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物理教学随笔
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许多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一物理教学随笔,欢迎阅读参考。
高一物理教学随笔
1经过新课改后高一物理的教学,感触颇深。学校教研组多次组织老师到外校听观摩课,通过听各位优秀教师的课,从而学习教学方法以及讲课技巧。主要是学习如何提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
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专门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理化生教研组组长郑老师组织我们组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本学期,我讲了三次公开课,通过其他老师的点评,能尽快发现自己在讲课过程中的优缺点。通过一学期的讲课、学习,相互交流受益匪浅。在此特别感谢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更要感谢温馨的理化生组对我的帮助与指导。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想:
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例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譬如,当初在讲“力的正交分解”,笔者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学生老是在正交分解这部分出错,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总结里,我看到了不少学生说老师在此“惜墨如金”,他们没有真正的搞懂,此时自己才恍然醒悟。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其次,对学生出现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做法要及时纠正,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或做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物理,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
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感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高一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一物理教学随笔
2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的新理念、新模式纷沓而至,并不断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来,给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物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了新课程新教材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困惑。反思自己一年来的教学历程,提出一些浅见,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对传统物理教学的反思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
(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
(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
(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
(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
(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
对比传统的物理教学,按新课标要求,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渐被教师们所利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在我的实际操作中,我曾经遇到了这样的困惑,越强调探究,就越感到教学时间的紧张,在单位时间内有时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每节课都进行探究式教学,那么,一学期下来,我们很有可能难以完成应有的教学进度。
带着这个无奈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和同事探讨以及向师傅请教。结果让我明白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实施探究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某个知识的获取,而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习惯,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及活泼开朗的心情,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我们明白了这样做的理由,那么该如何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呢?
实施探究式教学应采用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让他们去做他们有兴趣又能做的事情,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节省时间。只要在老师评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纵观全局、总体规划,不单独某节孤立被动的备课、授课,还是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三、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改革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然而,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基础、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上课时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提高课堂效率呢?
通过思考,我明确意识到:一方面,按新课标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要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需求获取知识,也就是说,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并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的太死,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扼杀了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我们老师将教学内容、学生、课堂活动等因素纳入综合考虑,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例如: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间的关系呢?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协调班级成员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可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如从“环境、情境、过程、状态、结构”去分析问题,即可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意义的猜测,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后进生转化从培养兴趣开始
后进生转化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后进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起始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后进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后进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
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后进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后进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本人是否热爱物理、对物理学教学是否投入、教师对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否能从物理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后进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五、避免题海战术,重视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物理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第二篇:高一物理教学
高一物理教学方法初探
付振勇
郑大一附中450052
对于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学习物理知识往往存在很多的不适应。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特别对于高一物理来说有许多自己粗浅的认识,本文拟就几方面予以讨论。
一.加强初、高中知识衔接,努力平缓初、高中知识的“台阶”
初中知识以定性为主,所研究问题大都很直观、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联系紧密,而高中物理内容在深度、广度上要比初中物理有很大增加,研究对象比较复杂而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推理、论证。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这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和一个较高的“台阶”,如何能够搞好衔接,平缓“台阶”,是作为一个高一教师的最基本的任务。
1.认真分析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改变原有模式和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一学生已学习过两年物理知识,如:重力、弹力、二力平衡、力的图示等,而有的知识对学生是完全陌生的。如: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独立性等。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等概念,用新知识来调整、替代原有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走弯路”,以降低学习的人为“台阶”。
2.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升能力,特别是关系到科学素质的熏陶,都不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欲速则不达。
如在讲物体受力分析时,并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步要求,第一章要求学生会分析简单的静力学问题,第三、四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来分析,这样处理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步步提高。
又如力的合成和分解,对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公式解答,也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求解过难的静力学问题,因为静力学问题许多问题可放在第四章静力学中解决,力的正交分解法也不用一次讲到位,可以放在第三章中渗透解决。
第三章讲牛顿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应用。例如,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并不是全体学生学习的重点,连接体问题高一学生一般不涉及,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高一强调的就是打好基础,而不是“一次到位”。“一次到位”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它违反了教学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都是很有必要的。
应当指出,循序渐进并非裹足不前,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加强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规律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应用于日常生活。除课本中要求的学生实验外,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做一些演示实验。如在讲“力的合成”时可以用一根橡皮筋中间提一个锁来演示;讲“竖直上抛运动”时可以用一根粉笔头演示;讲“圆周运动”时可以用易拉罐和一条细绳自制“水流星”等等。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身边的小物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于学生不论学习物理还是将来从事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大有帮助的。
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高一物理的力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既严密又枯燥的特点,教师应采取一定教学手段和方法,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能够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来吸引学生,也可以用一些夸张甚至荒谬的结论引人入胜,让学生在笑声中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列举新鲜事例,加强密切联系。可以结合国内外事件、收藏图书杂志、上网查询并下载大量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的专题。如结合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有关知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
3.密切学生情感,教学中多用启发、鼓励性语言,可以使学生很快与教师沟通心理通道,进入学习高中物理的角色,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教师的言谈举止应贴近学生,使学生信任和尊敬老师。想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共闯难关的帮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三.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
对于解题规范化,高考有明确要求,如在要求计算题时,“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
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的单位。”因此从高考角度看高中物理规范化要求应该从高一抓起,具体应抓好以下几点:
1. 力学中要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力学中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有的同学认为问题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不画图,虽然有时可能也会撞对答案,但一旦不良习惯形成,将来再改就很困难,以后遇到复杂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2. 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必不可少的文字描述,它能使解题思路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整。而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这是指向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根本没有根据,没有原始式,一上来就代数据,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的同学表达式中有一些题设中没有的字母,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3. 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原始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同时方程式也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同样不能代替方程式,演算过程要求简洁,不能把大量演算过程写在卷面上。
四.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果讲课叙述烦琐,将很难使学生具有明快的思维方式,如果思维不顺,将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叙述和对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还指出,“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务求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怎样在分析事实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的;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而且要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知道推理过程,提高推理能力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
另外在讲解中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能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应让学生逐步积累,逐步体会。
五.鼓励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上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就学习过程而言,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都必须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讲好,派生知识不一定都由教师讲述。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播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代劳,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还有些问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予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最好不要由教师包办,都由教师讲给学生。
有些非主干知识,可以放在习题中解决。这样,不面面俱到,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如“竖直上抛运动”这个知识点,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去讲,但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独立求解。
适时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化,而且总结本身也是一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地方,如物体受力分析、动力学问题的解法、静力学问题的解法等,都要求适时进行总结。通过学生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加以条理化,有深入、概括的理解。
第三篇:物理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教师的教学应该有法但无定法,关键要在得法,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实验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事半功倍的目的。现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进行如下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模型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改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有3块:1电热器;2活动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3焦耳定律。
显然重点在第二部分,但是这是一个教师的演示实验,没法像学生实验一样与学生有很多的互动。因此虽然是演示实验,我尽可能的安排学生来操作,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的操作投影出来给其他学生看。那么可能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有三个——电流、电阻、通电时间。其中只要做两个,“通电时间”对学生而言有生活经验可以说明,但是这样也省不了时间。难点却在后面得出焦耳定律后,研究电功和电热的关系。本章的标题就是《电功和电热》。有很多的公式要给出来。但是肯定没时间扩展开来,因此只安排了一个电动机的计算题。
下面就是制作课件了。首先网上下载了至少20个课件,但是很多是重复的。因此,细节上基本没什么差别。
课前的引入方案有两个版本很吸引人:1一个学生星期天在家是看电视还是做作业的,怎么检验?(答案就是摸一摸电视机的后盖)2火灾的严重后果----其中有多少百分比是由于导线老化引发的。看来都很精彩,可是在我校的课前讨论中都指出不好:因为第一个引发“诚信”问题,第二个可能引发恐慌。最后就拿了一个电热水壶,展示给学生看:请学生判断是否加热过水?
知识点1讲电热器时,图片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6个家用电器用于加热的: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炉、热得快、电暖气、电吹风。(没有用书上的电热油汀。因为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我在试上的班级里,就有学生说是电脑的主机箱!)总结工作的特点,得出电热器的原理。再考考学生,作为电热器的发热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这里只能总结得出——导体、熔点高的特点,电阻率大的特点还不能说。
知识点2活动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还是以电热水壶为例,问题1为什么电热水壶的发热板通电发热了,导线通电没有发热呢?引出第一个猜想:导体通电产生的热量可能与导体电阻大小有关。问题2是用多用插座连接多个用电器引入的。发现接了很多用电器后,插座的电源线也着火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出第二个猜想:导体通电产生的热量可能与电流大小有关。那么还有其他可能影响这个热量的因素吗? 引出探究的课题,列出3个猜想。那么探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比较导体产生的热?这时肯定不能用手去摸的。原因学生都想得到:怕烫伤、触电等等。那么得用“转换法”比较才行。于是引出用煤油吸热来比较温度变化间接比较电热。类比还有其他方法:加热封闭气体,比较液柱变化;加热蜡烛油的熔化快慢;比较夹在电热丝上的火柴谁先燃烧?„„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比较三个因素对电热的影响。学生都知道用控制变量法。那么请学生设计一个电路完成实验。学校实验室有“焦耳定律演示仪”是加热空气的方法。拿学生电路分析讨论可行性,优点,改进意见等,为了奖励做题的学生,就请他来连接电路,我控制摄像头对着他的操作。这样,其他学生不至于没事可作,可以观察他的连线,纠正错误操作等等。但是事实上这很浪费时间,你无法预料会用多长时间„„。所以安排两个探究,分别是电流和电阻对电热的影响,时间的探究就没有安排课堂试验。最后就是总结三个因素的影响,得出焦耳定律,下面是本节的知识点3。
列出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符号物理意义、物理量的单位。列举一个简单计算的例题和一个变形公式的例题。练练公式的简单应用。再给出一个相同规格的三个用电器——电风扇、灯泡、热水器,比较相同时间内,转化得到的内能谁最多,为什么?
因此,下一个关于电吹风的计算题就简单多了,用焦耳定律求电热、用W=UIt求电功、再把两者相减就是转化得到的机械能。
总结电功和电热的关系。只有当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时,电功才等于电热。因此,计算电热还可以从电功的角度去求,公式又多了几个;但是还有其他能量参与转化的话,电功>电热。
最后说说电热的危害和防止,因为这部分内容,教材的安排是“生活、物理、社会”阅读部分的。
看来,课的容量很大,我就是讲到这里下课铃响了。可是一堂完整的课,还应该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可是没来得及用幻灯片显示,只好就板书总结了。
1首先上这堂课的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探究是本节课的目标——因此,肯定是要“探”的,才能探出规律。有探究实验,虽然是演示实验,但是也要带领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结论等等。
2课前导入。要遵循的原则有2个:1用实物很诚信;2要吸引学生的兴趣。3猜想不要顾忌学生说出意料外的猜想,不可避免要往下猜的!另外不一定要拿出依据。(我采用的方式是引导学生猜想的,没有放手让学生瞎猜,这也是很好的方法。)。
4设计实验部分。这里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省略,好好把握。电路图的画法、接线的方法„„但是作为演示实验,大多数学生在等待,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操作步骤,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实物展台,老师自己连线,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不如省下时间,着重现象分析。前面设计过程做好铺垫,交代学生要观察什么现象。(我也觉得很费时,但是这样不就是全程老师在灌输知识了吗?没有互动?)
5得出结论的过程,都是直接引入焦耳定律,这里太顺利了。事实上,实验得到的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不是焦耳定律那样的定量公式。因此这里缺乏必要的过渡。可以把电功和电热的关系提前到这里来,推导焦耳定律的准确性。再必要的说明一下,焦耳当年得出结论,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总结出来的,并非,从公式推导出来的。
6要不要拿出纯电阻电路这个概念?我认为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概念越少越好。白炽灯是不是纯电阻?
7课堂语言不要问“是不是”、“有没有”等一个字就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都没有思考的难度了。另外物理课不是语文课,不要搞齐声朗读这种形式来强化概念。在教师干部作风双整学习活动中,我学习了学校作风整顿文件精神,学习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内容,在学习中一边做笔记,一边和同事们的教育,地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谈出了对学习的认识,这次整风学习,对干部作风整顿工作的认识,变被动教育为受教育,在学习活动中,反思和别人的批语意见,我有如下认识。
政治思想。要系统地学习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思想,学习十七大精神。在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干教育,踏踏实实育人才,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参加课程改革。在工作中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创新,教育的过程管理,把工作落到实处,做满意的教师。
教育教学要有雄心。教育是一项平凡而的工作,系民族兴衰和存亡。要克服工作中的急躁情绪,从点点滴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对待学生要有耐心,问题学生要给他(她)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学生的自信心,精心营造育人的一片蓝天。“教师,用爱点亮学生心头的明灯,开启沉重的心扉,责无旁贷,任重道远。”“爱就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有的知识和学问,更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的无私奉献的爱。”“教师在教会学生做人和学会知识的,还要让学生知道先相信你,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教师,日常工作要政治理论学习及学习,工作,以过硬的本领来好交办的日常工作,并且要更新教育工作理念,工作要、,勤动脑,多,力求工作上创新,有新。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实践观,关注细节、追求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任务、工作。到工作中干好每一天的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发展。的师德形象,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树人”,用心育人。教师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的人格力量的体现。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大家:“一粒种子,要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浇灌,秋天的收割,还有好多工序才能变成碗中香喷喷的米饭。教育学生一样,只是播下了,不再浇水,不去收割,那么永远都不会有收获。”“让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激情,多体验,多赋予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第四篇:物理教学随笔
物理教学随笔
新安县外国语初中
金海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定律、定理的发现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说在初中物理启蒙教学中,注意培养观察实验,是为他们今后进一步深造和应用打下基础。1. 应重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实际生活和生产的物理现象,物理现象处处都有,随时都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露、霜是怎样形成的?雨后为何会出现彩虹?人在沙滩上走路为什么比在公路上走路要费力呢?保温瓶是怎样保温的?电是怎样发出来的?为什么人走进深水区有漂浮感觉?为什么功率大的灯泡灯丝较粗等等,观察后,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有的问题暂时还不能解释清楚的,可以给一些提示,等今后学到那部分知识后回答,给学生一个悬念,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观察、善提问、勤思考的好习惯。
2. 对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应给学生交待清楚,怎样观察每一个实验过程和所显示的物理现象,使用什么仪器,怎样操作。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对演示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归纳总结出结论来。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首先应介绍本实验的过程,即让小车在同一高度的斜面自由下滑后在不同的表面(毛内、棉、木板)上滑动,观察小车的运动路程长短,让同学思考小车为何在不同的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引导同学分析,得出由于不同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小车运动阻碍也不同,然后再提出假设,如果表面绝对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会怎样?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防止学生把演示实验当作看把戏,不联系物理知识去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不良习惯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除上述培养阅读教材,观察实验的习惯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维,不懂就问,做好笔记,讨论问题,大胆发言,课后复习,归纳小结等好习惯。如果学生掌握了上述学习方法,就好比拿到了打开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不仅可以消除物理难学的心理,而且可以自由地遨游在物理知识海洋,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好,学得更快乐!
第五篇:物理教学随笔
初中物理教学随笔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上好一节物理实验课,将直接决定着这一节物理课的成败.而如何来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历年来物理教师们已作过不少尝试与努力,直到现在仍是我们物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改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刚接触物理实验的初中生,好奇心强,但自制力差,再加上对物理实验课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物理实验课教学很难组织,并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要想上好实验课,就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物理实验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素质。
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现在有用的有价值,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经常有“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新的发现,也有经常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经常做家庭小实验,上网查资料,学生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上好一节物理实验课,将直接决定着这一节物理课的成败.而如何来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历年来物理教师们已作过不少尝试与努力,直到现在仍是我们物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就如何来提高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效果,谈几点小小的看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刚接触物理实验的初中生,好奇心强,但自制力差,再加上对物理实验课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物理实验课教学很难组织,并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要想上好实验课,就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物理实验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素质。
2、明确实验目标。教学应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应以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为依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和实验素质目标等。
3、布置实验预习题目。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之前,先布置预习题,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作用,根据什么知识可求的电阻?需要那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应如何进行?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一门美学。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设置实验情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塑料纸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塑料纸鱼的位置那么准确。这时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塑料纸鱼的上方,然后引导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再美的事物,如果不被发现,那无异于明珠暗投,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物理教学的艺术。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然展现的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比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等。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做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节成功的物理课,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