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生活扛在肩上,风雨兼程的励志美文
将生活扛在肩上,风雨兼程
文/雨谣
日历又悄无声息地翻开了一个崭新的月份,浓雾包裹的清晨,有着厚重的凉意,米色风衣已略显单薄了。不经意呵出一口气,一团白雾在眼前慢慢消散,无声地警醒着我,深秋来了。女儿把手臂伸进我的外套里,揽着我的腰并行着,她说:这样暖和一些!我笑而不答,任由那双小手,隔着一层薄薄的纤维,柔柔地贴在自己腰上那一小块柔软。
看着那双小手高举过头顶,对我挥手再见,蓝色的身影最终淹没在一片蓝色里;我转身开始一天的周而复始。习惯性的把双手放进外套的口袋里;这是一个人走路时一贯的姿势。自然而然的喜欢有口袋的外套和裤子,只为让手在人群中,不再无措;可以和它的主人一样,看起来那么淡然自若。
今天这一路都是绿灯,红灯下的汽车,呼呼冒着白气,和浓雾混合着,能见度应该不足百米。还未竣工的高楼,在浓雾中寂静耸立着,不久的将来,我或许也将在某一层高楼的一扇窗口内安家,像鸟雀一般,有个安定的窝,在高高的树杈间;只是这窝的造价有点高,要花上两代人所有的积蓄只能换来一百来平米的毛坯;之后再像蚂蚁搬家一样,将所有的心血都托付给这个水泥盒子;房子就像是宿命,你买或不买,总能和你的生活不期而遇。
每天都要走这一段陡坡,迎春花细碎浓密的叶,是这一季最浓烈的绿。踩着高跟鞋的脚步,总是显得细碎而坚定,貌似只有这样,才能掌控好那几厘米的高度,且更能注意脚下的每一步。曾是那么排斥高跟鞋,最终还是难以摆脱小女人的虚荣,穿了这一个夏,又一个秋,或许,天性这东西,不管你如何闪躲,终将如影随形。
坡底拐角处,有动物新鲜的粪便被人踩成了脚印,向前延伸着,像一场意外事故的现场。生活中,这样的意外事故无处不在,只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只能感慨别人的不幸,而暗自庆幸。有失业的朋友,向我寻求安慰。在一个失意的人面前,我只能谈失意,以求同病相怜,惺惺惜惺惺。能安慰人的话,总是在用时方恨少,连鼓励都因为力不从心而显得敷衍。但,有一种倾诉,需要的仅仅是聆听,无声胜有声,应该就是如此吧。
天桥上,看不出具体年龄的大爷挑着两大箩筐的红薯,胸前的衣扣敞开着,露出蓝色的棉毛衣,领口处有明显的脱线痕迹,一汪汗水聚集在额头上的褶皱里,投射着路人匆忙的脚步。对面走来一位中年男子,一副城里人喊的农民工的打扮,二话不说,接过大爷手里的扁担,将两筐红薯,三步并作两步,挑下了天桥。我以为那是老人的儿子,等我走下天桥,老人又接过扁担,用干涩浑浊的嗓音说了句:谢谢!中年男子沉默着匆忙与我擦身而过,留下一脸惊愕的我,和满腔的温情。
我蹲在大爷的箩筐前,一边挑选,一边和大爷搭讪着;大爷说他已经78了,这一段时间都要挑两箩筐红薯来卖,他来的那个地方我没有去过,不知道他要走多久。他说孙子有时候会来帮他,挑不动就歇一会,他说怕城管撵,自己跑不动。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干农活。大爷回答说,看着田空闲着太可惜了,再过两年想干也干不动了。我不再追问,多选了一些,只想一会大爷挑着不那么吃力了。
我最终还是以路人的姿态,和大爷告别了,想起了一个词:行。这个词第一次被我记住,是在一位自己曾很喜欢的旅行者的书页上。这个和我同龄的男人,将旅行作为了人生的修行,几年时间,足迹遍布了地球上60几个国家;珠穆朗玛峰是他修行的终点。(名人名言 www.veryok.net)对于像自己总是居于一隅的人而言,旅行就像是折断的翅膀,安插在背上。我梦想着去西藏,但高原反应会随时要了我的命,在梦想和性命之间,我不能免俗的选择了活命,只能将那个梦想,托付给梦境。
再回头,大爷已经走远了,突然明白,他挑在肩上的是生活。前两天看新闻,说一位92岁的老人,已经用爬行的方式,生活了两年。这一事件,被赋予了感动的字眼,我不解,我们究竟被老人什么所感动,是她的坚韧,还是她的不幸?感动又是何时如此泛滥呢?面对不幸于你我的生命,需要的不是感动,而是尊重;只是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所以容易决堤。
新的一个月,有太多的期许,这应该就是生活令人有勇气和力量去迎接与挑战它的唯一支点。岁月有情,余生无涯,将生活扛在肩上,风雨兼程,且行且珍惜
第二篇: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
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
前面读过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次捧起《梁家河》这本书,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1969年1月13日,时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后的1975年10月,被推荐上大学,结束插队生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在梁家河这个面积虽小却“充满大学问”的地方度过的。作为一名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了七年,也是他人生中最艰辛、最困难、最迷茫的时期,也是总书记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七年的梁家河生活、工作经历,习近平的思想信念完成了蜕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如果说《七年知青岁月》是以习近平的视角,描写一代领袖青年时期思想信念成长的历程,那么《梁家河》这本书则是从那些与习近平产生联系的人和事来环视那些年、那个陕北山村、那一群人、那一位少年。在《梁家河》这本书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鲜活的跳出来成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贯穿着改变,而这一切改变的源头,正是那个17岁就从大城市插队到农村的习近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习近平没有被巨大的压力所击倒,反而用不屈的意志和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干出了一番事迹。无论是修水坝、挖沼气池、开铁匠铺,还是带头干活、坚持学习,年轻的习近平都用实际行动展示着青年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责任与担当,而这正是当今这个年代青年人需要追回的优秀品质。
梁家河时期的习近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融入农村生活,生活关和劳动关咬咬牙、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思想上的考验、折磨却是巨大和常人无法想象的。父亲已受到多年迫害,母亲也受到审查,一两年之内,许多知青陆续离开农村,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下,精神上的痛苦和压抑,比身体上和生活上更加严酷。他始终坚持在书本中充实自己、认识社会、寻找出路,同时也从内心深处把自己当成农民的孩子,体会着农村生活的艰苦。优良的家风传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习近平,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使他逐渐走出个人小我的境界,《共产党宣言》让他对共产主义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确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标。经过曲折的努力,他入了党,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在困难的条件和环境下改善生活,促进生产,成为村民信赖的村书记。在大多数知青都返城后,他也并不感到迷茫,心甘情愿留下来为农民做事情,改善百姓生活。
在梁家河,乡亲们并没有因为他父亲的问题歧视他、对他另眼相看。反而是关心他、照顾他,教育他、帮助他,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渡过难关,更让他在人生低谷时期感受到人世间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他也自然而然与农民融为一体,用自己学习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教他们学文化,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做事情,成为他们中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员。与最底层群众水乳交融的共同生活,总书记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民的需求、期盼和愿望,培养了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培育了总书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树立了总书记为百姓做事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奠定了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思想基础。
如今的习近平,作为世界大国的领导人,正在带领着一个古老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扎根在他内心深处对于人民的热爱,正是源于在梁家河时期的深刻经历。从更高的层面上讲,梁家河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地理意义和历史意义,已经成为了党员干部扎根人民、热爱人民、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丰碑。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优秀的人总是能让身边的人一起变得优秀,《梁家河》这本书从与青年习近平一同成长的几个伙伴身上,展现了习近平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我们读《梁家河》,更要学习《梁家河》,这本书中包含的启示随处可见。书是缩影,以小见大,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应该始终抱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不管在什么时代,始终将“人民”二字扛在肩上,无愧于入党时的铮铮誓!
感悟《梁家河》里的“大学问
最近,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习总书记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党员干部感悟。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几乎梁家河的乡亲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实践锤炼是初心不改的“航标”。七年知青岁月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把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为老百姓谋幸福”悄然扎根,立志为了改变群众的生活,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培养出不变的信念和初心,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只有经过实践锤炼才是初心不改的“航标”。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原动力。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距离中国梦实现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为之奋斗,用心走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赶考之路。
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插队的七年梁家河一片生机,带领父老乡亲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老百姓之中,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以人民群众为师,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正是在艰苦环境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创造出了难以实现的目标,靠的就是实干,环境越艰苦,越能培养干部吃苦精神,唯有实干才有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人民群众,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正是以“实干”精神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吃苦耐劳是人生的风帆,埋头苦干是成功的秘诀,在艰苦环境的“大熔炉”里,不仅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梦想才不会成为空想,落实才不会落空。作为青年一代,要到艰苦环境墩苗砺炼,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环境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第三篇:将责任扛在肩上 把纪律挺在前面
将责任扛在肩上 把纪律挺在前面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彰显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王岐山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通过认真学习领会,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反腐败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遵循。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思考。
一、强化教育,在思想中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 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是管党治党之重器。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一要领会纪律“挺在前”。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把纪律挺在前面,就是“纪”在“法”前,监督执纪问责必须主动一步、先行一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现违纪倾向就及时纠正,触碰纪律就及时处理,扎紧纪律之笼,防止“破纪”衍变成“破法”,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坚决捍卫纪律权威。二要教育党员“知敬畏”。加强对党员的纪律和规矩教育,引导党员坚决做到“五个必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抓好党章、党纪条规的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将入党誓词、“四个服从”、党员义务、党的制度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思践悟中增强纪律性。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和廉政提醒,完善并落实廉政谈话提醒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拉拉袖子、“咬咬”耳朵,守住廉洁从政底线。三要督促党员“守规矩”。用权守规矩,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干事守规矩,树立“想事、谋事、干事”之心,树立风气正、办实事、能干事的新形象。交往守规矩,交往中必须坚持原则、恪守规矩,坚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自觉净化自己社交圈,明辨是非、抵御诱惑,不断增强在交往中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二、强化监督,在执纪中把纪律和规矩“严”起来 全面从严治党,严明纪律和规矩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治本之策。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各项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问题突出的要启动问责机制。对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行为,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坚决维护党纪国法权威。一要铁面监督。深入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加强对权力运行关键环节的监督,持续创新完善监督方式,运用建言提醒式、督促整改式、巡察督查式、细查深挖式等多种监督方式,形成严格的约束监督机制。二要铁腕执纪。结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做法,把政治原则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程序化。把明确纪律的禁止性条款和惩戒性标准相结合,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敬、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三要铁拳惩腐。转变纪律审查观,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要查,一般违纪行为和现象也要管,以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的态度,“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严格实行“一案双查”,每查处一起违纪案件,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要严肃追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化以案释纪、以案说法工作,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以案带教、以儆效尤,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三、强化责任,在管党中把纪律和规矩“抓”起来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夯实各级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抓起来。一要领导带头。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强化纪律意识,带头严格执行纪律、遵守规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加强纪律约束、自觉接受监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这样才能以上率下、上行下效,形成“人人守纪律、个个讲规矩”的政治生活新常态。二要敢抓敢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班子的“班长”,要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的主体责任,切实履行抓班子、带队伍的政治责任,狠抓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要不怕得罪人,敢抓敢管敢批评,切实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教育。纪检监察机关要履行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三要严肃问责。坐而论道,不如强化问责。要严格实行“一责三问”,在严肃追究违纪人员责任的同时,对于虚化责任、纪律执行不力,顶风违纪问题突出的地方或部门,既要向负有主体责任的党委(党组)问责,又要向负有监督责任的同级纪检监察机关问责,还要向党委(党组)第一责任人问责,坚决实行“一票否决”。通过问责,倒逼党的纪律在党内得到全面落实。
第四篇:国家励志奖学金申报材料——风雨兼程
风雨兼程
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 *** 信息工程学院 **班
个人简介:***,女,出生于(),湖南浏阳,团员。于2010年9月考入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现担任院宣传报道中心记者部副部长,院电子协会理事。获得宣传报道“四月之星”称号,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个人名言是“失之坦然,得之淡然,顺其自然”。
我是一名来自湖南浏阳的普通女孩,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从一个遥远的小山村独自来到江苏求学。我从没有因为自己家庭贫困而感到自卑,反而正是因为成长的环境让我渐渐地树立起励志成才的信念,我常常提醒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小时候家里为了让我得到更好地启蒙教育,就让我跟着在城里工作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我来自农村,而且爷爷是在机关单位当门卫,奶奶在人家家里当保姆,所以在刚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受到了老师同学的异样眼光,虽然当时年纪还小,但我感觉到了社会不平等的压力。从那时起,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发奋学习,虽然我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但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好的未来。正是由于这种信念,我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而且由于我的真诚谦逊、文明友好我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些现在还一直保持联系。现在想想,真的很感谢那六年的时光,让我经历了不少磨砺,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优秀的个人品质。在个人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初中和高中是最为美丽的时光。由于小学在城里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因此在家乡当地的初中就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在初一时,我也一改小学时候的文静而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在第一学期就担任了班长一职,并且在成绩方面处于学习前列。随后又担任过班级团支书,校广播站站长,学生会干部等职务,最后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的理科实验班。虽然最后高考考得不是很理想,但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一直认真努力,积极进取。
在2010年9月,我踏入了扬州大学的校门,成为了一名大学生。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了,回顾过去的一年,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在思想政治方面,大一第一学期,我向学院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了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我经常关注时事新闻,并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团员活动;我也经常在思想方面认真审视自己,及时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学习方面,我一直保持着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在刚进入大学的那一段适应期,由于各方面的不习惯,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自我感觉学习很吃力,但经过一年的努力和改进,我终于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在工作方面,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寻找更多为同学服务的机会,在开学初,我就报名参加了学院宣传报道中心的招新活动,并顺利成为其中的一员。经过一年的工作,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并且提高了组织能力。在上个学期,我策划了关于“世界地球日” 的环保活动并参与组织活动的开展。在我们部门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活动举办得很成功。同时我写的相关新闻报导在中国江苏网和市级报刊上发表,并且今年我通过竞选成为了记者部的副部长。在大一时我也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从加入到现在,我参加过“心连心”服务活动、“奉献爱心”募捐活动、阳光义卖活动以及去敬老院与孤寡老人聊天谈心等志愿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体会到了无私奉献服务精神的高尚之处。在这一学期,我成为了院电子协会的理事,每周日晚上都在创新实验室值班,负责教大一学生一些基础的电子焊接知识。前部前不久也参加了院智能小车制作比赛,虽然在小组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是在准备比赛的那两个星期中,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学到了许多专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接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了动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上,我热情开朗,乐于助人,与同学关系很好。作为宿舍的室长,在我的带领下,在大一时我们宿舍获得了“文明宿舍”称号。我生活独立能力较强,并且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因此我经常帮舍友处理一些生活上的小问题,做事也细致谨慎。平时我乐于结交朋友,我发现与朋友沟通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我平时生活节俭,不追求时尚名牌,在吃穿上只要吃得健康穿得舒适就可以了。我在大一时做过家教和普通兼职,现在也在学校勤工俭学,一方面能够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减轻家庭负担。
虽然现在远离家乡独自在外求学,脱离了家人的照顾,但我相信这也是一次磨砺自己意志的好机会,不管学习的路上有怎样的困难我都应该学会自己去应对。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大学这个人才济济的集体中,处处存在着竞争,我想我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文化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我坚信,再大地风雨也阻挡不住我前行的脚步!
第五篇:励志演讲稿:相信自己,风雨兼程
青春昂扬,即使在失落的时候,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信念,真正的坚持信念不来自别人,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内心的强大与坚定。风雨倾城,更该斗志昂扬,相信自己,走向成功。下面是由chinawenwang小编为您准备的《相信自己,风雨兼程》的励志演讲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它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有了它,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毛泽东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敌人日搜夜捕,陈毅屡不得脱时,他满怀自信,高唱血雨腥风应有涯,陈毅的《梅岭三章》就是撼人心魄的自信之歌、胜利之歌!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得好:只有自信,才能让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工作,而不致被怀疑吞食你的想象力。苏格拉底也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和自信。总之,自信是指向胜利的导航塔,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自卑却与自信背道而驰。自卑者往往对别人的优点看得过多、过重,而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只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又不想去努力赶上,于是沉重的心理压力使这些人唯唯诺诺,裹足不前。自卑者的心理障碍限制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坐失成功的良机,最终一事无成。而走出自卑阴影,前面必定是艳阳天!无论是《千手观音》还是舞动奇迹中的《追光》,演员们都以强者的信念与命运抗争,战胜了自卑,他们震撼的演出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战胜自卑,培养自信,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自负者与自信者也格格不入。自负与自卑都是极端心理,自负者在取得一些成绩后沾沾自喜,甚至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这些人就算是先前取得一些成就,也只是昙花一现。历史上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楚汉相争时,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残酷统治的斗争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暂时的军事优势使他盲目自负,自封霸王,结果被刘邦打败,昔日不可一视的英雄,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三国时的曹孟德折戟沉沙,覆军于赤壁,又是一个自负导致失败的教训。由此可见,正确估价自己的长处和成绩,正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划清自信与自负的界限,对一个成功者来说真的很重要。
怎样看待自信、自卑、自负,其中充满辩证法。我们要相信自己,却不自负;要正视不足,却不自卑。选择自信,战胜自卑,远离自负,这是新世纪的要求,是追求完美人格的要求。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充满自信的名言,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