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缘,时光的诗笺上
温暖一生的故事,寄托一生的梦想,感动一生的情怀,执著一生的信念,成就一生的辉煌,炮烙一生的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缘,时光的诗笺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红尘陌上,浅笑凝眸,一场花开的邂逅,一帘烟雨的轮回。能有多少情在尘埃里相守,能有多少爱在岁月中定格。掬一捧馨香,轻揉于水墨落花,荡起的涟漪,在心中开了一朵记忆的莲,浅笔深藏,红尘陌上,惜缘、念缘、抒缘。时光的诗笺上,铺满了一地旖旎的芬芳。
携一世红尘爱恋,感叹中凝重了忧伤,孤寂中独自缠绵。这世间的缘,它唯妙,它幽香,它绵绵,暖了一季的琉璃万千;这世间的情,它忧伤,它彷徨,它锦瑟,诉了一段的零落愁怀。月有阴时也有圆,情有苦时也有甜。多少爱恋,明媚了似水流年。多少离别,惆怅了笔墨素笺。
谁的一抹愁绪,香染了半世浮华。谁的一曲梵音,萦绕了前世的缠绵。行云流水般的过往,雕琢了记忆里的一世情缘。谁的一纸断章,泛滥了感伤中的一抹清幽,待你再度回眸,婉约了落寞里的那一朵娇羞。
看世间,这花,且开且落;这天,且风且雨;这月,且圆且缺;这缘,且聚且散。谁又能将一个“情”字猜透。曾记,那美丽的邂逅,曾记,那醉心的柔情,婉如隔世般的飘渺,伸手已触不可及。一抹相思倚在梦的路口,一段情缘却已在回眸处见或不如不见。
曾一念执着,今生你牵我的手,将真情永远。如今,需多少坎坷,多少风雨,多少缱绻,才能再次将你的手儿牵起。想看淡红尘,泪水却独自徘徊。想释怀情爱,思绪却依然轻扬。万千繁华中,我只想把你留恋,人海茫茫里,我只想把你找寻,红尘滚滚处,只想将这些许的关怀,暖你一世的温柔。
人生的事,谁都难以预测,感情的事,谁都难以捉摸,缘分的事,谁都难以把握。执一杯浓烈的酒,品尝思念的味道,其中的滋味,时而低眉浅笑,时而泪锁双眸。难以入睡的夜,你在想念谁?缠绵悱恻的歌,你在唱给谁?这个世界允许忧伤,就让我在指尖上浅笔生花。
剪一季嫣然,不问花开花落。拂一缕轻柔,不念风飘雨过。只愿上苍许红尘浅念,许我地老天荒,许我相伴天涯,就算是在梦中也不怨,就算是在云端也无妨。因为遇见,就是我一生最美的情缘。
于清浅的时光,回眸相识的瞬间,尘埃里的邂逅,醉了花,醉了风,醉了三世柔情。一抹情愫缱绻于心中,一缕爱恋相念于红尘,从此,墨香里都是你的影,纸笺中都是你的魂,痴念为你,执念为你,你是我心中最美的画卷。
捻一纸素白,浅浅于文字间,情缘是前世修来的福分,爱恋是今生相守的诺言。掬一捧馨香,轻揉于水墨落花,荡起的涟漪,在心中开了一朵记忆的莲,只此一瞥,便永生难忘。此情此爱,三生石上镌写了不朽的篇章。
千般情,万般念,浅笔素心,淡写轻描,谁解其中意,谁知女人心,谁了尘缘梦。不能执手的情缘,文字相约着文字,心灵相拥着心灵,红尘里,落花处,把你独念,你是我刻入心底的地老天荒。
第二篇:读《时光知味》有感:缘
缘
——读《时光知味》有感
白落梅是如这名字一般清白高洁,落落大方,梅骨竹风,当然,她的文字也如此清淡,不染一丝尘埃,如一杯清茶,幽香常徘徊。她参禅悟道,栖居水墨江南,于我而言,其中令我感悟至深的,不过一个“缘”字。
亲情缘,是前世割舍不下的牵挂,系成的缘。
常有人对母亲说,来世我还做你女儿。几经沧海,几历桑田,我们与父母才得以亲人一场。他们用百倍心力呵护我们,含辛茹苦哺育我们。若我说,来世,我不做您的女儿,我做您的母亲,用来世我对你的爱,回报你今生对我的爱。母亲一生忙碌,生于一个算得上富裕的村庄,小时游山闹水,抓鸟上树无所不能,青春随心度日,因此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如今,忙忙碌碌工作,已辛苦半生。父亲小时,家中人口多,自小便上山打柴,喂养家畜,后在工厂找一份工作,便劳碌至今。这一世父母为我们的辛苦便作来世的因,让我们的亲情缘永不散,永不断。
老友缘,穿越似水年华,宛如初见。
我和友,有幸相识在丝柳弯眉的春天,那是一份酝酿在春中的缘。初识,我就感到彼此曾经相识,前世的因好似在眼中闪过。从此,无论是喜,是忧,是恼,是羞……就有一个人分担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就算再浓的缘也会有分散的时候。六年之后,我们面临上哪所初中的选择,我们相信,我们会到同一所学校,但因种种外因我们却就此分别。夜深之时,灯光下只剩我孤独的身影。
但缘分使然,我们又再次重逢,我见你时心中激动不已,我有千言万语但终化一句“好久不见”.你轻轻点头,我仿佛看见了我们初识的场景,你坐在我的身后,我回头一看,你恰好拾起头,我微笑点头,你也如此。花落一年,花开一年,却早已物是人非。前世的缘,让我们今生重逢,今世的缘,让我们匆匆擦肩。我的记忆中只剩下你的笑颜如花,不愿让它被时间湮没,丢失在时间的长河。雾散雾出,缘起缘灭,即使我们之间的缘淡到若有若无,我信,我们会远别重逢。
同学缘,萍水相逢,尽是冥冥中地约定。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很多人,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形影不离,也许不久后都消失在人海,但记忆却留在心底。在那个蝉知知不休的季节,我们相逢在初中岁月里。初一刚入学时就遭遇军训生活,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我们一起站军姿,一起流汗,一起锤炼青春,一起书写难忘的记忆。初一期末考试,我们班语文成绩名列前茅,这当然少不了老师的辛苦,同时也少不了我们每个人的默默付出。跑操是我们团结的体现,那“咔咔”的整齐的跑步声书写着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团结。如果将这些记忆一幕幕展开,那将会铺成一条无尽头的记忆长河。从我们的初识到现在,早已有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渡过。人海茫茫,我们萍水相逢,情谊点缀这漫漫时间。我信,不论我们未来如何,我将永远不会忘记我身边的每一个同学:时而稳重、时而放纵的二哥,整体思路有点乱的副班长,人贱合一的航哥,多重人格的“二姨”,不可言说的小宋,彪悍的“煞哥”……你们都将是我记忆深处的快乐之最。
有缘成风,有缘成雨,有缘成落叶,有缘成繁花。有缘,终会远别重逢,再次相见!
作者简介:王天姿,承德县第四中学八年级五班班长。品学兼优,历次考试成绩均在年级名列三甲,是一个聪慧、可爱、内外双修的女孩。热爱读书,涉猎广泛,喜欢用笔书写生活,梦想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来带着爸爸妈妈做环球旅行。
第三篇:陈三立陈寅恪海棠诗笺证
内容摘要:
一、海棠为盛春花事,诗中格韵甚高。自南朝沈约首唱,晚唐两宋诗人多有吟咏,以韩偓、苏轼等作最为传诵。历代海棠诗有两项特点可注意,一是与牡丹、梅菊等相比,海棠不仅不能居于文化意义系统之最中心地位1,而且吟咏较为晚起,某种意义上更是「新」花,即李德裕所谓「外来花木」。2二是海棠又往往与送春、暮春相关,联系着某种即将消逝的美好价值。近代诗人陈三立陈寅恪父子写过若干首海棠花诗。三立在1902、1904年和1912年十余年间,写过五首海棠诗。而寅恪则在1935、1936年和1945、1948和1950年也前后写过五首海棠诗,不仅数量相同,而且两人写海棠诗的时间,也同样的长。这表明,他们都对于海棠有着持续的写作兴趣,这无疑已成为义宁诗学的一个传统题目。细绎这两代诗人的海棠诗,其内在精神无疑也具有深刻的联系,最重要的即是,这两代诗人,都发生了一场自觉的父亲认同(三立与宝箴、寅恪与三立)。认同过程的诗意,既体现在精神的持续对话中,也体现在理解的心灵相守中。发掘此一诗案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肯定,义宁陈氏的海棠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美、最有丰富深刻意蕴的海棠诗,这有助于古代诗学传统的重新发明;而且也有助于二十世纪人文思想遗产的再认。是为小引。
一、海棠为盛春花事,诗中格韵甚高。自南朝沈约首唱,晚唐两宋诗人多有吟咏,以韩偓、苏轼等作最为传诵。历代海棠诗有两项特点可注意,一是与牡丹、梅菊等相比,海棠不仅不能居于文化意义系统之最中心地位1,而且吟咏较为晚起,某种意义上更是「新」花,即李德裕所谓「外来花木」。2二是海棠又往往与送春、暮春相关,联系着某种即将消逝的美好价值。近代诗人陈三立陈寅恪父子写过若干首海棠花诗。三立在1902、1904年和1912年十余年间,写过五首海棠诗。而寅恪则在1935、1936年和1945、1948和1950年也前后写过五首海棠诗,不仅数量相同,而且两人写海棠诗的时间,也同样的长。这表明,他们都对于海棠有着持续的写作兴趣,这无疑已成为义宁诗学的一个传统题目。细绎这两代诗人的海棠诗,其内在精神无疑也具有深刻的联系,最重要的即是,这两代诗人,都发生了一场自觉的父亲认同(三立与宝箴、寅恪与三立)。认同过程的诗意,既体现在精神的持续对话中,也体现在理解的心灵相守中。发掘此一诗案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肯定,义宁陈氏的海棠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美、最有丰富深刻意蕴的海棠诗,这有助于古代诗学传统的重新发明;而且也有助于二十世纪人文思想遗产的再认。是为小引。
二、先说陈三立写于1902年的〈余寓园经去岁积涨花木尽萎独海棠数小株盛开感赋〉:
往者淫霖为祸灾,三尺涨潦埋蒿莱。园居几榻隔涛浪,鱼鳖戢戢嬉高台。嘉卉瓖木尽烂死,蚀入地底殭根荄。其间大杏六七树,花时烂漫赪霞堆。莺鹊狂翻宾侣赞,日绕百市倾金垒。祇今兀立枝干秃,生意剥泄缠殷雷。亦有千竿作丛竹,陨叶漫诞连莓苔。桑槐梨枣惯满望,龙蛇之阨随摧颓。嫣然春色断不尽,海棠三两偏繇开。垂丝细朵斗妩媚,璎珞珠蕊明琼瑰。朽株槎枒若丧我,独映红紫笼纤埃。飞寻蜂蝶无意绪,咫尺光景从惊猜。世间万事换窠臼,盛衰荣落谁论哉。猥抱愚昧测苍帝,而曰倾覆栽者培。戕杀肆虐岂有择,汝偶不死遗墙隈。长养雨露冒恩泽,玲珑栏楯遮灵胎。至人玩物通造化,春际天地还生哀。魂翻眼倒呼竖子,为我赤脚移远梅。3
诗题已经点明:一场大暴雨之后,百花枯萎,而海棠独盛。这正是诗旨所在。后来陈寅恪说:「诗若不是有两层意思,便不是好诗。」4这也是义宁诗学的通则。从最初浅的意义上说,这首诗无疑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赋,即写于真实的一场大暴雨之后,描写寓园一片狼藉中的海棠花开。如果我们将写于两年后的「海棠两丛凝雪色」,「历历阿爷手布列」联系起来,则可知这里的海棠花原是三立父右铭老人亲手种植,写实的意味更浓了。二是比兴,看似写花,实有寄托。即将暴雨喻为一场大灾难的到来,将花喻为美好的事物遭受摧残,而海棠独秀于破败零落之中,表达诗人对于「盛衰荣落谁论」的揣测与某种希望。未尾「至人玩物通造化」,以自然现象,来暗示哲人对历史的眼光。因而,以海棠为寓托的意味也很浓。从所感所见,到玩物悟理,是融赋与比兴于一炉的写法。那么,大暴雨喻指什么?诗人通过独盛的海棠,究竟悟到的理又是什么?
「戊戌政变之失败,由于政令太骤,此康梁辈之主张也。康长素上光绪书,谓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速变全变,惟有革命。三立先生父子虽倡导维新,力主变法,然极不满康氏之躁进。先生〈崝庐述哀诗〉:『平生报国心,只以来訾毁。称量遂一施,堂堂待惇史。惟彼夸毗徒,浸淫坏天纪。唐突蛟蛇宫,陆沉不移晷。朝夕履霜占,九幽益痛此。儿今迫祸变,苟活蒙愧耻。』未尝不以庚子之祸,种因于戊戌新党以激进取败,反令老朽氏庸之辈盘穴中枢,徒败国事也。」6
因此,这里不是一般泛咏的海棠,而是诗人「寓园」中的海棠,即陈宝箴老人亲手种植的花;以花寄意,即暗指义宁陈氏的新政理想。这理想,是在「速变全变」的格局下,这是残败中的春意,变化戕杀中的生命。
喜新而不弃旧、并且不刻意地自居于「新党」,同时,忧虑着新的和旧的可能都一齐遭毁灭之灾,──这大概可以粗略概括这首诗所表现的较复杂的文化态度。试与陆游的名诗比较:
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时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7
大概只有前二句伤春惜花之情是相通的,而后二句祈福护花之心,却已经变得很现实,且多有危疑,甚而毁灭之忧,因为毕竟已经没有「通明殿」这样的所在了。上帝不护花,成坏乃天演之偶然,正是近代诗与古代诗不同之处。
三、毁灭之灾的大背景,是全变格局;落实一点说,又与康梁戊戌政变的路线有关。后来三立撰〈右铭先生行状〉,特别指出陈宝箴湖南新政的实践,是踏踏实实做改革的具体事情,与康梁式的自上而下激进路线不同:「故府君独知时变所当为而已,不复较孰为新旧,尤无所谓新党旧党之见。」8这与他辛丑年托衡恪转寄范肯堂诗:「若论新旧转茫然」9,是一样的意思。三立之所以强调泯除「新党旧党之见」,乃在于主张只做不说,不唱意识形态高调,不激化矛盾,不以朝夕更张的方式,毕其功于一役。可惜历史选择的是危言激行的浪漫政治,试图「欲以数纸诏书,一夕顿致中国于富强」10,结果当然是改革的成果毁于一旦,三立最痛心右铭公的事业如水流花落:
凡累年所腐心焦思,废眠忘餐,艰苦曲折,经营缔造者,荡然俱尽。„„俯仰之间,君父家国无可复问,此尤不孝所攀天斫地、椎心酾血者也。11
于是,再来看三立写于1904年的〈崝庐墙下所植花尽开甚盛感叹成咏〉:
那际兹时花竞发,暄天暖日摇空天。红白桃株最滟滟,火齐璎珞光属联。云烘霞起笼四野,中来缟袂携手仙。海棠两丛凝雪色,垂鬟嫣立娇且娴。游蜂浪蝶不得嗅,相与荡漾灵吹还。12
写这首诗的时候,老人已由朝廷下诏官复原职,且有疆吏欲延聘起用13,已经对政治怀疑、对功名淡然,他决然不再出仕。然而诗中的慨叹,强烈的今昔之悲,恰表明他并不能真的忘怀政治。诗前半以乐景写哀,从极动人的花光春色写起,以花事之美盛,喻全盛时期的维新大业及其人才;后半恍惚中神思荡漾,诗人因花忆旧,抚今思昔,感慨莫名,感花魂、恸情思而入幻境:
历历阿爷手布列,始盈棰耳今齐竿。生世糜躯殉黔赤,娱老未及持觞看。„„孤儿瞠视眩今昔,掩蔼酸涕增汍澜。呜呼!安得追攀魂魄流赏久踯躅,然后鸣佩扶盖从飞鸾。14
无论是「红白桃株」,还是「海棠两丛」,都是陈宝箴亲手所植。这里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寓托,追思宝箴老人湖南新政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功绩。三立老人戊戌后十年的诗,与父精神魂灵相往来,哀亲人、述往事,思来者,总结中国历史巨变关头大教训。
四、八年后的1912年春天,三立住金陵,又连写了三首海棠诗。第一首是〈晚过恪士园亭看海棠〉:
为恋海棠好,临餐独晚过。函光归自媚,袅梦更如何。小立蜂声聚,微怜凤颊酡。休将亡国涙,留拟别宫娥。15
俞明震(恪士),诗人的亲家、退休的前清疆吏、名诗人。此时与三立相邻,常以诗相往来。16「函光归自媚」一句,写出海棠的格韵,即内敛、韬晦、自尊,无疑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袅梦更如何」一句,联系上述前两首海棠诗,读来当有深意。「梦」即后来寅恪「寒柳堂记梦」之梦,对一个过去的时代的感伤。未两句,分明是以前清遗民之身份口吻,痛伤昔日变政理念之花果飘零。这里是屈骚美人香草的笔意。
数天后,忽有俞家—女仆来告:前日赏看的新开海棠,忽「飘萎满地」。于是又有诗:
终风暴且寒,号空挟雨注。暄辰遭二憾,劫我春光去。众芳遽萧条,残英吹满路。牵怀海棠花,此花如宝璐。照影溪水侧,蜂蜨强遮护。屡过叹盛满,了无御侮具。园女持事来,狼藉果无数。亭亭绝代姿,一瞬成自污。世事莫不然,呼酒凭顿悟。17
「牵怀海棠花,此花如宝璐」,由上述已知,海棠与义宁陈氏的家族魂有关。这是它所以「牵怀」的原因之一。其次,“宝璐,美玉也。”《楚辞˙涉江》:「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18「海棠」又是诗人逃避乱世,怀宝高蹈的象征。然而在风暴雨狂面前,也逃脱不了众芳芜秽,残英飘零的命运。海棠花之喻,不仅是如韩偓那样的关切:「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再否,侧卧卷帘看」,也不仅是如齐已那样的伤春:「风雨冥冥春闇移,红残绿满海棠枝」19,──由前述、也从题目中「海棠新花」之「新」字,可知应是哀叹昔日新政理念与实践,终成飘花零蕊。但是仔细玩味「屡过叹盛满,了无御侮具」,以及「亭亭绝代姿,一瞬成自污」两联,以及「照影」、「自怜」的姿态,根据陈寅恪所说「国身通一」,以及「文化高于种族」的观念20,这里的咏家族魂也即是咏文化魂,这里的海棠,应隐有一种感叹:千年固有文化之熟极而坏,以及文甚而衰,海棠分明隐喻着某种「美好、高贵而软弱无助、易遭损辱的事物」。「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如李易安闺中的「卷帘人」,不能懂得女词人的身世之悲、家国之感,三立老人的复杂心事,俞园的女仆当然也是无从知道的。未句「世事莫不然」之顿悟,分明说出,不仅是改朝换代,而且在这个时代,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在一种流转无定之中,莫不含有转瞬成污的悲剧意味。
五、然而不久后的另一首海棠诗,则表明三立老人毕竟是诗人。《园丁为购海棠二株移植庭前隙地戏咏》云:
闲情忘转徙,成癖爱花株。移作双鬟对,休传一世无。还魂宁得所,寄命与为徒。明岁春光满,新妆评老夫。21
题目「海棠二株」四字并不虚设,实即遥承1904年作〈崝庐墙下所植花尽开甚盛感叹成咏〉中的「海棠两丛」,暗示此乃其父陈宝箴亲手所植之花之再世,所以才有第五句「还魂」。「还魂宁得所?」此一问,其实是与先父的隐秘对话:时代如此巨变,即使父亲之魂兮归来,就一定找到真正家园么?然诗意一折再折:「还魂」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前些日子刚刚飘萎死去的「海棠」。诗人暗示即使「还魂」而不能得其所,也要以「还魂」为「寄命」之事,终身赴之。因为经之营之、使美好的事物「还魂」,本身就是一项高贵的事业。诗人实以花之死而复现(还魂),不仅寓含中国文化之死而再生之意,更表明,既以之为生命之所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君子人欤?」22)同时亦为天命之寄托(《庄子˙大宗师》:「与天为徒。」23)这即是尾联乐观情感的真正来源。尤可注意「新妆」一语,三立老人分明还是看好旧文化可以转成新文化的,虽然此意后来在陈寅恪那里更引发了深切的忧思。无论如何,寄命托孤之说,无疑仍是义宁陈氏微至之学问,同时也是深切之信仰。
由此可知,陈三立海棠诗品,要义有三:
一、一花一史,「海棠」不仅携带着传统诗学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负载近代维新政治史的重大信息。
二、寄托极深,不仅叙事抒情,而且说理,乃吸收宋诗理趣道艺因素,是屈子香草美人传统的发展。
三、前后绾合,绳绳相连,创造了一种持续用心、暗线相连的主题诗学。
六、下面我们再来看陈寅恪的海棠诗。他的这五首诗有两个特点是必须先指出的,第一,他自觉学习了父亲诗法的上述第三特点,也是前后绾合,自成系统,即诗中辞语自相关联,须联系所有五首诗歌,才能确定某一首或某一诗语的含义。第二,他的一个新创,即与三立海棠诗相绾合,成一互文结构,即有意与父亲成为对话关系。尤须将上述三立诗歌与此互释,方可通解诗人旨意。这两个特点,实可谓诗歌的内外两层暗码系统。可以将陈寅恪诗本身,称为内部系统;寅恪与三立诗,称为外层系统。这两个系统当然是相互关联的。分开来说是为了理解的方便。除了「寻春」、「残春」、「送春」等较为明显的关联之外,我们先从其它两个重要的诗语来看外层系统。1,梦魂。
寻春只博来迟悔,望海难温往梦痕。24
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25
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26
小园短梦亦成尘,谁问神州尚有神。「不信神州尚有神」,王湘绮《圆明园词》句也。27
这些诗歌,首先令人惊异地表明:陈寅恪完全读懂了乃父陈三立在海棠诗中寄寓的「牵怀」情感与「还魂」心事!现存文献完全找不到三立给寅恪讲诗的记录。我猜想即使寅恪守在三立先生身边,诗人之间心事也是原不必用除了诗之外的语言来讲明的。上引诗句原来都是跟三立海棠诗中的「袅梦」、「追攀魂魄」、「还魂」等关键诗语隐隐相关联。28表达的意思是:第一、非一般泛泛意义的梦、魂,至少有一个特定的意思是:与先父先祖梦魂相来往、相追寻,生动强烈地表明了义宁陈氏家族精神生命之持续不息、生生不已,即所谓「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诗人似乎告诉后人,这是一个极富近代政治意识、极富精神传统的文化家族。正如吴宓一语中的指出:「故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也。」29其次,二三十年代的学术文化之春,以及战后复苏民族文化之梦,在诗人看来似只不过是一场短短的春梦而已。此即所谓「短梦成尘」、「魂梦难温」也。第三,梦已成空的感觉,与父亲对自己的希望,与三代知识精英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前赴后继的操心联系起来,就越发成为「遗恨塞乾坤」的深重悲哀了。
2,种花人、惜花人、后来人。
世上欲枯流涙眼,天涯宁有惜花人。30
吃菜共事新教主,种花真负旧时人。31
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32
相当频繁的「种花」意象,与三立海棠诗中「历历阿爷手布列」、「成癖爱花株」、「牵怀海棠花」等,隐隐相关。不仅表明此一「种花惜花」并非泛泛抒情,乃是原有一精神谱系,而且更表明对于「繁枝容易纷纷落」的现实面前,人们纷纷共事新教主,而背叛、遗弃、辜负旧时种花人。诗人只能悲叹,此一精神谱系只能成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隐秘的存在而已。如果我们不联系三立海棠诗来读,就不能读出此一整幅的历史内涵,其中相当真切的精神承诺、尤如宗教徒那样的隐忍精神。
从陈寅恪海棠诗自身前后相绾、环环相联的诗语系统来看,最重要的是海棠花的形象有一个丰富复杂的变化。如果不注意这个特点,就不能从整体、从变化中去理解「海棠」及其中国近代民族文化命运的象征意义。
先看第一、二首:
此生遗恨塞乾坤,照眼西园更断魂。蜀道移根销绛颊,吴妆留眄伴黄昏。寻春只博来迟悔,望海难温往梦痕。李德裕谓凡花木以海名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欲折繁枝倍惆怅,天涯心赏几人存。33
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闻道通明同换劫,绿章谁省涙沾巾。34
在第一首里,海棠花的形象是一个亮相。海棠花既代表「往梦痕」,即接着三立诗意说,是他们义宁陈氏三代所护持的民族文化的旧理想,同时,也代表了陈寅恪自己从西方多年留学所学来的西方学术文化的新传统,如现代理性、自由精神等。所以,在「望海难温往梦痕」之后,陈寅恪有一句重要的自注:「李德裕谓凡花木以海名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这句话其实已经点明了「海棠」形象中加入的外来、新变因素。如果说三立老人那里,「海棠」还只有比较朦胧的「新政」色彩,而在寅恪这里,这一色彩则比较明确了。诗人甚至用反复加注的方式来强化这一色彩。「海棠」形象中这样「中西体用资循诱」的两重性,恰是陈寅恪一贯的文化立场。35在三十年代的那种激烈战争、国共两党你死我活的情境下,这样的文化旧梦,在诗人看来实在是再「难」重「温」了。
七、第三首作于1945年。题目〈乙酉春病目不能出户室中案头有瓶供海棠折枝忽忆旧居燕郊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感赋〉,吴宓钞稿作〈乙酉春患目疾闭置病室偶见海棠一枝忆北平清华园寓中曾手植此花今不知如何矣〉,相比较后者更有感情色彩,应是初稿。诗云:
今年病榻已无春,独对繁枝一怆神。世上欲枯流涙眼,天涯宁有惜花人。雨过锦里愁泥重,酒醒黄州讶雪新。万里旧京何处所,青阳如海隔兵尘。39
前述第二首以老杜、东坡的颠沛苦难自比:「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40这里「雨过」「酒醒」两句照应,表明十年来并没有什么变化。而在兵荒马乱的流离生活中,诗人泪眼欲枯地想念的,仍然是清华园,仍是「此花今不知如何」的文化命运。海棠的形象,无论是遥想的,还是眼前的,背后都有一看花人深情之眼。
第四篇:《今世缘
《今世缘·七夕中国-2013情歌演唱会》女白领恨嫁征男友
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开拓七夕北京演出市场的“今世缘·七夕中国——2013情歌演唱会” 将于8月13日--七夕佳节当晚为天下有情人提供一种别样浪漫的温馨时刻。届时,主持伉俪李好、郭晓敏将携手萧敬腾、凤凰传奇、张靓颖、范玮琪、苏打绿、安与骑兵等情歌巨星与北京首都体育馆内的数万情侣观众共同感知中国情人节。
除了通过传统媒体的宣传,此次演唱会还通过新媒体在微博、微信上的宣传活动广泛的吸引了更多的情侣和明星粉丝前往购票。由北演官方微博和“2013七夕演唱会”微博发布的抽奖送票、送签名海报活动被网友疯狂转发,截止到发稿,这条微博已被转发五千余次,并已抽取多名网友赠送免费门票。另外,各大论坛中出现的七夕演唱会帖子也有高达数万的浏览量,与网友也产生了活跃的互动。网友对此次演唱会的呼声很大,网友“蓉蓉小猫”说:七夕演唱会上黑人会有什么秘密行动吗?可以提前剧透吗?会变成熊出来吗?网友普遍反映“情侣共度七夕,大牌明星多,演唱会有创意,还有周边活动参加”!
最令人感到讶异的是,小编在微博中发现,名为“刘奕彤”的微博网友在自己的博文中郁闷的说:地铁通道里净是这些!七夕中国演唱会!最恨七夕了!有男友的女人过七夕,单身的女汉子没人理,还情侣套票!刺激我!泪奔决定,谁买情侣套票跟我去首体看这个演唱会,我就嫁!给!谁!“GD是我的clvhf”回复道:我不能陪你去了!“实用小百科”的评论是: 微博绣球力量大,谁买到票就嫁他,啥也不干了,买票去!
据主办方介绍,七夕演唱会的下一步是现场舞台的搭建,以及舞美、灯光的组装。最后将会迎来明星们的彩排,届时北演和七夕微博也会做微博互动,与网友,情侣,粉丝分享进展。
第五篇:书缘
书缘
中山小学六(7)班 毛 紫 怡
“书”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知识的来源,也是我们前行道路上一盏无形的灯,永远陪伴着我们,牵引着我们„„读书能让我忘记忧愁,忘记一切,埋头在知识的海洋畅游。我爱读书,爱到可以废寝忘食的程度,爱到可以忘记时间,忘记世界,忘记自我„„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正是如此。每每在书店中看到自己喜爱之书时我的心中总有按捺不住的兴奋,好像遇到了知己一般,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看得是那么的投入,那么得入迷,似乎全世界只有我和书一般。因此,我和书就上演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
最令我记忆匪浅的还是前几天的事了——这天,好朋友郑霄借给了我一本沈石溪写的《红飘带狮王》兴奋得我一晚上没睡着,脑子里浮想联翩,想象着精彩的故事情节,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我早早地起了床,目的当然就是能够早些看到那令我“垂涎三尺”的《红飘带狮王》喽,嘻嘻!洗漱完毕,我便走进书房捧起书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来到了我身边,只见她两只手插在腰间,正皱着眉头怒气冲冲地看着我呢,“一大早起来就知道看书,你饭不打算吃了!”我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我就看一小会嘛。”“一小会?你看看现在都几点了呀!我都叫你多少遍吃早饭了,你不还是没听见吗?快去吃饭!” 我溜到客厅眯着眼一瞧,嘟嘟嚷嚷道;“这不才六点五十五嘛,干嘛大喊小叫的。”妈妈一听更来气了,揪着我的耳朵移到挂钟面前,把我的眼睛对着钟面,一字一句、哭笑不得地说:“看——清——楚——点” 天哪,我把十一点半看成了六点五十五„„原来妈妈都买菜回来准备做中饭了!
虽然我的书朋友,经常会给我“惹麻烦”,但是它始终是我一生中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没有它,我的生活就变得枯燥无味;没有它,我将失去无限的快乐;没有它,我将失去一个万能的老师,一个真挚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