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鉴史问廉》有感
读《鉴史问廉》有感
践行慎初、慎独、慎微的人生信条
在读《鉴史问廉》时,其中一个细节令人震惊不已:咸丰八年,深得皇帝器重的从一品高官柏葰在完成顺天乡试主考任务后升任正一品大学士,然而次年二月,同样因这次顺天戊午科场案而被“斩立决”,一代宰相级高官,因收了16两贽敬银而丢掉性命。
作为当官30余年,勤奋忠厚慎重的高官,不可能为16两银子犯下大错(按咸丰年间物价,16两银子约合现在人民币几千元)。但作为主考官,在当时科场风气糜烂不堪的氛围中,柏葰本应该坚持原则,最起码做到洁身自好,却因“向系如此,随即收下”银两,最终成为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封建王朝翻云覆雨的朝野变幻中,虽然咸丰皇帝“言念及此,不禁垂泣”,在肃顺等人的建议下,也只能以“情虽可原,法难宽宥”之名杀掉这位稳健老成的官员。
进入新时代,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因小事小节丢掉职位的官员不在少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唯有守住纪律底线,做到寸步不让,才能从源头上阻断腐败滋生的通道。
《鉴史问廉》中讲述的另一位官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孙嘉淦,则以42个字:“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概括了为官做人的基本原则,并以一生的正直,历经过宦海的风风雨雨中,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员。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新常态”下的共产党人,又有何割舍不下呢?习总书记说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不要当干部,这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保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利益面前不动心,做到修身严、用权严、律己严,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才能防患于未然。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会有马斯洛五种需求的困惑,也会有现实社会直面的各种诱惑,而一旦出现问题苗头,及时提提领子、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以“动辄则咎”惊醒,绷紧“不逾规矩”这根弦,才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应有的作为。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中,“慎初、慎独、慎微”无疑是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和可践行终生的律条。总结并按照这些律条行事,估计也是《鉴史问廉》的初衷吧!
(作者:张召辉 单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观看《鉴史问廉》有感
(二)俭以养廉
“观史可以明智”,我们以史为鉴,不难发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的一般规律,大多为吏治清明,官员不因利来,不为利往,克勤克俭,作风端正。
清与浊,贪与廉,奢与俭,都很容易相沿成习,形成风气。历史上,石崇、王恺斗富比阔,引来晋武帝嫉恨,石崇终因来路不明的财富招致杀身之祸;南宋权臣贾似道贪恋娼尼美色、古玩珍宝,国事荒废,终在流放途中被杀;陈后主搜刮民脂,醉生梦死,落得亡国被俘。在其位不谋其政,贪恋物质,贪图享受,一时风光,终将迎来人民的审判、历史的审判。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钱太守”刘宠,调离时百姓筹钱挽留,刘宠投钱于水中,分文不取,后人建“清水亭”以示纪念。清代两江总督于成龙,供职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粗粮青菜,无钱买茶,引来布衣效仿,“清节之操,白首弥厉”是康熙皇帝为其点赞。
习总书记曾说:“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来当官”,二者不可兼得。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无欲则刚”,唯有作风俭朴,没有太多物欲,才能腾出心思做学问,干事业。
纵观古今,戒欲有利于戒贪,俭朴才能保持清廉。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不变之理也。塑造风清气正大环境,比法律、制度更为有效的,是天长日久形成的习惯与自觉。播种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收获清正廉洁的自觉。
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
第二篇:读鉴史问廉有感
《鉴史问廉》读后感
近日,我细细品读了《鉴史问廉》一书,该书从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辩、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等八个方面阐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既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反腐倡廉史。她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其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伟大思想家老子千古悠悠的哲思;“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是北宋一代廉相包拯对清浊的褒贬;更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悲沧与感叹。作为党的基层干部,我们一是要借鉴古代“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历史经验和思想;二是要做到“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三树立廉洁的正气和风气,当廉洁的风气在单位里盛行时,单位的凝聚力会更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会有质的飞跃;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总之,中华历史的廉政文化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前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要让廉洁文化占领主阵地、让清风正气成为主旋律、让优秀作品成为主内容的工作理念,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让廉从绵延不绝的历史中走来,向时光往荏苒深处走去!
第三篇:鉴史问廉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按照市住建局的要求,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电视台联合录制的《鉴史问廉》8集连续专题片。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净化。《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2013年4月19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建设。他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通过这次观看《鉴史问廉》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真正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防线,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一、按照党员干部廉政建设的要求,争做勤政廉政表率。在工作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时刻记住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
二、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做严格自律,廉洁从政的表率。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一要能顶得住歪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二要耐得住清贫。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且特别注意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因为社会发展总有个过程,总要经过从少数人富裕到共同富裕的阶段,但这个阶段我们党员干部绝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先富起来,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地位所决定的。要抗得住诱惑,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特别要慎重交友、慎重用权;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
三、增强宗旨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是在树立良好形象上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沾的东西不沾,不该做的事情不做,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人;二是在工作创新上
率先垂范。积极探索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新方法,大胆创新,为党风廉政建设多做些事情。
四、加强学习和修养,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表率。首先,坚持从大局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高无尚的大局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基础,也是我今后加强学习和修养的追求方向。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通过对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时俱进的年代里,开拓创新,进一步高度深化认识、理解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调研。要长期保持奋发进取、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在开明开放、舒畅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团结协作、严守纪律、坚强意志、奋发向上。更加努力地在加快发展中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诚为本,以实为本,扎实有效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信阳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5年2月26日
第四篇:鉴史问廉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观后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鉴史问廉之四道德之择》观后感
历史那些事,尤其是道德君子的那些事,常被后人诟病,如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有人惊呼“他是天阉之人吧?!”言下之意,除非柳下惠是天生的性无能,才会坐怀不乱。联系到昨天习近平告诫县委书记要过美色关,看来,总书记的话显得大有深意。当然,普罗大众无法企及的道德高度,不能否认他的存在。昨夜,《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就向观众讲述了历史上的几位“道德标兵”。有图有真相哦!
一座城,一个人的故事。历史倒回到1900年前,有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王密,在其恩师杨震途径自己管辖地时,特地去拜访,为报举荐之恩,王密奉上自己的积蓄十斤黄金,杨震不收。王密再三恳求,杨震仍拒,王密跪下:晚上没人知道。杨震勃然大怒: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道德典范就是这么“无情”,但理讲得让人不得不服。后人感其清正廉洁,把其工作地的一座山改名“四知台”,称其宅为“四知堂”,用以警戒人们“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一条鱼,一个人的故事。羊续曾任南阳太守,他的属下,一位府丞给他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羊续无奈。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著,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后人赞其廉洁自守,敬称其为“悬鱼太守”。连写过“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也曾赋诗赞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
一首诗,一个人的故事。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官吏不少,有治世才干的官吏很多,但能将此二者集于一身,可谓凤毛麟角。于成龙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廉到家徒四壁,死后遗物只有一只破箱,里面有官服一套,官靴一双,瓦缸中仅有粗米数斛,盐豉几罐。故深得百姓爱戴,“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当朝皇帝康熙亦御书“高行清粹”,谥“清端”,并曾写诗褒奖他的清廉,称赞他“清官第一”。
《鉴史问廉》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五篇:党员干部观《鉴史问廉》有感
党员干部观《鉴史问廉》有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看罢之后,感触颇深。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为官者,若要想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对清廉与贪腐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而是取决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或许,因为受世俗的沾染,出现过不好的社会风气,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鉴史问廉》观后感:敬畏制度来源:商丘日报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于1月9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遵守《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一是对“制度”要常怀敬畏心。《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制度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涵盖了行政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制度”明确了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走入禁区,触动“高压线”,就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罚,轻则名誉受损,重则身败名裂、断送前程、祸及家人。因此,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对“制度”心存敬畏,抓好“制度”的宣传学习,把“制度”熟记于心,全面、透彻、深入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对权力要常怀“平常心”。“制度”约束的主要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规范的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领导干部要规范、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必须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清楚认识到权力是柄双刃剑。正确地行使权力,则群众喜,事业兴,己光荣;错误地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则群众怨,事业损,声名败,甚至成为人民的罪人。每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常怀这种“平常心”,牢固树立掌权为民的思想,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处理问题,才能自觉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三是对诱惑要常怀“明白心”。作为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不能头脑清醒,保持一颗“明白心”,就会为物欲所惑,为名利所困。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诱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利令智昏,势必走上以权谋私的邪路,最终误党、伤国、损民、害己。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用“制度”为自己的行为敲警钟。管住自己的脑,不该想的不要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要看;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要去。要像古人那样“一日三省吾身”,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自觉防止私欲膨胀;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做到“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为物欲所惑,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作者单位为XX县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