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俗奇人》读后感750字大全
《世俗奇人》读后感750字
原创: 夏洛克的粉
《俗世奇人》看完了,这本书的装帧很简单,字体比较大,行间距也很大,所以对我这种追求大字体的人来说是一种福音。每一篇小说读完都会比较引人深思,语言非常简练,天津话比较多,读起来就像听说书的感觉,有趣,有风味,好看,里面写是俗世的传奇人物,社会就是一本书,有时读着会哭有时会笑,而学会在社会上通行的那套本领和学会课本上的知识一样重要。
一本如此精彩的小说,语言非常简练,苏七块,每次看病都要病人放七个银元才开始看病,刚开始我不太理解这个规矩。后来我才知道,只有有原则的善良才能持久,只有有锋芒的善良才能不被那些贪婪的人利用。没有原则的善良只会让自己得不偿失,没有锋芒的善良只会让那些心存歹毒的人利用,参考杭州保姆杀人案。
《死鸟》这一篇简直了,“福禄这个王八蛋”这是鹦鹉学它的主人说的话,这句话当时就得罪了福禄,如果我们每个人的话都被鹦鹉学舌,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
《李金鏊》说明了讲义气的人总会遇到被回报的那天。
冯五爷,估计最后才明白,看透这个世界的阴险狡诈比看透书本上的文字更加需要智慧。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而不是仅仅用肉眼判断,这是处事能力,更是处世能力,没这点能力,看不透人性,总是要吃亏的。怎么说呢,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错,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慢慢体会吧。
《背头杨》里面的杨小姐追求男生的大背头把长发剪了,这还是变法时期的故事,但是进女厕所却被当成男流氓。最后没办法去厕所,只能把短发留长。求时髦是好事,只是这种时髦太过激进就会害人害己。特立独行的前提是不伤害自己。
《蓝眼》一个靠眼力吃饭的人,最后反而被一个制造赝品的人下了圈套。黄三爷先制作了一副赝品,然后让人到处传话,黄三爷这幅才是真品,那么蓝眼先前看的是假的吗?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只能花更多钱把黄三爷的“真品”买回来,后来看一下最早的那副画,竟然闪了三道蓝光,原来黄三爷是骗人的。设了一个圈套给蓝眼。
第二篇:世俗奇人读后感
世俗奇人读后感
世俗奇人读后感1
《俗世奇人》一听这名字就觉得这本书很好看,于是我翻开书看了一下,果不其然。
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俗世奇人这本书里的人难道不是凡人?是的他们只是经过几年或者几十年的磨练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就。这本书里的'奇人个个身怀绝迹,列如:捏泥人胜似真人的泥人张,酒量绝棒的酒婆,刷墙不漏的刷子李……但是他们的能耐也有个标准。比如,酒馆里的酒婆喝“炮打灯”一样,她每次总得喝半碗多的“炮打灯”,但是这里的老板却在里面掺了一点水,所以酒婆每次过马路的时候就突然醒来了,可是有一天老板有喜了,就发誓再也不往酒里掺水了。那一天酒婆就惨了,她喝完酒就走出了门到了马路她还没醒来,这时她竟出了事!这个例子说明,每个人的能耐都是有限的!
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我明白了刻苦习来的本领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勉强自己做自己做不来的事,否则后果可想而知啊!
世俗奇人读后感2
《 《俗世奇人》中的各种人物,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被作者冯霁才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比如民国初年在小白楼的医生,苏金散,因为在帮助别人治病的`时候,总是要让病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在柜台上抵押七快银元。如果没有,他就是不给那个人治病。因此,在他身后,人们称他为苏七块但是他的医术可以高……码头上也有能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刷李。他的能力不是盖的。刷子李专门粉刷这一行,别的不干。令人惊叹的是,他的粉刷从来没有让一个白点粘在他身上,你永远不会说!……
你看,这个人物的刻画有多精细,我放不下这本书,不是一句话的问题。
世俗奇人读后感3
读完《世俗奇人》后,它让我觉得人类有一种奇怪的力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什么泥人,刷李,他们奇怪的表演让我惊讶,做了非凡的事情,但是,是什么让他们练习了今天的成就呢?
是天生的神力,还是每天不懈的`结果?是的,这是不懈的结果!如果你认为他们天生就有这样的技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没有人生来就会走路和跑步。他们一步一步地走着成长的路线,没有人会反对。因此,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有很多成功的道路!但现在让我和他们比较一下,他们是奇怪的人,我呢?我就像一只躺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光明,但找不到出路,啊,耶!
世俗奇人读后感4
《世俗奇人》这本书讲的都是人。这里的人和现实中的人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他们都有自个的规矩。
今天,我就读了其中的第一篇:(苏七块),他的本名叫苏金换,他是位医生,他的规矩就是:凡是来看病的`无论贫富亲疏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上,他才会看病,否则啊他绝不搭理。因此就挨贬个绰号叫苏七块。
苏七块也爱打牌,一天他请了两位牌友和牙医华大夫一起打牌,正玩着的时候一位三轮车夫李四来看病,可是他拿不出来七块银元,所以苏七块也就不搭理他。华大夫是出了名的心善,他就想了个办法,把七块银元给了李四,苏七块就给他看病了,看完病他又开始打牌了,打完牌,两位牌友走了后,他将华大夫留下来说到:“您别以为我这人心不善,只是我的规矩不能改。”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一个道理:“不管什么人他都不能打破自己的规矩,我们也应该像苏金换大夫一样实现在家的规矩,否则随意改变那就不叫规矩了。”
第三篇:世俗奇人读后感
世俗奇人读后感
《世俗奇人》中的人物都出自于平凡家庭,但他们都有一项独一无二的本领,在当时赫赫有名。
他们每人都有绰号,比如: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喜欢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的绝技连在一起称呼,时间长了,名字倒没人叫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莫非他们天生就有非凡的能力?比如张大力,别人搬不动的大石锁,他却能轻而易举地举起来。看完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我们生下来并不是天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想要成为天才就要花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心血。而且你对这件事要真心喜欢,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达到人心合一的境界。我们刚生下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接下来艰难的路程就有人会输在起跑线上。有心的人会不停歇,一直跑在别人前面,而害怕困难的人、向困难屈服的人就会跌在起跑线上。
其实,我们不也要这样吗?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来完成。我们不能跌在起跑线上。我们承受过的困难别人也都克服了,难道我们克服不了了吗?我经常遇到一点儿困难就让爸爸、妈妈来帮助。有一次,我做一道奥数题。刚做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就叫道:“爸爸你快来教我做这题啊!”可爸爸却说道:“你自己先动动脑子,不要一开始就要问家长,这样你永远也学不会这道题,要独立面对困难。”后来我沉下心来,终于把这道题给做出来了。后来我才知道爸爸说的是对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尽量靠自己来完成,实在没办法才可以向家长求助。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也是一样的平凡,但是即使摔倒了,也不要害怕,爬起来,吸取教训,努力的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让我们努力吧!说不定下一个俗世奇人就是你。
第四篇:《俗事奇人》读后感
《俗事奇人》读后感
以前我最喜欢看漫画书了,它简单明了的图片给我无限轻松,无限愉悦的享受。最讨厌的就是看那满是文字的书了,不能一目十行,要逐字逐句地看,多累呀!可是今年暑假,只是因为在书店里,看了一本书的题目,我就被迷住了!它就是《俗世奇人》。
俗世里,会有什么样的奇人?我脑子里冒出各种问号。是会“水上漂”的武林高手,还是能生吃仙人球的怪人,还是像蜘蛛侠一样会飞沿走壁的超人?带着十二万分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阅读。
原来,这本书写的是天津许多知名手艺人的传奇故事。你看,刷子李,刷房时穿一身黑衣,刷完房子,身上绝对不会粘上一个白点,如有一个芝麻大的白点,那白刷,不要钱;泥人张,鞋底抠块泥,不用看就能变戏法似地捏出个活灵活现的人,就像把人的脑袋割了放在桌上一般;苏七块更绝,看病者,不论贫富亲梳,先得码七块银元在台上,逢到有人伤筋断骨,他手指一触,隔皮戳肉,用两只手,如燕子一样在病人身上上下翻飞,没等病人感到疼痛骨头就接上了。哎,苏七块要是能马上变出来就好了,让他赶紧治好奶奶扭伤的腰,让奶奶不再疼痛。
还有张大力,华大夫,蓝眼江„„个个都身怀绝技,我越看越入迷!慢慢地,我体会到了,这些人的绝活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练成的,而是坚持了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才练成的。就如我的弹琴一样。从最简单的“哆”、“来”、“咪”到枯燥的“哈农”指法,从生硬的手指,到熟练的双手配合,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辛苦,汗水,甚至是泪水。记得当我第一次完整地弹出一首只有四个音组成的曲子——《大大马铃薯》时,我和妈妈都兴奋得不得了,奶奶甚至说这是她听过的最美妙的乐曲。
后来,为了弹得更好,我牺牲了很多玩乐的时间,因此我痛恨弹琴,甚至放弃过一段时间。可是,妈妈每天都要逼着我进步。每天晚上的7点到8点,我都得端坐在琴前,从中班到现在,整整练了6年了。每一个音符,每一种指法,每一首曲子,我都得认真地练。渐渐地,我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里听到了命运之神在敲门;在柴可夫斯基的《四只小天鹅》里看到了四只可爱的小天鹅在湖中跳舞,在弹莫扎特的《土尔其进行曲》时,我的心会随着强劲的节奏上下起伏,心潮澎湃;这些曲子就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在我开心的时间与我一起分享喜悦,在我不高兴的时候,任我发泄„„
现在,每周五晚我都会享受流行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选手的歌曲,听一遍,我就能判断出曲子的节奏是几分之几的拍子;听两遍,我就会哼主旋律了;听三遍,我就恨不得把它弹出来了!厉害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你看,我现在能不能算是一个会“奇事”的“俗人”呢?我正在向“弹琴余”进军!
第五篇:范爱农读后感0字300字
范爱农读后感200字300字
范爱农读后感200字
在鲁迅先生接下来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范爱农先生,他的外表虽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满了他当时对整个黑暗社会的焦虑、担忧和痛恶,他对社会上的那些肮脏、龌龊的反动势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对社会进行冷嘲热讽,最后溺水身亡。读完全篇文章,才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对范爱农先生的无比钦佩之心、无比怀念之情。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范爱农先生和徐锡麟先生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先辈。他们同情广大劳动人民,胸怀着一颗不与反动势力妥协,并坚决与之抗争到底的决心。
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在《范爱农》一文中,先从表面言行去描写范先生的如何可恶、如何可恨,再渐渐地引领着读者走近、深入范先生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范爱农这个人无论在那个时期(日本留学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建立)都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在日本留学时,徐锡麟被杀后,范爱农那冷漠的表现在鲁迅笔下完全冷冻住了,无论是什么读者,我想都会和鲁迅一样讨厌这个人,讨厌这个离奇而可恶的人。而在辛亥革命时期,他的形象竟是来了个600°大翻转成了个“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的人。之前的误会消除了,人们对这个角色的“警戒”也消除了,而鲁迅也和范爱农成了亲友:谈革命、揭露军阀、为绍兴的光复而喜为做学兼工作而戒酒、范爱农也会时时为鲁迅担心!读者们刚对这个角色起了好感,可鲁迅的笔锋又一转——似乎将范爱农世界的天和地换了个个儿!革命失败后,范爱农和之前
那个令人生厌的留日学生没什么区别了。可毕竟朋友一场,在得知范爱农溺死后,鲁迅心感悲凉,凉如夜半寒水凄惨而离奇地去了!鲁迅觉着社会对范爱农的死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鲁迅开始反思与批判,用笔杆子与黑暗战斗!
范爱农在看戏的归途中,微醉着,在水里淹死了。自杀?失足?其实鲁迅这里探索的并不是范农那天夜里的死因——这并不重要,范爱农不是拿破仑,他的死因不会有人感兴趣。
鲁迅通过大段文字来描写革命后的现实,这才是范爱农悲剧的根源吧。一个思想上觉醒的知识分子,而且穷,到最后只能“寄食”为生,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生存的冲突,他死了,对自己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他生错了时代。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外在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草房换成了高楼,小车代替了步行。但风烛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华丽服装,也还是快要入土的死
相。中国必须再次进行一次根本性变化,才会真正醒过来。没有百年以上的斗争,中国人的思想真正觉醒,民主真正的实现,这些都还将是一个梦。
现在,穷人还是不要读书好些。醉着,昏着,疯着,感受到的只是肉体上的一些痛。一读书,就会多一层痛。
如果科学发达,有一种让人忘记知识的药,我就是倾家荡产,也买来吃下去。(也许,酒精就是其中一种?有人骂道,妈的,我要用酒淹死烦恼,可是烦恼学会了游泳。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
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鲁迅在安徽巡抚思铭被刺杀后的同乡会中,发现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对鲁迅的意见大抵是反对。一问才知道: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鲁迅就愤怒起来了,觉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也害怕,于是坚持要发电。于是两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鲁迅厌恶范爱农甚过满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两人才在绍兴相见,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时鲁迅又翻出那段往事,范爱农与鲁迅处处作对,原来是鲁迅再税关的一次摇头,使范爱农以为鲁迅瞧不起他。
这告诉我们,要与他人多交流、沟通,阐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
误会。如果鲁迅在同乡会上问一问范爱农,或许两人早就成为朋友了。
我们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加以体谅,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错。但原则上的问题不能让步。鲁迅和范爱农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同时,我们对事物也不要太敏感,范爱农把鲁迅的一次摇头当作轻视,实在不应该。
总而言之,只要有宽广的心胸,就会避免很多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