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型三读”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型三读”教学设计
主题:童趣飞扬 五彩童年
设计:魏利华 赵培娜 陈茹
童趣飞扬 五彩童年
(整体预习课)
【单元导读】
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四篇课文,其中前三篇需精读,第四篇略读。四篇课文像四幅美丽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不同地域儿童各具特色、五彩斑斓的生活:有少数民族小朋友的 校园学习生活,有俄罗斯小兄弟的草地嬉戏,有儿童在野外登山时获得的人生感悟,有乡村孩童采摘槐米的乐趣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活泼,生动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使学生很容易联系自己的生活,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逐步过渡并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
【学习内容】
《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
【学习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新词,并正确认读、书写,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组四篇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我会认:
坝 傣 昌 昂 跤 钓 拢 陡 链 颤 攀 鲫 呵
我会写:
坪 坝 戴 招 蝴 蝶 孔 雀 舞 铜 粗 耍 装 劲 绒 假 朝 些 钓 察 瓣 拢 掌 趣爬 峰 顶 似 苍 仰 咱 奋 辫 勇 居
《童趣飞扬 五彩童年》字词学习单
课文
生 字 新 词
会认
会写
会用
《我们的民族小学》
《金色的草地》
《爬天都峰》
《槐乡的孩子》
我的发现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课文,完成下面学习卡
课文
主要内容
《我们的民族小学》
《金色的草地》
《爬天都峰》
《槐乡的孩子》
四、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把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下面。
五、做小结
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识生字,学习词语,让学生从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童趣飞扬 五彩童年
(基础阅读课1)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课《我们的民族小学》、丛书《五彩的童年》第1页《美国游学记》
【学习目标】
1.我要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我要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
我要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
我要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表达的效果。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二、介绍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文字资料
三、品读课文,走进民族小学
1、⑴读了第一自然段,从“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可以体会到这不仅是一所美丽的学校,更是一所____________的学校。
⑵我能学以致用,把句子补充完整。
文中的民族学校是一所 学校,有 族、族、族、族和 族的孩子在学习。这里很有民族特色,有 的铜钟,挂在。校里不同民族的孩子都是。他们学习很,下课后,大家 玩得很高兴。
2.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小动物的出现突出了地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增添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也突出了孩子们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动物不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孩子们游戏时的___________,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3、我要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从两次出现的“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是怀着___________的感情写这篇文章的。
三、自主积累
1、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诵吧!
2、我喜欢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我要把它抄在摘抄本上。
四、课外拓展
我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还可以画图画,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五、阅读丛书
《美国游学记》
童趣飞扬 五彩童年
(基础阅读课2)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金色的草地》、丛书《五彩的童年》第36页《会飞的蒲公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3.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难点: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学法指导: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给学生发放导学案。
【学习流程】
一、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蒲公英和草地的有趣?
二、你觉得我和弟弟玩蒲公英有趣吗?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和你的学习伙伴合作演一演。
三、熟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
(1)“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2)两次发现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四、完成以下练习。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时,()被包住,草地就是();中午,花朵()时,它是()的,草地就是();傍晚,花朵(),草地就又变成()的了。
五、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
(2)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说说你的理解。
六、拓展阅读
《会飞的蒲公英》
童趣飞扬 五彩童年
(基础阅读课3)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爬天都峰》、丛书《五彩的童年》第59页《你只要再迈出一步》
【学习目标】
1.我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我要抄写课文第二段。
【学习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学习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的话。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曾学过《黄山奇石》,知道黄山位于(),有四大景观()、()、()、()。天都峰是黄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829千米,以()最为险峻,峰顶石壁刻有“登峰造极”,极目云天,风光无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天都峰》。
二、认读词语,了解天都峰
三、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这件事情的?(叙述顺序)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我知道课文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3.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四、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1.读第一自然段,请你讲一讲第一自然段说了什么?2.读第二自然段,读后对天都峰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里可以看出?
3、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天都峰的两个特点:又()又(),我能分别用“_____和“~~~”画出表现这两个特点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应读出“我”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我默读了6-7段,用横线画出作者爬天都峰时的艰难、奋力、勇往直前的词语,从“终于”一词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在课文中找出“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和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1)“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通过读,我走进老爷爷的心里,他在想:
(2)当我发现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爬天都峰时,不禁问道:“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通过读,我走进“我”的心里,“我”在想:
(3)爬上天都峰,“我”和老爷爷非常激动,互相道谢,因为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都从对方身上受到。
5、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的心理从()—()—()。我从中体会到了在困难面前要有__________________,要善于从别人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自己也曾遇到过困难,我们来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克服的,当时又是怎样想的?
五、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抄写课文第二段。
六、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你只要再迈出一步》
这几天,我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童趣飞扬 五彩童年
(基础阅读课4)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槐乡的孩子》、丛书《五彩的童年》第82页《沙滩上的童话》、第87页《年年依旧的菜园》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学习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爬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任务。
2、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槐乡孩子可爱的语句。
(1)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
(2)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⑶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三、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我要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槐乡的美,槐乡孩子劳动时的快乐。
2、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我的摘抄本上。
四、拓展阅读,实践活动
课外阅读《沙滩上的童话》、《年年依旧的菜园》
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可以是参加公益劳动的,也可以是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童趣飞扬 五彩童年
(整合阅读课)
【学习内容】
语文主题丛书《五彩的童年》第80页《金沙滩上的金孩子》、第82页《沙滩上的童话》。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体会孩子们童年的快乐。
【学习过程】
1、欣赏图片导入
出示沙滩上美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沙滩的美?
2、带问题读书,请大家自己来读《金沙滩上的金孩子》、《沙滩上的童话》找出这两篇课文中描写孩子们快乐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填写学习单
课文
阅读与表达
描写方法
我的发现
精读内容
燕子
翠鸟
1、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1)《金沙滩上的金孩子》中的句子:
句子一 我们光着身子,光着脚,迎着金色的太阳,像金色的沙滩跑去……
句子二 噢,我们可不是到海里去游泳的,我们要在这金色的沙滩上,建造一座金色的城市。
句子三 真高兴呀!我们抬起头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汗珠像一粒粒金豆子从脸上滚下来,皮肤晒成了金色,上面还沾着许多金沙,一闪一闪地放着金光,我们,也都一个个变成了美丽的金孩子啦!
(2)《沙滩上的童话》中的句子:
句子一 每天放学以后,我们就偷偷地相约来到这里,把书包一扔,开始了我们有趣的活动。
句子二 在沙滩上,我们垒起城堡,城堡周围筑起围墙,围墙外再种上干树枝,那是我们的树。
句子三 我们欢呼着胜利,欢呼着炸死了魔王,欢呼着救出了公主。
2、通过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体会童年的快乐。
3、小练笔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的快乐生活,把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写下来。
童趣飞扬 五彩童年
(拓展阅读课1-4简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前后联系、上下贯通,对不理解的地方善于提出疑问并加以解决,体会文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3、积累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4、通过发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引导他们多个角度认识和思考生活,在练习中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字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单元重难点】
1、掌握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弄清叙述顺序。
3、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
4、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表达效果。
5、联系生活,能描述和写出自己的课余生活。
【学习内容】
丛书:
1.《童年生活》一组
2.《童趣飞扬》一组
3.《五彩童年》一组
4.《快乐在自然》一组
拓展阅读
(一)阅读《童年生活》一组
1、小组合作阅读读《美国游学记》
美国的校园生活真有趣!你能找出哪些地方与你的校园生活不同吗?找找看。
2、自读《父亲的“野”孩子》、《童年,说不完的故事》、《抬起头来做人》、《童年傻事》勾画批注。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拓展阅读
(二)阅读《童趣飞扬》一组
1、导入:岁月是花园,而童年是一株最艳丽的鲜花。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让我们在童年中轻舞飞扬吧,尽情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2、自主阅读、汇报交流,体会童年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拓展阅读
(三)阅读《五彩童年》 一组
1、自主阅读:《主题丛书》中的《五彩童年》中剩余的文章。
2、根据课后提示,把握文章主要内同。
3、汇报交流:自己的收获
4、积累好词佳句。
拓展阅读
(四)阅读《快乐在自然》一组
一、导入:丛书中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无限的乐趣与充实。阅读本组文章,相信同学们会有所收获。
二、自主阅读丛书,批画圈点。
三、汇报交流
1、合作诵读小诗《乡下孩子》
2、抽签朗读:文章片段
3、推荐自己喜欢的文章。
4、小组展示:你读完自己喜欢的文章的收获:
a、主要内容
b、感悟理解
c读书方法
四、评议小结
第二篇:《单元整体解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组解读
(一)一个新的起点单元
首先,这是新学段(第二学段)的起点。对比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单元开篇多了一页单元导读,这导读是给老师看的,更是给学生看的,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要学什么,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二是习作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呈现,不再如二年级那样将“写话”放在语文园地当中。三是课文分为了两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四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被“交流平台”取代,不再安排“我爱阅读”。第一个变化,我觉得它契合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自我建构的需要。学生走过了低年级的浪漫,开始向比较理性的自我认知过渡,在学习上,应该逐渐学会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老师把目标藏着掖着的学习,即使有趣,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始终是盲目的,是不会有自我管理活动生发和参与的。这一变化是我个人最欣赏的。我在自己的教室课程探索和实践中,就已经在这方面尝试了好几年——每周会为学生提供一份“母语学习周计划”,让学生清楚接下来的一周要学什么和达到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鞥明明白白地展开学习活动,就能有目标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第二个变化,是相对于第一学段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原人教版教材而言的,它不仅仅是努力体现习作教学本身的课程序列化,也强调了“写”和“发表”的重要性。读再多的书,增长了再多的见识,涵养了再好的性情,不会观察和思考,不会用清通、适切、准确、得体的语言来表达,终究成不了“自己”。第一次习作,聚焦“体会习作的乐趣”,是科学的目标设计,因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新任务的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内驱力,意义的理解是其次。第三个变化,主要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的,体现的是方法的迁移运用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交流平台”替代了“识字加油站”,既是重点学习目标的升级和转变,也是教室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和基础,还是对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梳理和内化。作为新学段的起点单元,它还通过编排形式以及教师在准确以及创造性理解基础上的教室生活实践,给学生以后如何更多地自主性创造自己的母语学习生活,提供了认识、方法和策略、习惯等方面的示范。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对以后的母语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也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二,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新起点,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开启了新的体验和评价模式。认知发展的新起点体现在多个方面,选择校园生活恰恰是最适合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体验最真切的“境遇”。一二年级的学生心目中,自己的校园生活,甚至自己班级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认为的校园生活的全部,他们也缺乏反思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到了三年级,身心的发展之外,无论是生活探索范围的扩大还是随着阅读带来的视野的扩大,都让学生有了突破原有认知的需要。通过校园生活主题单元的开启,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生活探索开去,了解到不同校园的同与异,在对比中发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对学校的想象和期待;从故事中学习反思自己在校园、在课堂中的角色、姿态和责任…… 第三,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起点。第二学段是学生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实践向逻辑思维实践过渡的阶段。将单元学习主题和重点目标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带着目标去学习,就是在帮助学生体验一种有依据、有逻辑的学习。例如,让学生聚焦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涉及了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把要表达的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语言运用的策略的,语言积累的价值就在于能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新鲜感的语言。包括口语交际(分享“我的暑假生活”),包括习作(“猜猜他是谁”),都更突显出言语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有了逻辑思维的陪伴甚至管理,言语思维的品质就会一步步提升,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输出性的表达,都将拥有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期待,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也有赖于此。
(二)这是一个学习目标清晰而科学的单元
学习目标清晰既表现在导读中明确表述了出来,也体现在每项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如第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
(点击图片可放大)
虽然只有第一题明确提出了“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但后面两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都是以课文学习为起点和基础引发的话题,教师应该适当地通过评价,将“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运用渗透在“说一说”的实践中。这一目标不断在课文阅读中得到多种学习形式的落实,读、说、写,目的是要成为学生阅读中养成关注和积累的习惯,在说和写中慢慢转化为能力,养成一种自觉。
习作“猜猜他是谁”,这个内容本身就与学习目标“体会习作的乐趣”相吻合——是一个具有游戏性质的习作活动。当然,习作的乐趣不仅在内容上,还在表达实践上,学生表述准确,如果还能有新鲜感——这是与阅读目标的关联——乐趣就会更深一层;学生的描述准确表现了同学的特点,让其他人读了后能很快猜出来,成就感又会带来印象更深刻的乐趣;教师将学生的第一次习作用某种形式“发表”出来,这一乐趣就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驱动力了。
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落实的层次性和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内化水平的匹配上。落实的层次性,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例,每篇课文内的学习有层次(前面已经呈现,不再赘述),三篇课文之间也有层次性。三篇课文之间的层次性,从第一篇的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到第二篇的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中的读法运用,是很循序渐进的。
(三)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
作为母语学习的主题单元,都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这种开放性学习空间,不能仅仅是靠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教学主张来创造,教材主题单元本身,无论从主题上还是文本的选择和组合上,也应具有开放性。
首先,校园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因为对校园生活体验的差异性,因为校园生活表达方式的多元性——学生可以在母语学习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校园生活。校园生活的丰富性,文本中有,习作中也是一个具体的表现。第二,三个文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讨论校园生活的,角度的多元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很自然地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分享校园生活,文本的拓展就有了合逻辑的选择。例如,既契合校园生活主题,又可以进一步落实“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文本可以拓展《山沟里的孩子》等,整本书有王淑芬的《三年级花样多》等。再者,《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的作品,吴然的很多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里,都有“新鲜感”的词句,如《走月亮》《珍珠泉》等,也可以作为开放性教室课程的一个选择。还有泰戈尔《新月集》,开个小学的读书分享会,或师生、家长参加的朗诵会,也是一个选项。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根据课时的总体安排和规划,用好用活这个单元,创造出学生受益的教室课程生活来,建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叶圣陶语)的、具有逻辑的母语课程。
(四)这是一个文本选择上有瑕疵的单元
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是人编写的,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和不足是不能避免的。个人认为,这个单元在文本选择上,是有瑕疵的。前两个文本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品质上,都是经典的,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例子,好榜样。第三篇,就有了明显的落差。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要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来呈现校园生活,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敢于在学习中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才选择了这个文本。但是,就落实重点学习目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而言,这个文本是难以胜任的,这也是文本的内容和体式所限。不是说文本中完全没有这样的词句,而是很少很少,如果是“关注词句表达的准确性”,倒是不错的选择。
二、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3)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四、单元整组课时规划建议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说明 备注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一课时 作为开学第一课设计,开学前一周布置学生按要求做好准备 “日积月累”做一个“古诗词中的童年”晨诵专题,时间持续一个月。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三课时 先学习单元导读,讨论对校园生活的认识、感受,明确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以学习单的方式完成字词自学和读通课文的课内预习。拓展阅读《走月亮》,学习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始学习做不同特色的阅读手账(方案2: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
花的学校 三课时 拓展阅读《孩童之道》《金色花》,建议布置《新月集》亲子共读活动。
不懂就要问 一课时
习作 两课时 紧扣一个“趣”字展开表达实践活动
语文园地之词句段运用 两课时 第二题融入课文学习和单元整理活动2。
单元整理 两课时
1、字词整理与积累;
2、吴然作品、泰戈尔散文诗班级朗诵会及新鲜感词句分享;
3、优秀习作分享与发表。
教学建议
开学第一课(口语交际)
一、为什么要设计为开学第一课?
在开学第一课分享暑假精彩生活,既是为了对暑假生活做一个有意思的自我总结和展示分享,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比感受暑假和校园两种成长生活的不同精彩和相互联系,为接下来的校园学习生活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这是分享课,也是衔接课,还是开启课。
结合第一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可以有意识地将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关注渗透在对学生分享的评价中——对于学生来说,“新鲜事”里往往会很自然地蕴藏着“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课前要做哪些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口语交际课充满期待,教师可以在开学一周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请学生做好分享暑假生活新鲜事的准备。在布置任务时,提出具体要求,做必要的指导,如可以和家人一起选择要交流的新鲜事,准备好相关的图片、实物,甚至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PPT。当然,先试着给家人讲一讲,听听他们的建议是不可少的。甚至,教师可以提前制订一个评价量规,给学生在做准备时参考。
三、这节课可以怎么上?
教师要准备一个热情洋溢的开场白,调动学生分享的积极性。
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两种分享机会,即小组内分享和班级内分享。具体操作是:第一步,小组内按照要求分享,组员根据评价量规推选一人当堂在班内分享;第二步,每个小组被推荐的学生做班内分享,师生即时评价,教师评价有意识关注语言的“新鲜感”;第三步做活动延伸,和学生商量每天抽出固定的10分钟,让剩下的学生每天两到三个在班内分享。为了让学生收获明显的成就感,享受这种学习生活,可以将多种多样的奖项渗透在评价量规中,如最新鲜的故事、最佳口才、最美PPT、最有故事的实物、最精彩的图片…… 当然,分享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发现、小结效果突出的分析方法、策略,真正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0 2 《大青树下的小学》 文本解读
一、如何理解题目的变化
用过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老师会发现,这篇文章在部编版教材中时,题目从《我们的民族小学》改成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如何理解题目的这种变化?有人是这样解读的:
课题有了变化,由原来的民族小学改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教材编写中国家意识的体现。因为,这所学校,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学校,不是哪个民族独立的学校。大青树,就是这所学校的地域特点---边疆特色。
虽然课程一定会体现国家意志,虽然一联系上新时期的国家情怀就显得“有底气”,我还是觉得这种解读太牵强。我倒觉得原来的题目恰恰是为了体现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他的不少作品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如《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翻阅吴然的作品集可以发现,以往的集子,如《天使的花房》中,这篇文章题目是“民族小学”,还有的题目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和花朵说悄悄话》);2018年5月出版的吴然语文阅读课堂系列丛书中,这篇文章收录在《大青树下的校园》中,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从这些信息当中,我们很难确定吴然最初用的是哪一个题目。用心阅读吴然的散文作品,从他作品的内容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特色(儿童散文,优美的笔调、馥郁的诗意和跃动的童心)等方面看,我更愿意相信这篇文章最初的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个题目有着朴素的诗意,让读者很自然地想到环境的美好、故事的温馨、情感的淳朴……同时,对照文中表现的“民族融合”的主题,也显得自然而含蓄。这些,“我们的民族小学”都是无法企及的。
二、欣赏——一篇诗意盎然的儿童散文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这篇儿童散文,遣词造句和语言节奏都富有儿童情趣,词句朴实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通篇语言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晓白如话,又诗意融融。例如第一句三个“从”到三个“有”一个“还有”,长短句参差有致;“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真好听”三个字看似平平常常,却在语境中更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遐想,再接着读后面的描写,发现这“真好听”是那么具有吸引力。最后两句,句式基本相同,边读边感受,仿佛觉得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都有了生命,都在欣赏着这美丽的校园。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描画出的几个美好和谐的画面。一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们来上学的景象,小朋友们的出现,让整个校园都变得绚丽多彩,朝气蓬勃;二是树、鸟儿、蝴蝶、猴子都倾听小学生们朗读课文和各种小动物看小学生们课下玩耍的画面,前者令人陶醉、神往,后者让人感受到了天真、可爱;三是对铜钟和影子的特写,定格出一幅充满温情和希望的美好画面。
显然,这是一篇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的散文,白描手法,朴实语言,典型画面,把日常的校园生活写得真切,写得如诗如画,让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自豪,让不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新鲜,产生向往。
三、批判——一个学习价值清晰的文本
批判在这里指的是全面深入的分析判别,即用更高要求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审视和判断,最终厘清文本本身之于课堂学习的价值。批判是基于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它强调独立思考,强调思维和判断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还直接与创造性相联系。(《欣赏 批判 联系 建构——文本解读的四个关键词》)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第一个维度,不同地区的学生关注点一般是不同的,这正好与课后第二个思考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的设置意图相吻合。“特别的地方”,不同地区的学生答案会不一样。学生认为特别的地方,也是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是课堂上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激发点,或者深入阅读的切入点。第二个维度,要想到学生会对词句内容感到新鲜的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对词句表达形式和策略的兴趣上来。就一般性学情来看,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最后一句,第二自然段对窗外安静景象的描写,对小动物的描写,最后一个自然段选择对铜钟和凤尾竹影子的描写作为结尾……这些都值得关注,值得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第三个维度,既是对单元主题的回应,更是为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校园生活,观察自己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探寻更多不同地区小朋友的校园生活。这也正好与课后第三题是对应的。
这样一梳理,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学习价值十分清晰的文本。
四、联系——为学生的学“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
一个文本,无论是为了实现哪一具体的母语学习目标,都不能孤立地运用。一则,孤立的运用,犹如碎片化阅读,是不完整的,是很快会从脑海中被无意识地抹去的;二则,能力的形成,方法的习得,志趣的树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巩固和强化;三则,建立联系是赋予生活和学习以意义的基础,母语学习应该是一种有联系的生活,这种联系的建立,指向的就是为学习“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叶圣陶语)——沟通生活的境遇、文本拓展的境遇、单元整体的境遇等等。这篇课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的创造,落脚点是学生的经历、实践和体验,但却始于教师“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文本解读。
先说重点学习目标引领下的单元整体的境遇。教师要在解读时弄清楚:
1、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
2、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在怎样的层次落实重点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发现和交流为基础,能区分词句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策略的新鲜感,初步学会聚焦新鲜感的用词、造句);
3、在这篇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下一篇或者在拓展文本阅读时,重点学习目标落实的层次是怎样的(能自觉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尝试分享自己体会出的新鲜感的表现);
4、在习作时渗透有新鲜感词句的运用与这篇文章的学习有怎样的联系(把握好度,把握好主次,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也就是说,这一篇文章的解读,是要胸怀整组的,要运用系统思维,要确保在课堂学习实践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孤立地读者一篇文章。
再说文本拓展的境遇。夏丏尊在《关于阅读》一文中指出:“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因为每学年所授的选文为数无几,至多不过几十篇而已。选文占着国文课的重要部分,如果于一学年之中仅就了几十篇文字本身,得知其内容与形式,虽然试验时可以通过,究竟得益甚微,不能算是善学者。受到一篇选文,对于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原该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作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张其知识。”前辈近百年前的观点,永远不过时。前面在进行单元整组学习规划时已经提到,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安排三个课时。一般都是两个课时,为什么要安排三个课时呢?这也是在文本解读时就想好了的。面对一个文本,学生可能还不会从作者或者内容、主题等角度去建构一段有意思的阅读生活,他们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方法策略等都有明显局限。作为引领、陪伴、规划学生学习的教师,恰恰是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素养的。
教材选择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开篇,是主题的需要,是目标落实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吴然的儿童散文里,有很多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积累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其中选入过小学语文教材的就有《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从作者作品的角度,立足“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点,这几篇文章可以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同时考虑内容主题的话,吴然还有这样一些儿童散文《学校旁边一条河》《我们的树林》《老师的礼物……
单元主题是校园生活,三年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理解,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从这一角度建立联系,可以引入《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写了偏僻山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语言也是朴素而诗意的,有很多“新鲜感的词句”。
是从作家作品角度还是主题角度建立更广阔的联系,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的整体规划等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沟通生活的境遇,当然就是从“大青树下的小学”联想到自己的校园,观察、体验、分享、表达,也可以听听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小学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地方的小学校园生活……至于到底选择在哪些个方向上创造“相当的境遇”,同样要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规划的需要了。
五、建构——绘制以“这一个文本”为基础的课程生活蓝图
建构,就是直接指向课堂的解读和创造,就是从“这一个文本”出发对“这一段”教室课程生活进行比较细致的蓝图规划——不是写意的,而是工笔的轮廓勾描,同时还要想一想某些细节。也就是说,在文本解读的同时,学习目标的定位、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成果的呈现和评价等等都有了第一预设。看似这不是文本解读本身的事,但确确实实是文本解读应该抵达的重要一站。
《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解读,可以建构这样一幅蓝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
教学建议(设计简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读”和交流,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2、运用学过的方法,借助学习单,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通过边读边思边圈画,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能根据课文内容说清楚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学习准备:
设计学习单—— ★第一遍读课文,我通过查字典、借助拼音并联系上下文,把这些生字变成了熟字(抄写在横线上或在课文中圈出来)。
★对照田字格,我发现自己已经会认会写的字有,我通过观察、练习,学会了写下面的字(在田字格中写两遍)。
★我认真练习朗读了课文 遍,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了。★通过读课文,我发现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跟我们的学校(一样 不一样),我将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做上了记号(画上波浪线),还读给同桌听了。课文中还有我不熟悉的事物,它们是:。
教学过程:
一、聚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话题小讨论:你觉得校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自读“导读”,思考:你从“导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收获,教师小结谈话,帮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过渡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习。
二、借助学习单,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检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的同时指导读好长句子的节奏。如“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2)听写词语:早晨、绒球花、汉族、打扮、朗读、安静、影子、鲜艳的服装、停在花朵上、粗壮的枝干。听写后评价,针对性指导书写。
(3)说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与我们的学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不同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情景。交流文中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运用图片、“资料袋”等帮助认识这些事物,如坪坝、绒球花、铜钟、山狸、凤尾竹等。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思,梳理课文内容。
1、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
2、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大青树下的小学“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特点。(绚丽多彩、好听和安静、热闹)
3、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读懂这是一所边疆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细心体会的方法,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新鲜感具体体现在哪儿,感悟表达特色,朗读丰富积累。
2、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选择一个场景(具体地点和时间的情景),对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字,体会新鲜感,感受语言魅力。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把自己觉得写得有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与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觉得有意思。
2、组织班级交流,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内化语言。
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在联系中,通过具体词句的品读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新鲜感的词句”既是指自己觉得新鲜的词句,也是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表达方式巧妙、表达效果明显的词句。
预设(1)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读着这句话,就像眼前出现了流动的画面。从三个“从”三个“有”一个“还有”,感受这句话的节奏感。通过多个学生的合作朗读感受这种节奏感和丰富的画面感。
预设(2)“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这句话作为第二自然段,一是用声音连接画面,巧妙过渡到下文上课的情景;二是写出了边疆小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三是拟声词给人以自然、悦耳之感。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读出钟声的节奏,引导学生感受钟声的自然、悦耳、悠扬;师生合作读,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教师接着读下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感受过渡的巧妙。
预设(3)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可以调换这两句话的顺序,引导学生体会两句话的关系,从而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
预设(4)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为什么文章最后写到“古老的铜钟”“大青树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不用做分析解释,引导学生抓住“古老”“粗壮”“洁白”等词和省略号,边读边想象诗意的画面,边读边联想“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情景(省略号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这两句特别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这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赞美和喜爱。
3、师生合作,美读全文。
4、摘录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到笔记本上。
二、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1、谈话: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2、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习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习、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习说一说。(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方案一目标: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感受吴然儿童散文朴素诗意的语言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激发课下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的兴趣。方案二目标: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体会不同地区儿童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过程: 方案一步骤——
一、教师朗读《走月亮》,学生倾听,然后说一说听过之后的感受。
二、对比倾听教师朗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走月亮》语段,交流猜想与发现。
对比语段第一组: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走月亮》)
对比语段第二组: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大青树下的小学》)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走月亮》)
三、自读欣赏《走月亮》,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朗读分享。
四、自读欣赏《珍珠泉》,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朗读欣赏《走月亮》《珍珠泉》。
六、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七、介绍吴然和吴然的儿童散文,推荐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系列。方案二步骤——
一、教师谈话,激发阅读《山沟里的孩子》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和这些词句的特点。
三、分享交流,朗读欣赏。
四、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也可以有第三方案哦!)附: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珍珠泉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山沟里的孩子
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下来了。
孩子们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
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天黑洞洞的。忽然,天空中亮起了一盏灯,哦,那是月亮哟,它把清辉撒向山野,照亮了孩子们回家的路。
传说,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能找到它,谁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面貌。山沟里的孩子们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辛勤刻苦地寻找。他们要用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用知识的力量改变村庄,改变山沟的穷面貌。
啊!山沟里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0 3 《花的学校》 文本解读 1 我第一次读泰戈尔是在近三十年前,那时正在读师范。印象深刻的有三个集子——《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最喜欢的是《新月集》。记得当时写了好几千字甚至有上万字的感想,还在周记上模仿他的写法创作过几篇散文诗——这些文字早就不知湮灭何处了。
当初读泰戈尔,是真正的“素”读,除了集子,找不到任何可以启发和参考的文字来帮助自己理解,但是“童真”“母爱”这些主题还是很快就领会了。参加工作以来,除了晨诵,没有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过泰戈尔的作品,也就没有再认认真真地欣赏、解读过。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而解读《花的学校》,这是第一次。
因为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编过《花的学校》,我很想知道教学过此文的老师们是如何进行解读的,便上网搜索、阅读、对比,发现几乎没有找到一篇“为课堂”的解读,要么是做浅层次的文学欣赏,要么是做知人论世式的读解,没有一篇是从作品欣赏到教学解读的。关于文本解读,我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要立足四个关键词展开,即欣赏、批评、联系和建构。接下来我还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思路,来呈现自己的解读。郑振铎翻译的《花的学校》,的确是一篇经典。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品读,你会不知不觉随着文字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自然的博大与多彩,有花儿-儿童的纯真与活泼,有欢欣鼓舞的热闹,有心思安恬的温馨……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湿润的东风吹着口笛,这是热情的夏天,这是自由的季节,这是大自然对“一群一群的花”的召唤、迎接和馈赠,所以,这些花儿“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儿童-学生看见了这些“狂欢地跳着舞”的花儿,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亲爱的妈妈,这些美丽的花儿原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就“冲了出来”。儿童要告诉妈妈什么呢?花儿在地下学校的不自由、不快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放了假后的欢欣——一出了学校,他们觉得树枝、绿叶是在为他们欢呼,雷云是在为他们鼓掌。甚至,儿童看明白了,这些花儿“冲了出来”,是要回到家里,回到“星星所住的地方”,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就像这个跟妈妈诉说的儿童一样。
读到这儿,或者,我们早就发现,这些花儿,不就是正在向妈妈诉说的孩子吗?花儿的心思,就是孩子的心思啊!
是的,这里有童真,有童趣,有童年的幻想——东风吹着口笛,雷云拍着大手,花儿的家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他们“扬起双臂”奔向“自己的妈妈”。还有,是的,还有他们这么渴望着“放假”,他们是迫不及待地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新的问题来了。诗人泰戈尔到底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真的仅仅是赞美“童真”和“母爱”吗?诗人泰戈尔为什么要在诗中将“学校”塑造为“反面形象”呢?仅仅是因为儿童都天生向往自由吗?学校一定是不自由的地方吗?我在三十年前读的时候,就认定这是儿童最纯真心思的表达。现在想来,觉得没这么简单,因为泰戈尔不单纯是一个诗人,他还是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一定希望印度的儿童能在学校里接受良好教育的,希望儿童能爱上学校,或者,希望学校是儿童喜爱的地方。这首诗分明将“地下学校”与儿童对自由、自然的向往对立了起来。儿童会不会因为读到这首诗而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呢?这或许正是泰戈尔所想要的,因为,泰戈尔生活的年代,印度正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学校是为殖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印度的儿童自由成长服务的。(泰戈尔自己在学校里的经历也是不快乐的,他讨厌当时学校教育的刻板。)诗中的“家”“妈妈”与“地下学校”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立的。这样看来,“天上的雷云”“六月的阵雨”“湿润的东风”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是诗人渴望的改变,是创造自由环境的热情行动。《新月集》一共有37首散文诗,除了《花的学校》,还有《十二点钟》《职业》等写到了学校和功课,这些诗中,学校同样是自由和快乐的对立面。这就更可以说明泰戈尔想表达什么了。
欣赏过这首散文诗后,下一个问题是,作为一篇选入三年级教材的文本,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身为教师身份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解读,才能既不曲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又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教学价值呢? 作为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最吸引人的就是其诗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朴素优美的词句、充满想象和童趣的修辞)、诗的形象(热情的雷云和阵雨、欢快的东风、因为“放假”而充满生机的花朵、和花朵心心相印的孩子、温柔倾听孩子心声的妈妈)、诗的意境(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时,东风的口笛带来了放假的消息,一群一群的花儿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急切奔赴妈妈的怀抱),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阅读、想象、品味)心领神会——无论是富有阅读经验的成人还是三年级的儿童——只要能将文字读成画面,读成心思。
“为课堂”的文本解读,要关注学生会怎样理解这首散文诗,学生会与诗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比较自然地展开怎样的对话。“花的学校”,这是一个能带给读者很多联想的题目,儿童更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是花儿们上学的学校吗?那个学校里会有哪些新鲜的事物呢?是种满了各种鲜花的学校吗?这样的校园会是多么美丽多么芬芳啊!带着这些联想开始阅读之旅,最先被注意到的句子应该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原来,或者果然,文章要写花儿们上学的学校。
刚刚体验一下发现的惊喜,接着往下读——“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一个正在讲故事或者正在与妈妈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思的儿童(学生很容易在心中将自己与“我”看作可以相互分享的同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那“一群一群的花”是这个“我”看到的和联想的。这些花是怎样上学的呢?“关了门做功课”,“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这样看来,花儿们的学校,并不是一个让他们感到自由快乐的地方。诗中还会写他们在学校中的其他生活吗?“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接着,进一步照应第一段的描写,写了花儿们放假时的欢欣——仿佛树枝绿叶都在为他们的放假欢呼,雷云在为他们的放假鼓掌;写了花儿们服装的绚丽多彩,写了放假带来的兴奋——“冲了出来”。原来,那地下的学校,是花儿们不喜欢的,他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是放假。三年级的儿童是不是也像花儿们一样觉得学校里不自由不快乐呢?是不是也渴望着放假呢?也就是读到这儿,三年级的儿童会不会与花儿们、与“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与儿童自己真实的学校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也与儿童的天性相关,大概,很多三年级的儿童都会产生共鸣。共鸣不仅仅来自于地下学校的约束,还来自于学校外面的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这时候再来回味“雷云”“阵雨”“吹着口笛的东风”“相互触碰的树枝”“簌簌的绿叶”,学校外面的世界的确值得向往啊!接着往下读吧,诗中还会写什么呢?是继续描写花儿们在绿草上游戏狂欢吗?没有。接下来的三段,又写的是“我”告诉妈妈的想法,“我”懂得花儿们从学校里冲出来,心中惦记的是他们天上的家,是家中爱着他们的妈妈——儿童从学校出来,短暂的游戏过后,不也急急忙忙地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吗?
真是一篇美妙的散文诗!这首散文诗是在讲上学儿童的故事和心思啊!如果“花的学校”指的是地下的那所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希望逃离的地方;如果,冲了出来后可以尽情狂欢的草地、心之向往的有妈妈的家也能被看作另一种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所喜爱的学校。题目在阅读、联想、体验中,被赋予了多元的、个性化的意义。
怀着童心,这样一个在文字中徜徉、沉思、欣赏的历程走下来,诗人要表达的心思和情感,已经在对话中清晰了。三年级的儿童,这样带着猜想、期待读下来,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诗人、诗歌的情感对话,也就是充分而满足的了。还原到这里,我们已然发现,这首散文诗是有层次的。一二段是大自然中诗意的场景,一群一群的花跑进了充满热情的世界;三至六段是“我”告诉妈妈的猜想,猜想这些花儿们是从哪儿跑出来的,为什么跑出来,循着这样的猜想再来看花儿们放假后整个世界的欢欣鼓舞,照应了一二段;七八九段是“我”再次猜想这些花朵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表达了对花儿的理解、共鸣以及对母爱的信任和渴望。从所见到所思,以所思来诠释所见,层层深入,自然而巧妙,诗意就这样从文字中氤氲开来。教材中,从排版上看不出这样的层次划分,而很多译本,都是分成三个部分来排版的——笔者以为,鲜明地分成三个部分,应该有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诗意,来自于诗人所表达心思和情感,更来自于具体的词句。应该说,对于三年级学生,这首散文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都是情感真挚饱满的。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一群一群的花“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还和着雷云和阵雨的节拍……欣赏这样的词句,需要边读边想象边品味,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美妙之处,甚至,是要反复诵读,积累沉淀的。
至于,前面谈到的诗人对当时学校的态度,是不必在此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三年级儿童去苦心理解的,在联想、想象中与诗中的“我”在向往自由、向往温馨上产生共鸣,是三年级儿童所能够和只需要达到的阅读的境界。关键是,不要回避儿童关于“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尊重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回馈——这有利于儿童将来对这首散文诗的重新阅读和形成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观点。一首《花的学校》就足以让学生爱上这充满诗意、想象力丰富、情感真挚自然的一词一句。这首诗的表达特色,也是泰戈尔《新月集》中每一首散文诗的共同特点。所以,一定要跟学生们谈谈《新月集》,一定要领着他们再读一读《金色花》《职业》《孩童之道》等——“交流平台”中的第二个句子,就是选自《职业》一诗。
当然,关于“学校”-“校园生活”这一单元主题,这首散文诗恰恰通过“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给三年级儿童提供了判断、体验、反思自己校园生活的新参照和新角度——真实的生活带来真实的体验,真实的体验带来真实的思考。不妨在这个话题上,联系《十二点钟》《职业》,更多地了解一下泰戈尔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并联系《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等,进行对比,“制造矛盾”,鼓励大胆探究。这个探究活动中,渗透点“知人论世”的方法,就很自然了。这,一定是比较有意思的学习活动。
解读到这儿,就可以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规划了。教学建议 目标定位
《花的学校》是一篇经典,在主题单元这个整体当中,经典文本的学习价值往往是在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承载着更丰富的拓展性目标。《花的学校》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常规性学习目标,二是基于学段、单元、文本特性及学生需要设计的重点学习目标,三是基于文本内蕴价值的拓展性目标。这些目标的落实,大概需要三个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
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带着对题目的兴趣和疑问,读懂文章内容,体会“我”眼里花从地下学校冲出来时的兴奋和“我”的心思。
3、通过边读边联想、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词句的“新鲜感”,并能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形式仿写句段。
4、熟读成诵,摘抄自己欣赏的句段,丰富语言积累。
5、拓展诵读《新月集》中的《职业》《十二点钟》等散文诗,积累更多诗意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展泰戈尔散文诗朗诵展示活动,激发自主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过程规划 第一课时
一、缘题质疑,交流激趣。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么想的?
二、带着猜想和疑问师生一起逐段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懂“我”眼里花放假了的兴奋。(因为这篇文章中生字不多,又因为这首散文诗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美妙的想象,初读时就读出情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带着欣赏的眼光细读品味。)第一自然段,教师读“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学生接读后面的内容;教师再读前面的部分,并引读“湿润的东风——”“在竹林中——”,以引起学生对东风形象的注意。
第二自然段,教师读“于是”,指名学生读后面内容;与三到四个学生合作读后师生一齐读。
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教师提问:
1、前面的雷云、阵雨、东风、一群一群的花与“我”、妈妈有什么联系?
2、你以为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循着这个节奏、思路读完全文,然后再连起来读一遍全文。
三、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儿的表现和“我”的心思,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班级交流:
1、花的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花儿们为什么不喜欢地下的学校?“我”怎样跟妈妈聊这些花儿?
2、你觉得哪些词句非常新鲜?为什么?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欣赏之情,读出词句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相机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写话,注意这句话表达的情绪。(这两组话题在交流时可以融在一起,少讲多读,读中加深体会,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五、熟读成诵。教师陪着一起练习背诵一二自然段,再让学生独立或者同位合作练习背诵。展示背诵,倾听欣赏。
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摘抄之前,自己判断哪些字词不太熟悉,圈出来,教师在巡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荒、罚、舞、互、臂”等字的写法。
练习书写重点字词后再摘抄,展示评价。
七、简介泰戈尔,拓展阅读《职业》《十二点钟》。
教师简介泰戈尔,并结合《花的学校》介绍《新月集》的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发给学生《职业》《十二点钟》,先自主选择一篇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为展示交流做准备: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八、展示交流对《职业》《十二点钟》的理解和发现。交流重点:
1、诵读展示。先说一说自己要展示诵读哪一篇,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朗读展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朗读展示。
2、对比三首散文诗,说说自己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的发现。
3、谈话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新月集》。
九、摘抄《职业》《十二点钟》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十、话题交流与探究:泰戈尔这三首散文诗中,诗人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中,作者和小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提供泰戈尔与学校有关的成长经历,理解诗人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聊一聊自己对学习生活、学校的看法。
十一、开展班级小型朗诵会,内容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花的学校》《职业》《十二点钟》等。【
十、十一两项学习内容可以选择其一】
06
部编三上一单元作文教学建议
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习作,这种提法上的变化,隐含的是学习目标诉求的变化,而学理上除了“循序渐进”,当是立足于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累积和发展需要——但这一点并非是一致性的事实,低年级的学生特别钟情于故事的创造,尤其是阅读量较大的孩子,辅之以写绘、生活故事创作等课程,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就已经能写出很有意思的小文章,甚至富有创造性的小连载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开始将书面表达的实践定位为“习作”,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提法,其次,应该是基于教材承载目标的渐进性。讨论部编版习作教学的前提以及教室语文课程的凭依,当然主要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了。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才能以合情合理为探讨和实践的坚实心理基础,认认真真勾画习作教学的蓝图。作为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习作,首要的任务肯定是要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种下“爱作文”的种子,让“怕作文”的心理无从萌芽。所以,单元学习目标只强调了七个字:“体会习作的乐趣”。习作的乐趣从哪里来呢?内容和形式两者都要认真选择和设计,还要形成合力,让学生从始至终都“其乐融融”。“猜猜他是谁”的确是一个符合学生口味的习作内容,因为它充满了游戏精神。这次习作,要始终让学生保有充满激情的、严肃认真的游戏心态。充满激情靠的是游戏的“好玩有趣”,严肃认真强调的是要学会通过努力取得不错的“游戏成绩”。
独白的、沉思的、需要语言技巧的“游戏”,互动性的实现,就如同这样一种场景——
“嗨,猜个谜怎样?” “好哇,你说,猜什么?”
“我说几句话,你来猜猜说的是谁。” “那我们开始吧!”
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场景,习作的目标就清晰了,课堂上的活动就明了了。目标,最终指向是“体会习作的乐趣”,到达这一最终目标的路途上,还有更具体的目标。首要的,是创设这样一种游戏的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这样一种认知:作文是生活中一件很好玩的事。如此,习作的乐趣才会从学生的心底里萌芽,而不是从外部制造一种假象。其次是游戏的质量追求——怎样将游戏玩得有水平,吸引人。这次的“游戏”中,质量的保障就在于说(写)什么、怎么说(写)。写什么呢?谜底——那位同学的外貌、衣着、性格、兴趣……更高级的是故事,独一无二的故事。怎么写呢?选自己认为最有特点的一个或两个方面来写,真实,准确,语言有新鲜感就更棒了。到底是写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呢?这就是看游戏中的需要了。如果,几句话呈现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就让同学准确地猜出了谜底,一个方面就好了。如果,一个方面,不足以让同学猜出,大概有两个原因,或者这个方面本来就不够独特,或者你描述得不够清楚准确,也就是使用的语言文字与自己期待要表达的效果不匹配。若是前一个原因,再写一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暂时也再写一个方面,之后在评价中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对第一个方面进行修改。这里也就渗透了修改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渗透就够了。活动,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发起游戏,第二要务是与学生一起制订游戏的规则,第三要务是一直参与游戏,以参与者的身份将引导隐含于游戏角色和游戏过程中。发起游戏,也就是成为上述描述场景中第一个说话的人,发起后得到积极响应,教师就出示自己写的“谜面”,让学生成为猜谜的角色。“谜面”准备写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次出示一个方面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谜底写下来,不要告诉其他人;如果还有人表示为难,在出示第二个方面的信息。这是个学生以方法的示范。第二步就是一起既成为谜面制作者,同时成为猜谜者。这一步,先要从老师的示范中,刚刚的活动中,一起发现并明确游戏的规则(规则当然与教材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大家在规则之下玩这个游戏,规则就隐含了“习作”更具体的目标要求——有目的地写,写出来的句段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谜面写好了,相互猜谜,若遇到困难,提出疑惑,相互启发怎样的谜面才是生动而准确的,教师随时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然后,游戏升级,每人再选择一个或两个同学为谜底撰写谜面,张贴出来,“有奖”猜谜,评选优秀谜面和智慧猜谜者。什么样的谜面是优秀谜面呢?抓住了同学某各方面的特点,描述细致而准确,语句连贯,语言还有新鲜感。
这样把习作玩成游戏,习作的乐趣,学生会有深切体会的。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要求:
1.认识各种钢笔,懂得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2.懂得在稿纸或者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认真写钢笔字的习惯。3.了解写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握笔姿势,培养学生认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4.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有关知识,懂得如何使用和爱护毛笔,培养正确地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好毛笔字和钢笔字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我们受益终生。进入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努力培养的第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板书)认真写好钢笔字。
二、认识钢笔,指导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钢笔,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教师讲解钢笔的组成)
教师过渡:认识了钢笔,你们知道怎样使用它么? 1.观察第一页插图。
怎样写钢笔字呢?钢笔的握笔姿势和坐姿跟我们先前写铅笔字有啥相同和不同?
学生观察图上同学们的坐姿,拿笔的样子。自己模仿握笔坐姿,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纠正。
教师指点:钢笔与铅笔的握笔姿势基本一样,需要注意的是钢笔的笔尖要对着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正中位置,笔尖如果歪了,会导致笔画不流畅并损伤钢笔。
2、看二页插图,欣赏钢笔作品,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学生学着写写,比较书上作品后,说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过渡:钢笔从今以后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好伙伴,会伴随我们走过小学,走到中学、大学,直至社会。那么,该怎样照顾它呢? 3.看第三页六幅小图
你对钢笔的保护了解了什么?
三、总结
我们对这个小伙伴想说点什么吗?
四、练习
学生拿出钢笔和一张方格纸练习用钢笔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第四页图 1.上图 图上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2.左下图
图上都有什么?谁认识这些写毛笔字的工具?
教师请同学将自己毛笔上的字读一读,讲解有不同的毛笔。教师点拨: 3.右下图
小朋友在写毛笔之前蘸好适量的墨汁,再把纸铺平开始写毛笔字。
二、欣赏作品
1、欣赏第6页上图学生的书法作品
2、你在什么地方曾经看到过书法作品?你看后都有什么感想?小组内说,指名全班说。
3、你知道有哪些书法家?
过渡:我们班也有小书法家,展示作品。
4、现场写字,生轮流参观,激发兴趣,自己动笔写。
三、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钢笔和毛笔这两位小伙伴。它们将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与我们相伴,希望大家和它们好好相处,善于用它们。相信大家一定能用它们写出最优美的汉字
《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指导朗读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童年生活的精彩和欢欣,懂得珍惜,懂得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支美妙的旋律,谱写着热爱、追求和向往;一曲动人的歌曲,传唱着理想、幸福与希 望。它伴随几代人的成长,回响在许多人的心上。它就是著名词作家乔羽爷爷所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小诗,去感受它永恒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
双桨 绿树红墙 轻轻 倒映 幸福
环绕 四周 凉爽
洒
指名读 齐读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通过读诗,大家知道了什么?生交流
一群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
现在,就让我们也加入他们行列,与他们一起到北海泛舟去吧。
三、问题引领,深入感受
1、“我们”在什么时候荡起了双桨,从哪句可以看出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到相关语句勾画下来。
2、当你们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是怎么样的心情?都会玩些什么?(生自由说)
痛痛快快玩,自由自在地欢乐,这就是尽情欢乐。
带着你们的体验和感受,好好读一读。
四、入情入境,读中感受
1、学习第一节
“让我们荡起双桨„„绿树红墙”
你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能给大家说一说,这画美在哪儿吗?(随机理解“倒映”“环绕”)
我们置身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怎能不感到快乐。
让我们再来关注“荡起”和“推开”这两个动词,你体会到什么?
“推开”本是人的动作,把小船当成人来写,感受到船儿慢慢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从“荡起”可以感受到小朋友荡舟的动作轻快,情绪欢快。
划着几条小船荡漾在碧波上,欣赏如画的美景,怎能不感到快乐?指导读书
2、过渡:还有让你感受到快乐气息的语句吗?
学习第二小节
“红领巾迎着太阳„„歌唱”
抓“愉快歌唱”体会小伙伴心情愉快,这愉快的歌声把水中的鱼儿都吸引过来,鱼儿真的会望着“我们”,倾听“我们”的歌声吗?谁来读读这四句诗句,读出少先队员的高兴和愉快?
预设:抓“悄悄地”,轻读
我们的歌声太愉快了,太动听了,连水中的鱼儿都情不自禁放轻了动作,生怕打扰我们。
再静下心读一读这几行诗句,如果你是画家,你还会给这美丽的画卷增添什么?
3、学习第三节
尽情欢乐的少先队员在想: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结合整首诗,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关爱我们的父母、老师、祖国„„
这首歌创作之时,我们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五周年,少先儿童在新中国和共产党的光辉下健康成长,他们快乐地泛舟北海,怎能不感谢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
4、细读这三节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创作中人们常常使用这样的手法使诗句读起来更有节奏和韵律美。
再次诵读,感受少先队员的欢乐和幸福
五、出示资料,总结全文
本文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是1955年拍摄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影片,它真实表现了20世纪50年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再现了孩子精彩的童年。这首歌更是家喻户晓,伴随一代代儿童成长,成为50多年来传唱不衰的经典。
六、作业设计,延伸拓展
1、学唱歌曲
2、假日,去公园划划船,唱唱歌,交流感受。
七、板书:
让我们荡起双桨
愉快 欢乐 幸福
《
2、学会查“无字词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玩了吗?玩的过程中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2、生讲自己暑假的收获、经历。
二、初读感知
过渡:暑假里有一位小朋友要聪聪也跟着爸爸到青岛去旅游了一趟,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他的收获是否和我们相同。
1、自由读: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试着联系课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情况检查
(2)指名读课文,有意识地请三位同学分读课文(1-5)(6-8)(9)。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讨论)
三、设置悬念
过渡:聪聪这一趟旅游的确很高兴,因为他不仅看到了青岛的迷人风光,同时还学到了一样本领,想知道是什么本领吗?
1、自由读第9自然段,读通顺流利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有字词典?无字词典?
3、只要我们和聪聪一起经历了这次旅行,相信这两个难题会被我们解决的。
5、自读第1~5自然段,读准生字词。
6、指名读,正确、流利。
7、齐读。
8、这两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细续体会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了§1~5,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聪聪和爸爸的一件怎样的事呢?[出处 小精灵 儿童资讯站]
2、再指名读第1~5自然段
爸爸问聪聪一个什么问题?聪聪怎么回答的?听了聪聪的回答,爸爸笑了笑,他满意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讨论交流
板书:骄阳似火
爸爸怎么解释的:两个人的解释谁正确?
他们不同在什么地方?比一比哪种好?
聪聪:背词典上的解释,没有实际的理解(板书:有字词典)
爸爸:来自生活、大自然,答案具体、直接。(板书:无字词典)
板书:烈日当空、树叶晒蔫了
4、你能结合生活来说说“骄阳似火”吗?
生可能会回答:
太阳当头身上晒得火辣辣的
烈日当空同学们身上满头是汗
烈日当空地上晒得发烫
柏油马路都融化了
5、读爸爸说的话
讲:这不是„„吗?是一句反问句
师范读。(读出亲切指正的口气。)指名读、齐读。
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就是„„解释。)
6、指名朗读第3~5三个重点段
指读,评议,练读,指读,齐读。
7、学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
要善于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这就是学会查“无字字典”的方法。
二、精读第6~8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无字词典。
1、自由轻声读第6~8自然段
爸爸说:眼前的情景像不像“惊涛拍岸”,指的是什么情景?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自由读读、指名读,读出“汹涌澎湃”的气势(海面上„„声音。)
板书:惊涛拍岸:大海边,波涛涌来,山崩地裂
2、爸爸用了“惊涛拍岸”来形容这番情景,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3、爸爸在这里是如何使用无字词典的呢?
把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一个词语联系起来。
4、你会用这种方法吗?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①一个地方盛开着许许多多的花,你想到了什么词?
(百花盛开,百花争艳)
②小明回家写作业总是很认真很专心,你想到了什么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③天空中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一声紧一声。(电闪雷鸣)
三、回复读第9自然段,深化感受。
1、学到这里,你对文中的“无字词典”懂了吗?
“无字词典”指现实生活。
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怎样做?
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2、你怎么理解爸爸说话的意味深长?你来意味深长地说一说。
指读,评议,练读,齐读。
熟读爸爸说的话。
3、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把解释“骄阳似火”的句子抄下来,并且再结合生活来写上两种“骄阳似火”的现象。
2、把解释“惊涛拍岸”的句子抄下来。
3、结合生活现象,写出词语
4、描红
5、抄写词语
6、扩词
查()()()典()()()
聪()()()岸()()()音()()()
五、板书:
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 马路上 烈日当空 树叶晒蔫
惊涛拍岸 大海边 波涛涌来 山崩地裂
有字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无字词典 来自生活 来自自然
不仅„„而且„„
《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播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导语: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2、板书课题。
3、释题。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过渡语:《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
1、课件出示古诗内容,聆听范读。
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2、学生朗读。
⑴分男女生朗读。
⑵指名朗读。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过渡语: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诗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更好的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课件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学生试理解“月落”和“乌啼”以及“霜满天”的意思。
2、学生根据句中词语意思,试说诗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诗。
4、自由诵读古诗。
5、教师配乐吟诵古诗,学生闭眼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6、你觉得诗人此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7、介绍作者。
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试试?
8、指名吟诵古诗,试读出诗人的感受。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过渡句:同学们,张继借《枫桥夜泊》抒发了千古一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
1、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愁”字的诗句?
2、你想对这些充满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大家说的真好!
3、教师小结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沉沦,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奋发。而张继呢,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4、全班齐声背诵诗文,结束本课。
播放乐曲《平湖秋月》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背诵全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
4、做一片美的叶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三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树叶的美,懂得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为集体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树叶的精神。
教具准备:各种树叶、生字卡片、录音、投影片。
课前准备:搜集各种树叶,调查树叶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1.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搜集的树叶,向大家做个介绍,好吗?
2.指导介绍方法:树名、形状、颜色等。
3.指名上台介绍。
4.这些来自不同树种的树叶形态各异,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给人以美的享受。叶子有什么作用呢?说说你们的调查结果。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重点读准前、后鼻音、翘舌音。
(2)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3)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标上自然段序号。小组合作,轮读课文,相互正音。
4、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重点读准前、后鼻音、翘舌音)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词。指名读,齐读。
(3)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看插图等来理解文中的有关词语。[
5、文共几个自然段?指名分别读第一、二自然段,第三~八自然段,第九~十一自然段,想想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板书:远望大树近观树叶抒发感情)
6、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些位置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精读感悟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远望大树有什么样的感觉?(大树美、大、绿)
2、出示“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比较赏读,“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很大,很绿。”与课文中的原句比较,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把大树比作绿色的云,可以看出大树树叶的茂密。)
3、各自轻声读第一、二自然段,闭目想象“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4、多媒体出示大树远景图,指名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欣赏,评价。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文中的生字“态、各、异、汁”,学写生字。
(1)这些字,你认识了那些?在哪里认识的?还有哪些字你不认识?怎样记住它?
(2)仔细观察,指名回答。特别提醒“异”:上“巳”(封口)下“廾”区别字形:异—导;汁——计。
(3)这些生字还可以组哪些词语?
(4)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再在书上描红。
(5)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语,读一读:
奉献肥美飘零回归
整体输送茁壮葱翠
2、、激趣入题
(1)、谈话:小朋友们在课前,在校园、在家中、在公园中采集了许多美丽的叶子,从你们绽开的笑脸,老师已看得出来,你们非常开心,对吗?咱们将自己的收获举高!大家看,它们美吗?你们愿意也做一片美的叶子吗?
(2)板书课题:4做一片美的叶子,齐读
二、精读课文
1、大家都认为叶子很美,那么叶子美在哪里呢?大家读读课文,课文中哪几小节是直接去写叶子美的?
2、课文第四、六小节,让学生说说美在哪里?
a提问:我们大家都很聪明,一定有人知道“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吧?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引导:大家举起我们采集的叶子,瞧!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成椭圆形,有的成五角形„„没有哪两片是相同的。
b第六小节中的叶子更美,老师都有一种想朗读的冲动,大家想听吗?
引导: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边读边想,那就更好了。让学生交流,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树叶?为什么?理解“肥美”、“飘零”
三、赏读课文
1、过渡:是啊,多美的叶子啊!怪不得我们刚才有许多小朋友都愿意成为一片美叶子,老师也想做一片美的叶子,但老师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老师发现叶子还有更美的地方。
2、出示挂图
a引导:看,多美的大树,远远望去,就更美了。大树这么美是谁的功劳?对,没有叶子的奉献就没有大树的美。
b指导朗读:美美的朗读“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开起。”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小结:对,无私奉献就是一种美!
四、读文明理
1、指导朗读:“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让它茁壮、葱翠”
2、引导:我们班级就是大树,如果我们每位小朋友都向美的叶子学习,都做个很棒的学生,那我们的班级一定是很棒的班级;如果我们的社会是大树,那我们每个人都为生活作出贡献,那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美好!你们说,老师说得对吗?
3、动情地朗读最后一节:“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4、小结
假如你是树上一片美的叶子,你会对大树说什么?对人们说些什么呢?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奉、体、置、自、己、输”
2、怎样识记这些字?
3、特别提醒:“己”的笔顺和区别“已”。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再在书上描红。
4、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们的民族小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 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 德昂(áng)族 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四自然段:凤尾竹 摇晃(huàng)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布置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2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在草地上你玩些什么?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 一本正经 谢寥(liào)沙绒毛 假装 钓(diào)鱼
观察 花瓣 合拢(lǒng)手掌 有趣
三、读书感悟
1.第1自然段
a.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b.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2.第2自然段
a.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b.“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c.同桌练习后指名一对同桌学生上台边说边演。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推选一对学生表演。
d.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
e.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段 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说说每段大意。
二、感悟第三、四自然段。
1.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地探究这个奥秘。
a.学生读课文。b.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c.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可以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草地就 ;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d.谁可以不看提示,自己解释? e.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又新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
a.齐读第4自然段。
b.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切不恰当?
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四、完成作业:
1、熟记田字格中的字。
a.默读田字格中的字,想想自己分别怎么记住它们,然后交流。
教师着重提示以下几下字:
“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下少一横的形状。
“绒”,左边是“纟”,右边是“戎”,“戎”字左下不是“廾”。
“钓”,右边是“勺”,不是“勾”。
“瓣”,中间是个“瓜”,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b.学生描红,然后抄写。
2、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作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4槐乡的孩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2过程与方法: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三、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
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4.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2.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共同评议。
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
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3、在上一课大家回忆介绍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
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
a.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
b.课余辅导训练,如: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球球训练……
c.个人爱好,如: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
d.家务劳动家庭帮手,如: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外出打猪草,放牛放羊赶鸭、采集草药、收割庄稼……
3.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
讨论明确在这篇文章里只须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叙述时可以借鉴本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作范例。
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5.学生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家共同评议。
6.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和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
7.誊写作文。教师交代格式和字迹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下几方面评议:
a.是否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
b.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
c.用词造句是否妥贴顺畅,能否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
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
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
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
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如“穴”字。
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
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
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
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
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2011-05-13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字:
类型: 信息搜索FLASH搜索帖子标题帖子作者
关键词:分米 教学 设计 尺子 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 物体 厘米 测量
摘 要:《人教版: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相 关: ◇ 《1-测量》分米的认识教学设 >>详细 ◇ 《1-测量》千米的认识教学设 >>详细
◇ 分 米 的 认 识 >>详细 ◇ 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设计 >>详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4页例2,P4页“做一做”及P5页第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尺子、绳子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后记: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设计的测量的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去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在操作中,遇到实际的问题中,学生出现了茫然时,教师抓住“亮点”、抓住时机,引入新知。在随后的教学中留于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经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街东示范小学 李国星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测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正确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和合作交流,知道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三、课堂实录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动画演示)——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在上学期我们就已成为大家的好朋友了,当你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要用到我们,那你们知道我们兄弟俩是谁吗?(这里没有必要做成课件,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口述。)生:是米和厘米。(课件出示:米厘米)(课件:动画演示)——我们的名字还能用字母表示呢!你们知道吗? 生: m,cm。
2、师:今天,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又回到了我们课堂中,那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你们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指名学生演示:1米,1厘米。)
3、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评析 复习旧知,为下面探索1米是多少分米做好铺垫。)(课件出示:1米=100厘米1m=100 cm)(评析 课件多余,教师自己板书出来会更好。)
(二)导入新课
1、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小组活动:猜猜铅笔有多长?把结果填在书上。
(2)量一量。
a.把量得的结果也填在书上。
b.小组交流。
c.指名汇报:说说测量的结果及方法,并说说自己组谁估计得最准确。
(3)师:10厘米还可用另一个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新朋友:分米,分米用字母dm来表示。
(板书:分米(dm)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 cm)(4)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即10cm)是从哪儿到哪儿,并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a.课件出示:米尺
(指名学生在大屏幕上指一指。)b.课件出示:断尺
(说一说:如果尺断了,不是从0刻度开始的该怎么办呢?)(5)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
(6)画一画。a.请同学们根据对分米的认识,在本子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b.用尺量一量。
c.全班交流。
(7)找一找。
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举例。)(8)探讨:1米是多少分米? a.小组讨论、交流。
b.指名汇报:1分米是10厘米,1米是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c.课件演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1 m=10 dm)(课间休息——幼儿律动:小松树)2?认识毫米
(1)课件出示:这枝铅笔有多长? 生:6厘米多一点。
师:我们在测量物体的时候,有时不是整厘米数,那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用字母mm表示。
(评析 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若能引导学生先思考,明白这种情况下还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从而引出毫米,就更好了。)(板书:把课题补充全:毫米(mm)的认识)(2)(课件)师:尺子上面有很多小格,其中1小格就是1毫米。谁能用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说说这枝铅笔的长度?(指名回答:6厘米3毫米(课件出示)。)(3)1厘米是多少毫米呢?(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在大屏幕上数一数。)(板书:1厘米=10毫米1 cm=10 mm)(4)毫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那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长度约是1毫米呢? 生:1分硬币的厚度,1根细绳子的宽度……
(5)看书并把书上题目填写完整。
3?疏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1)同桌同学合作疏理。
(2)指名说说。
课件:1米的长度
1分米的长度
1厘米的长度
1毫米的长度
(齐读进率)
(三)体验成功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课件)大树高10()橡皮长45()课桌高70()毛巾长5()一本书厚约8()教师身高160()
2?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课件)
3?画一画。
(1)画一条长50 mm的线段。
(2)画一条长3 cm 8 mm的线段。
4?拓展练习。
师:今天,我们班还来了几个小客人,它们都争着说自己最长,可争了半天也没有得出结果,现在想请你们给它们当裁判,帮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好吗? 卡片出示:
(同桌同学讨论。指明一组学生排一排。)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既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儿歌小结
教师边说边演示:五兄弟
亲密无间五兄弟,我是最小叫毫米。
靠我最近是厘米,三哥分米、二哥米。
米到分米要牢记,手指叉开表进率。
相等空间代表10,兄弟之间有秘密,都问老大在哪里?要问老大在哪里,下节课里找到你。
(六)课后练习
量一量文具盒里文具的长度,并用合适的单位表示。
(板书设计:分米(dm)、毫米(mm)的认识
1米=10分米1 m=10 dm 1分米=10厘米1 dm=10 cm 1厘米=10毫米1 cm=10 mm)
千米的认识
教科书7页、8页例
3、例
4、例5。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空间表象。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准备]
1.教具:米尺、多媒体课件一套。
2.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想一想,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米、分米、厘米和毫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下面,请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米、1分米、1厘米和毫米的长度。
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学过的几个长度单位,你能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吗?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2.引入并板书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刚才我们测量的都是距离比较小的长度,如果要测量扶余到长春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米)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不同意)为什么,能说出你的原因吗?(太麻烦了)是啊,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扶余到长春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关于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它的什么知识?(学生思考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总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一:知道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目标二:千米的应用。
二探究研讨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有关千米的知识。
1.认识1千米=1000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才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次)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通过老师的讲解,请你想一想,“1000米”和“1千米”是什么关系?(是相等的关系)(教师板书:
1千米=1000米)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我们在语文课上朗读要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呢?(学生试读后汇报,教师小结)
对了,如果我们这样读: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就可以了。请你自己试着读几遍。
2.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教学例4。
我们已经知道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1千米相当于多远的距离呢?
(1)课件出示学校操场百米跑道。
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10个)你是怎样想的?(1千米就是1000米,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100米就是1000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课件出示学校操场200米跑道。
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5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一圈是200米,两圈就是400米,三圈是600米,四圈是800米,五圈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二百二百地数,5个200是1000,所以5个200米就是1千米;200里面有2个100,1000里面有10个100,10个100中每两个100是200,10÷2=5,所以5个200米是1千米。(板书:沿200米米跑道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200米跑道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那么沿着200米跑道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3)小朋友,德卡购物中心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德卡经过农行再经过士英小学最后到一中,约1千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这条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从德卡出发,经过农行,再经过士英小学,最后到一中,是1千米。
(4)千米也叫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3.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到第8页,自学8页例5,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完成8页下面的做一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学生自学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千米=3000米;5000米=5千米)
为什么?(因为1千米=1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因为1000米=1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么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扶余到长春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相应图片。)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千米是计量什么长度的单位吗?(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5.地球资料: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按照离太阳远近的顺序,地球是第三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轨道长半径是149597870千米,公转轨道运动的平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两者相差约21千米。
三训练反馈:
下面,又到了我们摘取智慧星的时间了。要想摘取最多的星星,就要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准备好了吗?好,现在就进入我们今天的摘星大比拼!
1.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或者走一走是否15分钟。)
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放学后同学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如果估计得比较准确,就在明天的数学课上为自己加上1颗智慧星。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用手势表示对,错的用手势表示错。
(1)汽车每小时行40米。
(2)电线杆高6千米。
(3)小李身高135厘米。
(4)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5)教室黑板长3分米。
(6)一枝铅笔长2千米。
你做对了几道题,就为自己加上几颗智慧星。
3.综合练习。(课件出示)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边看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______。(千米)
1万多名官兵经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厘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共要走3亿___(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看了这些数据,你想对解放军叔叔、阿姨们说些什么?
你填对了几个,就为自己加上几颗智慧星。
数一数,你一共得到了几颗智慧星。(学生数)得到10——11颗星的同学成绩为优秀,得到8——9颗星的同学成绩为良好,得到5——7颗星的同学成绩为合格,得到5颗星以下的同学可要努力呀,争取下次能够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请在教科书第7页例3的右边写出自己的成绩。
四总结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学生自由汇报,如果学生说的不够全面,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补充。)
1.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其中最大的是哪个?
2.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我们走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
同学们可真棒,在短短的40分钟里学到了这么多知识。现在学校要组织同学秋游,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
2.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
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
附: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10个100米是1千米。
沿200米跑道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智者先虑:
本节课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学生对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在使用本案时,可将案中地名适当改换成学生熟悉的地方。课前要做到:要组织量出l00米的实践活动;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沿操场走1圈(200米),看看用了多少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量出到l00米的实践活动,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沿操场走1圈(200米),看看用了多少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平阳到温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平阳到温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感受1千米有多远.小结:1千米=1000米
[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例题,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书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书练习。
3.综合练习。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边看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______。(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千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___(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师: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意图:再现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场面,进行新知识综合训练,以景激情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要求: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2.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图略)
[意图:创设设计秋游最佳路线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意图:”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教材内容单
一、简要,增加了教学难度。所以在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联系乡土实际,教”书"育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例
4、例5,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中的第1—3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小精灵儿童网站]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米
5000米=()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千米
4千米=()米
()米=7千米
9000米=()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设计意图
千米的认识一课,看起来似乎内容不多,但要真正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选择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人教版: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设计2011-05-13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字:
类型: 信息搜索FLASH搜索帖子标题帖子作者
关键词:千米 标上 换算 教学 小精灵 王国 设计 道门 教学设计 人教 摘 要:《人教版: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设计》...: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相 关: ◇ 《1-测量》米与千米之间的换 >>详细 ◇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详细
◇ 苏教:第六单元 千米和吨 >>详细 ◇ 《1-测量》千米的认识教学设 >>详细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