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共5篇)

时间:2019-05-15 16:1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

第一篇: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

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

实验学校 王志娟

今天,有幸读了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的内容,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是我能深刻体会到,班里的后进生给课堂给教师带来的许许多多问题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转换后进生这是一个十分痛苦而又反复无常的过程。

下面就内容谈谈我的一些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后进生成就一个名师”,这是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李镇西老师从家庭、学校、个人这三个原因分析后进生产生的三大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家庭原因,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行为和家庭的离异又成为第一要素的首要因素。可见,后进生的产生根源在家庭。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到了学校后,又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各种坏习惯的养成,长期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辱骂和歧视,能先进吗?多么发人深思的问题呀。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理解后进生,明白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反复而漫长的过程,仅想通过几次教育即可转化成功的思想是不可取的。第二,转化后进生的一些技巧。一是要多找后进生谈心,讲究一个“磨”字。因为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除了口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等方式和后进生进行交流。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几点非常好的方法。例如,让后进生写自我评价,让他带回给家长看;让一个帮助他的同学写他的纪律表现;多联系家长,以表扬鼓励为主;在课余时间带后进生游玩,让对方走近教师;通过集体评议,利用集体的力量,评出进步最大、感动本班的十大人物;让学生每天写“精神搏斗”,通过日记走近后进生的心灵;让学生做班干部;作文评选法;推荐一本好书等。第三,转化后进生的几个问题。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感情倾斜,让后进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好,从而唤醒其向上的信心,这非常重要。这要求教师做到,相信他是一个好学生,相信他是一个有缺点的好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镇西老师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很善于利于集体的舆论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告诉学生“你对了”或者“你错了”,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李镇西老师多次强调转化后进生的“反复性”,可见过程的漫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和多一份忍耐。对于日常教学,我们可以对后进生可采用降低要求的做法,使他能够找到一点成就感,满足他一次次的虚荣心,这样才能激发他学习的欲望,从而激发他向上的信心。

第二篇:李镇西后进生转化

读李镇西老师的后进生有感

第一,“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后进生成就一个名师”,这是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李镇西老师从家庭、学校、个人这三个原因分析后进生产生的三大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家庭原因,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行为和家庭的离异又成为第一要素的首要因素。可见,后进生的产生根源在家庭。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到了学校后,又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各种坏习惯的养成,长期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辱骂和歧视,能不后进吗?多么发人深思的问题呀。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理解后进生,明白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反复而漫长的过程,仅想通过几次教育即可转化成功的思想是不可取的。教育人是“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第二,转化后进生的一些技巧。一是要多找后进生谈心,讲究一个“磨”字。有句话是“好事多磨”因为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除了口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等方式和后进生进行交流。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几点非常好的方法。例如,让后进生写自我评价,让他带回给家长看;让一个帮助他的同学写他的纪律表现;多联系家长,以表扬鼓励为主;在课余时间带后进生游玩,让对方走近教师;通过集体评议,利用集体的力量,评出进步最大、感动本班的十大人物;每天十问法;让学生每天写“精神搏斗”,通过日记走近后进生的心灵;让学生做班干部;作文评选法;推荐一本好书等。

第三,转化后进生应该注意几个的问题。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感情倾斜,让后进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好,从而唤醒其向上的信心,这非常重要。这要求教师做到,相信他是一个好学生,相信他是一个有“缺点“的好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镇西老师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很善于利于集体的舆论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告诉学生“你对了”或者“你错了”,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李镇西老师多次强调转化后进生的“反复性”,可见过程的漫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和多一份忍耐。对于日常教学,我们可以对后进生可采用降低要求的做法,使他能够找到一点成就感,满足他一次次的虚荣心,这样才能激发他学习的欲望,从而激发他向上的信心。

第三篇:李镇西:关于转化后进生

推荐语:李镇西老师是一个尊重民主,满怀爱心的教育家,他的方法值得大家借鉴。(推荐人:黄克东)

关于转化后进生(1)

(2012-11-23 06:07:16)转载▼标签: 转化爱心杂谈 分类: 教育

一、你再次问我怎样才能转化后进生。我认为,“转化”永远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能够被转化。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能将所有后进生全部绝对转化,因为一个人的转化需要合力,包括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各种力量,还有他自己上进心和毅力,等等。教师只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者说通过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影响和调动其他积极力量共同转化后进生。但即使如此,我也不敢说任何后进生都可以被转化。第二,任何一个学生被转化的程度也不是绝对等同的,有的可以转化得非常优秀,甚至出类拔萃,有的可能是成为合格的公民。我们意识到“转化”相对的,就能够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减轻自己的思想负担,甚至放下不应该属于自己的负疚感。

当然,对于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我们永远也不会因这种“相对”而放弃或哪怕有一丝一毫地放松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责任与努力。无论如何,做总比不做好。

你还问我,有人说所谓“优秀老师的眼中没有差生”的说法,对还是不对?你可以做出理智的判断了吧?

关于转化后进生,已经有不少优秀的班主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以前在我的拙著中——比如《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等等——有比较详尽的论述。无论是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还是拙著中的一些做法,都只能供你参考,不能绝对照搬。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生都是唯一的,适宜于这个学生的方法也只能是唯一的。教育,的确没有公式可言。

不过,我还是愿意把我的一些体会给你说说,也许可能启发你的思考和实践。

关于转化后进生,我在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感情倾斜。这当然又是“老生常谈”了,但的确至关重要。教师对后进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后进生们几乎是从读小学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关于如何给这样的学生以爱,已经有很多人有太多的论述,我想你也不会一无所知——有时候,不是我们“懂不懂”也不是我们“会不会”的问题,只是我们“愿不愿”。只要愿意,我们总能找到给后进生以爱的方式与途径的。

我想强调的是,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集体。也就是说,不要让某个后进生只感到是老师在爱他,而要让他感到是整个集体在爱他,班上所有的同学都没有抛弃他。甚至有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个人对后进生的爱隐蔽起来,不动声色地转化为集体对这个学生的爱。

举个例子。有一年刚开学,我刚刚组织班上的学生坐在教室里讨论新学期打算,这时站在教室门口的我,看到教务主任正远远地向我走来,他后面还跟着一个学生,垂头丧气的。快走近我的时候,主任大步朝我疾走,到了我的面前他趁后面的学生还没跟上来,便悄悄对我说:“我安排了一个留级生在你班上„„”话刚说到这里,那学生已经走近了,我赶紧打断主任的话,直接大声地对那孩子说:“呵呵,是新同学吧!欢迎欢迎!”我要让这孩子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老师对我非常热情。

然后,我把这学生领到教室门口,很兴奋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是新学期第一天,我们班上迎来了一位新同学!”同学们一听我热情洋溢的口吻,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因为新同学是突然来到我班的,教室里自然还没有他的桌椅。可我不能让他一个人站着呀!这时候,我完全可以动员前排某一个同学:“你暂时先和旁边的同学挤着坐一下,把你的课桌和椅子给新同学,让新同学先坐下,好吗?”我坚信,我这样说,任何同学都愿意的。但这样一来,新同学感受到的只是老师的温暖,因为他看到是在班主任老师的动员下同学才让出桌椅的。我决定让同学们主动让出自己的桌椅,而且要营造一种纷纷让出桌椅的场面。

于是,我好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哎呀,新同学还没桌椅呢!”这其实是一句暗示,因为我长期和孩子们一起相处,彼此早已经有心灵的默契。听见我“叹息”的孩子们都听懂了我的暗示,好几个孩子都举起手来并急切地说:“用我的桌椅吧!”说着他们还站了起来。几个孩子的举动,又“提醒”了其他同学,教室里七嘴八舌地响起了“用我的”“用我的”的声音,而且几乎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我“只好”带着新同学坐走到了前排一套已经让出来的桌椅前。

这场面,显然让新同学非常感动。课后,教务主任特意对我说,这孩子品学兼差,而且很自卑,要我多费心思。我说,你放心,我和我的班级会关心这个同学的。后来,这个学生在班上很阳光,对集体事务也很热心,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些进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集体对他的温暖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未完,待续)

关于转化后进生(2)(2012-11-26 19:29:23)转载▼标签: 转化爱心杂谈 分类: 教育

第二,唤起向上信心。后进生从来不乏自卑感,他们缺少的往往是自信心尤其是向上的自信心。或者说,缺乏自信,正是他们后进的原因之一。所以,唤起对自己的信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切入口之一。

每当我自己感到后进生听不进的话时,或者在我面前很顺从,但实际上过了一会儿就把我的话就成了耳旁风,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一点痕迹,我就问自己:“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当然,教师唤起后进生上进信心的前提,是对孩子无限的相信,相信每一个后进生都有着上向的愿望。

唤起向上的信心,应该从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开始。只有意识到自己很有多优点,他才可能奋发向上。因此,最近二十年来,我每当接触一个后进生,第一次谈话,往往是问他(当然是很自然地问):“你有什么优点?”但很遗憾,几乎所有被我问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表现——先是一愣,脸上迷惑,好像在说:“什么?我还有优点?”然后低头默想,好像试图努力地挖掘出自己的优点;最后抬起头,不好意思地说:“没有优点。”但如果我问:“那你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则往往不假思索地“一二三四”流畅地说出自己的缺点。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培养”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却不认为自己有优点的孩子!

学生说不出优点,我自然会启发:“怎么可能呢?没有优点的人是没有的。这个优点有大有小。比如,你爱你妈妈吗?”

“爱呀!”学生马上回答道,同时会以一种很奇怪的表情看着我,好像再说:“我怎么可能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呢?”

我笑了:“你看,你有孝心,这不就是优点吗?”

这就样,在我这样的启发下,孩子会慢慢说出诸如“我是自己走路上学的” “我在家经常扫地的”“我肯帮助同学”“我乒乓球打得不错”“我同情弱者”(他不一定是这样的表述)等等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我们做教师的,正是要善于发现并且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的萌芽”。这是后进生信心的来源,和进步的动力。

第三,引导集体舆论。

所谓“教育”,从来就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已经成为许多教育者的共识了。但是,我要说,所谓“自我教育”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反思,审视,评价,表扬,激励„„另一方面是学生集体中积极向上的气氛对部分消极学生或者某一个后进生的感染与影响。后者还没有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重视。

班主任要要善于引导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便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前面我讲的那个留级生到我班后,我暗示学生们把桌椅让给他,就是一种成功的集体舆论引导。不过,那只是爱的表达。其实在表扬或鼓励等方面,同样可以让集体舆论成为对后进生的教育。

这种引导不应该只是在遇到具体的困难时,才临时让全班同学表现出“帮助”的姿态。那样的帮助,更多的是教师的意思。教师应该从这个班集体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设法营造出一种既洋溢着温情又充满正气的班风。这种风气,能够让同学们面对某些情况时,自动形成一种力量。这样说有些抽象,我还是举个例子吧。

十多年前前,我做班主任。开学第一天,我就给孩子们赠送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我们的班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给他们推荐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感人至深的小说《爱的教育》。当然还有平时点点滴滴的引导。总之,我们班的确非常温暖。到了毕业前的一个月,每天下午放学后,从六点半到八点半,同学们都要上晚自习。有一天早晨我来到办公室,我班的数学老师对我说:“李老师,昨晚上我发现,晚自习下课后,你班的许多同学都没回家,而是留在教室里继续学习。后来我才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你班上有22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愿留下来,给另外22个成绩差的学生一对一地进行辅导。”我听了大为吃惊,因为我并没有动员成绩好的学生做这件事,这完全是他们的自愿行为;进而我又特别感动,这22位主动帮助辅导同学学习的优秀学生才是真正的优秀!当然,我也有些欣慰,尽管我没有具体地组织学生之间这样的学习帮扶活动,但毫无疑问这也是我近三年来班风建设和舆论引导的结果。被帮助的22个同学好多都属于成绩差表现也不太好的所谓“双差生”,但是毕业前他们却感到了整个集体的温暖,而不是李老师一个人的关心。所以,他们所获得的精神力量,远远不是我一个人的关爱所能给予的。

把后进生始终置于集体的注视之中,让他们随时感受到来自全班同学或温暖或期待的目光,这是我在转化后进生时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未完,待续)

关于转化后进生(3)(2012-11-28 18:47:55)转载▼标签: 爱心转化杂谈 分类: 教育

第四,允许不断反复。不少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见不得后进生反复犯同样的错误——我年轻时也是这样的。他们往往这样批评甚至责骂反复违纪的后进生:“昨天犯了错误,你不是说要改正吗?怎么今天又犯了?你写的检讨还在我这儿呢!你说话真是不算数,说话比放屁还不如!”

我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我年轻时也曾是这样的,见不得学生反复违纪。但是三十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其实,反复是后进生的特点。仔细想想,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别是什么?是不犯错误吗?不是,优秀学生也犯错误呢!但优秀学生是偶尔犯错误,但后进生是经常犯错误。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比如,优秀生和后进生都可能有不交作业的时候,但前者是偶尔不交作业,而后者是经常不交作业——这自然就是后进生了。所以,反复应该是后进生的重要特点之一。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做教师的就会理解甚至允许其反复。这不是纵容,而是宽容,更是一种期待。有了这份宽容和期待,我们便会多一份从容与平和,面对后进生我们的眼光会柔和许多,这柔和的眼光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信任,进而在心里接受而不是排斥老师的帮助。

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从来不要求学生绝对不许犯同样的错误——连大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而是尽量希望学生犯错误的周期长一些,而且越来越长,最后渐渐克服某些坏习惯。

第五,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我从来不认为对学生只能一味地赏识,我对取消批评无原则的所谓“赏识教育”一贯持质疑的态度。问题不在于该批评还是该表扬,而在于面对具体的学生,我们要研究他缺乏什么,他更需要什么。

好,我们来看看后进生。他们犯了错误,当然该批评,甚至如果犯了严重错误还必须按学校规章制度予以必要的惩罚。但在批评的同时,我们也不要放弃表扬。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从来不缺批评,但相对来说,他们受到的表扬要少一些。难道是他们是没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吗?不是,是我们的偏见妨碍了我们发现他们的优点。所以,对这样的孩子,我提出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榜样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第一,人与人之间是不可比的,一味地提倡什么谁向谁学习,未免把人的进步看得太简单了,好像学谁就能够成为谁;在我的班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某个后进生因为向班上的优秀学生学习,于是他也成了优秀学生的“奇迹”。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什么一定要向别人学习呢?我们需要的是发现每一个人精神上的优势或者说尊严的制高点,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但是,表扬的力量则的确是无穷的!人都有尊严,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尊重并承认。任何一个人,当他听到别人真诚而不是虚伪地赞美自己的时候,绝对是很开心的,并且信心大增。我想,连国家主席也不会例外,我们老师不也一样吗?何况我们的学生呢?一般来说,鼓励和表扬,绝对多多益善。每听到一次真诚的表扬,我们的信心就增强一分,表扬越多,信心就越强,其力量的确是无穷的。当然我说的是那种实事求是的表扬,而不是牵强附会或虚情假意的所谓“表扬”。

我曾经教过一个有后进生组成的班。你可以想象,这样的班,后进生可不是一个两个。对付和转化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严肃纪律和严格管理之外,我的“法宝”就是表扬。当然,这个表扬也尽可能转化为集体的表扬。那时候,我每周末都要在全班举行一次“全民公投”,也就是让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评选出当周进步最大的同学。凡是获得票数最多的前十名,我都要征求科任老师的看法,如果科任老师也认为这些同学进步很大,那我就给这十位同学以两个奖励:一是周末带着他们去公园或野外玩,那可是孩子们和我最开心的日子;一是给家长发报喜单。所谓“报喜单”,是我开学就印好的,需要的时候直接填有关学生的姓名就可以了。“报喜单”是这样写的——

某某某同学的家长:您好!

您的孩子某某某,本周在校表现良好,进步突出,特此通报,请予以鼓励,并建议给孩子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感谢您的配合教育,我们期待着孩子继续进步!

班主任

李镇西

我要求获得报喜单的孩子必须拿回家让家长签字,周一返校将家长签字后的报喜单回交给我,由我保存。到了期末,我再做统计——那时我将根据获得报喜单数量的多少,分别给有关同学按一二三等奖发奖品。另外,每个月我都将邀请连续三次以上获得报喜单的学生的家长到学校参加我们的班会课,在班会课上隆重表扬学生,感谢家长。

别看这张小小的报喜单,其威力的确无穷。孩子很开心自不必说——他们很乐意把报喜单给爸爸妈妈签字,并理直气壮地要爸爸妈妈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我觉得这一条很好,反正又不要班主任自己掏钱,呵呵)。家长也很开心,而且感动。他们给我说,孩子打读小学起,就不断挨批评,经常带回不及格的试卷呀写的检讨呀让家长签字。班主任常常打电话给家长告状,要家长“狠狠管教”一下孩子。如果是班主任请家长“来学校一趟”,那他们更是胆战心惊,十分不愿去学校但又不得不去。而现在,孩子拿回家需要签字的不再是检讨而是报喜单,他们被通知去学校不再是“配合教育”,而是光荣地和孩子一起享受表扬的而荣誉。这对家长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

转化后进生当然不是仅仅靠表扬就够了,教育哪有这么简单呢?但是,经验告诉我,在和后进生打交道的过程中,表扬的确力量无穷。

(未完,待续)

关于转化后进生(4)(2012-11-29 21:22:46)转载▼标签: 爱心转化杂谈 分类: 教育

第六,暂时降低要求。我这里说的暂时降低要求,指的是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我们对后进生的要求不要一下子提得那么高。如果要求后进生一步登天,那他肯定会丧失信心的,因为他不可能一步登天。相反,适当降低要求,他则可能会跃跃欲试,逐步进步。

前面在谈“允许不断反复”时,我就说过后进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多年的恶习彻底改正。因此,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就是降低要求,但必须朝好的方向进步。

那年我教高一时,发现一个男生吸烟。如果是年轻时,我肯定会大发雷霆,并“勒令”他绝不许再吸烟。可那时我已经是有二十多年班主任经历的老教师了,知道如果苛求学生,他也根本做不到。何况这个学生说他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学吸烟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我耐心地和他谈心,让他真正明白中学生吸烟的坏处,首先不是道德上,而是健康方面的。谈心的过程持续了很长,彼此都很真诚。最后我对他说,我不要求你一次性戒烟,但你自己得给自己订个计划,每天或每周递减吸烟量。他认真想了想,说第二天告诉我。我觉得他这个态度恰恰表明他是认真的,是真诚想改掉吸烟的坏习惯。

第二天,他告诉我,他以前是每周两包烟,现在他打算争取每周一包烟;做到之后,再减量,争取每周半包烟;然后再争取每天一支烟„„我同意了。我说:“我不可能每天都守着你,监督你的只能是你的毅力和良心。不过,你如果哪一周做到了你的承诺,就告诉我一声,算是给我报喜。如果没做到,不要紧,第二周重新开始。我相信你!”另外,我告诉他,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更不要在班上吸烟,这样影响不好。

计划开始的第一周周末,他很兴奋地告诉我“做到了”,那一周他只吸了大半包烟。我也很兴奋地鼓励他:“继续!坚持!”但第二周周末他没来报喜,我知道他没能战胜自己,但我也没找他谈。第三周周末他依然没来报喜,我也依然沉住气等待着,等待着。第三周周末他又来报喜了„„就这样,经过大半学期的时间,他终于告别了吸烟的恶习。现在这个学生已经参加工作,一直没吸烟。回校看我时,还对我说:“如果不是高一时李老师帮我,我可能现在还在吸烟呢!”

改变恶习需要暂时降低要求,学习呢?也是一样,也要对后进生暂时降低要求。后进生学习差,那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已经极其薄弱,学习习惯也非常糟糕,当然学习兴趣更是几乎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你要求他们马上就冲到前面,不可能。

我在拙著《爱心与教育》中,曾专门谈到如何先降低后进生的学习要求,然后慢慢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信心,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的方法,建议你找来读读。简单地说,我就是根据不同后进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成绩,不同程度地降低要求。或减少作业量,减轻作业难度;或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布置带有个性特色的作业;或干脆不布置作业,而是叫他抄写有关知识的段落„„有一个学生虽已初二,可知识的储备只相当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完全是听天书,考试只能交白卷,那我就让他上课读小说,后来再让他抄小说,这样慢慢让他静下来,逐步让他进入学习状态。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不带有普遍性,但因人而异地降低学习要求,则是一个普遍的原则。遇到考试的时候,我就专门给这些学生辅导——其实所谓“辅导”就是暗中给他们漏题,把第二天要考试的题目给他们反复讲,让他们反复练。结果第二天考试结束,他们非常兴奋地对我说:“李老师,昨天你给我讲的复习题,我反复练了,结果今天考试就做对了!”我说:“是呀,老师讲的你反复练,考试就能做对题,学习就是这么回事,就这么简单呀!”有老师曾经担心,这样做,孩子怎么可能通过中考呢?我反问,难道不这样做,孩子就能通过中考吗?我当时的目的,已经不是如何让这些孩子通过中考了,而是如何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并力所能及地在知识上有所增长。实际上,这样做的效果,至少保证了他们上课坐得住,不影响其他人,而且还有同学后来真的对学习有了信心,成绩慢慢提高了。

关于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显然不只是我说的这些,很多老师又有着丰富的经验。不过,我要强调的是,任何方法都不能百分之百地解决你所面对的“这一个”学生。所以,转化后进生,主要还得靠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科研过程。如果你天天都和一个或一群后进生打交道,只要有耐心,并且善于思考和总结,几年下来,你绝对就是转后进生的专家了。——要知道这可是后进生对你的“培养”和“提升”哟!

第四篇:读李镇西有感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

李镇西,当代著名教育家,久闻大名。近期,读他的《如何转化后进生》,断断续续,感受颇丰。

一言以蔽之,李老师教育的法宝是爱,赤诚、执着的爱。他对后进生的教育也没有什么仙招,他也相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但他执着于尽力而为、竭尽全力。于是他成功了,成功的唤醒了许多迷失的心灵,为许多孩子许多家庭为社会唤醒了希望和力量。如果每位老师都能这样去爱,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那么孩子们会获得更多快乐,会成长的更茁壮。可有多少这样的老师呢?

从李老师身上还学到了理智和诚实。他说教育的确不是万能的。他说我就没有打算要“教育”她、“引导”她、“感化”她的企图,不只是因为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企图和做法注定是徒劳的,而是因为这违背我的一个信念: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人为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本身就是目的。彼此做一个倾诉者,同时又是倾听者。师生双方都不要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并且不知不觉地受着对方的影响。教育的成功,也许正在这“不知不觉”之中。

从教十几年,自认爱心长存。但反思至今在教育领域无所建树,庸碌半生,有几多伤感。究其原因,有自身缺少持之以恒精神的弊病,也有爱而不得其法的伤害,更有缺乏严谨的研究精神的必然。只凭半腔热情,任意为之,成功高兴,失败伤心,高兴伤心之余也就罢了。浅尝辄止,以尽心尽力了来安慰尚存的良知。殊不知,这是懒惰和不负责任的表现。从李老师身上看到的坚持和思考的力量才是成功的力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李老师一身香气,香飘万里,嗅一下,心旷神怡。这香气照出了我的愧疚、照出了我的反思。也许曾用过类似的方法,也许曾找到过合适的方法,但缺少积累反思,经验教训都随风而去,自己仍是一副空皮囊。

今天李老师的信念点醒了我,不再去强力改变什么,我要试着和他们沟通,让他们明白我在想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该何去何从;我还要锻炼自己等待的耐性,等合适的机会,等孩子自己参悟,我不会再声嘶力竭,也不会再气急败坏,更不会强力改变谁了。我需要做的事,是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懂得老师是爱他们的,让孩子们明白老师的全部努力都是给他提供帮助。

教育者要传递给孩子的是正确的信息和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明白老师一直在帮他只要能帮的上,这就够了。他们需要挫折和经历的呼唤,否则没人能帮上什么忙。即使当时他们不买账,摔跤后痛悔不已时的“何必当初”的自责也是老师们种下的理智,而此时这理智就是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的契机,而老师那份无私的爱则给他们改错的情感支撑。

种下爱,是老师的职责,更是老师的收获。它不定期开放,装点你的情感花园!

曾经写过一篇《真知、真心、真情》的文章,提到老师的真心真情,和李老师的观点异曲同工,只不过那是真的放不开自己。为了学生得不理解,不改变真生气,气得自己不知如何是好,肝火旺盛,棍棒交加,甚至气急败坏。虽然事后也得到理解和尊重,但总觉得哪儿不对,现在明白了,是心态。心态不平和,就人急失智,适得其反。恰恰是李老师的点醒了我,以柔克刚,无往而不胜。

第五篇:读李镇西有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的班主任》心得体会

叶金财

从1995年毕业便开始当班主任,一直以来,总想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19年的班主任生活,带出来的学生都很喜欢我,挨过打的学生都很尊重我,过去了很多年他们都很惦记我,但我始终不是学校里最出色的老师,也不是最好的班主任。我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也向别人学习,但进步不是很明显,去年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买回一本《做最好的班主任》,反复读,我才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做最好的班主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写得很实在,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就像是看着一集集《李镇西的故事》连续剧一样,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班主任最该想的是什么?------我最喜欢李老师的回答,“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作为班主任,决不能只停留在管理者的层面,更不能只作为上传下达的工具,作为班主任,要有童心—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要有爱心—即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要有责任心—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要成为专家—源于专业的人格魅力;要成为思想家—做一个反思型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用心灵赢得心灵。

在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李老师看到的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

1、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

2、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

3、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从他的教学中,感觉最大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是在育人,教会本领。他多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不管优生差生,真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都能把自己的体会记写下来,传播出去。当初也不是想着要出书什么的,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现在看来却是无价之宝了,是一份上佳的教育记录。由此,我也开始学习李老师,做好教育笔录,开始总不会写,到后来越写越来劲,遇事便记,有想法便写,越写心理就越有想法。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现在作为级部管理者,我不但要考虑班主任的辛苦,更应注意班主任的培养,班主任做的好不好,关键是思想,然后才是行动,行动过后要不停的反思,记录,改变,提升!

一篇工作小记: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杨莹-------我2002年的学生,逢巧,14年后我又教了一个孩子,杨阔------杨莹的亲弟弟。教学20年,这样的事情很多。而杨阔(现在是单亲孩子),初中毕业前却因与同学打架,几近开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2013年中考后来到职教中心高中班,一个学期后分到我班,分班后班干部选拔中杨阔担任了语文科代表工作,负责收发作业,晨读领读,开始他声音很小,我鼓励他放大,学生不听话,我给他助阵,一段时间后,科代表工作很出色。

一次自习课,我提问了几个数学问题,唉,没几个能回答的,我便又问,那语文咱们认识字儿吧,考一考咱刚学的《师说》(当时刚学完第一段)背的怎样了,叫了几个同学,背的还真不咋样,这时,杨阔站起来说,老师,我背。我说开始,只见杨阔气定神闲,语速飞快,一口气背完,我和同学们都呆住了,回过神,我便大加表扬,提出“向杨阔学习”的口号,自此,杨阔学习的劲头上来了,我又攒了一把火,教室门口张贴“学习之星----杨阔”。后来我见到的便是课堂听讲聚精会神,课下便成了老师的“跟屁虫”,第一次月考下来,便荣升学习小组组长(班级第四名),直到现在,虽然我不教他了,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孩子变了,家长呆了,多次接到杨阔妈妈打来的电话,没别的,全是一个劲的感激。

我们带的孩子,大多基础差,素质低,班主任都叫苦连天,再摊一个学习不好、习惯不好、经常惹是生非的孩子,作为班主任,可以上报、给处分、甚至开除,可是,咱家长把孩子往哪开呀,就一个,好坏都是宝儿,可就是这块“宝”这样了,咱家长就比咱还难。

而就在咱班主任一言一行的无形鼓励中,孩子变了、懂事了、努力了、学习了、成绩上来了、不违纪了……,最高兴的是孩子、最感激的是家长、最欣慰的是我们,到那时你便是家长的恩人,无尽的感激不请自来。

愿我们动心思、勤观察、多鼓励,一点点,一个个把孩子从掉队的后方拉回来,疗好伤,让他奋起直追,奋勇向前!

下载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李镇西有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后感 马尚一中 房文宇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

    读李镇西有感

    做幸福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邵春燕 最早读李镇西是98年出版的《爱心与教育》,那本书里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爱心故事。比如:孩子......

    读李镇西著作有感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突泉三中 张志辉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作为教师的我们读书就是学习,充实自己,在书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

    读李镇西文章有感

    读《在平等中培养平等》后感 《在平等中培养平等》是优秀教育家李镇西在其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中的一篇小文章。虽是一篇小文章,但读后,感触颇深,唤起了我脑海中那有些怠慢......

    李镇西告诉你,转化后进生很简单(精选5篇)

    李镇西告诉你,转化后进生很简单? 2015-05-16 教师帮调皮、不爱学习、不守纪律、爱打架、爱网游……老师,您的班上,是不是也有那么几个学生让你束手无策?后进生是个让很多老师头......

    读李镇西教育有感范文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王丽华 一气呵成的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看着一个个感人的事件,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感动?是惭愧?是激情?抑或是那些复杂的情感......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读《教有所思》有感 众意路小学 张晓丽 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在与一位智者面对面的交谈。暑假期间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颇有感悟。之前读过李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教有所思》读书漫谈 罗紫娟 国培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颇有感悟。李镇西,以前只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他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因此没有认真地阅读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