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往前靠高中生励志优美文章
咱们向来认为教室前面的座位是比拟好的,然而,学生们并不都这样想,有良多人情愿坐在教室的后面。到操场上做课间操的时候,这种设想也常常令人头疼:女生站在前面,男生站在后面,但连接的处所缺一大段没人,即使那些个子矮小的同窗也爱好躲到步队的后头。到阶梯教室开会的时候,大家都拼命地往后面跑,前面多少排经常没人坐……
这些实在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态问题。那些心态阳光、积极向上、以为本人重要的人,会努力往前靠;而那些心理消极、认为自己无关紧要的人,则常常惧怕出头露面。无疑,我们应当努力做前者。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里,搞笑语录,有一个名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从小她就给她灌注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件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即便是坐公共汽车时,也要永远坐在前排。她的父亲素来不容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题”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种请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导在当前的岁月里证实是十分准确而可贵的。恰是由于这种教育,才培育了玛格丽特踊跃向上的心态跟思维习惯,无论是学习、生涯仍是工作,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诲,老是抱着尽力往前靠的必胜,战胜所有艰苦,做好每一件事。()也正因为如斯,40多年后,英国乃至全部世界政坛上呈现了一颗刺眼的明星--她就是持续四次入选为英国守旧党首领,并于1979年景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11年之久,被世界媒体誉为“女强人”的玛哥丽特·撒切尔夫人。
“努力往前靠”不仅可以造就一个人寻求的心态和勇气,还可以使一个人养成凡事想在人前、做在人前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它会极大地助长一个人成功的几率。有一位教学做过这样的试验:他让学生随意进入一个大礼堂,重复几回,他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坐在最前排,有的学生则很随便,而有的学生则好象特殊钟情于后排的地位。传授对这些学生的情形做了跟踪考察,十年之后,他发现那些坐前排学生的成功率比其余两类学生高出几倍!
我们在看消息的时候,常常能够听到这样的报道:在主席台就坐的有XXX、XXX,在前排就坐的还有XXX、XXX……这些坐在前排的人无疑是参会的主要人士,也是事业胜利的人士。我们还不发明这样的报道,说某个重要的与会职员“坐在大会的后面”或者“某个角落”。
奥运会的主旨是“更快、更高、更强”,正是体现了“努力往前靠”的精力。俗话也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努力往前靠”也体现了优越劣汰的天然法令。细节反应心态,心态决议成败。
努力往前靠,象征着努力去做第一,努力第一个去做,只管成果不必定做第一。
第二篇:高中生励志文章
高中生励志文章:珍惜高中,享受学习
李蔚明,女,2001年进入黄冈中学学习,学习成绩长期稳居全校第一。2004年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现为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级学生。
分数固然重要,但不要将其重要性摆在你人格的清纯,思想的独立,身心的健康,以及对真正的知识的汲取之上。不要为了多做重复的练习而牺牲自己独立思考,提问和探讨的时间;不要因为考试在即而打乱一个应当长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
真是光阴似箭,期末考试前征订车票时才猛然发现离开黄冈已有半年。适应了北京的风沙和干燥,也爱上了它高远的蓝天和清朗的月光,然而时时想起的,仍是长江的脉脉流水,龙王山头的落日,汉川门上空的点点星光。无论你走向何方,故土总是一缕割不断的记忆,母校则是这记忆中无法抹去的一页。
故土和母校的精神,早已渗透你的骨髓,流动于你的血液,时时影响着你的言行„„高一的遗憾
我初中就读于城区的另一所学校,中考时以平平的分数随着城区的大部人马一齐收到黄冈中学的录取通知。当时的心境早已模糊,但总归是怀揣着几分忐忑和几分幻想踏入黄高校门的。
高一的课表排得颇为结实,一天七节课外加早晚自习。课程类别倒也丰富,不仅包括了我们很不屑的政史地生,记得还有一门机械制图。如果说当时还未确定的高考模式给了前四门课的老师以逼迫大家认真听讲的机会(这些老师们最为常用的策略是无奈地摊开手说,体谅大家很辛苦,但是高考要考),教制图的老师则面对一个嘈杂至极、超过半数人在看着其它书的班级,只得诚恳地忠告我们:这门课很有用,能帮你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空间,对学习立体几何大有帮助。可惜人们大多不能看得如此之远,一年的机械制图课在大半人那儿是改为自习。至于以后做几何题从来都画不清复杂图形,时时得拿几只铅笔搭积木,不知是否是不认真听讲的后遗症。
当然大家并非只围着高考转,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出勤率就颇高,而且通常都很投入。周五下午将体育排在第一节,紧接着的政治课上就偶尔有人因体力不支而呼呼大睡。当时还开了美术欣赏一课,虽没有体育受人欢迎,但大约因其听起来毫不费神,比制图课听课率稍高。授课老师很认真,感慨中国忽视美学教育导致难以产生大师,不知其是否与蔡元培先生提倡美学教育有所见略同的高明。
回想起来,高一的日子很像一位学长形容的大一,平坦,光滑而无穷阶可导。那时高考还显得遥遥无期,功课进度也不太快,在有条不紊的学习中,自觉收获不小。唯一后悔的就是起初对地理课蔑视的态度导致后患无穷。教我们地理的是位很年轻的老师,极为认真,可以观看流星雨一事是她通知我们的,后来她还在周六组织过班上同学去校天文台观测。可惜我那时以为她讲课纯念课本,遂听讲不太专注;结果几周下来,发现自己落下太多,听后续课程颇有听天书的感觉。这以后地理学习就陷入恶性循环,一学期下来,只觉浑浑噩噩什么都不懂。虽则靠考前的突击狂背骗到了不坏的分数,但这时才意识到分数实在不能代表什么。时至今日,对岩石分类、地壳构造、宇宙组成还一无所知。这门本该在我们面前打开绚烂的宇宙和神妙的自然奥秘的学科竟水浇鸭背似地从我身旁溜过,实在让我后悔莫及。
进入高二,文理分科逐渐成为大家私下议论中最热门的话题。我开始为自己该选哪科犯愁。一年下来,发现自己面临着各科成绩相当这一平庸的现状,于是开始羡慕那些明显偏文或偏理的同学,觉得至少他们清楚自己将来的道路。
我那时恋着央视的“环球”节目,自以为对历史有兴趣,又因为高一读过不少涉及考古发现的闲书,对考古也颇有几分神往。然而听说文科生必须没日没夜地背书,还必须能对材料进行透彻分析,系统阐述观点;这观点既要独创,又不能脱离课本,既不能是空喊口号或陈词滥调,又不可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深感自己驽钝的思维无法掌握如此玄妙的学问,最终还是选择平庸和稳妥,留在了侧理班。上大学后,有幸与历史系的同学住在同一栋楼上,时常听到她们诉苦说被一个琐碎无聊自己毫无兴趣的论文题目折磨得痛苦不堪,暗暗庆幸当初没有头脑发热。
分科一事,在有些人看来只是一个自然学习过程的一个拐角,对另一些人却是人生道路的一个十字路口。大学的一次英语听说课上讨论人生选择的话题,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及高二的分科。当时代课的助教告诉我们,她高中阶段理科挺好,但听说从事科研需要首先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念完本科后必须接着读硕士博士等等,实在不愿忍受如此之长的寒窗之苦,于是选择学习看起来相对轻松的语言。没想到临近毕业,希望留在学校工作,又发现还是需要争取一个更高的学历。她把此事当笑话说给我们,可我们都听得出她轻松调侃的口气中淡淡的悔意。当然她最后总结说,也许喜欢后悔是人性的一部分,也许我们当初所作的选择本来就是最好的。
一年多后蓦然回首,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却后悔当初做出选择的方式。能以最糟糕的理由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己还是颇为幸运。当时大多数人考虑得最多的,似乎是选择哪一科更有可能让自己步入名校乃至北大清华的校门;家长们可能考虑得略远,讨论着学什么容易就业。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为本质的问题。分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选择科目也就在一个较小的规模上选择了我们将来的事业。其实,我们在问自己是选文还是选理时,最应该问自己的是,我们究竟想成长为怎样的人。如果能清醒地回答这一问题,考试的难易甚至师长的意见都不应该左右我们的选择。在必要的时候,抓住了关键,就要有勇气排除外界干扰。当然,一旦选定了道路,就无需反复和后悔。人的潜能很大,即使你后来觉得所选的道路不是你心仪向往的,只要沿着它勇敢地走下去,以你的勤奋和智慧,定能走出一路精彩和绚烂。
高三记忆:平淡是真
高二的暑假很热,可大家一面抱怨着,一面还是拎着书包于八月初提前开始了我们的高三生涯。当时大家都攒足了力气,雄心勃勃,一上来就刻苦得有些夸张,以致班主任还提醒大家,不要突然学得太晚,学习时间是要慢慢加长的,在这一点上学校以后会采取措施。他大约没有料到多数人的热情持续不超过两周,时间一长,又一切照旧。
当然学校对毕业班学生时间相当照顾,为避免我们早晨在食堂排队耽误时间而允许高三学生提前十分钟下早自习,除运动会外的活动也都与毕业班无关了。有人所谓高三痛苦,大约就是嫌它单调。自然,外加考试频繁。先前的期中期末改为每月一次的大考,其中还穿插着第一轮复习的单元测试。大家开始警惕着排名,拿头一年的高考录取榜比较着自己的名次,计算自己一年后将去何方。
当时排名略靠前的学生之间攀比较为严重,他们中盛行的风气是见缝插针地对待时间,课间十分钟全耗在练习册上,放学铃声一响便冲向食堂,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又立马冲回教室。晚自习后常赖着不走,直到管理员熄灯再摸黑离开。传说住校生有不少熄灯后打电筒看书至深夜的,但无人承认,也就无法考证。
另一风气就是使劲做题。每人的桌上都堆满了市面出售的各类复习资料,而传闻当时排名班上前几的几人不仅做完了自己手头的一切参考书,而且处理掉了周围同学的全部资料。再懒惰的人在此种空气下都难免察觉了几分火药味,虽则我以自己平庸的能力始终无法理解天才们如何能达到用一中午时间做完大半本习题集的速度。
几次月考下来,发现已结束了第一轮复习。进入第二,第三轮复习,意味着考试更多,高考也临近了。高三下学期,并未如我们先前假设的那样出现排名的定型,理科班这边似乎年级前二三十名的同学中间波动很大。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高考。或许这样也好,给了更多人奋发的动力,只是最后也给更多人留下遗憾。
传说中惨烈无比的考试真正来临时,一切都显得很平淡。熟悉的教室里重复着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练得很熟的动作:发卷,涂卡,填姓名等栏目,做题。虽然事后听说有人紧张得整夜失眠,在警戒线外等着进入考场时大家都显得颇为沉着。
最终成绩出来时,我们班似乎考得不错,包揽了理科班年级的前五,有些出乎大家意料。第一名的同学还是市里理科第一,成为北大清华争相录取的对象。
我以平常的分数结束了在黄高的三年。然而实在也无可抱怨,因为学校和专业的第一志愿都得以满足。
然而有些人则没有如此幸运。后来在学校公布的录取情况榜上见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后面写的是肯定比他们的梦想差得很远的学校。他们都很优秀,而且三年来一直踏踏实实地学习,因此总觉得如此多的付出和汗水应该获得更好的回报。
领取录取通知书是班上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大家用回顾三年的得失给自己的高中生涯划上了句号。
可以说,在中国,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为久远的历史,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美的校园,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先进的设备,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优秀的师资,而且,当然,有很多学校有比黄高更好的高考和竞赛成绩。黄高并没有成就每个学生的梦想。它以前几届校友们录取榜上榜首的几个光辉的名字给了很多人更高的期望,也就给很多人带来了他们可能本可以避免的失望和痛苦。我们当然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但这并非它的特别所在。黄高在从它的校门走出的每一位学生身上都留下了某种烙印,这是黄冈这一方水土特有的精神。这种勤勉,朴实,用刚强的意志抵抗任何困难,以不承认失败的决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那些以斧锤和镰刀在这贫穷的土地上努力生存的父老乡亲中得以继承和传播。黄高没有承诺给我们每个人名校敞开的大门,然而无论你走向何方,它所灌输给你的这种精神足以支撑起你四年乃至一生的自尊与自信。
不是标准答案的答案
回顾高中三年的学习,收获颇多,教训也不少。当初以惯有的反叛心态拒绝他人的建议,后来就必须面对其后果,其一就是被许多涉及人生选择和应对未来的问题所困扰,如作为一
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当我开始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时,才发现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告诉我标准答案。时至今日,我仍未找到可信的回答。所谓经验教训,全是个人偏激的体会,对他人未必有用。这里只能就自己半年来的反思表达一点个人的看法。
请尊重你们的老师。
在陈省身先生去世后的第一次几何课上,我们的老师谈到此事时,引用了一段话,给我印象非常之深。大意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能做出前人未做过的工作,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继往开来的角色,这是很伟大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有些人将前人的思想传授给后人,从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的人生同样是有意义的。
我想,我们的老师正属于后者。他们也许没有创立艰深的理论或表达独特的思想,他们可能有种种大家看不顺的缺点,然而正是由于每一代人中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普通人将生命投入教育下一代的事业,才使得人类文明的火种得以代代承传。他们是值得尊重的。
请珍惜同学间的情意。
如果你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不要将这看成是压力甚至对自己的威胁,而应该珍惜你的幸运。不要害怕同学成为人才而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我国的人才实乃太少而不是太多。因此,当同学向你请教问题时,不要怕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而敷衍;当你悟出好的方法时,大方地与同学分享而不要遮遮掩掩。同时,学会宽容。不要因为室友偶然把脏衣服放在你床上或不留神碰翻水杯弄湿你的字典而耿耿于怀,几年以后,当你在电话筒里听到千里之外传来的熟悉的声音时,也许你将怀念她的开朗和幽默,她顽皮的酒窝,你生病时她的细致和体贴。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固然将留给我们许多温暖的记忆,然而最为关键的却是把握和珍惜现实的拥有。
请从现在起就努力学习,打好基础。
读高中时,似乎流行过这样一种观点:高一高二可以多玩,成绩不太差即可;高三拼上一年,可以很快提高成绩,同样能步入重点乃至名校。这样既轻松又有效果,最为划算。我没有考究过试验此法的到底有几人或其效果如何,因此其现实可行性姑且不论。这种观点似乎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除了作为名校大门的敲门砖外一无用处,因此聪明人应该研究怎样用最少的气力和时间骗过考官的目光。对于这种假设,我不敢苟同。高中教育所传授的,是最为基础的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它们的重要性将在大学乃至更远的学习中得以反复的体现。就自己大学半年的粗浅感受而言,在极限问题中反复出现的放缩不等式的技巧,在高等代数证明中屡显神威的数学归纳法,都在高中数学课上有所涉及。
高中三年,我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敏锐。高中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时段,而不仅仅是对一场考试的准备。因此,请认真对待每一门课和每一个课题,无论它是否是考试重点。一些极为重要的概念很可能因种种原因并非考试的重点。上高代课讲到映射时,老师屡屡感慨因高考时此项内容很少涉及,导致急功近利的学生不肯多下功夫深入理解,后患无穷。
不要太在意分数。
记得曾读过一篇谈对待工作与报酬的态度的文章。作者将人划为两类:对于第一类,工作第一,报酬第二;对于第二类则恰好相反。作者说,这是区别一个人的根本差别,而一个有知识或有胆识的人实在不可能把金钱作为他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我想,套用他的分法,学生们同样面临追求高分和汲取知识孰轻孰重的权衡和选择。并非两者一定有矛盾,正如一个人完全有可能既热爱自己的工作又享受丰厚的报酬。然而对此问题我们仍需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因为我们时不时需要在细小的问题上做出选择。
分数当然很重要。虽然当下不少高校正开始尝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然而对于大多数高中生,决定他们四年大学生涯将在哪里度过的仍只是一次考试的分数。在印象中,高中每一次小测验的分数都被不少人热切地关注;不少人为提高一分两分,而抱着能在考试中碰到原题的侥幸心理整本整本地做各类模拟卷;不少人为全力应付考试而放弃了坚持多年的兴趣爱好;不少人为迎合改卷老师的胃口而放弃自己的思考和风格,或听凭自己的思维被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同化。让我极其惭愧和后悔的是这不少人中常常包括我自己。当时极流行的思潮认为,进入不同的大学就好像进入了不同的煅轧工厂,决定着你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于是也就有了决定命运的关键的一两分之说,等等。
以自己在北大半年来的感受,当时未免将学校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一所好的高校至多能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和成长的任务则全在你自己。北大有很好的老师,但只靠听课是难以学好的。老师们并不找上门来给你辅导,只有善于思考和提问的同学才有更多与老师交流向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北大有丰富多彩的讲座,但如果你没有好的学习基础和高的学习效率,你只会被沉重的课业压得疲惫不堪,在应付作业和考试中疲于奔命,根本就没有时间开阔视野。总的说来,名校为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提供了最为优越的条件,然而只有那些有智慧,有胆识,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才能充分利用它。不要以为为了达到名校的胜利彼岸,我们可以从生命之舟上暂且扔出独立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上岸之后再将它们从水里捞起来;你可能会失望地发现,有些东西在海水的作用下早已起了微妙的变化,有些感觉则一去不返了。
因此,分数固然重要,但不要将其重要性摆在你人格的清纯,思想的独立,身心的健康,以及对真正的知识的汲取之上。不要为了多做重复的练习而牺牲自己独立思考,提问和探讨的时间;不要因为考试在即而打乱一个应当长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顺便说说,一味追求高分的人往往得不到高分。在大一的上半学期,有幸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中有酷爱数学的,课间不是捧着本谈拓扑的英文教材,就是拿粉笔在黑板上画着非欧模型;也有兴趣广泛发展全面的,斜对面寝室的省状元就除排球外无球不打,国际大事无不关心,摄影技术叫人叹为观止,文艺汇演上的一曲独唱赢得满堂喝彩。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提高自己高考或是竞赛的分数的,但我知道在北大的半年里独独没有遇到成天捧着模拟卷琢磨老师会出怎样的考题的学生。
三年的时光是生命中极为厚重的一部分,好好珍惜,认真思考一下怎样利用它丰富和完善自我,不要将它浪费在无谓的斤斤计较上。
不要放弃思考。
高中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为敏感和热情的时期。对社会公正的关注,对哲学话题的思考,对彼岸关怀的向往是青少年的本能,甚至是某种心理需要。不要让对考试和排名的担心挤占了你心灵中本该划给思考的空间。前几天读过一篇文章,感触颇深。作者说,十几岁的生命不是赐给我们去为未来的赋税优惠和抵押支付而烦恼的,“事实上,根据发展生理学的要求,这段时间应该花在浪漫的幻想,形而上的追问,对全世界和平与公正的辩论上。当然,对这些重大主题过于关注,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在这个现实社会发展自己的生活技能和策略的机会。但是那些从不做梦的人将失去更多--他们会失去才智、感受力、想像力,而且从长远来看,会失去他们不朽的灵魂。”说得极为中肯。
最后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不要将高中哪怕高三生活看成炼狱。生活的本色并非刺激与浪漫,只是平淡的辛劳与收获。我们所应该做的,只是从平淡的生活中体验乐趣:从开满道旁的野花和洒遍台阶的阳光体会自然之美,从师长和同学细心的关爱中体会人间之情,从课本上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简洁规整的公式中体会智慧之玄妙。高中生活将会成为你记忆中极为灿烂和温馨的一页,请好好珍惜并享受它。
分享到:
第三篇:青春励志优美文章
青春并不仅仅意味着年龄或身体的年轻。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青春激励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青春激励文章篇1:年轻人不要害怕失败,勇敢坚强地度过青春
作者:池田大作
我坚信,青春并不仅仅意味着年龄或身体的年轻。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不要幻想人生一帆风顺,首先要培养敏锐地洞察人世、社会百态的能力。知识是一种力量。切不可轻易妥协、苟且偷生,而应该用勇气和智慧与社会搏斗,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中成长。人间、社会确实矛盾重重,必须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但是,倘若把一切都归咎于人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长。使自己具有力量,不在世俗的恶流中随波逐流,而是成为一个推动社会、改变环境的人。人必须革命。
过去的价值在现在中流淌。未来的图景也主要孕育在现在之中。老人不要用过去批判现在,而应该把过去更加美好的东西投射到现在,青年人则必须正确把握现在,设计未来。现在的壮年人应该珍惜过去,正视现在,心怀未来。任何人都应该为更加美好的现在和未来贡献智慧。我以为消除彼此的隔绝,不如抛弃各自的偏见,达到和谐的目的才是一切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商谈才会有成效。
对青年来说,信誉是无价之宝。一个向新的、尚未开发的领域挑战的青年,必须具有向理想进军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必须具有正确认识时代和社会的智慧。不要做一个只有勇气,而看不清为政者意图和时代潮流的愚蠢青年。如果一意孤行,不也将失去青年的特权和欢乐吗?
青年的特点就是具有纯真的激情和雄心壮志,以及为了实现理想而敢于赴汤蹈火的精神。所谓青年应该像青年一样生活,就是要为自己的志向而献身,竭尽全力而无悔。
青年要在各自严峻的境遇中努力学习、工作,尽量充实自己。说到底,人生是一种胜负。在严肃的生活中,才能得到磨练,强化人格,增长见识和才干。有一个思想家曾说过:浅薄的知识外衣与全身挂满垃圾想站起来的猿猴没有什么区别。不要用那些廉价的从外面买来的“教养”装饰自己,而应该培养那种发自生命内部的在肌肤下闪耀发光的真正教养。
谨小慎微是青年致命的弱点。青年呦,应该在任何人生剧场中当演出者。总而言之,在青年时代,为了自己光辉的未来,就要敢于在泥泞、汗水中摔打,养成不屈的精神,不弯的脊骨。只要有这种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社会风浪的考验,就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具体的成果。
青年是时代的浪潮。人逐渐走向老年是自然规律。从社会总体来看,这种现象就是世代交替。少年会变成青年,青年会变成壮年,宛如大海的巨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犹如地球的自转,永远不可能停止。青年们必将以破竹之势进入下一个时代。这里有革命,有真正的革新,有跃动的生命力。
说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取决于肩负未来的青年,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些青年由什么样的领袖培养,怎样成长?树立了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以怎样的作风前进?这些才是一个国家明天的路标。
不管什么时代,不管在世界的什么地方,革命的先驱总是青年,尤其是学生,或者是年龄与现在在校学习的学生相仿的年轻人。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学生有走在时代前面的传统和气概。他们有毫不妥协的批判力,有理想以及向着理想勇往直前的激情,有摧毁既成权威既成体制的莫大力量。当他们信仰某种思想时,就会以宁死不屈的精神,为主义和理想而献身。这就是青年,尤其是学生的特点。当这些青年和学生的意志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统一起来时,就会变成大海的怒涛,可以改变社会,改变历史。一旦这怒涛形成排山倒海之势,谁也无法阻挡,谁也不能改变,而且当这怒涛愈发汹涌澎湃时,所有的人都将不约而同地汇入这股激流,向着一个方向前进。青年就是不断建设和革新的象征,就是顽强纯洁,而且包含着无限可能性的年轻生命的跃动。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像灿烂的太阳一样明丽,像天空翱翔的年轻的鹰一样豁达,像大海一样包罗万象,而且一旦需要时,就会毅然奋起,如疾风怒涛般与邪恶战斗——这就是青年。
青年是打基础的时代。在基础打好之前,见异思迁,或流于懒散,就会永远建不起房屋。在这一时期,总觉得接受别人的指导,不如自己随心所欲痛快。然而,倘若以为青春时代只是自由和轻松,那么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最终是自己受害。对于青年自身的成长来说,激情和上进心至关重要。
一位政治家曾说过:“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哀。”佛法就是终生与自我魔鬼决斗的。德国有这样一句格言:平静的水和不叫的狗是最可怕的。青年要像深不可测的静寂之水一样深沉,要像与野狗迥异的轻易不叫的狗一样沉静。虽然稳健持重,但一旦奋起,将爆发出无法估量的巨大力量。
从青年的特点来说,年轻人也应该志存高远。没有理想,青春则没有意义。但是只有理想还不够,还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和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一原则不管是在就业时,还是在工作后,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适用。
失败就是失败,青年人应该有坦率承认自己失败的勇气。这是光明磊落。如果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而且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是卑劣的行为。不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败,还要冷静认真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才能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自然、世界、宇宙一刻也不停息。在你停下前进脚步的瞬间,就开始了人生的退步。不断开拓人生,不断创造、前进,才是真正生存的标记,而这是青年的特权。
青年们对于充斥社会的虚伪、臆想极为反感。很多东西只有抽象的概念,而没有实际的内容。所谓的思想也失去光彩,所以从那里到底能汲取多少生活的力量,令人生疑。青年们追寻的不是虚象,而是实象,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真实的感觉。我们尤其要体谅青年们失去追求的目标,失去充实感,失去心中燃烧的激情,被气馁所困扰。
我喜爱青年,以前曾与许多青年交谈。结果我发现,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愿与青年共同生活、一起前进的领袖。我认为要使青年们具有多方面的可能性得以进一步发展,必须改革社会体制。现行的社会体制,与其说是为了青年的,不如说是为了成年人的、保护既成体制利益的东西。甚至说成年人强迫青年走他们为青年设计的生活道路也不为过。对此,青年人是无法忍受的。我们有责任建立一个尊重青年人,充分发挥青年所蕴藏的可能性的社会。即使不能马上建立这样的社会,这一意愿也肯定会被后来者继承。
人生有几个季节。有必须忍耐的寒冷冬天,也有在明丽的阳光下,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的春天。特别是二十岁前后的青年,全身充满了知识的养分,转眼间就会崭露头角。青春是人生的鲜花,是年轻生命的闪耀,是纯真的结晶。激流般的热情、幻梦般的憧憬、决不妥协的坚贞——青春充满了魅力,充满了光辉,包含着无限的未来。青年开放的花朵,将铺就你人生的道路。青春是最宝贵的。诸君要珍惜这宝贵的时光,不可虚度,更不要误入歧途。
必须给他们与青春相称的希望和梦想。领袖必须倾注全部的智慧,以便他们为自己未来的建设竭尽全力。在年轻人已经完全掌握主导权的领域,要毫不迟疑地把火炬递交给他们。
向未来前进吧。那里肯定会有希望。无限的可能性在你的身上隐藏。愉快地生活吧,为了自己的青春,也为了周围年轻的朋友。那里肯定充满欢乐。鼓起勇气,顽强生活。在那里,道路自然会展现在你眼前。
我们在虚荣中生活,但不要被虚荣蒙住眼睛。诚实地度过实实在在的人生是最可贵、最坚强的。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迈开坚实的青春的脚步。
青春是人生打基础的时代。如果基础不牢,上面建什么都要倒塌。意识到这是为了将来开放出绚丽的花朵而打基础的时代,那么学习、工作,一切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害怕失败的人将一事无成。过去所有的名人都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的失败。但是他们在失败时不是沮丧气馁,而是不屈地拼搏,最后取得了胜利。青春时代的真正失败,毋宁说是逃避艰苦的斗争,没有目标,懦弱潦倒。艰苦奋斗后的失败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希望你们不要害怕失败,勇敢坚强地度过青春。
青春激励文章篇2:20岁的你,别总沉浸在自我感动式的努力中
作者:抽屉都说
上周三,我和一个舍友突发奇想,因为要去另一个校区办点事,顺便想逃课去市里逛逛。最近满满的课,无比压抑。放松心情加上买点东西,两个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逃掉一下午的专业限选课。
毕竟不是经常逃课,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深思熟虑。下午的那节课老师讲得毫无激情,全程近似是念课件。每次去上课,也只是坐在那里,写一些别的东西。有这个工夫,还不如去做别的事情。
当天下午,我和舍友办完事以后就去了市里,两个人开心地奔跑在商店里,心情很是酣畅淋漓。在新华书店偶遇大兵《好吗?好的》的新书签售会和畅聊会,在人群中格外欢快。
这时候,我俩的手机突然都响了,一看才发现是班里的同学友情通知我们:从来不点名的老师点名了,你们快回来吧。
回去一说当然不可能,我并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虽然不是鼓动大家逃课,但是毕竟是大学生了,对于知识的鉴别也有自己的选择。本就是让我没有收获的一节课,硬生生地坐在那里也不能证明我的努力。
舍友却很着急,接下来的逛街显得心神不宁,虽然没说,却能看得出来心情不好。我终于忍不住说了句:没事,你不用担心考试,就逃课一次也就是平时成绩低一点。
我自认洒脱随性惯了,而每次期末考试成绩也不错,自然不会很在意平时成绩。舍友却说:感觉有种对不起……我妈的感觉。
说完我就笑了,舍友也笑了,但是,事后认真一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逃课的选择时,不是为了去玩或者放纵,只是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或者去做一件必要的事,但是,逃课的心理却如影随形,仿佛对不起我妈一样。
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认真坐在课堂就是努力的一种见证,该上课时我就应该坐在那里,尽管什么也没学到,尽管在枯燥的讲述下如坐针毡,尽管我自学也不过是半个小时的事,但我们还要自我感动式地坐在那里。
这代表我在学习,我很努力。
什么时候,我们的努力开始沉浸于自我的感受,而不去关注客观的事实?
记得微博上流传这么一段话,深以为然:
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我曾经也是一个很关注自我感受的人,高中时候,每天晚自习有三节课,我习惯于在上自习之前计划好每节课要做的题。如果三节自习都顺利完成任务就会很开心,觉得自己把时间都利用好了。反之,就会很心慌。
很多时候自习进行一半或者一半多的时候,心开始浮躁,注意力不再集中,此刻我还是不愿意停下来。虽然已经学不进去了,我还是想要形式般地完成自习课。当然,效率低下。
直到高三时换了一个新同桌,是我们班的班花,很有个性很洒脱的女生,英语口语更是好得让人羡慕。现在想想,其实她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和性格。
某一天晚自习,我做了一会题就心烦意燥,怎么也静不下心。她看了看我,了然地对我说:反正也学不下去,我们去天台看看吧。我很惊奇地告诉她:现在是上晚自习。
她闪动着灵动的双眼告诉我:学习是自己安排的事,出去玩会再回来继续学就好。于是,我被她悄悄拉着手,蹑手蹑脚地从教室后门溜出去,在讲台上备课的老师竟然没有发现。
顺利逃离出来,我们来到教学楼最高一层的天台,那是我第一次去那个地方。有着丰富多彩的壁画,美妙的星空,清凉的夜风和自由的气息。我才知道,那是她经常去的“天堂”,受她影响,此后,我经常去那里,甚至成了我高三情绪和梦想的庇护所。
我俩站在栏杆处,吹着夜风,看着星空,畅快地聊着梦想和高三压抑已经的情绪。她带我在一个壁画处停留,几米的漫画,旁边有好多人留下的三言两语,全是闪烁着青春色彩的文字,我俩都在上边写在独属高三的心语。
在天台“许愿”一小时后,我们回到教室。我的思维空前清晰,注意力也很集中,安心地完成既定的学习计划。
直到现在,大学的时间更自由和活泼,我越来越懂得很多时候,我们的用功只是一种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它除了给予我们空虚的心灵以看似认真的错觉外,对我们思想和生活并没有起到坚实地基的作用。
我们身边总是不乏明明很努力埋头学习却在成绩各方面仍旧没有多大气色的人,除却方法不对,归根结底是源于他的努力只是他以为的努力,却不是真正的努力。
真正的努力并不是无端耗费时间去寻求一个心理安慰,而且真正深入地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以此让时间效用最大化。
鸡汤成功学告诉我们,努力就会有收获,我们也一直相信着笨鸟先飞的“童话故事”,深深遵循着“智商不够努力来补”的道理,在一次次的努力后的失败中将其归因于还是不够努力,再次满怀斗志越挫越勇。
二十岁,我最怕你沉浸在这种自我感动式的努力中却不自知,它像是一剂吗 啡,于不经意间迷乱你的心扉,扰乱你前进的步伐。
你的努力应该更有方向,更有效果。这件事,不值得为外人道也,只需要和内心的自己清醒对话,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努力了,真的在一下午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不要让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盲目勤奋而是清醒地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计划并且认真完成。
你一定要记得,努力是一直自我的选择和成长的状态,冷暖自知!
青春激励文章篇3:年轻时,吃一点苦真的没有关系
作者:胡识(简书原创作者)
1前几天,我和朋友一起逛街,在路边看到一个卖甘蔗的小男孩。他大概只有十来岁,身旁摆着一只旧水桶,里面装满了甘蔗。
朋友向小男孩靠近,指着那只水桶问:“你这里面的甘蔗多少钱一节?”
小男孩眨巴着眼睛,望着朋友回答说:“两块钱一节,好甜的,这是我自己家里种的。”
朋友笑呵呵地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拉扯着我的衣服说:“你帮我挑选两节甘蔗吧,我付钱。”
朋友是北方人,很少吃到这种东西,因而对挑选甘蔗没有什么经验可谈。
那只水桶很老旧,里面装了很多甘蔗,它们正拼尽全力地吮吸着桶底下的清水,好像对我的出现一点都不感到害怕。我弯下腰,注视着它们,水桶里的倒影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卖甘蔗的童年时光。
2我九岁那年,在外头打工的阿妈被阿爸赶回了老家。阿爸说,阿妈的眼睛不好使,找不到任何一份工作,还不如回家种田。
而那个时候正好要开学,我和阿弟都急着要一笔学费。但阿爸只给阿妈买了一张回老家的火车票,并没有让阿妈带钱给我和阿弟读书。那时候,没有钱是不能报名上学的。因此,我和阿弟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围着阿妈呜呜地哭。阿妈瞅了瞅我们,然后也坐在灶前擦拭着眼睛,一言不发。
每次邻居看到这种情形,就会劝阿妈去管我奶奶借点钱,帮我们兄弟俩交学费。但阿妈和奶奶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奶奶会骂阿妈没用,阿妈会骂奶奶不近人情。
她们隔三差五就会闹矛盾。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我们穷得实在揭不开锅,阿妈只好低下头向奶奶认错,奶奶才答应阿妈把园子里的农作物分给我们吃。
奶奶的园子很大,种了许多蔬菜瓜果,尤其是那块甘蔗地,着实让我们看了会禁不住流出口水。
为了把菜地里的农作物换成我和阿弟的学费,阿妈就去集市上卖蔬菜,我就去村口的加油站卖甘蔗。加油站坐落在公路的中心地带,是人们去小镇或县城的必经之地。每当大巴开到这里,总会停上三四分钟。
那时候,我就是一心想快点攒够钱好读书。所以,我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开始洗甘蔗,用菜刀把甘蔗分成一节一节,装进桶里,早饭都顾不上吃就跑去加油站。
等到了加油站时,太阳也刚好毒辣起来。我紧张地躲在小树底下等着过往的大巴和人群。只要一听见大巴刹车的声音,我就立马从水桶里捞起几节甘蔗,站在凳子上朝车窗里的人问去,“大哥哥、大姐姐,你们买甘蔗吗?这是我家种的,很甜的!”
……
3其实,在我家那个小县城,甘蔗并不好卖,因为大多数人家都有种,真正能问津的也只有那些城里人。但那时候我不能明白的是,为什么每次我去卖甘蔗,总会有那么一群人喜欢买我的甘蔗,然后当着我的面大口大口地咬着吃,像是很馋、很好吃的样子。
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或许大家都愿意帮助那些一时贫穷却敢于吃苦的孩子吧。可能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敢于直面苦难,学会劳动,会帮大人们减轻负担,这是一种能让人为之动容并感到温暖踏实的精神力量。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一直在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对得起我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你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的、灿烂的花朵。
年轻时,吃一点苦真的没有关系。当我们走了不少坎坷的路,吃了不少难吃的苦,我们才会被这些经历训练成一个不怕困难、乐观向上、懂得坚持、热爱生活、感恩生命的人,就好像那一株正在慢慢绽放光彩的木棉。
[青春励志优美文章]相关文章:
第四篇:中学生励志文章:“努力”改变命运
中学生励志文章:“努力”改变命运
文/章睿齐
努力就是用尽我们全部的气力去做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
相信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残酷的现实是:真正成功者很少而失败者众多。当然,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条是共同的:没有百分之百地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我们时常听人说:“对,我要达到目标!”然后呢?行动时却心不在焉。任何事情没有全力以赴去做,其效果永远是不理想的。
不久前,阅读了堤义明的书,书中提及作者做任何事情,都比别人努力多多,那么,依照陈安之的成功学理论:比最好的还要更好,如果我们全力以赴、努力十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听朋友讲过他父亲的一个故事。朋友的父亲是个搬运工。一日,他拉着一板车沉重的钢管来到一个陡坡下,不禁望而却步。心想,靠他一个人拉上去肯定不可能,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朋友的父亲为难之时,一个热心的过路人走了过来,笑着对他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见有人来帮忙,朋友的父亲心里便增添了底气,力气也上来了。他在前头使劲地拉着车,热心人在后面不住地喊着:“加油!力口油!”经过一番努力,朋友的父亲终于把车拉上了坡。当他感谢热心的相助时,热心人却说:“你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就感谢你自己,因为我的手臂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根本用不上力,我只是在旁边喊‘加油’而已,把这车拉上来的,实实在在是靠你自己的加倍努力!”
由此,我联想到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有一只小兔子被一个猎人开枪打伤了,猎狗立即追了上去,小兔子忍着剧痛奔跑起来。猎狗一阵子猛追,小兔子也一阵子猛跑,最终小兔子甩掉了猎狗逃回了家。看着逃走的兔子,猎人非常生气,说:“你怎么连一只受伤的兔子也追不上呢?”猎狗说:“主人,我虽然没追上兔子,但我尽力了!”“好好的一只猎狗,连一只受伤的兔子也追不上,我要你有何用?你走吧!”猎人气愤地说。(人生励志 www.xiexiebang.com)再说小兔子跑回了家,兔妈妈看着受伤的小兔子,心痛极了,说:“孩子,你受这么重的伤,怎样逃脱了猎狗的追捕呢?”“妈妈,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我拼命地奔跑,才摆脱了死亡。”
是啊!拼命与尽力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不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只尽力去做,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如果拼命地去做,就可能会出现奇迹!
让我们看看生命不止、努力不息的鲁迅。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有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学养渊深。鲁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确实,所谓努力,其实就是充分利用时间的代名词。
德怀特说得好: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努力,就要做到勤奋、敬业、忠诚、自信、执著和奉献,勤奋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谁能珍惜点滴时间勤奋工作,就像一颗颗种子不断地从大地中汲取营养,点滴积累,最终能够成就大业,铸造辉煌。
成功是努力的外显结果。有些人努力了,虽然没有最后的成功,但在努力的过程中,积极、充实、快乐,精神上很富有,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这不正是对人生的最好回报吗?
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与绝招,通过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把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就是绝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提醒,上进的你,奋斗的你,努力的你,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第五篇:励志文章:做一个努力的人
做一个努力的人,可以说是人生最切实际的目标。以下就是小编分享一篇励志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许多人因为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太功利,因为难以成功而变得灰头土脸,最终灰心失望。究其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太关注拥有,而忽略做一个努力的人。对于今天的孩子们,如果只关注他们将来该做个什么样的人物,不把意志品质作为一个做人的目标提出来,最终我们只能培养出狭隘、自私、脆弱和境界不高的人。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
有一次,在我参加的一个晚会上,主持人问一个小男孩: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孩子看看我们这些企业家,然后说:做企业家。在场的人忽地笑着鼓起了掌。我也拍了拍手,但听着并不舒服。我想,这孩子对于企业究竟知道多少呢?他是不是因为当着我们的面才说要当企业家的呢?他是不是受了大人的影响,以为企业家风光,都是有钱的人,才要当企业家的呢?
这一切当然都是一个谜。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人的人生志向,我以为当什么并不重要;不管是谁,最重要的是从小要立志做一个努力的人。
我小的时候也曾有人问过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不外乎当教师、解放军和科学家之类。时光一晃流走了二十多年,当年的孩子,如今已是四十出头的大人。但仔细想一想,当年我在大人们跟前表白过的志向,实际一个也没有实现。我身边的其他人差不多也是如此。有的想当教师,后来却成了个体户;想当解放军的,有人竟做了囚犯。我上大学时有两个同窗好友,他们现在都是我国电子行业里才华出众的人,一个成长为“康佳”集团的老总,一个领导着TCL集团。我们三个不期而然地成为中国彩电骨干企业的经营者,可是当年大学毕业时,无论有多大的想像力,我们也不敢想十几年后会成现在的样子。一切都是我们在奋斗中见机行事,一步一步努力得来的。与其说我们是有理想的人,不如说我们是一直在努力的人。
并非我们不重视理想,而是因为树雄心壮志易,为理想努力难,人生自古就如此。有谁会想到,十多年前的今天,我曾是一个在街头彷徨,为生存犯愁的人?当时的我,一无所有,前途渺茫,真不知路在何处。然而,我却没有灰心失望,回想起来,支撑着我走过这段坎坷岁月的正是我的意志品格。当许多人以为我已不行、该不行了的时候,我仍做着从地上爬起来的努力,我坚信人生就像马拉多纳踢球,往往是在快要倒下去的时候“进球”获得生机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香港一家企业倒闭给了我东山再起的机会,使我能够与掌握世界最新技术的英国科技人员合作,开发技术先进的彩色电视机,从此一举走出困境。
有人说,“努力”与“拥有”是人生一左一右的两道风景。但我以为,人生最美最不能逊色的风景应该是努力。努力是人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对生命的一种赤子之情。努力是拥有之母,拥有是努力之子。一心努力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想获取可谓道路逼仄,天地窄小。所以,与其规定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获得什么东西,不如磨练自己做一个努力的人。志向再高,没有努力,志向终难坚守;没有远大目标,因为努力,终会找到奋斗的方向。做一个努力的人,可以说是人生最切实际的目标,是人生最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