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家河》读后感:做坚守初心努力前行的民建人
《梁家河》读后感:做坚守初心 努力前行的民建人
最近,我静下心来翻开新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整整一周,捧着这本沉甸甸的 “宝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不知不觉已将165页的书读完。第一感觉就是《梁家河》这本书写得真实,让人备受感动,同时,也给予我更多激励,好几处,读着读着禁不住流下眼泪……《梁家河》一书扉页上总书记那句话让我顿悟,——“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呀,梁家河这个曾经荒凉偏僻的小山沟走出了一代伟人,孕育了一个思想,见证了一个时代。
从梁家河走出的习近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黄土地的儿子”,感受到了他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炽热的爱民、为民情怀;更激励我们每一个人重新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再出发!
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确立的重要七年。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收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当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让我最受启迪的是,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这其中的过程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但习近平就是凭着对群众的感情,一心一意为大家,让梁家河的人民过上了一天比一天好的日子。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今天我学习了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作为一名民建会员,必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想基础上,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准确反映群众的所呼、所盼,提出具有代表性、宏观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发挥各自的专长,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奉献社会,在推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中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挥洒了七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年轻时的习总书记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是天阴雨湿,不管身处何等逆境都没有磨灭自己的求知欲望,没有停止读书学习。一直追求真理的信念让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生存毁灭之间寻找到了实现理想抱负、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金钥匙”。习总书记插队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热爱读书,手边离不开书。谈论具体问题时引用典故和案例,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这使我认识到,读书、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我以后要多读原著、多读经典,并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这就需要我们时刻铭记习总书记的告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民建的各种文献、会章、会史,向老一辈民建人学习,坚守初心 努力前行,以一个标准、称职、合格的民建会员要求自己,尽职履职,积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认真做好建言献策的工作。同时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在民建市委会领导下,发挥民建会员的作用力、影响力,展示民建会员的良好形象,做一名坚守初心 努力前行的民建人。
作者:耀州区卫计局干部 权慧芳
第二篇:梁家河读后感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为民造福的急切之心、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实现中国梦,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习惯,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不怕苦,不怕累,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他深夜在窑洞里读书求知,给支青树立了爱学习的模范,给农村激进的青年带来了希望,他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习总书记坚定的理想和为民奉献的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在陕北贫瘠的梁家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而得出的真理。在他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最重要是学以致用,做好学习的带头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待群众要有“责任心”。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的教师要将生命的温度注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心疲惫、坚持不住、丧失信心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切实把习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的足迹,来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来比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的工作忙,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现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
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样的条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心系学生,心中有国家有民族,更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在有限的时间里,奉献我们的青春。
第三篇:学习梁家河读后感
学习《梁家河故事》心得体会
近期,我们单位组织大家观看了《梁家河故事》主题片,感触颇深,默然间加深了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片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片中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其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我苦干实干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一名普通职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习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王凯
2017年10月22日
第四篇:学习"梁家河精神"做有初心、有信仰、有担当的共产党员
学习“梁家河精神”做有初心、有信仰、有担当的共产党员
佛坪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邓存本
梁家河,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贫困而偏远的小山村,因为总书记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七年而成为“梁家河故事”的发祥地。从此以后,这里便成为习总书记魂牵梦绕的地方,无论在地方党政机构任职还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与梁家河保持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梁家河故事也成为他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个窗口。
习近平七年的梁家河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成就了一代人风雨同舟、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也将成为我们财政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精神动力。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直到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掌舵人。
当前,全国各地正迅速掀起纪实文学《梁家河》学习热潮,认真领悟《梁家河》的丰富内涵,用好总书记留在梁家河的宝贵财富,深刻体悟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不断从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获得教益,从《梁家河》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境界。我们要把学习梁家河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机结合,把梁家河精神发扬光大,落地生根。
学习梁家河精神,最重要的是学习总书记永葆本色、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
“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融为一体,一块苦、一块干,这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充分信任,也完成了自己的“升华和净化”.习近平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些年来,梁家河的乡亲也一直记得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的“好后生”.可以说梁家河就是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萌芽的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和立足点。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本质的特征之一。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经历形象地说明了“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也深刻的教育我们作为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心里装着老百姓,留住身上的泥土味”,只有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恪守政治规矩,才能在政治上忠贞不渝、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
学习梁家河精神,最根本的是学习总书记心系群众、为百姓谋福祉的求实精神。
梁家河对青年习近平来说意义非凡,在这里他逐步加深了什么是群众、怎样依靠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谋福利的认识,从而坚持不懈地给当地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一步步赢得了乡亲们的拥护。我们财政干部说到底干的也是群众工作、是为民理财的工作,因此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富素养,深入领会总书记“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坚持面向基层,强化资金管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发挥好财政资金的保障作用。
学习梁家河精神,最关键的是学习总书记攻坚克难、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插队七年,青年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以铁一般的担当带领赵家河乡亲们治理神车沟,在梁家河力排众议,带领大家打出第一座水坠坝,建造第一座沼气池……在习近平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他说“后来遇到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学习《梁家河》,我们要从中汲取总书记直面困难、百折不挠、敢闯敢干的进取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要以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精神,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的作风,理直气壮地带头学习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与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作斗争,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
学习梁家河精神,最基本的是学习总书记好学爱学、重视文化的尚文精神。
在梁家河青年习近平在注重抓生产的同时,不忘加强文化建设。在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时,他办夜校,教社员识字。在梁家河办铁业社、缝纫社的同时不忘办扫盲班。青年习近平这种重学、爱学、尚学的精神文化力量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人们。“在梁家河,许多人就是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看书”“形成了一个爱读书的小气候”.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根与魂”,滋养着一个地方的“精气神”,也深刻影响着当地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发展后劲。我们一定要传承优秀文化,学好用好梁家河精神,大兴学习之风,筑牢思想之基,补好精神之钙。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当前,我县脱贫摘帽干部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集中精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重大的政治责任,也是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成效的检验,更是佛坪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出主意、想办法、多渠道,扶贫扶志,增添内生动力,既要统筹整合使用好各类涉农扶贫资金,彰显资金扶持的效能,又要帮助龙草坪村的贫困户尽快脱贫、稳定致富、实现小康。我们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财政人应有的贡献,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
第五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做无愧于时代的第一书记[推荐]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做无愧于时代的第一书记
文丨孙鹏
我是来自耀州区照金镇北梁村的第一书记。
1933年8月,著名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陈家坡会议就在那里召开。
第一次到梁家河,是去年5月,我有幸参加全省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星期,亲身感受了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的生动场景。近日,认真研读纪实文学《梁家河》,心灵深处再次受到了撞击。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读完《梁家河》,我有以下深切体会:
第一初心是共产党人的魂。
总书记由一名15岁的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再到党的总书记,几十年来,职务在变,环境在变,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学习梁家河大学问,我们就要守住初心之魂,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初心之志,扎根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别样的人生。
第二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
7年间,总书记同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五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的坚定信念。正如他说的: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身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扎根群众之中,以群众为师,以群众为镜,以群众为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
第三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本。
修淤地坝、挖水井、建沼气池,办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总书记坚持实干就是解决办法。7年知青岁月,使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培养出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当干部,就是要坚持实干为本、干字当头,在实干中历练人生,在实干中体现价值,在实干中为民造福。
对标总书记7年成长历程,作为一名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在照金精神的激励下,我要做到三个方面,那就是:人到心到智到,用心用情用力,苦干实干巧干。
1坚持人到心到智到。
这是去年3月,我到北梁村担任第一书记时的郑重承诺。一年多来,我怀揣承诺,不放空炮,抓班子带队伍,聚焦脱贫攻坚,统筹四支队伍,狠抓任务落实,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2017年,分别接受了2次市际间交叉检查和1次第三方评估,全面完成了北梁村15件大事实事和36户145人的脱贫任务。
2坚持用心用情用力。
群众的困难就是工作任务,就是驻村工作的重点。当第一书记,必须把所有的心思用在驻村工作中,带着大家干,做给大家看,全心全意,推动落实;当第一书记,必须把真情的目光投向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的疙瘩,打开心灵的窗户,树立生活的信心。在北梁村,我帮助遭遇车祸截肢的贫困户申请省假肢中心上门安装假肢,给无法行走的残疾户联系申请变更残疾等级,带着双目几乎失明、放弃治疗的贫困户到医院看眼睛……一件件具体困难的解决落实,群众热泪盈眶的感激之情,让我深感价值所在,驻村工作的意义所在;当第一书记,必须把力量凝聚到解决问题上,突出重点难点,穷尽办法,办成为止。
3坚持苦干实干巧干。
我将继续坚持“123”工作思路,即坚持红色党建一个引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两个作用,突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陈家坡景区建设三个重点,牢牢把握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壮大脱贫产业,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让老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第一书记的路上,我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