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四年级》有感:求同存异[5篇]

时间:2019-05-15 16:1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大学四年级》有感:求同存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大学四年级》有感:求同存异》。

第一篇:读《大学四年级》有感: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

——读《大学四年级》有感

王小波的小说集《大学四年级》真是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书。故事幽默诙谐却述说着生活本身的荒诞,透过故事描写社会对欲望和人性的扭曲和压制。虽然王小波长得比较抱歉,可他的小说在九十年代确实是鹤立鸡群的。

看这本书就像听一位疯疯癫癫的老者在讲述过去的故事,说他疯癫是因为你知道他说的话大多不真实,可你会持续听下去,因为他时不时地就冒出一句至理真言让你相信这事儿确实发生了。比如看到在“黑铁时代”里聪明人被栓成串,逐一的放到黑铁公寓的格子间里,我刚想质疑此情节,作者突然写到“你知道的吧,这世界上最不幸的事就是:吃了千辛万苦,做成一件傻事情。”想想自己确实也做过不少这类傻事,只好信以为真继续读下去。

作者的“黄金时代”埋没在云南的穷乡僻壤中,除了生活的困顿外还饱受精神迫害,于是才会幻想知青王二和陈清扬逃到当地阿昌族做铁匠再生一窝小崽子。可以想象在无数个阴冷潮湿的深夜,作者看着天上的月亮、想着看不见的未来,确实想一走了之。“假如当初搬了过去,可能现在连汉话都不会说了。”

作者的“白银时代”是在严格管控的环境中写作,除了不能自由创作外,写的东西总是莫名其妙的被改或被毙,可他还是要挣这“四个字一毛钱的稿费”。我想这是每一个给上级写过东西的人的必经之痛,写任何的公文都是“反反复复复复复复复复”的过程,写出来的东西和最终定稿的东西差了十万八千里,本来写的是《长恨歌》结果却被改成了《出师表》,最终改得连再看一次的勇气都没有。没有此种经历的人定是无法理解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写同性婚恋的东西很少,因为那个时代整体保守,对同性恋也是持管制态度,这在《东宫西宫》中可窥一斑。现在社会对同性恋越发宽容,前一阵台湾已立法同性婚姻合法。我以前也看不过与大众不同的行为,认为不婚、丁克等有悖人伦,可这些年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爱惜芳心莫轻吐,且叫桃李闹春风” 其实同性也好、异性也好,只要不强迫对方,是自愿和幸福的结合,这有与他人何关呢?

平安小果果写于2017年9月25日

第二篇:读《大学四年级》有感

读《大学四年级》有感

不光

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像小波这种死了才出名的人古今中外不在少数,著名画家梵高,科学家布鲁诺,埃菲尔铁塔设计者埃菲尔无一不在此列。

固然他们皆渴望能在有生之年扬名四海,这是毫无疑问的。最好能在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诚如张爱玲所言:“成名要趁早。”然而,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他们既没有像韩寒那样年少成名,也没有像翁贝托·埃科那样大器晚成。

《大学四年级》反映了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无情的压迫与残害。王小波在小说中采用了惯用的象征手法,意识流的刻画了看似荒诞实则深藏韵味的那个特定时期。

此小说中,作者用“黑铁时代”隐喻文革时期,而束缚知识分子的唯一固定场所便是黑铁公寓。在此,我倒不想大谈特谈那个时代或者那个时代发生的一切,我只想单纯的就文章中的一些句子谈谈。

“假如有样东西人人说好,那它一定不好,这是一定之理”。这句话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当然是对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的诠释,那个时代人们都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然而,人多力量大,三人成虎。当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正常时,唯一正常的你就会被当做异类。唯一能让自己感到的宽慰的一句话只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我听说癌病房里的病人总拿死和别人开玩笑,已婚的女人和未婚的女人间总拿性来开玩笑”。人们往往喜欢拿自己即将得到或已然得到的东西与别人开玩笑,因为已经得到的东西的这类人,会觉得其价值比没得到之前低廉不少,而为这些东西正苦苦追求却还没得到的人,会觉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异常珍贵。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人的“贱”性所在。这就好比谈恋爱,恋爱期间,你会把对方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呵护备至,颇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感觉,一旦喜结连理,昔日的感觉便一去不复返,总有一种已是囊中之物的感觉。这便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二奶、情人就是这么出现的,最终可能导致妻离子散。

“既然她说我是傻帽,相必我就是傻帽了,但她也该告诉我,我到底傻在哪里”。这里颇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即使是在侮辱。这里也有一种数学思维在里面,凡事要用实例证明,要有严谨的态度。既然你说我傻,你应该指出我哪里傻,做到哪些事显出我的傻?后来一看,王小波是理科学士,便了然了,小波先生的文章经常显露着理科思维。

“这世界上最不幸的事就是:吃了千辛万苦,做成一件傻事”。这个世界傻人很多,而傻事之数量比之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做傻事的不光只有傻人。相信如今很多的大学生都觉得参加高考就是他们最不幸的事,寒窗苦读十几载,可谓吃尽千辛万苦。而更增加不幸的是居然考上了大学。他们肯承认这是傻事,却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是傻人。更为无奈的是,明知是傻事,还不得不为之。何其不幸,何其悲哉!

“深思熟虑的的结果往往就是说不清楚”。所以说有时想得太多不如不想,有时还是要相信第一感觉。第一感觉的确是个不错的感觉,一见钟情就是这种感觉。自然,第一感觉只是一种个人的主观臆测,这是与唯物主义论是相违背的。所以,正常情况下,还是要学会思考的。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要掌握适度原则。

“假如人成为商品,就应该遮着脸”。商品,顾名思义,是要被交易的。当然要被包装。没包装不成其为商品,至少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而人要成为商品,自然免不了包装。但包装人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只能自己把脸遮住就当作简单的包装了。

“有件事情你看着很笨,但别人都那么做,那就是因为不这么做就要倒霉”。所以大众的力量是可怕的,在一个正确的指导方向下自然会很好的发展,倘若思想出现偏差,人们集体做着愚蠢的事,那么你一个聪明人要么被他们所同化,同流合污,苟且存于世;要么愤世嫉俗,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于是诀别与世。到底如何抉择,则全在于个人的价值观。

“我还没有活到等女人的年龄”。等人的确是比较痛苦的一件事,于我而言,被人等更使我痛苦,我会有一种愧疚感,因此我一般很守时。等人需要一种境界,尤其等女人。而达到这境界最好的方法就是时间的积累,随着年纪大了,心态平和了,自然会对等人这事看得渐透了。可惜作者还是个大四学生,年轻气盛,自然没有达到那种境界。

“对于女人来说,爱慕虚荣不算个毛病。我不会爱任何一个不爱慕虚荣的女人”。个人认为爱慕虚荣不只是女人的专利,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会爱慕虚荣。可能只是在女人身上能得到更强的体现。爱慕虚荣的确不是个毛病,这可以谓之为人的一个天性,如同害羞会脸红一样。一个女人要是骨子里没有一点爱慕虚荣的心理,那她肯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人了,甚至很可能不是人了。所以“我不会爱任何一个不爱慕虚荣的女人”。

“玻璃上有一大片水,后来留下了一片白蒙蒙的污渍,和白内障病人的眼珠子很相似”。这是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玻璃上有水,一段时间后会留下污渍,白蒙蒙的。这种情景相信大家经常会见到,但是很难把它与白内障病人的眼珠子相联系,但是作者做到了。由此可见作者生活之阅历,思考之深度。

“在黑铁公寓里,尊敬就是最大的虚伪,虚伪就是最大的轻蔑”。用一个理科生的思维,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这样,“在黑铁公寓里,尊敬就是最大的轻蔑”。在数学公式中,有这么一回事,若A=B,B=C,则A=C。分别把字母A、B、C换成尊敬、虚伪、轻蔑,便可得上述翻译之句子。文革时期,没人会尊敬知识分子,除了知识分子自己,有时甚至自己也不尊敬自己。所以那个时候谁说自己“尊敬”知识分子都是“虚伪”的,他们其实对知识分子轻蔑至极。

第三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王正海

《礼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几千年来影响经久不衰。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精神象征,校长要想管理好一所学校,首先也要从“正心、修身”开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养,内外兼修,努力做到“九正”,即“正心、正行、正言、正身、正德、正听、正视、正事、正思”,聚和谐之力,养浩然之气,方有可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完善自己的教育历程。

正心 :作为校长,首先对教育事业要抱有崇高的情怀,心专意诚。要学会不断在学习中、工作中进行心灵的自我历练与升华。坚定教育理想,做一个忠实的教育工作者和精神的高贵者。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长所短,扬长避短,博采众家之长。

正行:校长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会影响学校的风气,经常性的检视自己的教育与管理行为将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校长在采取行动前,应该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把学校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合理诉求进行综合性思考,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避免呆板苛刻的平面化的管理,不断丰富管理的内涵。

正言:校长是代表上级管理学校的,讲什么话及怎么讲话对学校和教师而言都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校长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校长要坚持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讲、不利于稳定的话不讲、空话套话不讲、违背上级政策和教育规律的话不讲、兑现不了的话不讲,危言耸听的话更不能讲。校长要练就“色思温、言思忠、貌思恭”的气质;要言行一致,少说空话与套话,言必信、行必果。

正身:作为一位校长,要想办好一所学校,自身的修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本人认为,当好校长首先要大气,要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博大的胸怀与气度,既能入世、又能出世,“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懂得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德:办好一所学校与校长的道德、学识、能力、思想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相比较而言,道德比其他几项更重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校长良好的人品与口碑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与结盟即墨、胶州传统名校的校长交流就能够发现,这些校长们表面看起来并无过人之处,但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有一种朴素的道德力量---“常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把平常事做好做出色就是不平常;把简单的事坚持不懈去做就是不简单。“团结才能做事,合作才能出众”。做校长要学会与人为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注重感情投资,打造一个优质的教育教学团队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长期默默的坚守。

正听:“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不正则事不达”,校长要多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和其他渠道传递的讯息,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力争未雨绸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争取主动。教育的智慧在老师和学生中,校长要努力做到“从谏如流、从善如流”,要明白思路决定出路的道理。正事:校长要做到“格物致知”,经常性的思考教育规律,明晰学校管理的内在规律,心中始终明白哪些事情该做,怎样做最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在工作中坚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汲取教训、立足现实、谋划未来,实事求是,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对正在开展的工作力争做到视野开阔,心中有数。

正思:目前,学校繁琐的事情比较多,我们慢慢没有了学习思考的习惯和时间,久而久之,感到事业的苍白和思想的匮乏,与教师和学生愈行愈远、与教育事业本身愈行愈远,这是校长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当今教育改革一日千里,各种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不学习和思考最终必将被淘汰。多读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书可以使校长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流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找点时间,找点空闲,读几本好书,工作修身两不误。在困难面前,唯有“理性分析,合理抉择”,方显校长的智慧与才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是教育的永恒信条,创新性的思考方能彰显教育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要做一名合格的校长,必须时常反躬自省,坚守“要做事,先做人。人不正,事必败,人若正,事半则功已”的道理,在喧嚣与繁杂中,时刻坚守“正心、修身”,为自己点一盏心灯,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坚持教育创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这个暑假重新拜读了经典儒家著作《大学》,这本书其实不长,全书宋代儒家大师朱熹统计一共有1753个字。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经和传,经有一章共205个字,传10章共1548字。然而就是这不到两千多字的文章中蕴含着巨多的哲理。如今我们随便写一篇文章就是3000字以上,硕士博士论文更是洋洋洒洒就到了几万字,还有些博文、知乎文章却读之无物。“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看来墨不在多,有意则灵呀。

这次读后感重点分享我特别喜欢的句子,也是对我非常有启发的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刚开始还真把“大学”当成我们的大学,但是这里的“大学”是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解释过来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自己理解的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意志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大学》里面有很多类似的句子,总是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地给我们讲道理,告诉我们我们确实可以做大事,但是我们需要一步一步从小处着手,只有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了,把基础打牢了,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目标。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讲的就是这意思。

《大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人的一部儒学著作,在其中它特别强调诚信,指出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中最后落脚点到了格物致知,但是也在告诉我们“诚”,其实我觉得“诚”也并不是讲的诚意,一个人对别人要诚信,对自己也要诚意。很多人都喜欢自己骗自己,有时候明明知道事实不是他所想的,他却偏偏自己安慰自己。有时候明明想做成一件事情,明明知道做那件事情自己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恐惧贪婪最终还是没有做,自己忽悠自己。“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事杂;为学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这段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学者”要“诚”,如果不“诚”,那么就不能做善事,也不可能是善良有善心的。这是在做人方面,做事方面也是一样做学问,学习心得事物,如果不诚心,那么事情最后也是做不好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只注重短期利益,眼光却不放长远,殊不知,不守信约,我们可能有暂时的财利;有了诚信,我们却会获得终生的财富。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在成长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修养诚信的美德,它将会使我们未来的人生和事业受益匪浅。

“大德教化,兼善天下;小德川流,独善其身”。在《大学》中还强调我们要修身,认为做人的要诀就在于把全部的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古人也说过“兰芳不厌古幽,君子不为名修”、“高于微言,所以修身”、“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苦;君子道玄而修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可见古人对于修身是多么的看重。在《大学》中写道“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行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治理天下和国家,严峻刑法虽可收敛一时,但却会引起潜在的忧患,不如修养道德,推行仁义,广布德择,凭借德政,推行仁义,则山不可当,水不可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治国理念﹣﹣推行仁政。其实纵观整个《大学》,它无处不在给我们传递正能量,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做人它都告诉我们要仁义,要诚信,要着眼长远,要温和。我认为身处在这个物欲横流、快节奏的社会,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读读老祖宗的书,听听他们的话,及时摆正自己的心态,更需要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刻唤醒我们心中的善良。人之性好比千里马,因后天气拘物弊,有的变成千里马,有的变成驽马,有的变成病马。我们本性善良,只因物欲所扰,情欲所障,而迷失了自我。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人生的真谛,认识自己,修将自己,明白大道之本,识透生命之源,成就自己。

《大学》已经流传几千年了,这么多年一直被人们钻研学习着,虽然我已经翻阅学习《大学》几次了,但仍然是只有粗浅的认识,想必还是要继续学习学习,可能才会有更深的了解,也希望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学一学。

第五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13通信1班 张扬雪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学生签名: 提交时间:2014年12月

下载读《大学四年级》有感:求同存异[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大学四年级》有感:求同存异[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大学》有感

    1.《大学》 ——曾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寒假中拾起这本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

    读《大学》有感

    一直感觉四书五经这一类的古典书籍是神圣而难以让人琢磨的,所以一直没有勇气去解开这一类古典著作的神秘面纱。这次青马学员的任务就是读古典书籍,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就去......

    读大学有感

    我读《大学》有感 广州市黄埔区荔园小学六班陈念慈家长:陈宁 初读《大学》是三年前,三年来断断续续读了有五、六遍,每次读完《大学》后我都有诸多领悟和感想,概括起来就是两方面......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广州是黄埔区荔园小学 六班陈念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一个寒假过去了,寒假不仅有游戏,也有学习。虽然寒假作业很无聊,但是也有一些有趣的作业,今年的寒......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一):大学之道在"修身"丁茂顺《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后被列为《四书》之首。那么,《大学》讲的是什么呢?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修身"二字。一章......

    四年级读《养花》有感

    四(4)吴雨美化环境,丰富生活,需要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否则"连棵花都养不活".这是我读老舍的《养花》,所得到的启示.老舍养花不顾自己的病,也不管狂风暴雨,对花倾注了全......

    读后感(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从教十余年来第一次体会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想把自己和孩子读《大学》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