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路川行"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一路川行”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姬婷
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已经结束,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次活动我去的是很有收获的。加入“一路川行”实践小分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起初我和这里面的大多数成员都不认识,当时加入前的我还犹豫加进去以后和大家都不认识的话会不会不方便我们的工作,还有就是我以前没有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怕给这个队掉链子。但是考虑到我都已经快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是时候去社会感受一下了。考虑了诸多因素吧,最终我决定了加入这个小分队。
我们此次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共有十人,从兰州出发。首先要谢谢我们小分队中的四位男生,他们帮我们女生提了一路的行李。在到达张家川前,就有热心的学长帮我们联系到了住宿的地方,到达张家川已经是晚上了。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大家准时集合到了一起,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打算分成两个队同时对不同的区域进行调研。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分了队以后,我们带着我们设计好的问卷、笔记本以及笔就开始我们第一天的工作了。最让我感触深的也是第一天的工作了。
所谓是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是最恰当不过了。我们先是确定访问对象,那么当时问题就来了,满大街的都是人,我们到底该找哪个人进行访谈呢?当时我心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尽管我们身穿印有西北师范大学字样的衣服,但是要怎么说才能取信于当地的村民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在我们最初选定的几个访谈对象中,大多数人听了之后要么是直接拒绝我们,要么就是说“我不知道”,几次碰壁下来,大家心里难免有点担心了。因为照当时的那个速度,我们此行的任务肯定是按时完成不了了。于是队长把我们组织起来开了个小会,当时我们就站在大马路边。我们重新调整了我们的访谈策略后,就继续开展了我们的活动。由于当地人不识字的也占一部分,在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决定对于这些人进行问题的访谈,而不是让他们填写问卷。必要的时候录制一些小视频,这也是方便我们后来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有了前面碰壁后的经验,我们后面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进行的还算是顺利。在休息的时间间隙我们和另一个队伍也会打电话交流经验以及工作进度。后天几天的工作和第一天差不多,只不过换了不同的村庄。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这个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过程,它让我学会怎么与陌生人沟通、怎样让陌生人相信你。在一个团队中分工合作真的是非常重要,倘若没有一个合理的分工合作,倘若你和别人不能有效的配合,那么哪怕你一个人能力再高,你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任务,想必“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就是如此吧。
早就听说张家川的彩礼高,在没有来之前,我对它的认识也只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二十万或是三十万,对于不知情的人也只知道确实是彩礼有点高,可是为什么那么高,又或者这么高彩礼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我们都不得而知。直到这次调研以后,我对上述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相信我们队的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答案了。在我们与被采访者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被采访者对于搞价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是一种艰辛。我们调研了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不同的村庄,如龙山镇,西夭村 ,西门村,汪堡村,树坡村等。我们发现这儿的彩礼普遍是超过二十万,有的竟高达四十万,这个数目在富裕的地方的确不是太高,但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经济情况并不好,在调研过程中,我见过许多年龄大概在四五十岁的大叔,他们正经历着高价彩礼带给他们家庭的巨大经济压力。在当地人眼中,他们纷纷表示彩礼太高了,难以接受,但是没有办法,通常家里要娶媳妇的话,就得找亲戚借钱,或者贷款,甚至还有高利贷的情况。在一场婚姻当中,不会有人去考虑这个姑娘嫁过去以后的生活是否能幸福,女方家里好像只坐等收钱。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认识,那便是假如哪家嫁女儿要的彩礼低了,别人就会说三道四,比如那家的女儿肯定有问题或者是那家的父母肯定脑子没合适着之类的话,为了避嫌,一般家庭也不会去要低的彩礼,久而久之,彩礼高也就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习俗。听一位阿訇说当地的阿訇也在给人们说彩礼不要太高,但是作用不大。在这个地方,还有刚结婚不久就离婚的,而且占了相当一部分人,父辈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积蓄用在了给自己儿子娶媳妇上,有的到最后竟竹篮打水一场空,即钱财两空。这是两代人的悲哀,若不是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到了这里,我不会感受到现如今还有一种人因为结婚而苦苦奋斗,他的家庭因此而背上巨大的“包袱”.这样的情况如何脱贫致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另外,在当地的另外一个实际情况就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少,即便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处于这种压力当中,知道彩礼高带来的艰辛,但是仿佛真正到了自己的时候,还是不得不要高彩礼。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做出让步,我不能想象处于这种高价彩礼下的姑娘们嫁过去后的生活。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知道,已婚人士是自由恋爱的很少,多数要么是熟人介绍,要么是媒人介绍,这样的婚姻生活真的会圆满幸福么?
思想观念对于当地人对彩礼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我看来,一个人读过的书多一些,受过的教育多一些,那么相应的,他的思想就先进一些。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也越来越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多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上学,他们的父母受文化程度本身就不高,如果这个孩子不受教育,那么影响的将是三代人的命运。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他的思想观念是成正比的。我也将越发珍惜现在的受教育机会,读的书越多,在外面的世界经历的越多,眼界也就越开阔,才不会被现有的环境所限制。当地好多同我一般大的姑娘都结婚了,要么就是没有上过大学,她们人生的决定权大多数是在她们父母手中。作为同龄人的我,不免想起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大多数姑娘的命运-嫁过去做一辈子的家务活。
总结我的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但我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有用的,受益非同的社会实践。
第二篇:暑期社会实践——支教行
暑期社会实践——支教行
7月10号,我出发了,目的地是云南省文山市者腊乡阿冇小学,首站来到北京西站,怀揣着去我的dream,怀揣着中国梦。
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和枯燥,一开始我们就做了四十多个小时的车来到执教目的地,一路的欢声笑语,嬉闹是度过这段时间最美好的记忆,我很忐忑的不知道我的课程--趣味数学能否可以适合他们,能否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能否对他们本身的课程不产生影响。虽然我做了很多,但是我还是在忐忑,路上的笑语是我暂时忘记的良剂。
7月13号,周六。我们到达了阿冇小学,这个小学就是三个篮球场全场那么大小,其中一间还在上课的教室,三间土砖瓦做的很乱很脏的教室附带上许多大小不一不平整的桌子和椅子,一个水泥操场一个旗杆,一个厨房两间办公室还有一个茅坑,构成了我们的阿冇小学。把布满灰尘的桌子和长凳子洗干净,去除蜘蛛网,有把教室重新布置后,发现如队长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像是去支教的像是去建校的,我们把学校重新翻新了一遍。这一天,我们很忙,村长的喇叭是我们最有用的招生工具,招生我们是自愿原则,我们支教的时间很恰当,当地这个时候农闲。来了好多爷爷奶奶,他们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参加我们的支教活动--维渡夏令营。当天我们腾出了三间教室,按照年龄分了三个层次,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两个办公室被我们改成了男女宿舍,我们睡的床架由桌子构建的。被子是由当地微光公益借给我们的很新很干净,而且还派了一个叫俊哥的帅小伙帮助我们,我一直很感谢这个组织。晚饭结束后,我们开了一个会,一直到十一点多才结束,回到宿舍躺下就睡着了,我想我的dream应该快要实现了。
7月14号,周日。今天轮到我们小组做饭,队伍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两到三个人员安排,循环做饭,早中晚三餐负责。早晨六点多就起来了,开始做饭了,早餐我们做粥。中午十点多就开始准备午饭了,煮的是大锅饭,烧的是柴,做饭我们小组总共做了四次。很不幸的我切土豆丝时手伤了一刀,砍柴时手也砍到了。受伤的我,瞬时好多事都帮不上了,特别是洗碗,一个团队的所有碗筷,先筷子然后洗碗。生活总是这样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有那么多。支教的结束,我们队的所有成员也或多或少的会做饭了,我们成长了,意料之外的事。
7月15号,周一。升旗仪式,队里的龙哥爬上旗杆的顶端将绳子挂上的一刻,感觉我们支教的事已经开始了,班级队伍,升旗。一切都是那么神圣庄严。当天砚山县记者也来了,对我们的支教进行了相关的报道。后来的某天当我们知道我们上了电视台的时候,我们是有多么的开心。我想我要做到我的最好。我们的课程不会影响他们正常的教程,我的是趣味数学,总得来说,我没有涉及课本上的内容,上课的内容是第一节:猜字谜数字游戏,数学的数字和语文,比如7/8(猜一个成语)答案是七上八下。很简单,我希望他们从中找到欢乐,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节:回顾上节课的以及分水果的游戏,类似于脑筋急转弯,但是它是有很多答案的,比如七个苹果八个同学怎么分的问题,也可以回顾有关分数的概念。第三节:有关实际问题,一些算法,要求他们懂得,我们列的算法必须知道为什么列,必须知道知道为什么,保持清醒的头脑。第四节:是有关一些数学的游戏,比如:数独九宫格游戏。第五节:是我的学数学的兴趣来源其中包括自己因为喜欢数学老师产生对数学的兴趣等。总共上的课不是很多,每个班也就五六节,小班侧重认识数字,中班和大班都可以教,我很开心,希望他们有所收获。支教过程也就我也就是这样安排的,结果我带了很多资料去,没有用到,科学用具都发出去了。不过我想他们能接收这些我也满意了。
7月18号,周四。这一天我们村子的集会,来上学的同学少了许多。我们的村子,是在一个山上面,四周围绕着梯田,是一个壮族小村,整个者腊乡有六七十个这样的村子,生活很原始,家家都有狗,狗是用来防止牛被偷了,家家户户也就有一到两头牛了,到镇上有一条水泥呢,这条水泥路是花费30万建造而成的,他们用牛来拉东西,路上几步就能看到牛粪,我编了一句话让大伙过的更好些就是说:闻牛粪的味道可以利于身体抵抗癌症,接受的抗原比其他人多。当时也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吸进牛粪的味道也无所谓。不过那边的空气肯定要比北京的好很多,晚上可以看到银河,星空特别美丽,感觉自己伸手就能触到,北京没有,污染很严重。回到北京,看到的都是雾霭的天空,连云朵都看不见。
7月19号,周五。上完一天的课后,我们去了另外一个县城去参加当地的彝族火把节。主题是:中国梦,彝乡情。吃了彝族的特色菜,看了彝族的舞蹈和民族服饰,彝族爷爷也送了一个吊坠挂饰给我特别漂亮,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我很开心。最后我们参加了围着火把堆跳舞,二步弦到四步弦,我们离火把越来越近,自己感觉是滚热滚热的,不过我们特别开心,我们大吼,我们留着汗水,为这个民族欢唱。少数民族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地方,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风俗,我喜欢这些,也同样希望可以保留下来永远长存。
7月21号,周日。今天我们去一个微光公益的学生李清家里参观。他们家好远,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翻过几座大山来到她家,她家住在半山腰上,下面有个水塘,李清爷爷告诉我昨晚有人把水塘的水放了,鱼被收了,本来打算今天你们来的时候一起去捉鱼的,我表示很可惜,同时对那个偷鱼的表示愤怒。她家里只有三面墙,另外一面是用塑料纸盖上的,她妈妈是缅甸的,爷爷告诉我,因为没有蛇和耗子她妈妈不适应这里,也就逃回家了。她爸爸离家出走,去上海打工,在上海重组了家庭,也就没有回来过,剩下的只有她和她的爷爷奶奶,他们很和蔼,对我们很欢迎。我到她家过了一小会就去钓鱼了,当天我钓到了三四条,好几寸的大鱼。我想这样的生活也就是自给自足,他们很厉害,自己能否可以做到了,午饭在她们家吃的,有他们的特色,生态自然。爷爷聊了很多,他让我们在这里安心的支教这个地方很安全,很好。看着他水灵灵的眼睛,我好想叫他一声爷爷。可惜的是我没有见过我爷爷,奶奶也在我初中的时候离我而去,我爱他们。晚上回到支教的小学,就听说有个队友丹丹她感冒了,发烧到40.5度,没有办法,一辆车也就只能装那么多,否则会很挤的,我也就没有去,这也使得我很大的歉意。没有办法,队长也送她去了,我们就立刻去安排了明天的趣味运动会,就是第二天对支教小朋友的事。
7月22号,周一。升国旗,然后接下来的是给当地学生举办的趣味运动会。我能说的只是和我在大学的趣味运动会差不多,不过欢笑的笑声和喜乐声和大学不一样。我安排了七个项目,高级班和中级班各3个,初级班一个项目:分五子棋黑白。运动会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但我回到教室问大家开不开心,他们都说很开心,我很欣慰,我感觉自己为他们做了一些什么,我希望他们快乐开心,这样一直下去,同样的希望他们和我们的关系可以越来越近一些。我第一次感动于他们的欢乐中,很美好。
7月23号,周二。这是我们支教的一个活动--家访。这一次我主动去了高级班的一个同学--何李梅家里。我的第一个家访,家里只有父母还有三个孩子,大哥和两个妹妹,何李梅是姐姐,进家门口让我最害怕的是几条狗,进去后看到了牛棚,到了她家的客厅,不大不过很干净。他爸爸叫他们给我拿了凳子和一些自己热的瓜子和花生。啃着瓜子也就开始和他们交谈起来了,去家访的是三个人小分队,还有两个女生,我们就是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当地的教育程度等等。他们都是壮族的,文化已经被汉化的很严重,自己独有的文化越来越少,老年人和小孩在家里,导致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中断。他们因为孩子在家不太方便所以留在家里没有出去打工,生活简单,现在是农闲的时候。家访多次后我了解到,这边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孩,孩子的教育程度主要来自于爷爷奶奶和学校,而学校给的教育无法弥补家庭的教育。也就导致了这边的观念是爷爷奶奶负责吃住就行了,孩子的教育一般都初中结束一生的教育也结束了。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打工回来结婚生孩子,然后再去打工挣钱盖房子,盖完后也就回家,忙碌的生活接下来的生活。这里的生活都是这样过的,他们习惯了这样。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匮乏。说的是壮族语言。有些父母在外面打工也把小孩子带了出去在外面上学同时也来我们支教的地方上学,对比很清晰他们与就在当地上学的小孩教育程度相差很大,这里的孩子他们上课没有在外面上过课的孩子积极主动以及基础要相差很远很远,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确实极高的。七八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学生很多,只会说不会写。另外一方面我们去的乡是一个三七之乡,以种三七而闻名。三七是一种药材成本很高,不过在当地能够种的很好,他们的收入有些来自于这里,不过大部分是来自于玉米和水稻等一些农作物。晚上我们会去捉龙虾,后来了解到这是一种物种入侵,当地繁殖的特别快,不过肉很鲜美,我们吃到了村长家给我们做的。
第二个礼拜,队伍出现了人员的换变。有队员发烧然后回家的,有很多队员被蚊虫叮咬的过敏,全身起疱疹,有队员因为其他原因离队的,我很庆幸自己当时坚持留到了最后。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都是自愿的可以随时离开,没有强留,这是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您们是不是被逼来支教的啊我的回答。我很开心我们最后凝聚了在一起,没有彼此,只有孩子,我们要对的起孩子,对她们希望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欢歌,我们笑语,我们一起度过了没有洁癖的日子,记得看见苍蝇飞进蛋汤里时,大家还可以装作没看见的大口大口喝汤,我们总结出了一句话:只要东西吃不死,我们就敢吃;只要地方睡不死,我们就敢睡。有肉有蛋的生活都是奢侈。每天做饭各种处理学生事件累到半死,辛亏那时有你们一路相伴。团队就是这样我们是一体的,因为我们目标都是一样的。
7月28日,周日。这是我们最疯狂的一天,为了看日出我们三四点就爬起来了,坐在越野车的后备箱淋着雨,在高速路上行走,几座山之后是雨天,几座山之后是晴天,见证了云南天气的百变。最后没有看成日出,却去了国家级景区普者黑。普者黑很美尤其是我们在雨中去观望它,在后备箱淋着雨歌唱,为我们的青春歌唱,疯狂,致我们不朽的青春。云南的美景美不胜收,普者黑很漂亮,作为旅游大省,世界旅游的胜地值得我们去一趟,目睹大自然的巧工。中国梦--旅游。
7月31日,周三,举办了棋王争霸赛。给当地小朋友们丰富了生活。开动大脑给他们带来乐趣,我们也很开心。
8月2号,周五。这是我们支教地最后一天。昨晚当地壮族朋友给我们表演了欢送晚会,十分好看,对我们做的歌曲和赞词,我们非常感动,谢谢你们。这一天我们给我们支教的小朋友们办了文艺汇演。有舞蹈,有手语,有朗诵,有街舞,有合唱。我们载歌载舞,把支教的部分成果展示出来。最后我们都留下不舍的泪水,他们不想我们离开,我们不想离开。但是路还得继续走,我们走了,离开了阿冇小学。
无数微小的行动,定能产生庞大的影响力。
感谢你们--相见过的人。
第三篇:军训心得体会:一路笙歌一路行
踏上一段没有尽头的征途,谱写一曲未完的战歌。
这是对此次军训最契合的诠释,军训,只是一个实现提高我们坚忍不拔毅力的途径之一,而这条路是漫长的,其间的艰辛汗水,都将滋润着沿途的灿烂花朵、温暖一方土地。
军训并没有结束,正如一直向前延续的军训精神一般,我们与之共同前进着。在如此艰辛并快乐的旅途中,我们选择,一路笙歌一路行。
转瞬间七日时光已过,那些日子,都已经写在过去,却也铭记在心。无论是狂风暴雨,亦或是烈日当空。风雨无阻,是一份坚定信念。气候的因素是无法避免的,与其不断的抱怨,何不如坦然的接受,风雨洗礼下,开启我们的军训之旅。
可爱淳朴的教官,很庆幸与你相遇,虽然是诸多的阴差阳错,许多的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但终究,我们与你相遇在六营一连的队列中。你总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么,很感谢我们的遇见,是一场巧合,亦是一段缘分。你交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军姿、整理着装、正步走等公式化的训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泰山崩于前也屹立不倒的军人精神。相信若干年后,我也会依稀记得,有座大山,他的笑话很冷,他的歌声动人,他的态度谦和,他的公私分明……他会体恤大家兼顾表演与操练的辛苦给我们充分的休息时间,也会由于某个操练的动作不到位而周而复始的进行训练;他可以下私下里与大家打成一片,却也会对在队列中乱动的孩子给予严厉处罚。这是原则问题,军旅生涯里,队列纪律中,需要的是服从。画面定格于那张照片——笼罩于一片朦胧月色之中的太极运动场,一个傲然挺立的身影伫立其间,虽看不清面庞,却深刻感受一股坚韧的精气神。那是一座屹立不倒的大山,我们的教官。
一直很感动于某些场景,每一个队列里奋起勃发的士气、激情洋溢的青春活力以及蓄势待发的凝聚力。所以,六营一连一排的伙伴们。谢谢。我们是那样的熟悉且陌生,因为表演相聚在了这个地方,一片属于我们共同的土地。每一次的嘹亮口号过后,总是感动于此,那是瞬间来自胸腔的爆发力,那股气势,震慑彼此。在每一个训练姿势中尽力整齐律一,在每一次晚上唱歌时响彻四周。在齐步走时默默的小声喊着“一二一”以保持整齐步伐,在解散准备吃饭前将《一二三四歌》快进的唱完,在站得精疲力竭时自我安慰的喊:“坐!”虽然明知道不能改变什么,只是心灵的慰藉罢了。但,值得骄傲的是,无论悲喜,我们一同走过。
正如昨日的打靶,从驱车前往时的忐忑,到达营地的兴奋,以及教官喊着“趴下”时的紧张。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若不是轰鸣的五声枪响、来自右侧的冲击力,以及那手指扣动扳机的触感,真的怀疑这一切是否真实发生。回来的途中,忘记了趴下时满身泥泞,只记得泥路上青草芳香;忘记了步枪的沉重,只记得扣动扳机时的震耳轰鸣;忘记了归途中是怎样狼狈,只记得我们一起,共同面对。
似乎提及军训总是离不开艰难困苦,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太像温室里的花朵,或许放手尝试,只有历经风雨,花儿才能更加茁壮的成长。不因一次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不因花开绚烂而得意忘形。坚韧的路途没有终点,我们依旧需要不断探索。这一曲战歌,也会在人生旅途中,激励前进。
形式的,上面布置的心得体会。其实一直很想用心的,将自己对军训的点滴感悟一字一句的抒写。所以,这篇心得,我试图让它不那么官方,不那么形式。只是记录我的,点滴心迹。就算是熬夜完成,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不是敷衍了事的,便值得。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只是单纯的,扪心自问的,心情感悟。
第四篇:暑期社会实践论文--儒家文化行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探寻和保护根文化
实践,也可称之为学习,是我们从大学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开启适应社会的钥匙,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与学习,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每一天都在学习,同样我们每一天都在做不同的事,每一天都在实践。有哪一件事不是从实践开始认识的呢?正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所以我们在不断成长,不断将所学变成真正自己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历经磨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而洪洞大槐树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次我们应学院的号召参加了“探寻和保护根文化”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单位: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实践时间:2012-8-10至2012-8-15;实践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探寻与古大槐树有关的历史与文化;实践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人们对古大槐树的了解程度,在古大槐树遗址探寻我们祖先的遗迹、探寻我们的根,通过实地探访与考察更多地了解关于大槐树的文化记忆,焕发出我们自己对以大槐树为代表的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并从中锻炼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
这次以“探寻和保护根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一行七人,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不畏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心怀着对古大槐树的向往与憧
憬,“瞻仰天下寻根第一树,走进华夏祭祖第一堂”,小心而又谨慎地从各个方面揭开古大槐树神秘而悠远的面纱。以下就是我们这次实践活动的所学与感悟,由本人来代笔书写,希望有幸能与大家分享一下。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传唱于大江南北,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故事能让数以亿计的人们为之动容呢?“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荣而千条。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迁民至今,悠悠六百余载,迁民后裔遍及海内外,伟人名士、英雄豪杰,不可胜数,虽身居异地他乡,尚未敢数典忘祖。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古大槐树被视为“家”,称作“祖”,看做“根”,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老家。那么学习和探寻关于洪洞古大槐树的相关历史渊源与文化风俗就是我们这次实践的主旨。
一、洪洞移民话缘由
中原是历代统治者逐鹿之地,也是平民百姓多灾多难之地。天下安定,中原经济发展;天下**,中原便首当其冲。因此,几千年来,中原人口时增时减,村镇兴废不定。到了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又遭受了五大灾难。
第一难是黄河频决,中原地区多次遭灭顶之灾。第二难是旱、雹、蝗、瘟肆虐,造成连年饥荒。第三难是宋、金、元、明征战中原,人民雪上加霜。第四难是民族歧视严重,人民不堪其辱。第五难是农田改牧场,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上述五难当头,中原人民失去了起码的生存条件,多数人死于天
灾人祸,侥幸生存下来的,也只有背井离乡,另谋生路。于是,中原地区便出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
等到明朝初建时,中原地区已是人烟稀少,荒草遍地,村庄坯废,满目疮痍。中原无人,统治者便失去了盘剥的对象,新建的明朝政权无法稳固。大乱甫定的明王朝无计可施,只得乞灵于移民一途。明朝移民,并非一哄而起,统治者的施政方针是:瞎子趟水------试着来。第一步是发布政令,招募流民,用免交租税的方法奖励垦荒。第二步是军队屯田。这种“寓兵于农”的做法对中原经济的复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步是民屯,即统一组织农民到某地开荒种田。而民屯的主要形式就是移民。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一带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谧,且多年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太原以南,今晋中、晋南、晋东南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便十八次从山西南部移民,凡“多丁少田或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民之列。
而为什么中原移民都说来自洪洞县呢?当时洪洞县有多大呢?“问我老家在哪坡,洪洞县里老鹳窝”,这又作何解释呢?我们经过进一步询问,终于解决了这一疑团。
原来明初从山西移民时,采用的是强制手段。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派遣,不管老百姓家住何州何府,都要先集中到临河靠路,交通便利的洪洞县,洪洞县实际上成了移民的集结点和派遣站。关于这一点,还有个传说,说是移民令颁布后,绝大多数农民都不愿离开故土远走他乡,或逃或躲,迟迟不肯行动。官府无奈,便玩弄骗术,放风说其
他县凡符合移民条件者必须迁移,一个不能漏,皇上对洪洞县的人特别开恩,只有洪洞县的人不在移民之列。此说一传开,各府州县移民对象纷纷逃往洪洞县暂避。谁知官府早在洪洞县布下罗网,许进不许出,没用多少天,一大批移民便集结起来了。
二、迁民传说及风俗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人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当时的迁民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和欺骗性,所以迁民留下的传说和风俗,也都蕴含着离乡背景的辛酸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据说迁民的时候,官府曾欺骗老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报名。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候。”人们信以为真,不但洪洞人,就连平阳、沁州、汾州等地的人们也都扶老携幼,纷纷赶来广济寺报名,大槐树底下很快就聚集起十几万人,第三天,一大队官兵包围了这些百姓,移民官员将这些百姓编号排队,宣布强行迁走。一时间,哭声震天动地,其状惨不忍睹。人们眼看着越走离家乡越远,都很伤心,恋恋不舍地回首一望只能看见那颗巨大的古槐和古大槐树上星罗棋布的老鹳窝,于是。人们把一腔的乡情,满腹的离愁都寄托在这颗家乡的槐树上,“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也就随着移民的足迹传遍了神州大地。
据传说人们喜欢背着手走路,也是那次迁民遗留下来的风俗。在迁民路上,官府为防止百姓逃跑,就把他们反绑起来,押解着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背一直被绑着,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以后移民们大
都喜欢背着手走路,移民的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以至成为一种风俗。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把大小便说成“解手”,据说这也是迁民造成的语言民俗事象。在迁移的路上,官府开始是把人们反绑起来,但这样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就改用“小绑”,即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互相牵连在一起,谁也跑不脱。因此,路上人们要大小便,就得求差人把绑在他胳膊上的绳子解开,开头说得详细“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但喊的次数多了,就简化成了“解手”两个字,慢慢地,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被人们沿用至今。
有关大槐树的传说和风俗远远不止这些,这些远去的历史记忆已演变成如今古大槐树后裔们心中对“根”的悠悠情结。古大槐树堪称是“移民先祖神圣的故土,移民后裔共同的老家”。
三、大槐树“前世今生”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几百年转来转去,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一代古槐(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只余遗址,幸而在一代大槐树遗址以东约5米的地方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这就是现在干枯了的那棵大树,它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二代槐树干枯后,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上拨了专款整修,1999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导游小姐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段话给每一个寻祖的人听。祭祖堂里右首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表上共有八百多
姓,正面供奉着它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它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后经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不管是大陆民众还是海外同胞都竞相来此寻根祭祖,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随着寻根潮的不断升温,大槐树不仅成为亿万移民后裔向往的老家,同时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青睐。1994年2月1日,江总书记来此参观,当时江书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后裔。”2011年4月5日,宋楚瑜出席祭祖大典,大典后参观大槐树祭祖园并祭拜宋氏先祖。
四、实践小结
“苍松千丛迎归客,心香一炷祭祖槐”。
在一炷袅袅升起的缭绕香烟中,我们的实践活动也接近了尾声。调查问卷的结果让我体会到“根”对当今时代人们的号召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时代在改变,但变不了的是槐乡后裔们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祭拜。如今,迁民遗址古迹的保护已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这座规模宏大的迁民遗址已辟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一年四季不停地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游览拜谒的游人。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坐在汽车上,看着沿路两旁的风景,高高的山,郁郁葱葱的树,和老家光秃秃的山比起来自然是美多了,一路上和同伴们兴奋聊着天儿,我们的支教之行以美好的风景线开始了。
经过了八个小时的路途,颠簸的班车将我们载到目的地——官亭九年制学校。212国道两旁整齐的房屋映入眼帘,红瓦白墙,淅淅沥沥的雨,感觉像是走进了江南小镇。村子里的人们向我们投来了陌生的眼光,心里肯定在想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来意。进入学校,收拾好我们要入住的两间教室,心里面开始期待我们的支教活动,该怎么开始呢?第一次当老师,应该说些什么好呢?心里对自己有太多的质疑。就在第二天一早,要进行活动的第一天,我们竟然遭遇了地震,心里又多了一份忐忑与不安,还没有开始,便有了退缩的想法。这一早上,我们没有等到一个学生,又有了一些失望。一个不好的开端。在小饭馆老板的宣传之下,下午我们顺利的收到了二十几名学生,接下来的几天,学生人数逐步的在增长,从学前班到初二,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为了更好地实施我们的教学活动,我们将学生按年级分成了七个小组,每个成员负责一组,每天积累经验,逐步的改善教学活动,使其效果达到最佳。就这样,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顺利的进行着,大家都认真负责的在完成自己的工作。
我负责带学前班那一组的小朋友,本来我就是学习学前专业的学生,这是锻炼我,也是考验我的一次机会。首先我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孩子,记清楚他们每个人的名字,我知道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小孩子的心灵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真心的付出了,就会得到满满的回报。我要在这短短的几天里,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但在成为朋友的同时还要保持老师的严厉。第一次成为老师,怎么样上好一堂课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对于学前班的孩子来讲,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对一些事物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要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多少实用的知识。早上第一堂课,我教他们念儿歌,学写儿歌里简单的字,让他们认识生活中最简单的汉字。此次之行,我们最主要的是教他们艺术课程开发孩子们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美术、舞蹈的了解。所以早上我们还会开设美术课和音乐课,美术课上,我会教他们画一些简笔画,或者为他们每个人画一幅,然后让他们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每天上课孩子们都会特别开心,在他们自己完成一幅画的时候,都非常骄傲的拿给我看。音乐课上,我教他们唱一些儿歌,孩子们学会后回家会唱给家长听。下午还会开设游戏课,我跟小孩子一起玩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好多游戏,孩子们的欢笑感染着我,那一刻心里只有开心。
时间一天天过的很快,这些日子里感受到了当老师的种种心情,有辛苦,也有作为老师特有的幸福。每天站在讲台上,要用高分贝的声音讲话,腿会酸,嗓子会疼,但是孩子们一声声的叫着你老师,对你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感情,这些都是幸福的。在我们要离开的前一天,孩子们都问:老师,你明年还会不会来我们官亭?都送我他们自己画的画,抢着让我去他们家里玩儿,这些都会让人心里温暖,不管这些孩子们以后会不会记得你,至少在这些时刻,在孩子们心中我是让他们喜爱的老师。
支教期间开心的时候很多,可有些时候也会有莫大的伤感。这些伤感的一份子来源于家访的经历。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当地很多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差:父母大都外出打工,体弱多病的老人留守在家,孩子的生活、学习仍有相当大的困难。虽然当地乡民生活不宽裕,但他们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十分热情。每次家访,家长们都执意留我们吃饭.我知道八天的时间太过短暂,我们的力量太过微薄。但是我也知道我们的感情不会完结,我们的故事不会有终点,我们的爱会延续下去,然后收获出更多的爱。在了解孩子们之后,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悄上心头。我们不能随便给他们什么承诺,但是想要让他们相信自己会营造一个光明温暖的未来,贫穷即使是与生俱来的,也决不会伴随一辈子。
当我能亲身经历过支教中的种种,我明白爱的传递是一种职责,我们无权要求什么名称,什么回报。宁愿把这看作一种情缘。这些,将是我值得一辈子珍藏的美好回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