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独立思考、坚强勇敢、享受人生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吴程程
我一直有这么个观点,教育和抚养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和体验。然而,刚为人父母年轻的爸爸妈妈,不熟悉或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经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很容易导致极端宠爱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言行举动和生活方式对我的孩子会造成怎样地影响。有时又会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样?她到底是怎么看她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细心阅读了一本畅销全美由海姆·吉诺特所煮的教子经典书籍,中文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展现给我们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来处理亲子关系,并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关系。作者告诉我们抚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项需要父母去学习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去总结校正的生活艺术。而不是以吓唬训斥、利诱欺骗、大声谩骂等不礼貌的行为进行低俗恶性地家长权威似的统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值得分享给大家,以便我们反思。
在夸奖孩子们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度赞扬自己的孩子。比方说,“你是最棒的”,“你在妈妈眼里是最厉害的”等等。这些赞扬方式,听起来很有力度,很受褒奖。但是,这很容易让孩子们陷入这种来自外在虚荣的夸奖里,而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很显然,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高级别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周围比自己还要厉害的伙伴,从小听惯了过度式夸奖的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这种差将会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阴影。所以,父母需要转换角度夸奖,需要父母引导孩子们,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孩子们看到他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孩子们这种通过认识自我价值和对自我的肯定,并建立起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将是慢慢人生长路中面对挫折困难时坚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不听话,让你很生气。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觉,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还要陪着她玩耍,甚至还要担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时候;饭点孩子不吃饭,硬盯着电视看动画片,等等。这些时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孩子们平等开放地交流沟通,还要观察理解孩子们流露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尤其是,我们不能对孩子们大声训斥或愤怒地行事,而是温和地对他们说你现在生气了并且为什么而生气。平静地表达你的自身感受,就相当于无形之中你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当他们的生气时候也会进行淡定地沟通。所以,平时应多注意如唠叨,数落,训斥,打骂等等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个观点是,作者明确指出停止帮助和辅导孩子们的小学家庭作业!这种看法显然很激进。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是希望孩子们能自己独立的完成作业,而培养成自身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父母一贯式让孩子们进行家教、上辅导班、课外训练等,通过投入更多地学习时间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们会落在起跑线上。这种趋之若鹜的方式,将会扼杀孩子独立的思考,丧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所以,父母应该结合孩子们的特点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独立的思考,自发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自己的才华。
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迥异的社会习俗,也造就了不相径庭的家庭理念和亲子关系。毫无疑问,两者均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平等、自由、友爱,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西方父母认为只有对子女抚养的天职,而没有中式“养儿防老”的索取回报的想法。一旦子女成人,就应该离开父母享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很显然,在注重宗亲关系的中国是很难赞同认可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不断地去引导孩子们形成独立思考、坚强勇敢、享受人生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在和智慧体现。
第二篇: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绥德第四小学 马晓霞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自从去年孩子进入初中以来,我和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惭愧地发现,问题竟然出在我身上。我每天说出的话正是以前我母亲对我唠叨过的,我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沟通中出现障碍也就在所避免了。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为了达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光有爱和常识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改善与孩子的沟通呢?该从何处开始呢?从改变自己的语言开始。什么样的语言呢?这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我们对临走忘记带伞的客人,只会说:“这是你的伞。”而不会唠唠叨叨说上一大堆话。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父母在跟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
找一种人道的语言来代替我们平常的说话方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智慧的起点是聆听。父母需要开明的思想和豁达的心胸,这样才能倾听到所有的事实。与孩子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
父母要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父母需要抛弃那些拒绝的语言,要学会接受的语言。那是一种保护情绪、而不是批评行为的语言。
父母需要富有同情心的语言,一种萦绕着慈爱的语言。他们需要能够传达感情的语言,需要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需要能够鼓励善意的句子,需要能够导致领悟的答案,需要能够传播尊重的回答。这不但能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信而可靠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教育了孩子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和体贴。
当孩子遇到困难哭闹时,平静的指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当出了问题时:要回应,而不是反应。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要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父母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孩子总归是孩子。接受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愿望。使孩子把情绪通过语言发泄出来,或者通过象征性的渠道。我们限制行为但是不限制愿望和情绪。在作出限制时,态度既要保持父母的自尊,也要保持孩子的自尊。限制不能专断,也不能反复无常。限制要明确、清楚。作出限制时,语气必须坚定。要表达出权威,而不是侮辱。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权威需要简短和选择性的沉默。家长选择沉默,可以给孩子自己思考和做选择的时间和机会。家长充满同情的、简短的回答可以阻止琐碎无效的辩论。限制的语言越简洁、越客观,孩子越容易接受。对待违反了限制的孩子,父母决不能跟他争辩、罗嗦。在他们不可接受的行为制定限制、执行限制时,我们表示了尊重,这样就为孩子尊重社会中的规则做好了准备。
时间表的专制。孩子不需要催促,但要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的任务留给他们自己。要限制孩子看电视。孩子的成长和满足更容易从专注的努力中获得,而不是不动脑筋的看电视。孩子需要试验、努力的机会,需要在没有催促或者辱骂的情况下学习。
不要否认孩子的体会,不要驳斥他的感觉,不要否定他的愿望,不要嘲笑他的品位,不要贬低他的主张,不要污蔑他的人格,不要怀疑他的经历。相反,所有这些,我们都要承认。承认并不意味着同意,它只是表达对孩子意见的理解与尊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难堪的挖苦和严厉的陈词滥调。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不该贬低孩子的形象。
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要把精神集中在如何改进上,而不是过去的缺点上。这样做避免了责备,提供了指导和希望。不要批评孩子,而是要引导他们。要说出麻烦所在,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当孩子乱扔、乱放东西时,我们不要咆哮,不要发怒,只要平静地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不要说:“我早告诉你了。”发怒的三个步骤。(1)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在跟孩子打交道时,我们有时会发脾气。(2)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羞愧。(3)处于安全考虑,我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
家长处理自己的愤怒时,只是描述自己的心情,以及以后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不愉快。不要提过去的牢骚,不要翻旧账,不要说他是没条理的人,也不要说他不负责任。
在发完脾气之后,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把自己的感情、想法写下来,写在纸上的话也可以成为修复受伤感情的有力工具。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就需要利用每个机会强调他们积极的一面,避免使用贬低性的言辞。夸奖孩子的时候,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
父母要学会伤害性较小的拒绝方式,在孩子的幻想中同意你现实中无法同意的事情。
在影响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说话的机会。依赖是敌意的温床。要想减少敌意,父母应给孩子提供体验独立的机会。孩子越自主,敌意就越少;孩子越自立,对父母的不满就越少。父母要学会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了。帮助他建立起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信心,从而帮助他成长。
在受到孩子攻击时,不要回到对待孩子的老路上去,这需要克制,更需要技巧。
只有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还需要运气和技巧。
第三篇: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原来跟孩子的交流如此重要而又如此复杂,简直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一门学问,这不单单是你对着孩子说“我爱你”就足够了。这本书从方方面面来向我们介绍了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作为一名教师,也作为一位家长让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又一次得到了提升,与孩子的交往又有了更多的诀窍。我就两方面来谈谈感受:
一、与孩子有效的沟通
有人说,让一个人出生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让一个人健康成长需要付出很多。书中所提供的种种沟通的技巧,对我们实现与孩子间有效的沟通很有帮助。这本书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却抓住了教育的核心——— 接受与倾听、理解与尊重。对与孩子的沟通我有以下浅薄的看法:、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小学生往往对居高临下的父母持否定态度或产生逆反心理,这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关。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具有批判性,对成人的话会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渴望平等”是这一时期孩子的最强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长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谈话、商讨的方式。父母要以比较民主的教育方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力。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和用权威语气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谈话时常用“你应该怎样”、“你必须怎样”,这是一种强行的命令式口气,如果变成商议的、讨论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样”、“争取怎样”、“建议你怎样”等等,孩子或许更容易接受。、把爱和鼓励放在嘴边,不要埋藏在心里。我们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我们摧毁一个人也就是摧毁他的自信。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扬和肯定,希望得到赞许和承认。因此,当孩子失败、失去自信心的时候,父母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句鼓励的话往往会使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可悲的是多数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不是鼓励、承认和赞许,而是指责和训斥,致使孩子真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破罐子破摔。
二、让孩子学会选择和负责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选择的路口,每个人终将独立地去面对生活,承担好与否的结果。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永远代替孩子去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事或责任。如果在小学、中学阶段父母能适当放手,不替孩子选择,让孩子自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懂得负责,这样对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行是有好处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选择的时候就得承担选择的后果。那么,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孩子学会选择和负责呢?、让孩子懂得:谁的事情谁来做。在学习上、生活上,我们要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认真做。家长不要总是做他们的拐杖,生怕他们做不好或是做扎了。特别是要明确告诉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不是父母和老师的事,既然是自己的事,就要认真的做,所做的事自己负责。这样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性,这里的独立应包括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让孩子铭记:谁的责任谁来负。在孩子的教育中,作为家长必须改变大事小事一律过问、包办代替的做法。特别是当孩子有过失时,父母不必焦急,该受的处罚应让孩子去受。比如说,由于晚起早上上学迟到、贪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用具丢三落四„„影响学习时,就让孩子去承受批评教育。一般来说,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补救,此时所记住的教训应该是深刻的。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能力,就应当让他自己承担责任,以便达到让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弥补、自我教育和自我改进的目的。同时,也要告诫孩子: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 而且必须要坚持下去,要证明给别人看,我能行!、让孩子尝试:谁的成功谁体验。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体验过成功的喜悦,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动力和一生的情感发展。因此,父母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孩子积极地争取成功、体验成功,这样可以提高孩子成就的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孩子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当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成绩达到了所期望的水平时,劳动取得一定成效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肯定。因为这些成绩是在困难的基础上取得的,家长的表扬与肯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并且也能做好。
我们在指导孩子学会选择和负责时,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带给孩子良好的感觉:“我在父母心中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和神童相比。父母要调整好心态,尊重孩子与别的孩子的差异,多给他们赏识与鼓励,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当孩子获得成功后,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他们才会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获得精彩的人生!
第四篇:我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我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榕湖小学五(2)班杜晨明家长
感谢榕湖小学给家长布置学习任务,指导我们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不然我还不知道这本书呢。家有小女初长成。随着女儿慢慢成长起来,我们作为她的父母,在伴随她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要做个称职的父母,仅仅有对她的爱是不够的。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往往缺少的是如何跟自己孩子交往、沟通的知识和技巧而不是智慧。教育孩子问题是一门必须学习的专业技术。
首先,该书提醒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首先要端正自己对孩子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我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满意时,对孩子的学习不满意时,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们总是喜欢用成人的思维习惯来批评她教育她,用成人的常规做法来指导她要求她。这样做往往连最简浅的道理孩子都无法接受,从而使我们无法和自己的孩子做到有效的沟通,有时还会事倍功半或者适得其反。如果我们学会了把孩子当客人一样对待,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朋友一样遇事有商有良,沟通时做到和孩子平起平坐。这样的效果肯定会比我们原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好得多。这本书启发了我们,既然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骨肉,我们不妨把对孩子的“爱”化作具体的行为:把孩子当成朋友和客人。并且一定要切记:不当的说教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抹不掉的阴影,毫无效果的对话、说教和批评只会与自己的孩子产生距离和怨恨。并且会贻误自己的孩子一辈子。
另外,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要接触社会,要面对新事物,在成长道路上会出现许许多多我们意料不到的问题。这本书指导我们在孩子碰到问题时,我们在纠正孩子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她在一起,父母理解她。而不是简单的针对其行为。甚至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她。千万不要做不恰当的评价,不能辱骂她。辱骂只会伤害孩子。只有从孩子的切实感受入手,理解她尊重她最后才可能达到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的目的。
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称职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教育都需要技巧。这本书的作者是西方人,尽管有些观点不是很适合我们的国情,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它告诉我们家长要如何“爱”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如何获得和使用技巧与孩子交往,非常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值得我们好好读读。
第五篇:《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读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最大的感触是,父母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好的父母需要技巧以及良好的洞察能力。与孩子的沟通是一项艺术,孩子的话不都是无知的,因为他们内心纯洁,所以他们话语中所表达的信息密码,才是真实直观放映他们的内心活动。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所以这时是需要我们同他们有良好的沟通,试着从语言技巧上,去消除他们的情绪波动。
九岁的埃里克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因为下雨而取消了。面对孩子的怒火,假如这时他父亲还说: “天气不好,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那一切将会变的更糟,以前他父亲总是会让事情变的更加不可收拾的。但是这一次,埃里克的父亲没有这么说,他尝试去换了种说法:“你看上去很失望。”
埃里克:“我当然很失望了!”
父亲:“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埃里克:“是的,正是这样!”
父亲:“那听起来真遗憾!”
埃里克沉默了一阵:“哦,不过以后还是可以玩的。“显然,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表现的对怒气无所谓了。
其实,语言就像一把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很多事情上,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父母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偏要那么想。沟通造成的障碍,伤害了孩子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孩子的念头有时候很稀奇古怪,但那却是他们内心真实反映,他们渴望能被理解。假设是个陌生人,他们都会感激那些能感同他们自身遭遇的人,何况是个孩子?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句话多么的温馨,一点也不难说出口,可是现实是,又有多少的父母意识到去理解、鼓励孩子。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更多的父母选择的是责备和打骂,又有多少意识到开导沟通的重要性?用心的沟通,技巧的沟通,才能拉近彼此的心。
同样换位到师生的关系,也因如此。我想,这些沟通的技巧,将会永远的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