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第一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喀喇沁旗委党校 刘淑莲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读书要有鉴别,最好读经典。读一本经典能抵得上读几十本普通书籍。“夜阑有梦书为枕,读到更深换天晓。”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床头必放一本书,诸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外名著》、《我的诗词与人生》、《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等等,都是我的床头佳品。当生活遭遇挫折、困难时,它就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就是一种力量,它与我共同度过每一段悲伤与喜悦、失败与成功;它又像黑夜里的灯塔,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激励我勇往直前。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读了2017年祝勇所著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书中作者选取了故宫收藏的宋元明三个朝代的艺术藏品,以书法、绘画及人物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反映了苏东坡的传奇人生。读完此书回味悠长,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苏东坡。

一、可敬旷世全才的苏东坡

苏东坡是一个全能型文化巨人。在诗歌领域,他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代表;在词的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公认豪放词派开创者及代表;在散文方面,他与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代表,欧文如潮水,苏文似大海;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北宋四大家,他排名第一;在绘画方面,与表哥文同称为湖州竹派代表;在哲学方面,北宋三大派:官学、洛学、蜀学,他是蜀学代表;在史学方面他英才绝识,颇有见地。我想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取得这七方面其中任一领域的成就,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很不寻常了。苏轼在19岁时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最高分,名动京师。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几起几落,生死未卜,人生沉浮,情感忧乐。青年时代的他,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中年时代的他,搏击风雨,越挫越勇。老年时代的他,达观淡泊,笑傲人生。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可爱、可敬、可崇、可拜、荡气回肠,精彩绝伦。他身上凝结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公元一千年代的十二位“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

二、为政心系百姓的苏东坡

纵览《习近平用典》一书,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轼的诗文。2012年,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物心先腐,而后虫生”,2014年,总书记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引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4年4月30日,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引用“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总书记对苏轼著作的多次引用,更加彰显了苏轼政治思想文化的内涵和人格魅力。

66年的人生历程中,苏轼宦海沉浮了40年,在朝廷做官7年,在地方做官33年。在执政为官时他始终家国天下,时刻怀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坚持做人以廉为首,理政以廉为上,秉承着“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操守。常怀爱民之心,常谋利民之事,敢于上谏。有一次,朝廷为庆祝守军在北方边疆取得的胜利,仁宗下令宫中要多悬红灯,但宫中红灯不够,负责去民间买灯的官吏们强行要求老百姓减价卖灯,搞得京城内外怨声载道。苏轼知道后,在朝堂上当面批评仁宗说:“战争胜利固然可喜可贺,但是庆祝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如果现在这样处理,就会把好事变成坏事,会失去民心的。”仁宗接受了他的纳谏。正因为苏轼深入民间,因此知晓政策法令的利弊得失与黎民百姓的生活疾苦;1071—1089年,苏轼先后两次来杭州分任杭州通判和知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绿柳成荫,造福后人。他自捐财物,赈济灾民,创办医院,免费治病;1074年在密州时,他捕蝗抗灾,常山祈雨,收养弃儿,捡敛饿殍;1077—1079年,他在徐州任知州,1077年黄河决堤,他遇险不乱,亲率官卒抗洪筑堤,同吃同住,引洪入黄,勘探煤田,采矿富民;1080年他在黄州破除陈俗、设救婴会、救助弃婴;1094年他在惠州引泉入城,解饮之难,推行“秧马”水稻增产;1097年他在儋州推行教育,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宋史记载海南第一个举人姜唐佐,第一个进士符确都是苏轼弟子,至今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东坡孤儿院、东坡医所、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肉、东坡帽、东坡话,表达了人民对苏轼的缅怀之情。宋史记载东坡所到之处“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穷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苏轼这位一方父母官,因为造福百姓,得到了百姓的如此拥护和爱戴。纵观苏轼一生经历北宋五位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数度被外任贬谪,却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针砭时弊,敢为天下先。苏轼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我作为已18年党龄的党校教师,更应该以这位古圣先贤为榜样,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只要是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的事,我就会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做下去。苏轼的精神也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三、生活疏放旷达的苏东坡

乐观令人心宽,豁达使人美丽。苏东坡遇事不惊,游于物外,笑对苍茫,以一种审美的乐天超脱的人生态度来应对各种现实环境,对今人依旧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2年春,苏轼在山中前行,突然骤雨倾盆,雨打树叶哗哗作响,没有雨具的行人们纷纷狼狈逃跑避雨,苏轼当时只穿着一件蓑衣,拄着一根竹杖,在暴雨中安之若素般闲庭信步,对眼前所景浑然不觉。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超脱态度,旷达的阳光胸襟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已经经历了政治上的血雨腥风,大自然的这点风雨对于苏轼而言,又算得了什么呢!再想想我自已面临困境时,在丈夫突然生病做手术时,整个人都颓废了,感觉像天塌下一般悲观厌世,想要逃离这个世界。想想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超然情怀,旷达超脱的胸襟,我好像顿时有了无穷的力量。彩虹总在风雨后,我坚信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我丈夫总有一天会康复的。

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兴哉幸哉!在我中华大地上苏东坡曾来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二篇:苏东坡(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第三篇:苏东坡传 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是一代文坛领袖,他是一位豪放大师,他是一个书画大家„,在他的身上,闪耀着许多光点,他就是苏轼,带有传奇色彩的东坡居士。

少年读诗书,赢得考场春风得意;凭心论时事,惹来宦海几度沉浮„ 科举崭露头角,令其文章天下皆知;为官造福一方,赢得百姓赞许一片。作文文人士大夫,它秉承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国谋利,为民谋福。官场风云变幻,他却不趋炎附势,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导致受到排挤攻击。君子与小人,往往是在非常时期才能区分,放眼当时的朝堂,君子小人,一目了然。京官虽做不得,地方亦为父母。转辗数十地,造福千万家。地方远离是非之地,落得个逍遥自在,闲余时间游山玩水作诗论道,成就了这位生活上的艺术者,思想上的智者,文作上的大家。官场上的种种遭遇,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追求,愿得闲云野鹤般悠闲自在,成就他豪放洒脱的精神生活。官场几重失意,生活几分多姿。他的足迹在任职期间的山水上留下,他的精神在文墨飞扬的诗作中显现。生活对他成为了一种艺术,自食其力,即使艰辛的生活也让他过得别有一番滋味。他独创多种饮食方法,颇得其乐;他寄情万水千山之间,怡然自得。他的态度积极乐观,他的心境豪放开阔。“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平生最满意的生活不是身居庙堂,紫袍玉璋,而是心恋自然,美食佳酿。读得万卷书,挥笔能成文章;听取一佛语,细品豁然开朗。他的精神已不简单地系于儒家文化,更是汲取了佛家思想。集众家所长,这就是作为学者的苏东坡。

纵观东坡一生,其人生经历丰富坎坷,其为人理念坚定不移。在今天我们看来,他留个我们的不仅是其诗文作品,而且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生活态度是对这句话的诠释。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不仅仅是文人,更是生活中的智者,伟大的思想家。苏轼的人格不会随着大宋王朝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如他所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真正的风流人物,大浪淘不尽,他,就是千古的风流人物。

第四篇: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一)

说起苏轼,无论在书法上,绘画上,还是在诗词文坛上,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时候,觉得他拥有和孔子一样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世界上,有三种对社会有益的影响的三种人,一种是名人,他在这个阶级里,属于最低层,其流传的时间与影响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种认识伟人,流传时间与影响比名人更深一层,但这阶级的人,人正反两面人都很均匀。而苏东坡,也是这三种人之中,最高级阶级的人——贤人。所被当时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受到赞赏也是最高的,而作为当时的苏东坡过着连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残酷的刑罚,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连苏东坡的弟弟也说:“苏东坡所受的这一切,源于大的才华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开端,并不一定有好的结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改良环境,改善生活,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乐观,智慧,为别人着想,如促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这也使苏东坡孤独一生,一无知己,也无知音。作为一代贤人,真不容易,同时,也为他们的经历感到悲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涛声依旧,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

作家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苏东坡的生命线。他高高在上,却又可亲、可爱;他被贬黄州,却又舍生忘己。我从中也明白了为什么文人那么衷爱于苏东坡,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处不胜寒”。“乌台诗案”的飞来横祸砸向他,躲也躲不过,反而让那些无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钻了空子。他被无数肮脏之手推进了监狱,“诟辱摧残”,差点葬送了性命。最终得以苟全性命、贬谪黄州。于斯,苏轼的一段与“黄州”休戚与共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经历了生死折磨,看尽了人世炎凉,东坡开始在此思索,悔不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自我的检讨,又怕因此连累亲友,重情重义的他便想“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苏轼《临江仙》)入黄州,生活困苦,却在这里又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这种洒脱、飘逸的豁达之大怀,“如积水空明”,随缘自适。

文末,余秋雨谈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黄州这块贫瘠之地,给了苏东坡成熟,让苏东坡看透了风尘,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也就此明白了何为“苏东坡突围”,不仅指苟全性命于小人围攻、退而居山中归隐,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郁,思想性格与才华变得成熟了。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二)

我特别喜欢余秋雨先生关于“成熟”的这段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感喟。

[简评]:昨天和一位编辑聊天,他问我“你最喜欢古今中外的哪位文人?”“苏东坡。”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他立即背出了《记承天寺夜游》。我笑曰,我刚教过这篇课文。对方惊喜道:“好啊!已经入中学教材了。的确是美文呐!”——苏东坡,就是具有这样的魅力。他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符号,一点就着……

第一次接触《记承天寺夜游》,就被它深深感染了。那“积水空明”、秋潭月影的意境,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豁达与悲凉,被苏轼大气晓畅的文笔精妙地传达给了后人。于是,我们在他的文字里物我两忘,在他的思想里休戚与共。

终于要讲第四单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这篇课文前置,学生问为什么,我说,老师喜欢苏东坡,喜欢《记承天寺夜游》。花了一堂课的时间为他们深情朗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孩子们听得入了神,陶醉画满他们的脸上、感动写满他们的双眸。回家挥笔写下了他们的读后感作业。

这是他们有始以来写得最棒的读后感,因为他们动了情,“我手写我心”,涌现出了众多佳作,以上便是管中窥豹的一斑——语文本就是最有灵性的科目,只要你屏息去聆听,就会倾听到她的悦耳之音,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就能体会到阅读升华之快感;这是我有始以来最惊喜的一次批阅,因为我本以为十四五岁的孩子未必能读懂此文、能读懂苏东坡,我不敢奢求,只愿能给他们闭塞的少年时代哪怕一点点的文化熏陶。但他们用文字告诉我,我错了。孩子们的想法震撼着我,感动着我,蒸馏着我。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为师以来,我从不知这种快乐为何物,直教君子生死相许?然而,这次批阅的体验终于告诉了我久违的谜底——以学生为知己,互相激撞出思想的花火。哪怕这种快乐只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茫茫教书匠日子中的一刹,我已为之沉醉。但愿长醉不愿醒。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三)

说道《苏东坡突围》一文,毫无疑问,大家先是想到苏东坡,即苏轼本人啦!苏东坡乃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宋朝名声赫赫的大诗人。《苏东坡突围》写的是苏东坡的才学出众,惹来朝中和小人的妒忌而遭到战战克克的不幸,进而是坎坷的一生。在全文中,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苏东坡遭奸人迫害而被贬至黄州的惋惜之情。最令我感触内心的是当时官场的腐败黑暗,嫉妒成风,如此阔大的朝廷竟容不下一个有才能的人,君主昏庸无能。面对众人对苏东坡的诽谤,宋神宗竟叫李定去查清事实真相,叫这个也有份诋毁苏东坡的人去调查苏东坡,不觉令人可笑,当这又是铁一般的事实,可笑之余有乏起对那些小人的痛恨之情。当苏东坡被抓,面对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刑,他尚且能暂时坚守自己的操洁,但古代的封建制度容不下他这份执着,面对永无止境的严刑拷打,苏东坡他倒下了,他的意志倒在那些含沙射影的笑声中,含着泪承认那些虚无飘渺的罪名,但他并不颓废,以诗歌来缓解自己的愁绪,将自己的忧与愁,寄托在这字字诛之的诗词上面。而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苏东坡已绝望地写给弟弟一首道别诗,但柳暗花明又一村,苏东坡平时的为人赢得许人的尊敬与爱戴,杭州的百姓站出来了,他平时的官友站出来的,连病得奄奄一息的太皇太后也站出来了,为这个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求情,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前程求情。皇上终究抵不过众人的祈求,心一软,命人把苏东坡放了,但又没那么顺畅,不是会苏州,是被贬至黄州,远离生活数年的故土,来到这个陌生而荒僻之地,对苏东坡而言,又何曾比困狱之刑要好多少呢?

时光的脚步渐渐地挪移,苏东坡带着惆怅消逝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接着是接二连三的泣声,留下的,只有他那充满忧愁与无奈的诗词,镶嵌在人们脑海的深处。然而,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又不得不反思现代的社会,贪官仍然放纵,鱼肉百姓。嫉妒的浪潮也难以避免,才华出众者往往还是遭小人迫害,得不偿失,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社会,有些事不可避免,正如像苏东坡那样的人,在他那个社会乃至现在,总有些东西不能很好地掌握在手中,应学会适当鄙弃。正如高尔基所说:“社会,我们只能适应它。”换个角度来谈,那就得归结到个人人生历程中来了,如果我们是当时困在狱中生不如死的苏东坡,或是被贬黄州过着行尸走肉生活的苏东坡,会不会毅然地选择死亡?还是苟全性命于乱世呢?

第五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1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淡香溢出翠玉般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哀思。这种苦涩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相思,浅浅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永恒!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2

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

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到哪都开心。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

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他有一颗博大的'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度步,他问侍儿们一个问题:“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这就是苏东坡的不合适的表现。然而这又是文豪的可爱之处。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3

苏轼——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轼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轼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

读完《苏东坡传》,我知道了苏东坡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那乐观的心态,就算太苦太累,他也总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松自己。

苏东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写诗写词,诗、词的每一句话都是苏东坡的感情。比如: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苏东坡常常对弟弟高大取笑,写下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大头。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经常吟诵诗句,忽然一抬头,头撞在了头顶的墙上。

苏东坡的.一生被称为风雨人生,他经常被赶到偏远的小城市,做一个小地方官。他被赶到一个地方,他就跟那里的人和平相处,帮助别人,同时也些出了许多美妙的诗句。

苏东坡在哪,别人就因为他的存在赶到幸福。他的快乐能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当他要离开莫个地方时,那里的村民都会依依不舍。

我们应该学习他乐观的心态,无私奉献,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质!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5

在这个寒假里,侯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了一本书,叫《苏东坡传》,并且还要写读后感。开始,我很抱怨,推荐读书怎么还送他篇读后感啊!可我一读这本书,我就放不下手来了!

我很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苏东坡身上在也合适本、不过了。“乌台诗案”让我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他为友的人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N次被贬到外地去。好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坐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的心境的写照。

我敬佩苏东坡的才华、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气,苏东坡虽然死了,但他的诗词、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入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6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能够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此刻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能够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此刻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下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苏东坡传》主要讲:苏东坡从小聪明,21岁就中了进士。他写的诗一向乐观旷达,就连皇上看了,也惊得忘记吃饭。可是,就因为苏东坡的诗......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合集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林语堂......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 在这个寒假里,侯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了一本书,叫《苏东坡传》,并且还要写读后感。开始,我很抱怨,推荐读书怎么还送他篇读后感啊!可我一读这本书,我就......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

    苏东坡全集读后感

    书海行舟--苏东坡全集读后感太仓市实验小学 张一清翻开《苏东坡全集》,《前赤壁赋》映入眼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蓦然想到我们不就是乘着橡皮筏航行在大海中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阅读体会 自认为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更宜当作一本文学性著作而非历史类作品去阅读。林语堂先生虽然在序言中也提到过其资料的可信度,但是就原始资料本身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今年寒假,奉老师之命买了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没想到自己却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

    苏东坡传 读后感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GayGenius》。无论是“放任的天才”也好,还是“同志天才”,这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