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传--全球第一大股神成长史》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菲特传--全球第一大股神成长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巴菲特传--全球第一大股神成长史》读后感》。

第一篇:《巴菲特传--全球第一大股神成长史》读后感

《巴菲特传--全球第一大股神成长史》读后感

《巴菲特传-全球第一大股神成长史》这本书先是在得到APP“每天一本书”上听过这本书,后面才买来看。所以这里先谈谈对于得到APP上“每天一本书”活动的看法。

01 关于得到APP“每天一本书”

得到APP上有项“每天一本书”的活动,购买权益之后,可以下载自己喜欢的书的音频。这些音频每个都是用20-30分钟的时间叙述一本书的要点。

对于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

例如时间管理类的书籍,一本书中全书分几个章节叙述的时间管理方法,别人可能要花2-3个小时才能读完。而你利用上班路上的30分钟,要点一二三四条就可以全部听完。这是一种比较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30分钟一本书,对于部分书籍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书来说,还是不够。

一些方法论的书容易总结,30分钟内听够这本书的要点,了解、把握这些要点就够了。

还有很多书,想要抓住它的要点、非细细研读不可。比如这本《巴菲特传》,光听几个典型的事件,不足以体会到人物的思想精华的。

一定要看完全书,看看他的成长环境怎样;导师是什么样的人,给他什么样的影响;他经历的事件前因后果是怎样,非这样不足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

那么,30分钟听一本书,有没有意义呢?还是有的。你可以把这30分钟的内容当作一本书的导读,相当于做了这本书的“预习”,作为购书的参考,听完之后再决定要不要读这本书。

当然,这样做也有坏处,就是读书的时候,你可能会受听书内容的影响,只注意到了别人总结的内容,却无法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02 写作者的立场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有种奇异的感觉,好像在看一本流行小说,比如《武动乾坤》、《斗破苍穹》之类的。

看这本书,看到的是巴菲特是如何的一路“升级打怪”,打败他的对手--股市投机者,赢得他的追随者和恋人,超越自己的导师,在一次次“拯救”中,获得成功,取得财富。

这种模式和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游戏套路如出一辙。

期待的是作者客观的叙述巴菲特的传奇经历,而不是把他当作是“打怪升级”的英雄主角。作者的立场让人怀疑。

在投资这条路上,没有对错,只有投资理念的不同。有巴菲特这样选定一只股票永远持有的价值投资者,必然就有靠消息靠炒作的短期投资者。

而作者把巴菲特塑造成了一位为了市场的稳定,不断和华尔街的投机者战斗的“斗士”,不断挽救濒危企业于水火的正义的“救火队员”。

而他的竞争对手就是“不安好心”的,非正义的。

作者全篇以一种对“英雄”崇拜的口吻展开叙述,这是传记类作者的写作立场么?

03 长期投资和短期投机

巴菲特一直给我们是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印象,看到的巴菲特的所有金句都是关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

“选对了股票,而且这家公司一直情况良好,你只要一直拿住股票就行了。”

“我不认为包括我自身在内有谁能成功地预测股市短期的波动。”

股市短期的波动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要长期投资。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是这样总结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买了一只股票就应该紧紧拽住永不放手。

但是在这本书里,我发现其实他也会做短期投资。比如并购雷诺烟草公司,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买入了许多雷诺烟草公司的股票。当股票上涨之后,他将股票全部抛出,短短的时间赚了6400万美元。

他不喜欢投机分子,但是他也会做投机分子在做的事。

不过,哪怕是短期投资,他也是在完全地“看懂”之后才出手。

长期投资自然不用说,他手中长期持有的公司股票,都是早有分析了解,在股价波动到了拥有“安全边际”的时候,才适时出手。

一直以为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关键词是“长期”、“价值投资”,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想他的投资理念关键词应该更正“看懂”。

不管短期投资还是长期投资,在投入自己的资金之前,要对投资标的有完全的把握,完全的“看懂”你所投资的目标。

看懂,风险才能可控。

“看懂”,懂的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需要“看懂”的是数字背后的公司,公司的经营状况,公司的价值,市场的形势,国家的政策等等。

通过大量阅读、深入解读公司财务报表,对公司有很深入全面的了解;通过阅读时政新闻,了解市场运转规律和经济形势走向。

这种“看懂”是在拥有一个很广阔的视野基础上。

如果以为“看懂”指的是看懂财务报表上的数字,理解的就太片面了。

04 关于书中的人物

书中简单介绍了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也就是《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作者。

《聪明的投资者》买有,只是读过一部分就放下了。一方面是翻译过来的语言太过晦涩难懂,一方面是对作者及作者的理念从未了解过,所以读得比较困难。

另外查理芒格作为巴菲特的密友,时不时地出现在文中。在此之前曾读过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但是到现在除了书中的“钉子”理论,没什么印象,可见读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吸收。

其实在读《巴菲特传》之前,并不是很喜欢看人物传记类书籍。大约是不喜欢书中那种“歌功颂德”式的口吻,不过现在想来也许是自己思辨能力不行,所以没有看到“歌功颂德”之外有价值的东西。

《巴菲特传》这本书也不能幸免这种“调调”,但是我还是从中收获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纠正了自己的投资理念。

此时,我想传记类书籍还是有其价值的,值得读一读。

第二篇:《巴菲特传》读后感

理性的坚持——《巴菲特传》读后感

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题记

怀着敬仰与好奇的心态,我购买并拜读了罗杰.洛温斯坦的经典著作《巴菲特传》,在老师众多的推荐中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对于心拙口夯的我来说,读其他经管类的书籍让我略感佶屈聱牙,而《巴菲特传》以传记的形式,通过对沃伦.巴菲特生活、学习、工作的生动描写,得以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巴菲特本人,学习其投资技巧和一些金融知识。本书没有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以巴菲特的所作所为及对他一些观点的简单分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觉得妙趣横生、简单易懂,有时更有醍醐灌顶之感。

因为时间原因,整本传记没有读完,但在前部分的阅读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很多。首先他立志很早,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祖父欧内斯特经营着一个杂货店,父亲霍华德在证券经济公司工作,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小巴菲特也难免从小打上未来股票经纪人的标签,他更是在12岁时发誓要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成不了百万富翁,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看似童言无忌,却不无根据,巴菲特从小天赋异禀,对数学充满兴趣,对数字非常敏感再加上其强烈的赚钱欲望,也造就了他内心的成熟;其次他乐于实践,6岁时挨家挨户兜售可口可乐、加价卖出捡来的高尔夫球、13岁时送《华盛顿时代先驱报》、和好友成立旧弹子球公司、大一时成为管理者监督50个报童等等,其19岁时就已经有了13年经商经验;最后,勤于思考也是他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品质,善于从小事中发现问题,和同伴一起分析思考。在哥伦比亚大学时,他也是上课最活跃的,与恩师格雷厄姆交流最多。他坚持在自己看得懂的领域、用自己擅长的理论和方法、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理性的价值判断

“选择一只股票靠的并不是旁人信口开河的评价,而是要靠事实说话”,格雷厄姆逃脱了股民在博弈中的心理悖论,他认为股市像一个投票机,数不甚数的投资人会通过这个市场来投票,而秘诀便是理性价值评判,当股价远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坚决买进,同时坚信股价会有补涨的那一天。巴菲特将作为偶像的格雷厄姆的话铭记在心,并且巴菲特恰恰也是这样做的,他被人们称作是“奥马哈的先知”,就是因为他总是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后25年里继续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说,要透过窗户向前看,不能看后视镜。预测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办法,是计算公司未来的预期现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钱。这是巴菲特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办法。然后他会寻找那些严重偏离这一价值、低价出售的公司。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市场的大起大落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性,从1969年的牛市狂热中退出市场,到1973年市场暴跌后勇敢挺进,巴菲特的成功也正是在于他从不盲目从众、从不道听途说,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作出理性的判断。他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超乎寻常地专注工作,保持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吧。巴菲特的成功不仅揭示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告诉我们如何在嘈杂的社会中大隐于“世”,保持一份理性。因此,我们在生活与工作当中,要学习这种独立思考模式,而非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常人所不能的业绩。当然切记不要走向极端,固执已见、盲目自大、标新立异。 不离不弃

“我最喜欢的持股时间是„„永远!”格雷厄姆说过“真正的投资是价值投资。”而沃伦.巴菲特紧跟老师的理念思想,其投资的核心法则便是专注公司的内在价值,决策对应内在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他推崇的是投资而不是投机。“当寻找股票去投资时,巴菲特会寻求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企业,会探寻公司过去的业绩是否具有连续性?主业是否具有独特的优势?利润额额是否高?是否稳定可持续?如果这些探寻都有肯定的答案,而公司的股价又低于其未来增长预期,那么这只股票就有可能被巴菲特收入囊中。”如果你在股市里换手,那么可能错失良机,巴菲特的原则就是:不要频频换手,直到有好的投资对象才出手。其次在充足的基本面分析之后要学会长线投资、耐心等待——这也是所有成功投资家所遵守的共同法则。等待不是所谓的置之不管、自暴自弃,而是守候和期待一个机遇,只有学会不离不弃,才能在这场心理博弈和金融战争中幸存下来。

在我看来,巴菲特的成功在于对市场理性的把握,在于对投资不懈的坚持。他对人,对事,对市场有着深刻的见解,总能把握最根本的东西,他能对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做出准确判断,也使他在市场上进退自如、得心应手。“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要做到这样的境界,不是简单的感性博弈,而是需要理性地深入研究。而坚持则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坚持不一定获得你所想要的,但只要将理性作为前提,坚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想想巴菲特,2008年,首次成为世界首富的他将近耄耋之年,而纵观古今,又有几个人能坚持自己的梦想七十余载,六岁时的童言无忌到八十岁的梦想成真,其间有多少的辛酸和付出,可能只有他老人家自己能体会。

从巴菲特身上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他没有因为追求奢靡而放弃终身的理想,而是愿意将自己85%的资产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没有用金钱去毁掉子女的成长。相比于投机的索罗斯,他更愿意投资,他不会伤害任何人,将富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无疑是一位真正的大师,让人敬佩、尊敬。我们学习巴菲特的目的并不全是为了赚钱,而是学习巴菲特做人、做事、做投资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大师的智慧,还能帮助我们摆脱人生的困惑与迷茫。

第三篇:巴菲特传读后感

读《巴菲特——一个资本家的成长》

窝在宿舍几天,终于看完了PDF版的《巴菲特——一个资本家的成长》。这是本写的很不错的书,作者应该是花费了不少心血,几乎拜访了巴菲特周围的所有人,从他们的描述讨论中将巴菲特这个人物渐渐树立起来,涵盖的面也比较广,关于巴菲特的家族,关于巴菲特的教育,关于巴菲特的成长,关于巴菲特的感情和日常生活,当然也贯穿了一条主线——巴菲特的投资。总的来说,作者描写的巴菲特非常的全面、立体和生动。对于我来讲,以前我所了解的巴菲特就是:一个投资大师,注重价值投资,滚雪球理论。仅此而已,读了这本书,我想我开始理解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巴菲特独立、谨慎投资性格的形成首先,我很想谈谈巴菲特的童年生活。不要以为我在淡化主题,我要说的正是关键。因为这会关系到巴菲特性格的形成。巴菲特出生于一个叫奥马哈的小镇,他天资聪慧,特别是对数字特别敏感,记得他和小时候玩伴做的游戏就是由玩伴念出一本年鉴上的城市名字,而由他说出这个城市的人口数字。我想没几个小孩可以玩这样的游戏,这绝对能说明他超强的记忆力。这当然成就了这位投资大师对财务报表的惊人理解与记忆力,后来的巴菲特能够对他看过研究过的公司各方面的状况如数家珍,夸夸其谈。重要的一点是,即使这种股票现时不值得投资,只要股价下降到一定程度,巴菲特无须再多考虑,就会大展身手,果断买入。巴菲特的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对于小巴菲特的各种决定,他都持支持态度。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巴菲特独立的人格,他总是很有主见,不会轻易改变。这种独立的品性运用于他的投资,使他获益匪浅,特别是面对股市的两次大牛市,他都果断的激流勇退,避免了大崩溃带来的损失。

巴菲特的母亲给巴菲特的童年造成了很重的心理创伤,原因是她的母亲情绪暴躁,经常乱发脾气,年幼的巴菲特别无选择,不喜欢呆在家里,经常出现在邻居的家中。这种心灵的阴影即使在多年以后也未曾消退。文章有写到,多年以后,巴菲特在走廊与母亲相遇,还是不能自然地打个招呼,生活中与母亲的种种是由巴菲特的妻子苏茜代为处理。结果是,巴菲特在感情方面一直不很成熟,性格也比较自闭,当然又不同于完全的自闭,他在公共场合是很有讲演气质的。巴菲特做事经常很专注,不容易被外物打扰,也不喜欢改变。

巴菲特自幼就有一种强烈的赚钱欲望。在别的小孩还不懂什么是赚钱的时候,他已经坐在别人的大门口,想着如何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设个收费站。巴菲特上学的时期,他通过送报来赚钱,也就是他找了个报童的兼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只是送报这种简单的工作,他也是做的尽善尽美。巴菲特总是在思索建立一条最有效的线路,花费最少的时间和人力,拿到做多的外块。当然,他成功了,做报童的收入成为他原始积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巴菲特还有个特质,他喜欢赚钱,但不喜欢花钱。确切地来讲,他是在享受赚钱的过程,喜欢看着自己的钱一点一点地增多。对于花钱则是嗤之以鼻。

除了秉赋超常之外,独立、专注、谨慎以及对赚钱热衷的性格奠定了其成功投资的基础。巴菲特工作起来近乎狂热,他不停地阅读报表,工作环境可以称为简陋,食物也是汉堡加可乐足矣。这样的性格对其成功的投资功不可没,但对他的亲人则可以用冷酷麻木来形容。有一次,他的儿子因为换灯泡摔倒在楼梯上,他竟吹着口哨从旁边绕着上楼去了。过后,他也

觉得很抱歉,向儿子认错。巴菲特的女儿小苏茜也声称其父对其关爱不够。在巴菲特晚年,他也改变许多,关心儿女了。

巴菲特的老师本·格雷厄姆

关于巴菲特的求学经历,也有一段小插曲。说巴菲特曾自信满满地申请要到世界第一哈佛商学院读硕士,然而却因年纪小而被拒,于是,巴菲特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事实上,这并没有造成任何的遗憾,当时作为证券投资领头人的格雷厄姆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而巴菲特正对股票怀着岌岌的热情。无法相信,原来现实真的可以极具传奇色彩,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命运般地相遇了。书中有一段描写格雷厄姆的话,我认为相当精辟:“格雷厄姆远远不只是巴菲特的导师,正是格雷厄姆才给这座令人惊叹而为之却步的城市——股票市场绘制了第一张可信的地图,他为择股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而在此之前,它与赌博这门伪科学毫无差别。投资业没有格雷厄姆就如同共产主义没有了马克思——原则性将不复存在。”

巴菲特继承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积极的在茫茫股海中寻找着“雪茄烟头”。所谓雪茄烟头指的是那种不名一文,价格非常低,偏离正常价值的股票。格雷厄姆的理念是,不要只关注电子牌上的股票价格,要深入到它的后面,去看这个企业,看他的盈利状况,看他的资产负债表,看他的流动资金,看他的发展前景,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对股票的内在价值有所了解。

巴菲特曾经得到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执教22 年以来唯一给过的A+,他提出了一个似乎令人无法拒绝的意愿:无偿地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由于当时环境不允许,几年之后,巴菲特才如愿地进入了格雷厄姆的公司。甚至有人说,巴菲特是唯一一个可以继承格雷厄姆衣钵的人。

巴菲特远远超越市场的业绩

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30 年来,他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同期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包括红利)的增长为9.51%,标准普尔的500 种股票为9.9%。换句话说,如果1965 年有人在伯克希尔,S&P500 和原油中各投入1 万美元,那么到1994年底伯克希尔可给他1130 万美元,S&P 股票组合为16 万3000美元,原油为65000 美元。”

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因为这样的比较在文章到处都是。平均30%的收益率,加上30年的时间(已经算是相当长的投资期了),不起眼的1美元增值了1130倍!这是一个令世界瞠目的结果。尽管复利早已被众人所知,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复利的威力如此强大。巴菲特让所有人重新认识了复利。正如其在《滚雪球》中所谈及的,想要积累财富,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片足够湿的雪和一条足够长的斜坡。这正对应着:找到有价值的股票,并且长期地持有它。

巴菲特的成绩让人艳羡,却不容易复制,也许我们不应该所求太多,通过了解巴菲特,至少可以让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多一点理智、多一点谨慎和多一点耐心。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叙述,才能完整的呈现巴菲特的投资杰作,但我试图通过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尽可能道出其中的精华之处。

1.青,出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巴菲特师承格雷厄姆,事实上,经过实际的演练,巴菲特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更清楚的说明问题,我想把巴菲特的投资分为大致三个阶段:在格雷厄姆—纽曼工作,继

续增加原始资本为第一阶段;合伙人企业的创办,并伴随着大牛市结束为第二阶段;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帝国阶段。

我们先从第一阶段说起吧。巴菲特毕业之后就一直想到老师的公司工作,但由于一些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未能如愿。他到格雷厄姆-纽曼工作已经是几年之后的事了。早期巴菲特的投资完全遵从格雷厄姆的教导,寻找几乎可以免费得到的“雪茄烟头”。作为经历过30年代大危机的格雷厄姆,他的投资态度相当谨慎。由于他的保守态度,他拒绝对公司进行任何主观的分析,而是乐于坚持自己的数学准则。原文中描述道:“有一次,一个费城的经纪商以15 美元一股的价格提供给他一种叫做家庭保护公司的名不见经传的保险股票。由于没有关于它的公开资料,因此没有办法对它进行估价。但是巴菲特找到了位于哈里斯堡的州保险办公室,搜集到了一些数据。他所看到的信息足以说明家庭保护公司股票绝对是便宜货,但是杰里·纽曼拒绝要它。于是巴菲特和克纳普在自己的户头买进了一些,一段时间以后,它就上升到370 美元一股。”可见公司上层过分保守的态度,大大限制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发展壮大。

巴菲特进入华尔街实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他的上一辈人还保留着30年代大危机恐惧的记忆,而后辈的精英没尚未羽翼丰满,这样的结果就是,股市里遍地都可以找到“雪茄烟头”。对巴菲特来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找到的“雪茄烟头”如此之多,而公司里归于他控制的资金却相当有限。就这样,巴菲特用自己的资金买一些他看好却又被公司拒绝的股票,赚了一大笔。另外,虽然格雷厄姆在书本上对套利讲的头头是道,但实践方面,他又落在巴菲特后面。到1956年,格雷厄姆退休了。此时,巴菲特的个人资产已经从毕业时的9000美元激增到14万,他又想回奥马哈了。

第二个阶段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企业。从格雷厄姆的公司出来以后,巴菲特回到了奥马哈。他开始筹划建立一个合伙人企业,于是他各处游说希望别人向他投资。巴菲特的口才很好,他周围的人都很相信他的能力,有很多伙伴加入了他的合伙人企业。但是,巴菲特在吸收资金的时候也是有标准的,他所坚守的信条就是:巴菲特只会给合伙人一个成果总结,其他的便什么都没有了,他对他们说他不会披露他们资金的投资去向。同时,巴菲特每年只有一天“对外办公”。在12 月31 日那天,投资人可以增加或抽回资金。巴菲特的信条无非是希望可以保持自己独立决策的能力,对于有些难缠的客户,巴菲特果断地拒绝了他们的投资。

根据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合伙人以7.6 美元/股的价格买下了位于马萨诸塞新贝德福德的一个成衣生产线制造厂——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一小部分股份,至少从账面上来看,这是一笔合算的交易。它有每股16.5 美元的营运资金,这是它股价的两倍。作为格雷厄姆和多德派的拥护者,巴菲特喜欢上了这种股票,并且逐渐增加他的投资。

重点来了。那就是在经营合伙人的期间,“巴菲特有了不同的想法——即不仅从格雷厄姆所喜爱的从数量角度来考虑,还要从质量方面考虑。他开始不仅仅看资产的静止的现象,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动力和潜能的活生生的正在运作的企业来看待。”巴菲特开始研究一种与以往他买的任何股票都不相同的股票。它根本没有工厂,也没有硬件资产。实际上,它最有价值的商品就是它的名字——美国捷运。当时美国流行一种旅行支票,它的流通能力与现金并无太大差别,因为它的上面印着美国捷运。尽管后来捷运公司因为牵涉入一起商业诈骗(捷运是受害方)而遭受沉重的损失,同时舆论的大肆报道使得公司形象大大受损。然而巴菲特却注意到尽管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捷运的丑闻,但捷运的旅行支票并未受到任何影响,于是,巴菲特继续投资捷运,助其度过了难关。事实上,捷运后来确实给巴菲特带来丰厚的回报。“1967 年合伙人企业向前推进了30%——比道·琼斯多出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捷运公司,它已狂涨到180 美元/股,而在它顶峰时它占到总组合的40%的份额。在这项1300 万的投资中,巴菲特赚取了2000 万的利润(他从来不把发财的来源告诉他的合伙人)。他还从沃尔特·迪斯尼上赚了50%的利润。”

从1962年开始,连续几年,巴菲特超越道琼斯指数,这种超越并没有使他自身膨胀,不可一世。在每年他向股东汇报时,都会提醒各位股东,诸如此类业绩恐怕不能持续的言辞。倒不是说巴菲特如何谦逊,而是说他从未放松警惕,他的信条是——永远不要预测市场。1968年,股市开始节节攀升,市场达到了顶峰,巴菲特却感觉觉缺乏灵感,管理这样多的资金令他不安。巴菲特的合伙人企业在1968 年锁住了4000 万的赢利,也就是说赢利率59%,他的资产增加到一亿零四百万美元。1969年,巴菲特觉得市场令他失望了,他宣布退隐了,清算了合伙人企业,巴菲特只保留了克希尔·哈撒韦和戴维斯菲尔德零售店、服装连锁企业的控股公司的股票。

第三阶段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帝国。说到这一段,我很想说说巴菲特对伯克希尔的投资过程。巴菲特首次投资于伯克希尔是在合伙人时期。伯克希尔原本是个纺织制造厂,但是纺织是个逐渐没落的行业。巴菲特之所以买这只股票,是因为伯克希尔拥有充裕的营运资金,而且市价被低估。但是,自从巴菲特投资以后,伯克希尔的盈利状况也并未改善。起初巴菲特还是不断投资,希望可以救活企业,但是即使是巴菲特的选择,也扭转不了纺织行业没落的趋势。最终,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越缩越小,一直到没有了。

我们都知道,在合伙人解散时,巴菲特还是坚持持有伯克希尔的股票,这时我们可以理解为巴菲特事实上已经将伯克希尔原来的纺织业务弱化了,伯克希尔现在是个投资帝国,它投资于保险,新闻媒体,可口可乐等等。我们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当初巴菲特非要选择伯克希尔,而不是别的更好的行业呢,为什么让伯克希尔的纺织继续了那么多年?也许文中的这段话给了我们解释,但我的态度予以保留。“根据巴菲特的资本家的信条,他也许应该关闭纺纱厂,但是他从内心感到自己对这古老的工厂怀有一种深深的喜爱,它的过去似乎比它的未来更有生机。”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股神巴菲特精确的预测了市场,因此精准的两次在股市最高点逃离。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完全不是。在不了解巴菲特之前,我确实好奇,到底这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预测市场的?读了这本书,我认为这纯粹是胡说,作为格雷厄姆的信徒,巴菲特是绝对不会去预测市场的,因为格雷厄姆说过“永远不要去预测市场”。在这里,我很高兴谈一谈,巴菲特逃离的真实原因和内在动机。

我们可以重温一下合伙人解散时的情形。当时,格雷厄姆这辈人退休了,随之带走了对大萧条时期残酷的记忆。华尔街觉察到年轻一代人的崛起,他们中的许多人在1929 年时尚未出世,同时也对上一辈人无穷无尽的回忆十分厌倦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大崩溃之前的狂乱岁月没有任何记忆。对他们而言,投机是无可厚非的。也就是说在当时投机盛行,各种股票的价格都被炒得很高。

在1968 年12 月,道·琼斯指数爬升到990 点,而华尔街又把希冀的眼光放到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目标上:促成越战结束,而且使道·琼斯指数升到1000 点。在1969 年5 月,巴菲特担心自己陷入对苦难不幸的哀叹,同时也担心所得的赢利付之东流,巴菲特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他宣布隐退了。巴菲特在1969 年竭力维持了7%的收盈水平,这是合伙人企业最后一次运作。尽管这是结束的一年,它还是超过道·琼斯18 个百分点。

为什么巴菲特选择收手?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觉得很痛苦,他发现在市场上寻找“雪茄烟头”是如此之难,有些股票的市盈率都打到几百倍之多!市场的股价蹭蹭的上涨,而巴菲特的投资却处处红灯,根据价值投资的原则,到处被打上了标语:“此路不通。”所以说巴菲特是走投无路,选择了退出。

1987年,市场再次故伎重演,股市疯狂的与上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巴菲特又开始苦恼了,但是这次,他不能像上一次一样把钱还给合伙人了事,他要坚持战斗。“有个记忆

很好的股东问他现在的气氛是不是很像1969 年,那时巴菲特伙伴公司刚刚成立。巴菲特回忆说:‘那时没什么机会,我退出了市场,把钱都还给了合作伙伴。’但他现在不能退出,他的成员——保险公司,B 夫人等仍在为他赚钱。他需要一个可投资的地方。”这时,一方面巴菲特寻找那种具有优先权的股票,它们抗风险能力比较强,收益更有保证。另一方面,除了他的三种永久股票外,他把所有的股票都卖了。他的助手说,“命令很明确:把一切都卖掉。”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股市最热的时候,正是巴菲特最痛苦的时候,这样他的顶部逃离就非常合理了。这是格雷厄姆的内在价值理论造成的。

3.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百家争鸣》

格雷厄姆一派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只要找到有价值的股票就可以投资。萨缪尔森一派坚持市场有效理论,选股票就像扔飞镖,成败全看运气。有关的争辩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在巴菲特带领下,格雷厄姆和多德等投资家们与现代金融理论家激烈的进行论战。1987年的大崩溃暴露了华尔街的知识结构中的空白之处,也促使这种论战进展到白热化阶段。但在高校教科书中,很明显,有效市场理论占据了主流。

巴菲特的职业前提是,合理的分析(尽管很难且带主观性)可以帮助股票选择。常常有些股票的价格会比它的实际价值低,精明的投资者买了它就能获利。有效市场原理认为不论什么时候,一个公司的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都可从它的股价中反映出来。当某种股票的变动公开后,贸易商会迅速行动起来,或买或卖直到它的价格重新达到平衡。它的前提是,股票原来的价格就已很合理,因此,以后的价格变化也很合理。交易商的作用只是推行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手的理论。既然股价已经反映出公司的必要信息,那么风险分析其实只是引用一些众人皆知的信息,“基本上是无价值和不完整的。”股票的走向仍取决于(未知的)新信息。它仍是不可测的,随机的。

有一个通俗的例子可以用来解释股市的不可预测。全国的人抛硬币,抛得正面就继续,抛得反面就淘汰,一直进行下去,最终坚持下来的人是有的,但他们能够坚持下来完全靠的是运气。正如股市一般,连续的赢家靠的一定是运气。对此,巴菲特反驳说,为什么没有人来论证运气好的人怎么都集中在奥马哈?!叫我来说,格雷厄姆把股市由赌场变成了有内在规律可寻的投资市,有效市场理论则又把它带回了赌场。我没有进过市场,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当然就算我进过,也未必说的清楚(这么多人才在一起讨论也没说明白嘛)。不过,我曾经认为中国的股市就是个大赌局,或许以后我可以想,事实可能没那么糟糕。

我知道我的简单的评述难以真正描画出巴菲特投资的全貌,我的评论如果能为抓住其投资理念的灵魂有一点点的帮助,那我已经荣幸之至了。

第四篇:《巴菲特传》读后感

沃伦.巴菲特--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家、最成功的投资人,与比尔盖茨比肩的世界富豪。有人说,作管理的人,一定读一读德鲁克的专著,作投资的一定要了解巴菲特。作为这样一个凝企业管理和投资智慧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巴菲特成为人们追逐的明星和学习的凯模。

怀着同样的敬慕与好奇,购得这本书--《巴菲特传》,作者,罗杰洛斯坦。通过本书了解了巴菲特成长与财富积累的历程。变化的只是财富数字的不断累积,不变的是巴菲特独特的投资智慧和人生信条。

巴菲特从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名著《聪明的投资人》中,悟出了投资的真蒂:真正的投资之道是价值投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投资股票不是简单盯住低买高卖就可以真正的成功的。而是要看到价格背后,投资对象的价值。巴菲特对于自己投资股票的秘诀常解释为:别人疯狂我害怕,别人害怕我疯狂。巴菲特的在成功正是在于他从不盲目从众、从不道听途说,而是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作出判断。他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立思考能力,专注工作和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吧。他不仅揭示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道理,同时告诉我们“世上就怕认真二字”。因此,我们在生活与工作当中,要学习这种独立思考模式,而非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常人所不能的业绩。当然切记不要走向极--固执已见、盲目自大、标新立异。巴菲特懂得适时收手,激流勇退,也懂得逆流而上,独辟奚径。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智慧。《道德经》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贪婪者受到了惩罚;巴菲特一生都在追逐最具价值的股票,它看到股票背后的长期价值,他同时更加相信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的品格。凯瑟琳与墨菲都是他认为可信赖的人。所以对于他们的股票巴菲特始终不离不弃。他投资的了许多公司,可能不被人们看好,但他执意买进。那样静默的不为人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巴菲特如水一般总是流入低谷洼地,永远追逐着价值的洼地。不与众人强争那些被普遍看好的股票,而总能独辟奚径,此谓“不与人争,而无不争”。巴菲特继承了格雷厄姆的衣钵,但没有固守其理论,而是有了更大的创新。这也是他比老师更成功的原因之一吧。是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使我想起了我国著名管理学家,南开大学教授陈炳富先生曾经送给学生的话:循门而入,破门而出,似我者死,学我者生。只学我心,不学我手。

水的精神,巴菲特的智慧,也给当下的我们另一个有关择业的启示。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都想站在高处而不愿隐于低谷,难在不能用智慧的头脑看到水终将归入大海的方向。也许,我们选择了一个目前很小的企业,一个起薪不高的岗位,一个偏远的就业地点。但小企业会成长,低薪会涨高,偏远也可以成为中心。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找到这个“价值”点。如果将择业也看作是投资,那么我们要用价值投资的头脑,大隐于价值的洼地,也许正是聪明的选择。

感谢巴菲特让我知道:

一、人需要长远的目光,看到人生与事业的长期价值,而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

二、人要独立思考能力,更要有独立思考的水平,充分论证、理智的分析,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而不要盲从;

三、坚持诚信,相信人格的力量。人对了,就会做出正确的事,即使暂处危难也终将成功;

四、金钱在某种意义上说,那就是一个符号。我们追求它的,不是物质的奢华,而是人生乐趣与人生意义;

四、当你选择了做正确的事,终会使你因为这样的选择与长期坚持而获得成功;选择了值得尊敬的人,你也将得到他们的尊敬。

五、人生的智慧不在于沉浸在喧哗扰嚷中,而在于洗尽铅华后的黙黙思考。

第五篇:巴菲特传读后感

巴菲特传读后感

(一)曹书宁

沃伦.巴菲特--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家、最成功的投资人,与比尔盖茨比肩的世界富豪。有人说,作管理的人,一定读一读德鲁克的专著,作投资的一定要了解巴菲特。作为这样一个凝企业管理和投资智慧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巴菲特成为人们追逐的明星和学习的凯模。

怀着同样的敬慕与好奇,购得这本书--《巴菲特传》,作者,罗杰洛斯坦。通过本书了解了巴菲特成长与财富积累的历程。变化的只是财富数字的不断累积,不变的是巴菲特独特的投资智慧和人生信条。

在开启此书之前,我想要解决两个问题:

1,做事与追求利润是否矛盾?

2,如何分析、明确关键点,并把握之?

现对书中部分文字和自己的部分感想摘抄如下:

“股市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股价远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坚决买进,而且坚信股价会有补涨的那一天。”

“是什么性质的公司?”“它的主要业务模式是什么?”“他的成长性如何?”“它的增长潜力怎样?”...这些问题,不仅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分析师提出来的,更应该是一个企业经营者提出来的。我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后,发现TN在业务模式及成长性上都很普通。所以,意味着无论如何,当前都是一个过渡期而非最终目标。

要相信,路远不止你现在所看到的那样,只要坚信未来。

“三方面的有利因素:最初较低的收购价格、巴菲特坚持经营的韧性、采取的一系列扭转乾坤的对策。”

“这是我们投资哲学的一条准则:永远不要指望转让时卖出好价钱,而是要让自己的买入低得诱人,以至于最后的售价不高也能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能够在“大势”驱使下仍旧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来源于客观数据及仔细分析后的决定,甚至担负巨大的压力,这的确是一个大师才有的魄力和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良好心态。

事实证明,片刻的“冲动”是很多人甚至很多聪明人都会犯的错误,这才体现广大人群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少数人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保持清醒的前提是非常深厚的知识依托以及对于真理的坚定。

“我是清醒的:我不会放弃之前的某种行为方式,因为我完全掌握它的逻辑性(尽管这有可能意味着放弃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暴利),转而接受一种连我自己都没有完全理解、没有成功付诸实践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有可能会导致资金一旦遭受重大损失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有时候,坚持自己的做法或坚持自己熟悉的传统模式,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尤其是在别人都纷纷进入一种所谓“新模式”的时候。“要想赢得良好的信誉需要20年时间,而要毁掉它,5分钟就足够了。”--诚信比金子还可贵!

“我宁愿要一个投资规模仅为1000万美元而投资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而不愿经营一个规模大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仅为5%的企业。”

“光靠有社会影响力的故事是无法确保赚到利润的。”

在某些行业,屈居第二就意味着失败。相对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相对有限的经济容量,使得很多行业都是如此。

“当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变得贪婪。”

“投资需要这样几种素质:第一,理性与智慧;第二,完善的经营之道;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坚忍不拔的性格。”

“企业规模并不是终极目标,股东的高回报才是要致力于争取的目标。”财务而不是用规模或者概念去看待一家公司,才能够让这个公司成为“赢利机器”。同时,也只有好的财务状况,才能真正让投资者愿意投资。吸引投资者的永远是财报,而不是规模、概念甚至是简单的市场预期。

大家通常关注对待客户的诚信,其实对股东同样需要诚信。如果两者必选其一,股东的利益大于用户的利益。“凡是与‘股东利益至上’原则相抵触的方法一概不用。”

集腋成裘的资金更需要被保护和谨慎使用。

企业本身的价值和财富的增长,是本质问题。对股票频繁的买卖,()只能令操作者获利,却不能直接产生企业的新的财富,更违背股东利益。

稳定战胜一切,目的要清晰,才能正向积累,而避免在“折腾”上产生损失。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财富、企业,同样适用于人生。

“商业伙伴最重要的是人品。”--人品和诚信,都是比金子还宝贵的财产。很多生意,与其说是智慧之战,毋宁说是人品与性格之战!

一个人是否有价值或值得尊重,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真实创造和产生的社会价值,而不怎么取决于他的工作态度是否勤勉及令人尊敬。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状况。

在学习巴菲特的过程中,也随时意识到,他所面临的时代和时代特征虽可参考,但终究已是过去时,因而不是所有的内容--尤其是那些具备鲜明时代特征的章节--都是用于当前。但有一种东西是在任何时代都不变的,即生意的基本原理和对待资本的正确态度。

“债务是金融界的狐狸精”,“金融市场的致命弱点往往是这种借来的钱”。即便是当前,我们也要拒绝对其他各种资金的不良依赖,而学会创造健康的现金流。

“不值得干的事情就不值得好好干。”

在我们时常盲目地学习或者跟随“现代”、“科学”或“流行”的做法时,其实更应该多考虑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不仅是真理,而且很可能并没有外在看上去那么复杂。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要“加”很多东西,而是要学会减掉不必要的东西。

“两条宝贵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做一个好的分析者其实并不需要接受正式培训,也不需要高智商,最关键的是素质。应具备几项素质:有活力、讲原则、有悟性。”

“巴菲特购买股票的要诀:1,不理睬预测只注重公司的长期价值;2,永远只买自己能看懂的股票;3,要找对待股东的钱像对自己的那般认真的管理者;4,一旦看准,果断买入,大单吃进。”

类似如上四个要诀,如果要经营好一个企业,同样需要上述四点:1要建立和保存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不断加强,这是公司真正的未来所在;2要从事熟悉和擅长的行业,要专注;3要有认真的管理者;4对以上三点坚持。

可口可乐是轻资产、具备核心技术和巨大品牌效应的企业,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要坚信自己的判断,要保持镇定,不要临阵慌乱。”

“美国运通还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不到木已成舟,他们是不会想办法去采取补救措施的。”--这是很多公司,包括我们公司易犯的错误!

“他不像多数商人,从没批评过司法机关的错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相信政府。”

“信用的基础不是金钱,而是人的品质。”

“忠诚是金钱买不来的。”

“如果说人们失去了爱默生那种心灵索求,那时因为人们没有找到可以引导他们前进道路的恒星。现代社会的相互关系使我们都变成了胆小的专家,只能从标有‘成长’和‘衍生’字样的分类栏中去挖掘投资线索。同样因为缺乏内在价值体系,教育者的说教和评判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只能回到模棱两可的复杂理论,并用晦涩的语言来掩饰内心的恐惧。当缺乏有力的理论时,林林总总的观点就会出现,成为必要的替代品。”

“我们每个人只能保留15分钟的名誉。”

看完书,我想我可以自己来回答曾经提出的两个问题:

1,做事和追求利润并不矛盾,事实上,我要做的事就是追求利润;

2,事物的关键点永远存在,只要我们具备了条件,做好了准备,自然就会看到和把握住。

这本书使我获得了巨大的帮助。我会用更为正确和理性的方式继续经营现有的企业。在我看来,不论我们读到的书是关于历史、还是关于投资甚或只关于某件事情的探讨,不论我们读到的传记记载的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抑或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人,有一种本质都是相通的--手上所做的事情永远是主线,在这个线索的牵引下,只要我们存在学习的眼睛,就能随时随地看到所有闪烁的力量。

水的精神,巴菲特的智慧,给当下的我们另一个有关择业的启示。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都想站在高处而不愿隐于低谷,难在不能用智慧的头脑看到水终将归入大海的方向。也许,我们选择了一个目前很小的企业,一个起薪不高的岗位,一个偏远的就业地点。但小企业会成长,低薪会涨高,偏远也可以成为中心。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找到这个“价值”点。如果将择业也看作是投资,那么我们要用价值投资的头脑,大隐于价值的洼地,也许正是聪明的选择。

感谢巴菲特让我知道:

一、人需要长远的目光,看到人生与事业的长期价值,而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

二、人要独立思考能力,更要有独立思考的水平,充分论证、理智的分析,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要盲从;

三、要坚持诚信,相信人格的力量。人对了,就会做出正确的事,即使暂处危难也终将成功;

四、金钱在某种意义上说,那就是一个符号。我们追求它的,不是物质的奢华,而是人生乐趣与人生意义;

四、当你选择了做正确的事,终会使你因为这样的选择与长期坚持并获得成功;选择了值得尊敬的人同行,你也将得到他们的尊敬。

五、人生的智慧不在于沉浸在喧哗扰嚷中,而在于洗尽铅华后的黙黙思考。

巴菲特传读后感

(二)纷繁世界里的独立、理智、坚守与等待

李冰

《巴菲特传》的主人公沃伦·巴菲特是美国最成功的集团企业的塑造者,2015年3月,他以727亿美元的财富成为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三名。他以世界顶尖投资人和令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创造能力而赢得世人盛赞和追捧。巴菲特很小就树立了人生目标,对数字有天生的敏感并且兴趣浓厚,明确地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从没有为寻找目标浪费过时间,不懈追求,独立思考,诚实守信,坚守信念的处事方式和惊人的毅力相结合,成就了巴菲特的辉煌。巴菲特成长与财富积累的历程,变化的只是财富数字的不断累积,不变的是巴菲特独特的投资智慧和人生信条。

“股神”沃伦·巴菲特今年就要年满85岁了。这位老人至今仍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带领这个超级赚钱机器高速运行着。而他的第一步则是从挨门挨户送报纸开始的。在他13岁时,为了能够第二天凌晨早起送报,每天都要放弃玩耍,早早上床睡觉。巴菲特14岁时,就挣够了当年个人纳税起征点的钱。不过,精明的小巴菲特在税表的减免项目里,列上了自己送报时所骑的自行车的折旧费用,第一次为自己合法免税。少年的巴菲特,就表现出了他的经商天赋。

巴菲特大学时代,遇到了让他受益一生的证券投资导师——格雷厄姆。格雷厄姆的名著《证券分析》中,提出了价值投资的理论,这些理论影响了巴菲特的一生。巴菲特把这些理论深深地融入到投资事业中,他对于自己投资股票的秘诀常解释为: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他还有两条宝贵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巴菲特的成功正在于他从不盲目从众、从不道听途说,而是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作出判断。他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立思考能力,专注工作和不受外界干扰。他投资的许多公司,可能不被人们看好,但他执意买进。巴菲特如水一般总是流入低谷洼地,永远追逐着价值的洼地。不与众人强争那些被普遍看好的股票,懂得适时收手,激流勇退,也懂得逆流而上,独辟奚径,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对于读者而言,身处纷繁世界,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我们都应该从巴菲特传奇的一生领悟到:一是树立明确的目标,选择做正确的事,并为了目标不懈奋斗,坚忍不拔,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二是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勇于创新,充分论证、理智分析,抓住事物发展的逻辑性和本质规律。三是要有长远的目光,看到人生与事业的长期价值,而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四是要有耐心等待,也许成功来得不是一帆风顺,但永远不要轻言放弃,学会坚守并做好一切准备,才能在机会到来时,果断出手,一击即中。五是不盲目追求金钱,金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符号。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物质的奢华,而是人生的乐趣与人生的意义。

(财务部 李冰)

下载《巴菲特传--全球第一大股神成长史》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巴菲特传--全球第一大股神成长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巴菲特传读后感(5篇)

    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启示 ——读《巴菲特传》有感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巴菲特的信徒,每年,他们会像朝圣一样蜂拥到他的故乡,去聆听他条分缕析地讲授投资、经营和金融的秘诀。金融家们......

    巴菲特传读后感 静静的,等待花开

    静静的,等待花开 ——读《巴菲特传》有感巴菲特是美国最成功的集团企业的塑造者,以世界顶尖投资人和财富创造能力赢得世人盛赞和追捧。但巴菲特又是一个平凡人,因为他和普通人......

    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读后感

    《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作者:王咏刚/周虹(李开复唯一推荐的乔布斯传记)最近非常应景地在读乔布斯传,快读3/4了,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读后感。我读的版本是李开复推荐的一个版......

    成功是如何炼成的——《巴菲特传》读后感5篇

    成功是如何炼成的——《巴菲特传》读后感 沃伦·巴菲特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家、最成功的投资人,与比尔?盖茨比肩的世界富豪。有人说:“作为管理者,一定读德鲁克的专着,作为......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自由,平等的芬兰教育 ----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有感 邱渝雁 初见《芬》这本书时,我疑惑了:芬兰这个靠近北极的小“冰国”,真的是教育全球第一吗?作者太夸张了吧。书的封......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推荐]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南化三小:戴永红 芬兰,一个低调的北欧小国,却有着许多令我们惊讶的事实: 没有“精英教育”,上课时数也少。芬兰中小学生的上课时数是其他欧洲......

    小学老师读书笔记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小学老师读书笔记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多少中国家长乃至教师所坚信观点,然而芬兰教育却一直奉行“不做起点不公平的较劲”这一理念,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