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读《腾讯传》有感
运营公司大修中心电气分部
正如书中所述——在很长的时间里,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世界的一个秘密。直到它成长为一个现象级的即时通讯平台,才引起世人的关注。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虑:为什么偏偏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掩卷而思,虽然该书探究的是企业层面的规律,但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极具指导意义。
锐意进取 后者居上
1998年,当腾讯公司涉足即时通讯行业时,国内已经有三家企业在做了。所以,摆在它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市场上还需要第四个“汉化ICQ”吗?最后,他们报着试一试的想法,决定先把OICQ养起来,竟最终靠这款产品完成逆袭,成长为行业领跑者。
“试一试”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勇气”.作为一名维修人员,有很多困难摆在我们的面前,也许选择被动适应,也许选择主动攻克。但即便鼓起勇气选择主动攻克,不自信的情绪蔓藤难免会爬满躁动的心,束缚它向外延伸的敏感触角。
也许你担心起步晚,失去了先机,到头来 “竹篮打水一场空”;也许你担心自己的想法是空中楼阁,被假想的困难吓破,任凭创意夭折……但困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创意何不先试着做一下?虽然错过了先机,却有了更多的借鉴,完全可以弯道超车,后来者居上,腾讯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深耕优势 不忘初心
最近,一则新闻——“人人网”被收购——刷爆了朋友圈。
除了情怀之外,我不禁唏嘘感叹:为什么这个曾被称为“中国版Facebook”的社交巨头倒了,而腾讯却生存下来了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腾讯赢在深耕优势,步步为营。
从书中不难发现,腾讯的核心能力是即时通讯,天生便有流量的优势,而其他拓展业务如游戏、新闻等也是依托它的这项优势壮大起来的。作为基本盘,腾讯公司始终不曾减弱对它的研发与投入,从QQ到QQ秀,再到QQ空间,它最终闯出一条中国式的盈利模式。
反观人人网,它也曾涉足游戏、团购、金融等行业,却因为没有充分发挥流量优势而后力不足,最终疲于应付,满盘皆输。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一味贪多,最终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大学里,如果我们盲目考取各种证书,导致精力不足而挂了专业课,最终本末倒置。很多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们只有学会擦亮自己的眼睛,深耕优势,不忘初心,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曾说:我本能忍受黑暗,如果不曾见过光。也许,这本《腾讯传》就是一条狭缝,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借它微弱的光,走向更远的远方。
文字 | 赵欣欣
第二篇:腾讯传读后感
腾讯传读后感
(一):原来腾讯是这样成长的■ 詹润演/文
这两天,我一直在很认真地看我爱人帮我提前抢购限量版的《腾讯传》。看完之后,它给我的一个感叹便是:原来平凡而又非凡的腾讯是这样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一、“腾讯”是怎么诞生的腾讯的破蛋之日很特殊,他们把它确定为1998年11月11日,即每年的“光棍节”就是腾讯的生日。中文名取名为“腾讯”,很多人以为“腾”是因为马化腾,而其实当时在去工商局注册时取了五个名字,“腾讯”是第五个,前面的都被人注册了。英文名为“Tencent”,把它拆开来就是“TenCent”可以翻译成十分钱、十分美分等,总之跟钱有关系。所以,吴晓波在《腾讯传》中说:“他命里注定要这么赚钱。”
二、“腾讯”的创始团队
在初创的时候,腾讯有5位创始人,而其中3位是马化腾的中学同学和大学同学。
马化腾年少的时候爱好天文,初三时看见过哈雷彗星,是个“羞涩文静”的少年。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说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乖学生,和同学关系很好,也没有旷过一次课。在深圳大学上大学时,他也没当什么学生干部,但是他是一个大学机房里编写病毒程序的高手。所以,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印象中是属于“打死你,我也不相信”他会成为企业家的人。
他的另外三位同学可以说与他是很好的创业搭配。
后来成为腾讯的首席技术官(CTO)的张志东是马化腾的技术型搭档。据腾讯人说,张志东未必是全中国程序开发最好的人,但他绝对是全中国最有产品意识的人。
陈一丹是马化腾的初、高中同学,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硕士读的是法律专业,所以他负责的是腾讯公司里的法务、行政方面的工作。
许晨晔和马化腾是初中、高中和大学同学,而且大学还住在同一个宿舍,可以说是“铁哥们”了,他后来管理腾讯的公共事务。
但是,他们那时还缺乏一个会做销售的人,于是就找了曾李青来做开拓市场这一方面。
就这5个人,他们凑够50万元就在在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创业园里开始了创业之旅。
三、“腾讯”的发展简史
1998年,腾讯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做“无线网络寻呼系统”.但是,在这个时候,寻呼机快要没落了,因为手机即将普及。所以,腾讯的第一个项目以失败告终。在这本书里,吴晓波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创业一定要找一部上升的电梯,你想要拯救一个没落的行业,肯定会成为一个殉葬者。
1999年2月10日,腾讯发布了OICQ(QQ的前身)。他们当时认为3年内OICQ的极限用户是10万人,但是到了1999年底,它的用户就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但是,最糟糕的地方在于不知道怎么用它来赚钱,只是“先养着”.2000年4月和5月份,腾讯得到了IDG和盈科(李嘉诚的二公子李泽楷)的投资。5月份,股灾到了,马化腾又没钱了。11月份,腾讯正式推出QQ.2001年2月份QQ用户注册收费;5月份,QQ的用户数为1亿左右。6月份,盈科因收购香港电讯举债过多,不得不将全数20%股份售予MIH,套现1260万美元。IDG出让12.8%的股份,保留了7.2%,后来在腾讯上市之前也基本出完了。这可能也成了这两家投资人一生中最大的痛之一。6月份,因“移动梦网”业务顺利开展,腾讯在财务报表上第一次实现单月盈亏平衡。到年底,腾讯实现营业额近5000万元,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
2002年,腾讯推出QQ群聊功能,Q币的诞生。3月份推出“QQ行靓号地带”;
2003年,腾讯QQ秀上线(腾讯营收的爆发点),腾讯网上线,推出QQ游戏平台。6月份,QQ重回免费之路。
2004年,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推出腾讯网迷你网页。
2005年,QQ战胜MSN,重新定义及时通信,推出QQ空间、QQ宠物、《QQ堂》及《QQ幻想》。
2006年,腾讯推出财付通,推出超级QQ和手机QQ.2007年,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2008年,腾讯游戏推出中国版的《穿越火线》和《地下城与勇士》上线,腾讯网推出QQ校友网,腾讯为5·12汶川地震网络捐款超2000万元。
2009年,“开心农场”上线。
2010年,3Q大战(360和QQ),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平台捐款总额突破1亿元,腾讯微博上线。
2011年,1月份推出“微信”,4月份推出腾讯视频,腾讯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稳居第一,投资Riot Games大多数股权。
2012年,微信推出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和WeChat总注册账户数突破2亿,战略投资Epic Games、Kakao,腾讯提出“泛娱乐战略”.2013年,腾讯提出“连接一切”和“互联网+”新主张,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微信游戏中心,腾讯游戏开启手游时代,战略入股搜狗、滴滴打车。
2014年,微信红包诞生,QQ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突破2亿,推出“泛娱乐化”的“2.0版本”,与京东、大众点评、58同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微众银行获批准筹建民营银行,推出腾讯理财通。
2015年,提出未来专注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腾讯网推出天天快报上线,成立企鹅影业、腾讯影业、阅文集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出“互联网+公益”、“益行家运动捐步”上线、发起首个“99公益日”.2016年,QQ月活跃账户数达8.77亿,微信和WeChat合并、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达8.46亿,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网络平台历史捐款总额达15.46亿元,收购Supercell.2016年9月5日,腾讯股价达209.40港元。(不仅领先于阿里巴巴集团,也首度超过中国移动,力压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老牌国字头公司,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四、腾讯成长中的几个关键期
在我了解完腾讯这艘巨轮的历史后,我个人认为它有几个关键的“拐点”:
1.生长期:从1998年年底创业到1999年年底,腾讯公司总共完成了100万元的营业收入。但是,腾讯团队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苦战,主营业务搁浅,资金入不敷出,因“供血量”不足而奄奄一息。在这个时候,腾讯遇上了OICQ.2.生死期:1999年11月,腾讯公司账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公司包括马化腾在内所有人员月薪减半,只够填饱肚子。马化腾开价300万元,想把腾讯卖掉,而来谈的人最多出到60万元,没卖出去。熬到2000年4月和5月,腾讯得到了IDG和盈科先后注资投资,各持20%的股份。
3.逆转期:2000年到2005年,随着“移动梦网”业务的展开,腾讯的9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国移动。在2002年,腾讯年净利润就超过了1000万元。
4.增长期:2005年,腾讯模仿了韩国的产品推出了QQ空间,而QQ秀和QQ空间则是腾讯2003年以后获得自主盈利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
5.流油期:2008年,腾讯游戏的元年。在所有的产品里,腾讯最赚钱的是游戏。(在2016年腾讯公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中,腾讯的营收为350亿元人民币,其中170亿元来自游戏,占50%左右。)
6.失手期: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线,腾讯微博于2010年5月份上线,比新浪微博迟了整整8个月,已经晚了。
7.痛苦期:2010年年底到2011年初,腾讯遭受了非常大的压力。
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杂志发表了一篇《“狗日的”腾讯》,使得腾讯在最赚钱的时候遭遇了最大的一次舆论攻击,把腾讯推到了很危险的境地。
2010年9月,腾讯与360进行了一场白刃战(360首先发布了360隐私保护器,说QQ偷看你的隐私),被称为“3Q大战”,据说也是PC端的最后一仗。然而,这一仗使腾讯受到很大的教训,而360则是最大的获益者,第二年3月份360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后面有人总结说腾讯是“赢了官司,输了舆论”.8.主导期:2011年年初的时候,马化腾正处在职业生涯中最焦虑和凶险的时刻。因为3Q大战让他身心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产品信仰”,然而就在这一年的1月21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站台票”——“微信”在腾讯里诞生。从2011年到今天,它已然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的巨头。
五、总结
如果我们把腾讯想象成一个人的话,那么“腾讯”这个名字在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的脑海里是个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熟悉的名字。它和我们一样,有成长中的喜悦和成长中的痛苦,甚至也有差点被“抛弃”和“生命危险”的时候,但是,它总算在历史的巨浪淘沙中活了过来。
如果我们把腾讯比喻成一艘叫做“腾讯号”航空母舰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向舰长马化腾和这个团队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吗?我个人认为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1.模仿不可耻,创新方为荣。腾讯早期的产品几乎都是从模仿中不断革新和优化中成长的。
2.产品是第一,体验乃为先。马化腾就是产品设计的领导者和腾讯的首席体验官。
3.善破原规则,擅建新秩序。2011年的马化腾就开始学习这样的能力。
4.革新旧产品,开拓新边疆。QQ是一直是腾讯的主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QQ≈腾讯”,而且十几年来一直在革新中保持实力,而在失去“微博”后,却继续开拓,最终赢于“微信”.5.努力是根本,运气辅佐之。商业的成败,往往主要在于是否坚持和努力,在关键时刻捉住了运气的狐狸尾巴,最后逆袭成功。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爱人让我提前看到了吴晓波老师这本打造了5年的著作——《腾讯传》。
同时,我也感谢吴晓波老师让我们能较清晰地了解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书文化推广者 詹润演
2016年12月15日
腾讯传读后感
(二):中国互联网的霸主
题外话
自从3Q大战之后,我就很少上QQ和微信了,用了MSN,飞信,易信,来往,支付宝等,尽量躲开腾讯,我不想把我的朋友联系都绑在腾讯上,担心哪天狗日的又让我来一次艰难的选择,一直到现在。但是同学/朋友/同事都在用,无奈之下还是要用,既然离不开这狗日的,就看看它的传记吧。
再说一下我开始接触QQ,高中时,刚开始玩QQ,有多个5位的号码,可惜后来全都忘记密码或被人盗取了。今年一看市场标价,5位号的QQ一个能卖到几万块,那个后悔啊
正文
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腾讯的陪伴下,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成熟,一步一步走向互联网时代。吴晓波的《腾讯传》让我回想起了过去很多事情,又产生了很多新想法。
在路上找到自己定位
腾讯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马化腾等人是想做寻呼机相关的互联互通产业,公司成立后,才开始模仿ICQ出了OICQ.其实这样的案例绝不在少数,比如周杰伦在北大百年讲堂做的演讲里面说,他刚开始是给吴宗宪写歌,后来自己开始唱歌,当时以小天王出道,一夜间把《蜗牛》和《世界末日》唱红大江南北。不过一直到出了《东风破》,以及后面的《菊花台》和《千里之外》,他才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定位—中国风。
IBM更是如此,开始是帮助美国政府清点人口的做打孔机的,1940年代研发出巨型机器埃尼阿克,到1980年代的微机直到后来的以服务为核心(1990年代及以后)。
狭路相逢要敢于亮剑
有人说,腾讯只不过是赶上了这股互联网大潮才脱颖而出的。这话不对。同时期的好公司也很多,类似的公司也不少,无论是什么TICQ还是MSN,都没有最终坚持下去取得最终的胜利。腾讯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作战史,QQ跟MSN开战,3Q大战,QQ跟盛大开战,QQ跟网易开战,狭路相逢必须敢于亮剑。阿里又何尝不是呢?一直在跟Ebay易趣作战,直到最终的胜利。百度相对好受一些,谷歌自从被赶出国门,百度基本就是唯我独尊。不过话说回来,百度最大的敌人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君不见莆田系医院最近又重新归来!
所以,与其说是腾讯赶上互联网大潮,不如说腾讯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难的战役而发展到今天的。
小步快跑,不断试错,迅速迭代
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开发模式和产品模式),都是如此。后来的小米的打法如出一辙,MIUI(小米系统的界面)也是几乎每周都有新版本更新。这基本成了互联网时代成功的标配(必要条件)。这个特点再加上及时的对用户反馈的反馈(听取客户建议和意见,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中去),基本就齐了。
强大的内部竞争机制
到现在,我也没有太想明白,一个公司怎么能忍受像QQ和微信这样相似的软件的竞争。当然,首先我必须得承认,我对QQ和微信之间的定位差别认识还不够。其次,可能的原因是,腾讯真的强大到有足够的资本去提供如此多的资源让内部互相竞争,当然竞争的结果就是让公司更健壮。
正由于这个强大的基因,腾讯应该在未来10年内,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而使得公司的业绩昙花一现。
利润区和赢利点
刚又搜了2016年11月份腾讯的第三季度财报,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1)网络游戏收入181.66亿人民币(PC和手机端游戏);2)社交网络收入98.08亿(虚拟道具和会员订购等服务);3)广告收入74.49亿人民币(来自微信朋友圈、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广告);4)品牌展示广告30.81亿人民币(腾讯新闻);5)支付相关服务和云服务收入49.64亿。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端倪,目前中国互联网的主要盈利模式,主要来自游戏、广告、虚拟道具、支付提成等。这不仅仅是腾讯的核心利润区,更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盈利区,所以做免费,把市场做大,最终用广告挣钱,是中国市场活下去的不二法门。
最后,谁是腾讯的终结者?
历史上决定性的战役就只有有数的几战,比如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比如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决定腾讯命运的决定性战役目前看已经打完了。当然,马化腾也在问凯文凯利,将来腾讯的对手是谁,会在哪里?凯文凯利回答说,这是个价值上亿美金的问题。他说“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KK没说错,微软的软件终结了IBM的微机系统成为霸主,然后又易主给做搜索的谷歌;此后做社交网络的Facebook又称雄;做手机的苹果又王者归来。
套用《三体》的话来说,“干掉你,与你何干?”将来灭掉腾讯的,一定是斜刺里杀出来,以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甚至维度,迅速干掉腾讯。不要以为腾讯2万亿人民币(3千多亿美金)的市值就很无敌,曾经价值2000多亿美金的黑莓瞬间衰落,曾经价值2000亿欧元的诺基亚也迅速从华丽的太空滑落,摔得比谁都惨。不是你没有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没有做什么。
腾讯传读后感
(三):金庸封笔,晓波先生何为?
亦无欢
三日睡了三个地市,日照归乡时选了长途汽车的路径,穷是一说,主要是想借着晃晃悠悠的路途,一口气读完本书。
八个钟头读罢《腾讯传》,吴晓波先生作品,腾讯官方强调此为唯一官方授权认可。
此文题目把不相干的金庸大师和吴晓波先生硬生生扯在一起,意思应该也表达的明白,虽有辱没金庸大师之嫌,但我必须明确赘言,我不是在辱没金庸。
大师金庸于壮年毅然封笔,硬是让你寻不出下坡路,吴晓波先生功成名就畅销书等身也早,于今也是互联网知识变现翘楚,不过早年的书我不曾看过,唯此《腾讯传》一本,倒觉得小波先生封笔也不错。
泛善可陈也是读罢了,另待高贤佳作吧。
假如你对中国互联网感兴趣,也如我一般时常看热闹似的找些网上的只言片语读,那么此书七七八八事,你都是知道的,没什么新鲜。
还真是本絮絮叨叨的传,还真是带着撇不掉姑且从了的官方立场,吴晓波先生后记中云:每一次创作都是遗憾的艺术,那这次还真是好遗憾,好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创作的遗憾,第二个遗憾是没看到什么艺术的遗憾。
不死掉不好盖棺定论,人如是,如日中天的各种公司亦如是,给活的风生水起此刻浪在潮头的公司作传也的确是不容易。
巧了,书里刘胜义的话好像也正可以应对所有人面对这个任务的难,“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吴晓波先生肯定是个合适的人选,也是可能成功找到解决遗憾和困难办法的人,不过于我而言,貌似是失败了。
就像我觉得郭敬明先生的作品于我而言是狗屎一样,只针对作品,不针对人;当我个人认为郭敬明先生明明抄袭却死不认账,以对不起期待粉丝这个阿里不达的缘由为借口时,我觉得狗屎就是指他这个人,不是特指他的作品。
但这分的很清楚,不能乱,一码归一码,如果我嘲笑郭敬明的身高,那就是我狗屎了,但我没有。
所以我对吴晓波先生和腾讯公司都是满怀敬重的,但我仍然觉得《腾讯传》不好看,甚至不能算是本好书,当然内容再不新颖,再没有观点,这好歹是流水账一般的记录了众所周知但还是有些没上网不关心的人不知道的发展史,再差也比我的同乡大冰先生的书强。
如果说《腾讯传》是不好看,不符合高期待的书的话,那么郭敬明先生的书就是狗屎,而大冰先生的书连狗屎都不如,这与作者名气无关,与是否在畅销榜前十名无关,仅仅与作品有关。
但我必须承认,我还是划了21条笔记的,就死使用的腾讯家微信读书操作的,其中一半是互联网上大部分可循的小马哥马化腾公开的演讲内容,小部分同事的观点,吴晓波先生及其团队落笔就记了两处,其中一处就是上文中有关创作遗憾的艺术。
我不禁卑鄙的设想,假如腾讯是作为一家辉煌的深刻影响中国的互联网的死掉的公司,吴晓波先生署名的这本《腾讯传》可能大家熟络起来更欢快一些。
不然,还是默不作声的多,如我一般不知死的少,天天读大冰和郭敬明的本就不太识字,不埋怨它们不看正经东西。
第三篇:《腾讯传》读后感1500字
《腾讯传》读后感1500字
喜元
谷歌的佩奇说一款好的产品要像牙刷一样,用户天天用。就像Google搜索,成为了互联网的入口,人们每天都会用1-2次。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毫无疑问是微信。作为腾讯的用户,在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名为《腾讯传》的书,不由驻足,看到作者是吴晓波,立刻就买下。
《腾讯传》还有一个副标题——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罢此书,再看副标题,其含义遍更了然于心。
如下几点我感受颇深。
1.对产品的理解加强:
首先,我是一名初级工程师,在在研发产品,但是对产品的概念几乎为0。阅读本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马化腾对产品的理解。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
大师特落那教学生射箭,到了林子中,问一学生:看见鸟没有?答,看见。又问:看见树林和我没有?答:都看见了。又问另一个学生:看见鸟、树林和众人没有?答:我只看见鸟。
特落那令其射,中。
特落那说,那个只看见鸟的孩子是好学生。
从QQ上线的第一天起,马化腾就是那个“只看见了鸟的好学生”。那只鸟,遍是用户。
他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这过程发现问题就立刻解决,是所谓“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他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不同的声音和反馈。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腾讯的产品可以让用户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产品简单,上手快。QQ邮箱的胜利是来自于开发团队反复使用,添加了很多当时其他邮箱没有的功能,比如超大附件的上传以及发送到的标志等。
什么是一款好的产品?对于互联网公司,好的产品是注重用户体验的。一个牛逼的程序员的代码写的很牛逼,可是他的产品别人用起来麻烦,这就只剩下代码圈里装逼的资格了。对用户来说,产品要精致,要能打动用户,在某些需求上能满足用户,而装逼的不愿迭代的产品最终变成了古董。腾讯对用户体验的的管理非常严格,马化腾参与了很多产品的研发过程。
我的工作和互联网的工作有很大差异,更重要的是我的项目不是面对个人的,但同样是用用户需求的。就那对用户体验这点要求,我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所以我只是个初级工程师,离产品经理的距离差的很远。
2.对企业管理和扩张的理解:
2.1抄袭是罪吗?
腾讯是靠抄袭起家的,但抄袭并不可耻。纵观现在的企业,有多少能制造出创新的产品来?更多的还是“借鉴”,而互联网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大家都是抄来抄去,最重要的不是抄袭,而是活下来。事实证明,活下来才有可能继续,而腾讯确实在互联网泡沫破碎后,活了下来。
2.2代理还是研发?
网络游戏是腾讯赚钱重要的一个业务。在网络游戏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对韩国的枪战游戏CF代理中,腾讯提出参与研发,通过迎合中国人的喜好,使得这款游戏成为爆款。代理过程加快了腾讯网游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增加自己的游戏战略筹码。
2.3等待,并购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能成功,往往市场还来不及响应。而腾讯时刻跟踪市场,当发现“有利可图”时,立即克隆,依靠其用户基数,进行收场。早期,腾讯确实就是这个策略,随着刘炽平的加入,腾讯开启了并购和入股之旅,依靠其资本进行扩张,而不是辛苦的抄袭。
3.对互联网的担忧:
马化腾说他最担心的就是不懂孩子了。
吴军加盟腾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人向他说:如果这些孩子们不在网吧里打游戏,那就会去街上闹事。
MJ课上说他不会投资腾讯,因为他不想让孩子们沉迷在游戏中。
马化腾性格内向,在推出QQ秀的时候,他为自己的QQ形象穿了牛仔裤,佩戴了墨镜。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不可能这样。可以说,腾讯的成功,离不开对人在情感上的诱惑。这种诱惑包括角色扮演、虚拟形象阶级、网络游戏等。人们离不开微信,也都知道不该在微信上有太多的时间。性格同样内向的张小龙开发的微信,更加满足人们对个人情感的需求,因此马化腾手拿微信,于2011年就断言,微博之战已经结束了。
还记得3Q大战吗?腾讯虽然赢得了官司,但是输了舆论,民众对腾讯越来越有看法。而腾讯正在转型,正在变的开放。
技术从来都是中性的,但用它的人不是。腾讯对用户情感的把玩确实让其盈利,这是商业的本质,而商业的世界里从来都是残酷的。未来是娱乐至死的,人们更喜欢开化还是更喜欢蒙昧呐?这涉及到少数人和多数人吧。
第四篇:《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腾讯传》读后感2000字
看《腾讯传》是源于一个朋友在群里推荐听喜马拉雅FM里《腾讯传》,是一位女士读的,下载了前面的几十篇,在地铁上听了一下,顿时觉得值得一读。因为我看阿里的文章和书都比较多,但对于企鹅而言,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两个月飞机上的时间都交代给了《腾讯传》,在看完了本书之后,仿佛和腾讯一起度过了外人看不清,但内部波澜起伏的十八年。回首翻阅,作为书签的15张登机牌所标记之处都是经典,忍不住赞叹吴晓波同学的精彩文笔。
一个杰出的财经专家写了一家伟大公司的传记,这就是《腾讯传》。
我对腾讯的了解始于QQ(估计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和MSN同时间知道的,当时做房地产营销的我主要用MSN当办公软件,QQ是作为传文件(尤其是广告公司的设计稿)的专项工具,当时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离线传输文件。
再后来对腾讯有较深的接触就是微信了,2015年10月开始,从房地产公司进入到创业公司,一下就被微信包围了,微信好友在3个月内,从200人到3000人,微信群也是从不到百个直接涨到数千个,好像直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所有信息量中的90%来自微信,不分时间段的快速响应还是通过微信,原来的社交软件怎么一下就成为了工作软件?半天不看,就有2000+条的微信未读,读微信的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2点,枕边、马桶上全是被微信占据了,完全变成了被微信推着工作了,同时又是用微信推着别人工作。
用微信体会的沉浸不正是和引起广泛争议的“英雄联盟”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吗?这两款产品都是深深的反映了小马站长对互联网的理解:服务和用户驱动。客户沉浸其中而自不知,就是因为产品满足了你的所有需求,不仅是表面需求,还有深层的潜在需求。
略去小马站长的童年,技术擅长的马化腾在1993年开发出第一个产品——一款炒股软件(图形化界面的股票行情分析系统),买了5万元。这是小马站长的第一次大笔收入。
直到1998年的11月11日,腾讯公司成立(突然觉得淘宝力推的“双十一购物节”和这个日子这么的巧合,看来好日子都是注定的)。一直到一年之后,他们造出了“一只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才算找到了一条与时间、与金钱赛跑的道路。
饿死鬼投胎的小企鹅越来越大,到2001年,已经吃下了近1亿的用户,而且还在保持着每月吃下100万以上的新用户的速度,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服务器和各种设备,腾讯也在这个时间段知道了VC的存在,并且幸运的获得了资本投资(正如一位咨询高人所言的:创始人的好运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生存和发展。
一只企鹅成就了腾讯,但腾讯养企鹅的过程绝对是艰辛的,给企鹅吃鱼很容易,但想让企鹅成为鸬鹚为你捕鱼,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不过,小马站长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不仅让企鹅为腾讯捕鱼,还给腾讯生出小企鹅,还让企鹅表演赚门票,与企鹅合影收费,看企鹅睡觉直播打赏等等。
QQ又生的小企鹅,这就是微信,这只小企鹅的诞生和成长让腾讯在移动的时代获得了站票,就是靠这只小企鹅,腾讯在移动时代领先了阿里半个身位,也让我和全体国民一样,视力下降了不少。
在《腾讯传》中的精髓绝对是前言,其中总结了“马化腾的七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内部赛马机制、试错迭代策略、生态养成模式、资本整合能力、专注创业初心。
对比阿里的模式,就会发现在互联网大佬们基本趋同的发展逻辑中的细微区别:腾讯是将产品放到第一位的,而阿里是将客户放到第一位的。这个细微的区别也就造就了两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不同,阿里是让客户定义逻辑的,它更多的关注底层技术,让客户有更多的发挥;而腾讯将产品做到极致,让客户只有想不到,没有玩不到。
腾讯成为了互联网的领军公司,成为了BAT中的T,市值也一直比阿里高,但他真正成为一家受尊敬的公司,还是经历了3Q大战之后的战略开放。
3Q之战是腾讯的第二次战役,第一次是和MSN的大战,凭借着对中国客户的了解和快速迭代(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试错迭代策略),腾讯完胜MSN,还将MSN团队中的能人收到麾下,可谓以弱胜强、大获全胜。而3Q大战,却是弱小的360采取了偷袭的策略,用虚张声势的媒体舆论挑起了事端,再用如影随形的技术力量抢占客户,一下把封闭的腾讯打的措手不及。神秘的腾讯因为不够透明而被客户猜疑,这动了腾讯的根基!
3Q大战让腾讯感受到了危机,虽然这一战,真正纸面上的物资损失不大,但是对腾讯的冲击深入骨髓,小马哥的复盘找到了开放的钥匙,随后全国范围内的十场神仙会,72位互联网专家与会,既帮助腾讯更清楚的看明白自己,也是把腾讯向社会公开的过程,马化腾也从产品经理转变为企业家,站在了聚光灯下。阿里的马云老师也不再孤独的一个人为互联网思维呐喊了。
资本和流量成为了腾讯的核心竞争力,于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因投资人被分成了三个群体:腾讯系、阿里系、其他。凡是成为腾讯系一员的公司,都像阿里系的企业一样,有着使用巨大流量的优先权,这就给了入系企业巨大的市场机会,加快了入系企业的成长,加大了入系企业的成功概率。
也正是因为腾讯和阿里的存在,中国的互联网业才在世界互联网经济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
2007年,吴晓波出版了阿里巴巴的第一本官方传记《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9年后,《腾讯传:幸存者、挑战者、领跑者》也在吴晓波的笔下诞生!
借用腾讯一位高管的话:“互联网公司的人都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眼睛从来只盯着未来。”
希望吴晓波有更好的传记,更是希望中国再出现几个值得吴晓波用心书写的企业!
第五篇:《腾讯传》读后感
读《腾讯传》有感
新年新气象 新年即将来到,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只有利用这假期的时间多读读书来平复我激动的心,首先感谢我们公司廖董事长,向我们推荐了《腾讯传》这本书,它向我们讲述腾讯的核心团队和人才策略的方式,通过阅读《腾讯传》这本书可以积累横向的经验,避免类似的错误和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读企业史是大有利益的。腾讯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领跑者,本身的发展过程涵盖了一个典型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进化历程。昨天一下午,今天一整天,这本书算是完完整整的读完了,读完了让我有种不想立马转入下一本书而是停下来思考,感触自己的领悟与见解,一气读完,很是精彩,而又有些意犹未尽,总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不太好评价,只能说:这是一本互联网行业必读的企业史。而我作为国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后端大家庭的一员,每一天都必须接触互联网,每一笔账目都要经过电脑系统,这让我们更近地去接触到了互联网。我觉得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腾讯传》这本书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读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首先,没想到吴晓波把一部企业创业史写的这么栩栩如生,非常的生动,虽然看到的是文字,在我内心却呈现出一幅幅画面,给我的感觉十分震撼,必须先给作者点赞。通过《腾讯传》使我了解到了一些互联网方面的事情,比如QQ的诞生,新浪、网易、雅虎、搜狐、联通、移动、上市、股票,这些零零散散的东西,似乎跟他们又熟悉了一些。看完这本书,作为互联网里的一小部分,以后在谈到这些互联网大佬,鼻祖们,我也算是听过的,尤其是小马哥(马化腾),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他的创业之路也充满了艰辛,尤其是互联网这个充满变数的行业,直到今天,小马哥都不敢大意,因为明天也许就有另外一个牛人将你颠覆。我们普通人大多数都是后知后觉的,星星之火的时候,我们都不以为然,总是要等到熊熊燃烧的烈火之时,才会注意那么几下。注意了也就是注意下吧,比别人懂一点点,没有技术,没有朋友,没有资金,一句话没有资源,想想就是想想了,不过今天的局面都是昨天的选择造就的,所以未来自己想要什么的工作,生活,今天就应该好好选择了。再说说人生吧,我觉得小马哥创造了腾讯,很了不起,可是他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也不知晓,我只是知道直到今天他都不敢掉以轻心,他每天也跟我们一样要吃饭、睡觉、上厕所、还要思考,每个人每天基本都要做这些事情,可是人与人为什么就那么不同呢?或许因为他是幸运的宠儿,早早的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目标,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或许不是为钱,但却赚到了很多钱,也许真正让他开心的当然有钱带给他的充裕的物质享受,更多的可能是挑战自己那种精神满足。
想尽快多读点书,读完一本书就觉得对这个世界又多知道了一点点。读懂世界,做真实的自己。所以,在春节假期的时候感谢廖董事长给我们推荐《腾讯传》这本书,一方面让我补充下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我了解了团队的核心和人才的重要性,随着对《腾讯传》的深入,后来自己觉得对《腾讯传》这本书爱的水深火热,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带给我的是因为我的热爱而让我感到快乐的。不管怎样,互联网现在算是趋势,而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有些人说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容易成功,又有人说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可以提升自己,一切或许只能看缘分,凭感觉了,我只能做我能做的,在我的智商情商范围内,该补补,该学学。相信那句话:只要好好努力,一切都会安排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