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第二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
这一课,我备课的重点是会分段、分层和过渡段。
知道了教学的重点,就努力实现教学重点目标的有效达成。
怎么办?先从体裁入手。
我讲课文,说过题目,比说体裁的。学生在第一节的课程纲要分享课上也知道了每一课的体裁,所以,学生知道这一课的体裁是“游记”。具体什么是“游记”,我想学生也只是知道“游玩时记下的”之类的肤浅认识。
我说,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和散文一样,是特殊的记叙文。有着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你是怎么理解“形散神不散的”,我问。
一学生说,写得很随意,但中心不随意。
我说,就像一个人穿衣打扮很随意,看似不讲究,但他的穿衣风格却是当季潮流主题典型。
有学生点了点头。
请同学们浏览文本,找一找作者叶圣陶一路走来,经过了哪些地方。
学生说,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我问,会不会结合着这五处地点,把课文分一分段。
学生分了六段。
继续讲课,说过渡句。
我问,每一段与每一段是怎么自然衔接起来的。
我重点指导一处——……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
学生说过渡句。
顺利成章,教给学生写作学会正确使用过渡句。
最后将重点段“孔隙”。结合文段概括段意,结合段意来分层。
时间很紧凑,下课铃声响起,课也结束了。
给学生留下的遗憾是文章的.语言没有细说。那就把课后的第2题交给学生去完成吧。
还有“移步换景”的写法和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画一画游览图,学生就会明白。
写景文教学,能把握文章的三个重点:一是结构,二是语言,三是特点。
当然,在学生能够在你的指导下学会写景文阅读方法之后,就要指引学生细致学习的方向。比如,如何分段,如何分层,如何找过渡句,如何找优美语句,如何分析课文,如何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
有意识练习,并循序渐进,相信学生都会在语文的世界找到那个“形散神不散”的那个自己。
而你的教学看似很随意,其实却是很有意,很用心,很诗意。
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爱上理智的语文,优雅的语文,而后在语文的世界里历练自己,成为一个理智而优雅的少年。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3
【案例描述】
师:学完本课,还有疑问吗?
生: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
师:(惊讶、赞叹)真勇敢,敢否认大作家!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能解答吗?
(学生呈思考状态)
师:有答案了吗?
(教室安静)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读读书,动笔画画游览线路图,再议一议,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书声朗朗,议论声四起,课室异常活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点)
师:(幽默微笑)现在可以将“研究成果”公布吗?
生:我们认为叶圣陶爷爷确实写错了,他游览时是由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这样一直往前走,所以泉水应该一直在右边流出来,不会到左边去。
(部分学生赞同)
师:请小组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生: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叶圣陶爷爷没写错,因为“泉水从右边往外流”是在在洞口看到的情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是在在外洞看到的情景;最后写“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又是在内洞看到的情景,因为观察地点变了,所以泉水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
(师笑而不答,学生凝神)
师:请你们小组也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师:现在发现两副画最大的区别在哪呢?
生:两副画中孔隙的位置不同,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左边。
师:观察很仔细,真不错!
生:孔隙的位置应该在左边,因为书上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
(师微笑点头,学生恍然大悟)
师:他们读书真认真。现在明白了吗?叶圣陶爷爷原来──
生:(齐答)没有错!
生:老师,我们小组画图的方法跟前两组不同,我们是用逆推法画图。
(学生议论纷纷,生画图并解说,先找到溪流的'源头,再从内洞到孔隙到外洞到洞口)
师:(情不自禁)真聪明,居然会逆向思维!
生: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叶圣陶爷爷没有错!
(生愕然,师惊喜)
生:我们用演示法演示。
(生用书、笔等实物表示外洞、内洞、溪流并配以讲解)
师:很有创意!
(师颔首点头)
师:同学们,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就应该这样:
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探索,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4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俺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身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身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俺们由金华城动身。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俺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缺乏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5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全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是不难理清。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鉴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不同于2课抓住某种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读起来顺口,自然流畅,因此,只要在初读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学习。引导学生用“选读”或“跳读”的方式,抓住重点字词,用“总—分—总”的方法去归纳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本文语言朴素,真实可感,于是我在课前孕育了写作,为学习新课作铺垫,“温故而知新”。
首先“以旧促新”。
课前,我将学生带出了校园,去参观了羊桥村的乐和家园。出发前,我初步为去参观的目的地理了一条简单的线路图,“出发时间心情—一路所见所闻—目换地(乐和家园)。”引导学生抓住“乐和家园”的房屋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乐和家园”的建设规划图标,按观察的先后顺序记录,然后进行写作,在评讲学生习作时,进行适当的写作特点的渗透。新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方法去对比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着笔,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很大部分孩子都能作些旁批,勾画重点字词,我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收获,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很快有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一路(美景)——洞口(宽)——外洞(大)——孔隙(险)——内洞(奇)。我并进一步的出示要求“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作了较难的'阅读要求:作者所看到的与所描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着笔的目的,也就是写作目的,其实每位作者动笔的目的,也就是想寄予某种思想感情。则“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里,我又阐述了一般记叙文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模式。(这是新教材不要求的,但我认为学语文,就得学会欣赏,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感觉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快乐!才能在自己的胸中升腾起大自然的魅力,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涌现一种无穷无尽的自然风光。)
其次,和作者分享快乐。
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叶老的着笔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和我们一起迎着溪流,闻着花香来到神奇的双龙洞。(由看到——体验——热爱)。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如闻似见的感觉,再次走进文本,认真研读“一字一词一句”读熟,感情到位。想想作者在记叙游览的过程中,是怎样找到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由此小结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比如:文中作者就抓住典型景物写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突出景物的特点,运用设问,假设等句式和说明,比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形象地描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要会用。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顺序是关键。有了顺序才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才会使事物的条理记叙的更清楚。首先弄清游记的文理线索。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理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章结尾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综合拓展也重要。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拓展一些与课文有关知识衔接。比如:叶圣陶名言,每学一篇课文后进行类似文理训练,力求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些亮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然后实践训练。如“春游”“秋游”……
说实话,本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我说的是头头是道,也条条有理,但学生的感觉似雾里看花。从作业上看,基础还是过关的,习作不好,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从语言上“机械僵硬”,似乎在努力地完成一道填空题,根本就不会抓住事物写具体。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引入有些深了,过分地去强调了写作的特点,特别的要求,这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打不开思路,也敞不开心菲,连成绩好的好像也无话可说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能强牵附会,不能要求过高,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否则“滔滔江水也是付之东流。”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游览路上的见闻,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个重点句子,考试中出现频率也是最多。
它难懂的地方在于体会“宽窄缓急”“变换调子”。我先从“变换调子”入手,让学生说说音乐中的调子有哪些,试着唱出来。再读这句话,想象溪流的调子会有哪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模拟流水声。接着问“为什么会流水声会出现不同的调子”,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前面的.课文,学生就会联想到山势的变化,使溪流出现不同的声音。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部分课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我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这篇课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这个地方都是个难点,今天这个处理方法让我感觉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
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
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
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结构严谨,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不仅课前读通、读懂文本,而且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9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
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
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想、所感的经历。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写外洞洞口壮观、外洞宽敞;再写孔隙的狭长;最后写内洞的奇特。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也感染着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一、抓实朗读,促理解。
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的读书要求只有一个: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达到第一个要求;再读课文我提出两个要求:
(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游路线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
(二)、自由朗读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分清详略,在相应处批注上自己的读书体会,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配合学习,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内化了知识。
二、体验、想象调动兴趣。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在体验孔隙小的时候,同桌两个人身体挨紧闭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卧状,想象着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情。了解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积累。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1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学设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实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 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一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一一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
教学效果: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2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上伊始,我让同学们自读,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上,我鼓励学生采用图示法理清的思路,联系平时的.习作,谈谈按游览顺序写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到了写这类时,得做到游览的顺序清晰,景点的介绍有详有略,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等等。再回到,依次寻找相应的方面。当学生把游览顺序用图示法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一篇的脉络就明晰了。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在学生欣赏双龙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因此,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如此神奇的景象,你能用优美的或有趣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把双龙洞介绍给更多的人吗?”学生兴致高昂,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想象和创作。在这一个写的训练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对本的感悟,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内洞的神奇,又感受到当时作者那种惊叹的心情,更把所学过的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对语言字的运用能力。
从本的学习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从学生上交的小练笔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同学不会运用知识,他们的学习状态仍然停留在本上,不会把从本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作创作中去。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4
《记金华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本课是以读中感悟教学为核心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感悟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朗读感悟的机会。
自以为教学成功的几点有:
1、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年级学生对写景文章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比如,在教学孔隙这一段时,孩子从“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两句感受到的是孔隙很窄又很险。我珍视学生这种感受,同时结合人们对走夜路的恐惧心理告诉孩子们著者的这种感受正是由于“眼前昏暗了”引起的,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我认为这就是自己教学成功的体现。其实教学初,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于是在教学“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我特意让学生思考:盆栽的杜鹃有人精心照看怎么会比不上山上开的映山红呢?经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到盆栽杜鹃的娇气,山上映山红的不畏风雨。我问孩子们:“你们愿做杜鹃还是映山红呢?”孩子们都是纯真可爱的,都高声回答说要做映山红。我接着让孩子们读这句话,要读得“有精神”,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就是孩子,可塑性是特别强的。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总写了路上风光的美丽。我先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反复朗读这个句子,然后让他们描诉自己所联想到的,孩子们都能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词语库去说自己的感受。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说外洞很大的,到底怎么大呢?我让学生想像:若是在我们教室聚集100人开会会怎样?200人呢?孩子们顿时恍然:这洞真大呀,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读这句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大得多”,然后让他们弄清“一进房子”有多大,通过比较和联想,学生都觉得双龙洞真神奇呀,大自然真伟大!
3、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了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读和悟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先读后悟,悟后再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很快背熟了“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等句子。孔隙一段教学我引导学生先读懂每句话写了什么,再思考句子与句子的内在联系,教孩子边想句意边分层背诵。孩子们思维活跃,背得很快。
教学后,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还是有过于随意不够严谨这个缺点,也许是自己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吧。认真研读教材,不凭经验随意教学,还有,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切记被学生牵着鼻子跑,课堂要紧紧驾驭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最大的有效度,不至于浪费过多的教学时间。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是因为我参加工作时它就有。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基本设计环节是(一)课前三分钟了解作者;(二)让学生在文中找表明游览顺序的词来达到理清课文脉络的目的;(三)学写生字“蜿蜒”;(四)学习“孔隙”部分;(五)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
1.加强重点字指导与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虽是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但中年级依然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与低年段相比,我的识字教学教的少、扶放多,进一步加强词语教学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减少用词不当的情况出现。教学“蜿蜒”一词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蜿”容易加一点,“蜒”里面“正”最后一笔是竖折,经过强调学生都能正确书写。然后我出示第四课和《长城》中有“蜿蜒”的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句中感受“蜿蜒”的用法,结合“蜿蜒的长城”的图片来理解“蜿蜒”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孩子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孩子们在学习第四课时我就教给了他们理清游览顺序的方法,本以为会很快找到游程路线,可事实证明孩子们第二次接触还不是很熟练的。
3.抓重点段落学习。
作者过孔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4.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1)借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我通过对比句子让学生体会、感受小船的小。
(2)学习“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从而掌握识字规律。
(3)品味过孔隙的“感觉”,让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我采用了情境创设,让学生的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时我有什么感受?“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6.读写结合训练
每届学生在写“我的'校园”或“我的教室”时,只是对景物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但写出来的文章都显得干巴巴的。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孩子们的文章只写了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却缺乏自己对事物的感觉,也就是没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看到的景物之中。为了让孩子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我们对人的感觉的词语,孩子们用的还可以。如果时间再充足一些,让孩子们进行充分地自我感觉,教室里的事物就会更加地生动。后来我看了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觉融了进来,虽然是初次接触,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之后的一点点变化我也是很欣慰的。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一些遗憾,我会继续在课堂上下功夫,在孩子们的写作上多琢磨,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优秀。
第三篇:《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1
紧跟笑颜朵朵的步伐,今天,我也带着咱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快乐的双龙洞之旅。
一直担心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这篇文章的语言较之前面两篇,意境没那么美,语言没那么生动。)没想到的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奋度远远超过了前面几篇课文。我想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我借鉴了笑颜朵朵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成竹在胸,上起来自然也更得心应手了,另一方面是这篇课文的语言平白如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吧。
值得一提的是,带领学生过孔隙时的历程。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随着我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模拟起作者的动作来,表情也随之紧张起来。随后,学生争相畅谈过洞时的感受,有的.说:“里面太黑,太恐怖了!”有的说:“孔隙太窄了,我差点被卡住了,不过还好有惊无险!”有的说:“我一动也不敢动,不然就破相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太刺激了!就像参加冒险闯关一样。”……通过想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获得了最为真实的体验。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2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俺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身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身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俺们由金华城动身。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俺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缺乏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3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
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⑴ 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⑵ 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⑶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
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
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
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课,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如:在让学生汇报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景点和顺序时,通过设计填写“游览入门券”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而不是单调地指名回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在最后的作业超市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设计了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题目,争取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字串3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4
早上起来发现落枕更严重了。有想过不上新课,让别的老师去上的我课。但一想到我们的课落下了。我还是上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浏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这节课我备的时间很长,所以虽然自己很不舒服。但我还是尽量把课上完整。今天的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关于这一点评价,我不确定是否正确,因为我是以那天上公开课为比较的。公开课那天学生很活跃,也很积极。但是今天的课他们表现得比较一般。所以我上得比较吃力。关于这一点似乎我自己也得做些检讨。也许是因为老师本身热情不足以感染到学生吧。这一点我要认真改正。记得唐主任说过的一句。我们年轻老师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以热情取胜了。呵呵,原话不记得了,这是我自己理解的。一言惊醒梦中人。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我一定充满着足够的激情。希望能用自己的激情来填补农村教学形式单一的不足。同样也要努力探索争取在教学上有更大的突破。
农村语文课,这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了吗?这是我上完了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对于城市里的学校来说,农村的条件相对单一一些。所以在条件有限的前提下,老师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上得精彩一此。在备课这一阶段,我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学生还是表现得不够热情。这似乎很矛盾,之前的一节课做的同步反导作业,学生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能感觉到他们都听课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我要求太高了吗?是我要求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成为公开课那样的好的效果了吗?我知道其中也在学生其中也有学生基础好的原因。虽然很希望这个原因起到的作用很少。但不可否认。这真的具有很大的作用。不管如何我应该要好好的珍惜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还不错的语文课,起码在经过校长的指点了之后,我能把课文的重点都讲完了。按时把内容都讲完了。这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5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6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全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是不难理清。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鉴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不同于2课抓住某种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读起来顺口,自然流畅,因此,只要在初读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学习。引导学生用“选读”或“跳读”的方式,抓住重点字词,用“总—分—总”的方法去归纳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本文语言朴素,真实可感,于是我在课前孕育了写作,为学习新课作铺垫,“温故而知新”。
首先“以旧促新”。课前,我将学生带出了校园,去参观了羊桥村的乐和家园。出发前,我初步为去参观的目的地理了一条简单的线路图,“出发时间心情—一路所见所闻—目换地(乐和家园)。”引导学生抓住“乐和家园”的房屋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乐和家园”的建设规划图标,按观察的先后顺序记录,然后进行写作,在评讲学生习作时,进行适当的写作特点的渗透。新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方法去对比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着笔,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很大部分孩子都能作些旁批,勾画重点字词,我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收获,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很快有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一路(美景)——洞口(宽)——外洞(大)——孔隙(险)——内洞(奇)。
我并进一步的出示要求“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作了较难的阅读要求:作者所看到的与所描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着笔的目的,也就是写作目的,其实每位作者动笔的目的,也就是想寄予某种思想感情。则“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里,我又阐述了一般记叙文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模式。(这是新教材不要求的,但我认为学语文,就得学会欣赏,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感觉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快乐!才能在自己的胸中升腾起大自然的魅力,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涌现一种无穷无尽的自然风光。)
其次,和作者分享快乐。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叶老的着笔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和我们一起迎着溪流,闻着花香来到神奇的双龙洞。(由看到——体验——热爱)。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如闻似见的感觉,再次走进文本,认真研读“一字一词一句”读熟,感情到位。想想作者在记叙游览的过程中,是怎样找到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由此小结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比如:文中作者就抓住典型景物写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突出景物的特点,运用设问,假设等句式和说明,比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形象地描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要会用。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顺序是关键。有了顺序才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才会使事物的条理记叙的更清楚。首先弄清游记的'文理线索。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理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章结尾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综合拓展也重要。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拓展一些与课文有关知识衔接。比如:叶圣陶名言,每学一篇课文后进行类似文理训练,力求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些亮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然后实践训练。如“春游”“秋游”……
说实话,本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我说的是头头是道,也条条有理,但学生的感觉似雾里看花。从作业上看,基础还是过关的,习作不好,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从语言上“机械僵硬”,似乎在努力地完成一道填空题,根本就不会抓住事物写具体。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引入有些深了,过分地去强调了写作的特点,特别的要求,这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打不开思路,也敞不开心菲,连成绩好的好像也无话可说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能强牵附会,不能要求过高,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否则“滔滔江水也是付之东流。”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洞口、外洞;再写孔隙、内洞;最后出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基于学生课前做了预习工作和相关的.生字词练习(包括抄写生字,辨字组词,多音字组词,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一句话。)所以在处理生字词教学时,我重点以检查预习情况和重点纠正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标错音、写错形的生字词,逐渐放手学生独立识字。但是对于“蜿蜒”“突兀森郁”词义理解的方法没有做强调,仅仅根据学生课前查阅字典的方法解决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随文解决。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另外,王老师建议此时讲解了写作顺序后,顺理成章地解决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受益匪浅,这个方法很巧妙。
在导入时,我的步骤比较多,目的是让学生在开课初就明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在两次读文过程中做到了带着学习目的读书,比较有效。
本课时教学中,我有很多遗憾,但也很有收获。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尝试多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多启发学生思维。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学反思9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因为是游记,又恰逢春天旅游,踏青的好季节,学习叶老先生的游记写法,被我作为本课的训练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记述顺序作为重点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我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我们随着叶先生的游览顺序,一步一趋地前行的同时画出游览的路线图。
游览图是可以较为轻松地画出来,但这样的课堂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游客,和叶先生一起游览,但整个游览过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二是动作体验,这点似乎学生很感兴趣,或许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动作。在体验孔隙的窄、矮、险时,加上动作,想象,体验后,再朗读,学生朗读的兴致比较高,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体会到了孔隙的特点。三是通过和现实场景的比较来感受外洞,内洞的宽大和神奇。和同学们在教室,操场集会作比较,学生的直观感受较为鲜明。也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读得还算不错。但对于内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通过看一些教辅书,提及本文一条“顺”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脉络清晰,并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角度及移动的线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说了“逆”的线索学生反而糊涂了,因此,只是抓住“顺”的线索进行教学。等复习的时候,有机会提一下,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如何?
第四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大,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文法。在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法上,把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这样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1、适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外洞特点时,我创设情景:老师感觉有点累,你去看看这个外洞怎么样?学生通过读,告诉我一个字“大”!我接着问当学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和我们的教室比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最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当我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我出示几幅图片启发学生想象:“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重视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
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
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
4、拓展延伸,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我问:“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随后我又说:“我们随着叶老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那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我们可以好好地把课文读一读,回味一下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并且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其中一处的解说词,下节课我们评选出优秀导游员!这样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富于变化的课堂,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见解,因而课堂不可能是预设的,意外的插曲相信大多数老师都经历过,我也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
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连接内外两洞的是一个孔隙,进出靠一只用绳拉动的小船。课堂肯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默读“孔隙”这一段,然后归纳孔隙的特点。看到学生默读后纷纷举起了手,我便开始点名了。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孔隙的特点是很小!”高举的小手纷纷放下了,看来大家都赞同这个答案,相信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也都不会否定这个答案,可正当我转身准备把“小”字板书到黑板上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了。“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捏着粉笔的手放下来了。“请说!”一名男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我也一时没有回过神来。同一段课文,归纳人同一个景点的特点,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我还是头一回碰到。这时,我只觉得同学们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假话,但当时我还是比较镇定,我既没有肯定,没有否定,而是转向全班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说:“你们真会读书!同一段课文,竟能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看来值得大家深究一下。”接着,我让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孔隙的特点到底是大还是小,依据是什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纷纷发言: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小,因为它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且这只小船只容两人并排仰卧,再设法容第三个人。”
“我反对”,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才对。理由是“孔隙”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窟窿眼”“小裂缝”,而这里孔隙却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认为很大。课文中写道:虽然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从这个转折的语气就很明显地看出孔隙是很大的。”
“有道理。”我暗暗称赞。
又一阵清脆响亮的声音传来:“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很小才正确,课文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外洞容纳1800人开会都不觉得挤,而孔隙只容一只小船进出,孔隙和外洞相比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说得真不错!”我不由地伸出了大拇指。由此可见,大与小是──学生脱口而出──是相比较的!
“真了不起!”我情不自禁地叫好。很抽象的道理竟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悟出来了!我灵机一动,顺势引导:“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此刻,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椅子小,课桌大。”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讲台大,课桌小。”“对了!这就是相比较的大小。”我鼓励道。
“老师,我来说:月亮小,太阳大,月亮和星星比,月亮也很大。”
“老师,我也能说:西瓜大,苹果小,苹果和葡萄比,苹果也很大。”
课堂与生活就这样巧妙地联系起来了,知识与感悟就这样自然生成了。我为学生们活跃的思维,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及自悟自得的能力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小小的插曲前后不到五分钟,却使学生和我都受益匪浅。在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思维的碰撞,对辩证法的观点有了初步的感悟和理解;而我,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新理念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是的,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个性化的阅读必将带给课堂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握这种不确定因素,真正使我们的教与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试想:如果我按照预先设定的教案垄断课堂,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刚才那精彩的瞬间吗?教案是课前预先的设想,但不能成为课堂的羁绊。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现、质疑、讨论、争辩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变成学生体验成长快乐的课堂。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通过三个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可以说,这三个课时,我和学生读得开心、交流得尽兴、欣赏得舒服。
学生能领悟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叙述的写作方法,也了解了双龙洞每个景点的特点,并能有简练的词语去概括景点特点。这就是进步,学生会从课文里找词句来概括了。尤其在学习描写“沿途中作者见到的溪流,听到的溪流”的`语句时,学生能找出句中的反义词,体会出语言的准确性,使其身临其境。
当然,交流课文时也遇到了一点问题。例如:学生一开始认为孔隙的特点是比较大。(文中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他们读到这里,想到小船都能进去,那还叫小。他们理解,孔隙应该像针插进去那么小,或者是个小窟窿。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没见过双龙洞。后来我引导他们从语段中找句子,再欣赏双龙洞的图片,最终他们了解了孔隙的窄小。另外,学生对这段中“要是……准……”这个假设句不了解,我较详细的讲解了一下。
总之,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收获颇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洞口、外洞;再写孔隙、内洞;最后出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基于学生课前做了预习工作和相关的生字词练习(包括抄写生字,辨字组词,多音字组词,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一句话。)所以在处理生字词教学时,我重点以检查预习情况和重点纠正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标错音、写错形的生字词,逐渐放手学生独立识字。但是对于“蜿蜒”“突兀森郁”词义理解的方法没有做强调,仅仅根据学生课前查阅字典的方法解决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随文解决。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另外,王老师建议此时讲解了写作顺序后,顺理成章地解决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受益匪浅,这个方法很巧妙。
在导入时,我的`步骤比较多,目的是让学生在开课初就明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在两次读文过程中做到了带着学习目的读书,比较有效。
本课时教学中,我有很多遗憾,但也很有收获。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尝试多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多启发学生思维。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结构严谨,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不仅课前读通、读懂文本,而且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还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让学生沉浸于参加夏令营去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感觉在身临其境的游览西沙群岛。
二.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从数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读四次,集体朗读五次,个别朗读的次数更是充分。从质量上分析,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的增量体现较为明显。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我将从赏句入手,抓住体验,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感触颇深,之前听凤英老师说一节课没讲完,自己讲后果然花了两课时。究其原因课文较长,而且课时加了小演练。觉得这节课和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真的是“玩”的很开心。
首先,回忆单元预习,课文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结构:总分。在捋清顺序后,开始教学。
开门见山,读第一段,汇报你读到的信息。生:时间,4月14日。地点,浙江金华。事件,游北山的双龙洞。读第二段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生:粉红色的沙土、各色的映山红、正开花的油桐、或浓或淡的新绿。师:多么美的景色!全班一起感受一下。全班齐读2段。
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三段?生读文。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你读懂了什么?生:第三段描写的是溪流。继续,怎样的溪流,汇报出来。生: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师:他汇报的这一句中有个生动的写法,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生:排比,时而……时而……时而……。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谁能把你的体会和大家分享分享?生:说明溪流变化多端。师边绘图边讲解,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画一条叽哩拐弯的小溪。生顿悟:说明小河弯弯曲曲。师:用我们上学期在《长城》中学习到的词来说呢?生:蜿蜒曲折!师:非常好!一般修辞手法的作用就是让被修饰的东西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所以一个完整的答案,你首先要说主语“我”,其次加上形象、生动。形象生动是为了修饰“体会”一词的。谁能将你的答案整合出来?生:我从“时而……时而……时而……”的句式中形象生动的体会到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师“完美!”于是,课后题在课文中解决了!
课文的游览过程必须交代清楚,随着课文的学习继而板书:“沿途风光-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另外,暗线溪流、泉水也紧跟板书。洞口的特点是宽敞,孔隙的特点是窄小。用教学“时而……时而……时而……”这个句式体会的方法,将课后题解决。生:从“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中形象生动的体会出孔隙的窄小。本节课最开心的就是和孩子们演示过孔隙的部分。我在外洞送船,付强在内洞拉船,牟小雨和刘澜轩扮演孔隙,魏成运和王奕萌乘船过孔隙,必须脑、肩、背、臀、脚跟完全服帖,只要一个姿势不对就会撞破额角,你说孔隙窄不窄?孩子们开怀大笑,都说:真窄,真窄啊!
第六段内洞是重点,即双龙洞名字的由来,3、6段需背诵,可以让学生读,想,继而背。在6段中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体会让孩子品味出来,就基本完成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全文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游览路上的见闻,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个重点句子,考试中出现频率也是最多。
它难懂的地方在于体会“宽窄缓急”“变换调子”。我先从“变换调子”入手,让学生说说音乐中的调子有哪些,试着唱出来。再读这句话,想象溪流的调子会有哪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模拟流水声。接着问“为什么会流水声会出现不同的.调子”,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前面的课文,学生就会联想到山势的变化,使溪流出现不同的声音。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部分课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我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这篇课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这个地方都是个难点,今天这个处理方法让我感觉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案例描述】
师:学完本课,还有疑问吗?
生: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
师:(惊讶、赞叹)真勇敢,敢否认大作家!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能解答吗?
(学生呈思考状态)
师:有答案了吗?
(教室安静)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读读书,动笔画画游览线路图,再议一议,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书声朗朗,议论声四起,课室异常活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点)
师:(幽默微笑)现在可以将“研究成果”公布吗?
生:我们认为叶圣陶爷爷确实写错了,他游览时是由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这样一直往前走,所以泉水应该一直在右边流出来,不会到左边去。
(部分学生赞同)
师:请小组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生: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叶圣陶爷爷没写错,因为“泉水从右边往外流”是在在洞口看到的情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是在在外洞看到的情景;最后写“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又是在内洞看到的情景,因为观察地点变了,所以泉水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
(师笑而不答,学生凝神)
师:请你们小组也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师:现在发现两副画最大的区别在哪呢?
生:两副画中孔隙的位置不同,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左边。
师:观察很仔细,真不错!
生:孔隙的位置应该在左边,因为书上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
(师微笑点头,学生恍然大悟)
师:他们读书真认真。现在明白了吗?叶圣陶爷爷原来──
生:(齐答)没有错!
生:老师,我们小组画图的方法跟前两组不同,我们是用逆推法画图。
(学生议论纷纷,生画图并解说,先找到溪流的源头,再从内洞到孔隙到外洞到洞口)
师:(情不自禁)真聪明,居然会逆向思维!
生: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叶圣陶爷爷没有错!
(生愕然,师惊喜)
生:我们用演示法演示。
(生用书、笔等实物表示外洞、内洞、溪流并配以讲解)
师:很有创意!
(师颔首点头)
师:同学们,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就应该这样:
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探索,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 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第五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
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⑴ 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⑵ 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⑶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
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
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
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课,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如:在让学生汇报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景点和顺序时,通过设计填写“游览入门券”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而不是单调地指名回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在最后的作业超市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设计了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题目,争取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字串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学设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实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 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一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一一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
教学效果: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大,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文法。在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法上,把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这样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1、适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外洞特点时,我创设情景:老师感觉有点累,你去看看这个外洞怎么样?学生通过读,告诉我一个字“大”!我接着问当学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和我们的教室比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最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当我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我出示几幅图片启发学生想象:“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重视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
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
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
4、拓展延伸,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我问:“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随后我又说:“我们随着叶老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那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我们可以好好地把课文读一读,回味一下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并且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其中一处的解说词,下节课我们评选出优秀导游员!这样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因为是游记,又恰逢春天旅游,踏青的好季节,学习叶老先生的游记写法,被我作为本课的训练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记述顺序作为重点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我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我们随着叶先生的游览顺序,一步一趋地前行的同时画出游览的路线图。
游览图是可以较为轻松地画出来,但这样的课堂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游客,和叶先生一起游览,但整个游览过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二是动作体验,这点似乎学生很感兴趣,或许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动作。在体验孔隙的窄、矮、险时,加上动作,想象,体验后,再朗读,学生朗读的兴致比较高,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体会到了孔隙的特点。三是通过和现实场景的比较来感受外洞,内洞的宽大和神奇。和同学们在教室,操场集会作比较,学生的直观感受较为鲜明。也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读得还算不错。但对于内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通过看一些教辅书,提及本文一条“顺”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脉络清晰,并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角度及移动的线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说了“逆”的线索学生反而糊涂了,因此,只是抓住“顺”的线索进行教学。等复习的时候,有机会提一下,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如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 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上伊始,我让同学们自读,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上,我鼓励学生采用图示法理清的.思路,联系平时的习作,谈谈按游览顺序写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到了写这类时,得做到游览的顺序清晰,景点的介绍有详有略,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等等。再回到,依次寻找相应的方面。当学生把游览顺序用图示法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一篇的脉络就明晰了。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在学生欣赏双龙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到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因此,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如此神奇的景象,你能用优美的或有趣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把双龙洞介绍给更多的人吗?”学生兴致高昂,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想象和创作。在这一个写的训练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对本的感悟,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内洞的神奇,又感受到当时作者那种惊叹的心情,更把所学过的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对语言字的运用能力。
从本的学习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从学生上交的小练笔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同学不会运用知识,他们的学习状态仍然停留在本上,不会把从本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作创作中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效果】
1、实现两个目标:字串1
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字串3
【友情提示】本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吗?如果没有找到您需要的内容,请使用本站的站内搜索寻找更合适的资料。放歌教学网全部内容无需注册即可使用。本站所有资料均由网友提供或者由网络搜集整理,也希望您上传自己的作品供各位同仁参考。如果我们无意使用了您的作品,请告知我们协商处理。谢谢合作。《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在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往学习游记文章的方法,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然后抓住重点段进行朗读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很快就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写的。接着,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逐段学习。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和理解,例如:“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让学生想象溪流是随着山势而变宽变窄的,溪声也是随着溪流的`宽、窄变换流水声的。这样在边学边想中,去理解课文,去跟着作者的顺序去游览。
在学生对前面课文有了了解后,再让同学们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由描写“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来里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游览,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孔隙部分进行重点教学,这样安排,主次分明。教学“孔隙”这段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觉,从而理解课文。教学“外洞和内洞”时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精讲点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得到综合训练为主。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内洞和外洞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自由浪读,结合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游玩的经历,来结束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顺序充分了解后,再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导游的身份互相介绍双龙洞,这样使学生达到完全掌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回顾本课教学,虽然说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的学习,但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加强训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上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好一节语文课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想针对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要适时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二、驾驭课堂要灵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质疑
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结构严谨,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不仅课前读通、读懂文本,而且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