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有感

时间:2019-05-15 16:0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浮生六记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浮生六记有感》。

第一篇: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

将离

1最近在翻看沈复的《浮生六记》,读到“闲情记趣”时才恍然初中时学的那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出自这里。现在想想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盖一癞虾蟆也”,因为当时考试经常会考这句里“盖”的意思,一直到高中每每提到“盖”表原因,翻译为“原来是”时,都会用这句话举例。

再往后读,发现当时课本里的节选只到“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却没有了后文“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焉?”许是考虑到初中生年纪太小,不宜接触这些字眼吧。

还有再下一段作者被蚯蚓咬到,肿不能便,捉鸭子来吮的事情也没有收录,原文是这样的:

贪此生涯(鸟兽虫鱼),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

只是单论幼时这些事情的描写,读来还是蛮有趣的,如果沈复在知乎答“你有哪些尴尬到死的操作?”之类的题,单捉鸭子这个操作应该就会有不少赞。

2《浮生六记》的开卷篇是“闺房记乐”,沈复因想到《关雎》是《诗经》三百篇的开篇,故也将夫妇之卷列于首。这应该是全书写得最轻松的一卷了,沈复回忆了与妻子芸的相识以及婚后相伴的点滴,两人探讨李杜诗之别、戏称茉莉为香中小人、吃臭腐乳;也同游太湖,感叹天地之宽;还曾女扮男装游庙会。这些都透露着沈复和芸的情投意合,伉俪情深。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读罢第一卷我也觉芸既聪慧又体贴,既坚毅也温柔,这些都是褒义词。可是除去这些,在芸身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很贤惠,而我是不喜欢她的这种贤惠的。

这种贤惠是在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作为一个正妻该有的规范和大度,芸终其一生都想做一个合格的妻子,所以她会每日一见晨光印上窗棂便马上披衣起床,恐公婆说她懒惰;会在内心和行为上均和丈夫恭敬有礼,丈夫偶为她披衣整袖必连声“得罪”;会在沈复出门完成学业时寄来两封信往往只回一封,且多半是勉励之语,余下则是些浮泛的套话;甚至于为自己的丈夫张罗娶妾,且直到死都为此事没能如愿而耿耿于怀。

我不知道林语堂先生语中芸的“可爱”包不包括为丈夫纳妾这些事,但从他的《京华烟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支持纳妾的,“正妻的地位只有在侧室的陪衬下才愈加巩固,好比总统的职位只有配上两位副总统才显得尊贵而难得。”

也许这种论点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是站得住脚的,但它彻底暴露了旧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的女性观。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像芸这种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女子,在她的眼中为丈夫纳妾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该做的事情。我恶意一些去揣测,如果这种理论在当时是成立的,那么能通过纳妾上讨好公婆,下巩固自己的婚姻地位,于芸来说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芸是爱沈复的,这点毋庸置疑。无论从一开始便是主动的喜爱,还是抱着古代女子“出嫁随夫”心态的爱慕,芸都发自内心的爱着沈复。而爱情往往是狭隘的,我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爱,就会想对方只属于自己,芸的内心深处该也是这般希望的吧,只是可能每当有如此念头,便会有一个叫做礼教的小人跳出来告诉她:不可以这样,你的丈夫出去学习,你不应该过多写信打扰他,信中更不要有缱绻之语使他分心。而沈复却不知这些,所以在收到芸写着浮泛套话的信时才会怏怏不快。

这大概就是尽管爱,芸却仍旧可以为了表现贤惠和稳固地位而分享自己的爱情的原因了吧,如果是这样,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芸深受传统礼教的洗礼,这些已经根深蒂固到成为了一种固有思维,她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悲哀。

3跳出时代局限这个想法,沈复和芸的相遇相知于他二人来说都是幸运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芸自小聪慧,牙牙学语之时口授《琵琶行》,马上便能背诵,看着《琵琶行》挨个字来认,便学会了识字;她精于女红,靠一己之力支撑母亲和弟弟的生活,这样聪敏且坚韧不拔的女子如若换一个时代,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创造,而不仅仅是在沈复笔下充当闺房之乐的主人公了。

沈复的一些细节也让人喜欢,除去本身的一些才气,他会自己动手养花、寻石、布置园林;也会怂恿妻子女扮男装然后带着妻子去逛庙会;在芸要给他纳妾时也会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这种想法对古代的男子来说应是难得的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匆匆浮生中,能得此一人相伴几十年的时光,哪怕半生坎坷仍彼此相依,也是此生有幸了。2017、8、26

第二篇: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1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清朝沈复写的《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随笔,读完之后有许多感概,记录下来,也算是我人生成长中的一道印记。

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总是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领悟,一直到老,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将自己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心得记录下来,后人读后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吧?正如欣赏一次花开,又如看到竹笋在破土而出,一节节地成长,有时甚至能听到生命膨胀时那清脆的声响……

《浮生六记》的第一记是“闺房记乐”,写的是作者和夫人芸的爱情和家居生活。我边读边感叹唏嘘:他们生活在官宦之家,衣食无忧,而且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后互相倾慕,终成眷属。婚后也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两人又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于是面对良辰美景,你恩我爱,琴瑟和谐,联诗对句,乐趣多多。斯文风雅的姑苏小城,为他们夫妇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浪漫,名扬天下的`狮子林,沧浪亭,是他们饮酒抒怀的私家园林,而钱塘江,西湖白塔,又好似专为他们而设……我知道,这是真正有过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我羡慕,他们夫妇简直是一对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苦痛的神仙眷侣,红尘中竟还有如此超凡脱俗完美幸福的人生!老天爷对他们岂不是太眷顾了?!

带着这种有点嫉妒的心情,我继续往下读,第二记是“山水记趣”,无非是沈复在盆景山石方面的情趣爱好,于我来说仍是第一部分的延伸,无他。然而第三部分的"坎坷记愁"使我看到了沈复夫妇完整的人生——原来浪漫幸福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也有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有遭人猜忌,左右为难;也有颠沛流离,也有生离死别,让人掩卷叹息,不忍卒读。这段文字不是蘸着血,也是和着泪写成的。读过我也有一种噙过黄连的感觉,满口是苦!

原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人人也都有品尝痛苦的义务,任何人不要抱怨命运,不要哀叹人生,当苦难降临时,坦然接受它吧,这样你会多几分坚强,几分冷静,少几分焦虑和绝望;当幸福到来时,才会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辩证学也正在于此,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总是有欢乐,也有苦痛;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有春暖花开,也有风霜雨雪;有艳阳,也有阴霾;有月圆也有月缺;有离合也有悲欢;有抱憾终生,也有回味无穷;有志得意满,也有穷途末路;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有绝处逢生;有乐极生悲,也有否极泰来;有爱也有恨,有喜也有痛……

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有过挫折,总是抱怨生活对我不公。其实想想看,自己也有很多顺利的地方。所谓挫折,也跟自己心胸狭窄有关,而顺利之处,也是自己付出的结果。所以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当然这种因果跟佛教的因果报应不同。它是客观的,自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又是另一种辩证。呜呼!辩证真是无所不在,让人不得不折服。

读《浮生六记》有感2

在阴雨连绵的夏日,读一部《浮生六记》,感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无奈之憧憬,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简单平凡却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

《浮生六记》一书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部分,分别记录了沈复与妻子陈芸相依相伴、游历田园山水以及沈复在妻子去世后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与人生坎坷、痛失爱子与父亲等故事。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秀丽清新,毫无忸怩作态与过分讲究学究之气之意,读来如一股清风扑面却又拂进心房,感人肺腑,让人不禁泪如雨下。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便是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他们坦诚相待至死不渝,一生平凡却光明磊落、善良美好、超脱世俗。书中写陈芸道:“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这是沈复眼中的陈芸,由此便可看出沈复对陈芸的爱意之浓烈。此处为沈复记叙婚后生活的开始,往后,二人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令人羡慕不已。但二人之间终有不幸,嘉庆八年陈芸离世,离世当晚本应避着,沈复却因不舍陈芸,欲与其魂魄短暂相聚而克服恐惧,可见其对陈芸的情之深、意之切。陈芸死后,沈复可谓是:“从此熙熙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二人曾只为了看月亮而到亭中对酒闲谈,此可谓人间至简至真之幸福,二人单纯朴素地相伴,只为了快乐与幸福,将一切杂事繁乱挡于心外,令人深深感动。

纵观全书,两人的'恋情并非旷世绝恋,也并不惊天动地,更未被后世传颂成千古名唱,却容易让人铭记于心,久久不能忘怀夫妻间饮茶谈诗论词,春日三白(沈复字三白)携芸远足,夏日因芸头戴茉莉花夫戏妻谑,笑俗为雅,二人都想给对方带去最单纯的快乐,虽处于封建社会彼此间却平等相待,超前的思想令人赞叹不已。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夫妻恩爱不到头”,三白失妻之恨令人唏嘘不已……

书中曾写道:“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知荣枯有数,得失难量。”这是沈复饱经磨难后的人生感悟,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释然。但在我看来,纵然世事茫茫,光阴有限,也要为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二而奔忙。虽然在奔忙之时,自己可能会受伤、会失去、会劳累,但为了梦想奔忙过,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毫无遗憾。虽沈复对安静闲适人生的追求也不无道理,但我更倾向于追求拥有有意义的奔忙的人生。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活在奔忙之中才能看到安宁闲适的可贵并珍惜这种生活,倘若一直处于安静闲适的生活之中,终会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到最后甚至连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都想不清楚。可贵的事物正因为稀少难得才显得可贵,若每日均可得知,何来可贵?且不奔忙,也未必能得个安宁闲适。

“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人生的神奇之处。“难以计量的得失”会让我们的生活有惊喜也有惊吓,这便使人拥有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生,不至于平平淡淡。虽平淡实为生活之根本,但这平淡也是有快乐、有真情、有情调的平淡。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情如此,令人唏嘘。

读《浮生六记》有感3

周末,在书店里看书,找了本沈复的《浮生六记》来看。

看文言文对我来说比较困难,所以看的,是由张佳伟玮翻译成白话文的。

《浮生六记》这书名是早就听说了的,却从来没有看过。如今得了一机会,花上几个小时,慢慢翻看。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其《浮生六记》记载了其与妻子芸娘之间的生活轶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历的细节,而且,如今仅残余四卷,这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小书,为何在文人中颇具盛名?随手翻看,不过记录了些细碎小事,说不上恢宏庞大,甚至连宏图大志也全无,却流传甚广,也是让人费解。

细细看完后,终于有点点知道,这小小一本书,里面包含的深情与意趣,确实值得回味。

沈复的妻子陈芸,自幼与沈复熟识,两情相悦,婚后沈复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顾。看沈复描写的妻子,处处充满了对她的欣赏、敬佩与感激,从性格、样貌、言行、喜好,各个方面描述得异常详细和丰富,一位甘于牺牲、知性得体的古代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芸娘不得不让人欣赏。她是聪明的,自小会背诵琵琶行,翻到一册琵琶行后,居然因为能背诵,而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认字,从此识了字,通晓吟咏诗词;芸娘是雅致的,地上杂乱的有青苔的小石头,也能做成假山峰,种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来的`文人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诗画,芸娘买了钗子沽酒,没有半点犹豫;芸娘是巧思的,为夫君及朋友聚会想出各种办法,让他们能在园林中对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气的,不拘小节,扮作男子,与夫君一起遍处游玩,却也随机应变。

由此看来,确实像翻译者说的,沈复看起来,真的有点“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点渣。这男子的形象,跟现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调和不了父母与妻子之间的误解矛盾,也无法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就连一日三餐也无以为继,需要妻子处处节省精打细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无钱医治和休养。而稍微出去挣得一星半点,不是想着把钱赶紧拿回来上缴财政,反而在广州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烟花之地。这沈复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芸娘倾心付出,甚至操劳为丈夫寻觅一知心小妾,不复得而郁郁寡欢病死。

这充满了侠气的女子,怎生就嫁与了沈复,并在无尽的穷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时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这《浮生六记》,让人恨不得钻到书里,提起沈复的耳朵,指点他怎么去赚钱,或者怎么去挣得一官半职,给家里和妻儿挣够生活费用,而不是日日赋闲在家,净顾得吹牛,让妻子为缝补破旧的衣服花尽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说这男儿到底应该如何顶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为传统思想禁锢空有一身本事而仍旧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沈复不过这样的生活,他还是沈复吗?还能写出《浮生六记》吗?

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无忧生活的人啊。在沈复生活的年代,应该有很多类似他一样,学识不错,家境还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谋得钱财或官职,太太在家中富养,还可以养几个像样的小妾,一堆仆人,有个大宅子,不用自己费心去修葺门前庭院,用废旧的材料修修补补。

但是,能有几人,能像沈复一样,生活琐事记录,能流传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阅读,品味,再来讨论?

昨天看了李银河的一篇文章,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深以为然。而沈复所过的生活,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实现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艺术的美好,给予人最大的满足感,远胜于追逐俗世间的名利金钱所得到的快感。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新爸妈给孩子们引导的吗?我们带着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学棋、学国学,不是为了让他们真的就去当音乐家、画家、艺术家,只是为他们把艺术的大门打开,让他们能领略到艺术之美,领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进入这一行业,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给寂寥或嘈杂的生活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李银河提到,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赋予心灵以最珍贵的财富,即自由。因此,没有别的任何人能够比艺术家更愉快。”

《浮生六记》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平实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与景色,可你却能在这只字片言里,发现作者眼里的艺术之美,并且跟着作者一起,体会夫妻之情,体会山水之景,体会友聚之乐,体会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现在的社会,有人挣钱多了,看见另一些人沉迷于兴趣中生活清苦,不仅不认同,还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

可人生本来就有千种不同,无所谓谁笑话谁,谁又过得比谁更加高级?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寻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将生活过成诗,把柴米油盐谱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这不就够了吗?

读《浮生六记》有感4

初读此书,思为清酒,细品之,才知是纯中带烈,口齿留香。谈及书中的两人,沈复和芸娘。只有芸娘,让我羡慕,让我心疼。

我羡慕文中芸娘的学识。虽说那时也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芸娘显然与普通女子不同,她温文尔雅的皮囊之下,是不屈服于旧世界对女子偏见的灵魂。她涉猎广泛,也可以说是满腹诗书。沈复是一大才子,博览群书,两人婚前婚后经常吟诗作对,而芸娘对上沈复毫不怯懦,出口成章,辞藻优美,其能力丝毫不亚于沈复。如果当时女子可以考取功名,我想这官场,定有芸娘的一席之位。芸娘的学识不只只是表现在她与沈复吟诗作对,与朋友对句聚会,交朋友女儿识字,还表现在她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个人的审美上。插花也能以虫装饰,屏风可取天然植物缠绕其上,凉爽极致,且甚美。也难怪沈复说,今时闺阁之中,恐怕未必有如此兰心蕙质之女子了。

我心疼芸娘的大度与淡然。芸娘婚后可以说大半生是在为沈复而活吧,她实在是太大度了,主动替沈复张罗纳妾,看到漂亮的女子,就主动接近,把对方当姐妹,如果其对沈复有意,便劝其成为沈复的小妾,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口中的贤妻吧。可我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不免为芸娘的这种大度而感到心疼,你说芸娘不爱沈复吗?不,芸娘比谁都爱沈复,也许这就是爱的深切,爱到甘愿让其放肆生活吧。生活并不总是如意的,后面起起落落,发生了好些事,芸娘不言苦累,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的苦,生活颠沛流离,但俩人也自得其乐,尤其是芸娘,总能从这苦中找到甜来,你说是芸娘心大吗?她只是太爱沈复了,为了这个人,她能吃一切苦,受一切累。

芸娘怎么去世的就不说了,总归是些不好的结局。但值得一说的是芸娘去世后沈复整个人如同丢了三魂六魄,整个人消瘦了不少,总的芸娘没有爱错人,沈复也是深爱着芸娘的,后面他也写道,重阳日,邻冢皆黄,芸墓独青,以此来表现对对芸娘的思念,只是沈复这人真的是对的上风流才子这四个字,这一点总是会让人有些伤心的。

我真心佩服芸娘这般女子!

读《浮生六记》有感5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读《浮生六记》有感6

经过了前两卷的行乐之日,沈复还是不得不迎来了坎坷之日。在这卷中,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沈复的痛苦,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命运的痛斥,芸娘最终因为难得寻得的妾被强权者夺走,大病一场去世,芸娘是如此的深爱沈复,以至于最后也是为了沈复而去。

芸娘死后,可见沈复本来便不如意的日子,失去精神支柱后,将变得愈发的折磨人。然而,芸娘的死,确实令沈复极其痛苦,但沈复则并没有多大多大地抱怨,他依然是顺其自然,故后来的一卷依然是记叙一些愉快的事情,只不过语气当中,多了一份寂静,一份孤独。而幸亏如此,沈复才得以写出《浮生六记》不是吗?

芸娘死后,由于接触太深,实在是令人伤感,后三卷的剧情看着也变得乏味了,末尾两卷听闻是后人补写。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沈复的浮生,在芸娘死后,便结束了。

读《浮生六记》,实在是感触很深,从最初的不懈,到后来的'沉浸,从其中得到启发,再到最后为芸娘的死与沈复一同悲伤。这早已不仅仅是沈复的自传了,它也已融入了我自己的感情,成为了我自己的一段浮生,即使我不在这其中。或许有很多人也有着同样的感触。读《浮生六记》,我们不仅会跟沈复一起追忆过往,被芸娘和沈复以及他们的爱情所感动,还会随着这本书一同浏览这段浮生,从中得到众多启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深爱之人,梦中追寻;闻梦中事,启现上事。”

读《浮生六记》有感7

最近在翻看沈复的《浮生六记》,读到“闲情记趣”时才恍然初中时学的那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出自这里。现在想想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盖一癞虾蟆也”,因为当时考试经常会考这句里“盖”的意思,一直到高中每每提到“盖”表原因,翻译为“原来是”时,都会用这句话举例。

再往后读,发现当时课本里的节选只到“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却没有了后文“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焉?”许是考虑到初中生年纪太小,不宜接触这些字眼吧。

还有再下一段作者被蚯蚓咬到,肿不能便,捉鸭子来吮的事情也没有收录,原文是这样的:

贪此生涯(鸟兽虫鱼),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

只是单论幼时这些事情的描写,读来还是蛮有趣的,如果沈复在知乎答“你有哪些尴尬到死的操作?”之类的题,单捉鸭子这个操作应该就会有不少赞。

《浮生六记》的开卷篇是“闺房记乐”,沈复因想到《关雎》是《诗经》三百篇的开篇,故也将夫妇之卷列于首。这应该是全书写得最轻松的一卷了,沈复回忆了与妻子芸的相识以及婚后相伴的点滴,两人探讨李杜诗之别、戏称茉莉为香中小人、吃臭腐乳;也同游太湖,感叹天地之宽;还曾女扮男装游庙会。这些都透露着沈复和芸的情投意合,伉俪情深。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读罢第一卷我也觉芸既聪慧又体贴,既坚毅也温柔,这些都是褒义词。可是除去这些,在芸身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很贤惠,而我是不喜欢她的这种贤惠的。

这种贤惠是在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作为一个正妻该有的规范和大度,芸终其一生都想做一个合格的妻子,所以她会每日一见晨光印上窗棂便马上披衣起床,恐公婆说她懒惰;会在内心和行为上均和丈夫恭敬有礼,丈夫偶为她披衣整袖必连声“得罪”;会在沈复出门完成学业时寄来两封信往往只回一封,且多半是勉励之语,余下则是些浮泛的套话;甚至于为自己的丈夫张罗娶妾,且直到死都为此事没能如愿而耿耿于怀。

我不知道林语堂先生语中芸的“可爱”包不包括为丈夫纳妾这些事,但从他的《京华烟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支持纳妾的,“正妻的地位只有在侧室的陪衬下才愈加巩固,好比总统的职位只有配上两位副总统才显得尊贵而难得。”

也许这种论点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是站得住脚的,但它彻底暴露了旧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的女性观。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像芸这种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女子,在她的眼中为丈夫纳妾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该做的事情。我恶意一些去揣测,如果这种理论在当时是成立的,那么能通过纳妾上讨好公婆,下巩固自己的婚姻地位,于芸来说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芸是爱沈复的,这点毋庸置疑。无论从一开始便是主动的喜爱,还是抱着古代女子“出嫁随夫”心态的爱慕,芸都发自内心的爱着沈复。而爱情往往是狭隘的,我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爱,就会想对方只属于自己,芸的内心深处该也是这般希望的吧,只是可能每当有如此念头,便会有一个叫做礼教的小人跳出来告诉她:不可以这样,你的丈夫出去学习,你不应该过多写信打扰他,信中更不要有缱绻之语使他分心。而沈复却不知这些,所以在收到芸写着浮泛套话的信时才会怏怏不快。

这大概就是尽管爱,芸却仍旧可以为了表现贤惠和稳固地位而分享自己的爱情的原因了吧,如果是这样,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芸深受传统礼教的洗礼,这些已经根深蒂固到成为了一种固有思维,她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悲哀。

跳出时代局限这个想法,沈复和芸的相遇相知于他二人来说都是幸运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芸自小聪慧,牙牙学语之时口授《琵琶行》,马上便能背诵,看着《琵琶行》挨个字来认,便学会了识字;她精于女红,靠一己之力支撑母亲和弟弟的生活,这样聪敏且坚韧不拔的女子如若换一个时代,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创造,而不仅仅是在沈复笔下充当闺房之乐的主人公了。

沈复的一些细节也让人喜欢,除去本身的一些才气,他会自己动手养花、寻石、布置园林;也会怂恿妻子女扮男装然后带着妻子去逛庙会;在芸要给他纳妾时也会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这种想法对古代的男子来说应是难得的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匆匆浮生中,能得此一人相伴几十年的时光,哪怕半生坎坷仍彼此相依,也是此生有幸。

读《浮生六记》有感8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爱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好高明的妻,更不由自主连声惊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流露着灵慧奇妙,体现着匠心专制,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恶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着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暮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网络创富,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于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良知可随便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旁边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心血来潮,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迭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慧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竭力地夸奖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恨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异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雅观的芸娘,却匆匆失去了夫家人的爱好。

读《浮生六记》有感9

对这本书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一睹为快。来到大学之后,闲暇时间较多,有幸借到此书,迫不及待品读。

此书是清代布衣文人沈复所著。他生于苏州书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为生。中年之后家庭频遭变故,与爱妻芸娘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又细化为浮生·初见,浮生·盟誓,浮生·贫乐,浮生·欢聚,浮生·飘零。本书是他与妻子在游历中的故事,三十年里,他走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同的人与物。书中对各地景物的细节描写有独到之处,如梦如幻,令人向往。更有他与妻子的爱情令人艳羡。此中也有诗人所写的诗句,朗朗上口。

此书是沈复的生活所记,可看出他的生活闲适,潇洒畅意,但也为了生计曾奔波于不同的地方,可看出:想要过肆意的生活,需要有金钱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有赏景的心境,不然,在闲适的生活,若需要为生计奔波,也会让人疲惫不堪,失去生活的希望与激情。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的青年男女疲于奔命,同时身体也受到极大损伤,心里压力巨大,让人只能每天重复这无聊且无趣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实在过于残忍。不妨适当的放慢自己的'节奏,享受旅途的美景,在休闲的周末静待时光流逝,触摸阳光,感受微风拂过自己的脸庞,感叹生命不息。

其实,人生的路上步履匆匆只会让你得不到想要的,适当的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一切如此。安好。

读《浮生六记》有感10

《浮生六记》这本书因为是文言文的关系,反反复复纠结了几次,都未选择沉心阅读。

一方面是文字太过于晦涩难懂,易曲解作者思想;一方面是现当代有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难免吸引目光;另一方面,自身无法与作者沈复的心境相较,无法理解他与芸娘之间的情感。

是故,从网上找了译文对照阅读,却未想到比现代电影、电视剧更为吸引。

《浮生六记》共六篇,前三篇《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录了沈复与妻子芸娘的感情生活,从小事中揭露二人情感的细腻,展示了如何在当世做自己。

后三篇《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缺少了芸娘的内容,也有很多学者疑似后人伪作,故尚未深读。

心无所住,宁静以致远。

文中沈复与妻子陈芸3岁订婚,8岁结婚,十余次搬迁的颠沛,也不乏二人游玩的恬乐,虽是六记生活闲趣,也充斥着酸楚苦涩与时代禁锢,当时二人不论身在何处,皆能保持着最纯净的心灵,从容豁达,多像佛家《金刚经》中所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多智慧禅师以此句为经书之主旨,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理解,可基本大意均一致,即为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心。

沈复中年凄苦,40岁被贡局裁员,可芸娘多方努力打破两地分离到扬州与落魄的沈复团圆,仅过了5个月,陈芸血疾病发,四处借贷救治无果,二人阴阳两隔。

次年,其父亲去世,奔丧后一直住于湖北的废院,靠画艺为生。两年后,年仅8岁的儿子逢森去世。

三年内,三白先生埋父、丧偶、失孤,影射到现代,也是鲜少有人能够承受如此悲恸。

随时间流逝,其著下《浮生六记》,一方面回首自己的历历在目的生活,一方面以余生思念芸娘及亲人,“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为结尾,聊以慰藉。

从中考量,若非不纠不固、心自所处,也不会有今日一书,是故,心应无所结,无所钻、无旁骛,不停滞、不顽固、不拘泥,白驹过隙,生然一颗本心,则一生淡然欣乐。

不完美亦是多彩般完整。

纵观六记中,二人因一碗粥结缘,平淡无奇但情真意切,毫无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但芸娘的超然脱俗被封建社会禁锢,三白先生晚年的凄惨,似也不是那么完美,故灵秀冲淡,却读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可不完美就是乏陈、缺憾吗?实不尽然。

结局的不完美掩盖不了三白夫妇的甜蜜、陈芸的灵慧贤巧、沈复的情真满腹、二人游玩的`幸福恬淡还有细微之处的闲适,如繁星般的种种经历过足矣,古来完美只是一种向往追求,以上述本心渡过多彩般起伏的人生才是完整之命。

最近的网络上的一句“老来独爱傻白甜”,也是应了这个期望,年纪越大越是看不得那些悲虐痛,即是内心对完美的许愿。

越是拒绝的,越是要学会接纳,接受它、理解它、消化它,佛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皆为浮生一梦,带着一颗博容的本心,成为一个不完美、无所住的寻梦人。

读《浮生六记》有感11

今天是七夕,是传说当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这样的日子里,一起分享一本好书:沈复的《浮生六记》。

“浮生”二字取自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本书说是六篇,但如今仅存四卷。它们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闺房记乐》是本书的核心精华所在,而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林语堂先生还曾评价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闲情记趣》谈论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段落,颇有趣味。《坎坷记愁》则写了作者中年失妻丧子之痛。《浪游记快》记下了作者幕游在外的身份,以及穷困潦倒还不忘去郊游的旺盛精力。

作者年少便听闻芸的聪慧,十三岁第一次见过她后,便一心想要娶她,十八岁两人正式结为夫妇。两人一起品茶论文,作者用了很多文字去描绘了芸如何陪伴他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也有主意为自家公公找姬妾。

作者写芸每天用餐,必吃茶泡饭,喜欢配荠卤腐乳,吴地俗称此物叫“臭腐乳”,又喜欢吃虾卤瓜。这两样东西,作者很不喜欢,还打趣芸。芸说:“腐乳的好处是便宜,而且下粥下饭两便,我小时候吃惯了,如今嫁到郎君家里,已经算得飞升高举了,犹且爱吃这个,是因为不敢忘了本来出身。”这段用简单的话来说,便是芸曾经说过”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

芸也确实做到了轻视金银,却看重书本。作者堂弟要娶亲,下催妆礼时家里缺了珠花,芸便拿出她当初所受彩礼里头的珠花,呈现我母亲。婢女仆妇为芸可惜,芸却觉得:“凡身为女人,已经算纯阴之体,珍珠更是纯阴的精华,我用来做首饰,克了所有的阳气,也不好。既然如此,有什么珍贵的呢?“想想芸如此知书达理,娶之的确为作者人生之大幸也。

《闲情记趣》里讲了作者养花的一些趣事。菊花宜单数,不宜双数,每瓶只插一种品种、一种颜色更好。选用的花瓶,瓶口应该选开口阔大的`,而窄小的不宜;阔大的瓶子宜于花枝舒展。最有情趣的莫不过芸亲自为作者织作衣物,衣服颜色大多暗淡,这样比较耐脏,既能出去见客人,也能家常穿着。这又是服饰上俭省的法子。更有趣的是夏天荷花初放时,晚上闭合,白日盛开。芸便用小纱囊,撮少许茶叶,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来泡茶,香韵尤其绝妙。

我不怎么喜欢读《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因为这里充满了妻离子散的伤感,特别是芸临终时对作者所说的那番话:“如果可以着布衣取暖、吃蔬菜饭得一饱,一家和谐,游览于泉石之间,像当年在沧浪亭、萧爽楼那样的处境,真成了烟火神仙呀。”

第三篇:读《浮生六记》有感1500字

读《浮生六记》有感1500字

郭卓然

沈复的《浮生六记》较以前看的文章不同,写出的是他的小世界,写出了之前文人不写的闺房燕妮之乐,柴米油盐之琐碎,这六记令我印象深刻,沈复和陈芸的伉俪情深、自得其乐的生活让我心生羡慕。《浮生六记》给我带来的是人性的三美。

1、夫妻情之美

《浮生六记》的家庭婚恋题材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很少见,是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闺房乐记》写的是温馨愉悦的夫妻二人生活,《坎坷记愁》写的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不幸,欢愉和愁苦相对比,才写出了人生的百态。文中的陈芸难得可贵的是,哪怕生活困苦,她清雅脱俗,并不以珠玉为贵,却极珍惜破书残画。她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称李白为“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由此可见陈芸性格乐观开朗。《浮生六记》中,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余曰:“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芸曰:“今生不能,期以来世。”余曰:“来世卿当做男,我为女子相从。”这里沈复和陈芸在交流出游的事情,因为是女子,有一些地方陈芸不能陪着沈复一起游玩,于是两人约定或者在二人年老时一起前往,或者来世一起前往。他们之间的感情让我很感动但有一些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一些事不能今生去完成,要留到虚无缥缈的来世。或许是价值观不同吧。

2、童趣之美

童趣之美来自于中学课本里面学的《童趣》,这来自于《闲情记趣》的节选。小时候的沈复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把叮人咬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面,然后对着它们吞云吐雾,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舞飞”,“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极富有想象能力。他小时候也是一个富有创造能力的人,“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他把从草当作树林,把虫蚊当作动物,把土堆当作小山丘,凹处当作峡谷,自己造成了一个小世界,十分有趣。他观察两个虫子在打斗时候,突然有一个癞蛤蟆吞了两虫,癞蛤蟆是“拔山倒树而来”,让他吓了一跳,最后是“鞭数十,驱之别院”。沈复小时候的这段回忆和长大以后醉心于园艺的艺术创造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个他创造的小世界里面,他怡然自得。

3、山水之美

沈复在《浪游记快》中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景色,就如书中所说的“吾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沈复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者人文雕琢之美,让沈复真正流连忘返的不是那些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比如幽僻的上沙村、精雅的西山小静室、荒废的无隐庵、新生的东海永泰沙、人工之奇绝的王氏园等等。

《浮生六记》出自江南文士之手,是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记录。可以说,沈复的一生始于欢乐,终于忧患。他不是走在“学而优则仕”道路上的正统士大夫文人,而是处于当时主流社会边缘的士子。身为一个寒门士子,在思想上追求的是与友人品诗论画,但是也不得不屈服于柴米油盐的烦恼,沈复和陈芸,衣则讲究淡雅素朴,食则要求清淡有酒,住则喜欢简洁舒适,行则追求山水乐趣。这样的寒士可谓是艺术的,虽然没有经济上的挥金如土,然而正是这种拮据中的高雅追求才使得这群寒士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陈芸死后,沈复怀着无限伤痛的心情写下了《浮生六记》,记录了陈芸与他的至笃之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头七时候,古语有云回魂犯煞,不利于活着的人,众人要沈复早点睡觉避邪,沈复想要见自己的亡妻一面执意守着陈芸,“出告禹门,服余胆壮,不知余实一时情痴耳”。不管这世间是否有回魂之说,沈复的这种当时又怕又舍不得的感情,让我着实感动,这是一种坚守中有丝惊慌,更衬托着生死之隔的思念。火焰骤然升起也好,光阴已经模糊也罢,如果真的能见到你,该多好。可见沈复对陈芸的痴情,也让我潸然泪下。不禁让我想到《寻梦环游记》,有时候那么一刻,是希望这个世界有鬼的,所有离开的人会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存在着,记忆也替我们保留着。

第四篇:读《浮生六记》有感[范文模版]

读《浮生六记》有感

by 雁子

同治年间,杨引传在一个冷摊上发现并购买了沈复手稿《浮生六记》四卷,后两卷已丢失,成为永久的遗憾。所幸前四卷经杨引传刊印广为流传至今。今日我们所见的五卷、六卷并不是沈复所写,依据中华书局出版,苗怀明译注的《浮生六记》序言中所言,在1989年,王瑜孙发表的《足本{浮生六记}之谜》一文,指出“足本”后两卷的作者为黄楚香,他受王文儒之雇,“创作”了后两卷,酬劳为二百大洋。故此,感受沈复的细腻生活,就从《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写一些我个人的体会。

《闺房记乐》在开篇中就介绍了作者沈复在儿时便对芸娘有了好感,因芸娘身体单薄有过福泽不深的忧虑。不过所有的顾忌都在芸娘悄悄地为夜归且饥肠辘辘的沈复留下的一碗粥后被众人羡慕取笑,成为了两个人朝思暮想的一根扯也扯不断相思线,直至婚后这碗粥的情意仍然比蜜还要甜。

在封建时期,你情我愿的恋爱少之又少,加则沈复与芸娘对诗琴书画的喜爱,简单淳朴的生活追求,热爱山河的胸怀都有着同样的兴趣,是不断加深彼此情感的重要元素。沈复在文中提及,与芸娘结婚二十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单单这一句令今日的多少夫妻神往?如今的婚姻所谓三年之痒,七年之痛的由来在婚后的是是非非、斤斤计较中越演越烈,恋爱中的在一起时还是会思念的恋情,在自由、物质丰富、交通方便的今天,谁还能做到?情感就像一首歌,好听只能入耳,伤感才会入心,因为每个人心中都留有一片净土,守着不知何时才能等到的等待。相比较之下,爱车爱房还真不如一个共同爱好和理解来的珍贵。

我喜芸娘的本真。芸娘与沈复摆供品时言道:“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芸娘是一位至善至美的女子,她所追求的生活所交往的人正如她本性的耿直,如文中的王二姑,性格憨畅,俞六姑快言快语,外出游玩偶遇船家女的豪爽,惹得芸娘跟她你一壶我一碗地喝酒唱歌,所有的乐趣完全出自于不加任何修饰的情感,就连为沈复选妾也没有计较是妓女女儿的身份。她在乎的是三个人之间能否情投意合,也正因为芸娘的过于耿直,最终在选妾的事上因不守承诺,欺瞒了她,心中有了排解不掉的怨气,本就体弱多病更经不起这番折腾,早早离开了爱她至深的沈复。

喜芸娘的心地纯净。在游戈园时,王二姑见花必折。芸娘训斥道:既无瓶养,又不簪戴,多折何为?放在当今社会,芸娘的训斥仍然大有用处,这是对自然的敬重。

喜芸娘的朴素与善良。沈复的弟弟娶妻没有珠宝可送,芸娘便将自己的首饰拿出馈赠时所说“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芸娘的理由看似是为自己好,实则是不愿意让婆家的拮据感到难堪。

喜芸娘的简单。做邻家老妪的租客,只为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纸窗竹榻的意境。芸娘畅想:他年当与君在此,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芸娘的美好想法,至今日仍是一个美好,不同的是,芸娘的遗憾出于后期的生活拮据,今日的遗憾,是放不下已经拥有的和找不到有同样喜好和心境的人为伴儿。

喜芸娘的俏皮。沈复帮助芸娘女扮男装,逛庙会,偶遇一少妇,在打招呼的时候,芸娘不自觉上前按了一下少妇的肩膀,女仆大怒,沈复正预辩解,芸娘脱下帽子,把脚翘起来给她们看,说道我也是女的。大家转怒为欢。这一段故事最为喜欢的一个字便是这个“翘”字,仅仅一个字就将当时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地描绘出芸娘的可爱,如同芸娘就站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作者的用心描绘,让我感受到他对芸娘喜爱至极。

喜芸娘的雅致。在第二卷的最后一段里描写到,夏天,荷花早上开放,晚间含苞,芸娘用小纱袋包上一些茶叶,放到花心里,第二天早上再取出,烹煮雨水来沏泡,其清香韵味尤为绝妙。看到此,仿佛带有荷香的清茶就在我的身边缭绕。读到此文的前一天,我还曾带着家人去植物园的荷花池小聚,除了拍一些美片就是喂了蚊子,未曾想过还有这等境意可为,由此更加敬佩芸娘的素养。难怪林语堂先生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的美出自丈夫沈复的满满情感,最近有一首流行歌曲《往后余生》,歌词的大概含义就是清贫、风雪、温柔,只愿与一人共享。之所以受到欢迎,一个是正在热恋的年轻人有着本能的追求,另外就是有的人内心里不愿意继续将就,因种种魔障仍在坚持。人生看似漫长,但生命无常,真正美好的生活,在不用背负任何责任的日子能用年或是月计算吗?恐怕连用日的计算都不会有。()心中的愿望越大,惆怅就越多,失去的往往会比得到的多。沈复与芸娘算是一对幸运夫妻,虽然没有白头到来,但终归有过可以用年计算的真性情的日子。

沈复最擅长的是作画,他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的鉴赏与品位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读《闲情记趣》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在没完没了的烦躁生活中,种下一片,轻松、恬淡的园地。

如,夏天蚊声如雷,沈复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一句话对我来说好比一剂良药。入夏至此,我始终被蚊子侵扰,过敏、瘙痒令我深感苦恼,夏之美几乎被惧怕蚊子所覆盖。俗语说境由心生,我便学着沈复重新看待这个夏天,心情好了很多。另有朋友因屋中漏雨,心生烦恼,我便打趣道,用一盆花取代污迹的盆去接漏雨,据说墙皮上的涂料还能防虫,岂不好?朋友大喜,顿时开朗了许多。

如,花以兰花为最佳,取其幽香韵致,但瓣品稍能入谱的不可多得。沈复有一盆荷瓣素心春兰,肩平心阔,茎细瓣净,是可以入谱的。因有人想要但得不到,故意用开水浇死,沈复从此不再养兰花。

读到此段,我因沈复对兰花的钻研增长了见识,也看到沈复心中的美是不能替代的,同时也相信他必定知道谁是那个坏人,之所以不提及,是他心中存有善念。正如兰花的花语与沈复的品德同样是美好、高洁和贤德。这比养花无数,不及花品的人要强百倍。

如插花宜单数,不宜双数。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宜窄小,花朵才得以舒展。如用木本的花果插瓶,剪裁前先在手里,从横、斜两个角度看态势,再从反、侧两面看形态,以疏瘦古怪为佳。

插花是一门源于心境的艺术,前期陪儿子去看电影,买了一桶爆米花,因小铁桶很别致,但不知用到何处为妙,便放到角落里闲置。直至看到这一段后,又巧遇回白云鄂博,摘了几枝铁花,按照此文的方法,插花的造型,确实有了不同,我一边欣赏,一边反复琢磨沈复的审美艺术,虽时隔百年,因文字的存在,并不觉得有多遥远。

如,园中景,妙处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文中对以上见解都有细致地解释,种什么样的树,堆什么样的山,做什么样的屏障,用着诗画般的语言描述。通读几遍,对去过的亭台楼阁,公园小巷,在心里面会自然升成一个评价。记得《红楼梦》里描述大观园时,开门便见一座假山,绕过假山之后,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正如沈复所言。难怪有评价《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

如,供品中佛手忌讳酒后用鼻子闻,闻了就容易烂,木瓜则忌出汗,有汗要有水冲洗。只有香橼无忌讳。

沈复谈供品意在强调经常有人把已设供的东西随手拿来闻,随手放置,这些都是不懂供法的人。可见,沈复的日常生活,件件都如艺术品般精致。虽然后期沈复的生活拮据到借钱,但他也不因为简单而变得粗糙。这对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总是找各种理开脱杂乱的生活。凡事都需要一份心,一碗白米饭上放一粒红枸杞,顿觉米饭有了香味。喝一杯茶之前,闭眼闻闻茶香,如同身临其境。

人生百态,纵有快乐与雅趣也逃不过风雨交加。《坎坷记愁》中的愁字,说明了沈复的心事。第三卷没有乐没有趣,只有无尽的悲伤,这一卷里沈复道出了家庭中芸娘与父母的误会,他们被赶出了家门,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失和,令他贫困如洗,四处借钱讨生活,最终还是无助地看着芸娘永远离开了他。

芸娘的离开等于将沈复的灵魂带走了,他与芸娘不仅仅是生活伴侣更是精神上的伴侣。有评论说,芸娘的过早离世与她不守古代礼法有关,如女扮男装,与妓女结交等,然而这就是芸娘,没有真性情的存在,也不能成为沈复的精神伴侣,也不会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对于沈复为了照顾多病的芸娘,不惜将幼小的女儿送去当童养媳,将年幼的儿子送去学徒。在芸娘过世后,儿子也离开了人世。读到此,在心痛的同时也感受到沈复爱芸娘胜过了一切,换言之,事搁今日,想必年幼的孩子会作为父母第一选择,像沈复与芸娘的爱情,天下恐怕无双。

活着就是一场历练,好与坏,善与恶,得与失,富与贫,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地走来又缓缓地消失在茫茫的记忆中。长存下的人与事,刻骨铭心地烙印在心里,想起时会痛,会痒,会笑,会哭。

《浪游记快》中沈复说到,他在各地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没有去过的地方,仅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少数几处。浏览山河有着“人珍我弃,人弃我取”的用意,为此在四卷里,有不少对景致的点评。如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数百里,生平第一大观。对“钱塘江苏小小之墓”认为自古以来裂魄忠魂者数不胜数,名妓苏小小,尽人皆知,是为这片湖山做点缀的。又如在东海永泰沙(今江苏启东久隆镇)上坐在牛背上狂歌,在沙头喝醉乱舞,都是随着个人的兴致,是生平没有拘束的一次快游。

可以说沈复的人生是丰富的,他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有不同的感触,在笔下写出一个豁达的心灵,画出情味浓厚的山山水水。相比较之下,让我想起一个朋友说过世界之大,数中国的景致最美,国外可不必去,从舒适安逸来说,数家中最好,没有必要外出旅游遭罪。朋友谈及此话时,有孩子在旁认真倾听。我便问道,你喜欢喝酒,人们都必须喜欢喝吗?你喜欢打麻将,人们都要放下书本吗?生活中最可贵的是经历,只有经历了才能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可惜这位朋友总结几十年的生活后所得出的结论只是想到了安逸与辛劳,趣味全无,想必大自然在他的眼中未曾留下丝毫的记忆,最糟糕的是他还要用平庸影响正在探索世界的孩子,由此体现了《浮生六记》的可贵之处。

读《浮生六记》还有一个收获,因全书是以小品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非常适合美篇制作,热爱生活的人们,可以一边拍照一边用小品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也是一大乐趣。

雁子:贾海雁,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发表在各类刊物和文学微信平台上。

第五篇:读《浮生六记》有感:何以慰寂寥?

何以慰寂寥?

--读《浮生六记》有感

原创: 科科手工

周末,在书店里看书,找了本沈复的《浮生六记》来看。

看文言文对我来说比较困难,所以看的,是由张佳伟玮翻译成白话文的。

《浮生六记》这书名是早就听说了的,却从来没有看过。如今得了一机会,花上几个小时,慢慢翻看。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其《浮生六记》记载了其与妻子芸娘之间的生活轶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历的细节,而且,如今仅残余四卷,这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小书,为何在文人中颇具盛名?随手翻看,不过记录了些细碎小事,说不上恢宏庞大,甚至连宏图大志也全无,却流传甚广,也是让人费解。

细细看完后,终于有点点知道,这小小一本书,里面包含的深情与意趣,确实值得回味。

沈复的妻子陈芸,自幼与沈复熟识,两情相悦,婚后沈复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顾。看沈复描写的妻子,处处充满了对她的欣赏、敬佩与感激,从性格、样貌、言行、喜好,各个方面描述得异常详细和丰富,一位甘于牺牲、知性得体的古代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芸娘不得不让人欣赏。她是聪明的,自小会背诵琵琶行,翻到一册琵琶行后,居然因为能背诵,而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认字,从此识了字,通晓吟咏诗词;芸娘是雅致的,地上杂乱的有青苔的小石头,也能做成假山峰,种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来的文人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诗画,芸娘买了钗子沽酒,没有半点犹豫;芸娘是巧思的,为夫君及朋友聚会想出各种办法,让他们能在园林中对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气的,不拘小节,扮作男子,与夫君一起遍处游玩,却也随机应变。

由此看来,确实像翻译者说的,沈复看起来,真的有点“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点渣。这男子的形象,跟现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调和不了父母与妻子之间的误解矛盾,也无法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就连一日三餐也无以为继,需要妻子处处节省精打细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无钱医治和休养。而稍微出去挣得一星半点,不是想着把钱赶紧拿回来上缴财政,反而在广州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烟花之地。这沈复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芸娘倾心付出,甚至操劳为丈夫寻觅一知心小妾,不复得而郁郁寡欢病死。

这充满了侠气的女子,怎生就嫁与了沈复,并在无尽的穷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时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这《浮生六记》,让人恨不得钻到书里,提起沈复的耳朵,指点他怎么去赚钱,或者怎么去挣得一官半职,给家里和妻儿挣够生活费用,而不是日日赋闲在家,净顾得吹牛,让妻子为缝补破旧的衣服花尽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说这男儿到底应该如何顶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为传统思想禁锢空有一身本事而仍旧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沈复不过这样的生活,他还是沈复吗?还能写出《浮生六记》吗?

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无忧生活的人啊。在沈复生活的年代,应该有很多类似他一样,学识不错,家境还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谋得钱财或官职,太太在家中富养,还可以养几个像样的小妾,一堆仆人,有个大宅子,不用自己费心去修葺门前庭院,用废旧的材料修修补补。

但是,能有几人,能像沈复一样,生活琐事记录,能流传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阅读,品味,再来讨论?

昨天看了李银河的一篇文章,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深以为然。而沈复所过的生活,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实现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艺术的美好,给予人最大的满足感,远胜于追逐俗世间的名利金钱所得到的快感。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新爸妈给孩子们引导的吗?我们带着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学棋、学国学,不是为了让他们真的就去当音乐家、画家、艺术家,只是为他们把艺术的大门打开,让他们能领略到艺术之美,领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进入这一行业,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给寂寥或嘈杂的生活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李银河提到,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赋予心灵以最珍贵的财富,即自由。因此,没有别的任何人能够比艺术家更愉快。”

《浮生六记》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平实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与景色,可你却能在这只字片言里,发现作者眼里的艺术之美,并且跟着作者一起,体会夫妻之情,体会山水之景,体会友聚之乐,体会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现在的社会,有人挣钱多了,看见另一些人沉迷于兴趣中生活清苦,不仅不认同,还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

可人生本来就有千种不同,无所谓谁笑话谁,谁又过得比谁更加高级?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寻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将生活过成诗,把柴米油盐谱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这不就够了吗?

下载读浮生六记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浮生六记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沈复《浮生六记》有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读沈复《浮生六记》有感文|林洁洁《浮生六记》这本书因为是文言文的关系,反反复复纠结了几次,都未选择沉心阅读。一方面是文字太过于晦涩难懂,易曲解作者思......

    读《浮生六记》的几点体会

    读《浮生六记》的几点体会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到了独抒性灵的明中后期,甚至到清代,精美隽秀的小品文甚为可观,成为明清一代之文学,它几乎可以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提。而《......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这本书让我太喜欢了。对于斯特里克兰,我先是好奇,然后厌恶,继续好奇,继续厌恶,最后羡慕,震撼。我最初也觉着他没有人性,自私,不负责任的抛妻弃子,之......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篇1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1 当学习开始与时间平行,当喜欢被忙碌掩盖时,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的初衷?——题记当一个人问起你最开始喜欢什么的时候?你会怎样回答他......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

    《浮生六记》教案

    《浮生六记》教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3MzkzMzY=.html 越剧《闺房记乐》(浮生六记) 一、沈复 1.生平沈复,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1763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1......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