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国学的天空》有感2000字(写写帮推荐)
读《国学的天空》有感2000字
高三(1)班 王一
“国学”一词能让人想到的是深奥高深以及敬而远之,而一想到“国学”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儒家的孔子、孟子之学说,以及道家的老子、庄子的学说。而《国学的天空》这本书讲的就是儒家的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道家的老子的智慧、庄子的逍遥。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讲述,而我所要讲述的只是其中的几个让我感受颇深的分点。
首先是孔子的真诚,孔子是我们最耳熟能详、最熟悉的国学巨人。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所教授的是什么呢?孔子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重视知识和教育,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真诚”一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无数次说要待人真诚,但是真诚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书中提到真诚的最高目标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并且说这是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如此便可见要真正做到真诚的难度了。
在谈孔子的真诚时,有一点谈的是珍惜时间的,这大概算是十分常见的话题了。但在看到其中提到的浪费时间的两种情况时,我感觉很有意思。浪费时间的两种情况,一是无聊,二是一群人在一起说无关道义的话,卖弄小聪明。第一点无聊我感觉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无聊便是在那里发呆什么也不做,或者说什么也不想做,白白的虚度了时光。现实生活里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吗?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我们不会去想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有什么能做,我们要做什么,而是坐在那里放空自己,在那里希望时间飞快的流逝,感觉在等一个节点,等过了那个节点我们就不会无聊,有事可做了。然而,在那里发呆的时间其实也可以做这些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白白的虚度了。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出现无聊,所谓无聊,只是我们不想去干什么,当我们无聊时,我觉得我们可以去仔细的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来干什么,()尤其是现在的我们,我们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我们即将面对的是高考,我们没有权利去无聊。而第二点现在也是很常见的,经常可以看到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开玩笑,或者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就是那样也能聊上两三个小时。而在这两三个小时之中所谈的内容,我们可以谈完就忘,这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那些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只是说些什么来让时间过得快些。
然后就是“诲人不倦”这个词了,书中说这个词可以用于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上级对下级或者是同仁之间。我觉得这个解释很新颖,但又觉得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只是我没有去想过罢了,因为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诲人不倦”应该使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却没有想过这个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还有同仁之间。然而现在仔细想想觉得的确如此,父母在我们出生之后便开始教我们说话、走路、做人,他们一直耐心的教导不会不耐烦、甩脸色,反而是我们,我们将他们的教导不当一回事,对他们甩脸色。而上级对下级,上级在教导下级做事情时,也会十分有耐心、真诚的教导下级如何去做好事情。而同仁之间互相帮助,也是很常见了,比如说在我们班上,大家互相请教题目的时候,教导的同学大多会十分有耐心的教请教的同学写题目。
有一个小标十分吸引人,这个小标是“老师帮不上忙”,这其中提到了老师教不来的两种学生,一种是自己不愿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人,第二种是乡愿。第一种很容易理解,老师遇到了这种学生那也是真的十分头疼,教也教不进去。第二种“乡愿”是什么意思呢?乡愿是伤害道德的人,是一般所谓的好好先生,乡愿是不真诚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这样的人油盐不进,也是很让人苦恼的了。
真诚倒真的是一样十分重要的东西,一辈子都不真诚,一直在演戏、作秀长此以往,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脸上一直戴着面具,面具后面的脸也许自己都不认识了,自己脸上带了多少层面具也不记得了。脸上带着面具不管做什么表情都是有些僵硬的,就是因为这种僵硬不真诚的人也只能交到不真诚的朋友。向人请教需要真诚,不然顶着一副虚假的面孔谁愿意真的教你呢?与人交友需要真诚,谁也不愿意交一个心怀不轨的朋友。
接下来便是自我修养,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而这在现在是十分难得的,因为我们总是会在了解到事实真相前,不自觉地去凭空想象猜测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有时会在与他人争辩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会去相信他人、不会去了解他人的想法、解释;有一些人也会十分顽固地拘泥于一种思想,不去接受新的思想,将自己藏在一个圈子里不去接触外界;而自我膨胀是很常见的,有些人因为一点成就,甚至没有成就只是自己的臆想,也会沾沾自喜感觉自己最厉害,这时若有人再去吹捧,那就更了不得了。而孔子却完全没有这四种毛病,也怪不得有着“圣人”之名了。
而“孝敬父母”这是一个不能熟悉的话题啦,但在《国学的天空》之中给出的解释却是十分吸引人。它首先提出的是孝出于天性,它说孝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我们天生就有着孝的特性。而且书中提到了如何去孝顺父母,它所说的并不是愚孝,而是仔细地列出了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第三遵守社会规范。有一些人对于父母是敷衍,他们不在乎父母想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他们就算是所谓的孝顺父母也只是表面上,心里也许并不那么孝顺;而有一些人他们从不与父母交流;还有一些人是愚孝,他们不管父母说的是否正确都会去遵守;这些都是要不得的。书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是“孝与健康”书中的健康并不是父母的健康,而是子女的健康。我们一直觉得孝顺父母便是要让父母身体健康,但是子女们身体健康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父母他们总是会担心的子女,子女身体有一点儿什么问题父母都会十分担心,而不让父母们操心自己的身体,这也算是一种孝顺了。法与情这倒是从古至今十分有争议的话题了,而本书中提到儒家的观点是你要出于内心的情感保护父母亲,但是如果法律判父母亲有罪,也不用抗拒,做错事应该负责任,这才是正确合理的态度。也许不用“大义灭亲,法不容情”,也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也是一个好方法。
这本《国学的天空》读完让人受益无穷,书中内容十分详尽而我所写下的只是书中的一点点内容。好的书需要人反复诵读,闲暇之于这本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第二篇:读《国学的天空》有感
读《国学的天空》有感
古语有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不是智者,亦不是明者,但是却可以在书海中体味如何认识别人,明了自己。《国学的天空》使我更加的了解自己跟别人。对于这本书,我想对老子和庄子这两位人物谈谈我的见解。
一、老子的智慧
之前,曾翻阅过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说实话,只看原文,感觉较为晦涩难懂。但里面有许多句子却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或说到的,比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长地久;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等,当我从《道德经》一书中看到这些为我们所熟悉的句子时,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这些名言竟是出自《道德经》一书。在《国学的天空》“老子的智慧”一节中,同样是结合《道德经》一书的内容进行诠释。首先,我了解了“道是什么”,接下来,傅老从“圣人之道”“治国之道”“立身之道”及“阅世之道”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述。在“立身之道”中提到了“老子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注: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和保存着。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因为慈爱,所以能够勇敢;因为俭约,所以能够推扩;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文中结合故事对“三宝”进行了解释与说明,读来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性。
二、庄子的逍遥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富含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很多都是他自然界就地取材,但里面蕴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让我们读了之后觉得有必要去认真想一想。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别人也想得到,就可能产生争夺;如果你得到了,你后面恐怕还有更厉害的人物准备对付你,从你身上再取得利益;所以,一样东西招惹一样,后面都有更大的威胁。这个时候,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你为了得到这个利益,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对至于得不偿失。另外,像“鼓盆而歌”“心如死灰”“桓公读书”等寓言故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非常精彩,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一路读来,迷茫已久的心情有了些许的光芒。书中这几位大家都不在同一时代,他们在思想上虽有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傅佩荣老师在讲述他们时,将他们的思想融合在了一起,孟子中引用了孔子或老子的观点,老子中则又引用了庄子的观点,傅老的博学令人叹服。浅浅的读过,书中还有太多的思想让我深思不已。
天空是湛蓝,心境是怡然,让我们在国学的天空里装扮美丽的心灵,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第三篇:读《生于天空》有感
顽强的野性之姿
——读《生于天空》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几本书,分别是:《野兽岛》﹑《一只耳朵的大鹿》、《阿尔卑斯的猛犬》和《生于天空》。在这些书里,我最喜欢的是《生于天空》,书中对两只小雕的细腻描写和精神刻画,让我读后久久不能遗忘。这本书里主要描写了还需要父母喂养的两只幼雕失去了父母。这两只小雕为了生来,在还不知道自己会飞的情况下,在几天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在被别的大雕占了巢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来。在成长的道路上,它们被猎人袭击,一只雕在被猎人捕捉,后来并成了猎人的朋友。与此同时,另一只雕也不断的寻找着自己的伙伴。后来被捕的雕为了救猎人的狗,自己又重新回到森林深处的故事。
故事让我了解了雕具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其实现实生活当中,也有很多人有着同雕一样的经历。听说,有一个叫米契尔的青年,因一次车祸,使他全身三分之二的面积被烧伤,面目恐怖,手脚变成的肉球,面对镜子中难以辨认的自己,他痛苦迷茫。他想到某位哲人曾经说的;“相信你能,你就能!问题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面对它!”他很快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几经努力奋斗,变成的一个成功的百万富翁。最后又成为美国坐在轮椅上的国会议员。
许多成功人事的背后都着坎坷的经历。通过读这本,让我更加认识到,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要关注自己的性命,努力地生存。我们要以倔强的姿态,演绎出自己精彩的一生。
六年一班张钟元2011.8.16
第四篇:教师 读国学有感
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国学”有感
平湖二小
杜英
在八国联军铁蹄下、又经历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践踏,我中华民族依然傲立于世,这源于我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深厚更是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所昌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仁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华都浓缩于《国学》,《国学》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最近我开始阅读《国学经典》。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教育理念。让我懂得了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学生。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关于教学方法
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之前我对“因材施教”知其名却体会不深,我班有好几个学生不爱学习,经常不完成作业,于是我每天空出时间监督他完成作业,可收效不大,因为过后给他相同的题,他还是不会做。当我看到“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时,我细细的反思了我的教学方法,不仅耗时、累人,还没有收获。我的教学行为到低存在那些不足。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
孔子无论上课还是答疑,都非常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深奥的道理。我想,他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讲究教育方式方法,这是我们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
此外,《国学》还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把“国学经典”中精髓理念融入于工作和学习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第五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读国学经典有感
这几年跟随学生一起读了不少的国学经典,它让我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体味到其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来提高了自身的修养。
我读《弟子规》它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告诉我们衣服不在于华丽,而应注重整洁;要看轻财物,少计较个人得失;学会礼让,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多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这样才让我们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生活会变得快乐。
我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它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
我读《孝经•圣治章》中“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是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
我读《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知者创物”。意思是物是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而现实生活中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如贺龙军长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我读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找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好方法;
我读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我知道了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才能学人之长,弥己之短。
我读《出师表》《岳阳楼记》《满江红》,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家名段,我一次次领人略了诗人、作者那为国而忧,精忠报国的一腔热情和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的高洁人格;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我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我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教导学生要知民以食为天,懂得甘甜辛苦。
我读“恃人不如自恃也”知道它是在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棰 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聆听着《兰亭序》悠扬婉约的音调,眼前浮现出了王羲之雄逸流动《兰亭集序》;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经典虽然已流传了千百年,但是名家的风范丝毫没有褪色,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光辉。
我读故事“季文子行俭,毛遂自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明白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在工作中,我要从自身找到不足,制定一个短期或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我就能比较容易的警醒我自己。
总而言之,读这些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讲的人生道理仿佛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指出正确前行的方向。
如今,我们伟大的民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韩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为先例,掀起了学习中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浪潮。看着我的学生们一个个神采飞扬的诵读,伴随着起伏变化的背景音乐,我在想:
这,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粹;这,就是我们泱泱大国的民族灵魂;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作为中国人,我以此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