一位平时成绩很不错的同学,一直在思考什么,并且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兴奋。等到其他同学都不说了,他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你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了水,怎么能说是空气呢,没有液体压强的原因吗?”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实验,小孔在什么时候流水,什么时候不流水,大家说不拧盖子的时候水可以流出来,拧紧盖子水就不流了。那么两次水都是一样的水,有无盖子的区别就在于液面上方是否与大气联通。是谁影响水的流淌呢?他这是恍然大悟,确定是因为空气的因素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首先就是备课的角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要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觉得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只凭经验判断,要注意引导,注意自己表述的语言是否到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如果这节课上,我忽视了这个同学的想法,他一定会觉得知识是和实际脱轨的,要去背知识,这样势必会打消他学习的积极性,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如何正确的引导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透视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方法,途径。教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2
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做覆杯实验时,我将纸片盖在杯子口,然后倒过来,纸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装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倒过来。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纸片居然没有掉下来。我顺势提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说:“纸片被水吸住了!”这个答案令我很意外。我灵机一动,将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时,杯中也有水,倒过来为什么纸片掉下来了?看来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气托住了!这样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容器外存在压力或压强,从而认识到大气也有压强。
在讲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盘,让它吸在玻璃板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值很重要。由于水银有毒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通过动画讲解,在动画设计中一定要有玻璃管竖直和倾斜的对比及玻璃管粗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水银柱的高度差与管子的粗细、竖直与否都无关。
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3
1. 引入:利用小魔术直接引入大气压强。瓶子变瘪,瓶子周围只有空气,空气使瓶子变瘪,比较两个瓶子受大气压强的作用,应该用相同的瓶子,体现控制变量法。
2. 语言要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物理量一定要带单位。
3. 演示注射器吸取水时,应该用带颜色的水,实验就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时,给学生图片展示,创设情景。
5. 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大气压与气压,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学生的亮点,顺着学生的问题拓展开。
6. 交待清楚托里拆利实验,让那个学生明白,不管玻璃管怎么变,但是水银槽液面和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是不变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形状,倾斜角度,水银槽内水银多少以及提压管子均无关系。
7. 分析托里拆里实验时,不妨取一个液片,水银柱对液片有一个向下的.压强,大气压通过液体的传递,给液片一个向上的作用,而液片静止不动,受力平衡。所以大气压就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 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托起10.3m高的水柱,向学生说清10.3m高的概念,可以举例一层教学楼高约为3m,而10.3m大约为4层楼高,如果用水代替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在普通教室不宜操作,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水不代替水银的原因,但是得说请,任何液体都可以做次试验,只不过水银的密度是最大的,方便操作。就着这个问题,可以再解释一下覆杯实验,纸片掉不下来的原因,若水柱的高度超过10.3m,大气压就托不住纸片,纸片会下落。
第五篇: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刘淑权
大气压强这节课是我参加明星教师评选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
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气压强的开篇引入较好,我和学生一起做了试管覆水实验,实验前我先讲了这个实验的做法,然后提出问题:当试管注满水后盖上纸片倒立时,将会出现什么情
况?大部分学生答到:水会洒出来,于是我就让学生跟我一起开始实验,结果大部分学生成功的完成了实验,水没有洒出来,这实验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这时我提出:同学们要想知道这个原因,学习大气压强之后你就会明白的。然后给学生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动画,并演示了这个实验。至此得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方向。马德堡半球实验,更是深深吸引住了同学们,至此教学的第一环节已经结束。本环节我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一段我做的很成功。
大气压的测量这一环节,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利用一段视频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效果较好。组织学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末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结果完成了第三环节大气压的变化规律后,就到了下课的时间,第四环节大气压的应用只能在下节课再继续完成去了。
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要多下苦功,要把问题设臵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时,问题深度、难易要适中,能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在考虑问题的设臵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才设疑”。既不可进行填空式的简单臵疑,也不能把知识搞得过于繁杂、神秘,让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我在本节课采用了:引起兴趣——鼓励猜想——选择器材——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