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认识蝌蚪》教案
设计意图: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虽然熟悉,但不一定了解。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幼儿通过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的名称及其主要的外形特征,乐意观察。
2.学习简单的语言表述小蝌蚪的状态。
活动准备:每组一盆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引起观察兴趣
今天谁来做客了?(小蝌蚪)
二、观察小蝌蚪的动态和外形
1.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2.小蝌蚪像什么?(.从外形、颜色观察小蝌蚪,并用语言大胆描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4.观察眼睛、嘴巴长在哪里?(.通过让幼儿喂食观察)
5.小结:他的身体是椭圆形的,头上有眼睛和嘴巴,全身都是黑色的。
6.可爱的小蝌蚪在水里做什么?
7.引导幼儿观察后描述,要求语言完整。
三、学谜语
身体大,尾巴细,身上穿黑衣,游来游去在水里,青蛙是他的好妈妈。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科学认识五官教案
小小班科学教案:认识五官
莫入那
一、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小班幼儿好奇心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非常浓厚,五官是他们身体的一部份。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因为脱离了亲人的关心与照料,对幼儿园的生活不太适应,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些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就会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抠鼻孔等。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五官,并启发他们学习保护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否则,幼儿经常用手抠鼻孔、揉眼睛,把脏手或脏东西以及小珠子之类的东西放到嘴里,是极不安全,也极不卫生的,所以组织此次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对幼儿很有教育意义。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得尝试活动,正确说出嘴巴、眼睛、耳朵、鼻子、眉的名称和数量,了解它门在头上的位置。
2、知道眼、耳、嘴、鼻、眉的用途。
3、教育幼儿要保护好眼、耳、鼻、嘴、眉这些器官。
活动准备:
1.男孩头像一幅,眼、耳、口、鼻的器官贴绒,娃娃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利用男孩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眉的名称.数量及位置。
教师:昨天,有位大哥哥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他想叫我们班的小朋友看一看,(出示头像)瞧,大哥哥的样子多神气呀,他好像在跟我门说话哩:小弟弟,小妹妹,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你们谁知道我这圆圆的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1、幼儿看头像正确说出眼、耳、鼻、嘴、眉的名称及数量。
2、告诉幼儿眼、耳、鼻、嘴、眉在头上的位置。并念儿歌鼻子鼻子本领大,长在脸的最中央。
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
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二、找一找
1、教师说出五官的名称,引导幼儿在自己的脸上找出来。
2、用手指一指,还可以在自己的好朋友脸上找一找。
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巴,一个鼻子,一对眉毛;眼睛里有眼珠子,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
三、让幼儿知道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作用,并重点了解鼻子的用途。
1、通过尝试,教师喷香水,让幼儿闻一闻,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嘴巴是用来说话和吃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眉毛具有美容和表情作用,能丰富人的面部表情,双眉的舒展、收拢、扬起、下垂可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幼儿尝试告诉别人: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了眼睛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没有嘴巴就不能吃东西,不能说话;没有鼻子我们就什么气味也闻不到;没有耳朵我们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3、让幼儿了解如何保护五官。
(1)吃完东西要漱口,不乱吃脏东西。
(2)看电视不能靠得太近,有灰尘或沙子进入眼睛不能用手搓。
(3)不能用手勾鼻子.(4)在日常生活中,不把小豆子放入耳朵、鼻子里;不玩尖锐(刀子,剪子。。)的东西,以免刺伤眼睛。
四、竞赛游戏:指五官,即教师提问:鼻子在那里?(眼睛、耳朵、嘴、脸)孩子边说边指出来。还可以玩“看谁指得快”的游戏,即教师快说,孩子快指。或者让孩子自由组合,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指。
五、贴五官。
1、出示缺少五官的面部图画。教师说:“有一个小朋友,不知道五官的名字,所以五官朋友们都不和他玩了,瞧,他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启发幼儿想一想:这个小朋友的脸上少了什么?
2、分别出示单个五官的图片,请幼儿试着说出名称,并尝试贴到图画正确的位置(可反复进行)
3、鼓励能准确读出五官名称并贴到正确位置上的幼儿,帮助遇到困难的幼儿。
4、请孩子在图上粘贴好五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目的是让幼儿认识五官,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活动一开始,我说“昨天有位大哥哥照了张相,他想考考你们,瞧他圆圆的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我利用男孩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眉毛的名称,数量及位置。第二个环节是手指游戏《找五官》,幼儿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我说:"鼻子鼻子嘴巴,孩子的食指快速地从鼻子上移到嘴上(眼睛,眉毛,耳朵等),孩子们玩的很开心。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听声音、闻香水、品尝食物、看图片来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然后我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二个眼睛,二只耳朵,一个嘴巴,一个鼻子,眼睛里有眼珠,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它们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五官。活动的最后是贴五官,我为幼儿准备了五官的图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从而巩固五官的正确位置。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了作品。瞧他们拿着作品得意的在照相时,我想这几天的努力总算没白费。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我要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第三篇:教案小班科学认识手
教案
认识小手
(小班科学)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每只手上有五根手指。
2.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五根手指的名称。
3.了解手的作用,知道要保护手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请小朋友把你的小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做游戏。游戏:听我说,跟我做“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伸出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挥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喔起来。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二基本部分
1.知道人有两只手,两只手的大小一样,也叫一双手。
(1)师:刚才啊我们小朋友和自己的小手做了游戏,现在请你数一数你有几只手?老师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有几只手(两只手),(2)知道两只手也叫一双手师:小朋友都有两只手,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的?你是怎样比的?(请幼儿自己先探索方法,再教给幼儿比的方法,将手掌合起来,手指对手指)小结:小朋友都有两只手。两只手是一样大的,所以它又有另外的名字叫一双手。
(3)举手游戏:老师说“一只手”、“两只手”“一双手”请幼儿举手。2.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个手指。(从拇指开始,按次序进行,口手一致地点数,数好后再换一只手数。师: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你数数自己的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小结:每只手上有五个手指。
3、学习五根手指的名称。
(1)师:我们的五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先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你的五根手指长得是不是一样长?(让幼儿自由讲)找出你最长的手指,并把它捏住。老师介绍:“这个手指长在中间,所以叫它中指。”老师伸出大、小拇指,问幼儿:“哪个大,哪个小?”(引导幼儿说出大拇指与小指)老师伸出一个手指点东西,介绍:“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老师介绍:“还有一个手指没有名字,我们叫它无名指。”
(2)小结:刚才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五根手指,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最长的手指呀叫-中指;大的粗的叫大拇指;小的细的叫小指;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没有名字的手指叫无名指。
(3)以游戏形式巩固。休息:现在呀我们要请我们的手指休息了。大拇指睡着了,食指睡着了,中指睡着了,无名指睡着了,小指睡着了,我们都睡着了。起床: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醒了,无名指醒了,小指醒了,小手拍拍都醒了。
三结束部分
帮助幼儿了解手的作用及保护方法。
(1)手的作用。师:我们大家都有一双手,那么手有什么用处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考虑)我们的小手能拿东西、洗脸、刷牙等。(幼儿先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讲述后小结)
(2)保护手。师:手的本领很大,能为我们做许多事,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手。提示:不要用刀子或剪刀把手弄破,不要咬手指头,勤剪指甲,勤洗手,冬天还要擦护手霜、戴手套等。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
【设计意图】
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怎样对幼儿进行守信用教育呢?时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苏醒,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小蝌蚪,大家围着小蝌蚪指指点点,我灵机一动,何不借助小蝌蚪的故事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呢?于是就选择了活动《守信用的小蝌蚪》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知道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做个守信用的孩子。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明白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做到,在生活中要做个守信用的人。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故事《守信用的小蝌蚪》图片。
【活动重点】
让幼儿理解“守信用”的含义。
【活动方法】
图片展示法、谈话法和举例说明。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守信用的小蝌蚪》,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守信用”的含义。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岩石上的小蝌蚪是哪儿来的?(因为小哥哥的玻璃瓶碎了,所以把他们先放在这儿)
小哥哥答应了小蝌蚪什么事?(会来接他们,并把他们放到漂亮的杯子里)
谁来了,它要干什么?它怎么对小蝌蚪说的?小蝌蚪怎么说的?水变得怎样了?小蝌蚪怎样了?
小花鸭要带走小蝌蚪,小蝌蚪开始有没有答应?
谁来了,它要干什么?它怎么对小蝌蚪说的?小蝌蚪怎么说的?水变得怎样了?小蝌蚪怎样了?
小花鸭要带走小蝌蚪,小蝌蚪开始有没有答应?
岩石公公怎么对小哥哥说的?小哥哥为什么脸红了?
(分析:利用故事引出课题,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结合图片,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故事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幼儿的印象。)
2.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让幼儿知道应该做个守信用的人。
小蝌蚪和小哥哥谁守信用?为什么?如果不守信用,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你认为应该守信用吗?为什么?
(分析:再一次为幼儿提供相互讨论的机会,在又一次的经验交流中,使他们理解守信用的含义。)
3.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判断,让幼儿明白在生活中要做个守信用的人。
事例1:小明答应小红第二天带一本《黑猫警长》连环画给她看,可他第二天什么也没带。
事例2:小明上街前答应妈妈上街不要这要那,到了商店里,小明非要妈妈买变形金刚不可,妈妈不同意,他就赖在地上不走。
事例3:小玲答应爸爸晚上只看动画片节目,看完后就去画画。晚上,玲玲看完了动画片,就自己主动关了电视,到自己的房间画画去了。
(分析:运用具体事例,让幼儿能清楚的分辨人物行为的对与错,让幼儿学习好的榜样。)
4.让幼儿谈谈自己应该在生活中怎样做个守信用的人。
(分析:为了帮助幼儿加深理解“守信用”的含义,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分享经验来说一说,为他们提供一个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平台。)
【活动反思】
今天开展的社会活动是《做守信用的孩子》,活动目标是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明白在生活中答应别人的事应该做到。体验守信用给别人带来的愉快。
听说“讲故事”孩子们已经能马上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注视我,故事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讲故事的过程与听故事的过程同样是另人陶醉的,在静静的氛围中,孩子们凝神屏息的聆听着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
我利用图片讲述故事,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幼儿进行共同讨论交流,知道了守信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
一些具体事例的判断,使幼儿能正确地分辨出人物行为的对错,知道什么行为是守信用的行为,什么行为是不守信用的行为,不守信用会造成什么后果等,最后,让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说说怎么做一个守信用的人,孩子们纷纷发言,交流得很热烈,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与同伴进行了分享。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2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游戏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反复实践,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活动难点:通过活动,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白色陶瓷盘子4个。
2、白板笔、水彩笔、记号笔若干个。
3、量杯4个、自来水、毛巾、厨房用纸、盆子、垃圾篓等。
活动过程一、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有一群小蝌蚪遇到了麻烦,它们怎么也游不到妈妈身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师:老师有一个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
3、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请幼儿猜想并记录。
1、出示并介绍材料,请幼儿猜测哪种笔画出来的蝌蚪可以游起来。
2、师幼共同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现在请每位小朋友依次上来记录你的猜想。
三、幼儿操作,探索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猜想都是不一样的,那接下来就请你们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吧。但是,在操作实验之前,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实验规则,每次实验完之后请你们将水和小蝌蚪倒入他们的“家”,然后,用厨房专用纸将盘子里的水擦干净,并将用过的纸扔进垃圾篓里,再进行下次的验证,如果不小心将水洒到桌子上。请你们用桌子上的毛巾擦干净就好,好了,请小朋友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并尝试总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非常的棒,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以下你的实验过程呢?
2、师幼共同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师总结。
白板笔的墨水有着特殊的配方,白板笔的墨水里会刻意添加降低附着力的剥离剂,加入这些剥离剂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白板笔的墨水与盘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所以,我们再把水倒进去的时候,小蝌蚪就很容易的游起来了。还有,小朋友们要注意啦,白板笔的墨水是含有少量毒素的,所以我们在实验完后要仔细的擦干净,老师教小朋友们一个擦干净白板笔的方法,可以用棉签蘸酒精,这样白板笔就很容易的擦掉啦。
六、师幼共同尝试操作让其他物体“游”起来。例如:小人、帆船等。
今天小蝌蚪们都非常的开心,我替小蝌蚪谢谢你们,小朋友们,你们还
想不想试一试让其他物体“游”起来。好,那就请你们用白板笔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七、活动延伸。
1、将操作材料放于益智区,请幼儿继续操作。
2、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操作“××游游游”。
活动总结
“小蝌蚪游游游”这个科学实验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幼儿表现出极大地探索欲望,于是,我便利用实际生活机会,设计了此节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情绪一直很高,跃跃欲试。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把幼儿带入氛围中,在倒入水后,盘子上的小蝌蚪纷纷游了起来,幼儿们一声又一声的“哇”此起彼伏,都想亲自实验。在幼儿的操作环节,大家分工合作,轮流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后,幼儿终于得到了结论,原来是白板笔画出了的小蝌蚪可以游起来,我让他们猜一猜其中的原理,他们很聪明,已经慢慢的猜到了和白板笔的墨水有关。
此节活动比较成功,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难易适中,主要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探索,让幼儿充分的去感受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环节,个别幼儿其实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而我并没有一一解答,在活动后,我也分别找到了这几位幼儿,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了解惑,以后在这一方面,我还需多注意,及时保护每一位幼儿的求知欲。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3
活动目标:
1、掌握折纸、剪纸的基本方法。
2、发挥想象,尝试动手折小青蛙,剪小蝌蚪。
3、体验粘贴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彩色折纸,蓝色硬卡纸,黑色海绵纸若干。
2、美工剪。
3、双面胶。
经验准备:
熟悉和理解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回顾《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内容。
1、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故事内容。
2、师: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快快乐乐的在一起,再也不分开了。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来做一副粘贴画,展现出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欢乐场景吧。
二、教师示范步骤。
1、教师出示折纸小青蛙的步骤图,引导幼儿观察,然后按步骤师范折小青蛙。
2、教师示范剪小蝌蚪和荷花的方法,重点讲解使用剪刀时的安全事项。
3、教师示范讲解使用双面胶粘贴的正确方法。
三、完整欣赏微课:粘贴画《小蝌蚪找妈妈》。
幼儿欣赏,教师就重点内容再次讲解。
四、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分发材料。
2、幼儿动手制作,幼儿巡回指导。
五、展示作品。
1、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
2、把作品展示在班级美工区。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故事,通过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用粘贴画的形式展现出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情景。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能够大胆动手,运用折纸、剪纸、粘贴的技巧进行制作,然后进行同伴间的相互欣赏!通过这一活动,幼儿掌握了折纸和使用剪刀的方法,锻炼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但是在孩子操作的环节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差。
1、孩子们对于手工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幼儿们的手部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善,手、眼、脑的动作都很不协调。
2、幼儿日常生活中手工活动方面缺乏锻炼,对于手工方面的一些技巧都不太熟悉,控制能力也不强!
二、缺乏自信原因:个别孩子在家也不用见剪刀,对于剪刀的运用都不怎么灵活,虽然在活动操作时,我会进行个别的一对一的辅导,但是仍有个别的孩子在屡试屡败的情况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对手工活动逐渐缺少了兴趣和动力。通过这个活动我进行了反思,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孩子对手工活动想做,敢做,会做并做得很好呢?进过思考我想出了几个改进的方法:
1、在选材的时候要注意简易性,难易度符合我班孩子的现有水平。
2、通过家园合作,在家让家长辅导孩子进行简单的材料操作,如:如何正确用剪刀,如何正确用胶棒、双面胶等。在班级的区域活动中投放各种符合孩子现阶段水平的手工操作材料,并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多操作。在课上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手工技巧知识传授和尝试。
3、多关注那些不自信的孩子,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以鼓励为主的方式。
通过这次的反思,我发现了自己在这一方面教学的许多不足,还需更多的努力和学习。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及青蛙的外形特征及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喜欢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现的人情美。
活活动重、难点:
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大大的脑袋,黑黝端,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二.播放故事录音,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
1、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2、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
三、分段欣赏故事内容。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图片1,遇到鸭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鸭妈妈说了些什么?
3、看图片2、3、4,遇到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小蝌蚪又说了些什么?
4、用连贯的语言说一说故事情节。
四、熟悉掌握故事
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五、活动延伸:
欣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件。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她是长得怎么样的?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袭,就变成了青蛙。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5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准备:
1、在自然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
1、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提问:
⑴从小蝌蚪到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
⑵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⑶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⑷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以幼儿用书中蝌蚪的生长过程图统整概念。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并统整概念。
四、观察不同蛙类
1、观察不同的蛙类后,提问:
⑴蟾蜍长得好像青蛙,有没有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颜色较深、皮肤有疙瘩)
⑵树蛙和青蛙哪里不一样?(居住环境不同、脚趾没有蹼有吸盘)
2、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再总结说明幼儿的讨论。
活动反思:
能说出青蛙的生长变化,能排列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根据观察幼儿用书上的内容,能说出两种不同蛙类的外形特征。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6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活动,感受探究小蝌蚪生长过程的乐趣。
2、学习围绕故事的名字来观察、思考画面内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3、能大胆想像故事情节,并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大书一本(自制);故事磁带、录音机。
2、小蝌蚪、小青蛙图片各一;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教师:小蝌蚪从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
(1)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的不同。
教师: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呢?
(2)请幼儿凭以往经验先自由讨论,再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始部分,激发幼儿自主阅读的愿望。
(1)结合自制大书,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从开始到“小蝌蚪们高高兴兴地向前面游去了”),一边用手指着相应的画面,帮助幼儿建立图画和口语的关系,理解故事的内容。
(2)设疑,创设自主探究的阅读环境。
教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路上遇到了谁?它们会相互说些什么话?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请你们快去看看书吧!
3、幼儿分组自主阅读小书,教师巡回观察,并根据幼儿阅读情况分层指导。
对于能基本正确读懂内容的幼儿,建议他们想像角色的对话,把故事连起来,完整地讲一讲;对于不明白个别地方的幼儿,建议他们看看前后的画面,推断故事的内容。
4、引导幼儿围绕重点开展讨论。
(1)结合鸭妈妈与小蝌蚪对话的这张图画,帮助幼儿归纳观察画面的策略:依据后面的图画,推测前面的内容。
(2)引导幼儿学习鸭妈妈的语言。
(3)用同样的方法推测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
教师:你们知道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对小蝌蚪说了什么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结合大书,师幼共同看图讲述故事。
教师先讲故事的开始部分,再分别请幼儿轮流讲述故事后面的情节(找到鱼妈妈,找到龟妈妈,找到鹅妈妈,找到青蛙妈妈),最后部分由教师讲。
6、集体欣赏配乐故事,进一步感受故事语言的优美与生动。
播放语言磁带,师幼共同欣赏配乐故事。
活动延伸:
1、在语言区摆放故事中动物头饰,分区活动中可以让孩子自由表演故事。
2、引导幼儿绘制《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7
活动目标:
1、学习合理布局画面,独立制作图书。
2、使幼儿体验分享阅读的快乐。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观看过图书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
2、幼儿自己画好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背景、各种动物妈妈的半成品图书,人手一本,与故事内容相应的文字幼儿人手一套,教师示范本一本
3、水彩笔、剪刀、胶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本提问式导入主题
师:这是小朋友们平时画的画,这里面都画了哪些动物?哪个故事里的有这些动物?老师把它订成一本想做成图书,可是这些画上还缺少什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做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图书的制作的要点及具体要求
1、把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文字沿虚线剪下粘贴在每页的合适位置,
2、在每一页图书的画面适当的位置添画上小蝌蚪,使小蝌蚪与各种动物妈妈能相呼应。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根据不同能力幼儿的作画情况及时给予指点和鼓励。
四、分享作品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欣赏图书、与爸爸妈妈一起阅读图书。
五、活动延伸
继续饲养小蝌蚪并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8
活动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很多小朋友都对昆虫很感兴趣,所以特设这个活动让小朋友认识青蛙。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9
教学目标
1、观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持久观察的兴趣。
2、学习饲养、照顾小蝌蚪的方法。
环境与材料1、小蝌蚪若干。
2、观察记录本、笔若干。
3、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
4、《科学》下P.2~3。
一次备课一、了解幼儿对小蝌蚪的认知情况1、你知道小蝌蚪从哪儿来?
2、它长大了会怎样?
二、观看青蛙产卵的情况1、出示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让幼儿在观看中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2、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三、认领小蝌蚪1、看一看,自然角里的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学一学,小蝌蚪是怎样游泳的?
3、猜一猜,小蝌蚪喜欢吃什么?
4、请幼儿按组认领,分别放在自然角的鱼缸里饲养,记录下领养的日期,鼓励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四、看画册《小蝌蚪长大了》
1、让哟额看图说说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给幼儿介绍图中不同种类的青蛙,它们有什么特点。
3、教师引导幼儿讲一些自己认识的青蛙的生活习性。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0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和练习蝌蚪画,让幼儿初步学会用“○”,“一”来表示人的各种动作。
2、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蝌蚪画,并培养幼儿对人物绘画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早操音乐。
2、白纸20叠,勾线笔人手一支。
3、卡片(人物动作)。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
1、教师说:“今天早上郑老师发现一件很好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小朋友广播操做的特别好,现在请小朋友一起再来做一次好吗?(播放广播操音乐)
2、中间某个动作静止,说:“这个动作做得真好,我要把它画下来。“○”表示我们的`头,“一”表示我们的手和脚。引出课题,“这个就叫做蝌蚪画法,好玩吗?”
(二)具体过程。
1、郑老师现在要给你们讲个故事,听好了!有个小朋友叫做豆豆,有天早上豆豆起床后伸了个懒腰( ),然后吃早餐( ),最后呢他要去学做模特体操,那你们猜猜看豆豆是怎么做的呢?
2、你们看豆豆是这样做的。(拿出许多卡片,让小朋友模仿上面的图画)
3、教师:我也想当模特,谁帮我画呢?(教师做动作,幼儿画)
4、教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做动作,请下面的小朋友画出来。
5、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做,提示小朋友的身高是不一样的。
6、分组,把幼儿分成5个一组,其中一个当模特,其余的画,模特可以轮流做。
(三)结束。
教师出示画好的几张图画,请幼儿按照图画上的内容去做木头人的游戏。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1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看分合式列算式。
2、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写有5的加减算式卡片若干、背景图一张、活动图片鸭子、鱼、乌龟、大白鹅、青蛙各一张,小蝌蚪六张(大小颜色等各有不同)。
教学过程:
1、复习5的组成(出示背景图)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导入,让幼儿观察有几只小蝌蚪,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并由此列出5的分合式。
5
1 4
2 3
3 2
4 1
2、帮小蝌蚪找妈妈
分别遇到鸭子、鱼、乌龟、大白鹅、青蛙,要求小蝌蚪分别根据自己身上的特征(大小及有无蝴蝶结),列出5以内的算式,只有回答正确,才告诉它们该去哪找妈妈。
鸭子1+4=54+1=5
鱼5-1=45-4=1
乌龟 2+3=5 3+2=5
大白鹅 5-2=3 5-3=2
3、“开火车”游戏
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它们也长大了,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同坐上小火车,去农田里捉害虫保护庄稼”
幼儿扮演小蝌蚪,人手一张火车票(5以内算式题卡),算出得数,坐上相应数字的“车厢”,排成4路纵队“开火车”。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2
活动目标:
1、请幼儿把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画成一幅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让幼儿注意画面安排,注意远近、大小关系。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感受色彩对比。
活动准备:
1、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对故事内容要很熟悉,语言要生动、形象,特别是讲到动物的形状、色彩、动态时,更要仔细具体)
2、每个一盒蜡笔、油画棒、彩色铅笔和一张纸。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要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图画,怎样画呢?不是看着老师的画再画,而是听了老师讲的故事以后再画。小朋友,你们会画吗?认真听老师讲故事的小朋友,就一定会画。现在听老师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池塘边,长着许多水草,在草丛里,青蛙妈妈生了许多小宝宝。小宝宝长大了,变成了大脑袋、尖尾巴的小蝌蚪。许多小蝌蚪你追我赶地游呀游呀。小蝌蚪要回家了,可是妈妈呢?妈妈不见了,快快找,小蝌蚪找妈妈,游到西,游到东,游到荷花旁边,看见一条金鱼,眼睛圆又大,忙叫:“妈妈!妈妈!”金鱼说:“你们认错了,我是金鱼,白肚皮的才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问问这个,这个说“不是”,问问那个,那个也说“不是”。“呱呱呱”,青蛙妈妈游过来了,说:“孩子,好孩子!我是你们的妈妈呀。”小蝌蚪看看青蛙:大眼睛,白肚皮,四条腿,样子怎么跟我们一点儿也不像呢?青蛙妈妈说:“好孩子,你们还小呢,等你们长大了,就像妈妈了。”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
小朋友,故事讲完了,请小朋友把故事里的事画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看好吗?不要忘记故事里讲到的地方,是哪里?(在池塘里)那里有什么呀?(有水草、荷叶、荷花,还有各种小鱼……)更不要忘记小蝌蚪是去干什么呀?(找妈妈)……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安排好画面,注意远近、大小关系。
3、讲评:结束后,将幼儿的图画张贴起来,让幼儿观看和相互学习。
活动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
《寻人启事》: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
“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3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根据人物的表情、动态想象他们的内心活动及对话。
2、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编讲故事。
3、理解画面内容,懂得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
活动准备:
图片《不捞小蝌蚪》4幅,大班幼儿用书4月分册。
活动过程:
1、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有一种小动物,身子圆圆的、黑黑的,还有一条小尾巴,在河水里游啊游,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2)小蝌蚪可爱吗?今天咱们讲的图片是关于小蝌蚪的。(教师引导幼儿看图片)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教师出示图1,
①这是在什么地方?这里有几个小朋友?
②他们手里拿着什么?他们正在干什么?
③小朋友们的表情什么样?他们互相说了什么了?
教师:小朋友们这么高兴地捉蝌蚪,你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在幼儿讨论后,出示图2)
(2)教师出示图2,
①这时,谁来了?他会说些什么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②小朋友们现在的表情什么样?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教师:原来是小哥哥不让小朋友们捉蝌蚪,这是为什么呢?
(3)教师出示图3,
①小哥哥手里拿着瓶子,他会对小朋友说什么?
②小朋友们这个时候是什么表情?他们又会对小哥哥说些什么呢?
教师:小蝌蚪真可爱!可是小哥哥说了不能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设身处地的想,自然引出图4)
(4)教师出示图4,
①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呢?
②小朋友们真高兴,因为他们把小蝌蚪放生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图片里多了一种小动物,全身是绿色的?
(5)教师继续引发幼儿思考。
教师:小朋友们一定想问,为什么不能捉小蝌蚪呢?小蝌蚪和青蛙又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小朋友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幼儿举手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
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原来,小蝌蚪长大了就变成青蛙,青蛙喜欢吃蚊虫,能为我们消灭害虫。保护了小蝌蚪就是保护了青蛙,也就是保护了我们生活的环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幼儿回答“保护小蝌蚪”,“不抓它们”等)
教师:对,我们应该不捞小蝌蚪,让它们快快长大。
3、幼儿连续看图讲故事。
(1)请每2名幼儿互相将4幅图片串联起来讲故事。
教师引导幼儿按事情发展顺序连贯地讲述,并适当描写角色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
(2)分享故事:请2~3名幼儿连续讲故事。
教师引导幼儿仔细听,给他们做补充。
活动延伸:
1、将图片投放语言区,请幼儿将自己编的故事绘画成连环画。
2、在分享活动时间讲述自己的故事。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4
活动目标:
1、知道声音有高有低,通过上台阶和下台阶来感受音阶的上行和下行。
2、在愉快游戏的过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感受三拍子,能够用轻快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绿色皱纹纸在地上布置成一个大的五线谱、电子琴、泡沫垫子一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在《Do Re Mi》的音乐中引领幼儿走进音乐世界。
2、通过游戏《小动物走台阶》,感受音阶的上行和下行。
3、练声。
小动物们,我们一起来用好听的声音来唱唱音阶吧!
0 0 0 0|0 0 0 0| 1 2 3 4 | 5 6 7 1 | 1 7 6 5 | 4 3 2 1 ||
小老鼠唱音阶 :吱
小狗唱音阶 :汪
4、学唱新歌《小蝌蚪音乐家》
(1)设置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新歌的兴趣。
(2)说歌词
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啊?(小蝌蚪,小蝌蚪,细细尾巴,圆圆头。)
你们是怎么游的啊?(上上下下水里游,)
像在干什么?(跳跳水中芭蕾舞。)
小尾巴怎么跳的啊?把水波变成了什么?(抖抖水波五线谱)我们小蝌蚪在五线谱上像什么?(好像一个一个的音符)。
(3)范唱
(4) 范唱第二遍,让幼儿自跟着音乐在音乐河里玩,并表现好音阶的部分。
(5)学唱新歌
(6)游戏,边游边唱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5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学会图文结合理解图书的内容,在阅读中体验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与快乐。
2、通过阅读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过程。
3、懂得与人交往时,要讲礼貌,对人热情。
活动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大书本、插入图片小蝌蚪五张
2、活动前让幼儿饲养小蝌蚪,观察并记录小蝌蚪的生长变化、丰富幼儿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书,引起幼儿观察封面引出主题
1、遮盖书名和青蛙提问:封面上有谁?猜猜它们的妈妈是谁?长得跟它们一样吗?
2、展示书名,引导幼儿观察封面猜想故事内容。
二、阅读大书(先遮盖文字),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中动物妈妈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能用好听的词汇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理解故事内容。再尝试图文结合用完整的一段话来讲述每一页画的主要内容。
1、图一:这是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的卵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慢慢地变成了什么?(丰富词汇黑黑的、圆圆的)鼓历幼儿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图二:有一天小们蝌蚪碰到了谁?它们想起了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鸭妈妈与小鸭子体态动作感受它们的亲密与快乐。
3、图三:小蝌蚪看见谁?它长得怎样?小蝌蚪怎么想怎么说的?大鱼又是怎么说的?
引导幼儿观察并想像它们是怎么说。(丰富词汇又宽又大)
4、同法出示图四、图五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它们的特征,大胆的想象它们的对话,并用连惯的语言描述。(丰富词汇一蹦一跳)
5、图六:小蝌蚪会找到妈妈吗?她长得怎么样的?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鼓励幼儿大胆预测故事的结局并与同伴轻声交流猜想。
三、引导幼儿讨论:你喜欢哪一种动物为什么?教育幼儿与人交往时,要讲礼貌,对人热情。
四、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随音乐做动作,离开教室。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
活动目标:
1、掌握折纸、剪纸的基本方法。
2、发挥想象,尝试动手折小青蛙,剪小蝌蚪。
3、体验粘贴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彩色折纸,蓝色硬卡纸,黑色海绵纸若干。
2、美工剪。
3、双面胶。
经验准备:
熟悉和理解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回顾《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内容。
1、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故事内容。
2、师: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快快乐乐的在一起,再也不分开了。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来做一副粘贴画,展现出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欢乐场景吧。
二、教师示范步骤。
1、教师出示折纸小青蛙的步骤图,引导幼儿观察,然后按步骤师范折小青蛙。
2、教师示范剪小蝌蚪和荷花的方法,重点讲解使用剪刀时的安全事项。
3、教师示范讲解使用双面胶粘贴的正确方法。
三、完整欣赏微课:粘贴画《小蝌蚪找妈妈》。
幼儿欣赏,教师就重点内容再次讲解。
四、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分发材料。
2、幼儿动手制作,幼儿巡回指导。
五、展示作品。
1、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
2、把作品展示在班级美工区。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故事,通过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用粘贴画的形式展现出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情景。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能够大胆动手,运用折纸、剪纸、粘贴的技巧进行制作,然后进行同伴间的相互欣赏!通过这一活动,幼儿掌握了折纸和使用剪刀的方法,锻炼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但是在孩子操作的环节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差。
1、孩子们对于手工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幼儿们的手部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善,手、眼、脑的动作都很不协调。
2、幼儿日常生活中手工活动方面缺乏锻炼,对于手工方面的一些技巧都不太熟悉,控制能力也不强!
二、缺乏自信原因:个别孩子在家也不用见剪刀,对于剪刀的运用都不怎么灵活,虽然在活动操作时,我会进行个别的一对一的辅导,但是仍有个别的孩子在屡试屡败的情况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对手工活动逐渐缺少了兴趣和动力。通过这个活动我进行了反思,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孩子对手工活动想做,敢做,会做并做得很好呢?进过思考我想出了几个改进的方法:
1、在选材的时候要注意简易性,难易度符合我班孩子的现有水平。
2、通过家园合作,在家让家长辅导孩子进行简单的材料操作,如:如何正确用剪刀,如何正确用胶棒、双面胶等。在班级的区域活动中投放各种符合孩子现阶段水平的手工操作材料,并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多操作。在课上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手工技巧知识传授和尝试。
3、多关注那些不自信的孩子,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以鼓励为主的方式。
通过这次的反思,我发现了自己在这一方面教学的许多不足,还需更多的努力和学习。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2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准备:
1、在自然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
1、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提问:
⑴从小蝌蚪到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
⑵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⑶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⑷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以幼儿用书中蝌蚪的生长过程图统整概念。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并统整概念。
四、观察不同蛙类
1、观察不同的蛙类后,提问:
⑴蟾蜍长得好像青蛙,有没有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颜色较深、皮肤有疙瘩)
⑵树蛙和青蛙哪里不一样?(居住环境不同、脚趾没有蹼有吸盘)
2、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再总结说明幼儿的讨论。
活动反思:
能说出青蛙的生长变化,能排列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根据观察幼儿用书上的内容,能说出两种不同蛙类的外形特征。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3
教学目标
1、观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持久观察的兴趣。
2、学习饲养、照顾小蝌蚪的方法。
环境与材料
1、小蝌蚪若干。
2、观察记录本、笔若干。
3、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
4、《科学》下P.2~3。
一次备课
一、了解幼儿对小蝌蚪的认知情况1、你知道小蝌蚪从哪儿来?
2、它长大了会怎样?
二、观看青蛙产卵的情况1、出示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让幼儿在观看中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2、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三、认领小蝌蚪1、看一看,自然角里的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学一学,小蝌蚪是怎样游泳的?
3、猜一猜,小蝌蚪喜欢吃什么?
4、请幼儿按组认领,分别放在自然角的鱼缸里饲养,记录下领养的日期,鼓励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四、看画册《小蝌蚪长大了》
1、让哟额看图说说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给幼儿介绍图中不同种类的青蛙,它们有什么特点。
3、教师引导幼儿讲一些自己认识的青蛙的生活习性。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4
【设计意图】
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怎样对幼儿进行守信用教育呢?时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苏醒,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小蝌蚪,大家围着小蝌蚪指指点点,我灵机一动,何不借助小蝌蚪的故事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呢?于是就选择了活动《守信用的小蝌蚪》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知道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做个守信用的孩子。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明白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做到,在生活中要做个守信用的人。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故事《守信用的小蝌蚪》图片。
【活动重点】
让幼儿理解“守信用”的含义。
【活动方法】
图片展示法、谈话法和举例说明。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守信用的小蝌蚪》,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守信用”的含义。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岩石上的小蝌蚪是哪儿来的?(因为小哥哥的玻璃瓶碎了,所以把他们先放在这儿)
小哥哥答应了小蝌蚪什么事?(会来接他们,并把他们放到漂亮的杯子里)
谁来了,它要干什么?它怎么对小蝌蚪说的?小蝌蚪怎么说的?水变得怎样了?小蝌蚪怎样了?
小花鸭要带走小蝌蚪,小蝌蚪开始有没有答应?
谁来了,它要干什么?它怎么对小蝌蚪说的?小蝌蚪怎么说的?水变得怎样了?小蝌蚪怎样了?
小花鸭要带走小蝌蚪,小蝌蚪开始有没有答应?
岩石公公怎么对小哥哥说的?小哥哥为什么脸红了?
(分析:利用故事引出课题,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结合图片,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故事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幼儿的印象。)
2.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让幼儿知道应该做个守信用的人。
小蝌蚪和小哥哥谁守信用?为什么?如果不守信用,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你认为应该守信用吗?为什么?
(分析:再一次为幼儿提供相互讨论的机会,在又一次的经验交流中,使他们理解守信用的含义。)
3.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判断,让幼儿明白在生活中要做个守信用的人。
事例1:小明答应小红第二天带一本《黑猫警长》连环画给她看,可他第二天什么也没带。
事例2:小明上街前答应妈妈上街不要这要那,到了商店里,小明非要妈妈买变形金刚不可,妈妈不同意,他就赖在地上不走。
事例3:小玲答应爸爸晚上只看动画片节目,看完后就去画画。晚上,玲玲看完了动画片,就自己主动关了电视,到自己的房间画画去了。
(分析:运用具体事例,让幼儿能清楚的分辨人物行为的对与错,让幼儿学习好的榜样。)
4.让幼儿谈谈自己应该在生活中怎样做个守信用的人。
(分析:为了帮助幼儿加深理解“守信用”的含义,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分享经验来说一说,为他们提供一个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平台。)
【活动反思】
今天开展的社会活动是《做守信用的孩子》,活动目标是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明白在生活中答应别人的事应该做到。体验守信用给别人带来的愉快。
听说“讲故事”孩子们已经能马上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注视我,故事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讲故事的过程与听故事的过程同样是另人陶醉的,在静静的氛围中,孩子们凝神屏息的聆听着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
我利用图片讲述故事,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幼儿进行共同讨论交流,知道了守信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
一些具体事例的判断,使幼儿能正确地分辨出人物行为的对错,知道什么行为是守信用的行为,什么行为是不守信用的行为,不守信用会造成什么后果等,最后,让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说说怎么做一个守信用的人,孩子们纷纷发言,交流得很热烈,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与同伴进行了分享。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5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活动,感受探究小蝌蚪生长过程的乐趣。
2、学习围绕故事的名字来观察、思考画面内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3、能大胆想像故事情节,并学习故事中的对话。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大书一本(自制);故事磁带、录音机。
2、小蝌蚪、小青蛙图片各一;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教师:小蝌蚪从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
(1)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的不同。
教师: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呢?
(2)请幼儿凭以往经验先自由讨论,再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始部分,激发幼儿自主阅读的愿望。
(1)结合自制大书,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从开始到“小蝌蚪们高高兴兴地向前面游去了”),一边用手指着相应的画面,帮助幼儿建立图画和口语的关系,理解故事的内容。
(2)设疑,创设自主探究的阅读环境。
教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路上遇到了谁?它们会相互说些什么话?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请你们快去看看书吧!
3、幼儿分组自主阅读小书,教师巡回观察,并根据幼儿阅读情况分层指导。
对于能基本正确读懂内容的幼儿,建议他们想像角色的对话,把故事连起来,完整地讲一讲;对于不明白个别地方的幼儿,建议他们看看前后的画面,推断故事的内容。
4、引导幼儿围绕重点开展讨论。
(1)结合鸭妈妈与小蝌蚪对话的这张图画,帮助幼儿归纳观察画面的策略:依据后面的图画,推测前面的内容。
(2)引导幼儿学习鸭妈妈的语言。
(3)用同样的方法推测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
教师:你们知道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对小蝌蚪说了什么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结合大书,师幼共同看图讲述故事。
教师先讲故事的开始部分,再分别请幼儿轮流讲述故事后面的情节(找到鱼妈妈,找到龟妈妈,找到鹅妈妈,找到青蛙妈妈),最后部分由教师讲。
6、集体欣赏配乐故事,进一步感受故事语言的优美与生动。
播放语言磁带,师幼共同欣赏配乐故事。
活动延伸:
1、在语言区摆放故事中动物头饰,分区活动中可以让孩子自由表演故事。
2、引导幼儿绘制《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6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2、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进行绘画。
3、培养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手指点画的方法。
难点:有创意的安排画面。
活动准备:
1、一盆小蝌蚪、示范画。
2、各种颜色的颜料、盘子、白纸。
活动过程:
1、认识小蝌蚪:出示小蝌蚪,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说一说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2、游戏:组织幼儿模仿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3、手指点画小蝌蚪:
(1)出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2)老师示范点画方法:先用手指蘸一些黑色颜料,在白纸上点一个圆就是小蝌蚪的身体,再蘸一些黑色颜料添画小蝌蚪的尾巴,示范添画各种不同形态的尾巴并使画出的小蝌蚪向不同的方向游,最后示范添画水草。
(3)幼儿尝试用手指点画小蝌蚪,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颜料不要蘸的太多,小心弄脏衣服、画纸或桌面,同时鼓励幼儿添画水草、小鱼等。
4、绘画结束:组织幼儿课后整理,养成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5、分享评价:组织幼儿展示绘画作品,交流欣赏。
教学反思:
1、这节美工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依照《纲要》中的有关教学理论,深入了解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我感觉到这节课切合幼儿实际,能通过教师的引导,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
2、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容易理解,留给幼儿适当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做游戏,动手点画《小蝌蚪》以及展示幼儿绘画作品。小朋友学会了用手点画《小蝌蚪》,小朋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了解了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美术常规。
(1)幼儿这节课的兴趣浓厚,积极的用手指点画《小蝌蚪》,小朋友在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均得到自主发展;
(2)自己初步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基本能把握教育内容核心,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师幼互动良好。教师能以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如:示范添画小蝌蚪不同形态的尾巴,从而使小蝌蚪向不同方向游。
3、本节美工课,活动效果良好,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今后自己要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
4、当节听课的老师对这节课评价很好,但自己深深地感觉到学无止境,今后一定要进一步努力。
(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长大,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最后变成小青蛙,到庄稼地里吃害虫)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7
活动目标:
1、知道声音有高有低,通过上台阶和下台阶来感受音阶的上行和下行。
2、在愉快游戏的过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感受三拍子,能够用轻快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绿色皱纹纸在地上布置成一个大的五线谱、电子琴、泡沫垫子一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在《Do Re Mi》的音乐中引领幼儿走进音乐世界。
2、通过游戏《小动物走台阶》,感受音阶的上行和下行。
3、练声。
小动物们,我们一起来用好听的声音来唱唱音阶吧!
0 0 0 0|0 0 0 0| 1 2 3 4 | 5 6 7 1 | 1 7 6 5 | 4 3 2 1 ||
小老鼠唱音阶 :吱
小狗唱音阶 :汪
4、学唱新歌《小蝌蚪音乐家》
(1)设置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新歌的兴趣。
(2)说歌词
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啊?(小蝌蚪,小蝌蚪,细细尾巴,圆圆头。)
你们是怎么游的啊?(上上下下水里游,)
像在干什么?(跳跳水中芭蕾舞。)
小尾巴怎么跳的啊?把水波变成了什么?(抖抖水波五线谱)我们小蝌蚪在五线谱上像什么?(好像一个一个的音符)。
(3)范唱
(4) 范唱第二遍,让幼儿自跟着音乐在音乐河里玩,并表现好音阶的部分。
(5)学唱新歌
(6)游戏,边游边唱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8
活动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很多小朋友都对昆虫很感兴趣,所以特设这个活动让小朋友认识青蛙。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9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和练习蝌蚪画,让幼儿初步学会用“○”,“一”来表示人的各种动作。
2、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蝌蚪画,并培养幼儿对人物绘画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早操音乐。
2、白纸20叠,勾线笔人手一支。
3、卡片(人物动作)。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
1、教师说:“今天早上郑老师发现一件很好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小朋友广播操做的特别好,现在请小朋友一起再来做一次好吗?(播放广播操音乐)
2、中间某个动作静止,说:“这个动作做得真好,我要把它画下来。“○”表示我们的头,“一”表示我们的手和脚。引出课题,“这个就叫做蝌蚪画法,好玩吗?”
(二)具体过程。
1、郑老师现在要给你们讲个故事,听好了!有个小朋友叫做豆豆,有天早上豆豆起床后伸了个懒腰( ),然后吃早餐( ),最后呢他要去学做模特体操,那你们猜猜看豆豆是怎么做的呢?
2、你们看豆豆是这样做的。(拿出许多卡片,让小朋友模仿上面的图画)
3、教师:我也想当模特,谁帮我画呢?(教师做动作,幼儿画)
4、教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做动作,请下面的小朋友画出来。
5、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做,提示小朋友的身高是不一样的。
6、分组,把幼儿分成5个一组,其中一个当模特,其余的画,模特可以轮流做。
(三)结束。
教师出示画好的几张图画,请幼儿按照图画上的内容去做木头人的游戏。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0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熟悉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
2.能用简笔画表现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尝试将其做成连环画。
3.与同伴协商,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活动准备:
1.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故事磁带,录音机。
2.幼儿在课外画过鱼、鸭子、鹅、乌龟、青蛙等,有一定的绘画基础。
3.绘画纸若干、彩笔、油画棒、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录音,请幼儿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熟悉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情节,为画连环画做准备。
2.根据需要设计提问:故事发生在哪里?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又碰到了谁?最后它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最后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
3.师:如果我们把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角色和内容一幅幅画出来,连起来就叫连环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基本部分:
1.幼儿了解什么是连环画。
师:小朋友知道什么是连环画吗?
教师出示一本连环画,让幼儿欣赏。
小结:连环画就是由一张张连续的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按顺序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连环画。
2.怎样制作连环画。
a.画故事。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幼儿讨论《小蝌蚪找妈妈》有几个情节。
第一幅应该表现什么?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幅呢?
小结:第一幅表现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水草上产卵。
第二幅是小蝌蚪遇见了鸭妈妈。
第三幅是小蝌蚪遇见了鱼妈妈。
第四幅是小蝌蚪遇见了乌龟妈妈。
第五幅是小蝌蚪遇见了鹅妈妈。
第六幅是小蝌蚪遇见了青蛙妈妈。
b.把画好的故事内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并写上页码。
c.装饰封面。把故事的名字《小蝌蚪找妈妈》画在封面上,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本连环画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故事了。
d装订。
3.商议分工,合作进行连环画制作。
a引导幼儿商议分工,每六人一组,自己商议谁画第一幅,谁画第二幅,谁画第三幅,第四幅,第五幅,第六幅?
b播放故事,幼儿绘画制作连环画,教师对幼儿提出绘画要求,巡回指导。
c装订成册。
三、结束部分:
幼儿之间相互欣赏、交流,体会合作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的故事绘画成连环画,装订成册,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反思:
春天的自然角里养了许多小蝌蚪。小蝌蚪是孩子们常见的小动物,这贴近幼儿生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是幼儿熟悉的故事,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熟悉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所以选择这个故事进行连环画的制作比较适合大班年龄的孩子。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兴趣很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在制作连环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工讨论热烈,能根据自己的喜爱和能力,分工合作。但在活动中,有5名幼儿年龄较小在绘画上还有所欠缺,在今后有待加强。还有就是如果每个幼儿能独立完成一本连环画制作会更好,孩子会更有成功感。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及青蛙的外形特征及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喜欢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现的人情美。
活活动重、难点:
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大大的脑袋,黑黝端,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二.播放故事录音,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
1、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2、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
三、分段欣赏故事内容。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图片1,遇到鸭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鸭妈妈说了些什么?
3、看图片2、3、4,遇到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小蝌蚪又说了些什么?
4、用连贯的语言说一说故事情节。
四、熟悉掌握故事
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五、活动延伸:
欣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件。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她是长得怎么样的?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袭,就变成了青蛙。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2
活动目标:
1、请幼儿把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画成一幅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让幼儿注意画面安排,注意远近、大小关系。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感受色彩对比。
活动准备:
1、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对故事内容要很熟悉,语言要生动、形象,特别是讲到动物的形状、色彩、动态时,更要仔细具体)
2、每个一盒蜡笔、油画棒、彩色铅笔和一张纸。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要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图画,怎样画呢?不是看着老师的画再画,而是听了老师讲的故事以后再画。小朋友,你们会画吗?认真听老师讲故事的小朋友,就一定会画。现在听老师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池塘边,长着许多水草,在草丛里,青蛙妈妈生了许多小宝宝。小宝宝长大了,变成了大脑袋、尖尾巴的小蝌蚪。许多小蝌蚪你追我赶地游呀游呀。小蝌蚪要回家了,可是妈妈呢?妈妈不见了,快快找,小蝌蚪找妈妈,游到西,游到东,游到荷花旁边,看见一条金鱼,眼睛圆又大,忙叫:“妈妈!妈妈!”金鱼说:“你们认错了,我是金鱼,白肚皮的才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问问这个,这个说“不是”,问问那个,那个也说“不是”。“呱呱呱”,青蛙妈妈游过来了,说:“孩子,好孩子!我是你们的妈妈呀。”小蝌蚪看看青蛙:大眼睛,白肚皮,四条腿,样子怎么跟我们一点儿也不像呢?青蛙妈妈说:“好孩子,你们还小呢,等你们长大了,就像妈妈了。”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
小朋友,故事讲完了,请小朋友把故事里的事画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看好吗?不要忘记故事里讲到的地方,是哪里?(在池塘里)那里有什么呀?(有水草、荷叶、荷花,还有各种小鱼……)更不要忘记小蝌蚪是去干什么呀?(找妈妈)……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安排好画面,注意远近、大小关系。
3、讲评:结束后,将幼儿的图画张贴起来,让幼儿观看和相互学习。
活动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
《寻人启事》: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
“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3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反复实践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游戏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反复实践,探索解决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2、活动难点:通过活动,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白色陶瓷盘子4个。
2、白板笔、水彩笔、记号笔若干个。
3、量杯4个、自来水、毛巾、厨房用纸、盆子、垃圾篓等。
活动过程
一、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有一群小蝌蚪遇到了麻烦,它们怎么也游不到妈妈身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师:老师有一个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操作“小蝌蚪游游游”的实验)。
3、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请幼儿猜想并记录。
1、出示并介绍材料,请幼儿猜测哪种笔画出来的蝌蚪可以游起来。
2、师幼共同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现在请每位小朋友依次上来记录你的猜想。
三、幼儿操作,探索让小蝌蚪游起来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猜想都是不一样的,那接下来就请你们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吧。但是,在操作实验之前,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实验规则,每次实验完之后请你们将水和小蝌蚪倒入他们的“家”,然后,用厨房专用纸将盘子里的水擦干净,并将用过的纸扔进垃圾篓里,再进行下次的验证,如果不小心将水洒到桌子上。请你们用桌子上的毛巾擦干净就好,好了,请小朋友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并尝试总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非常的棒,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以下你的实验过程呢?
2、师幼共同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师总结。
白板笔的墨水有着特殊的配方,白板笔的墨水里会刻意添加降低附着力的剥离剂,加入这些剥离剂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白板笔的墨水与盘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所以,我们再把水倒进去的时候,小蝌蚪就很容易的游起来了。还有,小朋友们要注意啦,白板笔的墨水是含有少量毒素的,所以我们在实验完后要仔细的擦干净,老师教小朋友们一个擦干净白板笔的方法,可以用棉签蘸酒精,这样白板笔就很容易的擦掉啦。
六、师幼共同尝试操作让其他物体“游”起来。例如:小人、帆船等。
今天小蝌蚪们都非常的开心,我替小蝌蚪谢谢你们,小朋友们,你们还
想不想试一试让其他物体“游”起来。好,那就请你们用白板笔开始你们的实验吧!
七、活动延伸。
1、将操作材料放于益智区,请幼儿继续操作。
2、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操作“××游游游”。
活动总结
“小蝌蚪游游游”这个科学实验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幼儿表现出极大地探索欲望,于是,我便利用实际生活机会,设计了此节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情绪一直很高,跃跃欲试。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把幼儿带入氛围中,在倒入水后,盘子上的小蝌蚪纷纷游了起来,幼儿们一声又一声的“哇”此起彼伏,都想亲自实验。在幼儿的操作环节,大家分工合作,轮流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后,幼儿终于得到了结论,原来是白板笔画出了的小蝌蚪可以游起来,我让他们猜一猜其中的原理,他们很聪明,已经慢慢的猜到了和白板笔的墨水有关。
此节活动比较成功,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难易适中,主要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探索,让幼儿充分的去感受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环节,个别幼儿其实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而我并没有一一解答,在活动后,我也分别找到了这几位幼儿,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了解惑,以后在这一方面,我还需多注意,及时保护每一位幼儿的求知欲。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4
活动目标:
1、学习合理布局画面,独立制作图书。
2、使幼儿体验分享阅读的快乐。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观看过图书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
2、幼儿自己画好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背景、各种动物妈妈的半成品图书,人手一本,与故事内容相应的文字幼儿人手一套,教师示范本一本
3、水彩笔、剪刀、胶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本提问式导入主题
师:这是小朋友们平时画的画,这里面都画了哪些动物?哪个故事里的有这些动物?老师把它订成一本想做成图书,可是这些画上还缺少什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做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图书的制作的要点及具体要求
1、把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文字沿虚线剪下粘贴在每页的合适位置,
2、在每一页图书的画面适当的位置添画上小蝌蚪,使小蝌蚪与各种动物妈妈能相呼应。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根据不同能力幼儿的作画情况及时给予指点和鼓励。
四、分享作品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欣赏图书、与爸爸妈妈一起阅读图书。
五、活动延伸
继续饲养小蝌蚪并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 15
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幼儿的事物的兴趣,获得观察力,想象力。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知道要保护小动物。
通过具体活动,让孩子们得到快乐,从而热爱学习。
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故事,能细致的观察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青蛙的成长过程,知道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能根据老师的演示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鱼缸、水、(纸做的)小鱼、小黄牛、小乌龟、荷叶、小蝌蚪、青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当你放学回家没见着妈妈时,你会怎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不好?我要看谁听得最认真,谁最棒!
2、出示装水的鱼缸,里面有一只小蝌蚪在游来游去。老师讲述:有一只小蝌蚪,在找他的妈妈。
3、接着出示一条小鱼。老师说:小蝌蚪游啊游,看见一条小鱼,急忙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小鱼说,我不是你妈妈,你妈妈有四条腿。小蝌蚪说,哦,并急得哭了。
4、接着又出示小黄牛,边演示边说:小蝌蚪游啊游,看见了小黄牛,急忙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小黄牛说,我不是你妈妈,你妈妈在水里。小蝌蚪哭着说,噢。
5、接着又出示小乌龟,边演示边说:小蝌蚪游啊游,看见一只小乌龟,急忙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小乌龟说。我不是你妈妈。你妈妈是穿的绿衣裳,也没有尾巴。小蝌蚪说,噢,知道了。
6、出示小青蛙,边演示边说:孩子,我在这儿呢!小蝌蚪听见有谁在叫他,一看,荷叶上坐着一只青蛙,正捉住了一只害虫,小蝌蚪急忙游过去,边叫着妈妈,边跳上荷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二、师:现在小蝌蚪已经找着他的妈妈了,谁知道小蝌蚪为什么叫青蛙是妈妈?(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
三、拓展。老师演示,请孩子复述故事。
四,延伸
师: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青蛙是有益的动物,专吃害虫,我们要保护他,不要伤害他,要保护大自然。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节活动课,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培养幼儿语言发展的好材料。反思自己设计的这节活动课,虽然有成功的一面,但是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整体来说是自然、流畅、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是孩子们兴致盎然。首先从老师问孩子们,回家没看见自己的妈妈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导入,让幼儿知道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不仅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有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操作活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表达,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各种动态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先让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让幼儿讨论小蝌蚪游动的反向,是怎样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的,突出了本节活动课的重点。将语言发展,数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