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

时间:2019-05-15 16:3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

第一篇: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

题君山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雍陶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翻译

八百里洞庭风平浪静,君山的侧影深深地映在水中, 彷佛看不见那碧绿的湖水,只有青翠的山色显得更加鲜明, 我忽然想起住在君山的湘君姐妹,这里莫非是这些仙女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画眉的青黛,正放在明亮的镜中央。

赏析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简介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工于词赋。少年时家境贫寒,遭遇蜀中**后,四处漂泊,曾作诗:“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834年(大和八年)中进士,852年(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他的诗作被当时的很多名家称赞,但由于恃才傲物,他也受到不少人的疏远。雍陶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互娱乐,居住在长安城中。后出任简州刺史,写下名作《题情尽桥》,一时广为流传。晚年闲居庐山养病,过着隔绝尘世的隐居生活。有《唐志集》五卷传世。

第二篇:题君山雍陶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8.首二句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8.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1分。或:开篇描摹了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第一句“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沉沉”,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的凝重。第二句写不见碧绿的湖水,只能看见那对比鲜明的深翠山影(4分)。(注意第一处解答,可能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所以给了“或”的答法,应给分。)

9.“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分别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2分)。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第三篇:雍陶《题情尽桥》译文及原文赏析

雍陶《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注释

(1)从来:向来。

(2)尽:完。

(3)何:什么。

(4)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5)离恨:离愁别恨。

参考译文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参考译文二

从来只有难尽的情意,哪有送行至此即情尽的道理。这座桥从今以后改名为折柳桥,送行至此折柳相送,让条条柳枝,带着离愁别恨,与远行人一道到那遥远的地方去吧!

赏析

《题情尽桥》是雍陶在出任简州刺史时所写的七言绝句,是送别友人时有感而发的诗篇。854年,雍陶出任简州刺史。简州城外,有一座情尽桥,是人们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个春天,雍陶送客来到情尽桥不解其名,询问左右,左右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故桥名情尽。他结合自己送别的感受和历来折柳送别的风俗,建议改为折柳桥。并写了这首诗送给朋友,抒发了对朋友离别的留恋不舍之情。全诗用真切朴实的语言突出了一个“情”字,让读者心为情动,产生共鸣。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第四篇:陶者原文及赏析

陶者原文及赏析

原文: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译文

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注释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沾:同“沾”。

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赏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虽不如“寸”字尖新,但也写出了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形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在梅尧臣以前,唐代人已经写了大量反映社会不平等的.诗,大都写耕织的农民,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诗在写作上,打破了绝句声律的格局限制,句法散文化,近似古代的风谣,这正是梅诗古朴淡泊的特色。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张俞,作了一首《蚕妇》诗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主题与梅诗相同,不知是否受到过梅诗的启发。近代有很多风谣,往往通过对比显示不合理,则受梅诗影响是很明显的。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第五篇:雍裕之《农家望晴》原文及赏析

原文: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赏析:

正当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农谚。提起这样的农谚,显然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自然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近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尤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此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人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想到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人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此诗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绝体小,意象须集中,须使人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读者却不难感到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就在不言之中。

下载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雍陶《题君山》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者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5篇)

    陶者原文翻译及赏析陶者原文翻译及赏析1 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译文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有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原文:【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陌上桑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

    声声慢原文及赏析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

    原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

    渔家傲原文及赏析

    渔家傲周邦彦灰暖香融销永昼,葡萄架上春藤秀。曲角栏干群雀斗。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如著酒。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赏析:这是一首......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其古诗词全文如下: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鉴赏】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译文及注释译文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