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原文及译文赏析
《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
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
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
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
前言:
《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樱桃花初放,作者与客饮酒观赏,并对樱桃花细致描绘。后两联笔锋陡转,由花转到写世态无常上,表明这首诗不是纯粹写赏花,而是一抒忧愤之情。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注释;
⑴发:这里指花儿开放。
⑵绿饧:像饴糖一类的食物。杓:同“勺”。
⑶枝柯:枝条。
⑷晴明:晴朗。
⑸停杯:停止饮酒。
⑹事故:变故。
⑺拟:准备,打算。
翻译:
早晨有人报告说樱桃花开了,春日里我带着酒客来到花旁。甜甜的绿饧粘满了硫盏杯杓,红花如雪覆满了那枝枝条条。天气晴朗明丽时总是不多的,人生意外发生的事不知多少。停下酒杯我替花儿说一句话:不酩酊大醉你打算怎么办呢。
鉴赏:
观花须及时,故古人有“先睹为快”之语。行乐亦须及时,古人亦有“逝者如斯夫”之叹。有趣的是在古人的诗中花与乐是常常相题并论的。也许因为它们同属于美好事物,也许因为它们同样相期难得,故古人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之喻,这首诗题“早看樱桃花”,也有此意。
诗的起首即紧扣诗题,写“晓报”樱桃花开,旋即偕同诗朋酒友去观赏了,诗人爱花之情跃然纸上。继云酒美花好,两而得兼,极写人生乐事。酒如绿色怡糖一样醇厚,花如红色繁雪一般晶莹。“红雪”二字,造语奇替,是诗人的得意之笔。
接着,笔锋却陡转,由花转到写世态无常上了。而且这不是一般的感伤语,却几近于一种人生浩叹:“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是呵,融和天气能有几时呢,人生的**毕竟是多的。这里的“天色”既是指自然界的天气,又是指自己一生遭际的政治气候。“停杯替花语”是肺腑之言,明言“替花”,实则为己,借替花语来语自己之坎坷诧僚,借他人酒杯来浇自己心中块垒是诗人惯用手法,这既是技巧,又是唤醒主题的需要。诗的最后一句是充满沉痛的。诗人看透了,“众人皆醉我独醒”,醒着的人是最痛苦的,既然这痛苦已使我不堪忍受,那么,我又为何不一饮浊酒,干脆醉去、睡去,以求得心理上暂时的平静呢!这是发自内心的真正苦语。
由是,可以看出,白居易这首诗也不纯粹是写赏花的,而是一抒忧愤之情。诗人遭际落拓,怀奇才而蜷曲不能伸,动辄得咎。
第二篇:《古风·郢客吟白雪》原文及译文赏析[范文]
《古风·郢客吟白雪》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前言】
《古风·郢客吟白雪》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共八句四十字,化用战国时宋玉《对楚王问》中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典故,生发议论,感叹自己曲高和寡,才高不遇。
【注释】
⑴“郢客”句:这里的《白雪》和下文的《巴人》,都是古代楚国歌曲。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⑵遗响:余音。
⑶徒劳:白白辛苦。
⑷巴人:即《下里巴人》。
⑸吞声:闭口不言。
【翻译】
郢中之客唱了一曲《阳春》《白雪》,声贯日月,响飞青天。但是他只是徒劳而已,国中有谁来跟着传唱呢?他试唱了一曲《下里》《巴人》,国中唱和者却有数千人之多。他只有吞声不语,凄然叹息而已。
【赏析】
李白的这首诗,全篇化用战国时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典故:“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早已是人们用滥了的典故,但因李白能就典故而生发议论,并将一腔激情与深深的慨叹灌注其中,遂能“化腐朽为神奇”,尽情一吐悲情。由于诗中句句是诗人胸怀的剖露,句句从心底流出,故而读来不仅不觉其“滥”,反而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悲凉的心灵。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首两句看起来似乎沿用典故本意,说郢客所歌“白雪”,声调激越,响遏青云,余音不息。但骨子里却是在说,自己宏伟的政治理想,超人的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犹如“郢客”所歌《白雪》之曲一样,超凡卓越,高居于众人之上。接下去,诗人便把首二句中所蕴含的潜台词,借助比喻,一笔点出:“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李白终生为自己的理想四处奔波,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行路难》其一),一直在等待时机。他屡屡自比鲁仲连、范蠡、乐毅、朱亥、侯赢、管仲、张良、谢安等,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青史留名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济苍生”,“安社稷”。
但他遇到的却是嘲笑和冷漠,时时感到的是沉重的压抑和彻底的幻灭。“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犹如东风射马耳。”“黄金散尽交不成,自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所以,他只能感叹自己所吟“白雪”,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理想的破灭是何等沉重的打击,怀才不遇是何等的痛苦。一个“徒劳”,一个诘问,不仅仅是世无知音的感叹,也不仅仅是清高的自许与表白,更是绝望后的哀叹,凄凉的酸楚之音,渗透在字里行间。
既然“阳春白雪”不为世人所赏,李白只得“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也就是放弃理想,混同世俗,不必“世人皆醉我独醒”。李白是这样说的,他也曾这样做过。天宝三载李白被逐出长安,在巨大的失望与痛苦之中,次年便一头扎进道教的怀抱,在齐州紫极宫受了道篆,热衷求仙访道,企图以宗教来麻醉自己的神经;他也曾“混迹渔商,隐不绝俗”(《与贾少公书》),尽力使自己忘却那些“管晏之谈”、“帝王之术”。然而,这一切努力最终都无济于事,非但不能使一颗炽热的心冷却,反而使他更加痛苦,灵魂更为躁动不安。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是这首诗的结句,也是真正点明诗人心境之笔。它紧承前二句而来,说明诗人内心蕴含着巨大的痛苦,他是永远不可能混同世俗,随波逐流的。但面对一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良莠不辨的世界,高才者知遇难,而卑污者投合易,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吞声叹息!这两句中的“何”字、“空”字极耐人寻味,它们生动、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悲愤填膺却又无处吐诉,只好徒然叹息的抑郁悲凉。
李白的诗歌,无论是抨击权贵、揭露现实的黑暗,还是表白理想,吟咏山水,大都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情感激越奔腾,文字洒脱不羁。就是他许多抒发怀才不遇苦闷的诗作,诸如《将进酒》、《行路难》、《赠蔡山人》、《月下独酌》、《梁甫吟》、《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嘲鲁儒》等,也都在绝望之中,还伴有希望,伴有幻想,情调慷慨高亢,却绝少写不便明言的吞声叹息。而这首“郢客吟《白雪》”,就多少有些儿特殊,其中不存一丝儿希望,一点儿幻想,回荡诗中的是在愤慨之极以后,以反省、沉思的口吻出之的“吞声”、“叹息”、“凄然”之情。这种深沉的哀吟与激越慷慨的文字,恰成为李白诗歌中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乐章,彼此映衬,彼此烘托,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三篇:《落花·高阁客竟去》原文及译文赏析
《落花·高阁客竟去》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古诗如下: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前言】
《落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花叶飘落表达了诗人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
【注释】
⑴客竞去:客人竟然都离去了。
⑵参差:错落不起的样子。
⑶曲陌:曲折的小径。
⑷迢(tiáo)递(dì):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⑸仍欲归:仍然希望其能归还枝头。
⑹芳心:这里既指花的精神灵魂,又指怜爱花的人的心境。
⑺沾衣:这里既指落花依依沾在人的衣服之上,又指怜爱花的人伤心而抛洒的泪滴。
【翻译】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我痛惜这如雨的落花,不忍将落红扫去。我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却又匆匆归去。赏花的心意也随着春天的归去而消失,春去花谢,只留下我泪湿衣裳。
【赏析】
《落花》这首咏物诗是诗人于唐武宗会昌六年闲居永乐期间所作。当时以牛信孺为首和李德裕的一群的朋党互相倾轧,李商隐因娶王茂元之女一事,构怨于牛党的令狐鹗,因而境况很不如意。于是,便借园中的落花抒发自己忧伤身世之感。
首联上句写的是客去楼空,下旬写小园花飞。诗人成功地发挥了联想的技巧,运用“客竞去”写留人不住,用“花乱飞”写留春不住的艺术手法,从“竞”和“乱”中让人品味出怨有情之人却无情,恼无情之花却有情的感觉。诗里行间表达出主人在客去楼空之后对春去花落的一种怅然之感,从而使花、情、意融为一体,达到了以情致动人的目的。
颔联写离去之人由园内到园外远去的步履。上句从地理“参差”遘路崎岖不平,到“曲陌”蜿蜒曲折,一“连”字,写尽道路难行。下旬从时间着眼,“迢递”为遥远之处,送斜晖写主人长时间伫立在楼上,呆呆地瞩目远方,仿佛在送别夕阳落山,实际上是在目送不断远去的客人。第三联写落花飘零,使视线由园外转入园内,由上而下。
颈联写主人的感受,看到地上的落花越来越多,主人愁肠寸断,不忍归去,这是一种惜春的心理。下旬写眼前的事实,枝头的残花也越来越少,真是东风无情,春色难驻。不难看出,诗中透出诗人那种惜春却无奈忧伤之感。
尾联语义双关显示出高明的技巧,使人、花相结合。这里诗人感慨万分,一是叹花: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叹己: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落得个怆然涕下,泪沾衣襟的结果。
全诗纯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神情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个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不难看出,它已不是见花落泪、春归伤情的一般伤情诗了,而是比平常的伤春诗有更多的意蕴,更丰富的内涵。诗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诗的首尾两联,更是既得落花神韵,又意在言外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思。
诗歌是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诗歌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这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诗人通过对花落表达出诗人身世坎坷。
第四篇:《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原文及译文赏析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古诗全文如下: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前言: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观月怀友的古体诗,写得恬淡悠远。诗的前六句着重写开窗所见的月色,清幽的月色引起诗人深刻的思考,深深的慨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珍视。最后四句是怀友。诗人驰骋想象,想象在这月光普照的夜晚,崔少府也一定在曹娥江畔苦吟,思念自己,真是人隔千里,明月相共。最后采用传统的“引类譬喻”的手法,以兰草、杜若比崔少府,其芬芳之香随处可闻。
注释:
⑴从弟:堂弟。斋:书房。山阴:今浙江绍兴。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职山阴(浙江绍兴)县尉。少府,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代科第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职。
⑵帷:帘幕,一作“帐”。
⑶澹(dàn):水缓缓地流。
⑷演漾:水流摇荡。
⑸冉(rǎn)冉:渐渐。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⑹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⑺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⑻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⑼共:一作“其”。如何:一作“何如”。
⑽吹:一作“出”。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兰,一作“芳”。
翻译:
悠闲地躺卧南斋,拉开帷帘见明月初上。在它清辉的沐浴下,树影随着水波轻轻摇晃,水月的清光映照在窗户上,不住地徘徊荡漾。岁月流逝,月亮圆缺不知经过了多少反复;世间几度苍桑巨变,它仍然像原来那样清亮澄莹。日夜思念的人啊,你远在清江河畔,当此月圆良宵,一定伤感地吟诵思乡之曲。两地相隔千山万水,我们却共享一个明月的光辉。你远播的名声,如同兰花若吐露的清香,千里之外也会随风吹来。
赏析: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
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
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
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