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树诗歌[合集]

时间:2019-05-15 15:3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孙树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孙树诗歌》。

第一篇:公孙树诗歌

钟摆是公孙树发明的

我第一次听说

你看我的叶子就是时针

我的树枝就是分针和秒针

我的树根咔咔的摆动

小伙子

我已经走了五千年了呵

是呀?我有点不信。

风吹过的时候

树叶哗哗的响

我是地理,他说

珠峰上一百年飞下一只大雁

他告诉我珠峰长了2.6米

黄山是从土堆中生长

是吗?我有点不信。

下雨的时候

雨打这树叶哗哗的响

我是历史,他说

这个国家总是从穷变富

人们总是从没饭吃到有饭吃

从有饭吃到没饭吃

反反复复

好多统治者也是

咦?你见证的还挺多

现在人们都有饭吃

但是,好多地方都在打仗

那我不管,他说

时间会一直在走

空间也一直在变

人间反反复复的扯淡

咔咔,咔咔

我每天和公孙树对话

心里有点烦

第二篇:《孟子公孙丑》摘录

---摘自《孟子与公孙丑》

由四端看人性本善说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在这里,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这句话举出一项事例来作说明。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心里一惊,巴不得一伸手就把他从井口拉回来。而人处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那是没有条件、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任何要求的。这并不是想向他的父母讨好,也并不是希望得到社会的表扬或者邻居、亲戚、朋友的恭维称誉,当然更不是因为怕听到挣扎的声音才想去救他。从这类事情看来,就证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其实,孟子举的这个例子,在人类当中大体是如此。也可以说,仍有少数的人心肠很硬,恶性重大的,看到这种情形也有不会动心的。其实要注意的,这是不忍人,不是不忍物。假如看见一只老鼠掉下去,反而还会拍手叫好呢!不过绝大多数的人是有不忍人之心的,而硬心肠或恶性大、见人落井不动心的人,到底是少数。我们不能以少数人的例外而否定大多数人所具备的这种善心。

在许多辩论性善性恶的书籍文章中,凡是主张性恶一派的,所举的例子都是对物而言。说到这里,顺便想到医学研究上往往以猴子、兔子、白鼠等动物来做实验或做解剖研究。近代有些人对这种研究工作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仁的。最近印度人对于解剖猴子的研究工作,就提出反对的意见。

这里孟子说的是不忍人之心,是先对“人”不忍,然后推及于物,没有办法同时兼顾,要一步一步来,所谓亲亲、仁民,而后爱物。在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也是基于不忍人之心而来的,并不是地这些动物不怜悯,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台湾的医学院每年举行动物慰灵祭,就是这一精神的表现,不要看做是迷信行为。

这些都是正反两面的理由,我们很难为他们下一定论。因为这些牵涉到的事实和问题,已经属于人类形而下的行为了。本来形而下的是非善恶就很难下定论,只能取其大体而言。孟子所谓的善心,也是大体而言。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

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举出人类心理善良一面的例子以后,又提出人伦道德上四种最基本的心理行为。

第一,凡是哀怜别人、同情别人,对别人的苦难不忍看下去的,都是恻隐之心,就是慈悲心。没有这种恻隐心,则不能算是人。第二,没有羞恶之心的,不能算是人。羞恶之心,也就是所谓的惭愧心、廉耻心。第三,没有辞让心的,也不是人。他说人天生有种好的心理行为,像懂得谦让利益、推辞好处等。譬如大家同桌吃饭,尽管这一道好菜最后终于要落到每人的口中,但大家必定先有一番辞让,如果没有这番辞让之心,菜一上桌,就不管别人,把好的抢先往自己口里送——非人也。第四,没有非之心,也不是人。是非都分不清楚,当然不叫人了。白痴不能叫做人,婴儿不能分辨是非,当然也不能算是人。因为这四种心理婴儿都没有,所以只能叫婴儿,不能叫大人。

有人说婴儿又叫赤子,那么婴儿之心应该就是赤子之心了。而赤子之心向来被人推崇,也是被孟子所赞许的。如果婴儿没有这四种心理,那算是赤子之心吗?其实不是,赤子之心是别有含义的。应该说,赤子之心是人性的光明面、善良面,是静态的体象,属于后天的内在——这里暂时不谈先天本体。这里孟子说的四种心理,是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心理行为。

上面这四种心理行为又称为“四端”,四个大方向的发端。古人讲这四端,往往配合《易经》的道理来说,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于是说立天之道为阴阳,立地之道为柔刚,立人之道为仁义。这就是所谓的“太极生两仪”。至于“两仪生四象”,这四象也推而广之为天的四个现象、地的四个现象,以及人生的四个现象。古人这一说法未免太笼统,我们现在强调说明的是人的四个基本心理行为。

孟子自已对这四端的解释非常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这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儒家的学说,几千年来讲心理行为,乃至扩展为政治的心理行为,都非常强调这四端的重要。仁的行为是由恻隐之心发端的;义的行为是由羞恶之心发端的;礼的行为是由辞让之心发端的;智的行为是由是非之心发端的。所以一个人的仁、义、礼、智四种好的行为,就是这四种心理的扩大。

孟子说到这里的时候,又拉回去,谈到前面与公孙丑所说的仁政的问题。他说,人本来具备了这四端,等于生下来就有四肢一样,能够做事走路,这是一定的道理。既然人本来就具备了这四端——四种心理行为,而对于啎仁政却说估不到,那是他自暴自弃,自己欺骗了自

己,害了自己。假如一个做人家臣子的人说他的领导人不能行仁政,那他就是未合臣道、未尽辅助之责,这样就等于害了他的领导人,“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里孟子为开始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节话作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作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暂且不谈他的结论,先对他的这一节话作一个回顾。

他主张人的后天心理行为本来就具备了深厚的善良面,就是仁心。仁心在哪里?他举例说人如果看见一个小孩快要掉进井里,大家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要想办法去救援,这就是人心善良面的表现。然后他具体指出,凡是人,每人都具备了四种良好的心理行为: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和是非心。说到这里,我们对这四种心理也要有适当的认识和调配。在恻隐心来说,等公共汽车时,你看到别人挤车的痛苦,一味以恻隐之心让人先上,结果你自己总是上不去,这也不行。再说羞恶心,一个人好胜好强,这是起于羞恶之心,本来是好的,但好胜好强过了头反而不好。是非心也是好的,基于善恶心而来,可是不知道调配,结果嫉恶如仇,非要以怨报怨不可,也未免失于恕道。辞让心也是好的,但是调配不当,就变成了窝囊。所以只要运用得当,不要过分,这四个原则的确都是好的。

他接着又强调引申这四个原则,就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王道仁政的由来。

孟子现在的结论来了,他说,虽然有这四种善良面,可是还要加工,也就是佛家所谓的“加略去”——要加工修行。怎样加工?“扩而充之”,学问修养之精进完成,都在这四个字上。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他这句话很好,读《孟子》百遍才发现孟子这句话之妙。这一节一开头他就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话好像说得很武断,我们也曾经有所怀疑,认为大体如此而已,不一定人人皆有。而这里说“凡有四端于我者”,对这句话,我们举手赞成。这句话的相反意见,就是说有些人不是人;有些人也许没有四端啊;有些人具备了四端,但也有程度上轻重的不同。这里他说,人要认识自己,凡是有四端于自已的“人”,就要在修行、修养的工夫上培养自己这种善良的心理,使它扩而充之。如果不知道去培养、去扩大的话,那等于没有一样。尤其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说慈悲,而实际上并没有将慈悲心培养扩大。在儒家来说便是修养上的不够了。

在文章的气势上,他那读来颇为武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到此来一个“凡有四端于我者”,犹如八股文之起、承、转、合中的转

法,极其自然,不露痕迹,又非常动人。我想可以借用《西厢记》中的一句曲词来形容——“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这种文章技巧,年轻人不要随便把它放过了。

他继续一转,结论出来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在你心里本来有一点善心,等于有一点火光,你把这火光点亮、放大,泉水就汩汩而来。这慈、悲、喜、舍扩大了,仁、义、礼、智的修养、四种心理行为就大了。假使能够扩而充之,成为政治心理的行为,就足以保有四海,这就不只是统一天下而已。统一天下容易,统一了以后能不能保有,那就大有问题。周武王统一了天下,顽抗到底有了八百年;秦始皇也统一了天下,但却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到儿子手里就失去了。这是鲜明的对照,说明保有守成是很难的,但扩充了这四端就可以保有。假使不扩而充之,一般人即使有这种善良面,如果没有经过修养或者没有受过教育,是不会扩充的。如果所受的教育不对,走入了岔路,那一点火的亮光就熄了。像有些独裁政治的斗争思想,早就把原来那点人性本源的火光熄灭了。在这里知道,孟子非常注重后天的学问修养,所以他说假如不能扩充这四种心理行为,那么连做人最起码的条件都做不到,对父母所应尽的孝道也都无法达成。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宋明理学家标榜“主敬”、“存诚”的道理,这也可以说是他们的高明处,没有宗教气息,只以“主敬”、“存诚”为宗旨。什么叫“主敬”、“存诚”呢?这也就是本篇下面一节孟子所提到“必有事焉”的道理。好比人们欠了债,明天就要必须还,还不出就要坐牢。但是今天这笔钱还不知道在哪里,于是今天做什么事都不行,听人家说笑话,笑不出,人家请客也吃不下,这种心境就是“必有事焉”。又好比年轻人失恋了,不知在座年轻人有没有失恋的经验,假如有的话,那个时候一定也是放不开。至于谈恋爱时,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像《西厢记》所说“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到处都是他的影子。这就是曾子所谓的“必有事焉”。我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我们做修养工夫,如果真做到心里一直守着一个原则用功的话,那就上路了。

每个宗教对心性的修养,都各有一套“守约”的办法。譬如佛教要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必有事焉”的原则。密宗的这个手印、那个手印的,东一个咒语、西一个咒语的,也同样是“必有事焉”。又如天主教、基督教,随时培养人们对“主”、“上帝”的信念,乃至画十字架,也都是“必有事焉”的原则。说到天主教的手画十字,很有趣的是,密宗恰好也有画十字的手印,与天主教所画先后次序不同。这两个宗教的手印到底是谁先谁后呢?实在很难研究的,现在不管这些,我们只专对学理来研究,把宗教的外衣搁下。每个宗教教人修养的方法,都是运用“必有事焉”的原理,也就是孟子所讲“守约”的路子。

我们是现代人,就先从心理状况来作一番研究。我们每天乱七八糟的

心境状态中,要想修养到安详、平和、宁定、超越的境界,是很难的。首先必须要训练自己,把心理集中到某一点——这是现代的话,佛教的“阿弥陀佛”、孟子的“守约”以及现代的“心理集中到一点”,是没有两样的,融会贯通了就是这么个东西,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道理、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用词不同罢了。不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真讲修养,就必须先做到“守约”。佛教所谓的入定,也就是“守约”的初基。所以孟子讲不动心的修养工夫,第一步就必须做到“守约”。如果就佛学而言,要修养到不动心的话,第一步就必须先做到“定”。“定”的方法是怎么样呢?照佛学原理说来,就要“系心一缘”,把所有纷杂的思绪集中到一点,这就是“守约”。如果发挥起来详细讲的话,那就多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孟子认为修养不到动心,必须先做到心中有所主。

在座诸位有学禅的,有念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其他各种宗教的,或许有人会问:我坐起来什么也不守,空空洞洞的,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你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守的话,那你就错了,那个空空洞洞也是一个境界,你觉得空空洞洞的,正是“守约”。和念佛、持咒、祷告等同样是“系心一缘”,只不过现象、境界、用词观念不同

如果真正做不到心的话,那就动而不动、不动而动了。说到这里,我想起明朝潘游龙的《笑禅录》,里面有一段提到一个秀才,到庙里拜访某位禅师,这位禅师懒得动,坐着不理他。秀才口直心快,就问他为什么坐着不起来。这们禅师就说:不起即起。秀才一听,拿起扇子在禅师的光头上一敲,禅师气得问他:你怎么打人?秀才就说:打即不打。

潘游龙在这部《笑禅录》里,用禅宗的手法列举古代的公案,重新参证。他用轻松诙谐的题材,使人在一笑之间悟到真理。可惜胡适之先生竟误会《笑禅录》是部鄙视禅宗的书,所以引用它“打即不打,不打即打”来诬蔑禅宗,反倒令人失笑了。

如果真修养到不动心的话,那倒真是“不动即动,动即不动”了。这话怎么说呢?就是对一切外境都非常清楚,对应该如何应对也非常灵敏,但是内心不会随着外境情绪所控制。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哀东不入于胸次”。但是要注意,不动心并不是无情,而是不爱一般私情、情绪的困扰,心境安详,理智清明。如此才能步入“内圣外王”的途径,才能为公义、为国家、为天下贡献自己。

中国这几千年来丰富的文化思想、多彩多姿的历史经验,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平常人品很好,但是一旦到了某个地位,就经不起环境的诱惑,而大动其心了;相反的,一旦失意,也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于是也大动其心了。现在在座的青年,看起来一个比一个淳朴可爱,但是有一天到了“哼啊!哈啊!”的显要地位时,或者变成一个大富翁时,周围人一捧,那时如果没有“守约”的工夫,那你就不只是动心了,而是连本有的平常心都掉了,昏了头了,这样自然就随着外境乱转了。

如果没有经过时间、环境的考验,很难对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下一个断语。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我积一生的经验,对这几句话体会很深,那就难了。又说“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以共学,也可以适道,可以共事业,但不能共成功,无法和他共同权变,不能给他权力。如果共同做生意,失败了也许还能不吵架;最怕的是生意赚了钱,分账不平,那就动了心,变成冤家。我常对朋友说:你的修养不错,差不多做到了不动心。不过,可惜没有机会让你试验,看看一旦有了权位是不是还能不动心。人到了一呼百诺这种权势,连动口都不必,话还没说出口,旁边人就已经服侍得周周到到的了,这种滋味当然迷人,令人动心。所以要修养到“守约”、“不动心”,的确是圣人之学。我们如果详细讨论的话,还多得很,牵涉到古今中外儒、释、道三家各种的修养。

现在我们回过来研究一下《论语》,不孔子没有提出“不动心”的问题,但是讲到过类似的修养。我们看他老人家的报告“四十而不惑”,不惑相当于不动心。但是真正能圆融地不动心、到达圣人境界,是他七十岁时,“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孔子才完成了圣人境界的修养。我们由孔子的自我报告,可见“不动心”鉴别之难。

现在我们大概对“不动心”这个名称所包括的与我们有关的内容作了一番研究,竟有如此之多,详细发挥起来,几年都讲不完。道家、儒家、佛家修养到不动心的理论以及方法,介绍起来太多了,现在我

们还是限定在孟子的“不动心”来说。真正的“不动心”是什么样子呢?孟子举出两种典型。一种是属于外型的“不动心”,就像武术家一旦身陷重围,成千成百的枪杆对着,但是他眼睛都不眨,视死如归,一点不动心。普通一般人可做不到,尤其小姐太太们,遇到一点小事就尖声大叫,十里外都听得到。实际上女性们尖声大叫,你说她真怕吗?不见得,她就是爱叫,这一叫啊!把男性的“不动心”就给叫动了。

记得当年在大陆,我曾经去庐山住过,那里有座寺庙叫天池寺,旁边有个深谷,可以说万丈悬崖,看下去令人头晕目眩,很少有游人到此。那里有块石头就像舌头一样,突出山壁,石头的大小,正好两只脚可以踏在上面。据说这块石头只有两个人踏过,一个是王阳明,他站在这块突出的小石头上,向万丈深渊下面望去,试试看自己恐惧不恐惧。另外一个人是谁呢?是蒋公中正,他一生研究王学,所以到庐山时,也到那块石头上站一站,就是想看自己面临这样的险境是不是会动心。

置身危难重重的困境而能不怕、不惧,算不算是不动心呢?这还不能算是孟子所讲的真正“不动心”,这还只是对外境的不动心,就像孟子所列举的那两位武士北宫黝和孟施舍的修养一样。那么孟子所认为真正的“不动心”是怎么样的呢?他认为要像曾子那样,中心要有所主,也就是所谓的“守约”,内心要有所守。不动心并不是一个死东西,假如一旦父母死了,我们还在那里学圣人不动心,这成什么话呢?如果不动心就是无情的话,那么父母儿女可以不管了,国家天下也不相干了,这个样子的“不动心”还能学吗?自古以来,很多学

佛、修道的都误以为“莫妄想”是不动念头,是究竟的真理,因而导致一种非常自私的心理,凡是妨碍打坐、用功的,都是讨厌的,都是不应该的。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想做,也不肯做,就只是闭眉闭眼的要不动心。其实他又要成仙,又想成佛,欲望比一般人大得多,你说这颗心动得有多厉害!可是一般修道的人往往都忽略了这正是动心,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不动心呢!

昨天一个朋友来,我和他谈起不动心的事,提到我最近写的两句诗——“事于过后方知梦,浪在波心翻觉平”。中国文学上我们常看到“人生如梦”这四个字,在境界上看来多美,多洒脱;但在我看来,并不以为然,我看他和我一样,都是事后的诸葛亮,过后方知,人在身临其境时并不知道。就好比掉在海里,陷到大浪的中心点时,或者困扰在台风眼时,反倒觉得没有一点风,也没有一点浪;坐在飞机舱里,坐在快速火车上,自己反而不觉得在动。所以许许多多讲儒家修养以用学佛修道的人,把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打起坐来,清清净净的,自以为是“不动心”了、“无妄想”了,其实正是“浪在波心翻觉平”。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个大妄想就是要修道,正在动心啊!这正如佛经上所形容的,“云驰月驶,岸动舟移”。

如果我们把不动心认为是个死东西,那就完全错了,如果认为修养到“无念”的境界就算得了道,那更是大错特错。现在反过来看看普通一般人的思想,总是连绵不断的,一波未平,数波又起。就算打起坐来,一直告诉自己要“莫妄想”,也还是无可奈何!我们多半都不习惯说实在话,如果肯说实话的话,我们请一千个学道、打坐了几

十年的人来问问看:静坐时,有没有妄念呢?我相信有九百九十九个半的答案都是“有妄念”,都没有办法做到无妄念。如果说修养到了没有妄念,那很可能是像我前面所说的,“浪在波心翻觉平”,只是自以为清净无念罢了。

须知古今中外任何政治理想的终极目的,都是要使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进而求得富强康乐,达到国强民富,然后而至于天下太平,这是不易的定则。至于任何政治主张、政体制度,都是因时因地的救时方剂,都是为达到政治理想的最高公德的方法,但也是随历史社会的演变而变更,这些还是次要的事。

反之,即如孟子在前面《梁惠王》章中对邹穆公所说的,“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再加上诸侯相互侵略,连年战伐,天下大乱,便是民不聊生的景象了。

其实,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都在这两种大情况之下互相消长,反之复之,永远是如此矛盾发展的。

而马克思本身是一个备受艰难困苦的穷书生,处在当时西方欧洲式资本主义的社会,感觉贫富悬殊的痛苦,便产生了他的《资本论》的经济分配思想,认为去掉了资本家的暴富,便可以得到社会的安定。我以为他的见解只见一面的光景,不能反观另一面的情况。同时他更

没有想到,今日会有劳资合作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这种合作与福利,将来也许会发展得更完备,更美好。但是“法久弊生”,用得太过了,也会出大问题。这是未来不可预料但也是当然的事。

那么,问题又来了,人类社会的不平、不得安定的原因,物质和经济的问题还是次要,主要的,还是唯心所致,是心理和欲望难以平、难以安的关系。这个问题,正是社会心理学,也可以说是纯粹哲学上的一个大问题。现在说来,一般人不大容易了解和接受,我只是特别提醒大家注意,预先对未来时代作个研究而已。现代人的学术思想很有趣,拼命研究《红楼梦》这部小说,几十年前,所谓红学是很流行、很时髦的学问,甚至连毛泽东也是其中的一个。

殊不知,《红楼梦》中描写的情况,是清朝乾(隆)嘉(庆)时代社会初得安定的反映而已。因为社会安定,家室富有,尤其在帝制时代的王孙公子、太太小姐们,一天到晚吃饱了饭闲得没有事干,不想些特别花样来混日子,就会觉得人生闲得活不下去了。所以清朝中叶的名词人项莲生便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种心境,是确有其事的,绝对不是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二十世纪中国人所能了解的。不过,现在这个矛盾的社会,很多有福气的太太先生闲得无事可做,不得不用打打麻将、跳跳舞、听听歌来排遣日子,这也就是“般乐怠敖”的道理。

所以说,古今中外的人文文化、历史哲学的问题重心,主要关键还是心的问题,并非是物质的问题。“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以无论个人与社会,有《红楼梦》大观园的繁华时代,如

果不知检点,便有红楼梦醒时凄凉的后果。这是历史法则,历史的因果定律,必须特别注意。

——摘自《孟子与公孙丑》

我常说,对于孔孟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用,尤其对于孟子的“浩然之气”了解得最为深刻、在行为上表现得最彻底的,南宋末代的文天祥要算是第一人。他那首名垂千古的《正气歌》对浩然之气有很精彩的发挥,不但说出了孔孟的心法,更把佛家道家的精神也表现出来了。宋朝自有理学创宗以来,修养成功的结晶人物可以说就是文天祥了。他是中国理学家的光荣,他的学问修养是宋明理学的精神所在。

历史解释《孟子》的浩然之气,对“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解释得最好的,我认为就是文天祥《正气歌》的头一段,最为扼要精简。《正气歌》后面几段当然也好,不过我们暂时不讨论。文天祥的学术思想,把宋明理学家们有时自相矛盾的“心气二元”直截了当统一成为“心气一元”。他认为宇宙生命的根本来源就在于气。这个气不是指我们呼吸之气的气,这个“气”字只是个代名词,一个代号而已。

《正气歌》一开头便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我们要注意这个“杂”字,“杂”就是“丛”的意思。古人学问著作都有所根据,哪怕是作首诗、填个词,他们用字都有所依据。这里“杂”字是由《易经》的观念变化而来,《易经》认为宇宙万有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注意啊!错综复杂并不是说它乱,而是说条理很严谨,彼此之间都有层层的关联。我们平常一听到错综复杂,就想到是乱,这是后世以讹传讹的错误。所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说“杂然赋流形”,万物都由气的变化而来。形而下的万有就是形而上的本体功能的投影,叫做“正气”,把儒家、佛家、道家的最高哲理都包括进去了。

他又接着说“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他把宇宙分为两层,这也是仿照《易经》“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观念而来。他把气也分为两种,一种阴气,一种阳气。我们不要一看到“阴阳”就觉得很玄奥,其实“阴阳”就好比我们现在数学上加和减的代号。由阴阳二气的变化,就形成了我们这个物理世界。“下则为河岳”,气之重浊者,也就是属阴的气,下凝成为形而下的地球物理世界,例如山川草木万物等。“上则为日星”,气之轻清者,也就是属阳的气,上升成为天空、日月星辰等万象。

下面一句他就说“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气,对天地万物而言,总名为正气,对人而言,便叫它是浩然之气,宇宙万有乃至人类,都是它所变的。这又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在中国文化里,人占着很重要的分量,因为有所谓“天、地、人”三才的说法。人和天、地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是同样伟大的,天地也常有缺陷,并不一定圆满,而生在天地间的人,却能运用智慧来弥补天地的缺陷,辅相天地,参赞化育。往往天所赋有的特点,不是地所具备的功能;而地所赋有的特点,又不是天所具备的功能。但是人却能运用智慧就当时需要来截长补短,使天地二者沟通而调和。所以说人可以辅相天地。

那么文天祥就说了“于人曰浩然”,这股正气在人的身体生命中,和在宇宙中一样,遵循二元一体的原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理的、生理的,一部分是精神的、心理的。这股正气到了人的生命中,才叫“浩然之气”。我们如果好好修炼,培养这股与生俱来的浩然之气,就可以发挥生命的功能,和宇宙沟通,所以说“沛乎塞苍冥”。

整个宇宙,包括了人类,都与“正气”同体,都为“正气”所化;在人身上,则特别叫它为“浩然之气”。两个气名称不同,代表一体两用。

他这几句话,对“浩然之气”解释得比什么都好,翻开宋明理学家的著作,都没有他说得干脆利落、简单明了。我们由文天祥这一杰作的发挥,对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我”与“吾”两个字的意

义也就更加清楚了。

那么我们要问“文先生!既然你有浩然之气,应该不会被元朝敌人俘虏坐牢才对呀!”

其实他被关起来、被杀害,也正是浩然之气的发挥,他的《正气歌》接着列举许多历史上的忠臣烈士,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以直养而无害”,义所当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该如何便如何,生死早就置之度外。所以文天祥的《正气歌》最后便说:“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说明“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其中隐含的最高道理使人深思,同时也描绘出一个智者踽踽(注:ju3声孤零零独自行走)独行的心境,何其苍凉悲壮,崇高伟大!

重点还是上面的几句话,尤其是“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大家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这股浩然正气,这是生命本有的,只要肯下工夫,每个人都能够由博地凡夫,修养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是文天祥在苦难中体验出来的真理,他这牢狱中的三年太不简单了,他只要肯点头,元朝一定请他当宰相。他在宋朝的残破局面中,面临亡国时,到处奔走,只是个无权无势、又无富贵可享受的虚位宰

相。他不向元人点头服从,就只有坐在牢里,面对着牛粪马尿、苍蝇蚊虫,但他就是硬不点头。忽必烈最后一次和他谈话时,他谢谢忽必烈对他人品才华赏识,引为知已。但是他仍不肯点头,要求忽必烈成全他。到这个时候,忽必烈虽然爱惜他,却也气极了,答应他第二天行刑。这时他才站起来,作揖拜谢忽必烈的成全。我们看,这是何等的修养!这是何等的气象!这就是“沛乎塞苍冥”的浩然之气。

文天祥在刚被俘的途中,曾经服毒、投水,以图自杀,都没有成功。后来遇到一位异人,传给他大光明法,他当下顿悟,已了生死,所以三年坐牢,蚊叮虫咬,但他在那里打坐,一切不在乎。所以他说只要持心正所,一切的苦难都会过去,传染病都不会上身了,当然做元朝的宰相更算不了什么。有些学佛学道的朋友常常问念什么经、什么咒可以消灾免难、驱邪避鬼,我说最好是念文天祥的《正气歌》。可惜大家听了都不大相信,我也无可奈何!至于后世道家的咒语,便有一个根本的咒语《金光咒》,起首就是“天地玄宗,万气本根”,也可以说是从《正气歌》中套出来的。

摘自南师著作《孟子与公孙丑》

附:

文天祥《正气歌》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业由心造 命不由天

南怀瑾

说到这里,孟子又举出《诗经·大雅·文王》里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是千古流传、符合天命的真理名言。这两句话,只有八个字,但这是中国文化本有的精神,包括宗教、哲学以及人生生命价值的因果观,同时更是破除千古迷信的宿命论的重点。上古的文字非常简单,但内容非常深奥;如果是现在,这八个字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了。

什么叫“永言”?永久千古不能变动的名言,万古长新,永恒的。“永

言配命”,配合一般人对命运宿命的观点。一般人认为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做主,如上帝、佛、菩萨、阎王等,以为命运由鬼神做主。上古文化,老祖宗告诉我们是“无主宰、非自然”的唯心所造。因此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靠他力,不是靠上帝、佛、菩萨,是靠自己“自求多福”,这是破除一切迷信的真言。人,只要努力,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你感觉这个社会对你不适合,哪个朋友与你处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所以先反求诸己,反省自己,不要怨社会、怨朋友,要严格检讨自己,找出原因,这就是“自求多福”。如果自己不先反省,而先怨社会、怨朋友,又有什么用?反而会“自求其祸”了。

孟子又引证《书经》上《商书·太甲篇》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如台风、地震、水灾、旱灾、火灾等,这些天然的灾害,有时还可以逃得过;但是自已造的孽,如放、僻、邪、侈这些罪过,如影随形,逃不掉的。“不可活”的“活”,《书经》作“逭”(huàn)字,就是自造孽所得的祸害,想逃也逃不掉了。所以《诗经》、《书经》所记载的这些话,就是“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的意思。上面所讨论的两节,在中国文化中都是人生哲学、政治哲学的大经大法,以现代名词而言,是至高的真理。我们做人、齐家、处世,对这些原则都要特别注意。像前面说的,既怕潮湿又偏偏要住在低洼地带,为什么不搬?自己不求转变,安于习惯,谁也帮不了忙。好像佛学所说的一样,明明知道众生皆是佛,我是众生,当然我也可以成佛。但是,我何以不能成佛呢?因为不能自己转变,所以别人也转不了你。

——摘自《孟子与公孙丑》

第三篇:公孙仪吃鱼读后感

【范文一】

今天,我在收拾书桌时,无意间发现一本旧书。随便一翻,就被书中《公孙仪吃鱼》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故事讲的是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爱吃鱼。但他从不收别人送他的鱼。公孙仪的学生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公孙仪说:“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收别人的鱼。如果收了别人的鱼,就要照别人的意思办事。这样,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规、法纪。这不是一个正直的人该做的。犯了法,就会身败名裂,也就吃不成鱼了。现在,我爱鱼,可以自己买,就可以一直吃到鱼。”

是啊,如果收了别人的礼,就要帮别人办事,就要违反法纪。我作为班长,也遇到过公孙仪与鱼的事。记得一天下课,我在座位上看书,一抬头看见邻座的同学在抄作业,我身为班长,当然要阻止这件事。我问:“郭亚斌,你在干嘛?”听我这样一问,他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随即在文具盒里拿出一支崭新的钢笔,笑嘻嘻地说:“班长大人,你让我抄完了吧,就剩一点点了。你就假装没看见,这支钢笔就是你的了。”我动心了,正缺钢笔用呢,接过钢笔,抛下一句话:“下不为例。”便继续看我的书。谁知这事被一边的学习委员看到了,告到了老师那里。崭新的钢笔在我手里还没有捂热,就被“收缴”了。还被老师批评了一顿。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意识到因为蝇头小利,而失去了一个班干部的做人原则,实在是不值。我要学习公孙仪不为鱼所动的高贵品质。

【范文二】

今天,我无意中在书柜里发现了一本旧书,书中有一个小故事《公孙仪吃鱼》深深地吸引了我。

故事中讲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但从来不收别人送给他的鱼。他的学生很奇怪公孙仪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有才不收别人送的鱼。如收了人家送的,就要照别人的意见办事,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纪。这不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做的。犯了法,就身败名裂,鱼也就吃不成了。现在,我爱吃鱼就自己去买,倒是一直可以吃到鱼的。

看了这段话,我想:是呀!现在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便眛着良心按人家的意见办事,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不晓得已触犯了国家的法纪。终有一日,东窗事发,身败名裂,也就像公孙仪吃鱼说的那样:“鱼也就吃不成了!”

第四篇:描写树的诗歌

描写树的诗句

1.《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2.《咏松》(清)陆惠心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3.柚子树高大又粗壮。那深灰色的树干,顶着一个巨大的树冠,像一把撑起的绿色大伞。春天柚子树开花了,满树是白色的小花,像一朵朵茉莉花一样。微风吹过,阵阵清香扑进教室来,使人感到很舒服。一朵朵小花也随风,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花满地,像是铺上了白色的地毯。我拣起柚花一闻,香气仍旧很浓。火红的夏天,一个个拳头大的袖子,挂满了枝头。

有的小柚子掉下来,我拣起一拍,它一跳,像个皮球,真好玩。金色的秋天,柚子成熟了,有足球那么大,满树鹅黄色的大柚子,把树枝都挂弯了。4.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第五篇:关于树的诗歌

《树》

也许有一次相见

我们都是路边的树

叶子凋落了

也不会钻进风里

我们还有机会花落

不是作为季节的凭证

因为在那之后

一个冬天

把我们永远地分开了

文 / 王小凉

这棵树

天坛路王家巷14号的左侧

绝对是一棵好植物

1个主干

5个树杈

每个树杈上又有若干个分杈

分杈上各顶几簇叶子

有的叶子侧光

有的叶子背光

有的叶子顶光

有的叶子向阳

不管叶子的

大小 新老 绿黄 厚薄

这些叶子长得都比较精神

比较象叶子

风一吹

都会摇晃

会碰撞

会在碰撞中哗哗响

响的时候

叶柄 免不了带动树枝

树枝 免不了带动树杈

树杈 一般情况下带动不了树干

树干是比较粗的偶尔会有

杨燕 武雯雯 蔡婷的 自行车

停在树下

给予希望,梦想

扎根沃野,迎风挡雨

坚强,伟岸

冬日来临

不因时日的改变

而放弃永生的信念

是树,定会长相撕守

不离不弃

这是生命的见证

是爱的主题 树

你屹立在青山之上,仰望苍穹,俯视大地,清风吹动你的长发。

你矗立在小河之旁,笑语碧波,轻言嫩草。

河水轻拂你的脚丫。

一声巨响,你轰然倒地,你问:

是谁夺走了我的生命,我答:

一种叫做人类的生物。

艾青

一棵树 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飘落的树叶》

作者:山中听雨

昨夜下过一阵丝丝细雨

晨风微凉

走在铺满秋色的小路

看着落叶翩翩起舞

听着脚步轻轻歌唱

用手接住一片随风飘落的树叶

就像一个少女在你的手指尖上跳舞

又像一个天使在挥动绿色的翅膀

少女的舞姿拨动了我心中思念的琴弦

天使的翅膀划过昨夜秋雨的一丝忧伤

接住的

是飘落的轻盈

落下的

是绿叶对扎在泥土里

根的真实向往

﹎﹎﹎﹎﹎﹎﹎﹎﹎﹎﹎﹎﹎﹎﹎﹎

《冬天的树叶》

作者:苦孩子

树叶在冬天里渴望

渴望变绿

渴望穿梭在岁月变幻的时空

将一生的梦

寄托给南归的雁

无奈寒冷的亲近

一片片树叶落下

凉意刺痛大地

纤细明晰的脉络

将疲惫写进血液

带着季风削落的伤痕

﹎﹎﹎﹎﹎﹎﹎﹎﹎﹎﹎﹎﹎﹎﹎﹎

《树叶落了》

作者:大海游子

树叶了

落得满街都是

看,大街、小巷

胡同、墙角

到处都是枯败的落叶

残破的败叶

堆积在马路的两旁

任凄凉的狂风呼啸

让树叶飘飘落落

树叶落了,落得零零散散

看,落下的正落的已落的

都枯萎着落了

一片秋黄的季节

树叶落了

花儿再也找不到了

一切美丽的世界都枯萎了

只留下一片凄凉

树叶落了

在一片风中

任其自然地落了

它们没有挣扎

没有依恋

脱落得那么的干脆

事实着曾经拥有的绿色

卷着现在的败黄

无厌无恨地脱落了

树叶落了

落得干干净净

只剩下树枝光秃地

没有也夏天的生命

没有了生命的生机

只有光秃的树枝

准备度过一个大雪纷飞的季节

祈盼着下个富有生命的春天

而它们那么恬静地

在风雪中安睡了

等待新生的开始

﹎﹎﹎﹎﹎﹎﹎﹎﹎﹎﹎﹎﹎﹎﹎﹎

《一片树叶》

作者:海风拂发

一片树叶

春天飘落的树叶

很不情愿

也很无奈

枝叶与花蕾并不留意

一片树叶

春天脱枝的树叶

渴望春天

沐浴阳光

一片树叶

独自飘零的树叶

欲把大地亲吻

化春泥而更护花

却不知风将其带于何处

﹎﹎﹎﹎﹎﹎﹎﹎﹎﹎﹎﹎﹎﹎﹎﹎

《旋转的树叶》

作者:中华寻

秋风来了

挟着一首流浪的歌

像天使折断了翅膀

抚慰着忧伤的树叶

秋雨到了

裹着一股酸楚的泪

像童话变成了现实

淋浴着寂寞的石凳

吹散了

飘逸的长发

在雨里

看不清那是流淌的泪

飘零的树叶,随着秋风的到来,从枝干上打着旋儿飘落;

留恋曾经的绿,留恋阳光的照曜;

也许这里面有你的故事,更有我的故事,不知道我流浪了多久;

奢望着那个美丽的女孩,就是我的天使;

当一切都成了现实,美丽的蝴蝶被折了翅膀,那秋风,是不是在抚摩我受伤的心头,那秋雨,是不是在去除我孤独的尘世;

烦它扰乱了你飘逸的头发,气它在这个时候,淋了我的全身,不是为树叶的飘落,黯然神伤;不是为了曾经坐过的石凳,空空荡荡

﹎﹎﹎﹎﹎﹎﹎﹎﹎﹎﹎﹎﹎﹎﹎﹎﹎﹎﹎﹎﹎﹎﹎﹎﹎﹎﹎﹎﹎﹎﹎﹎

《秋风与树叶》

作者:风铃响

秋风起

树叶沙沙作响

那是他们的狂舞之声

在最后一次聚会的现场

秋风中

树叶频频点头

那是他们在相互祝福

在晚会临终的尾声之际

秋风过

树叶握手道别

踏上旅途独自漂泊

找寻

生命的初源

﹎﹎﹎﹎﹎﹎﹎﹎﹎﹎﹎﹎﹎﹎

《一片树叶》

作者:x51077

你从遥远的地方

寄来一叶多角的相思

它是一部书

节省了多余的语言

它是一个梦

推销极易编撰的片断

它是一个谜

描述两个读者的演出

人生有许多意蕴

就是因为无法说出

即使岁月终将使寄托枯萎

仍将留下许多

记忆犹新的品味

时而让人忧伤

时而令人陶醉

﹎﹎﹎﹎﹎﹎﹎﹎﹎﹎﹎﹎﹎﹎

《一片树叶》

作者:凡君

所有的秋雨

都无法

洗去

一片树叶的葱郁

所有的秋风

都无法

刮去

一片树叶的舒展

所有的冰雪

都无法

淹没

一片树叶的青翠

所有的雷霆

都无法

摧残

一片树叶的刚强

下载公孙树诗歌[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孙树诗歌[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树的诗歌

    关于树的诗歌 树 艾青 一棵树 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远树 陆华......

    《紫藤树》诗歌赏析

    《紫藤树》是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3卷第25首。此诗似以紫藤自喻,借紫藤挂于云木,写自己理想抱自得以实现,并希望自己能荫庇万物,给人们带来欢乐。诗人集紫......

    与树有关的诗歌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

    与树有关的诗歌

    与树有关的诗歌 清 袁牧《大树》云: 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 叶落每横千亩田,花开曾作六朝香。 不逢大匠材难用,肯住深山寿更长。 奇树有人问名字,为言南国老甘棠。 北......

    诗歌一颗树(推荐5篇)

    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是一颗树。你看,它现在路旁,看着人来人往,车去车停,不言语,只是看着。如此安静,寂谧,又清明,神圣。你不是树,怎么知道树的感受?我也这么想。有人说,除了人,万物都没有......

    写有关树的诗歌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一起来看看关于树的诗歌,仅供大家参考!谢谢!树木太阳渐渐远去树木啊不再遮日虽然......

    鴜鹭和树诗歌

    我是一只孤独而忧郁的鴜鹭,我在寻找一棵可以让我栖息的梧桐树。那片湿地呢?那片鴜鹭湖呢?我的祖母曾经告诉我:我的故乡在昌图县北三十公里处。我的目光穿过龙首山的云雾,我的翅膀......

    门前的丁香树诗歌

    丁香花姑娘在门前好几年,就像看门女神守在门前。她忠于职守年年开放在春天,还把香味散放在人间。不娇的品行粉白的花瓣,在人来人往中不显娇艳。她默默无闻无求于骄赞,不显示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