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飘》有感:镜子《Gonewiththewind》读后感
镜 子
——读《飘》有感
王奕心 绣山中学
{启}
《Gone with the wind》,书名直译“随风而去”,化译为“飘”。由于翻拍的电影而让大多数的出版社把题目改为电影名《乱世佳人》,直到在书店翻开《飘》才惊讶的发现:嘎?它们是同一本书啊?
于是怀着孤陋寡闻的愧疚之心,认认真真地翻开了这本字典厚的“大部头”。每天看一点,竟一天比一天投入时间多。一个星期,从头到尾。心怀不舍,酣畅淋漓。
读到泪流满面,心中空落却翻涨着感动与满足。
为什么会哭泣?我自诩为一个感性的人,实话实说,我时常有所感伤,有时候是因为同情,有时候是因为极喜,我却无法给这次的眼泪找一个理由,是同情主人公的命运吧?是为绝望过后还要摇晃站立的情节感动吧?但是好像都还不够。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描写思嘉的眼睛的一段:“她那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褐色,任性的,充满活力的。”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样一双眼睛来,看不出情绪,那样永恒又坦白地凝视我;我看着其中暗涌的美洲山脉、广阔的木棉田、闪动的晶莹和夏日爬满绿萝的阴凉走廊。我看到了我站在塔拉庄园幽静的门口,背对着这栋不言的建筑,一如当年思嘉走出去之后一样。
我讶异,我想,我为什么会走上思嘉的曾经呢?就在这一瞬间,玛格丽特·米切尔,本书的作者,把我带进一条长廊的中央;两面通透,沿边摆满了巨大的落地镜,用布半掩。
我上前两步,扯下最近的一块布。啊!好像格林童话里拥有十二扇不同窗户的女巫,每一扇都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然后我就明白了,是想让我看到什么。从这一刻开始,我将拥有纯粹的精神体验,是我正在经历的,或即将经历的朝圣之旅。
你愿不愿意把它当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灵魂?
{第一面镜子:“啊……情,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本书,我的初印象非常浅显:我只当是一部爱情小说,因为书中很明显的对比了三种爱情:
一种,是人人称羡的媚兰和艾希礼,以及思嘉第一次及第二次的婚姻——最现实的结合,光明正大,底气十足,是利益的实现,合适的选择。完全就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在谈论爱情时安德烈认为的“各取所需的合作”。
另一种,是理想中的自作多情,比如思嘉对艾希礼,我更认为这是一种因为得不到而偏执的病。像是一个孩子哭喊着要月亮,可是假如她果真有了月亮,又拿它来干什么用呢?
第三种,是思嘉和瑞德,最匹配的燃烧。对于此,每个人都为之心动,却都讳莫如深。这是人最乐见其成又最抗拒反对——这是最般配的最不般配。对于这种“抓马”(戏剧化)的罗曼蒂克,艺术史上给出的主流不过两种:大团圆结局,如简·爱和罗切斯特,如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梁祝最后化蝶也不过在追求另一种团园;亦或是悲剧性的毁灭,如林黛玉和贾宝玉,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是泰坦尼克里的Jack和Rose。
从小读各样童话的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当然拥有对最后一种爱情的向往。我觉得着真是美啊,幸福的天长地久,毁灭也不愿将就,那么肯定执着,那么轰轰烈烈,非要人人纪念羡慕的“倾城之恋”才好。就连悲剧都是让人着迷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死的厚重下,爱显得多么伟大和坚韧啊,那么耀眼的闪着光。于是,我一直认为“真爱”就是会这样的,To be or not to be,由不得妥协。
但《飘》在这了两者中含糊而过,选择了开放性结局。玛格丽特·米切尔给出的结局,是思嘉经历三次婚姻后终于意识到对于艾希礼的爱的可笑,并对瑞德产生前所未有的依赖于深爱。但是此时瑞德已经放弃等待,决心回头了。
“我不想象自己的心去作第三次冒险了。”瑞德说,“亲爱的,我一切都不管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终于要放弃,她决定待新的“明天”挽回。用明天,用千百个明天。这对于读惯了“王子与公主幸福的永远生活在了一起”的我来说,比读悲剧还难受。渐行渐远的背影和不愿将就的寻找,决绝又孤单。
我哀其不争,怒其不惜。思嘉被描述成多么美丽迷人的姑娘,小说里这么描述:“你跟英迪亚在一起时永远头脑清醒,而跟思嘉在一起就迥然不同了。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叫一个男人心烦意乱了。”魅力可真是天赋的一种,加在她美好的脸庞身姿上,此番佳人又有谁拒绝的了呢?她有这个资本可以同时玩弄一对兄弟,可以在被艾希礼拒绝后马上宣布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以逞一时快意。她热衷于感情游戏又取次花丛懒回顾,在我看来无非是虚荣心。她需要被关注、被爱慕。她喜欢被男人们环绕赞美,喜欢收到女人们的嫉妒。但是她从来没有明白“情”的真谛,只会幼稚的因为得不到而倾情,而对最适合的依靠又选择视而不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她不知所措,自问道:“啊…情,究竟是什么?”
我觉得作者的行文实在是非常有意思,她好像借由思嘉,在做假设模拟的爱情选项,思嘉曾为一时的恼怒闪婚,后为钱嫁给亲妹妹的男友,而之后嫁给瑞德,也不过是为更好的生活。用三种爱情反复的论证,玛格丽特仿佛在自己寻一个关于“情为何物”的答案。但是又给出这样一个结局——是因为作者也不知道吗?寻不到情的答案,只能给出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自由结局供大家自选?
由于从小到大被告诫不准早恋、回避感情,被保护得很好的我完全无法批判讨论这三种爱情的是是非非。接下来也不用谈这些,因为感动我的只是一个姿态:思嘉(亦或是说作者更恰当)摸索在“情”这条道路上的姿态——是多次头撞南墙后,依然赤诚的前行。
关于情的问题,从古到今各人都探求。唐诗宋词唱不尽,戏剧小说讲不完,一个又一个伟大或低俗的作品累计起来亿万字的描写、铺垫与转折——说到底,还是不知道情是什么。没有谁是“有知”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是个无解的数学算式。
固然如此,我却觉得“情”依然是最美的一个话题。这是一条长长延伸过地平线的路径,越过高川荒山,征程漫长。注定没有人会走到尽头,但是依然要怀着热枕,怦然心动如往昔。这一路上,有无数朋友的陪伴,家人长久不辞的跟随,也会有爱人的携手并肩。而在青春时候的我们,慢慢的开始培养友情,初初的发觉亲情的存在。而这个年华里,爱情——这个宏伟贯穿一生的命题,终于从童话里的公主王子脱离出来,走进现实中。在学校,课后午间女生团体最爱好的谈资,总是这些捕风捉影的暧昧与青涩。我有时咬着吸管听一个“消息灵通”的同学在教室中央滔滔不绝,总是奇怪这些本该私密的事情怎么会传扬的那么快;也许这个年龄段本就对这些事情敏感。我们这群“原始人”看到一幅名为《爱》的画作露出的一角,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的围观,直到有一个人翻开一点,有一个人再翻开一点。从这里开始,我们也将踏上这条宛如“夸父逐日”的道路。
现世里,感情的交流太方便了。人无时无刻不能表达,于是我们变得多么滥情啊!随口说爱,漫心谈情,连伤春悲秋都变得刻意。这样的情感一如思嘉的“爱”一样不再珍贵时,我们如何还能静下心深层的探索呢?太多,不即是无吗?
直到如今各样计算机越发完善,人类对感情的重视才重新回到一个高度。有观点说,如果有一天人会败给AI(人工智能),一定是因为情感上的软弱。的确,你看“感情”的偏旁——都是要动“心”的。动心,牵涉到我们人体中最无保护又最重要的一个器官,这是情无法避免的软弱性。可是反观,人若没有了情感,心若磐石,虽然无坚不摧,却与机器又有何异?感情区别生灵与非生灵,又把男人与女人联系。它比空气更虚无,不能称量不能装袋。但只有情有这份重量——亲情友情爱情,让心脏沉沉跳动不息。
“啊…情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此生此世的叩问寻找,且容不得遗忘抛弃。我清楚地知道,我永远也不能知道答案。但同时,我也希望自己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
相信情的人那么多,不相信情的人那么多,而《飘》,连同千千万万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意义绝不是让你从此对情避而远之,或者对它产生什么玛丽苏的期待;我们一路探索的意义,是为要保持感性的期待,充满我们作为人最核心的能量。请相信感情能纯粹到拥有毁灭性,请为爱恨交加的羁绊保持耐心。
《飘》的结局不遗憾吗?遗憾,真是十分遗憾。但是遗憾却可以提醒幸福,因为遗憾才让我们对明天重新满怀期待。
我深深地看过这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看到作者对于情深深地疑惑,她反复的论证、探讨又否定,却依然趋之若鹜。我看到我自己紧紧跟随着思嘉,了解我不曾看过的情感。我站在书的开头,是与思嘉比肩的十六岁;然后我们奔波到尾,思嘉已经成为“不再年轻的娇艳鲜花”,而附在我皮囊之上一层透明的、名叫“幸福永远的生活在一起”的爱之膜,随之打碎。它们一片一片,随风去了;我是摆脱了束缚的蝴蝶,脱离了蒙蔽的蛹,终于要在一条闪着现实光芒的情感道路上摸索了。
于是我向下一面镜子走去。
{第二面镜子:“只要有好的姑娘追求,还有个坏姑娘开玩笑……”}
小标题里的这句话,来自亚特兰大城里思嘉的一个邻居青年。这句话里把好坏区分得太明显,以至于让我好好的想了想这种好坏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站在这个青年的时代与角度,我想,这好坏之分就是体现在《飘》最主要的两位女性:思嘉和媚兰身上。她们被作者安排成AB选项,分立在镜面两端。完全不同的性格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行为举止和结局。作者没有给出自己明确的态度,对后者表示了极大地赞赏,却选择前者作为笔墨的中心。
媚兰,她的精神总是平静,脊背总是挺直,那庄重的温柔下面有一种钢铁般的品性。她是最好的妻子和朋友,依顺热爱丈夫,又与所有的相邻为友。作者写道:“她的诚恳自发地出自一个宽广的胸怀,所有的人都拥戴她…她比城里任何人都有更多的女友,男友也是这样。”她的精神纯净到不能想像她所爱的任何一个人身上有什么不高尚之处,她的面容毫无尘世俗气,说明她在人间是不设防的。她拥有男子般的果敢与气概,可以温柔的处理伤员已经发腐出咀的伤口,也可以镇定的杀死一个准备来扫荡的北方佬。同时她又不是软弱,从她在众人面前力挺思嘉的强硬言行中,可以看出她对思嘉的理解与欣赏。只是她的无私与理智总会战胜自己的“小我”思想,在整本书里,你不曾看到她为自己求过什么,因此她容易被社会接纳,容易被男女老少依靠,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群人甚至一个小镇的支柱脊梁。在书中可以看到,思嘉虽因为艾希礼而对媚兰颇有偏见,却在战火中依靠着她;最是骄傲无比的瑞德,几次醉倒嚎啕哭伏在媚兰的膝头。作者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让我们看到圣母玛利亚的光辉。
但作者同时说:“不过追求她的人却很少,因为她缺乏那种最能迷惑男人的任性和自私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就是另一个角色:思嘉。
她乖张,不考虑道德世俗;早期的她是没有“奉献牺牲成全”的概念,对待爱情她就想得到,处理事情一定以自我为思考点。因此她会产生对艾希礼的偏执,不见是真的有多么喜欢,而是对“得到”的执着。像一个孩子哭喊着要月亮,可是假如他果真有了月亮,他拿它来干什么用呢?
战争开始,她对于伤兵乏于敷衍,甚至对于自己的妹妹守寡都是这样思考:“这太可惜了,本来会省去一张吃饭的嘴呢。”。她全力救助分娩的媚兰,起因却是因为艾希礼的一句嘱托;为了自家的木材厂的生意,从各方面打压别家。种种事例烦不胜举。
她实在是一个只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而不多谈什么道德来掩饰问题实质的女人。从原先的掩饰里叛逆,到后来干脆的自私自利,简直是……
“——这个女人怎么能…!”令人发指!
骂思嘉势利;骂她毫无道德;骂她贪心无耻,想面包又想爱情,谈利益又希望道德。他们说:“坏透了。”
坏透了。一种批判土豪劣绅的口吻,一种除四害的嫌弃。
“她甚至结果三次婚!”
“听说她暗地里勾搭媚兰的丈夫……”
“你看到了吗!她甚至与北方佬和妓女做生意!”
城中往往语,指目于她。四面楚歌,思嘉开始醉酒,但清醒后还是她做她想,慎娇笑骂皆是潇洒风流。
只用讲到这里为止。我注意到这两个人的联结性,最初是因为她们共同的爱慕对象艾希礼:他对媚兰是欣赏,却又割舍不下对思嘉的感情。看到他这副窝囊踌躇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张爱玲关于“红朱砂白月光”的比喻;思嘉明显就是那心口的红朱砂,而媚兰也是眼前不可忽略的白月光。然而作者作为女性,心目中欣赏的女性,显而易见就是媚兰;可矛盾的是,从点滴文字中透露出,她渴望、羡慕的却也是思嘉。有点说不太通——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不那么正义磊落的,甚过圣洁光明的?
我们为什么会对这样性格的一个人如此纵容、甚至向往?
舒国志曾经说过,人要任性,任性,任性。“不任性的人,如何能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她随时都在隐忍,随时都不快活。”所谓任性,即是放任让自己的个性张扬。
沈从文笔下有过一场只属于“少女”的泼水节,她们筒裙鲜艳,笑声朗朗,神采飞扬,眼神发光;但细腻敏感的作者看到了一旁格格不入的背景板:“一出嫁,即不在参与。……只穿白色衣裤,头系高高的黑稠圆筒,背上大多都用兜布背了一个孩子。……只是来看看热闹。”很奇怪的,明明都是年龄相仿的年轻姑娘,有一些却硬生生的克制了自己的个性。她们冷静淡漠之外的惆怅与凄凉,或许是风俗,或许是自愿——总之被隔绝在某一堵高墙内。她们不再拥有欢畅的权利,在家庭和婚姻的限制下,她们不能随心所欲。
白衣黑帽的妇女不任性,媚兰不任性,因此她们的自我个性不突出,慢慢的就会变成“众人”。而这样的“泼水节”,这样的围城之势,我们都曾觉察,只是习以为常得让我们懒得反抗。面对“规则”,面对“真理”,面对“权威”,我们是从小被拴着麻绳的大象,从前是力气不够不能挣脱,长大以后就放弃挣脱了。
而思嘉言行举止,无不打着两个大字:任性。她是真的随心所欲的活着,仿佛土地里生命力旺盛的野玫瑰。因此她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向往,就好比我们爱读三毛,是因为热切于她超脱世俗眼光与勇敢,同时,是因为我们为与她们的心跳共鸣而心疼。我们也被镣铐勒疼了手脚,所以更知道逃脱的不易。
那么玛格丽特为什么还要塑造一个媚兰呢?为了对比衬托吗?
《红楼梦》里也有一个与媚兰相似的角色:薛宝钗。蒋勋在品读红楼梦的时候,曾经这么说:“(薛)这个角色是要活出来给大家看的,是要活在世俗里的;她可能心里也想像黛玉一样哭哭啼啼。”这可以完美的套用在媚兰上,媚兰这个角色是要活出来给大家看的,所以她要放弃掉一定的自私。
反之,思嘉是完全的自我,锋芒毕露,像拼尽全力燃烧的火焰。可是火焰固然耀眼又温暖,终究面临昙花一现后的悲剧,像安徒生笔下的小美人鱼,理想主义的留下一个热烈的姿态,却付上化为泡沫归为虚无的代价。自我的个体当然是美丽的,但物极必伤。
我看,最合适的活法,是在我们大脑的理智区存着一个媚兰,思嘉则要住进心里去。我们要活在世俗里,就不能太自我;活得太无私,却又不能算作为一个个体活着了。这两个角色共存的意义在于探讨自我与现实的平衡。这样的互相牵制下,才会既是精神健全,又不会偏激伤人又自伤。
我很喜欢的一个意象,是“戴着镣铐跳舞”,刚好用在这里,即努力活出世俗里的超世俗,在个人有所限制的生命中,也总要能有个“好姑娘”的正统做行为准则,一个“坏姑娘”的任性自由去向往。这就是这面镜子给我的启示。
我向下一面镜子走去。
{第三面镜子:“你的道德观念是一笔糊涂账——但你是个坦率的流氓。”}
本书的译者这么评价:“小说里的四个主人公是关于南方在这场内战中的四个态度。他们都代表了要求改革的新进一派,但在相同的理念下,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却有所不同。”
面对战争,思嘉选择活出生命的原色——她的所作所为只为“生存”服务;媚兰也不迂腐固封,但是她第一恪守的一定是南方的精神核心。她们一个成为我们前行应有的勇气与力量,一个成为我们对于前行方向的清楚保守。
面对战争,瑞德公开在各种场合讽刺批判,嘲笑说:“这尽管令人不怎么舒服,但毕竟还是很有趣的。……看一次诸神的末日,不幸的是我们南方人并不承认自己是神。”他选择不参加这场“可笑的失败”,并利用封锁线和战争产生的巨大利益大赚一笔——以至于被小城居民骂“下等人”。而艾希礼尽管私人的信件里表示同意瑞德的观点,他知道“迟早会输”,却依然愿意牺牲,在战争一开始就与乡邻一道奔赴前线,枪林弹雨里生死攸关。他们所体现的,是在大世里对于个人活法的选择,我概括前者为“高尚的消极”,后者为“积极的庸俗”。
思嘉和身边的南方人以此攻击瑞德,说:“他(艾)认为战争完全错了,可是他仍然愿意去打,去牺牲,这就比你认为正当而去打时需要更大的勇气。”瑞德嗤之以鼻,不置可否。我明白瑞德为什么会因此看不上艾希礼,因为我与思嘉的观点完全相反:这哪里是勇气,分明是傻瓜!是软弱的懦夫行径!第一,明白的去送死;第二,不敢阐述观点,不敢违背“众意”。——屈服于所谓的主义,做无谓的牺牲。以卵击石,何以善哉?
我说是“以卵”,因为站在他们俩的个体上,说要停止这场战争、扭转这个局面——天方夜谭,这又不是什么好莱坞电影,小人物能轻易地翻云覆雨。所以这就体现出瑞德的透撤,如作家伊凡·克里玛说:“生活就是这样,它只能让你在两种苦难、两种虚无和两种绝望之间进行选择。你所能做的,只是从两者之间选出你认为容易忍受、比较吸引人的,使你至少保持一点自尊。”无正义不道德,瑞德的言行巴不得体现出一个“流氓”该有的“素质”。这才是我欣赏他的地方:那么的坦率,他心里得是有多明白啊,在崇高牺牲和助纣为虐之间,他选择了中间道路:作者说,“他自行其事,感到自得其乐,看不起别人,对周围的人提出的看法置之不理,客气得使人觉得他这种客气实际上是一种进攻。”他雷打不动的喝酒赛马,无所谓过去,也不管未来。胜利失败又怎么样呢?他用幽默勾兑严肃,以讥笑应对正义,凭花天酒地鄙视清高的贫穷。用庸俗的一切反抗“我们不败的主义”,他举着酒杯嘲笑了自个儿,也嘲笑了对手,炫耀着:我在你之外很远很远。
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选择,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夹缝里求生存,总是两权其害取期轻。有时候也会想啊,人生多么的不容易,但是,千万千万记得保守自己的“庸俗”,王开岭赞叹的那类“深入人心的庸俗,不失为积极的庸俗!”。就像电影《熔炉》里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我再向前走去。
{尾声:照见}
兜兜转转,走到长廊尽头。我扭开一扇门把手,跨了出去。门外是宽阔平原,只有呼啸的风穿过我的身体。
思嘉站在百米以外,身后是让人感到永远安全的塔拉。我看不清她的表情,只是遥遥觉得她翠绿的眼睛依旧天真烂漫。她穿这一条新绿花布衣裳,长长的裙子在裙箍上飘展着。那天下午,她刚知道了艾希礼和媚兰订婚的消息;第二天的婚宴上她第一次见到瑞德;然后她闪婚;之后就传来战争的消息。之后的事情如快进一般过去,再看当时完好温馨的日子,知道尾声的我不禁感叹“一生回首能几回,不忍青涩当年”之感。
经历风浪的回看波涛沉浮,物是人非的回看故人依旧,抽筋剥骨的回看不谙世事,痛哭流涕的回看当年笑颜。
开篇,思嘉只十六岁,一个不断犯错的小姑娘,依次经历过富裕、天真、贫穷、恐惧,在意识到身边再无依靠时,自己快速的适应变化。她开始为了保住家园出卖自己的感情,她为此抛头露面的做生意,为此再不屑于屈从自己曾经看重的名声舆论。在她巧笑嫣然,不动声色的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的时候,我突然就看到,一个女性成长起来了。
在生活的漫长道路的沿途某个地方,思嘉把自己的少女时代抛弃——青春已一去不复返了。她无法依靠、不能软弱;不能哭,因为如今哭也没有用。只有你身边有个疼爱你的人,哭才有点意思,但是一旦闸门打开,她那勉强保持着勇气就会全部消失。她说,她曾准备到时机成熟时做一个像媚兰那样的伟大女性。但是等不及“时机成熟”,她就被生活推出来拯救生活本身。她被束着手脚,扔出自己的乌托邦,提早的,被迫的站了出来。
这些认知让我愈发仰望。我爱她,仿佛是开始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思嘉的真实在于她是个矛盾的个体。她的复杂就是我们的复杂,人的复杂——有多少人可以一笔带过的描述自己?时而软弱自私,时而刚强宽容;时而逃避,时而奋起——这就是思嘉,这就是人,最智能的灵长动物,由二百零六根骨头组成的人,六十亿条肌纤维组成的人,一百四十多亿神经细胞组成的人。那么矛盾艰难的活着,但又那么努力。
我看学者名家对这本书的解读,大多注意在这本书的大背景下:封建随风而去,黑奴制随风而去,战争随风而去,旧社会旧思想随风而去——美国新的明天就要到来。他们把它定义为“展现南北战争的鸿篇巨制”。
但是出于个人的局限,我对这本书的阅读经验是非常私人化的,正如龙应台说:“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用处最深刻的悲悯。”米切尔三姐妹中,我最欣赏玛格丽特。她胸襟如此海量,思想又宽阔如天,《飘》作为一部女性著成的女性成长史,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因为直到百年后的现在,它依然是现世的领衔与先锋,它毫不过时。我称这本书的“宏伟”,是基于它远超于内容的乘载。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这本书,不倾诉任何道理,不偏袒任何一个角色。在她所构建的的世界里,起先你是旁观,看她在那么多面镜子里展开故事,把同一件事、同一个处境和经历安排由不同的人来做,从一个原点出发,分岔甚至背逆的走出不同的路来——你占着这个上帝视角看得津津有味,一晃神突然却发现,你也出现在镜中,你也成为对比中的一员。
因此,我越是读到后面越是惶恐。不是什么“代入感”,而是真实的面对一个问题的抉择——作者甚至给了几个预见结局的选择,开出“旁观者清”的优渥条件,却让人因为清楚反而不敢向前——我意识到原来自己那么迟疑,那么萎缩。我与老师细聊了这次体验,老师高深莫测地留下一个微笑:“把一本书读进去,其实读到的都是我们自己。”
我深思这句话。“读到的都是我们自己”,软弱如我,在这本书里看那个时代,看有的人倒下,有的人起来,同时对比着,用洞见之光照透自己。名著不只要讲述一个多么好的故事,更多的是点亮读者,闪耀出伟大灵魂的光辉,如普光照耀的神迹,亮到心里没有阴影了,生命于是就轻盈起来。
“她转身向荒地那边的房子走去,一面把她的头发整理成一个发髻贴在颈后。艾希礼目送着她,看她抬起瘦小的肩膀向前走去。而这一姿势映到他的心灵上,比她所说过的任何话都更加深刻。”
这是全书我最爱的一段,胜过最有名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重复的读背,不知道为什么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大概是我从没见过像思嘉·奥哈拉身上所拥有的这种勇敢。她沉默的收拾余生,穿戴她用母亲的天鹅绒窗帘和公鸡尾毛做的衣帽,动身去征服世界了。
我看她离去的背影,想起的却还是她的眼睛;那么纯粹透亮,像一面聚光的镜子,一束强光从中射出,穿过层层的风和黑暗,照见我的灵魂。
第二篇:读《飘》有感
读《飘》有感
在放暑假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飘》这本书。《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发表的唯一一部巨作,该书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人的生活。其中,斯佳丽、白瑞德、卫希礼、玫兰妮是其中的代表。
斯佳丽是让我既爱又恨的一个人物。她有些固执,固执得甚至愚蠢。她一次为了赌气,一次为了维持自家的庄园,先后嫁给了两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在第二个丈夫去世之后,又嫁给了对她一见钟情的白瑞德。尽管如此,她依然像一个少女一样爱着卫希礼。在小女儿邦妮和卫希礼的妻子玫兰妮去世后,她终于明白了,她对卫希礼的爱只是一种像孩子似的占有欲。而她真正爱的人是白瑞德。但此时白瑞德已经弃她而去。这时,斯佳丽的坚强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说:“让我明天再考虑吧,毕竟,明天是新的一天了。”但他还有一个缺点——贪婪。在她开木材厂时,他为了赚更多的钱,甚至不惜雇佣囚犯!她是一个让我既爱且恨的人物。
也许有人认为白瑞德是个背叛家族、偷机钻营的卑鄙小人。但我却喜欢他,他有智慧的头脑,但不失理智;他有很强烈的责任心,有值得令人依靠的铿锵的胸肩;他还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他一直爱着斯佳丽,但他对斯佳丽的爱却在斯佳丽愚蠢的固执中被磨灭了。他在小女儿邦妮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但在邦妮去世后,他对斯佳丽彻底失去了信心,终于弃她而去。
玫兰妮是一个大好人,正如白瑞德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有一颗能够包容所有人过错的心。她对斯佳丽和卫希礼百般包容,她可以跟对她喜欢的人不敬的人反目成仇。就是这样的一个玫兰妮吸引了我。
卫希礼整天沉湎于幻想,生活在梦中。用方丹老奶奶的话说,没有玫兰妮的话,他就像一只背朝下的海龟一样不知所措。我不喜欢这样的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飘》都是一部值得百读不厌的好书,它是一部波澜壮阔而又细致入微的宏伟史诗。在品读《飘》的日子里,多少次我与之同喜、同闹、同悲、同笑。几许惆怅,几许欣喜,几许感慨,几许惊叹。掩卷息,留下的是强烈的震撼和一生的感动。
第三篇:读《飘》有感
读《飘》心得体会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文字优美,情节荡起伏、扣人心弦,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
很多人都把飘看作是伟大的爱情史诗,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里面所有的感情都是单向的,《飘》并不是像《傲慢与偏见》一样的大团圆结局。举例来说:当瑞特爱思嘉的时候,思嘉仍旧沉浸在对艾希利的盲目而义无反顾的迷恋之中,当思嘉在梅兰的死后,终于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懂得了瑞特才一直是她的支柱,一直是她的真爱时,瑞特已经收回了他对思嘉之前的无保留的爱,他对思嘉说“即使是最最牢固的爱,也会有消失的哪一天”,他说:我年纪已经太大,我无法承受经常的谎言和生活在文雅的幻灭之中。我不能和你生活在一起,靠跟你说假话过日子。我当然不能跟自己说假话。即使现在我也不会跟你说假话。我但愿能关心你做些什么,到什么地方去,然而现在我办不到。”他吸了一口气,轻快地,然而温柔地又说了一句:“亲爱的,我根本不在乎。但凡是爱,都希望是有回报的,再无私的爱,也终有消失殆尽的那一天。”他们的爱情终究在思嘉的执迷不悟,一错再错中是逝去了。再说到艾希利和梅兰,艾斯利并不是一个坏人,自始自终他都是怀着一颗悲悯的心的。他只是不能适应现实的悲观者罢了,他忘不了十二橡树庄园的战前的宁静,祥和,他忘不了战前繁荣的南方,即使在战后,面对着那已被北佬摧残的一片荒芜的土地,即使是看到斯嘉丽,这样原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为了养活家里上上下下几十口人时,保留生她养她的土地时,他仍不能鼓足勇气,面对现实,他仍沉溺于旧时南方的梦中,不愿醒来,他娶了枚兰,并不是因为他不爱斯嘉丽,只是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去驾驭斯嘉丽
这般热情,勇敢,明艳的女子,正如瑞特对他的评价:他既不能在身体上出卖自己的老婆,但也不能在心理上忠于自己的妻子,其实简而言之就是:心灵层面的出轨。而枚兰作为整本书中唯一没有缺点的女性,她身上积聚了所有南方淑女所渴望的优点,她善良却不愚蠢,她对于斯嘉丽一如既往,至死不渝的友谊是整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斯嘉丽是自私,虚荣,重视钱甚于世间万物的,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冷落斯嘉丽半分,她知道她的缺点却一直尊重她,理解她。她把思嘉当成她最好的朋友,哪怕是思嘉与艾斯利闹出绯闻之后,她仍然不顾一切的信任她,支持她,不让任何人说一点思嘉的是非,这样的友谊是伟大的超越一切的。
嘉丽是幸运的,她拥有令人惊羡的天使脸蛋与魔鬼身材,她天赋异人,拥有天生的对于数字的敏感及聪慧的大脑。她极度的自私,可是即使这样,她仍然得到了瑞特的爱和枚兰的毫无保留的保护,正是因为凭借着这两点,她才得以如此自在潇洒的在自己的世界上不顾一切的张扬行走着。
斯嘉丽又是不幸的,她的美貌与头脑让她俘获了很多男人,但她却始终没有找到能够对等她的爱的真命天子。她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但残酷的南北战争迫使她不得不一夜之间从天真浪漫的无知少女变成了一个肩扛着几十人负担的一家之主。战争加速了她的成长,经过了战争和难挨的饥饿的洗礼,她再也回不到从前那个脑子里只有艾斯利的年时代了,她变成了一名精明狡诈的商人,她渴望金钱与土地胜过世上的万物。她聪明,善于心计,但这最终没为她迎来爱情,她没有真正了解过任何人,在书的结尾她终于领悟到原来自以为深爱的阿希礼只不过是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美好幻影,而她的丈夫瑞特才是她真正的归宿。“我从来都不了解那两个男人,如果我了解艾希利,我决不会爱上他,如果我了解瑞特,我绝不会失去他”。她为她的固执付出了
惨痛的代价,最终她彻底失去了瑞特与枚兰,她得到了她一直梦寐以求的艾斯利与金钱,可那时她发现她不在需要这些了。
关于书的结局。以前我会不自觉美化他们的结局,我会想,聪明美丽如斯嘉丽,她定可以寻回她的爱情。我会想,深情隐忍如瑞德,他定可以重新接受斯嘉丽的爱。我会想,他们最终会在一起,毕竟明天是新的一天。可是现在,我为他们的故事感到悲哀。因为我想,作者之所以没有明确的写出结局,是因为作者也善待他们,善待了读者,她不忍心明明确确黑字白纸的把他们的结局公布出来。可现在的我,还是意识到了真正的结局,他们的结局,不会在一起。他们不会重新开始他们的爱。我不想,不愿,但还是残忍的猜测了他们的结局:瑞德会选择永远的离开,从此在斯嘉丽的世界消失不见;斯嘉丽永远的失去瑞德,但她最终会在这份爱中振作起来,像个女强人一样坚守着她所热爱的那片土地。
第四篇:读《飘》有感
读《飘》有感
一本书,可以讲述一个故事,也可以找就一个人的辉煌人生。玛格丽特·米切尔凭借一部《飘》开启了她的辉煌人生。普利策奖,美国出版商协会奖以及各种专访的的邀请让她一夜成名,也让那个关于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
我想我是喜欢斯佳丽的。作为奥哈拉家族的大女儿,她的身上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尽管如此,她并不像一般贵族小姐般矫揉造作。她热情奔放,执着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当然,这一切也得益于塔拉庄园的主人——她的父亲杰拉尔德的宠爱,那个喜欢争辩的爱尔兰人,至于他怎么会来到南方,已不是讨论的重点,属于重点的是他把庄园打理得很好,因为塔拉庄园真的很大很大。也因为这些,斯佳丽得以尽情挥霍她的人生,也因为这些,斯佳丽可以毫无顾忌的沉浸在她的少女梦中。
然而,梦总有醒来的一天,当她的梦中情人,十二橡树庄园的少主人——阿希里·威尔克斯的婚讯传来,她的世界塌了。一气之下,她嫁给了阿希里妻子玫兰妮的弟弟——查尔斯。可是,天意总是弄人的。两个月后,查尔斯病死,那个说话腼腆的公子哥留下风华正茂的四家里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一个孩子给自己仍是个孩子的斯佳丽,这是多么诙谐的结局。困难总会接踵而至。很快,南北战争爆发。斯佳丽和玫兰妮一起前往亚特兰大查尔斯的姑姑家,而年轻男人们则应招入伍前往战场。在一次为前方募资的慈善晚会上,斯佳丽遇到了十二橡树庄园舞会上那个与他父亲争执并向她示过好的男子——瑞特。随后的种种便让她与这个男子有着剪不断的情愫。可是,当她总于看清她所爱之人一直都是瑞特时,一切都太晚了。那些死去的人,发生的事,如那场战火般,已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所以斯佳丽只能回到塔拉庄园,就如同他的父亲所说:“土地永远不会欺骗你。”她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明天,会好起来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个故事,但我想,它至少让我更讨厌战争。没有谁有资格去讨伐谁,立场不同而已,但每一个忽视生命的人却都应该得到讨伐。塔拉庄园的管家乔纳斯因错被赶出庄园,心生怨恨,借机报复曾经的主人,这种人是该鄙视的。然而,却也是战争给了他报复的机会。至于斯佳丽,少时的她是轻狂任性的,不懂世故,整个世界在她看来是简单而明了的,她不需去考虑除了自己以外的事情,然而战争却改变了她,她开始不得不担负起一份属于她的责任。那么阿希礼和玫兰妮呢,两个学识丰富的恋人,一个看似坚强,一个看似柔弱,却在战争来临后互调了身份,那个柔弱的娇小姐原来一直都是阿希里的精神支柱。多么不可思议的结局,那场战争摧垮了勇于拼搏的爱尔兰人杰拉尔德,摧毁了庄严肃穆的十
二橡树庄园,摧毁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以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此断定一个人好坏,就如同众人对瑞德的看法一样。那个叛逆的贵族公子,离开了家族庇护,只为寻找一份自己的天地。也许是命运弄人,他遇到了与他个性相似的斯佳丽,在一次次努力下,他打开了斯佳丽的心扉,却因双方个性的强势而彼此错过,最终心灰意冷接受家族的安排。
也许,没有结局的结局便是最好的结娜局,没有人知道今后会发生什么,一切似在冥冥中自有注定,却也需要去经营,没有上天提供的免费午餐,那最多只是个半成品,至于“它”是否会有结果,完全看你的“火候”与精力是否足够······
第五篇:读《飘》有感
读《飘》有感
读《飘》有感1
这是由一场战争引发的故事,这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人传奇的一生,这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探索……
勇敢而美丽的思嘉莉,玩世不恭而细腻的瑞德,纤弱而坚强的玫兰妮,以及一直时候在过去中的卫希礼。但是有些东西不会真的随风而去,而是沉淀在记忆中,成为一种挚爱。
思嘉莉拥有像玫瑰般美丽芬芳的十六岁。她每天有参加不完的舞会和野餐,她是一个庄园高贵的大小姐,穿着华美的礼服,迈着轻盈的舞步,在衣香丽影的舞会上与她的一群追求者们谈笑风生,她也会在人群中寻找那熟悉的身影,有着那时十六岁少女的如花如梦的想法。她无法自拔的喜欢着卫希礼,那是她心中最高的信仰。那时的她是幸福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可是一场战争的到来,一切都改变了,那个十六岁的郝思嘉在战争的洗礼中随着那冲满血腥与硝烟的一缕风逝去了……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卫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德,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德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卫希礼。少女时代的思嘉莉,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拥有许多少女的共同特征:热情、开朗、纯真、浪漫;但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生长在一个优越的家庭,拥有美丽的容貌和智慧,因此她又拥有一般贵族小姐的缺点:骄傲、自大、虚荣、任性。尽管如此,良好的家庭出身、倾城的美貌,让思嘉莉的读后感范文大全身边总是不乏热烈的追求者。按理说,思嘉莉是幸运的,它受到上帝的眷顾,也是维纳斯的宠儿;但她又是不幸的,她深深地爱上了好友玫兰妮的未婚夫——卫希礼。
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当从颠峰跌落时,也许会跌的头破血流,会跌的绝望,会跌的失去生存的勇气。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须要爬起来,迎合这巨大的改变。我对思嘉莉既喜欢又气愤,喜欢思嘉莉,喜欢她的现实,喜欢她的勇气,喜欢她的执着,喜欢她的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有谁敢象思嘉一样公然驾车于街上来往于木材厂,又雇佣犯人做事呢?有谁敢象思嘉一样在守寡的时候急切的站起来接受跳舞的邀请呢?思嘉莉通过用斤斤计较的'赚来的钱,通过各种“残酷手段”,换得了自己的新生,换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另一方面,思嘉莉对待玫兰妮是很好的,是极尽关爱的。我对她的气愤,在我的眼中,她是大胆的,她的想法使她一直在追求卫希礼,她只为了卫希礼,为爱所迷惑。因为迷惑而做了很多错事,直到最后她才发现,原来她一直钟爱的卫希礼并不爱她,也不曾象她所想的那般优秀。其实她爱的并不是卫希礼,而是自己内心的一个完美形象。卫希礼越是拒绝她,她心中的那个形象就越完美。但她永不绝望,永远与残酷的现实抗争,做了一个乱世佳人!抛开心灵上的创伤与悔恨,相信自己一定能挽回瑞德的心。“不管怎样,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思嘉莉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
一切不会随风而去的……
暂无...
读《飘》有感2
布兰妮是我十分佩服的女性。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读《飘》有感3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一部爱情悲剧。斯佳丽这个人物形象让我印象深刻,和我所预料的女主角形象千差万别。她美丽,却虚荣;她渴望让所有人都为她倾心,却不甘心为了某一个人放弃整片森林。似乎她总是以最美的姿态出现,永远是穿着华丽,在舞台中央独自领舞的大众情人。
起初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女人,她不符合传统意义的贵族美女。阿希礼的妻子便是最好的对比,中国的林黛玉也不像她这般虚荣复杂。而在她身上值得肯定的优点便是她的真实,她的从不掩饰内心,她的勇于表白和她的坚强自立。
我想斯佳丽最动人的,应该是她独自一人持家干活,下地种田,照顾家人们的苦难的时候。战争是残酷的,它可以毁灭一个国家,一座城池,一栋房,乃至于一个人。可是她没有因此倒下,她在那个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着实让人心生敬畏。
所以她的与众不同吸引了同样现实风流的瑞德。瑞德像风一样自由,一样难以捉摸。说他现实自私,他后来却主动提出上战场战斗;说他尖酸刻薄,他所说的却都是南方奴隶主们自欺欺人掩盖下的战争形式;说他风流成性,他却为了斯佳丽甘愿放弃从前。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男人与神话般的女人。如果说斯佳丽是南北战争下的“乱世佳人”,那么感悟疑问,瑞德便是战争下的.“乱世英雄”。
可悲的是,悲剧的命运决定了悲伤的曲终人散。直到瑞德离她而去,斯佳丽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瑞德。而不是她一直固执坚持的阿希礼。由于她的固执,瑞德渐行渐远。伤害太多,幸福也越来越远。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故事,但给我的理解却远比爱情高深得多。它也有着比我所想的高得多的艺术境界。而我的感悟,不只是对斯佳丽命运的同情,还有对眼前的珍惜,对机会的把握。
生命总是会有很多后悔遗憾的事情,我们无法做到完全避免,但却能够尽量减少。
不要追寻虚无的东西,而把你拥有的遗忘。有时最近的温暖你早已适应而不去好好把握,直到失去才明白为时晚矣,取而代之的只剩绵长的叹息。
好好珍惜,才不会遗憾!
读《飘》有感4
今天,我终于把《飘》这本书看完了。虽然大人们说这本书不适合小学生看,可我看完之后,仍深有感触。
《飘》以南北战争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思嘉丽的三次婚姻为主线,谱写了一部壮美动人的爱情圣诗。
,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社会圈子里的美女思嘉丽听说自己的意中人亚士利即将和美兰妮结婚,感觉倍受打击。一气之下就任性挑逗美兰妮的哥哥韩查理,并答应了查理的求婚。婚后一周,查理入伍,在军中病故。
思嘉丽为了筹到300美元的地产税款,不惜勾引亲妹妹的未婚夫甘扶澜,同他结了婚.后来,一个黑人抢了思嘉丽,甘扶澜同其他的三k党人聚在一起要为她报仇,北军派兵的压迫,多亏白瑞德带他们转移才脱身,而甘扶澜却被打.白瑞德来向她求婚.婚后两人虽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但思嘉丽仍然念念不忘亚士利.后来他才明白亚士利懦弱无能,根本不能适应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倒是自称与她同类的.白瑞德值得她去爱。但等她明白这个道理后,白瑞德以离她而去。思嘉丽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他找回来。因为此她,依然年轻美丽。
倔强的思嘉丽是战后外国精神的象征。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毫不妥协;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擦了眼泪,努力振作。她爱土地,并向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这本书不太适合小学生看,可我还是大力推荐这本书,愿广大读者都喜欢这本书。
读《飘》有感5
瑞德让我看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思嘉生活在塔拉一个相对富足的家庭里。在战前,南方人享受着诗一般轻柔温和奢华梦幻的生活。他们使用黑人奴隶,瞧不起北方佬,举办聚会…。人群中思嘉总是焦点,男士们为她神魂颠倒。可她一心只有艾希礼。她不同于南方的其他女人,她不关心战争,她没有那么受教养道德的羁绊,她自我她热情四射。当她得知心爱的艾希礼要娶别人时,她简直不敢相信。她热烈地向他诉说着她的爱,她要他娶她。碰巧这一幕被瑞德看见了,从此,瑞德便陷入了这爱的漩涡。
为了赌气,思嘉嫁给了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男人,不久后成为了寡妇。为了生存,思嘉再次嫁给了一个能帮她支付税金的男人---她妹妹的未婚夫,也再次成为了寡妇。她生命中失去了两个丈夫,两个孩子。可她总是能在悲伤饥饿席卷而来时,坚强勇敢地挺过去。她不会沉醉于过去,她总能快速地适应现实,放眼未来。她是一位精明的现实主义者。
在她第二任丈夫死去的那个晚上,瑞德向她求婚了。他说:“我爱你,思嘉,因为我们俩都是叛逆者,是自私的卑鄙小人。只要我们安然无恙,舒服自在,就算整个世界都毁灭了,我们也一点不在乎。”他了解她,他们都不是南方人眼中的上等人。可瑞德还是不一样,他很清醒,他似乎站在整个世界的上空,能看出人性的优劣,内心是有良知的判断,只是他选择成为一个人们眼中的下等人。
他知道思嘉不爱他,可还是娶了她。他用他的方式爱着她宠着她。他说:“我一直照料你,宠爱你,你要什么我都给你。我想和你结婚,以保护你,让你处处自由,事事称心。因为你曾经经历过一番拼搏,思嘉,没有谁比我更清楚地知道你曾受过怎样的磨难,所以我希望你能停止战斗,让我替你战斗下去。我想让你好好的玩耍,像个孩子似的好好玩耍---因为你确实是个孩子,一个受过惊吓但仍然勇敢而倔强的`孩子。”他是那么的了解她,可思嘉总是像刺猬一样刺伤着他的心。瑞德很清楚,他曾说过:思嘉,你总是对爱你的人很残忍。哪怕是这样的一个女人,他还是爱她,小心翼翼地爱着她。他说:“我爱你胜过我爱过的任何女人,且我等你比等任何女人都久得多,我并不介意你不爱我。”
他视他们的女儿邦妮如珍宝。可在一次骑马跳栏中,她死了。他最后的告白中说道:“我喜欢把邦妮当做你,好像你又成了一个没有战争和贫困折磨的小姑娘。她真像你,那么任性,那么勇敢快乐,兴致勃勃,我可以宠爱她,娇惯她,就像我要宠爱你一样。可是她有一点跟你不一样——她爱我,于是我很欣慰能够把你所不要的爱拿来给他。…等到她一走,就把一切都带走了。”邦妮死了,媚兰---瑞德认为的最伟大的女性,也是真正爱着思嘉的女性,死了。瑞德对思嘉的爱也随之被消磨殆尽了。
在思嘉明白过来:对于艾希礼的爱只是一种执念,她是爱瑞德的时候,可一切都变了。瑞德平静地告诉她:“你有没有想到过,我爱你已经达到了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的极限?你有没有想到过,在我得到你之前,我已经爱了你多年?战争期间,我曾多次想远走高飞,把你忘掉,可我总是忘不掉,每次都要再回来。战后,我冒着被捕的危险赶回来,也是为了要找到你,可你却那么匆忙地嫁给了弗兰克。我真是嫉妒死了。倘使那次弗兰克没死,我也会把他杀死的,我一直爱着你,可我又不能让你知道,你对那些爱你的人实在是太残酷了,思嘉。”“我从来都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读《飘》有感6
一本好书不但可以让我们丰富知识,还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许多受益匪浅的道理。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飘》这本书。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里面讲述了主人公郝思嘉的家庭、爱情和婚姻。女主人公是骄傲的,她喜欢别人夸奖自己,同时她也是固执的,在三次婚姻中,他对那个不属于自己的男人——卫希礼“忠心耿耿”,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给予他帮助。在北方佬来临之时,她褪去了胆小害怕,带着刚生完孩子的媚兰,坐着一匹老的不能再老的.马从城市马不停蹄地赶往乡下。许多人都为她的这一决定而震惊。因为当时的乡下早已被北方佬攻下,但她热爱家乡,热爱那一片土地。终于,她回去了,用自己的双手和唯一的黑人奴仆干起了农活。从思嘉身上,我看到的不是正直和善良,她为了曾经的家园,拆散了妹妹和妹夫,并且嫁给了妹夫。她不善良,甚至有那么一点点邪恶,但我认为,她是为了自己那曾经美好的家园,在她身上,我又看到了一种坚强的品质。
这使我不仅想起了20xx年的5月12日......
灾难是残忍的,却也是一次很好的磨练。20xx年5月12日下午,是一个让所有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碎裂的砖块,倒塌的楼房,无家可归的人们......这一幕幕就像电影似的回荡在人们的脑海。但是,当你如今再去走一走曾经那条布满泪水的泥泞小路,你会惊讶地长大嘴巴,因为你会发现,四处不再是一片又一片的废墟,而是冲破灾难的阻力,重新拔地而起的高楼;人们的脸上不再是当时面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语向往......
有时,我躺在床上都会不由自主地想:灾难除了能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痛苦和哀伤,还有什么呢?读了《飘》和在5.12地震中的一篇篇报道后,我知道了答案——还有坚强,在灾难中,我们还能看到坚强。狂风总有过去的时候,也总会带走一些什么,风过之后,有些人望着风去的方向怅然若失,妄图从回忆中找回往日的一切,而另一些人,则在匆匆回首之后走向远方,去追寻风雨后灿烂的阳光。
读《飘》有感7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读《飘》有感8
残阳如血,在乡间宁静的暮色中,一个女人站在空荡的房间里沉默着,无声地目送那个身影行远,没有一句苍白的语言。当她在决然中抬头仰望,希望却从她眼中星星地燃起,蔓延,漫过了一切。
她,永远相信明天!
我第一次把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标题上如此之久——《飘》,无论是从汉字上的“飘”与“风”,还是原文的Gonewithwind,都是随风流浪,随风而逝之意。其中随风流浪的是斯嘉丽的命运,而随风而逝的是白瑞德对她的爱情。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乱世风尘里,她的生命如同苇草般被风拔起,在风中飘荡。后来的电影译名《乱世佳人》,这只满足了吸引观众目光的需要,根本不如“飘”带有一丝悲哀的美感。
斯嘉丽绝对不是善良或有品德的人,她任性、自私,冷酷又不择手段。先后为了钱与虚荣心抢走艾希礼妹妹与自己妹妹的未婚夫,为了维持生活向白瑞德出卖自己,允许工头雇用犯人并折磨他们来获得利润。可她同时又是勇敢而坚定的人,在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帮助自己讨厌的梅兰妮平安生子,在战后满目疮痍的故乡像黑奴一样在毒辣的烈日下干农话,想尽办法,祷告上天,让家人不至于挨饿。
她是坚毅的,尽管战争推毁了她所拥有的一切,她却固执而拼命地在伤痕累累的大地上活着。她顾念着家人,能放下自己曾经的小姐身份,跟奴隶一起下田,也体现了她对人世的执着与顽强。人总是渴望生,尽管许多时候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但人本性中对未来的希望,对明天的期望永不死去。
在烽火硝烟里,第三次结婚的斯嘉丽与一直在她身边的白瑞德走到了一起,但她对艾希礼的余念以及对白瑞德的.忽视却永远地伤害了他。最终白瑞德在女儿夭折后彻底失望与疲乏,死心地离开了斯嘉丽。
此刻她才幡然醒悟,如果她真正了解艾希礼,她就不会爱上他;如果她真正了解白瑞德,她就不会失去他。她爱的和她爱而复失的两人,她一个都不了解。她可能从未真正了解一个人,而她的错误是爱了一个虚无的幻影。
她仿佛失去了一切,因为她多年的信念在那一刻全数崩塌。回想自己年轻时是那样轻松快活,她尝到幻灭的痛苦,如同手术后麻木的疼痛。但此时她却固执地开始了希冀,她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即使失败冷冷地瞪着她,她也会翘起下巴。
“我明天到了塔拉再想这一切吧,明天我就能挺住了,明天,我会想出办法把他搞回来。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另一天了。”
我最为触动的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样的尾句,它是不可磨灭的希望,而这样的宣言近乎悲壮。她仍像流浪儿一样赤着双脚在嶙峋荆棘上鲜血淋漓地走去,一路哭泣一路寻光,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与坚强。
斯嘉丽是真正的苇草,或者说每个人活得都像野地里的苇草。每天无论是被车轮碾压还是被人践踏,当暮色的晚风吹拂时,苇草总能固执地从污浊阴暗的泥地抬起头,仰望天上寥廓的星空,开始对明天莫名的期许。
无论是残疾孩子,还是孑然一身仍在黄牛背上歌唱的老人,或是用粉笔在街头卖艺画虎的乞讨者,他们心中永远活着希望。让他们在寒风中得以站成苇草的姿态,耐寒的形状。
“活着”这两个字的意义远比实际更广博,它是一种不屈的精神,是一首坚忍之歌,而希望是流淌于歌中的每一个词句,每一个跃动的音符。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有的人只看到华美,有的人只能看到虱子。
读《飘》有感9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浅走校园,落花飘零。花之寥寥,叶之清清。悟我与所悟,念我与我念。一切,飘然于心……
飘到了1840年的美国。飘到了南北战争的美国。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斯佳丽看着诺大的塔拉庄园,思恋着白瑞德的归来。可是,物是人非,瑞德早已决心离开。本来女儿邦妮的死就已让他们之间的感情降到了冰点,再加上斯佳丽对艾希礼的念念不忘,更是让瑞德和他近乎决裂。此刻,她很孤单,即使她还有塔拉,仅有的塔拉。
时光会飘,飘得远远的。当年,16岁的斯佳丽高傲叛逆,贪图虚荣,宽广的塔拉庄园宏大壮丽,一望无际。而今,经历了战争的摧残,死亡的洗礼,塔拉庄园已从辉煌走向荒凉,斯佳丽已从稚嫩走向了成熟。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事情,每个人都会经历困难挫折。但是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斯佳丽面对亲人的离去,战火的纷飞,没有选择退缩怯弱,而是勇敢面对。我们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困难时,也应该直面它,解决它。自古成功在于尝试。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在战火烧遍了亚特兰大之时,好友梅勒妮却赶在此时面临分娩。斯佳丽勇敢的接受了任务。虽然从未做过,但是在瑞德的帮助下,她勇敢、果断并成功的帮梅勒妮接生了,她在临危时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果敢决断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青少年,不论面对什么突如其来的状况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心的镇定,以及头脑的清醒。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我们的无限潜能,进而渡过难关。
战火会飘,飘得远远的。战争是一种人类无法言说的痛。战争摧毁家园,摧毁生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战争贯穿了《飘》的始终,美国南北战争,黑人的解放之战。飘得不仅仅是昔日奴隶主养尊处优的好时光,飘得更是战火的离去。我们痛恨战争,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所以,我们只想生活在和平之中。而今,虽然国际社会中仍有许多不和平的现象发生,但是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其他更不幸的人,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在我沉浸于《飘》的世界中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情,战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也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并且那股力量,足以让我沉思良久。我庆幸生活在如此的和平年代,我庆幸我们可以这样快乐的幸福的在校园里读书。生活充满希望,未来充满期待。美好的生活还需要我们努力创造并且珍惜她。乱世佳人,美丽的斯佳丽,勇敢的斯佳丽。我心中永远的飘……
经典是不变的神话,经典是永远的歌声。浅走校园,花开花落。飘飘然,清清语。
飘然于心……
“困难好多,不过还是留给明天去想吧……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读《飘》有感10
有一位女子,她复杂、独特,集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于一身,她接受的教育给了她雅的外表,亦步亦趋地遵循淑女风范,骨子里的反叛火花却不时地迸发出;她争强好胜,渴望得到一切,对得不到的东西有着强烈的欲望。她就是斯嘉丽,长篇小说《飘》的主人公。
斯佳丽的一生是叛逆的。为了报复拒绝她的艾希礼,嫁给了他的小舅子,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又嫁给了瑞德。身为一个女子,自己经商,还像男人一样风生水起,这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算的上离经叛道。
她的一生又是悲惨的。丈夫新婚两个月便战死了;母亲死的时候她却因为战争不能见母亲最后一面;她的女儿邦妮也不幸去世;而当她最终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是瑞德时,瑞德却对她彻底失望并且离她而去。此时此刻,对斯佳丽说,生活中的一切光亮都消失了,她只有塔拉庄园这一条出路,她感到太疲劳了,似乎再也承受不了这些压力。
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摧毁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废除奴隶制这样简单。从深刻的意义上说,它改变的是南方固有的价值观念、传统体制和生活习惯。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这对南方人的心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有的南方人如艾希礼,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甚至还为已经无法挽回的过去,犹如飞蛾扑火,盲目地牺牲生命。这注定他们和南方一样成为历史的.弃儿。而另一些人,犹如斯佳丽,克服了失败沮丧的心里,凛然面对残酷的现实,成为现实中不畏困难的强者,重新前进在生活的旅途上。南方正是靠这些人才重新站了起,恢复了新的生机。
斯佳丽失掉了自己真正的爱情,痛苦万分,但她相信瑞德会重新回到她身边,依然对明天充满信心。这种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决定了她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过去都会成为过去,未会更美好。生活需要这种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勇气和进取精神,不能灰心丧气,即使现在失败了,那又如何?站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不是吗?
读《飘》有感11
《飘》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孩——郝思嘉,在经历了痛苦、战争和三次破裂的婚姻后,她终于明白了爱的真谛,但这时,她的亲人、爱人以及朋友已经离开了她,她决心一定要把爱人找回来……
书中的女主角——思嘉是一位美丽、骄傲、坚强而又勇敢的女孩,她为了让情敌们眼红、嫉妒,便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接着她为了拯救自己从小居住的庄园,甘愿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丑老头。后来,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但却不懂得珍惜,直到这份爱离她远去,她才豁然省悟。思嘉本是个花钱如流水的任性小姑娘,但是她在经历了母亲的死、父亲的精神失常、躲避战争的痛苦生活和炎炎夏日辛苦的劳作等一系列无法言喻的.灾难后,她成熟了,长大了,早已不再是那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了。她像母亲一样,可以把家事管理的井井有条。她爱自己所生活的这片红土地,她和土地一起饱受苦难,富有激情。在她身上到处都透漏出一种不服输,坚定不屈的精神,使得每个人都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瑞德是一位成熟、稳重的绅士,他一直在暗中悄悄保护着思嘉。为了思嘉,他在疯狂的战争中舍命偷走了一匹马儿;为了思嘉,他尽最大的努力让她感到快乐、幸福;为了思嘉,他总是想方设法的挣更多的金钱来满足她的愿望。但是,幸福在一次接一次的意外中,一点一点的流逝而去,直到女儿邦妮的死亡才让瑞德明白,自己对思嘉的爱在岁月中早已消磨殆尽,尽管他以前是那么的疯狂,但爱情却把他折磨的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飘》塑造了思嘉这样一个美丽、坚强的女人,她默默忍受着一切辛酸与痛楚。她是一个女人,却坚强到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而她的美丽也在坚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飘》是一部令人倾倒的小说。我们远不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隐藏着一个如此美妙的故事。翻翻看吧,也许我们会收获到不少宝贵的真情呢!
读《飘》有感12
有一位女子,她复杂、独特,集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于一身,她接受的教育给了她文雅的外表,亦步亦趋地遵循淑女风范,骨子里的反叛火花却不时地迸发出来;她争强好胜,渴望得到一切,对得不到的东西有着强烈的欲望。她就是斯嘉丽,长篇小说《飘》的主人公。
斯佳丽的一生是叛逆的。为了报复拒绝她的艾希礼,嫁给了他的小舅子,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又嫁给了瑞德。身为一个女子,自己经商,还像男人一样风生水起,这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算的上离经叛道。
她的一生又是悲惨的。丈夫新婚两个月便战死了;母亲死的时候她却因为战争不能见母亲最后一面;她的女儿邦妮也不幸去世;而当她最终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是瑞德时,瑞德却对她彻底失望并且离她而去。此时此刻,对斯佳丽来说,生活中的一切光亮都消失了,她只有塔拉庄园这一条出路,她感到太疲劳了,似乎再也承受不了这些压力。
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摧毁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废除奴隶制这样简单。从深刻的意义上来说,它改变的是南方固有的'价值观念、传统体制和生活习惯。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这对南方人的心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有的南方人如艾希礼,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甚至还为已经无法挽回的过去,犹如飞蛾扑火,盲目地牺牲生命。这注定他们和南方一样成为历史的弃儿。而另一些人,犹如斯佳丽,克服了失败沮丧的心里,凛然面对残酷的现实,成为现实中不畏困难的强者,重新前进在生活的旅途上。南方正是靠这些人才重新站了起来,恢复了新的生机。
斯佳丽失掉了自己真正的爱情,痛苦万分,但她相信瑞德会重新回到她身边,依然对明天充满信心。这种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决定了她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过去都会成为过去,未来会更美好。生活需要这种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勇气和进取精神,不能灰心丧气,即使现在失败了,那又如何?站起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不是吗?
读《飘》有感13
炮火、子弹,射穿了和平,打破了平静,硝烟,扰乱了生活。废墟上,唯有那红得动人的野玫瑰拨开了愁苦的思绪,点点红色,染红了大地,斑驳了天际,触动了心弦。
那一本厚厚的《飘》,读起来却没有一种疲惫和不耐烦的感觉,反而常常会会心一笑,不禁觉得这不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世界名著。没有矫情的痕迹,没有高大全的虚假,没有夸张的情节,不知不觉,就已经叩开了自己的心灵。而这本小说里面,最能打动的人的,莫过于女主角郝思嘉。
如果要我用一种花来形容这位女主角,我觉得没有比野玫瑰更合适的了。她既有玫瑰的惊艳与芬芳,也有玫瑰伤人的刺,在乱世中,依旧高傲地抬起头,怒放在一片劫后废墟里。她不像娇嫩的豌豆公主,因为厚厚的床垫下一颗小小的豌豆就彻夜难眠,她是一颗坚硬的咖啡豆,煮开了,就是一壶香浓的咖啡。
南北战争爆发之前,郝思嘉就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她拥有了让 生活在几百年后的我依旧羡慕的一切,疼爱她的父母,阔绰的房子,时时 刻刻等着服侍她的黑奴,威武漂亮的马,还有等着向她求婚的.追求 者。但是,战火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烧毁了,或许就是因为这样, 在一片荒野里面,那颗不断成长的心才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正是因为她已经失去或抛弃从前的一切,她才成长为一个 佳人,一个穿越时空,感动万世的佳人。
关于生活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在郝思嘉的眼里,生活一定是玫瑰色的。但是,那一场战争,残酷地脱去了她生活中那一层玫瑰色的纱罩。
从前万人瞩目的郝小姐,仿佛就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可以呼来唤去的黑奴,失去了痴迷的追求者,失去了疼爱她的母亲。从前阔绰的庄园一下子就只剩下荒芜的土地,从前调皮不谙世事的她,眸子里一下有了威仪。从今以后,生活对于她而言,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每一天担惊受怕,精疲力竭,不再是那个娇贵的郝小姐。
这一个过程,感动我们的,是郝思嘉忍住泪水,深夜赶马车回家的模糊身影;是她弯下腰一点点播种的单薄身影;是她杀死闯入家中的敌人时颤抖的身影。但是,支撑这个瘦弱身躯的坚强,或许是更能触动灵魂的。
正是因为坚强,郝思嘉才能忍受苦难,一路前行。对于一个千金小姐而言,一下子接受生活的磨难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极难忍受的。但是,当她知道家里已经是一片破败的时候,悲痛却是那么的短暂,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短暂。理智让她忍住了泪水,不至于让悲伤夺取自己与生活搏斗的力量。她想到了责任,对家的那一份爱尔兰式的感情和责任让她扛了下来。她一心只想让自家的庄园支撑下去,不管曾经怎么样,不管现在怎么样,只想着将来会是怎么样。于是,哪怕是黑奴都不愿意干的话,她都干;哪怕是父亲已经失了神,常常忘记母亲逝世而给郝思嘉带来痛苦,她也维持着那一份冷静与坚毅。在生活的弯道上,她转得是那么顺利,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丝毫惊慌,但是不经意间,她已经走出了从前的罗帐,看到了生活的本质,也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从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个干练的女主人。
正是因为坚强,郝思嘉才能挺住压力,孤独前行。这一段成长的路,是一段一个人的荆棘路。的确,伟大的灵魂,常常都是孤独的,因为它已经突破了现在,不是现在的人所能理解的了。在那个乱世里,郝思嘉已经突破了过去平静生活里的种种束缚,而周围的人还是没有从过去走出来。所以,在别人眼里,她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恼怒的异类。而这个异类,用她的不一样,让历史铭记。我们看到了她当家时的强势,但是正是因为她的威仪,她才撑起了这个家;我们看到了她开店时的投机,但是正是因为她的果敢,她才抓住了机遇;我们看到了她服丧时的放纵,但是正是因为她的潇洒,她才把握住了缘分,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在苦难来临的时候,在承载着家庭重担的小船快沉没的时候,她果断地抛弃了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小姐的架子、腐朽的礼教、回忆的痛苦,于是,她才能够掌好这艘小船的舵。虽然,她智慧的选择换回来的是别人鄙夷的眼光,她也毫不在乎,她坚强的内心足以将这些毫无价值的指责排挡在外,做好一个掌舵人。
正是因为坚强,郝思嘉才能在上帝毁掉原有的一切之后,在荒原上重新播种。因为她是野玫瑰,坚韧的枝干让她能够在风雨中不卑不亢,丝毫不改怒放的容颜。这,就是对生活的勇气。
读《飘》有感14
《浮生若茶》一文,虽短小但精辟,虽简短但意蕴深刻。细细品味,俨然像一杯清茶,别有一番风味。
故事讲的是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表示他这种人苟且偷生,无用于社会,实在活得没有意思。释圆听后,便吩咐小和尚烧一壶温水送过来。稍顷,温水送了过来,释圆抓一把茶叶放进杯子,用温水沏了,请年轻人品尝。年轻人说这上好名茶铁观音一点茶香也没有。释圆又咐咐小和尚烧了一壶沸水,重拿一个茶杯,放一把茶叶进去,注了一缕沸水,一时茶香满屋。
这时,释圆笑问年轻人,同是铁观音,为何两者迥异。年轻人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味道自然就迥异了。
这个故事告诉年轻人,温馨、安适的`生活,销蚀人的意志,泯灭人的才华,使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这样的人生实在平淡无味,毫无意义;如果生命中充满挫折和坎坷,我们能一次次去克服它,战胜它,生命就会在一次次撞击下,进发出耀眼的光华。
“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茶叶,际遇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沸水?不要抱怨自己今日的平凡、卑微、贫困、苦难,这些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财富,它将激发我们的豪情,激励我们的志气,激活我们的潜能,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建功立业,就像沸水冲茶叶,“茶香满屋”。
读《飘》有感15
娇美的容颜在炮火声中衰老,岁月的痕迹拂过她的鬓角,犁过她的眼角。原本她也有过明艳的青春,只不过家庭的变故和战争使她不得不担上生命里全部的重担。19—29岁,10年里的蜕变成就一位乱世佳人。她叫斯嘉丽。当父亲痴呆,当塔拉庄园被毁,当十口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她站了出来,在苦难中撑起了那个几近支离破碎的家。犹记她在夕阳残照的庄园中高举胡萝卜向天发誓:“我一定要让我的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时的勇气与坚定的眉眼;犹记她为了生计将自己的青春裹挟这利益嫁给瑞德的时候;而想到现在的我们,当朴实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汗水日夜浇灌着城市之花时,当他们在自己生命的锦缎里,裁剪下最美好的岁月,然后亲手逢成城市最华美的外衣时,当他们用沉默诠释着朴实的时候,我们曾感恩过他们,感恩过现在的生活吗?相反,我们给予的却是不尽的.鄙夷或是冰冷的眼神;当父母用奔流的青春做筹码,来换取我们的幸福生活时,当他们在岁月的打磨中,悄悄的将面容褶皱;当那些素色花朵点染着青丝,最后凝成一层笼罩的秋霜时;当那沉重的叹息包裹着无限期待与失望化成恨铁不成钢的打骂时,疼得难道仅仅是我们的身吗?我们怀着对世界的抱怨行色匆匆走在生活中,我们怪世界纷繁芜
虽然斯嘉丽的生活被名利所充斥,仍积极寻找心灵的庇护所。在那乱世中方可苦中作乐,指针迅速拨转到20xx,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于是我看见曼妙的景。风景是窗外流动的画,夕阳西下时,万物有的不仅是静谧,更添了几分浪漫。琉璃易碎,而景仍然亮在窗外。光阴流转,优雅永恒,一窗静地满芬芳;岁月变迁,现世安稳,世事沧桑越千年。在感恩中成长,每日戴着一副感恩的眼镜,我们会发现和平与安宁本成一家,世界本是洗净铅华,美好如初。
斯嘉丽是乱世中孕育的佳人,某种程度上,她是不幸的,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没有被淹没的爱情,没有被战争与死亡的阴影笼罩,也没有用青春与命运赌博。我们在和平的时代享受着人间烟火,品人情冷暖。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学会在感恩中成长,当觉得世事坎坷的时候就想想斯嘉丽吧。——学会在感恩中成长,便会触摸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