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天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
材料: 如果有一天,你的脑子里有一个智能芯片,可以知晓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事情,你将会写什么。
要求:
1、请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伤心儿女
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双眼紧闭,嘴唇乌紫,她中风的脑子迷迷糊糊的,已经3天了。前两天,母亲的床前是没有人的,而今天,她的3个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齐了。老大一脸横肉,倚着床,盯着母亲,眼里有一种攫取的光。小弟小妹各有心事,又仿佛等待着什么。
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记忆移植。”护士的话音刚落,3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
他们3个人将同时移入母亲的记忆,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问题。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3个人以前从未照顾过母亲,对母亲有多少财产谁也不知道底细。
“记忆移植进入程序。”随着医生的话,3个人立即在大脑里开始了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这样陌生,却又熟悉。老大心想,当自己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走,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里,他休养了一年,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房。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进这破屋门槛。
小妹开始了“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生下一个血糊糊的孩子。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七七四十九天,血淤散尽后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说过我小时候眼睛睁不开,原来是这样。小妹的心一阵抽搐,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
小弟脑海中闪出这样一幅图景:在自己家里,媳妇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却在门边的一张小凳上,手里拿着一个洋铁碗。媳妇不时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这大约是去年冬天,母亲来自己家住的那些日了。我忙得不着家,原来小蓓是这样对待母亲,难怪有一天回家看见母亲在擦眼睛,我问她,她还说没什么。
3个人都在“记忆”中泪眼模糊。他们都“回忆”到了一个大包裹,土里土气的没见过。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打开老屋的门,找到那个包裹,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包裹是一双双崭新的保暖鞋,大大小小的,红红蓝蓝的。他们用哽咽的声音数着:“一双、两双、三双……”
评析:
灵魂感化型主要是构造一个情节动人的故事,达到感人的目的。本文即属此类。它有两大成功之处:一是构思巧妙,主题深。文章通过3个不孝儿女为摸清家底儿移植母亲记忆,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清贫与忍辱,揭示了母爱的伟大与可贵,鞭挞了不孝子女的丑恶灵魂,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二是作者驾驭语言能力强,笔法老练,描写形象,特别善用“画眼法”,如:“眼里有一种攫取的光、“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不少白眼””、“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这些传神的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没有厚实的文学功底是写不出来的。本文得满分,当之无愧。
更多高考作文真题推荐关注:
1.全国各省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1977-2014年)
2.2015年深圳高三一模考试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3.2015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4.2015上海嘉定高考一模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5.2015湛江一模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6.2015上海高考英语作文题目及范文
第二篇: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及
作文题目:____而知之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目解读:】①一字半命题作文在内容与形式上有创新意义,既保留了传统作文命题的构架,又呈现出适度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能够体现出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主题性的认同,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情感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愚痴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人老腿瘸身体跨,却依然只能叹息自问,为什么呢?
所有的原因,不过是人生而知之,过多的教育和环境影响,才是真正让人愚蠢的根源,当然了,或者不叫愚蠢,而是叫复杂环境中难以构建模型,于是难以找出答案。
我生而知教育之荼毒,故写此文,希望未来,能把事情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武林中,庸者化简为繁,宗师,却化繁为简,正是此理!
大道至简至易,相信老师,亦将有感于本文!
(二)静而知之
以心灵的宁静感悟生活。
验。
②“知”是目的、是结果,而填的那个字所包含的意思,如乐、思、逝、行、寻、挫、用......都是条件,或者方法,或者路经,要注意体现二者之间的目的关系,或因果关系。【立意参考:】
一等类:离而知之、品而知之、行而知之、失而知之、交而知之、触而知之、寻而知之、逝而知之、成而知之、退而知之等(较新颖类)
二等类:爱而知之、苦而知之、读而知之、思而知之、用而知之、挫而知之、乐而知之、痛而知之、践而知之等(较常见类)
三等类:学而知之......(脱离题目要求类,偏题、离题类等)【范文展示:】
(一)(一)生而知之韩愈曾经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的意思很明白,但是他否定了我,我有时候会想,若是他说得是对得,那我算什么呢?所以他说得是错的,我就是生而知之。
人生而知之,乃是说,并不需要去学,更不需要解惑,自然就能得知,比如说我。可能跟你们说我生而知之,你们并不信,就算是跟你们举例子,举例说几年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你们一时间也没法验证,还是要给我的作文打个零分。所以,我干脆就跟你们讲道理,让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生而知之。
首先,基因遗传的,从来包含经验。天生万物,肉体都是很奇怪的,鸭子知道他生来第一眼看到的动物就是他的母亲,其他很多小动物都这样;蜜蜂也知道,他做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代表的是什么意义,蚂蚁也能知道他们触角中的信息。其实人也这样,从出生开始,就遗传了很多的经验,比如出生时的一声大哭,比如感应到危险时的汗毛竖起,比如第一次杀人时的拼命呕吐„„很多的事情都能证明,人其实生来就知道,只是却被所谓的教育和环境,改变和压抑了很多,于是他们得重新学习,但是再多的压抑,也不能压抑他们的本能。
其次,天下事总是一般,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今天发生过的每一件事,都在许多年前发生过,几乎没有例外。人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他们的需求,分为个体的生理需求和社会化的需求,于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的意思很明白,时间所有事情,就是无中生有,有因导果,这中间加上一些变化,于是就产生了这所有的事情。所以对于这些事情,我们只要知道了道,也就懂了他们。而道,从虚无中来,所以啥都没有,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什么都不需要去学,去考虑,你就都懂了。
——题记静是什么?你也许很茫然。“忙”是什么?你一定很了然。
马路上的风驰电掣,人行路上的行色匆匆,人们脸上无不写着一个字——“忙”。“忙”是当下人们最普遍的感受。
为什么而“忙”?为生活,为生计,为赚更多的钱,为得更多的利,为有更大的权,我们会有一千个忙碌的理由。但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是否让我们丢失了什么?是的,让我们丢失了至为重要的——静,心灵的宁静。在忙碌的社会,更需要“静”,因为“静而知之”。
庄子,两千多年前的先贤,穿越时空告诫着行色匆匆的我们:“水静尤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前有先贤,后有名士。清代李渔在家乡建亭,命名为“且停亭”,且拟联明志: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他劝解忙碌于名利场的人们,停一停,歇歇脚,在山水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获得一种生命的从容。
静而知之。还是让我们停一停匆匆的脚步,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以宁静的心灵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你会真正感受到山间那欢悦的鸟鸣。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以他宁静的内心享受着庸碌的世人无法感受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美,感受着明月、春鸟、溪流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也让我们后人感受到诗人那湾心湖的澄澈宁静之美。静而知之。只有保持心灵的宁静,才能真正知晓自己内心的需求,获得深邃的人生感悟。
还记得那位不朽的苏轼吗?“乌台诗案”,使其放逐黄州。在那段穷困潦倒的最失意的时光里,他保持着心灵的宁静,从而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并以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丽诗篇,抒发了旷达豪情,超越了世俗的荣辱毁誉,超越了成败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奢侈品,但更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让我们以“静”涵养我们的心灵,以心灵的宁静感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生活之理,以心灵的宁静成就我们生命的从容与淡定。
第三篇:天津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2004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话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分析:
1、这堆树根,在木匠眼里,不是材;而在根雕艺术家眼里,却是材。是“材”还是“非材”,是由于木匠和根雕艺术家选材的标准不同,选材的角度不同。由此可见,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这就可以引发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各行各业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对人亦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标准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不仅需要高山,也需要大川;不仅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离离小草。社会不仅需要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也需要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教育也不能仅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多一条标准就多出一个人才。
2、还可以再深入探究:同样的树根,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得出“材”与“非材”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又是因其不同的用途决定的。可见,有用与无用又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在你眼里有用就是材,在我眼里无用就是非材。联系现实,例子比比皆是。如潘长江和姚明的对照。
3、“材”与“非材”并且绝对的,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
4、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材”。虽然这个内容和提供的材料看似不十分贴切,但由于是话题作文,考题又明确提示“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际”,因此这类内容也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总之,这个话题,虽然以树根为例,但明显具有比喻的含义,可以由“物”及“人”,由物之“材”而谈及“人才”。2005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全命题)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200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全命题)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天津这个题目考的好像是对词语的理解,其实考的却是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愿景,是愿望的景象,表现了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一种美好的状态。愿景也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下一年你的愿景是什么?作文题目把考生引向了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的层面上来,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话题!这个作文题目延续了2005年的命题形式,从题目上也没有摆脱“为了明天”的影子,仍然注重对考生的思想意识的考查。总的看起来,这个作文题目看似好写,实则不易。
愿景,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将来能达到的某种目标。这个词本来在台湾用得较多,随着在去年连战等访问大陆,这个词在大陆使用的频率比较高,频频出现在报纸、电视、网络中,相信不少人已经注意到这个词了。天津作为沿海城市,开放度是比较高的,考生接触信息也比较快捷与方便,报纸、新闻、杂志、网络,考生都可以方便接触到,应该对“愿景”这个词不会陌生,也能理解其含义。由此可见,天津高考作文题,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暗合社会热点,同时,这个词又容易理解,实际就是“愿望”“理想”“前景”之类的大陆常用语,题目审题难度不大,应该人人都有话可说,也可以说得好。可以写的内容也很多,如写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景、写希望我们生活更好的愿景、希望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的愿景等等。只要写出一种“理想”、“向往”、“憧憬”的内容,都是符合题意的。
“愿景”是什么?怎样实现“愿景”?既可以写考生自己的“愿景”,也可以写他人的“愿景”,还可以写国家、民族、政党等的“愿景”。当然,这个作文题写议论性散文比较好,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来写,比较容易打动阅卷老师。
由于文体不限,你尽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重理,你就写议论文,可旁征博引,展示出自己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素养;重情,你就写散文,形象生动,意蕴丰厚,用精美的语言征服阅卷老师。但是,一定不要刻意追求新奇,考场上临时改变写作习惯,导致自己思路不畅达,影响水平的发挥。
2006天津卷作文题目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态度的考查,就是努力将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实现作文的育人功能,这或许是天津卷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其实,这个作文题写议论文也不是很难。“愿景”是什么?怎样实现“愿景”?既可以写考生自己的“愿景”,也可以写他人的“愿景”,还可以写国家、民族、政党等的“愿景”。无论你写谁的“愿景”,怎样实现“愿景”都是文章论述的重点,要具体而扎实。当然,也可以论述为什么要有“愿景”?那么,这个为什么就是文章的重点,考生应该将理由讲充分,古今中外的事例很多,讲“愿望”“理想”“目标”的哲理名言也不在少数,这些都可以入题,都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无论采用哪种构思,文章的条理都要清晰,语言都要有说服力,文面都要美。当然,这个作文题写议论性散文比较好,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来写,比较容易打动阅卷老师。
2007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全命题)请以“有句话常挂嘴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题目好像很通俗很粗浅。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常挂在嘴边?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因而,可以从本人的接触来写,如妈妈或老师期望和激励自己的话,又如某一句格言或座右铭之类,都很有意义。当然也可以升华到写自己印象中的某个成功人士,反映出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可以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提点建议。2008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全命题)
作文题目:人之常情。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这个题目也并不是很容易就能拿到高分的。首先,从审题上说,题目似乎没有一点难度,极易把握,很难跑题。但实战中很可能有一些同学因为设计不出最佳的落脚点而些许偏离“常情”这一题目的核心要点,造成某种程度的偏题。其次,从内容上说,这个题目略嫌廓大空泛,可能会让很多把握宏大题目缺少经验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且本题目重点不是考察学生文史的积累、学识的素养,而是考察考生体味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的能力,这在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之后,也对考生的深层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题目能有效地防止宿构,但也将大大削弱善于通过积累优美的辞藻和生动的事例以获取高分的同学的优势。总之,在《人之常情》的题目下写出不同寻常的感人之情来确实有点难。
笔者认为,如果只从通常的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等方面立意恐难脱颖而出拿到高分。可以尝试反面立意,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例如,对人对已不同标准,庇护亲人不守法律,中庸调和不讲原则,党同伐异不讲公平,畏强欺弱不讲道义,自私自利不愿牺牲„„均可做为立意的角度,构思出不错的主题来。总之,要想拿高分就要想得比别人多比别人深。
综上所述,本题目拿很高分和低分的可能都不太多,大部分考生可能分数分布较为集中。
2009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话题)
阅读以下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当前,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90后”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有人对他们赞扬嘉许,有人对他们表示担忧,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的青春„„不管怎样,“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请你联系个人或社会实际,以“我说90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要看清世界先看清自己,“90后”“80后”现象都是近来社会热议的话题,4 今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其实从广义上说也是关注了社会热点问题。我认为,要求身为90后的考生写作这个题目,其实折射出了命题人的一种想法:让考生了解自己所身处的这个群体,先看清自己才能看清世界。这与高考作文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生活、“有事可写有感可抒”的传统是相吻合的。今年文题一改近年来考命题作文的传统,又重归近年各省市已不大采用的话题作文的形式,但与以往较为宽泛的话题作文的命题不同,今年的文题是一个主谓句开工的话题,其中的主语“我”和谓语“说”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虽然作文要求上说文体不限,但是“说”字却暗示着适合写议论文或散文而不太适合写记叙文。而“我”又要求考生要从自己的角度去看,最好用第一人称行文。本文题中真正有弹性的部分是它的宾语“九零后”,这是一个很有广度的话题。虽然社会上谈到“90后”时褒贬不一,但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应力求自己把这一群体看得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即使采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写法对某个方面深入挖掘时也应该对这个群体的整体优劣得失做一点总述,以免作文观点失之偏颇,难获读者首肯。本篇作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各自挖掘和统筹兼顾交将是得分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利用自己“身处其中,看得更清”的优势,把这个群体中的某些缺点揭露得更透彻,或者把某些优点展现得更多彩,并加之以生动的语言灵活的形式,将是作文获得高分的致胜之术。
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天津卷的话题作文试题是要让考生们写他们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的,其重视考生自我体验的命题思想十分明显。命题者力求让所有考生都能在他们自己的作文中对其面对的“世界”发出由衷的赞美。这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体验乐观向上的 健康生活状态的引导的命题意图。
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审清题意。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话题中“我”“生活”“世界”这三个关键性词语,因为这三个关键性词语对考生作文内容的取材范围和作文主旨作了明确的限定、说明或提示。“我生活的世界”说明所写内容以自我的生活为范围,也提示考生写作时要涉及多个方面,而含蕴其中的情感基调是赞美、歌颂。
二、选准材料。品读作文题中的“提示语”部分,便会发现命题者已经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材空间。比如,可以叙写我五彩缤纷的绘画生活,也可以写我学琴的真实经历;可以写一次发明创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和谐而温馨的家庭生活;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挚友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平凡真实的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大处着眼,可以写得深刻开阔;小处落笔,可以写得细腻感人。
三、巧妙构思。在写作之前对我们的作文做一个巧妙而完整的构思,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开篇入题后,在主体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对文题进行诠释,而在每一个方面的诠释结束后,都用一句话点题,最后再通过结尾照应开头,总结全文。这样的构思十分精妙,它能使作文扣题紧密,主旨鲜明。
2011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材料)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今天,更多种类的镜丰富了我们感知的层次和色彩:望远镜将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显微镜撩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哈哈镜变幻出多样的自己,三棱镜在我们面前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些镜为我们打开了多维的空间,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明澈。
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2011年天津高考作文题,正如考前所料依旧延续了近年的命题样式和主题方向,属于给材料自命题作文,主题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清自我、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问题,适 合写作议论文。
材料中的几面镜子是用来观察自我或外物的,每面镜子的功能各不相同:哈哈镜看到了扭曲变形局部夸张的自我,反光镜则看到相对真实的自我和环境,望远镜能看清远方的世界和人生道路,近视镜却能使原本看不清的事物被变清,显微镜更是把原本细微如发的事物看得巨大无朋。单用哪一种镜子都能达到特定的效果,但是却都看得不完整。所以,要看清自我、世界和人生,就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去观察和分析。本文题目要求选用两种以上的镜子展开论述,也正是要求学生学会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自我和人生,而绝非静止孤立地看待事物。学生甚至还可以借此展开关于“目的(动机)――方法(途径)――结果(效果)”辩证关系的分析讨论。
在写作素材方面,如果学生能很好地借鉴去年前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的内容,则可一定程度地受益。前两年文题《我说九零后》和《我生活的世界》,也都涉及到如何看清自我和世界的问题,其中不乏典型材料可供借鉴使用。
对2011年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而言,与往年相较,感觉最强烈的是两个关键词:思考与生命。可以概括为8个字:引发思考,建设生命。下面就三点详言之。
一、命题关注考生自身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
高考作文曾因为作文语言徒有其表,花里胡哨,受到许多人诟病。今天的命题非常关注考生自身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代表性命题是天津卷的“镜子”。从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两种,谈自己的感悟与观点。考生要想成功地完成这个题目,首先要基本明确五种镜子的基本特性。望远镜,看得远。显微镜,见得细。放大镜,通过放大来求真,放大之后,我们才可见得本真。哈哈镜,是通过夸张变形,起到调剂诙谐的效果。三棱镜,引发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关注问题。五面镜子的基本属性搞清楚后,方可择取其中至少两个以上的镜子,协调关系,主旨论题,展开论证。比如选择望远镜与显微镜,可构成的论证题目可以有下面几个。①我们既要“望远镜”,也要“显微镜”。我们看问题,既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也需要有局部、深度关切的眼光,二者缺一不可。②我们需要“望远镜”,来帮助“显微镜”。看问题,如果一味只关注放大细节与局部,而缺少了整体的、长远的眼光,这样会深重影响我们对局部正确的认知与判 断,我们很有可能在细节的精心关注中,却把长远失掉了„„。由此可见,命题中包含的信息是何等丰富,对考生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是有很充分的要求的。此外,辽宁卷、广东卷,都有上述明显的特征,在此,不一一赘述。
2012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材料)阅读以下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作文: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里面的关键就是材料中小鱼最后问的那句“水是什么?”所以最关键点就是要抓住“水”和“鱼”的关系。因为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越是平凡的越容易忽视,长时间生活在水中,也就不知道水的重要性,甚至水的存在性。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自己,既然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依靠的又是什么?对于考生来说,只要回答对这个问题,就基本能抓住作文的关键。比如说,我们依赖的父母、学校、老师、身边的人、社会乃至国家,还有像自然,环境„„等等,都是我们应该珍惜,应该关注的。
考生考前曾经锻炼过的作文,有很多都可以用上,比如关注身边,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作文题目。像考生写的“普通中的不普通”、“简单”„„只要参透了材料的关键,这些基本还是可以扣上作文题目的。大部分的考生都应该可以“有话说”。
考生的误区有可能是没渗透水和鱼的关系,最怕的就是把考前比较熟悉的作文,比较机械的套用进来,只要解开水和鱼的关系,再抓住议论里的关键词,就会很快入手。
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半命题)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学而知之”见于《中庸》,导语引用了韩愈《师说》。该题化自经典而立足当下,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该题典雅厚重,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考生谈对多元化求知途径的感受,他们可以联系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切入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情感体验,题目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导语首先引用“学而知之”及韩愈《师说》中的名句,这都是学生熟悉的,没有理解障碍;接下来一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扩大了思考的范围。其对“知之”的“之”所指代的内容做了明确提示,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技能”,还可以是“道理”;“途径”是关键词,横线上所填的字应该体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第四篇:解析2012天津高考作文题目
解析2012天津高考作文题目
2012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天津卷的作文题目采用的是给材料作文形式。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试题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以一则寓言的形式作为引导材料,然后加上提示语,最后是具体要求。
这个题目的保持了前几年来天津试卷的一贯思路,对照2007年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2008年的“人之常情”、2009年的“我说90后”、2010年的“我生活的世界”、2011年的“镜子”我们会发现,今年的作文题既体现了样式上的变化(由命题、半命题、给材料,变为了寓言),又是与前几年作文的命题思路一脉相承——均体现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的用意。
初看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从搜狐调查队网友的统计来看,截止至笔者写作此文时为止,共有5799人参加投票,其中,表态“难”的有3020人占投票总数的52.08%,表态“不难”的有2213人占投票总数的38.16%,表态“不好说的”的有566人占投票总数的(9.76%)。从这个数据统计来说,表示“不难”的人数没有超过百分之四十,总的来说,参与表决的网友中依然认为这个作文题目比较难。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从这个题目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较好地完成这篇作文呢?我们不妨从分析材料入手,看一看有什么内容可以作为“下炊之米”。
我们可以从所给材料的体裁寓言中推出,这个作文一定是要以写人为主的,因为寓言这种文体形式,让动物具备人的行为和言谈,必然是要反应到人的身上,即这次的作文一定要写得与人相关才行。而从老鱼和小鱼的暗示来看,前者反应的是成熟的人,而后者暗示的是孩子、青年人之类的未成年人。而重点从对小鱼的描写来看,对水的缺乏认知,应该跟未成年人的视野有关。
然后,按照平时的训练思路,完成“定范围,定性质,定基调”的三定工作。
从第二部分的提示语中看“最常见”“不可或缺”“容易被忽视”“看似简单”等词语,作文的范围是要求写生活中的种种平时我们没有关注过的内容,而这些关注的内容还要符合这些词语的限定。有的同学,极有可能沿用材料中的“水”来展开,其实这是不太妥当的,虽然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水并不容易被忽视,也就是说在人的生活中,人只要口渴了自然会想到谁,每个人的身体都需要补充水分,换句话说“水”并不符合“容易被忽视”的这一条要求,所以用“水”来展开是会有一定问题的。之所以会出项这种问题,是因为还没有进行后两部分的工作。通过寓言故事中所体现的小鱼的行为和提示语中的“深思”以及“鱼和水”之间的关系来看,这次作文的性质要更适合写论述类文章,因为小鱼的行为反映的是认识方面的问题,“深思”是要悟出道理来,而“鱼和水”的关系更是一种抽象的认识结论,所以从性质上看,这个作文一定要反映出对小鱼行为的评价问题。再有,从小鱼的“一怔”和“忍不住问”及问题的内容来看,本次的作文的主要基调是针对小鱼这种无知行为的分析与批评。
当完成了前面的工作之后,我们这篇作文的大框架就基本已经确定下来了。后面就是要看具体的内容了。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提示语的部分,通过“物性人情”的联想,把抽象的提示内容的指向具体化。什么东西或内容符合“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要求呢?我们可以先简单罗列一下,父母的爱,他人,学习,规范,修养,纪律,责任……这些凡是可以影响到生命建构的内容都是可以进入视野的对象,最不济的话,我们还可以从寓言中,找到一点内容,就是礼仪——从老鱼主动问好,两条小鱼没有反应得出。到这一步,我们基本地把这个作文题目经过了一番梳理,得出了一些基于题目信息的结论,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的分析就可以写出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来了。
但如果我不满足只写上述内容的话,想进行一下认识上的升格,怎么办?这时就要对材料进行更细致的阅读和理解,通过分析材料和展开联想获得一些深化主题方面的思路。下面我来谈谈可以入手的三个思路角度:
一、通过老鱼和小鱼走的路不同,可以谈一谈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在指出“小鱼”缺乏专注和认知能力的同时,对“小鱼”的行为表示宽容,并给予时间期望他们的进步;
二、根据“小鱼”对生命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东西缺乏认知情况,从反面入手发问“他们没有关注这些重要的东西,那他们所关注的都是一些什么东西”从而引出,现在未成年人中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懒散、做事缺乏耐心、赶时髦、追星、沉湎于游戏等等。这样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增强对未成年人现状的关注;
三、在前面分析小鱼的基础上,抓住“两条小鱼”中的“两条”进行提升,揭示这种无知的现象不是单独的个别的现状,而是一个特定年龄阶段的群体性情况,从而把主题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层面上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以上的三个方面可以作为使作文升格的思路,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根据自己的书写内容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寓言内容的话,肯定还会有一些可以值得注意的角度,限于篇幅就不再详述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天津2012年的高考题目,既可以基本满足水平一般的学生展开思路完成文章,也可以供水平较高的学生一试身手,这样内涵丰富的命题,充分体现了既机动灵活又容易操作、既多元多向又主线清晰的特征。
第五篇: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
23.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60分)
旧,是个哀伤的字。正如它的结构——一日被一墙阻隔,我的记忆被时光阻隔,它徒留下幻影,昔日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旧”于是危险,因为我无法判断它是否真实。纪伯伦说:“诗人用云雾塑成形象,他也是废墟中捏弄残灰的王。
”云雾与残灰,区别于何方?书与旧是同一的——书承载着旧的重量,旧编织了书的涵养。曾经听人说起他最爱的书,我便在脑隙中搜寻我的最爱——是柏氏的《理想国》,还是尼采的《查氏如是说》?是托氏的《魔戒》,还是疯叔叔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费尽心机地拿它们来比较,落得一场空。用哪种度量衡评判?一千种眼光有一千种哈姆莱特,我不忍心为一枝独秀的奇葩而放弃九百九十九朵“略逊”的花啊。
书于我是等价的,因我太贪婪,见不得一丁点儿损失。书都是旧的,而旧的东西都是要仰赖想象的,所以我爱书。书给我自由,使我不必拘束于现实的镣铐而能够带着镣铐起舞。在旧书中,我得以膜拜赫拉克利特隽永的残篇,也得以为唐吉诃德的癫狂咏叹,也抛泪于百年前的瓦尔登湖畔,也为饥肠辘辘的佛罗多煮一锅野菜。且不说物质与精神哪一个更值得珍藏,单就“存在了的必定有理”讲,存在了千年或许甚至万年的旧书也必定有不可被蔑视的军功章啊。它也必定再次受命为人类在时光的疆场上冲锋陷阵以求取荣耀。但旧书却不是所谓“功利”的,如若非要“功利”,那么书顶多只是个人精神的食粮。
毕竟书只是个人的事啊。“焚书坑儒”已让国人痛恨了两千年。不为人道的是,秦始皇帝既是焚书者又是作者兼出版商。他用火烧尽一个时代积累下来的精神,把多愁善感的儒生的想象空间变作蘸含着血泪的焦土。同时,他也用篆体写下了他的书。后来,始皇帝将他的书出版在广袤的时空里。再后来,中华文明无奈地购买了这书——因货架上只有它。中国一次次地修订它,把它列为“华夏子孙必读书目”之一了。
其实,国人斥责始皇帝只不过是这书的注脚罢了。有些书是注定要钻进人的皮骨的,这些书不仅厚重,还散发着樟脑味儿。历史就是这么一本被揉掉了封皮的旧书。想必有人要宣称“书是现实的摹本了”。现实与想象本就是扑朔迷离、难解难分的。谁能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我只知道哲学家还不清楚。然而为何非得把这二者割开?这岂不类似于挑拨同胞相残?摹本论者大概起初就对旧书不怀好意吧。书是重要的,别轻易断定它的本质,否则人会因此失去很多。
细细想来,生活与书其实异曲同工。生存着的人一边抚摸着旧文字,一边掂量如何填补后面的空白。这书日渐更新,也日渐泛黄。这就是生活啊,只不过书的主人与书的用途目前依然待定着„„
满分剖析
本文被评为满分作文,一方面,靠其纵横捭阖的思想力度,一方面,靠其游刃有余的驱遣文字的能力。而当把“旧书”和精神世界、历史甚至现实联系起来时,文章的容量和深度就迥异于其他文字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历史的深邃的思考,能够钻进去、走出来,运用文字挥洒自如,在众多的考生之中鹤立鸡群,的确是难得的佳作。核心亮点:立意高远,文采飞扬。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5分+表达分25分+发展分20分=总分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