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流亡日记(范文)
没有风卷起的枯叶
遍地是忧伤的足迹
谁为我书写这一曲
生命里希望破灭的悲歌
夜梦呼唤的名字
我是风里的一粒沙
浪尖的一滴水
来去起伏都由不得自己
流落在躁动不安的世界
我的心永无平息
向往是一种自我欺骗
希望是心有不安的挣扎
我在征战中不顾一切
为了万死不辞的勇气
去换江山红颜的美丽
只是,流亡不断
流亡的岁月充满战火
战火的悲歌弥漫了实现
没有空气的日子
何以呼吸
第二篇:《重耳流亡列国》读后感[范文]
成功之路
——读连环画《重耳流亡列国》有感
这学期学校组织了“阅读连环画”的读书活动,真好。开展此次活动以来,我读的第一本连环画小书的书名为《重耳流亡列国》。这也是让我最为感触深刻的一本连环画小书。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重耳流亡国外的故事。至于为什么会流亡在异国他乡,那就来看一看主要内容吧:在春秋时期的一位晋文公,名叫重耳。重耳在即将即位前,被自己父亲晋献公的侧夫人骊姬诬陷被迫流亡在异国他乡,还有晋国的一些大臣,如狐偃、赵衰、魏犨、介子推等人一直跟随重耳左右,为他出谋划策。经历了19年的流亡过程后,重耳终于即为君位后,励精图治,最终成为霸王的故事。
重耳十九年的流亡过程中,去过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家,在不同的国家里受到过让他乐不思蜀的款待,也受到过无数的白眼和无礼的侵犯,虽然流亡路途艰难、辛苦,但是他并没有颓废和自暴自弃,而是带领着一个支持自己的队伍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下去。并且帮助了一些国家渡过难关。重耳在到了卫国的一段时间里,就受到了冷遇,于是他只好去找野菜充饥,可是野菜实在是难以下咽。这时,随一起重耳流亡的大臣介子推,只好将他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他煮成肉汤,称为麻雀肉汤让重耳拿来充饥„„看着书上描写出重耳和跟随重耳的大臣的情景和遭遇,由此可见当时重耳的处境,甚至可以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流亡国外,所谓拥有的尊贵身份的重耳也只能算是前途未卜,更何况是到了卫国这样的一个不予礼对待重耳以及追随重耳的大臣的国家,我不由得心生对重耳的敬佩。
作为一个读者,看到他19年的逃亡生活所经历的困苦,都觉得这是非常人所忍受的,更何况他是出生在高贵的皇家贵族,要经历这么大的挑战,对他来说肯定是第一次。这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感受,可是当我在这儿评头论足的时候,我又怎敢说我真的懂了这其中的一切呢。他自己的感受是肯定比我浅浅的理解要重得多。毕竟重耳19年的漫长逃亡,我的文章只用了几百字就想讲述清楚,我想真的读懂确实有点难。作为旁观者,我可以去理解,但是始终是没有体验过,逃亡过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欢乐忧伤,寂寞仿惶,那么我应不应该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养成不惧怕困难,不退缩的好习惯呢?
当然,回答我的是答案是肯定的。在现代社会,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00后,可以算是丰衣足食了,我们都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困难和艰苦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被迫要自己,不靠别人的生活下来,那么我们还可以丰衣足食吗?回答我的声音一定是:不可以。所以,我想我们要开始慢慢锻炼自己,养成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好习惯,让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的走向成功的大门。
第三篇:高一叙事作文六月高考七月流亡900字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高一叙事作文:六月高考,七月流亡_900字
当我们回顾历史,摇旗呐喊“举子的时代离我们而去”的时候,高考已出其不意地压的人喘不过气。
将数十年劳苦付诸一纸试卷,这是中国大多数青年学生不可抗争的命运。历史继续上演着九小时改变人一生的戏剧。九小时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即短暂又漫长。短暂是十年磨一剑的短暂。漫长是心徨徨然似惊似喜似哀似悲的漫长。考生们是在用这九个小时做一场盛大而隆重的赌博,赌注是数十年的劳苦学习,他们希望的开盘结局是四年的安心以及四十年的安逸。而他们中又有几人能偿所愿?
六月我们在高考,我们也在准备着流亡。
当然有人会说:“金榜题名”为人生极致。然而在古代科举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的儒生境界,也早已被后世冷峻的史家揭露的体无完肤时,人们是否在考虑当今的高考制度有没有一种完善的文化体系,是不是有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撑。回眸短暂的高考史,人们定然悚然而惊,我们在高考,而我们又不足以拿高考作为信仰,那我们的信仰何在?
当代信仰危机时代的中国,高考似乎难以成为社会出纳的载体。高考制度和大学教育不接轨是人们不愿正视的问题,这正是一种不完善的文化系统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文化信仰,社会教育家们各施其职,但始终没能完善,不能结合成一种统一的文化体。要想使高考制度至善至美,当务之急是完备青年学生的文化信仰。
在信仰危机的世道,考生们孜孜以求,除了可怜兮兮,苟且偷生的书生梦想之外,还有什么呢?千千万万读书人为了高考交付了自己本该斑驳陆离的青春。在高考的路上,我们没有听到壮阔的军号,只剩下了哀歌声声。但愿在新的文化制度下,我们不要见到新范进、孔乙己者流。
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学生都是批量生产,似乎是在应试的模具中制造,然后交付给社会,个个都型号相同,不生任何枝节。而老师的处境也极为尴尬。老师本是园丁,是育才的有机质,今却成了应试教育下培养应试人才的工具。他们最了解高考,他们也最明白,我们是在高考,同时也在流亡。
六月,高考来的太突然,但流亡已注定。七月又有几人能喜。成绩好,他们在感叹只让十年苦读成了今日欢笑一场的成本。成绩差,他们在哀叹十年苦读或成了今日的一枕黄梁。千千万万的考生抬起头,他们在说,高考结束了,而我们又是在哪里。
但愿所有的考生在高考的同时已看清了流亡的意识。
第四篇:青少年一定要读的历史故事_公子重耳流亡他国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挺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可是跟随的人都想回晋国。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总是不愿意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以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对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说:“这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
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第五篇: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人生旅途中迷失的流亡诗人
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 ——人生旅途中迷失的流亡诗人但丁
冷和平
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听起来杠杠的,义无反顾,但不知谁说的,直到读到了《神曲》才知道它的出处。
《神曲》是“一首神秘的深不可测的歌”,是一部极其晦涩的书,晦涩到你在读完前两章的时候,就会弃之高阁。这本几乎包罗中世纪一切学问、极尽想象之能事而成的诗作,连但丁自己都在作品第三部的序诗中写上这么一句:“记忆力也无法在后面跟踪”。他认为再没什么人能读得懂“天堂”篇了,因为在作品的第三部,作者用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天体学说为他的“天堂”篇营造了一个完美的架构。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为此都不得不感叹地说:“但丁是一个疯子„„没有人真正理解他。”
这就是但丁,一个桀骜不驯的诗人;一个恩格斯评价的“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那么但丁为什么写这本书呢?是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还是对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的忧虑?抑或是爱情创造了但丁的奇迹?
据说但丁9岁的时候,在一次宴会上和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女子相识,便油然而生爱意,那是情窦未开的柏拉图式的一种朦胧:“在那一瞬间,潜藏在我内心深处的生命的精灵开始激烈地震颤,连身上最小的脉管也可怕地悸动起来”,“苦了!因为从此以后,我经常不得安宁”。9年后但丁和这位女子在佛罗伦萨旧桥又见过一面,就是这一生中的两次见面,便成就了这么一位新旧交替时代的最伟大的诗人。
这女子名叫贝亚特丽采。长的如何,无从得知,翻遍但丁的每一部著作,每段文字,都没有发现关于贝亚特丽采外貌的片言只语的描写。令人讶异的是但丁曾作过一首叫《六十》的诗,诗中提到了60个美丽女人的名字,贝亚特丽采只排名第九。但60人当中,唯有贝亚特丽采是超凡脱俗的,“有种启示真理的气质”。可惜她在24岁便死去,但丁极其悲痛,为她做了许多诗,这些诗都记在他的著作《新生》里面:“我抬起噙满泪水的眼睛,看到呜哪从天而降;天使们身前驾
起一片祥云。”“这时爱神说:我不再隐藏真情。来吧,看看我们的女郎已在休息。这是一场梦还是事实——他竟陪我去见我死去的女郎„„”
有学者说,中世纪的文化名人,“他们像崇拜上帝那样来崇拜自己所爱的女人,像热爱自己心爱的女人那样来热爱上帝。在他们心目中,上帝和他们所心爱的女人常常是合一的”,一如彼特拉克和劳拉。由此看来,贝亚特丽采无异于但丁心目中的圣母玛利亚。在诗歌的结尾,但丁大胆的写道:“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而这种爱像一根红线将但丁个人的“小爱”和祖国的“大爱”连系在一起,表现一种由爱而怨的悲悯情怀。
《神曲》便是爱的结晶。
但丁44岁那年,因为政治关系被放逐,为了返回故里,他作过多次努力,都没有成功。50岁时,从佛罗伦萨传来一种消息,说是如果但丁肯付一笔罚金,并于头上顶灰,颈下挂刀,游行街市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气愤至极,他给朋友写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啊!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计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亲近宝贵的真理吗?”但丁至死都没能踏进佛罗伦萨一步,59岁客死异乡拉文纳。他在自己的墓碑上这样写道:“我但丁躺在这里,是被我的祖国拒绝的。”他以自己对理想的渴求昭示了亲近真理的宝贵。
没有《新生》就没有《神曲》。《神曲》是两希文化的总合,是精神朝圣的净化,是人生惊心动魄的旅行,作品以“地狱”、“炼狱”、“天堂”的三界游历形式,浓缩着诗人忧愤的心路历程。
在“地狱”篇中,他谴责暴君:“沿着那沸腾的血河的边缘,被烧煮的人在里面尖声叫喊„„这些都是爱杀戮掠夺的暴君”。“一批贪婪,妒忌和骄傲的人„„两个党派(黑党和白党)都如此需要你,但是青草必须远远离开山羊”。他痛恨买卖圣职的教皇:“我在人世装进了钱财,在这里装进了自己。”令人叫绝的是但丁在地狱中给活着的教皇预留了位置,因为他们把“金银当作上帝”,“使世界变为悲惨,把善良的踏在脚下,把凶恶的捧在头上”。
“炼狱”是浮在南半球海面上的一座净界山,山有七层,表示人类有七宗罪: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在宁静的苍穹下,四周是碧蓝澄清的大海,它是灵魂赎罪的场所。那犯了罪的灵魂唯有洗心革面、改正恶习,方可登上净界山顶的人间乐园。“在那里,人的灵魂在涤净罪过”,只求“身心纯净,准备好登天去会繁星”。
“天堂”是最后的幻像:“那些圣洁的神灵在那光明里,也一边飞翔一边歌唱”,“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灵魂为自己甜蜜的幸福欢欣鼓舞,他们构成的美丽形象,在我面前展开了翅膀”。“那些圈环闪闪地发出光芒,一如熔铁在滚沸的时候射出粒粒的火花”。九重天上,有他心爱的姑娘贝亚特丽采所处的地方,那里无忧无虑,至善至洁,谦卑欢愉,充溢了圣灵的光辉。
但丁将整个世界放在了“地狱”和“炼狱”里,而将天堂放在了人的脚印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这就是但丁的世界,他借神的名义演绎着光怪陆离的矛盾人生。从死海古卷到神曲,一切的文字都假托着神祇的名,被蒙上了神圣的色彩。当三大宗教的圣城耶路撒冷忽地成为但丁笔下的地狱中心时,但丁就已经大胆的撩开了宗教的面纱。这是中世纪令人发怵的自由思想,于是在但丁的地狱里就有了淫媒诱拐者、嫉妒欺诈者、贪财奢靡者、阿谀奉承者、卖买圣职者、贪污伪善者、阴谋分裂者、假冒伪造者、叛卖国家者„„这哪里是中世纪现实的写照,分明是现实世界的一副人间百态图。
就是这样的但丁,他却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充满“爱”与“光明”的新的统治者身上,就像100年后的马丁路德将责难赎罪劵的九十五条论纲贴在教堂的大门上一样。于是,在但丁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彷徨、信仰、救赎、博爱、节制、天堂,我们体味到了情感和理智、宗教与人文、蒙昧与知识的交织。
历史和现实有太多的重叠。时间过去了700多年,但丁用梦幻般的形式创造的这种启示文学,从根本上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当我们一次次翻读这部倾注着作者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忧虑的作品时,我们仿佛明白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一种意愿、一种心态,亦或一种情感,那就是对祖国的赤诚,“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在这点上,屈原和但丁别无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