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是哪个朝代(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5 15:5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木兰诗是哪个朝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木兰诗是哪个朝代》。

第一篇:木兰诗是哪个朝代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小编收集了木兰诗是哪个朝代,欢迎阅读。

南北朝之说

拓跋焘登基之后,长期受到柔然侵扰的北魏帝国拉开了对柔然部落大反击的序幕。以当时的形势看,北魏最大的祸患不是南朝、也不是其他北方割据势力,而是盘踞漠北、气势旺盛的柔然。八王之乱以来,已经混战了一百五十年的中原地区之动荡是加剧,还是平息,就取决于北魏与柔然的生死决战。其中,公元429年是柔然败得极为惨痛的一年,双方都为这一场生死决战做了慎重的准备。

429年(太武皇帝(拓跋焘)神鹿二年),“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魏书》卷世祖纪)这时花木兰“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木兰辞》中连花木兰父亲这样的年迈之老卒都要参军,可见情势之严重,国家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必须动了真格的了。而历史上,也确实是在429年,北魏掏出了最后的血本,来跟柔然展开一决生死的大战。

花木兰替父从军。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军一直将柔然赶到漠北,“北度燕然山”(《北史》卷86.蠕蠕传),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远离故土,发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的感慨。

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平真君(441年)“行幸阴山之北”(《魏书》卷4,世祖纪),花木兰从军正好12年“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接见花木兰,封她为五品尚书郎,她怕女儿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史书的年代和木兰辞的12年相吻合。

但是又有证据说明木兰是汉朝时代的人。

《木兰辞》最早见于南北朝陈代,此前何承天(370-447)在《姓苑》中也曾提到木兰、《南齐书·州郡志》中提到在今湖北黄陂曾设过木兰县。依此推断,木兰生活的时代不会晚于南北朝,不会晚于何承天。所以,至少隋唐之说是难以服众的,木兰汉代说倒是有证据的。

木兰曾戍边燕山,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祀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题为《汉孝烈将军记》。碑载:“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汉世尝作《木兰辞》,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于后。”此碑立于元宁宗懿麟质班至顺三年(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从碑文来看,其中提到的汉世尝作《木兰辞》,这就充分说明木兰出生的年代早,也说明木兰出生于汉代。

明代御史何出光在为完县木兰祠作《木兰辞赛神曲》十二首并序中说:“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不任授甲,身伪其子以行,转战燕山。完为古曲逆,当为燕山之麓,将军百战收其地,土人庙祀之。”今录其“赛神曲”一首:“汉家事业拓雄图,勇健矫矫媲丈夫。挥槊当关百战后,堂堂正气至今无,弯弓飞骑黑山头,曲逆曾经百战收。纵使白登围已解,羞将美女觅封侯。”由此可见“赛神曲”中写到“汉家事业拓雄图”“羞将美女觅封侯”明显提到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在汉代受禄朝廷的事。还有明代保定知府石麟,在《重修汉孝烈将军庙》中说:“汉孝烈将军,唐时追封也。文帝时建首功,载书史,而孝烈颠末,且复见于汉之词、唐之歌、元之记焉。”石麟的话是有根据的。“元之记”即指元碑《汉孝烈将军记》,“唐之歌”是指唐代诗人韦元甫之《木兰歌》,“汉之词”就是《木兰辞》,它在汉代以民歌的形式流传于民间。韦元甫之《木兰歌》凡四十四句,诗中说:“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千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氐,更携于阗羌。”所说的燕支,即燕支山,在匈奴境内。印证了木兰从军的背景是汉与匈奴的战争。

证据之三,唐代李冗《独异志》中的《木兰从军》篇曰:“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二年,同伙卒不知其是女儿。”唐代就称木兰为“古人”,可见她生年久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独异志》中的奇文异事,均按时代的先后排列。李冗把木兰排在汉代人物之中,决非偶然。另外,从汉代《文献通考》中的初兵制来看,也与木兰代父从军相吻合。如“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阵。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汉民凡在官三十二年,自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每岁当给郡县一月之役。其不役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由此可见,当时木兰父虽年迈,但未超过六十五岁,所以不能免征,这是木兰代父从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做这么一个推断,花木兰为汉文帝时人,她的事迹影响很广,历为传扬,南北朝时经加工后遂有现在版本的木兰辞。


第二篇: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南北朝之说

拓跋焘登基之后,长期受到柔然侵扰的北魏帝国拉开了对柔然部落大反击的序幕。以当时的形势看,北魏最大的祸患不是南朝、也不是其他北方割据势力,而是盘踞漠北、气势旺盛的柔然。八王之乱以来,已经混战了一百五十年的中原地区之动荡是加剧,还是平息,就取决于北魏与柔然的生死决战。其中,公元429年是柔然败得极为惨痛的一年,双方都为这一场生死决战做了慎重的准备。

429年(太武皇帝(拓跋焘)神鹿二年),“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魏书》卷世祖纪)这时花木兰“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木兰辞》中连花木兰父亲这样的年迈之老卒都要参军,可见情势之严重,国家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必须动了真格的了。而历史上,也确实是在429年,北魏掏出了最后的血本,来跟柔然展开一决生死的大战。

花木兰替父从军。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军一直将柔然赶到漠北,“北度燕然山”(《北史》卷86.蠕蠕传),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远离故土,发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的感慨。

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平真君(441年)“行幸阴山之北”(《魏书》卷4,世祖纪),花木兰从军正好12年“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接见花木兰,封她为五品尚书郎,她怕女儿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史书的年代和木兰辞的12年相吻合。

但是又有证据说明木兰是汉朝时代的人。

《木兰辞》最早见于南北朝陈代,此前何承天(370-447)在《姓苑》中也曾提到木兰、《南齐书·州郡志》中提到在今湖北黄陂曾设过木兰县。依此推断,木兰生活的时代不会晚于南北朝,不会晚于何承天。所以,至少隋唐之说是难以服众的,木兰汉代说倒是有证据的。

木兰曾戍边燕山,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祀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题为《汉孝烈将军记》。碑载:“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汉世尝作《木兰辞》,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于后。”此碑立于元宁宗懿麟质班至顺三年(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从碑文来看,其中提到的汉世尝作《木兰辞》,这就充分说明木兰出生的年代早,也说明木兰出生于汉代。

第三篇:金刚经是哪个朝代

金刚经是哪个朝代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难所记载。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的修行,就是教叫我们不执着。当然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确观念的`基础,认识到世间的缘起、无自性、空、幻化有。因为我们对诸法有了如实的观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告诉我们:在度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能广度无量众生;布施时,要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才能成就无限布施;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心,不住色身相,才能成就胜义发心;见如来时,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住色身相,才能见如来真身;修福德时,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无量福德;菩萨壮严国土,不住壮严国土相等。经曰:“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又曰:“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金刚经》与《心经》在思想上同一体系。经曰:“世尊!佛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又曰:“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萨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

第四篇: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1

一般认为,我国科举制始于隋朝,成型于唐朝。历史学界对于科举制的起源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分别以汉朝、隋朝、唐朝作为科举制的首创时间。第一种看法以汉朝的对策、试经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第二种看法以隋朝设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第三种看法认为隋朝科举制本质仍是察举制,因此以唐朝作为科举制的首创时间。

科举制度的介绍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2

题目: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答案:

隋朝

解析: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扩展知识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执政者用科举制度代替了原来的选拔制度。到了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被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别。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出现改革,明确了考试时间,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统,在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考试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到了清朝,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僵化,最终科举制度被统治者废除。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3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执政者用科举制度代替了原来的选拔制度。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被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别。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出现改革,明确了考试时间,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统,在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考试被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到了清朝,八股文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僵化,最终科举制度被统治者废除。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第五篇: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中 江 东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填词完成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⑵ 问女何所忆()

⑶ 愿为市鞍马()

⑷ 万里赴戎机()

⑸ 策勋十二转()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â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âi(缰绳)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ïng(军事)

朔气 shuî(北方)

金柝 tuî(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ï(穿)

傍地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案例二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

(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 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â 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 kě hàn。

鞍鞯:ān jiān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â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 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 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 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î,北方。

金柝:tuî,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 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ï,穿。与“著作”中的“著”,念 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⑵ 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⑵ 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9、布置作业:

⑴ 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⑵ 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7、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津沽高中 田克君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可汗()

鸣溅溅()

胡骑()

朔气()

金柝()

百千强()

十二转()

云鬓()

相扶将()

2、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⑵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为全诗每一小节取一个小标题,并划分全诗的结构层次(用“//”线)

⑴ 例:第一节:停机叹息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你认为哪些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哪些部分又写得比较简略呢?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古代民歌善使用铺排的手法。如:本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试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体会民歌的这种特点。

3、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⑴ 木兰征战十年,九死一生,好容易得胜还朝,领赏封爵,她为何要辞官还乡呢?

⑵ 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木兰重返故乡做回女儿身的快乐?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细致地描绘这一情形?

⑶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4、对于这首诗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塞肃杀之声。角:军中号角。

②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勒,刻石记功。

1、这首词勾勒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图景?你从哪些词句可以感知?

2、哪些词句可以反映出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此词慷慨悲凉,其中是否传达出了将士们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kâ hán jiān jiān jì shuî tuî qiǎng zhuàn bìn jiāng

2、① 对偶

② 互文 对偶

③ 互文 排比

3、⑴ 从军缘由 踏上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亲人团聚 附文赞美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详写从军缘由,离别、征途中的心理活动,辞官还家,亲人重聚等内容,略写十年军旅生活。这样写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态,使得她的英雄性格更为丰满,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2、前一句渲染了紧张而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后一句渲染了木兰回乡,亲人重聚的激动、欢乐之情。

3、⑴ 说明她不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封建礼法不允许(两个答案均可)

⑵ “开我东阁门„„贴花黄”。作者意在表现木兰既有勇敢刚强的一面,又有可爱骄柔的一面。这正是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⑶ 比喻。作者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辩雄雌的比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一点都不逊色于男子。

三、拓展延伸

孤寂凄清、荒凉、肃杀。秋。

【资料链接】

《木兰诗》: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赞歌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作者将女主人公放在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场战争的背景中加以刻划。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因而整首诗作在时间上有大跨度,在地点上有大转移,在人物上有大变换,大场面上有大铺叙。诗作对木兰从军的缘由、准备、战地的艰辛生活以及立功回朝、自请还乡等情节,都有简洁而必要的描述。作者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为突出创作主旨,诗作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句子的押韵、对偶句的使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质朴刚健。这样诗作以轻快明朗的刚健笔调刻划出木兰有血有肉、光彩照人的女中豪杰形象,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与激情赞赏。

诗作以木兰的停机“叹息”引出“可汗大点兵”的事由。“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极写国家局势之严峻,前线形势之吃紧,急需补充大量兵员。可是家庭的现状却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让年迈的“阿爷”走上惨烈撕杀的战场,木兰实在不放心也不忍心,可家中实在没有能够顶替“阿爷”的男儿,怎不叫人烦恼?“可汗大点兵”的背景为木兰代父从军、发挥其潜在智慧与才能提供了契机。可是,在“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封建礼法约束下,妇女是不能随便在外抛头露面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非一般女子所能为,更非一般女子所敢为。它需要非凡的胆识与勇气。在国家安危面前,木兰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作出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沉重的“叹息”中作出这一决定,既表现出木兰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阿爷”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木兰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作者对女主人公这种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的英勇行为是由衷赞赏的,因而以欢快的笔调,整齐的排比句将木兰“替爷征”的准备工作写得紧张急切而井然有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既渲染出家庭气氛的紧张热烈,也写出了木兰的义无反顾与内心的激动喜悦。“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的排比句式,极写征途的遥远、军情的紧急、行军的匆忙神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反复咏叹,则是真切刻划木兰在生活的骤然变化中产生的微妙心理。这里既有她热血沸腾、气概豪迈的一面,渴望奔赴沙场,杀敌卫国,也有她紧张担忧、思亲恋家的一面,她毕竟还是闺中少女,未曾远出家门,更兼这次代父从军是隐匿了女儿身份、有违于“女治乎内”的社会礼法。作者细腻地刻划木兰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够真实而立体地再现木兰形象,丰富其英雄性格。木兰倘若就此打退堂鼓,溜之大吉,本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要求的,只会受到称赞,而不会遭责难。但木兰开弓没有回头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抓住这次能与男子一样显示自己身手的难得机遇,以矫健豪迈气概奔赴战场,将一显自己女儿身手的可能真正变成现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作者特意为历经漫长边地生活的女英雄留下的一幅星夜巡逻的剪影,其中倾注着作者对这位浴血卫国的巾帼英雄的无限敬意。在纷飞战火中,木兰与她的男性伙伴们一道守边御敌,冲锋陷阵,经受了各种摔打锤炼,她的潜在智慧与作战才能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漫漫征战中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终于凯旋受到天子隆重接见。这是她以“男儿”身份受到天子特别的重视、赏识与嘉奖,倘若她的“女儿”身份能够公开的话,不知人们对立下如此卓越战功的她会怎样刮目下待。只可惜当时的木兰绝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木兰最终“不用尚书郎”,是因为她自有秘密在,确有难言之隐,不能就官受禄。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说,这是颇有戏剧意味的。无论如何,立功回朝,受到天子的接见与奖赏,这本身便是当朝最高统治者对这位巾帼英雄潜在智慧与才能的直接肯定。木兰最终坦然辞官谢赏,一心只想回归故里,依旧过自己朴实的农家女生活。踏上解甲还乡道路是时势使然,别无选择,木兰及其家人对此有清醒认识,因而无悔亦无怨。作者对此结局也无异议,所以满怀喜悦之情,着意描写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动人场面。这里既有家中爷娘“相扶将”、阿姊“理红妆”、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欢乐气氛的渲染,又有木兰归家后喜不自禁地开东阁门、坐西阁床、著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的激情流露,更有同伴“皆惊忙”的烘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伙伴们的“惊忙”更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伙伴们的“惊忙”既是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那么长时间而未被发现破绽的谨慎、机敏的惊奇,也是对木兰敢于代父从军的过人胆识与无畏勇气的钦佩,更是对女儿身的木兰在漫长征战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非凡身手、卓越才能的由衷赞叹。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叙写完了,作者还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历点燃了作者的思想火花,激荡着作者敏锐的心灵,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诗作最后以兔子同跑,难辨雄雌的奇妙比喻,鲜明而形象地揭示其创作主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妙趣横生的比喻令人玩味不尽。木兰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非常时期,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特殊情况下,秘密从军,这一偶然的机遇使她与男儿们一道浴血沙场,杀敌卫国,使她发挥了自己作为普通妇女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作者由此欣喜地认识到只要为普通妇女提供能与男子一样拥有施展才能的平等机会,她们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妇女们本来就富有聪明智慧与杰出才能!尽管作者还未能象明朝末年的人那样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子”明确大胆地说出来,但作者确实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激情地为古代妇女的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唱出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本文刊于《语文天地》2002年第12期

北朝民歌的奇葩 语言运用的经典──《木兰诗》铺排方式及其作用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学海中学 王加明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并以精美的语言和多种方式的铺排手法见长。在叙事时常抓住能更好刻画木兰形象的地方加以铺排。铺排时又多用排句、叠句,回旋复唱,摇曳多姿,弥足玩味。

一、按心理铺排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一问一答的铺排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当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气,因为它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嘛!其目的是引出木兰的自述,她是为父亲被征而发愁。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对后面说出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一铺排注重了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二、按方位铺排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拟,意在表达“许多地方”。按东西南北方位词语铺排,除了工整贴切、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外,还能很好地渲染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充分地表现了木兰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三、按时空铺排

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时间从每天的“旦”到“暮”;地点从家乡到黄河、黑山直到燕山。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同时有见其迤逦行军、艰苦转战。透过“不闻”、“但闻”的重复词语,可以想见木兰的离乡思亲之情。这八句按时空铺排,是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例子。

四、按辈分铺排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六句按“爷娘”“阿姊”“小弟”的长幼顺序进行铺排,写木兰在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地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一家人准备为木兰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点。

五、按动作铺排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中的“开”“坐”“脱”“著”“理”“帖”,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不厌其烦铺排具体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对故居产生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妆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作铺垫。

六、按性别铺排

如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首先,这样铺排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结尾这四句的比喻,既质朴,又风趣,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文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它带有木兰对伙伴的调侃意味,笼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韵不尽。

铺排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它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木兰诗》用铺排手法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下载木兰诗是哪个朝代(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木兰诗是哪个朝代(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木兰诗

    初一下册第18课《木兰诗》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

    木兰诗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木兰诗

    《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

    木兰诗

    八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

    木兰诗

    《木兰诗》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文学院04专升本2班的汪婷婷。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木兰诗

    木兰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

    木兰诗

    《木兰诗》中值得商榷的翻译和读音 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历来都是作为经典课文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教材当中,不过,文中有些地方的翻译﹑读音却是相当值得商榷的。 一......

    木兰诗

    《木兰诗》案例分析 宝山二中崔玉玲 一、主题与背景: 《木兰诗》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