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醒悟诗歌欣赏
用生命解读一生
学着用禅心看空一切!
/
记不得哪人说过
人,走着走着
就淡了、就忘了、就结束了
也许真是这样
人生总在有和没有之间
矛盾着、演化着、归一着
其实,六字真言才是镜子
/
花开了是美色
心开了才是蓝天
风吹走的是飘荡
人带走的是流年
/
月亮弯的时候,思念就圆了
花开花落都是缘分
生活就是变脸的小丑,千变万化
而眼泪永远是纳木错的湖水
是咸的/
明媚在春光下睁开眼睛
绽放的花开也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美丽
有谁知道
藏在纷落的花瓣下的脚印
述说着怎样的悲欢离合/
爱会伴随承诺
但兑现的往往是谎言
大悲之后,不一定会坠入深渊
幸运有时真会在地狱里重生
/
相守就一定像一对鹦鹉
致死一生
能白头偕老的是心灵的相通
绿红误情感
草木皆有情
当结伴为的是占有的时候
一定会缘去楼空
/
一树菩提,开一季花梦
采一朵莲花
洗净世俗的心境
该来的一定会来
要走的谁也留不住
何必在意人生的纷纷落落
有和没有皆是空
第二篇:诗歌欣赏
诗歌鉴赏
【复习策略】
◆古诗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
味 言近旨远等.注意: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必须结合原诗内容,词语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设题类型】
一、鉴赏诗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二)物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1、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4、爱民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5、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二、鉴赏艺术手法
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 反 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3描写方法:(按不同分类标准)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虚写,实写.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4)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美景衬哀情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4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
5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按表现手法分类: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 按内容分: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怀古诗:借古讽今.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羁旅诗:思乡念亲.6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有:(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其他还有: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7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
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三、思想内容(须结合诗句加以鉴赏)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四、对诗歌情感的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约略可分为以下八类:
1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2黍离之情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5讽喻之情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6报国之情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7咏景之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8恋友之情 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五、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 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
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
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
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第三篇:欣赏诗歌
欣赏诗歌《春天》
活动内容:欣赏诗歌—— 春天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中表现的春天的趣味。
2、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活动准备:课件,三本书,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
美丽的春天在哪里?美丽的春天还在春姑娘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
2、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猜
猜书里有什么?
(2)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3、整体欣赏诗歌,看课件。
春姑娘真能干,还把这三本书写进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里,我们一起听听。
4、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是哪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
(1)欣赏第一段后提问: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
(2)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我们一起看看(欣赏)。谁在 春天里笑了?还有谁也在春天里笑了?小池塘是怎样笑的 ?
小池塘为什么笑?
(3)播发第三段。提问:你最喜欢听书里谁唱的歌?
5、朗诵诗歌
(1)让我们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再一次欣赏一遍),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
(2)和老师一起边看图边念这首诗歌。
(3)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4)游戏: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
6、制作封面,表现春天的美。
(1)把春姑娘带给我们的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美丽的春天的书,我们一起为这本书做张好看的封面,好吗?幼儿绘画。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3)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春天里的动物
目的:⑴ 听听音乐,想象出春天里动物们之间发生的一些事,并用绘画表现故事的情节。
⑵ 指导幼儿掌握编故事的基本方法。
准备:⑴ 知识准备:日常生活中多听、多讲有关动物的故事。
⑵ 绘画准备:掌握各种动物的基本画法。
过程:
1、引出话题:花儿开了,草儿绿了,暖和的春天又到了,许多小动物都出来玩了,听听谁来了?
⑴ 优美、轻快的乐曲:鸟、兔子、小鱼、小猴子。
⑵ 沉重、笨拙的乐曲:鸭、大象、熊、熊猫、鹅。
⑶ 凶狠、恐怖的乐曲:狼、狮子、老虎。
2、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并会用语言表述
这么多动物都来了,可真热闹呀!那他们来到哪?想干什么?
图1:有山、有水、有树。水中有荷花,是一幅夏天的图景。
图2:草地上有座小房子,有棵果树,天上有太阳。方法:由远至近,由整体到局部。拓色:将水粉用水粉笔涂在玻璃板上,然后用铅画纸覆盖在玻璃板上拓色。
3、幼儿学习用绘画来表现故事情节
⑴ 在背景图上添画上各种小动物。
⑵ 根据自己的画面编讲故事:
要点:名称、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主要活动。
4、播放音乐,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编的故事,其余幼儿听后进行评讲。
5、活动延伸
⑴ 在教室里开辟表演区,让幼儿戴上头饰,继续自由创编并表演故事。
⑵ 利用来园活动,组织幼儿选图,添画再讲述故事。
第四篇:人生醒悟
人生醒悟
人生醒悟
钱,一类人是,人死了,钱花不完,另一类人是,人死了钱不够花,我真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类人.有人说,花钱可分为三大类的去花钱,一是对父母花钱决不手软;二是对铁哥们花钱决不手软;三是对大脑花钱决不手软.这点我很认同,也很配服.我认同的原因是,我这些天抽出时间来不断反思自己,发现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好好去把握与整理,它能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与做人的道理;值得配服的原因是,它能使我更加成熟,更加了解自己.对以上三类人花钱决不手软,现在一一作简单的理解并把顺序调一下:
第一类,对自己的大脑花钱决不手软,读万卷书不如读精书一卷.人的言行举止,全由大脑所指挥,它就是我们有力的指南针,它能让我们在充满曲折与诱惑面前指明方向,所以,只有让它不断的健康成长,才能给你指明人生前进的方向.我为什么这么说的,因为,只有让大脑充满生机与活力,你才能想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多洗洗脑子,它就能让你更加了解你自己,让你在做任何事之前作出果断的选择.遇到问题时你就会知道什么比较重什么比较轻。同时,让你反思自己后,真正的了解自己了,你才能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则得先从孝敬父母及帮助过你的人开始,你才能知道昨天你在做什么,并做了些什么,今天又做了些什么,明天打算做什么及怎么去做。
在不断的给大脑洗脑及充电,你才能有好的思想,有了好的思想,才有好的健康,有了好的健康,才能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把对大脑花钱决不手软的放在首要的原因。
第二类:对父母及曾经帮助过的人花钱决不手软,小时候,父母为了能让我们几兄妹念书,交不起学费,给校长求情说好话,学费缓一段时间就交,等油菜子卖了就交。等正式上学时,第一天领新书。看着同学们拿着新书开心的样子,自己心里面真不是滋味。那种充满拥有与决望交加的眼神,我现在真的想不出来。在回来的路上不知道自己哭过多少次,哪怕没有书同样有求知的欲望,这种欲望还是促使我们去上学。一直读到期中考试后,才得到了我们梦寐以求了许久的新书,这时,拿着新书是如此的高兴,回来的时候又奔又跳。。。哪怕读到一个半学期后,才得新书,同样高兴,那种高兴的样子,是多么的天真与幼稚,不知道这背后,父母为了我们得到新书却流过多少汗水,他们每天坚持早出晚归,我们却生活在神仙般的快乐日子里。
这个残酷的光阴,是我们成长的生长素,不断的让我们长大成人。我们一天天的长大成人,可是父母却一天天变老。直到现在,我想起,我还没真正正面看那个曾经养育着我时时为我们着想的父母,曾经对我付出太多而未得到一点儿回报的父亲,就被这残酷的病魔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让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他的离去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还没得到儿子的一点回报就这样与我们阴阳相隔,现在想起他为了我们吃得好穿得暖处处着想的父亲,却让我伤痕累累。。。
2011年过年时,第一次给母亲剪手上的指夹时,发现曾经抚摸着我们的长大的双手现在变得如此的苍老与布满老茧,布满苍桑与皱纹的脸,不知道被岁月划伤了多少次,内心一下子不能平静,为了不能让她看到孩儿无缘无故的在她的面前流泪,只有把眼泪收藏放到晚上睡觉时偷偷的流。。。
走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检讨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今天,我静下心来,排除一切杂念,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我是谁?不知不觉发现,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真正的正面看过父母,没有一天为他们着想与理解过。直到今天,我没有真正买个一双鞋、袜及一件衣服过,虽然买些水果与补品,但却没有给予母亲一点点温暖与爱。你想想,在这严寒的冬天,没有一双保暖的鞋、袜及衣服,谈何孝敬?回家过年又谈得上什么团圆呢?与不回来有什么区别呢?晚上吃完晚饭就早早的睡了,就没有多陪陪一直为我们波 第 1 页 2013-4-20
人生醒悟
着想的母亲,爸爸的离去,让她变得如此孤独,好不容易到过年的时候,却早早盼望我们回家团圆的母亲,我就这样的没给她一点点爱,没有真正让她感觉到一点温暖甚至多陪陪她一会儿聊天呢,哪怕坐着不说话,陪她看看联欢晚会也行,想着这些心里面却象刀搅拌般疼痛。
对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花钱也一样决不手软,因为他们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你无限的爱,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爱,同样能让你度过难关,虽然他们并不要求你真正给予什么,但是,蓬年过节一个电话应该打打吧,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能传达你感恩的心。没时间去看看他们,但是,为什么我们连一个只花几毛钱最多几块钱的电话都不打过呢?只等到在与朋友聊天或别人提醒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时,你才恍然大悟,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我们以经忘记了他们的存在。
第三类:对铁哥们花钱决不手软。
铁哥们就如同自己的亲兄弟,当里迷茫时,他会给你指明走出迷茫的方向;当你困难时,他会毫不犹豫伸出双手;当你遇到喜庆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给你打气,他们就是你人生‘陪侣’,所以,在他们身上花钱也是同样重要呢。
对于以上的理解,如果你不花一点儿时间洗洗你的大脑,你将永远也不会醒悟到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一天糊理糊涂的过了,有些人走完一生都没有醒悟过。这就是为什么要洗洗大脑的原因,只有你大脑被清洗过,你才会从现在的迷茫中醒悟过来!当你醒悟过来,你才发现你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做,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学习!当你真正醒悟过来,你就成熟了许多。
波 第 2 页 2013-4-20
第五篇:诗歌欣赏 2
1.你是怎样理解龚自珍《咏史》诗的含义的 这是龚自珍1825年写的一首《咏史》,此诗虽名为咏史,实际上是讽议时事。龚自珍是清道光九年的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的官职,道光十九年因触犯时忌愤然辞官南归。作为杰出的思想家,龚自珍耳闻目睹了东南一带官场上的黑暗腐败,士林人物的苟安自保、良知泯灭,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愤然写下了这首咏史诗。此诗以咏史为题,实则借古讽今,揭露清王朝政治的腐朽黑暗,并接触到当时社会最敏感的文字狱。尤其是最后两句,用田横及五百壮士坚持气节的精神,劝告学人士子,不要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2.分析丘逢甲《山村即目》的艺术特色。
答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把山村晚秋的美景写得生动而形象。诗题“山村即目”,就是“在山村放眼观赏”的意思。可以说这是一首诗人即兴而作的咏景抒情诗。诗的一、二两句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西边日照东边雨”的晴雨图。向西望,“一角西峰夕照中”,傍晚的斜阳笼罩着山峰一角,清新亮丽;往东看,“断云东岭雨濛濛”,乌云覆盖在东岭上空,细雨蒙蒙。西峰夕照、东岭云雨,因为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首二句诗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但丘逢甲并非简单地化用或蹈袭;刘诗借景布兴,而丘诗却是即景描绘秋之美。诗的前两句,侧重写山中的气候之奇;但“东边日出西边雨”或“西边日落东边雨”的天气夏秋两季都可能出现,故仍不能表现出这样的美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句诗“林枫欲老柿将熟”,诗人看到眼前火红的枫林和柿林,心胸为之一振:妙哉!
3.你是怎样理解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诗的思想内涵的?
答案:这是康有为第一次上书为顽固派所阻出都抒怀之作。面对国势阽危、壮志受挫的现实,他没有自馁,而以天龙为骑,万灵为仪卫,独立高山之上,抚剑长号,千山风雨都以呼啸与他呼应。在雄浑的意象中,有一个自负可以呼唤风云、旋转乾坤的高大的诗人形象在。富有现实感,充满忧国伤时之情。康有为的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重在抒发主观感受,而在抒情写怀中,高视阔步,气魄宏伟,感情奔放,艺术上又出以雄奇的想象,瑰丽的语言,磅礴的意象,有一种雄奇壮丽的美。所以梁启超说他的诗“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清代学术概论》三十一),汪国垣也说其诗“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光宣诗坛点将录》),颇有屈原、龚自珍的影响。)前四句诗人继承屈原忧国忧民、矢志报国的传统,抒发自己志趣高远、立志报国之情。“怀抱”句写自己追求理想,“纵横”句反衬现实世界却被“雾千重”包围。诗人“独立”飞来峰,理想远大,现实却仍黑暗,怎么办呢?在这国家危亡的时刻,四海之内谁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呢?“眼中战国成争鹿”,这是“雾千里”的注解,原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华,“争鹿”中华。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形成了“纵横宙合雾千重”的局面。诗人用“眼中”,表示自己亲眼所见,切身感受。诗人呼唤人才,慷慨救世,也暗含自己要成为诸葛亮,奋起救国之意。自己抚剑长啸,回归故里,将在千山风雨中舞宝剑,聚人才,再图变法之路。诗人从想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又描写眼前情景。诗人写“归去”,实是述志向;“啸青锋”是虚写,志在表达将筹划变法的实意。诗人创造了一个乘天龙、随众神、怀芳草、求美人的境界,似有神仙之意,实是追求屈原《离骚》之境,表达了屈原般的忧患意识,为全诗定了爱国救国的基调。面对“宙合雾千重”“战国成争鹿”的国家危亡局面,自己呼唤人才,长剑怒号,在“千山风雨”中寻求救国之道。诗人想象丰富.意境深远.感情强烈,表达了忧患意识和救国之情。
4.分析林则徐《塞外杂咏》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案:1840年,英军入侵天津海口,清政府派直隶总督琦善前往谈判,并将林则徐撤职查办,随后充军伊梨(今新疆)。《塞外杂咏》即林则徐充军途中,见天山风貌有感而发。诗从写景入手,天山雪峰,数以万计,笏一般陡峭,玉一般洁白,它们导我西行,一路上与我为伴、互慰寂寥。诗中所谓的“寂寥”,不仅是林则徐在充军途中的寂寞,更是他在政治立场上的孤独。空有杀敌报国的拳拳忠心,却得不到朝廷理会,其中的“寂寥”,可谓刻骨铭心。悲愤之极,又无可奈何,只有喧泄于长笑之中。“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这首诗,充分表现诗人对当时腐朽政治的痛心和不满。
5.你是怎样理解陈去病《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诗的思想内涵的。
答案:这首诗在写长江之景时寄寓了一种恢阔、昂扬情调,表现出雄心勃勃的革命气派。这是诗人于1908年由上海乘船渡海赴汕头,到广东从事革命活动,描写沿途看到的海中壮观景色。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古人称鬼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民间一直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莲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目莲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汝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倒悬之苦。”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脱离苦海。扯远了,诗中的“胥涛”典出:吴王欲杀伍子胥,伍子胥死前嘱咐儿子把他的头悬于吴门,把他的尸体投入钱塘江,以便他能乘潮来看吴国的灭亡;此处暗指清朝即将灭亡。
6.答案: 这首诗作于道光四年(1824)
诗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
7.简析梁启超《太平洋遇雨》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答案:1.揭露了腐朽的晚清政府和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重的民族忧患意识;抒发了流亡海外的愤慨,洋溢着激越的爱国热情;现实的严酷并不能浇灭热血青年理想的火焰。起两句便用雄健的笔力描绘了太平洋风雨的壮阔,第三笔锋一转,虽然有着惊涛骇浪,却不能淘尽自己这样的仁人志士,第四更是用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笔调,为自己的被迫流亡壮行。
2、这是梁在1903年去美国旅行时在太平洋上所作。他把戊戌变法前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比作风浪对自己的淘洗磨炼。用语虽出苏轼,但命意却大不相同。
8.简析谭嗣同《有感一章》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案:《有感一章》可以说是谭嗣同缘事感发,与万民同悲的一首小诗,在这一七绝中,充分地流露了谭嗣同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也充分地表现出中国万代爱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此诗写于光绪二十二看(1896)春。而1895年春天,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个中国都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正是有感于这一悲惨的主权旁落、国土沦丧的事件,怀着悲愤填膺彷徨无助的心情和满腹爱国救民的忧伤,挥毫便写下了这首诗。对于一位爱国爱民的青年志士而言,即使眼下面对的是和风万里的春天,心中亦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同样是在春天发生的国家人民所蒙受的耻辱。因而,谭嗣同在诗的首句便写道: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抵消得了春天里
产生的愁绪。当然,诗中的“春愁”并不是人们想当然的那种封建文人雅士所滥用的风花雪月之愁情,亦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强作愁的感时伤春的愁绪。而“春愁”在此处指的是诗人对国事的苦闷、忧虑。它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突破了个人情感受的忧国忧民之情,正因为诗人心中积蓄着太多太多无法排解的情绪,而如此深广的忧愤却处处受到腐朽落后的清政府的限制和压抑,故而,诗人在第二句中亦只能够向着苍天“一哭休”了。正如陈嵩岳先生所说的:“哭出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追求真理的志向和与邪恶势力誓不两立的斗争精神。”从这两句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以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真挚地把郁积在诗人心中难 以排解的忧思和悲愤渲泄出来。
谭嗣同《有感一章》
这首诗写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时,1896年春。作者对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感到极度的愤慨,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激愤和苦闷。作者也抒发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中国主权,倾吞中国宝贵资源的强盗行为表示愤慨。作者非常担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中国人将成为一个亡国奴。
9.分析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答案: 内涵: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国 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思想感情:
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⒈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然前途坎坷不畅,也不忘报国情怀,后人也常用来比喻老一代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句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3.诗人如何写出辞官离京时的愁绪的?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4.为什么说“吟鞭东指”“即天涯”?答: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次离京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出了城门,就如同人在天涯一般。前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5.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四两句运用比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6.诗人辞官离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是怎样的? 答:既有解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不甘自弃,继续奋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0.你是怎样理解如下三首诗中“落花”意象的含义的?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墨感玉皇恩。”(《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西郊落花歌》)
答案: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
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西郊落花歌》是诗人用灵魂来表现的一阕“落花”的赞歌。龚自珍运笔有如鬼斧神工,极尽夸饰渲染之能事,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缤纷而璀璨的画面,绚丽而斑斓的色彩,展示了诗人在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挫折中,既失意苦闷而又不甘沉沦、不愿退伏的心路历程。他一反传统对落花的倾注深情、极致赞美,正是诗人对新的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个人感情的尊重的个性意识的流露。而这一切,又被艺术地、诗化地表现出来,透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倔强精神。
丘逢甲《无夕无月》
这首诗写在汕头。作者在元宵月圆之夜眺望台湾、思念台湾时写下的。作者离开台湾三年,无时无刻不思念台湾,把台湾看成自己的真正的故乡,寄托真正的思乡之情。作者将台湾作为家乡,但有家不能回,非常痛恨清政府,也非常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只能在梦中回到台湾故乡,略解寄托思乡之情。作者通过寄托思乡之情,进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将台湾视为中国不可分割、侵犯的。寄托的过程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情和报国无门的遗憾心情。
何绍基《春江》
作者游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家乡之后回到家乡所写的赞美家乡美丽景色的诗。作者仔细地比较家乡与他乡的风光之后,倍感家乡的景物是无与伦比和无比亲切的。作者把自己家乡看做是自己心灵和精神的寄托。在自己的家乡美丽景色当中可找到真正的心灵安慰,能将自己所遭遇到的仕途挫折和人生苦闷一分而空,从新回到平静、优美、祥和的心理状态和人生状态。作者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描绘自己家乡的美景,以此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用听觉(歌)、视觉(烟、风)、体觉(船)、联想(春江)。
蒋智由《有感》
作者综合考察了古今中外的历史,而发出的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长期以来,我国受到东西方列强的残暴侵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抵抗不力,频频割地赔款,卖国求荣,使得整个国家和国民受到巨大的侮辱。清政府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反而对内施行高压政策压制广大国民的反抗,使得不愿甘当牛马的热血青年报国无门,不能为国家报仇雪恨,使得英雄赍志以殁(无用武之地)。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作者本人在国家存亡之关头阅读《陆放翁集》有感而发的诗篇。作者对于中国的现实和国际困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认为清政府应该抵抗外侮,保卫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同时也要允许广大国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当中去。让国民英雄有用武之地。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广大爱国民众,都是积极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当中去的。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一味地压制、打击,使得他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爱国热情,但心中游荡着爱国激情。
10.封建社会文学思想的延续与变化 宋诗派--同光体、湘乡派(桐城派)、刘熙载《艺概》
11.鸦片战争时期进步的文学思想以及走向
太平天国文学思想、以龚自珍为代表的爱国诗人的文学思想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革新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领袖--梁启超,代表人物: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丘逢甲、严复、裘廷梁、李伯元、吴趼人 1899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梁启超《夏威夷游记》 新派诗、白话诗
经世致用散文、桐城派中兴和湘乡派散文、早期维新派的散文改革、新文体、早期白话文、报告文学 1902年,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论小说与群众之关系》
鸦片战争前后小说发展趋向:侠义公案小说、狭邪小说、讲史和言情小说
新体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洪秀全演义》、鸳鸯蝴蝶派小说、鲁迅早期小说及其他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学思想
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 《二十世纪大舞台》 1840-1899年,传奇杂剧衰落、地方戏兴起,京剧 1899-1919年,戏剧改良运动,主要社团
文明戏(早期话剧)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提出“义法”理论,主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集大成,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对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乾隆1736-1795 嘉庆1796-1820 道光1821-1850 咸丰1851-1861 同治1862-1874 光绪1875-1908 宣统1909-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