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盏一盏的灯》教师读后感
读完《一盏一盏的灯》后,稍有一些心底发虚的感觉。回想我自己教育孩子和管理学生的方法:当儿子捣蛋的时候,我基本做的首先就是大喊一声“石头不准这样!”或是“石头你再这样就揍你屁屁了!”甚至当儿子玩的时候跟我想的玩法不一样的时候我也要干涉一下;再比如在班里当我发现学生调皮时,很多时候都是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
我的这种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我儿子好多时候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做自己爸爸妈妈才不生气,我班的学生也确实是老实了,但是思维的活跃度和朝气比其他班级的孩子要差许多。我上课有时候看气氛有点沉闷,想讲个笑话调节一下,结果笑话讲出来却变成了彻底的“冷笑话”,很多学生连配合老师“哈哈”两声的心思也欠奉。想起书中故事中的做法,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结合我这一个多学期以来的工作,我觉得有一些东西需要我去认真反思和总结:
一、应该让学生自信起来
董理同学从入班的时候就很内向,每天默默无闻,很少与同学交流,上课每当老师提问的时候就把头低下。偶然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发现董理同学在跳高上很有天赋,运动会的时候在我再三劝说下,答应参加跳高项目的比赛。运动会前的练习中,班里同学陪董理练习,有的同学还帮忙上网查跳高的动作要领并且整理出来送给董理,每天练习得不亦乐乎,董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运动会跳高比赛结束后,董理和两个同学快速跑到我面前,脸上掩不住的兴奋还带着点不好意思“老师我跳了第三名”。慢慢的董理和几个同学成了好朋友,上课好多时候也跃跃欲试的去回答问题,自信心有了成绩也有了起色。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觉得就是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才能展现自己卓越的一面,才会有自信,才能不让他们自闭和迷失。
二、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有一部分同学很“能”,从手机到电脑,从漫画到扑克,看起来什么都会的样子。从书中60个故事中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就要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去做该做的事情。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从这些故事中去借鉴和学习。
三、新课标的要求与这60个故事
新课标中不断强调的就是学生要通过探究,去体验探究的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这也就是为什么“蒙氏教学”如此流行了,蒙氏教育的理念就是不为上学做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其中几个重要的要素“自由、真实、自然,秩序”其实也暗合了这60个故事的内涵。本属于孩子天性的调皮捣蛋在进入学校这个规范体系后就被一点点消融、化解,最后,每个孩子都被打磨成了一个模样,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这是我们本应该要避免的却也是在不断去做的,不得不说是一个矛盾的事情。怎样去达到一个平衡,既能让孩子“自由、真实”而又有“秩序”,这需要我们当成一个课题去寻找适合我们实际的解决之道。
第二篇:《怎样做好一盏灯》读后感
《怎样做好一盏灯》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读了《怎么样做好一盏灯》,它来自我喜欢的一本书《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故事讲了一个小徒弟有一身好本领,为工厂埋头苦干,可他的工资还是和原来的一样。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师傅,向师傅诉苦,小徒弟说自己在厂里是技术最好的、无人替代的,师傅听了,让小徒弟请一次假,徒弟明白了。请假那天,厂长发现厂里缺了个能干的人,许多事都做不了。于是,厂长给他加了薪。小徒弟得寸进尺,每当缺钱时,他就请假。有一天,他终于被开除了。他苦恼地去找师傅,师傅说:谁会需要一盏忽明忽暗的灯呢?
适度,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比如,爱要适度,过多的爱就成了溺爱。凡事都有一个度,不可不及,亦不可过度。熄灭一次是引起别人注意,过度的时熄时灭变成了懈怠,没有人喜欢这种得寸进尺的态度。
我们做事情不能过度,适度会使事情变得锦上添花,过度却会使结果背道而驰。适度这个词无论用在什么东西上都很正确,再好吃的东西如果没有节制一样有害,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做人做事也是如此,都要保持一个适度,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成功。
六年级:蒙牛牌酸牛奶
第三篇:《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做最亮的一盏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很平凡的小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但温暖从一个个故事中流出。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
在六十个故事中,最能打动我的是保志明老师写的《“低效率”的事》和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这两篇文章都是反映现代社会只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是非常不可取的。就像保志明老师所讲的那样,如果只为分数,可以在几分钟内搞定一个化学定义或化学公式,可是,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这些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段话,摘抄下来让我们共勉:“很多教师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做实验,不舍得花时间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科学课上,很多老师特别重视那些掷地有声的科学结论,心急火燎地把这些‘真理’塞给学生。可是,比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要通过体验,思维的形成要长期培养,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事。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而直奔着结论而去,甚至以题代教,以考代教,那将与科学教育背道而驰。”现在是经济社会,无论什么都与经济挂钩。许多老师之所以有上面所说的紧迫感,究其原因还是与教育行政的评价体制有关。如果一个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其所教学科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分数一定会高,以分数来评价老师,评聘职称也以教学分数来衡量,难怪老师们会有莫名的紧迫感;难怪许多老师会走捷径,心急火燎地把这些‘真理’塞给学生;难怪许多老师会以题代教,以考代教。学生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活生生的人,怎能被沦为学习的机器?
《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一位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运动会三千米比赛,“阿慢”获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机,他的成功与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啊,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必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学校和教师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拔苗助长;要尊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并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正是当年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毕业和获得四项专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这样的结局。
每个教师,都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学生就能走的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学生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恪守教育常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学生们人生的道路,我愿做最亮的一盏灯。
第四篇: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一盏一盏的灯
这些故事中,也有你;你点亮的记忆,能照亮学生的路。都拿起笔来吧!——以下便是我拿起笔所记录的回忆以及对书的解读与感悟。
“每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盏灯下走过的人也是不同的。我被这些故事感动,也从中获得启示......把那些独特的体验写出来,鼓舞通行者,并告诉未来。”这是主编无非的前言中让我记忆深刻的话,我希望我也会有这样一些故事,在我笔下的故事或记忆至少可以鼓舞自己,首先照亮自己,再使自己更加明亮,从而尽可能的让我灯下的人走的更远一些。
这本书的前言写得很好,然我看了就想立刻读完的冲动,但翻开后页,第一个故事就被我评委我心中的“五星”故事,看完我眼眶是否湿润......我不清楚,但给予我内心的冲击感我是不会忘记的,那位老师其实做了一件非常简单却又非常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她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但就是这样一个无意识或是潜意识的行为包含了太多老师对学生的爱与情感。
整本书时而让人深思,时而使人反思,时而使人会心一笑,时而让人感叹甚至惊叹。我觉得这两句话说得很好——“人生最可贵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最容易在童年时代丧失,把学生训练得循规蹈矩,不是教育的目的。”“凡事不碰、不动,就不出错这种教育,本身就是错。”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学生,也许是我也同作者所说犯了“管教”的错误,现在仔细回想,这个孩子确实是个活泼、天真、好动又极其富有想象力的聪明孩子,我想我应该多一些耐心去发现他难能可贵的天赋也许才是对他最大帮助。
《开在角落的花》是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她在角落被人们时常忽视,然而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样存在美和爱。教育的价值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老师更应该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的爱是无所不在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的脚步太过匆忙,我们总在错失一些美好的人和事,而清清在她的世界里寻找到了美。也许,你在感慨上帝的不公,为何将这样的孩子生下来,不能像我们常人一样享受生活,其实不然,她的心里其实不需要你的怜惜。因为,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秋日湛蓝的天空,秋日的碎金般的阳光,而清清,这
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却能看到花坛角落里被人们忽视的小花,能懂得欣赏花的美,甚至能勇敢而直接地表达内心的欢喜!看到这样的孩子,内心是一次的震撼!而对于清清这样的孩子,让我内心有很大的促动,让我知道对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尊重,让他们在的爱的环境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其实不仅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有时候孩子的一个举动也能够点亮老师的心灵,让每一盏灯,照亮彼此前行。
第五篇: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自古以来,我们给了老师太多的定义,也用了数不清的意向来比喻老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鞠躬尽瘁的蜡烛、是睿智的领路人...如此种种,与吴非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教书是必尽的职责,但最难的是育人。如何给学生提供一盏明灯,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学习合理的处事解决方法,或许比试卷上的100分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更为实际,也更为深远。
在序言中,吴非老师这样写道,“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很明显,吴菲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标杆,是一盏指引他们前进的灯。
那么,教师应该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呢?书中提到,“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在这六十多个平凡朴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盏盏闪烁着智慧和希望的灯。如同寂静的黑夜里,那盏盏昏黄却倔强地照亮小路的灯光,给予人的不仅仅是光明,更多的是心安,一种被小心呵护着的幸福和感动。比如,在《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主动放弃了比赛名次的教师;在《每个儿童都是珍贵的唯一》的中,我们看到了为剥夺九名学生参加骨干教师展示课的资格而自责难受的教师。也许,吴非老师就是想用这些故事来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那盏灯,不仅让学习的过程更加温馨,也要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
这六十多个故事是那么的贴近教学,从这些故事当中,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什么样的教师会被称为一个好教师?他一定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这门学科,不断地研究这门学科,永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对学生怀着真挚诚恳的感情,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让学生在成长旅途中跋涉的心灵有一个慰藉,让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