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孙根林
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此时此刻,只是个体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于我而言,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辞,无以名之,姑名之曰,历史。
历史,这个学科养活了无数以此谋生的学者,多少史著赚得了多少稿费。在我看来,历史是热情的生命,是热烈的死亡,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历史本身,更在历史之上。
第二篇: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有感(模版)
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有感
从初中开始,我就开始学习历史,历史这门课也是我学的最不好的一门课,感觉历史非常枯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背景、历史意义都非常难记,总是一边背一边忘,考试也考的不好,总是事倍功半,这使得我更加不喜欢历史。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漫画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非常薄,223页,每一页都有大量的插图、漫画,字很少,但是这又是一本严谨的极简中国史。《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着重于从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历史中捋出清晰的大脉络,因此有很多无关的历史细节被有意地掠过,以免导致信息冗杂而产生学习负担。
举个例子:东周列国,听起来就很晕对不对?为什么晕呢?因为太乱了!东周,历时近六百年,各种结盟、各种打架、各种诡计、各种吞并,各种错综复杂......有诗为证:如果我不在家,那么我在打架;如果我也不在战场,那么我在去打架的路上;如果路上也找不到我,那么别找了,哥我没挺住,死了。不过如果你发挥你的想象力,其实整个东周就像一个班集体,那就好理解了。首先看一下班里的成员:班主任:周老师,班上的学生(武王伐纣)一百多。周老师,年轻的时候跟一个叫商的老师打过一架,完胜!从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把学生管的比锅贴还服帖。后来上了年纪,不如从前了,脑子还不好使,周老师成功挑战了高冷妹海拔三万英尺的笑点,代价就是莫名其妙地隔壁班的野孩子戎狄跑过来打了一顿结实(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此周老师再不敢坐在西边门口,往东搬到同学们中间的洛邑(洛阳)。我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因为这本书很有意思,里面画的人物诙谐幽默,还给各个人物都配了话,看书就像在这些历史人物身边看着当年发生的一件件事情一样。
这本书使得我重拾了对历史的兴趣,我发现我并不是不喜欢历史,只是传统的历史书写的太正式,冷冰冰的,而这本书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用大量漫画、笑话和比喻把沉重的历史变成一段段活泼的小品,最大程度的吸引读者,让大家在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之中能快乐的学习历史知
第三篇:读《剑桥民国史》有感
读《剑桥民国史》有感
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我的了解其实不算详细。除了中学阶段能熟背“三民主义”、西安事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之外,对于这一段血雨腥风、民族求存的浩荡历史,我总觉得了解得不够深入。其实一国之国民如果不对本国之历史有过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我想,是不足以称得上一国之国民的。所以,借此机会,能对中华民国(1912-1949)有一次具体的了解,也是必要且有益的。当然,我也想结合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中的一门哈佛《中国》公开课的学习经历简略讲讲那段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首先,为了真实地理解中国近代,我们应该理清楚关于20世纪初的中国究竟处在怎样的现实之中。从政治上看,“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称呼始于20世纪。虽然我们的文明历史有“上下五千年”之久,但是古时的历朝历代均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朝代”和皇帝的年号。今天是“明”的天下,明天可能就改朝换代,成了“清”的子民。同时,新上任的皇帝会牢记上一个朝代最后一任是如何昏庸无能,丢掉了整个天下和自己的命。因此,新的朝代总会实施休养生息、减赋轻徭之政策,直到将来的某一人皇帝再次受到骄奢淫逸的召唤,历史不断地重演。君王在变,年号在变,可是有什么维系着所有天下人的不变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吗?这个问题很难讲清,毕竟过去我们的身份认同不是“国家”,而是类似“龙的传人”这种基于遥远历史的观念。
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了,英法百年战争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而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我们很少受到大规模的侵略和压迫,于是这种意识并不强烈,直至1840年。随着英军的到来,不仅轰开了“大清国”的国门,也让人们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会被拖入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于是,许多有识之士诸如戊戌六君子、孙中山之先辈想尽种种办法求存。进入中国的不仅仅有科技和先进武器装备,也引进了许多新思想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供当时的人们参考。到了1912年,“中国”才真正出现在世界上,成为第一个共和政体的国家。
当然,这个“中国”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到了一个新的、不同于封建的政治制度——共和制。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共和”?
共和(republic),其拉丁文为res publica,牛津字典的解释是“非君主制的政治制度均为共和制”.事实上,中华民国尝试了一系列的共和制度。列举如下:
1912年至1915年:共和立宪制
1915年至1916年:君主立宪制
1916年至1924年:议会共和制
……
造成如此多种制度不断更替的原因有如下。第一,国家领导人的个人因素,基于不同历史条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通常,引入这些制度的人也有他们的见解,许多专家的意见也不统一,所以应用在中国的情况也各有差异。第二,一些外国的专家顾问也有自己的利益驱使,有意造成对中国政体的影响。第三,鉴于中西方之间巨大的不同因素,相同的制度在两处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接下来,我想谈谈在阅读中的几点看法。作为上海人,我很关心民国时期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情况。在我的感觉中,租界首先公共设施非常先进,能用到自来火、自来水等等。毕竟有许多外国人在此地居住,并且由外国人负责管理,许多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都用于此。()还记得外白渡桥的事情。
在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信中说,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可见,一个管理严格的组织不仅对在自己管辖职责内的事务负责,而且对只要是自己曾监管过的事务,一并要负责到底。我想这不单单是组织的责任意识,也是现代公司的法规理念深入人心的表现。这件事对于我们当下的各项管理都有重要的启示。
除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且介亭杂文》名字取“租界”两字各一半为名的轶事之外,在民国年代的租界里,有项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规定,即“治外法权”.“原告为中国人(不论是个人或是中国政府的部门)和被告为条约港口的外国国民的一切争端,都由有关国家根据该国的法律判决。”这样的条款无疑蔑视中国的法治权和司法权,更是让外国人可以肆无忌惮地逃离中国的法律约束。“外国罪犯在领事法庭上所受的待遇,不像在他国内所受的那样严厉,这无疑伤害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感情。但是,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来说,更严重地损害中国主权并具有深远意义的行为是,中国当局不能直接对条约港口的外国个人或商号进行限制、管制。”除了对外国人个人行为无法约束,就连组织或公司,中国政府也无权监督。“在治外法权的掩护下,武断的外国新闻界常常毫无限制地对中国和中国人进行吹毛求疵和不怀好意的批评。”
从一正一反两方面,不难看出租界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揭示当时中国与外国势力利益冲突的前线。对于这样一段历史,我们如今应当辩证地看待,为的是以史为鉴,珍惜现在国家有尊严地发展、人民有尊严地生活,牢记使命、不忘先辈。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忘记我们的历史是绝不应该的。历史是我们的根,历史造就了今天的我们,历史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国家的命运。一个不了解本国历史的人会缺失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系和观念,而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我想,这学期能有机会重新回顾这段道不尽的历史,并不会随着学期的结束而终结。恰恰相反,我对于我们始源的探究和理解才刚刚开始。拥有大量网络资源的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这些前所未有的机遇,了解过去、审视过去,才能反思当下,继往开来。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不知来,视诸往。”面对历史,我们该虚心求教的还有很多。
第四篇: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有感
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有感
黑色铅笔
18年很快就要过去了;看了一下我自己总结的年报;发现与自己当初订的目标很有差距;为什么说有差距;我一年下来才看9本书;而据统计犹太人一年读64本书;所以2019年,我有一个新的想法;除了追求量,而且还要质;就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每看完一本书我都会写下读后感或者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今天想要分享的也是我刚读完的去年没完成的一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读这本书主要是自己也是一个喜欢漫画的人,好奇心趋势下居然读完了,里面图文搭配十分有趣,加上多了解历史对我们自身人生有很多的指导意义;让我们知道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因为历史上已有人做了,可以借鉴参考;俗话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从这本书里面学习了哪些知识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六国覆灭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秦)谐音就是:“喊赵薇演齐秦”这样是不是特别好记了,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是这个顺序,请大家看下面这幅图就明白了:
最靠近秦的3个国家率先灭亡,这也和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有关(这个战略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都在用);这个是范雎提出来的,就是结交远处的做盟友消灭临近的国家;还有一个人叫苏秦为了对付秦国提出了“合纵”,意思是联合南北方向的5个小国家一同对付秦国,但是秦国很快就看出了“合纵”的弱点,就是几个国家各自心怀鬼胎,于是秦国的张仪提出了“连横”的政策,连横就是联合东西方向的国家结成盟友,最后通过给点好处比如土地最后各个击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仪骗楚国的国军楚怀王,说给他600里地要他和齐国断交,最后反悔说当时说的是6里地,这一骗把楚怀王气得不轻,最后楚怀王经过“一骗”;“一打”;“一关”最后死在了秦国。具体过程下面会讲到。那么其他国家是怎么灭的呢,首先是灭了韩国,因为它最弱,其次是赵国,“纸上谈兵”就是说的赵国的将领“赵括”再就是魏国,秦国决了魏国的堤,大水直接灌到首都大梁然后就灭了。还有就是楚国,后面是燕国派荆轲去行刺秦王失败被灭,最后是齐国。
二。端午节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由于屈原投江;那么为什么叫“端午”呢,因为投江这天是五月初五,古代人称为“初始”为端,所以又叫端五;那么大家都知道屈原是爱国诗人,不忍亡国而投江,楚国是怎么被灭的。大概经历了这几段过程,楚怀王下面有个大臣叫靳尚,被张仪买通了,所以常常骗楚王要亲近秦国,而屈原就是他的死对头,楚怀王被骗给600里地与齐国断交也是这个奸臣大部分的原因;其次是被白起攻打;最后是在楚怀王不争气的小儿子子兰怂恿下去秦国赴约被关2年病逝在秦国,新的楚王(楚襄王)即位后,子兰当了宰相因害得怀王被囚被屈原骂,屈原因此也被流放;最后白起攻破楚国,屈原投江自尽,也才有了现在的端午节和国家的3天长假了。
三,秦国历史上才存在15年
是的,你没想到的是这个看起来很厉害的朝代才生存这么短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国灭亡原因不在于秦始皇,而是因为他的儿子——胡亥,秦始皇有两个接班人,一个是扶苏,另外一个就是胡亥,扶苏有个大将军蒙恬,而胡亥有个大奸臣叫赵高;始皇帝在的时候为了锻炼扶苏派他和蒙恬去北方修长城抵制匈奴去了,然而始皇帝去世,胡亥和赵高就伪造了遗嘱,逼得扶苏和蒙恬自杀,胡亥就这么当上了皇帝,又叫秦二世,还有赵高当了宰相,秦国在这两人的手里能长久吗?历史给出了答案;奸臣赵高为了除掉反对自己的大臣,没事就拉一条鹿来,让大臣辨认这是什么,回答是鹿的通通杀掉,说明明是马,“指鹿为马”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
四,象棋中的楚河 汉界指的是河南荥阳鸿沟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暴政引发了当地的陈胜,吴广起义,而其中就出现了各地的反动力量,其中就是我们熟知的刘邦和项羽,但是起义后需要一个名义上的国君代表人啊,于是项羽找到了楚国国君的孙子,以他为名义牵出一支队伍,后来刘邦也加入了楚国国君门下,于是新的楚王命令,项羽和刘邦谁先去咸阳灭了秦国谁就当关中王,但是另外一边新成立的反动力量赵国也是在被秦国攻打,于是楚王派项羽先去救赵王,但是等救完赵国刘邦就把秦国灭了,项羽很生气慢了一步,于是找刘邦算账,刘邦知道此时正面打不过项羽,于是让出了咸阳,但项羽此时说:既然来了就吃个饭再走,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大家知道由于此次宴会项羽放过了刘邦,后面再也没有机会杀掉他了,后来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逃离宴会;定居在了汉中,经过一段时间养精蓄锐破除了项羽的封锁,一跃冲出关中直捣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此时还在山东镇压一听老家被刘邦打了,赶紧回来,但是一到家就被刘邦打了出来,最后退到了河南荥(xing三声)阳,然后互相对峙着,所以才出现了象棋中的界限。
好了这本书通篇也就差不多的大概内容也差不多了,讲述了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故事,里面还有好多细节还没有讲完,大家可以去看这本书,我自己也从中吸取了不少知识,好多历史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都包含了,自己看了之后历史脉络重新梳理了一遍;看来还是要多读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自己充电才是当下我们应当做的。
本次读书笔记也就分享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看完了!
第五篇:读《感悟》有感
读《感悟》有感
镇巴县长岭初级中学七(2)班黄娇娇
我从图书室借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感悟》。里面大多数讲的是青春励志的内容,不过,使我从中获得其实的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面对的”一类文章。
其中,《真理亦需巧言》它告诉我们真理就像一块宝石,如果拿起来扔在别人的脸上,就会造成伤害;但是,如果加上精美的包装,诚心诚意地奉上,对方必定欣然接受。《国王的问题》讲的是 西班牙有位叫彼得罗一世的国王,他对很多人来说,是正义的象征。于是他将公开选拔法官。有一天,在 宫廷人员和三个 候选人的陪伴下来到池塘,池塘上漂浮着几个橙子。国王问贵族:“池塘上一共漂浮着几个橙子啊?”前两个候选人都说是6个,只有最后一个人回答是3个橙子。国王说:“在得出最后的结论之前,应该证明,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妄加评判。
我最喜欢的是《玻璃与蒿草》讲了两个孩子一起走进了天使的玫瑰园,他们都希望天使赐予他们一束幸福的玫瑰花。然而,天使却送给他们一束绿色玫瑰枝,两个孩子都有点失望。于是天使就让他们描述对方,如果自己比对方英俊就能得到一束幸福的玫瑰花。第一个孩子为了得到它,就一味地讽刺对方,而第二个孩子却一味地赞美对方,最后,第二个孩子获得了一束幸福的玫瑰花。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受感触: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对方,不要总对别人挑刺。应该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别人,而不是讽刺、怀疑和丑化,尤其是当别
人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更应该这样„„
读书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在读书的同时,它能让你从中获得启示,也能让你从中得到生活的经验,更能让你悟出人生的哲理„„我们应该在平时多看书,开阔我们的视野,充实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感悟。我们的心灵会在阅读中,渐渐地变得空灵、澄澈„„
指导教师:谢炜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读《岳飞传》有感
镇巴县长岭初级中学七(2)班李婷婷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鄂王墓上的对联,颂扬了岳飞的精忠报国,同时也批判了只为自己谋利,误国害民的奸臣。——就是秦桧这样的奸臣,勾结外敌、残害忠良害死了岳飞。正因为秦桧从中作梗,南宋才会步步退让、向金称臣。宋高宗如果能明白岳飞的苦心、信任岳飞让他全力抗敌,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也并非幻想。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是非成败传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些遗憾,连同后人的叹息,都湮没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了。
岳飞身上有一种别人都不具有的可贵精神。他一生廉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人问它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飞慷慨地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看似很简单的两句话,在那昏暗腐败成风的黑暗官场,有几个位高权重的人物能做得到呢?岳母将“精忠报国”刺在他的背上,他时刻铭记着忠君的责任、报国的使命,为恢复中原忘我战斗,还是免不了被昏君奸臣猜忌、排挤,最后终于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殒命于**亭,南宋初年那民心澎湃南望王师得渴望,终于随着岁月的流逝冷却沉淀下来,再也不可复得了,赵宋的“中兴”梦想也因此而破灭了。
宋高宗只是一个懦夫,一个倾心谗言的帝王,一个自私又愚蠢的帝王!秦桧只不过是一个权臣,他们自毁长城、开门揖盗,除了奠定衰亡的基础,难道还能大下富国强兵的根基?
岳飞虽然出身贫寒却文武双全,他领导的军队也是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深受百姓爱戴,在金军中流传一句话叫“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足以见得岳家军的勇敢、刚强!足使敌人听到“岳家军”三个字就闻风丧胆了!
岳飞死在**亭,好象这亭名是对他死后的大宋江山的箴言,不叫他名,叫“**亭”,是不是暗含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意味?
自始至终,岳飞都正气凌人,使人觉得他是一条铁铮铮的汉子,他用正义的声音大声疾呼:“还我河山!”他那令人振聋发聩的呼喊,至今还激励着每一名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岳飞,已经化为一种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尘埃已模糊了岁月的痕迹,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然而岳飞的英容笑貌却镌刻在中华儿女的爱国信念里,并转化为一种民族精神,让人唏嘘感叹、壮怀激烈„„
指导教师:谢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