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3篇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卫杨羽希家长
看了《幸福的方法》之后,想到许多,学到许多。我觉得这的确是一本让我们可以触摸到幸福的书。
细细的品读本书,无论在读的过程还是读完之后都让我感悟良多。幸福,人生在世,人人都在追求,都渴望拥有。关于幸福的定义,自然犹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里或许都有各自的看法,书中作者的认为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除了赞同作者的观点外,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承认幸福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是一种惬意的感受与状态。
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你留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杂蒙蔽了我们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于浓雾背后的幸福,需要一颗平和安逸的心和一双清丽无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有句话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越简单越幸福。很多时候,幸福真的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不可触摸,复杂难懂。细细地留心生活,你会发现一个美美的懒觉,一顿温馨的晚餐,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良好的心态,一杯清香的早茶······;母亲抚摸着怀中熟睡的婴儿,轻声地哼着儿歌;朋友之间一条问候或祝福的短信;推掉无谓的活动或工作,蜷在图书馆里读一本喜爱的书或者躺在床上彻底放松地聆听着喜爱的音乐,甚至日夜劳累为自己热衷的事业奋斗,勤奋地为自己理想的学业努力付出······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幸福的源头。幸福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所以不必去等待什么,我们随时都可以启程,去赴这份美好的邀约,给自己一份幸福感觉。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孟恒宇
在没有阅读过这本书前,我对幸福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原来幸福并非拥有丰盛的金钱和物质,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到底怎样才会感到幸福呢?书中说:所有的人都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忙碌型,第二种是享乐型,第三种是虚无型,第四种是幸福型。
每个人对衡量幸福的标准不一样,孩子觉得买一个新玩具就是幸福,老人觉得可以帮儿女做点事情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有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幸福。简单说来,幸福意味着自己感觉良好。想要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首先应当接纳“活在单下”的理念,也就是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日常生活中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记得有一次我生病,儿子为我端来了绿茶,果汁,还有白开水,他说妈妈你想喝哪一种呢?当时我真的非常感动,也非常幸福!
我认为简单就是幸福,幸福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
学会分享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21号王丛笑妈妈
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与大家共享:“与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乐趣。”孩子已经休息,而我现在在完成孩子老师布置的任务,写读后感,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体会,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么多个学期,我们家长们坚持读书,坚持写读后感,坚持在阅读中成长,坚持分享!
这两个晚上,丛笑和她的小伙伴们在小区里摆摊,卖一些笔、玩具和发夹之类的小玩意,有一些是她获得的奖品。今天晚上,丛笑一人下楼摆摊,回家后,我发现她满脸地不高兴,说她很难过。原因之一是她摆摊中途上楼换衣服时,她的小伙伴们帮她的爱心发夹卖了3块钱,小伙伴们收了推销费1元,她得两元。小伙伴们说,如果她们不在那儿推销,发夹就卖不掉。她说发夹是我的,为什么我要給她们钱?
我先和她说,嗯,是很难过,我们要是不上来换衣服就好了,妈妈若是同意帮你送衣服就好了(我当时在洗碗,没有答应她帮她送衣服),我相信你在那也能卖掉的。接着我说,没关系的,本来大家就在玩,玩就要玩的开心。然后我说我们问问爸爸,看爸爸怎么说。我把电话拨通,打给孩子爸爸,孩子一开始不愿意通电话,从椅子上下来,又坐到了窗台上,头转来转去。然后我按了免提键,拿着手机,孩子远远地对着手机先把情况说了一遍,爸爸在那边认真地听着,中间没有打断。然后听完整件事,爸爸先笑了,说没听清,让我再说一遍,这时孩子把手机拿走了,又靠近地说了一遍,听完后爸爸告诉她,很亲近的人在一起是不需要在意这些的,她们说得也对……后面的我走开了,没有听到。我不知道他们父女俩聊了什么,但是孩子心情好多了,不再纠结这个事情。孩子遇到问题了,我们会想办法让她说出来,并且我们会认真地听她说,然后告诉她我们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即使爸爸经常出差在外,我也会让她知道,有什么问题,可以电话告诉爸爸,爸爸也同样会和帮你分析,甚至分析得更好,所以孩子和她爸爸的关系一直很好,并没有因为没有爸爸的陪伴,反而感觉爸爸一直在身边。我们希望她能够通过这样的分享,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看一下,孩子自己是怎么处理的呢?她在我的询问下说了出来,和我及时沟通自己的想法,想获得我的安慰和支持,当然她得到了。接着我们打电话给她爸爸,听听爸爸的意见。这中间,她又和她的另一个小伙伴微聊,说了这件事,她俩你一句我一句,聊了很多。孩子今天懂得了分享自己的不开心,朋友家长们及时地疏导,让她不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对于事情的处理又有了新的理解。她睡觉前问我明早几点起来,6点20起来时一定要喊她,我就知道,这件事情过去了,她的今天给她带来的是幸福感,她会做个好梦。
我想,过好每一个今天,就是一种幸福。懂得分享,你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第二篇:幸福方法读后感
在第二篇里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想法应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里。最后一篇则包括了七个冥想练习,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位置的洞见。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你留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杂蒙蔽了我们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于浓雾背后的幸福,需要一颗平和安逸的心和一双清丽无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曾经有个寺庙的僧人在他们的师祖传衣钵时说道:
心似菩提树(就是心就是佛)
身如明镜台(身体想明镜清澈)
时时勤拂拭(就是长观照内心)
莫使尘埃染(别让外在的东西污染)
另一位僧人对道:
菩提本无树(菩提比作“心”,就是在明心见性后知道“心”是没有的)
明镜亦非台(明镜台是纯净的心,这里是纯净也是不纯净)
本来无一物(本来心里就什么都没有)
何处染尘埃(没有东西可以污染)
我认为这两首诗(当然现在我们认为这是诗,当时只是他们的禅悟)从佛学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幸福的真谛,简而言之就是凡事不要想太多,要坐到清心寡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已经无欲无求了,那还会愁
这愁那呢,况且任何事物都是虚幻的,没不要执着于他们的形态。做到这些,自然不会被外界的一切影响,也不会有贪心,不会自私,自然会体会到幸福跟快乐。幸福是一份闲适,一份轻松,一种放弃,一份超然和豁达。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幸福是疲惫时,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纳自然,体会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这就是幸福的真谛。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所以说,幸福就在我们大家身边,用豁达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事物,用广阔的心扉去容纳万物,这就是幸福的源泉!
第三篇:幸福的方法__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最近,趁工作之余看了学校推荐的《幸福的方法》一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帮助你幸福。书里提到:所有的人都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忙碌型,第二种是享乐型,第三种是虚无型,第四种是幸福型。忙碌型的人以现在的忙碌和辛苦换未来的快乐;享乐型享受目前生活的快乐;虚无型放弃未来和现在,没有希望;幸福型则既有现在的快乐,又有未来的幸福,这是最好的。
关于“幸福”,大概是这么定义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所以,结合书里的思想和我自身的感受,我所理解的“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第一,关于“有希望”,希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没有了精神支柱,生活宛如行尸走肉,失去了意义。我认为,幸福是一个过程,是你在追求一个梦寐以求的目标的过程中收获的,当人没有目标的时候,人就失去了快乐,也失去了幸福。考上了一个名牌大学,取得了一个高分,赚了一笔钱,找到了一个好的工作....幸福一定是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你达到结果了,而且没有新的目标激励你前进的时候,人就失去了幸福的意义。我们平时做工作,也是如此。工作的过程可能有小小辛苦,但正是这种辛苦才让我们
觉得工作充满挑战,也更有冲动和热情去做好每天的工作。
第二,关于“有事做”,很多人都有过失落或者没事做的时候,这时他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事做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尤其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在我们从事的教学工作中,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去做,它就有意义。只要能为学校和学生尽上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就有存在的价值,也就能感受到幸福。
第三,关于“能爱人”,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拥有博大的胸襟与同事相处,因为给予要比获取得到的幸福感更强。“能爱人”,才能更幸福。
说了这么多关于幸福的观点,其实幸福的感觉就在当下,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珍惜当前的事物,幸福的生活是积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与其让自己被过去或未来捆绑着,不如学会去珍惜当前的事物,想要实现幸福的生活,先要做的是去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也就是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比如和亲人的相处,学习新知识、接受工作任务中得到的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地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幸福。在生活中不要刻意的去强调或干涉一件事情的发展,万物凡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要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关爱身边每一位与我们有缘的人,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怨恨,人生短短几十年时间,能把我们这些兄弟姐妹
聚在一起工作,绝对是上天特意安排的缘分,仔细想一想,我们一年当中与自己的父母亲人在一起时间是多少和同事在一起地时间是多少,我们一日三餐都在一起吃饭,有一部分人在一个宿舍住,彼此相处的时间大于我们和家人生活的时光,所以一定要学会珍惜,学会珍惜身边每天同你工作每一位领导和同事,不要失去才知道珍惜,学会感恩、学会惜福,就会有喜悦心,就会明白四个字----万事随缘!
总之,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感知、追求并为之努力的。只要我们摆正心态,热爱生活,享受工作,幸福可以无处不在。
综上,目前我的幸福生活就是:
1、快乐而有价值的工作。在学校工作,我为我的工作能为每个学生、为学校、为社会作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
2、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是我坚实的后盾,是我最踏实的避风港。
3、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谐、友爱、温暖的同事关系让我快乐工作,工作快乐。
第四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
——读后感
最近趁工作之余看了一本书也是学校工会推荐的《幸福的方法》,很巧合在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采访百姓的新闻,记者问题是“你幸福吗?”。“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幸福就像一扇窗,你看到的也许是繁星满天,也许是山花烂漫,也许是细雨绵绵。幸福有时也许就是你身边一件莫名的小事,润物无声般感动了你;有时仿佛又像天空的云彩,想要抓在手中却又只能遥望着。可是无论你看到了什么,感触到了什么,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
“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肯定和否定两极答案:要么幸福,要么不幸。在这种理解中幸福就成为了一个终点,我们一旦达到幸福就结束了。但事实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从许多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人的各种需求是随着自身以及外在环境变化而有所提升或改变的。对幸福的误解只能导致挫折和失败感。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谈论什么是幸福。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炎炎夏日,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1
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乞丐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当人的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时候,解释什么是幸福是很容易的。但在当今的社会中,幸福已经不能用基本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来解释了,有些人在拥有了巨大财富、地位、名望之后,却仍然内心充满苦痛和沮丧,由此导致事业异变,家庭不睦,甚至精神崩溃等等。有关研究表明:“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却不会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不太会去享受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研究这样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好像不是幸福”。
我们要清楚这样一个道理,金钱和名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它们只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幸福是目标,金钱是手段。然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却混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往往以牺牲目标(幸福)来换取手段(金钱)的。这里并不是说财富和声望不重要,追求财富和声望也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是每一个积极要求进步,对生活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可回避的,有足够的金钱可以为我们提供良好的食物、住所、教育、医疗和其他基本需要。但前提是财富和声望不应该成为追求的核心,财富只是代表个人成长的结果,也许它是你努力的奖赏,也许它能证明你的实力。但它不能成为你的终身目标,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必须对我们的幸福有所贡献。
对人而言,幸福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穷,都不能剥夺人体验、获得幸福的权利。幸福感应该是衡量我们人生成就的唯一目标,因为它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所有目标的终点都是幸福的起点”,要记得,追求幸福才是我们终生的目标。
我们追求幸福,因为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基本需要,但幸福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从出生到消亡都是一直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人类最大的匮乏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现在与将来的幸福,幸福也不是必须在我们个人及社会所有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
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幸福,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过程中的某一段。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多想想美好回忆中那些令人振奋的人和事;当我们的情绪消极倦怠的时候,多想想如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推卸和逃避。与其因为自己还没有达到幸福的境界而感到垂头丧气,与其浪费力气去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认真去体会和挖掘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同时去争取得到更多。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当我们将内心的苦累转化为积极乐观的力量时,便能在不幸的悲剧中重新找回幸福的人生。
大部分的人为了生活而必须工作,我们的使命是追求幸福,为了幸福我们就必须工作。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三个建筑工人在共同砌一堵墙。这时,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呀?”第一个头也没抬,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在垒墙。”第二个人抬起头来说:“我们当然要盖一间房子。”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唱歌,脸上满是笑容:“我在盖一间非常漂亮的房子,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人们会在这里幸福的生活。”十年后,第一个人仍是一名建筑工人;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第二个工人;至于第三个工人,现在已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
爱默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个世界既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三人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事业、使命感。第一位工人只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或是赚钱的手段,而不是在其中有任何的自我价值实现。第二位工人是把工作作为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也会关注事业的发展,他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下一个升职的机会。对于第三位把工作看成使命的工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薪水和升职固然重要,但心态更重要,他的目标是自我和谐的目标,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达成自我价值实现。
幸福并不取决于你做什么工作或得到了什么,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和工作。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态度决定一切。用美好的心情感触生活,你手头的小工作就是大事业的开始。即使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作里,哪怕你是一名厨师或是一名清洁工,只要我们对工作认可,找寻工作中的使命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想做,变被动为主动,让工作变成我们的使命而不是简单的打工,赋予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写到这里如果一定要给幸福下个定义,从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理解,幸福不是单纯的快乐、运气,也不是绝对没有痛苦和不良的情绪,而是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可避免的痛苦,会有很多内在的和外来的因素影响这着我们的生活、情绪,影响着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和体验,成为我们获得幸福的障碍。幸福也不是通过看一本书,学会一个道理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对幸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去获得的。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之后的放松和解脱,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而感受到的无尽空虚。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持续的体验,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是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的努力和奋斗,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曾说过:“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这个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也许是快乐的,但终归是值得我们回忆和珍藏的宝贵体验和经验。李瑞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困难和问题,都不应成为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理由,而应成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根据;不应成为心烦气躁、怨天尤人的借口,而应成为磨练意志、施展才干的机会。”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有苦有甜,不一样的是心态。与其在埋怨中度过,不如转变心态。埋怨只能证明无奈,生活不相信懦弱。智者总是在失败中捕获成功的机会,在不幸中挖掘幸福的源泉。
第五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营造阳光心态,做有幸福感的人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近几年专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导力的提升研究。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作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被称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
《幸福的方法》一书除了前言、致中国读者、致谢、跋以外,由《幸福是什么?》、《如何实现幸福?》、《有关幸福的冥想》共三篇十五章组成。今天,我就来谈谈读了此书后的一些感想与体会。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一人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看法。《幸福的方法》一书没有简单地陈述什么是幸福,而是教会人们改变对待幸福的看法,改变看待问题的态度,加强生命的幸福感。正如书中所说幸福的奥秘在于你的视角、你的理解、你的心态、你的选择。
每个人对幸福的选择不同,对幸福的追求各异。有的人虽然非常平凡,即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富裕的生活,甚至有的人与苦难病痛做着抗争,一生中历尽了千辛万苦的磨难与坎坷,但是他们在与不公平的命运拼搏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带来的快乐,获得最大的幸福。恰恰相反,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具有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财富,具有“高富帅”的优越感,但是在这些人的心中缺少奋斗的目标,缺少对幸福的追求。
学会选择自己的幸福,这样幸福才会与你一生相伴。当你听到这种说法时,你也许觉得很奇怪,人怎么能选择自己的幸福?但事实确实如此,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心想要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
人与人之间其实只存在着一种很小的差异——心态的积极与消极,但就是这种很小的差异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有的人非常幸福而有的人终生不幸。期望获得幸福者应该采取积极的心态,这样在生活中就会变得非常积极、乐观,即使遇到最大的困难也会坦然面对,脸上会时常露出微笑,这样幸福就会被吸引到他们的身边。而那些态度消极的人不仅不会主动吸引幸福,相反还排斥幸福,当幸福悄然降临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可能毫无察觉,或者与幸福失之交臂。幸福是一种难以捉摸、瞬息万变的东西。只有把幸福与快乐送给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当他们化险为夷后,用快乐回报自己的时候,感受到他们内心中的快乐与感动,才会与他们共同感受幸福。但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烦恼,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认为那些事无法令人称心如意,根本感受不到幸福,怨天尤人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这样他们何来幸福?由此看来,寻找幸福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使他人幸福,这样我们才会从别人的幸福与快乐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其中的幸福。
现实生活中,不利条件不一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阻碍。如果说,谁有资格来抱怨生活的话,应当首推海伦·凯勒了。他一生下来便是聋、哑盲人,世上所有的不幸似乎全都降临到她的身上,她失去了与周围人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只有她的触觉能帮助她把手伸向别人,体验爱人与被爱的幸福。然而,一位虔诚而伟大的教师向海伦·凯勒伸出了友爱之手,使这位天生不幸的女孩成了一位快乐、幸福并且成绩卓越之人,并且令许多天生健康之人也无法企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你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你有权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决定你选择的因素只有一点——你是接受积极还是消极的心态。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用积极与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才会体会生活带来的幸福,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
这是我读《幸福的方法》后对幸福的一点切身体会,让我们用一颗豁达而感恩的心,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工作中、生活中感悟我们的幸福。最后,衷心祝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工作进步、生活快乐、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