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摇啊摇》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方面:
2011年3月28日我执教了《摇啊摇》一课,这是一节的音乐活动课,我和班主任老师交流后打算针对插入家长反映比较多的孩子在家睡觉很晚问题的教育,让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能尽快入睡,做个乖宝宝!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我对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有了以下定位:
1.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
2.愿意模仿成人,随着音乐节拍做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3.知道睡觉是不能大声说话,影响别人。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哄娃娃睡觉,幼儿模仿老师哄娃娃睡觉,学唱儿歌《摇啊摇》,活动延伸五个环节,相对来说这五个环节还算比较完整。
二、教学过程方面
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给小朋友展示娃娃,提出问题哄娃娃睡觉,充分发挥小朋友的想象力哄娃娃睡觉。让小朋友自己当妈妈,用自己想的办法来哄娃娃睡觉。老师哄自己的娃娃睡觉,轻轻拍打娃娃,抱在怀里,是娃娃来回摇啊摇,嘴里唱儿歌《摇啊摇》。鼓励小朋友模仿老师动作来哄娃娃睡觉,感受当妈妈的感觉。哄娃娃睡着后,告诉幼儿午睡时不能说话,这样会吵醒小朋友,打扰别人休息。幼儿和老师学唱歌曲《摇啊摇》,先学习歌词,再唱!最后进行延伸活动,讲有的小朋友在家睡觉很晚告诉小朋友,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怎么解决!让爸爸妈妈唱《摇啊摇》小朋友就要尽快睡着!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经过这节课,我感觉教学目标完成了,只是本人不擅长钢琴,没发给小朋友伴奏,要是能在小朋友学会儿歌后个小朋友伴奏,让小朋友跟着钢琴伴奏唱,而不是磁带唱估计效果会更好!所以我最近也是一直在学习钢琴!但总体感觉是这节课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感觉让孩子自己探索的几个环节,自己设计的还是很好的!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我在那里只做了稍稍提醒。
三、教学策略方面
对于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最大的不足还是时间的掌握上经验不足,有些地方还是很赶,没有让孩子尽兴的感觉,缺乏对整节课整体的把握,把一节课分离的支离破碎,虽然从教案上看,还不是很破碎,但上课时,有些地方是前后矛盾的,例如有一处,娃娃睡着了,老师展示自己怎样哄娃娃睡觉,这个时候又让孩子模仿老师,感觉情景被打乱了!以后应该注意这些小地方的差错!
整节课给自己探索的时间虽然有一些了,但是探索时对于孩子方向的把握还是不到位,孩子很容易就偏离老师的目标,这就说明我有时候提问还是不够准确,以后还是要钻研教学术语的使用!
第二篇:《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教学反思1
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的关键。我的这节音乐课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在学唱歌曲旋律的过程中,我利用歌曲写作与中国汉字四声调相结合的特点,来教歌曲旋律及解决教学难点。用直观教学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其求知欲。
但这节课中,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不高,对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感受不深,唱歌几乎没有感情,更不用说用歌声去表达歌曲情感了。学生累,老师也累。
怎样改变这样的课堂呢?课下我不断反思着,我认为,在上小学生的音乐课时,不能高估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还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上,通过实实在在事和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应该试着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学来代替枯燥的抽象教学,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轻松快乐的和互动游戏放在教学中,来适应小学生的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更轻松的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快乐地表演音乐,实现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快乐。
1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
音乐学科有其学科本位的存在,人们常说音乐课姓“音”,在民族文化教育中,亦不能脱离其课程本质来实施或研究。不能把音乐课的教学方法直接设定为“为教民族文化而教”的误区,特别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中,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及适量的方法,使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起到“春雨润无声”的效能。我们常说,德育无痕,那么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更应该是踏雪无痕的,音乐课的本位是音乐,用音乐说话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节课中,没有设计介绍相关的上海乡土文化背景,而是通过玩玩弄堂游戏,唱唱上海川沙民歌,听听路边童谣,使学生内化地体验,感受上海地区特有的与童谣相结合的音乐文化。“渗透”是本节课的关键和隐线。
2歌唱教学的方法是否应该是复杂的?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常常想通过多元的方法,来思考——实施教学,然而,本节课中执教者运用了一些常用的课堂歌唱教学方法:如:用口风琴吹奏旋律,师生对唱等,可能简单的方法就是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教师应注重歌唱教学中音乐旋律的美感,音准及节奏,歌唱方法的正确性。本课中,执教者特别设计了歌唱游戏这一环节,通常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歌唱教学完成后,学生往往不能边作动作进行形体表演,边唱好歌曲。运用 “小耳朵精灵”的教具,教师力求在这一难点上有所突破,以调动学生在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激发主动性。当然,并非所有的歌曲教学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经过实践,该方法较适用于低年级唱游教材的歌曲教学。
3学生音乐听赏的定位和“度”应该如何把握。
每个学生都是个别的、独特的个体,他们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因为任何一种音乐体验,不管是演奏、作曲、即兴表演还是听赏,都是一个特殊个体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在本课的的教学中,体会到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听赏要求,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赏习惯,着重体验、感受为主,还不能达到一个鉴赏的程度。因此,本课的听赏环节上层次设计得较浅易,其中包括让学生边做游戏边听新授歌曲的主旋律。路边童谣的欣赏也没有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静静的聆听,要求学生唱唱其中会唱的童谣。
一.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课后,我非常激动,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意美以感耳,行美以感目。”在这堂课中,我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进入歌曲的旋律中,感受乐曲摇成的音乐特点(模仿摇船的样子),感受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乐曲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孩子们的情感经历了一场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在情感的碰撞中开启了智慧,发展了想象力。
二 、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
教师不仅是教者,而且是学生可亲、可敬和值得信赖的朋友,要走进学生心里,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首先开课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通过师生问好,师生摇船进入一个美丽的城市,将音乐与游戏进行有效地整合,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有可以将即将学习的知识,灵活巧妙的进行过渡,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相互激发、共同感受的目的。
(二)巧妙利用肢体语言解决知识点(合理结合视觉图象)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僵硬、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鲜活的真情得以交流,把枯燥的音符转化为情感和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形象。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学生 易唱。一节课完成这首歌曲应该足以,可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第一课两首欣赏曲目《童年的回忆》、《我们多麽幸福》,两首歌曲《摇啊摇》、《小酒窝》,如果按照教学计划 进行教学,第一课只有保证两课时完成,才能在期末顺利讲完全册!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 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唱会,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再有,学生对歌曲的感觉只是刚刚萌发,然后就下课了!第一个班级如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有感觉!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让最开始在课本出现的小动物“兔子”作为《摇啊摇》的代言人。首先,歌词的读法有了两种变化。如何控制这种变化,由扮装小兔子的老师来掌握。先在歌词上做文章,让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小兔子说:“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小兔子朗诵一遍歌词。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有的学生的朗读一定不会有耐心,像哄笑孩子一样!要么只会大声齐读不加感情!这时候小兔子说:“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轻。”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的声音一定按照小兔子的要求,声音轻而弱。小兔子听后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第二次的要求同学们还能更好做到。小兔子第三次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其次,学习歌曲。他们急切盼望老师打开音乐让他们快点欣赏,然后跟唱。我注意观察到学生聆听非常认真,不仅仅歌词有了三次熟悉,由于旋律优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再次,进行简单表演。当学生们达到了小兔子全部要求,他们开心极了。小兔子也表扬大家唱的好听,像她的外婆。这个时候小兔子为难了,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有的学生眼神紧紧盯着老师,特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了?这个时候小兔子还在控制着全班同学的思维,他又开始说了,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身体还有小尾巴!可惜可惜啊,再也看不到了!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小兔子刚才的一番话模仿了。同学们当然说没问题!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小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总是最开心快乐的,但是场面往往也会难以控制,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寻找到一种可以控制游戏时场面的方法,这样在以后的游戏中也就不用担心了,让学生多做做游戏,让学生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
《摇啊摇》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它儿歌朗读的方式,因此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放在指导学生用清晰、标准的上海方言歌唱。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歌曲的学唱我根据二期课改“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理念来设计:
1、歌曲听赏,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2、律动体验,大胆地表现音乐赋予的想象;
3、儿歌朗读,指导学生用正确方言读词;
4、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和课堂上灵活的'施教,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上海的孩子已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也不会玩父母们曾玩过的一些弄堂游戏,在他们眼里、心中只认识现代化的大上海。因此在歌曲《摇啊摇》的学唱之后,我向学生们推荐欣赏了几首上海传统的弄堂童谣,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玩一玩现在流行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童谣游戏,引导学生喜爱上海地方音乐,扩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这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像这样的歌曲,一节课完成应该足以。可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第一课两首欣赏曲目《童年的回忆》《我们多麽幸福》,两首歌曲《摇啊摇》《小酒窝》,如果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第一课只有保证两课时完成,才能在期末顺利讲完全册!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唱会,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再有,学生对歌曲的感觉只是刚刚萌发,然后就下课了!第一个班级如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有感觉!
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同学们很容易思维定势,唱了上行的旋律后就再也下不来导致2句歌词唱同一个旋律。为此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很容易就克服了这个毛病。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小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总是最开心快乐的,但是场面往往也会难以控制,怎样寻找到一种可以控制游戏时场面的方法,这样在以后的游戏中也就不用担心了,也可以多给学生
做做游戏。
一、整合依据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上海的孩子已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不知道石库门,也不会玩父母曾玩过的一些弄堂游戏,在他们眼里只认识现代化的大上海;再加上来自四面八方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他们对上海的了解更是陌生。本单元就只唱一首沪语歌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对于外地小朋友学来说唱也有些困难,二年级第三单元有许多沪语童谣、游戏、和歌曲,把这一部分内容提前到一年级上,从上海的弄堂游戏、儿歌着手,为教学沪语歌曲《摇啊摇》作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要教授的新歌《摇啊摇》是一首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摇篮曲》,用上海方言演唱。《摇呀摇》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以“快乐”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轻松与快乐。这首歌曲是孩子熟悉的、摇篮曲题材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安静、富有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
1、读读上海童谣,玩玩上海弄堂游戏 2、学唱沪语歌曲《摇啊摇》 3、拓展欣赏 三、教学过程
四、课后反思
《摇啊摇》是一首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摇篮曲》,用上海方言演唱。“酱油蘸鸡红烧狮子头”“猜冬里猜乒令乓浪猜”这些熟悉的歌谣曾伴随上海人走过美好的童年岁月。亲切的乡音、充满情趣的话语让每个上海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高高的石库门、长长的弄堂以及弄堂前那群嬉戏的儿童,童谣声中做着熟悉的游戏,然而这一切对于高楼中长大的新一代上海儿童都是陌生的。为了让他们真正了解上海童谣和弄堂游戏,就必须让他们亲身体验这些乡土文化的魅力。
本节课要教授的新歌《摇啊摇》是一首用沪语演唱的歌曲。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地用上海方言唱好这首歌,我抓住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先从上海的弄堂游戏着手,课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上海的童谣和弄堂游戏,在课堂中先以老师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童谣、玩玩上海的弄堂游戏为切入口,让学生感受不同情绪的童谣风格,其中把二年级第三单元有许多沪语童谣:《侬姓啥》、《卖糖粥》;游戏《炒黄豆》、《金锁银锁格拉拉一锁》;和歌曲《猜冬猜》等内容提前到这一节课,学说上海、学做上海弄堂游戏话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进入沪语歌曲的教学,这样小朋友们学起来更加自然有效,最后又加入了欣赏小荧星小演员表演的舞蹈《路边童谣》, 欣赏歌曲《过江》,这些也是上海童谣。设计在课堂最后部分,自然地拓宽了学生音乐表现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另外,由学唱老上海童谣到学念新上海童谣,凸现了现代气息,又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特有的辅德功能。从而激发本地小朋友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外地小朋友更喜欢上海。
《摇啊摇》教学反思2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学生易唱。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会唱,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第一个班级按照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
有感觉。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
首先,在歌词的读法有了两种变化。如何控制这种变化,由老师来掌握。先在歌词上做文章,老师讲述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我说:“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我朗诵一遍歌词。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有的学生的朗读一定不会有耐心,像哄笑孩子一样,要么只会大声齐读不加感情。这时候我说:“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轻很弱。”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声音轻而弱。我听了后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第二次又读了一遍,同学们按我的要求做到了。我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
其次,学习歌曲。学生急切盼望老师打开音乐让他们快点欣赏,然后跟唱。我注意观察到学生聆听非常认真,不仅仅歌词有了三次熟悉,由于旋律优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当学生达到了老师的全部要求,他们也开心极了。老师也表扬大家唱的好听,像她的外婆。这个时候我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有的学生眼神紧紧盯着老师,特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了?我又开始说了,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和身体。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我说的一边唱一边表演了。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摇啊摇》教学反思3
《摇啊摇》选自园本课程《摇啊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在学校里老师和幼儿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现在在大部分家庭中,爸爸妈妈也会用普通话与幼儿进行交流,幼儿对于七都话的感知大多来自于爷爷奶奶辈。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对于普通话尤为熟悉,对于七都家乡话却越来越不熟悉了,我们开展园本课程《摇啊摇》,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深深感悟。
1.优势之处:通过学习童谣,感知七都特色。
本次语言活动是通过学习七都话的童谣,来体验与外婆的亲情,感知自己的家乡语言特色——七都话。在活动导入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用七都话来说一说“外婆”,再通过外婆图片,提问你平时是怎么去外婆家的,引出童谣。小朋友们听了童谣之后十分感兴趣,已经开始在下面模仿起来了。
在儿歌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幼儿理解童谣,对于儿歌中的“朵朵糕”和“发火跳”,我进行了重点解释。我用“双手托起幼儿”的动作直观地引导幼儿理解“朵朵糕”就是“举高高”;用“鱼跳起来”的图片来引导幼儿理解“发火跳”。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我先引导幼儿自己用手做桨,边摇船边唱童谣去外婆桥;再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手拉手、前后摇,摇船唱童谣去外婆桥,在快乐游戏中朗诵七都童谣。在接下来的户外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到室外,两两坐在草地上边说童谣边玩《摇啊摇》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2.不足之处:没有做好幼儿的经验准备。
由于现在幼儿在家大多说普通话,且很多幼儿的家庭原因(爸爸妈妈是两头的),小朋友妈妈的妈妈和爸爸的妈妈都是叫“奶奶”,因此部分幼儿都不知道什么是外婆,更加不知道外婆的七都话是什么,导致活动开始时很多幼儿比较迷茫。值得反思,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不止要备好教案,更要备好幼儿,做好幼儿的经验准备。
《摇啊摇》教学反思
本次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考虑到托班幼儿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已有的音乐知识,我设计了一堂歌唱教学活动。选择的曲目是较为安静的摇篮曲《摇啊摇》。
我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学唱歌曲,能够安静的倾听,从活动当天的效果来看,幼儿能够做到安静的倾听,还能跟着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哄宝宝睡觉,幼儿能够投入到爸爸妈妈这一角色中去。
在导入部分,原本设计播放一小段动画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话题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我们来说一说,学一学,引发幼儿的兴趣,踊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幼儿的注意力一直在动画上,而忽略了教师的问题,以至于教师在发问的'过程中,幼儿给予很少的回应。很多教师的给予的意见也是不应该用动画的形式导入,托班幼儿本身语言表达能够就较弱,较为安静,看了动画片之后就更加安静了,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不如直接让幼儿还表述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导入到歌唱教学活动中。
而且教师还忘记了和幼儿互动,说一说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让幼儿来学一学,这样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师幼互动就不会冷场。
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带着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抱着宝宝唱《摇啊摇》,其实,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一个当妈妈一个当宝宝,角色扮演来表现这首歌曲。也可以让幼儿抱着宝宝到自己的小床上,边唱歌曲边哄宝宝睡觉。
本次公开课结束之后,进行了评课,在这一环节中,我回到了不少,收获了很多经验,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观摩其他教师的上课过程中也不断的在学习,从他人的身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摇啊摇》教学反思4
三年级美术课——《小船摇啊摇》。船的形象对于三年级孩子知道的多半是他们座过的游乐船,对于大海上的船,应该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种类,孩子们比较陌生。
为此,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船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欣赏,从而对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课上我首先采用 谈话法,和孩子们交流,问孩子们谁见过船?坐过船?吸引孩子们兴趣,让后趁热打铁,让孩子们说出:你坐过哪些船?是什么样子的?跟大家介绍一下?引导孩子们进行交流,用语言说出船的`形状、颜色、作用。
然后,引导孩子们欣赏各种船的图片,让孩子们对船有个整体的了解。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想画。怎样画?或用剪贴方法,让孩子们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孩子们得到绘画步骤,学会画各种船。
最后,把黑板分出三块海域,让孩子们自己画的画,贴到黑板上,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美中不足,我觉得孩子们在创作的船时,颜色、形状比较好,但功能有些不足,可能是时间不太充裕吧!
《摇啊摇》教学反思5
活动目标:
1、理解童谣内容,感受宁波童谣的有趣。
2、学习简单创编,体验游戏快乐。
3、感受外婆的爱,激发爱家人的情感。
活动重点:理解童谣内容。
活动难点:进行简单创编。
《摇啊摇》是一首宁波童谣,内容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情趣,具有情趣。童谣中描述的外婆桥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本次活动的优点:
1、难点前置。童谣“糖一包,果一包,还有汤团和年糕”这句难点提前,运用实物展示,很自然的解决了。
2、实物、图示、媒体相结合。使幼儿充满兴趣,便于幼儿理解童谣内容,感受童谣的有趣。
3、表演、创编活动。学习童谣后,进行幼儿集体、分组、个人表演,每个孩子都体验了游戏的快乐。之后的创编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提供了幼儿发挥想象的机会。
不足:
本次活动:针对小班幼儿,教师的语速可以放慢些;幼儿表述时犯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表演环节的表演次数过于繁多;引导的语言显得生硬,不够委婉;环节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外婆的爱强调得不够。
摇啊摇教学反思3篇教学反思
教师本身:语言的'丰富及简练性不足,需要多多累积经验;应变能力不足,还有待提高;思维不够扩散,想法可以再大胆些,具有开放性的想法。
建议:
1、可以把创编环节改为幼儿两个两个找朋友,面对面坐在地上,玩摇啊摇的游戏,更具趣味性。
2、在乏味的集体和分组表演中穿插一些小心思,例如:给表演过的幼儿贴糖、果的贴纸,或分糖等,以示鼓励,亦能激发其他幼儿的表演欲。
《摇啊摇》教学反思6
《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具有摇篮曲的特点。这首歌曲的特点主要是让孩子在聆听、学唱、感受上海孩子儿时的`童谣的同时,尤其是歌词中用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这句上海地方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从而让我们自己的孩子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美好,增加内在的幸福感。
由于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平稳,而且只有三句,很多孩子都以为这首歌曲简单,其实不然,这首歌曲的第3小节的四度跳进,以及第二乐句中五度和七度的音程大跳,使得很多孩子唱的不够准确,尤其在落音的地方,由于知道自己唱不准,因此个别孩子在演唱时就缺少自信,教学中,除了要求孩子在聆听范唱时认真聆听,跟音乐或我小声唱时,认真听、认真唱、认真记以外,我还结合科尔文手势在难点处用手势的高低感受,来演唱歌曲。只是个人认为这首歌曲的范唱中,能加入一个用上海地方方言演唱的版本,或许更能激发孩子对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
《摇啊摇》教学反思7
《摇啊摇》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歌曲首次出现了六八拍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拍子的韵律并有目的地渗透拍号知识,是我在教学准备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按照预设教案,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先引导学生感受《摇啊摇》的情绪与节拍特点,然后出示《摇啊摇》的第一乐句旋律,分析这段旋律每小节有几拍,是以几分音符为一拍?原来设想的非常完美,让学生说出来应该没问题,然后通过引导他们了解它与三四拍子的联系与区别,步步深入了解六八拍子的.节拍特点。
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居然呆呆地、一脸茫然地不知所措。尽管后来的问题我替孩子们答了,但我清楚他们还是似懂非懂,这一环节没有掌握。反思自己的教学, 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以前只是音乐实践,感性的认知,至于节拍知识在小学阶段也只是感受。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就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这次教学,更让我意识到教学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开展任何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纲”,不仅要明白自己现在的是在进行哪方面的训练,更要明白自己现在的训练是在帮助学生达到哪一阶段的什么要求!
《摇啊摇》教学反思8
歌曲《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这是一首具有摇篮曲风格的歌曲,非常具有韵律感和动感,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再配上课本上的插图,在聆听歌曲时,将自己童年的美好融入到感受歌曲的情绪中,这样的情境下,孩子们自然感受到歌曲的`摇篮曲风格,因此,自然地随歌曲做划船动作和摇摆动作。歌曲的重难点在两句“摇到外婆桥”的结束音上,教学中,我通过对比演唱及告诉孩子第一句的“摇到外婆桥”是特别兴奋,想要去,因此,没有结束感,而最后一句“摇到外婆桥”是到了外婆桥了,有了归属感和结束感,这种形象教学,让孩子对音乐有了形象概念,在加入三角铁和碰钟为歌曲伴奏时,通过演示,让孩子感受6/8拍的节奏,很多孩子能在强拍伴奏,部分孩子次强拍演奏也不错.
《摇啊摇》教学反思9
一、教学内容方面:
20xx年3月28日我执教了《摇啊摇》一课,这是一节的音乐活动课,我和班主任老师交流后打算针对插入家长反映比较多的孩子在家睡觉很晚问题的教育,让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能尽快入睡,做个乖宝宝!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我对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有了以下定位:
1.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
2.愿意模仿成人,随着音乐节拍做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3.知道睡觉是不能大声说话,影响别人。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哄娃娃睡觉,幼儿模仿老师哄娃娃睡觉,学唱儿歌《摇啊摇》,活动延伸五个环节,相对来说这五个环节还算比较完整。
二、教学过程方面
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给小朋友展示娃娃,提出问题哄娃娃睡觉,充分发挥小朋友的想象力哄娃娃睡觉。让小朋友自己当妈妈,用自己想的办法来哄娃娃睡觉。老师哄自己的娃娃睡觉,轻轻拍打娃娃,抱在怀里,是娃娃来回摇啊摇,嘴里唱儿歌《摇啊摇》。鼓励小朋友模仿老师动作来哄娃娃睡觉,感受当妈妈的感觉。哄娃娃睡着后,告诉幼儿午睡时不能说话,这样会吵醒小朋友,打扰别人休息。幼儿和老师学唱歌曲《摇啊摇》,先学习歌词,再唱!最后进行延伸活动,讲有的小朋友在家睡觉很晚告诉小朋友,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怎么解决!让爸爸妈妈唱《摇啊摇》小朋友就要尽快睡着!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经过这节课,我感觉教学目标完成了,只是本人不擅长钢琴,没发给小朋友伴奏,要是能在小朋友学会儿歌后个小朋友伴奏,让小朋友跟着钢琴伴奏唱,而不是磁带唱估计效果会更好!所以我最近也是一直在学习钢琴!但总体感觉是这节课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感觉让孩子自己探索的几个环节,自己设计的还是很好的!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我在那里只做了稍稍提醒。
三、教学策略方面
对于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最大的不足还是时间的掌握上经验不足,有些地方还是很赶,没有让孩子尽兴的感觉,缺乏对整节课整体的把握,把一节课分离的支离破碎,虽然从教案上看,还不是很破碎,但上课时,有些地方是前后矛盾的,例如有一处,娃娃睡着了,老师展示自己怎样哄娃娃睡觉,这个时候又让孩子模仿老师,感觉情景被打乱了!以后应该注意这些小地方的差错!
整节课给自己探索的时间虽然有一些了,但是探索时对于孩子方向的把握还是不到位,孩子很容易就偏离老师的目标,这就说明我有时候提问还是不够准确,以后还是要钻研教学术语的使用!
《摇啊摇》教学反思10
《摇啊摇》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童年》中的一首表演歌曲。这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
《摇啊摇》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童年》中的一首表演歌曲。这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它儿歌朗读的方式,因此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放在指导学生用清晰的声音歌唱。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同学们很容易思维定势,唱了上行的旋律后就再也下不来导致2句歌词唱同一个旋律。为此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很容易就克服了这个毛病。另外,这首歌曲很简单,但是它的节拍却是三年级学生从没有接触过的。6/8拍的时值怎么走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我就通过和34拍的对比教学来让他们明白。通过重点对节拍节奏的训练加深他们对6/8拍的认识,也取得了一点效果。我想下节课再巩固一下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了。
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和课堂上灵活的施教,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孩子们对绍兴的童谣很陌生,因此在歌曲《摇啊摇》的学唱之后,我向学生们推荐欣赏了几首绍兴传统的弄堂童谣,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玩一玩现在流行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童谣游戏,引导学生喜爱绍兴地方音乐,扩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第三篇:《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教学反思1
《摇啊摇》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它儿歌朗读的方式,因此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放在指导学生用清晰、标准的方言歌唱。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歌曲的学唱我根据二期课改“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理念来设计:
1、歌曲听赏,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2、律动体验,大胆地表现音乐赋予的想象;
3、儿歌朗读,指导学生用正确方言读词;
4、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和课堂上灵活的施教,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歌曲《摇啊摇》的学唱之后,我向学生们推荐欣赏了几首上海传统的弄堂童谣,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玩一玩现在流行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童谣游戏,引导学生喜爱地方音乐,扩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摇啊摇》教学反思2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学生易唱。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会唱,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第一个班级按照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
有感觉。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
首先,在歌词的读法有了两种变化。如何控制这种变化,由老师来掌握。先在歌词上做文章,老师讲述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我说:“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我朗诵一遍歌词。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有的学生的朗读一定不会有耐心,像哄笑孩子一样,要么只会大声齐读不加感情。这时候我说:“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轻很弱。”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声音轻而弱。我听了后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第二次又读了一遍,同学们按我的要求做到了。我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
其次,学习歌曲。学生急切盼望老师打开音乐让他们快点欣赏,然后跟唱。我注意观察到学生聆听非常认真,不仅仅歌词有了三次熟悉,由于旋律优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当学生达到了老师的全部要求,他们也开心极了。老师也表扬大家唱的好听,像她的外婆。这个时候我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有的学生眼神紧紧盯着老师,特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了?我又开始说了,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和身体。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我说的一边唱一边表演了。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摇啊摇》教学反思3
《摇啊摇》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歌曲首次出现了六八拍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拍子的韵律并有目的地渗透拍号知识,是我在教学准备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按照预设教案,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先引导学生感受《摇啊摇》的情绪与节拍特点,然后出示《摇啊摇》的`第一乐句旋律,分析这段旋律每小节有几拍,是以几分音符为一拍?原来设想的非常完美,让学生说出来应该没问题,然后通过引导他们了解它与三四拍子的联系与区别,步步深入了解六八拍子的节拍特点。
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居然呆呆地、一脸茫然地不知所措。尽管后来的问题我替孩子们答了,但我清楚他们还是似懂非懂,这一环节没有掌握。反思自己的教学, 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以前只是音乐实践,感性的认知,至于节拍知识在小学阶段也只是感受。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就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这次教学,更让我意识到教学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开展任何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纲”,不仅要明白自己现在的是在进行哪方面的训练,更要明白自己现在的训练是在帮助学生达到哪一阶段的什么要求!
《摇啊摇》教学反思4
活动目标:
1、理解童谣内容,感受宁波童谣的有趣。
2、学习简单创编,体验游戏快乐。
3、感受外婆的爱,激发爱家人的情感。
活动重点:理解童谣内容。
活动难点:进行简单创编。
《摇啊摇》是一首宁波童谣,内容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情趣,具有情趣。童谣中描述的外婆桥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本次活动的优点:
1、难点前置。童谣“糖一包,果一包,还有汤团和年糕”这句难点提前,运用实物展示,很自然的'解决了。
2、实物、图示、媒体相结合。使幼儿充满兴趣,便于幼儿理解童谣内容,感受童谣的有趣。
3、表演、创编活动。学习童谣后,进行幼儿集体、分组、个人表演,每个孩子都体验了游戏的快乐。之后的创编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提供了幼儿发挥想象的机会。
不足:
本次活动:针对小班幼儿,教师的语速可以放慢些;幼儿表述时犯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表演环节的表演次数过于繁多;引导的语言显得生硬,不够委婉;环节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外婆的爱强调得不够。
摇啊摇教学反思3篇教学反思
教师本身:语言的丰富及简练性不足,需要多多累积经验;应变能力不足,还有待提高;思维不够扩散,想法可以再大胆些,具有开放性的想法。
建议:
1、可以把创编环节改为幼儿两个两个找朋友,面对面坐在地上,玩摇啊摇的游戏,更具趣味性。
2、在乏味的集体和分组表演中穿插一些小心思,例如:给表演过的幼儿贴糖、果的贴纸,或分糖等,以示鼓励,亦能激发其他幼儿的表演欲。
《摇啊摇》教学反思5
《摇啊摇》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童年》中的一首表演歌曲。这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
《摇啊摇》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童年》中的一首表演歌曲。这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它儿歌朗读的方式,因此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放在指导学生用清晰的声音歌唱。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同学们很容易思维定势,唱了上行的旋律后就再也下不来导致2句歌词唱同一个旋律。为此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很容易就克服了这个毛病。另外,这首歌曲很简单,但是它的节拍却是三年级学生从没有接触过的。6/8拍的时值怎么走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我就通过和34拍的对比教学来让他们明白。通过重点对节拍节奏的训练加深他们对6/8拍的认识,也取得了一点效果。我想下节课再巩固一下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了。
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和课堂上灵活的.施教,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孩子们对绍兴的童谣很陌生,因此在歌曲《摇啊摇》的学唱之后,我向学生们推荐欣赏了几首绍兴传统的弄堂童谣,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玩一玩现在流行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童谣游戏,引导学生喜爱绍兴地方音乐,扩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摇啊摇》教学反思6
歌曲《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这是一首具有摇篮曲风格的歌曲,非常具有韵律感和动感,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再配上课本上的插图,在聆听歌曲时,将自己童年的美好融入到感受歌曲的情绪中,这样的.情境下,孩子们自然感受到歌曲的摇篮曲风格,因此,自然地随歌曲做划船动作和摇摆动作。歌曲的重难点在两句“摇到外婆桥”的结束音上,教学中,我通过对比演唱及告诉孩子第一句的“摇到外婆桥”是特别兴奋,想要去,因此,没有结束感,而最后一句“摇到外婆桥”是到了外婆桥了,有了归属感和结束感,这种形象教学,让孩子对音乐有了形象概念,在加入三角铁和碰钟为歌曲伴奏时,通过演示,让孩子感受6/8拍的节奏,很多孩子能在强拍伴奏,部分孩子次强拍演奏也不错.
《摇啊摇》教学反思7
一、教学内容方面:
20xx年3月28日我执教了《摇啊摇》一课,这是一节的音乐活动课,我和班主任老师交流后打算针对插入家长反映比较多的孩子在家睡觉很晚问题的教育,让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能尽快入睡,做个乖宝宝!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我对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有了以下定位:
1.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
2.愿意模仿成人,随着音乐节拍做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3.知道睡觉是不能大声说话,影响别人。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哄娃娃睡觉,幼儿模仿老师哄娃娃睡觉,学唱儿歌《摇啊摇》,活动延伸五个环节,相对来说这五个环节还算比较完整。
二、教学过程方面
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给小朋友展示娃娃,提出问题哄娃娃睡觉,充分发挥小朋友的想象力哄娃娃睡觉。让小朋友自己当妈妈,用自己想的办法来哄娃娃睡觉。老师哄自己的娃娃睡觉,轻轻拍打娃娃,抱在怀里,是娃娃来回摇啊摇,嘴里唱儿歌《摇啊摇》。鼓励小朋友模仿老师动作来哄娃娃睡觉,感受当妈妈的.感觉。哄娃娃睡着后,告诉幼儿午睡时不能说话,这样会吵醒小朋友,打扰别人休息。幼儿和老师学唱歌曲《摇啊摇》,先学习歌词,再唱!最后进行延伸活动,讲有的小朋友在家睡觉很晚告诉小朋友,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怎么解决!让爸爸妈妈唱《摇啊摇》小朋友就要尽快睡着!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经过这节课,我感觉教学目标完成了,只是本人不擅长钢琴,没发给小朋友伴奏,要是能在小朋友学会儿歌后个小朋友伴奏,让小朋友跟着钢琴伴奏唱,而不是磁带唱估计效果会更好!所以我最近也是一直在学习钢琴!但总体感觉是这节课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感觉让孩子自己探索的几个环节,自己设计的还是很好的!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我在那里只做了稍稍提醒。
三、教学策略方面
对于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最大的不足还是时间的掌握上经验不足,有些地方还是很赶,没有让孩子尽兴的感觉,缺乏对整节课整体的把握,把一节课分离的支离破碎,虽然从教案上看,还不是很破碎,但上课时,有些地方是前后矛盾的,例如有一处,娃娃睡着了,老师展示自己怎样哄娃娃睡觉,这个时候又让孩子模仿老师,感觉情景被打乱了!以后应该注意这些小地方的差错!
整节课给自己探索的时间虽然有一些了,但是探索时对于孩子方向的把握还是不到位,孩子很容易就偏离老师的目标,这就说明我有时候提问还是不够准确,以后还是要钻研教学术语的使用!
《摇啊摇》教学反思8
《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具有摇篮曲的特点。这首歌曲的特点主要是让孩子在聆听、学唱、感受上海孩子儿时的童谣的同时,尤其是歌词中用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这句上海地方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从而让我们自己的孩子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美好,增加内在的幸福感。
由于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平稳,而且只有三句,很多孩子都以为这首歌曲简单,其实不然,这首歌曲的第3小节的四度跳进,以及第二乐句中五度和七度的音程大跳,使得很多孩子唱的不够准确,尤其在落音的地方,由于知道自己唱不准,因此个别孩子在演唱时就缺少自信,教学中,除了要求孩子在聆听范唱时认真聆听,跟音乐或我小声唱时,认真听、认真唱、认真记以外,我还结合科尔文手势在难点处用手势的'高低感受,来演唱歌曲。只是个人认为这首歌曲的范唱中,能加入一个用上海地方方言演唱的版本,或许更能激发孩子对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
《摇啊摇》教学反思9
《摇啊摇》选自园本课程《摇啊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在学校里老师和幼儿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现在在大部分家庭中,爸爸妈妈也会用普通话与幼儿进行交流,幼儿对于七都话的感知大多来自于爷爷奶奶辈。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对于普通话尤为熟悉,对于七都家乡话却越来越不熟悉了,我们开展园本课程《摇啊摇》,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深深感悟。
1.优势之处:通过学习童谣,感知七都特色。
本次语言活动是通过学习七都话的童谣,来体验与外婆的亲情,感知自己的家乡语言特色——七都话。在活动导入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用七都话来说一说“外婆”,再通过外婆图片,提问你平时是怎么去外婆家的,引出童谣。小朋友们听了童谣之后十分感兴趣,已经开始在下面模仿起来了。
在儿歌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幼儿理解童谣,对于儿歌中的“朵朵糕”和“发火跳”,我进行了重点解释。我用“双手托起幼儿”的动作直观地引导幼儿理解“朵朵糕”就是“举高高”;用“鱼跳起来”的图片来引导幼儿理解“发火跳”。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我先引导幼儿自己用手做桨,边摇船边唱童谣去外婆桥;再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手拉手、前后摇,摇船唱童谣去外婆桥,在快乐游戏中朗诵七都童谣。在接下来的户外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到室外,两两坐在草地上边说童谣边玩《摇啊摇》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2.不足之处:没有做好幼儿的经验准备。
由于现在幼儿在家大多说普通话,且很多幼儿的家庭原因(爸爸妈妈是两头的),小朋友妈妈的妈妈和爸爸的妈妈都是叫“奶奶”,因此部分幼儿都不知道什么是外婆,更加不知道外婆的七都话是什么,导致活动开始时很多幼儿比较迷茫。值得反思,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不止要备好教案,更要备好幼儿,做好幼儿的经验准备。
《摇啊摇》教学反思
本次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考虑到托班幼儿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已有的音乐知识,我设计了一堂歌唱教学活动。选择的曲目是较为安静的摇篮曲《摇啊摇》。
我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学唱歌曲,能够安静的倾听,从活动当天的效果来看,幼儿能够做到安静的倾听,还能跟着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哄宝宝睡觉,幼儿能够投入到爸爸妈妈这一角色中去。
在导入部分,原本设计播放一小段动画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话题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我们来说一说,学一学,引发幼儿的兴趣,踊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幼儿的注意力一直在动画上,而忽略了教师的问题,以至于教师在发问的过程中,幼儿给予很少的回应。很多教师的给予的意见也是不应该用动画的形式导入,托班幼儿本身语言表达能够就较弱,较为安静,看了动画片之后就更加安静了,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不如直接让幼儿还表述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导入到歌唱教学活动中。
而且教师还忘记了和幼儿互动,说一说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让幼儿来学一学,这样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师幼互动就不会冷场。
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带着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抱着宝宝唱《摇啊摇》,其实,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一个当妈妈一个当宝宝,角色扮演来表现这首歌曲。也可以让幼儿抱着宝宝到自己的小床上,边唱歌曲边哄宝宝睡觉。
本次公开课结束之后,进行了评课,在这一环节中,我回到了不少,收获了很多经验,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观摩其他教师的上课过程中也不断的在学习,从他人的身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摇啊摇》教学反思10
三年级美术课——《小船摇啊摇》。船的形象对于三年级孩子知道的多半是他们座过的游乐船,对于大海上的船,应该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种类,孩子们比较陌生。
为此,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船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欣赏,从而对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课上我首先采用 谈话法,和孩子们交流,问孩子们谁见过船?坐过船?吸引孩子们兴趣,让后趁热打铁,让孩子们说出:你坐过哪些船?是什么样子的?跟大家介绍一下?引导孩子们进行交流,用语言说出船的形状、颜色、作用。
然后,引导孩子们欣赏各种船的图片,让孩子们对船有个整体的了解。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想画。怎样画?或用剪贴方法,让孩子们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孩子们得到绘画步骤,学会画各种船。
最后,把黑板分出三块海域,让孩子们自己画的画,贴到黑板上,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美中不足,我觉得孩子们在创作的船时,颜色、形状比较好,但功能有些不足,可能是时间不太充裕吧!
第四篇: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教学反思1
《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具有摇篮曲的特点。这首歌曲的特点主要是让孩子在聆听、学唱、感受上海孩子儿时的童谣的同时,尤其是歌词中用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这句上海地方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从而让我们自己的孩子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美好,增加内在的幸福感。
由于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平稳,而且只有三句,很多孩子都以为这首歌曲简单,其实不然,这首歌曲的第3小节的四度跳进,以及第二乐句中五度和七度的音程大跳,使得很多孩子唱的不够准确,尤其在落音的地方,由于知道自己唱不准,因此个别孩子在演唱时就缺少自信,教学中,除了要求孩子在聆听范唱时认真聆听,跟音乐或我小声唱时,认真听、认真唱、认真记以外,我还结合科尔文手势在难点处用手势的高低感受,来演唱歌曲。只是个人认为这首歌曲的范唱中,能加入一个用上海地方方言演唱的版本,或许更能激发孩子对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
摇啊摇教学反思2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学生易唱。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会唱,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第一个班级按照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
有感觉。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
首先,在歌词的读法有了两种变化。如何控制这种变化,由老师来掌握。先在歌词上做文章,老师讲述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我说:“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我朗诵一遍歌词。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有的学生的朗读一定不会有耐心,像哄笑孩子一样,要么只会大声齐读不加感情。这时候我说:“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轻很弱。”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声音轻而弱。我听了后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第二次又读了一遍,同学们按我的要求做到了。我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
其次,学习歌曲。学生急切盼望老师打开音乐让他们快点欣赏,然后跟唱。我注意观察到学生聆听非常认真,不仅仅歌词有了三次熟悉,由于旋律优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当学生达到了老师的全部要求,他们也开心极了。老师也表扬大家唱的好听,像她的外婆。这个时候我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有的学生眼神紧紧盯着老师,特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了?我又开始说了,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和身体。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我说的一边唱一边表演了。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摇啊摇教学反思3
上《分桃子》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孩子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教学中我自己认为做得不好的有该放手时不够放手。
我知道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但在上课时却还是不敢太放手。另外教师引导还不够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这一点也是我今后最需要提高的。
摇啊摇教学反思4
一、教学内容方面:
20xx年3月28日我执教了《摇啊摇》一课,这是一节的音乐活动课,我和班主任老师交流后打算针对插入家长反映比较多的孩子在家睡觉很晚问题的教育,让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能尽快入睡,做个乖宝宝!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我对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有了以下定位:
1.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
2.愿意模仿成人,随着音乐节拍做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3.知道睡觉是不能大声说话,影响别人。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哄娃娃睡觉,幼儿模仿老师哄娃娃睡觉,学唱儿歌《摇啊摇》,活动延伸五个环节,相对来说这五个环节还算比较完整。
二、教学过程方面
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给小朋友展示娃娃,提出问题哄娃娃睡觉,充分发挥小朋友的想象力哄娃娃睡觉。让小朋友自己当妈妈,用自己想的办法来哄娃娃睡觉。老师哄自己的娃娃睡觉,轻轻拍打娃娃,抱在怀里,是娃娃来回摇啊摇,嘴里唱儿歌《摇啊摇》。鼓励小朋友模仿老师动作来哄娃娃睡觉,感受当妈妈的感觉。哄娃娃睡着后,告诉幼儿午睡时不能说话,这样会吵醒小朋友,打扰别人休息。幼儿和老师学唱歌曲《摇啊摇》,先学习歌词,再唱!最后进行延伸活动,讲有的小朋友在家睡觉很晚告诉小朋友,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怎么解决!让爸爸妈妈唱《摇啊摇》小朋友就要尽快睡着!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经过这节课,我感觉教学目标完成了,只是本人不擅长钢琴,没发给小朋友伴奏,要是能在小朋友学会儿歌后个小朋友伴奏,让小朋友跟着钢琴伴奏唱,而不是磁带唱估计效果会更好!所以我最近也是一直在学习钢琴!但总体感觉是这节课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感觉让孩子自己探索的几个环节,自己设计的还是很好的!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我在那里只做了稍稍提醒。
三、教学策略方面
对于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最大的不足还是时间的掌握上经验不足,有些地方还是很赶,没有让孩子尽兴的感觉,缺乏对整节课整体的.把握,把一节课分离的支离破碎,虽然从教案上看,还不是很破碎,但上课时,有些地方是前后矛盾的,例如有一处,娃娃睡着了,老师展示自己怎样哄娃娃睡觉,这个时候又让孩子模仿老师,感觉情景被打乱了!以后应该注意这些小地方的差错!
整节课给自己探索的时间虽然有一些了,但是探索时对于孩子方向的把握还是不到位,孩子很容易就偏离老师的目标,这就说明我有时候提问还是不够准确,以后还是要钻研教学术语的使用!
摇啊摇教学反思5
《摇啊摇》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歌曲首次出现了六八拍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拍子的韵律并有目的地渗透拍号知识,是我在教学准备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按照预设教案,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先引导学生感受《摇啊摇》的情绪与节拍特点,然后出示《摇啊摇》的第一乐句旋律,分析这段旋律每小节有几拍,是以几分音符为一拍?原来设想的非常完美,让学生说出来应该没问题,然后通过引导他们了解它与三四拍子的`联系与区别,步步深入了解六八拍子的节拍特点。
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居然呆呆地、一脸茫然地不知所措。尽管后来的问题我替孩子们答了,但我清楚他们还是似懂非懂,这一环节没有掌握。反思自己的教学, 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以前只是音乐实践,感性的认知,至于节拍知识在小学阶段也只是感受。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就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这次教学,更让我意识到教学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开展任何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纲”,不仅要明白自己现在的是在进行哪方面的训练,更要明白自己现在的训练是在帮助学生达到哪一阶段的什么要求!
摇啊摇教学反思6
歌曲《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这是一首具有摇篮曲风格的歌曲,非常具有韵律感和动感,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再配上课本上的插图,在聆听歌曲时,将自己童年的'美好融入到感受歌曲的情绪中,这样的情境下,孩子们自然感受到歌曲的摇篮曲风格,因此,自然地随歌曲做划船动作和摇摆动作。歌曲的重难点在两句“摇到外婆桥”的结束音上,教学中,我通过对比演唱及告诉孩子第一句的“摇到外婆桥”是特别兴奋,想要去,因此,没有结束感,而最后一句“摇到外婆桥”是到了外婆桥了,有了归属感和结束感,这种形象教学,让孩子对音乐有了形象概念,在加入三角铁和碰钟为歌曲伴奏时,通过演示,让孩子感受6/8拍的节奏,很多孩子能在强拍伴奏,部分孩子次强拍演奏也不错.
摇啊摇教学反思7
《摇啊摇》选自园本课程《摇啊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在学校里老师和幼儿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现在在大部分家庭中,爸爸妈妈也会用普通话与幼儿进行交流,幼儿对于七都话的感知大多来自于爷爷奶奶辈。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对于普通话尤为熟悉,对于七都家乡话却越来越不熟悉了,我们开展园本课程《摇啊摇》,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深深感悟。
1.优势之处:通过学习童谣,感知七都特色。
本次语言活动是通过学习七都话的童谣,来体验与外婆的亲情,感知自己的家乡语言特色——七都话。在活动导入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用七都话来说一说“外婆”,再通过外婆图片,提问你平时是怎么去外婆家的,引出童谣。小朋友们听了童谣之后十分感兴趣,已经开始在下面模仿起来了。
在儿歌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幼儿理解童谣,对于儿歌中的“朵朵糕”和“发火跳”,我进行了重点解释。我用“双手托起幼儿”的动作直观地引导幼儿理解“朵朵糕”就是“举高高”;用“鱼跳起来”的图片来引导幼儿理解“发火跳”。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我先引导幼儿自己用手做桨,边摇船边唱童谣去外婆桥;再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手拉手、前后摇,摇船唱童谣去外婆桥,在快乐游戏中朗诵七都童谣。在接下来的户外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到室外,两两坐在草地上边说童谣边玩《摇啊摇》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2.不足之处:没有做好幼儿的经验准备。
由于现在幼儿在家大多说普通话,且很多幼儿的家庭原因(爸爸妈妈是两头的),小朋友妈妈的妈妈和爸爸的`妈妈都是叫“奶奶”,因此部分幼儿都不知道什么是外婆,更加不知道外婆的七都话是什么,导致活动开始时很多幼儿比较迷茫。值得反思,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不止要备好教案,更要备好幼儿,做好幼儿的经验准备。
《摇啊摇》教学反思
本次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考虑到托班幼儿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已有的音乐知识,我设计了一堂歌唱教学活动。选择的曲目是较为安静的摇篮曲《摇啊摇》。
我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学唱歌曲,能够安静的倾听,从活动当天的效果来看,幼儿能够做到安静的倾听,还能跟着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哄宝宝睡觉,幼儿能够投入到爸爸妈妈这一角色中去。
在导入部分,原本设计播放一小段动画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话题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我们来说一说,学一学,引发幼儿的兴趣,踊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幼儿的注意力一直在动画上,而忽略了教师的问题,以至于教师在发问的过程中,幼儿给予很少的回应。很多教师的给予的意见也是不应该用动画的形式导入,托班幼儿本身语言表达能够就较弱,较为安静,看了动画片之后就更加安静了,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不如直接让幼儿还表述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导入到歌唱教学活动中。
而且教师还忘记了和幼儿互动,说一说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让幼儿来学一学,这样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师幼互动就不会冷场。
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带着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抱着宝宝唱《摇啊摇》,其实,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一个当妈妈一个当宝宝,角色扮演来表现这首歌曲。也可以让幼儿抱着宝宝到自己的小床上,边唱歌曲边哄宝宝睡觉。
本次公开课结束之后,进行了评课,在这一环节中,我回到了不少,收获了很多经验,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观摩其他教师的上课过程中也不断的在学习,从他人的身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摇啊摇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有机物的开端,以最简单的物质引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甲烷-教学反思 王勇。在引入课题时,用了一段新闻视频《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胜利建成》,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介绍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西气东输。
正式进入课题后,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以及培养其建立模型的空间思维能力,体现在本节课上便是甲烷空间构型的建立。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甲烷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本教案将其设计成探究活动,通过同学们亲身参与到模型的制作以及探究,通过甲烷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研究甲烷结构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评价课前学生制作的'甲烷模型,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习效果较好;当学习到甲烷的性质──氧化反应时,及时解释了新闻报道中煤矿的矿井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甲烷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及难点的内容——取代反应,由于取代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用了视频片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反应的过程,也用真实的实验予以支撑,并设置了相关探究问题,以期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近来。但是其具体实施过程还不能够完全让学生参与进来,所以还不能完全体现探究的成果。此方面需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再设计,以达到学生最大程度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从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可知,学生对取代反应和初中学过的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概念模糊不清,须课后通过练习强化。
总而言之,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典型有机物甲烷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介绍甲烷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深化,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摇啊摇教学反思9
空气一节按教学参考上是安排二课时,我也是按二课时备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一课时足够了。因为本节的考点不多,主要是空气的成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主要用途、还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当然此教材与上教版不一样的地方是:改变了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实验,插入了氧气的工业制法和氧气的两种用途。而且对空气质量日报用的篇幅比较多。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是这样进行的:
引言:空气是大家熟悉的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生:混合物混合物中有哪些物质组成?各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是本节课讲的内容。然后直接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成分的一个发展进程。得出空气中的各体积分数是怎样的。此时要强调的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而且要引导学生分析:VO2:VN2=1:4,VO2:V空气=1:5。
过渡:你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教师给学生介绍实验: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和教师一起完成实验。当然由于实验仪器的不足只能这样了,如果让每两四位同学一组进行实验是最好的。这个实验的现象不明显,铜丝反应后黑色不明显。我在分析是:铜丝表面没有打磨,加热的时间不够长;冷却后体积注射器回位也不明显,可能是注射器不够滑,如果用手推到理想的刻度是可以的,这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好的结果。但这个地方还是把书上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反应前是30毫升反应后是24毫升。消耗了6毫升。所以VO2:V空气=1:5。
课后我觉得:还可以给学生补充此实验是否只能用铜还可不可以用其它的'?教师再介绍:用红磷也可以,只要生成的物质不是气体,反应易于控制即可。
过渡:其实我们只是在科学家的创造中做了一次验证性实验,是法国化学家拉锡最早做的这个实验,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多识一点”。
教材的第二部分,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让学生看书上工业制氧气的图,然后请学生读书上的叙述,我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工业上制氧气的过程。只是要强调一点是:工业上制氧气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对氧气用途:重点介绍两种:供呼吸和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平常的呼吸和平常的燃烧只需在空气中的氧气就够了,不必用纯氧。
对于氮气的用途:一定要说明氮气不供呼吸不支持燃烧,其用途是:可生产氮肥(化学性质)可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性),可作致冷剂(物理性质)。
稀有气体,主要介绍些相关的用途。可作保护气(稳定性)可充灯泡可充入灯泡作电光源。
教材第三部分,主要是空气的污染防污染,对本节的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阅读一个活动天地(能让学生分组在课后进行最好)这理我只是简单对操作方法进行一个介绍。对空气的质量报告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进行总结。
然后进行相关的练习。结束本节内容。
摇啊摇教学反思10
三年级美术课——《小船摇啊摇》。船的形象对于三年级孩子知道的多半是他们座过的.游乐船,对于大海上的船,应该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种类,孩子们比较陌生。
为此,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船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欣赏,从而对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课上我首先采用 谈话法,和孩子们交流,问孩子们谁见过船?坐过船?吸引孩子们兴趣,让后趁热打铁,让孩子们说出:你坐过哪些船?是什么样子的?跟大家介绍一下?引导孩子们进行交流,用语言说出船的形状、颜色、作用。
然后,引导孩子们欣赏各种船的图片,让孩子们对船有个整体的了解。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想画。怎样画?或用剪贴方法,让孩子们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孩子们得到绘画步骤,学会画各种船。
最后,把黑板分出三块海域,让孩子们自己画的画,贴到黑板上,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美中不足,我觉得孩子们在创作的船时,颜色、形状比较好,但功能有些不足,可能是时间不太充裕吧!
摇啊摇教学反思11
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的关键。我的这节音乐课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在学唱歌曲旋律的过程中,我利用歌曲写作与中国汉字四声调相结合的特点,来教歌曲旋律及解决教学难点。用直观教学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其求知欲。
但这节课中,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不高,对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感受不深,唱歌几乎没有感情,更不用说用歌声去表达歌曲情感了。学生累,老师也累。
怎样改变这样的课堂呢?课下我不断反思着,我认为,在上小学生的音乐课时,不能高估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还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上,通过实实在在事和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应该试着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学来代替枯燥的抽象教学,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轻松快乐的和互动游戏放在教学中,来适应小学生的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更轻松的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快乐地表演音乐,实现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快乐。
1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
音乐学科有其学科本位的存在,人们常说音乐课姓“音”,在民族文化教育中,亦不能脱离其课程本质来实施或研究。不能把音乐课的教学方法直接设定为“为教民族文化而教”的误区,特别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中,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及适量的方法,使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起到“春雨润无声”的效能。我们常说,德育无痕,那么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更应该是踏雪无痕的,音乐课的本位是音乐,用音乐说话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节课中,没有设计介绍相关的上海乡土文化背景,而是通过玩玩弄堂游戏,唱唱上海川沙民歌,听听路边童谣,使学生内化地体验,感受上海地区特有的与童谣相结合的音乐文化。“渗透”是本节课的关键和隐线。
2歌唱教学的方法是否应该是复杂的?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常常想通过多元的方法,来思考——实施教学,然而,本节课中执教者运用了一些常用的课堂歌唱教学方法:如:用口风琴吹奏旋律,师生对唱等,可能简单的方法就是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教师应注重歌唱教学中音乐旋律的美感,音准及节奏,歌唱方法的正确性。本课中,执教者特别设计了歌唱游戏这一环节,通常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歌唱教学完成后,学生往往不能边作动作进行形体表演,边唱好歌曲。运用 “小耳朵精灵”的教具,教师力求在这一难点上有所突破,以调动学生在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激发主动性。当然,并非所有的歌曲教学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经过实践,该方法较适用于低年级唱游教材的歌曲教学。
3学生音乐听赏的定位和“度”应该如何把握。
每个学生都是个别的、独特的个体,他们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因为任何一种音乐体验,不管是演奏、作曲、即兴表演还是听赏,都是一个特殊个体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在本课的的教学中,体会到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听赏要求,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赏习惯,着重体验、感受为主,还不能达到一个鉴赏的程度。因此,本课的听赏环节上层次设计得较浅易,其中包括让学生边做游戏边听新授歌曲的主旋律。路边童谣的欣赏也没有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静静的聆听,要求学生唱唱其中会唱的'童谣。
一.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课后,我非常激动,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意美以感耳,行美以感目。”在这堂课中,我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进入歌曲的旋律中,感受乐曲摇成的音乐特点(模仿摇船的样子),感受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乐曲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孩子们的情感经历了一场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在情感的碰撞中开启了智慧,发展了想象力。
二 、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
教师不仅是教者,而且是学生可亲、可敬和值得信赖的朋友,要走进学生心里,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首先开课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通过师生问好,师生摇船进入一个美丽的城市,将音乐与游戏进行有效地整合,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有可以将即将学习的知识,灵活巧妙的进行过渡,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相互激发、共同感受的目的。
(二)巧妙利用肢体语言解决知识点(合理结合视觉图象)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僵硬、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鲜活的真情得以交流,把枯燥的音符转化为情感和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形象。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学生 易唱。一节课完成这首歌曲应该足以,可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第一课两首欣赏曲目《童年的回忆》、《我们多麽幸福》,两首歌曲《摇啊摇》、《小酒窝》,如果按照教学计划 进行教学,第一课只有保证两课时完成,才能在期末顺利讲完全册!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 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唱会,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再有,学生对歌曲的感觉只是刚刚萌发,然后就下课了!第一个班级如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有感觉!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让最开始在课本出现的小动物“兔子”作为《摇啊摇》的代言人。首先,歌词的读法有了两种变化。如何控制这种变化,由扮装小兔子的老师来掌握。先在歌词上做文章,让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小兔子说:“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小兔子朗诵一遍歌词。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有的学生的朗读一定不会有耐心,像哄笑孩子一样!要么只会大声齐读不加感情!这时候小兔子说:“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轻。”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的声音一定按照小兔子的要求,声音轻而弱。小兔子听后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第二次的要求同学们还能更好做到。小兔子第三次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其次,学习歌曲。他们急切盼望老师打开音乐让他们快点欣赏,然后跟唱。我注意观察到学生聆听非常认真,不仅仅歌词有了三次熟悉,由于旋律优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再次,进行简单表演。当学生们达到了小兔子全部要求,他们开心极了。小兔子也表扬大家唱的好听,像她的外婆。这个时候小兔子为难了,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有的学生眼神紧紧盯着老师,特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了?这个时候小兔子还在控制着全班同学的思维,他又开始说了,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身体还有小尾巴!可惜可惜啊,再也看不到了!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小兔子刚才的一番话模仿了。同学们当然说没问题!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小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总是最开心快乐的,但是场面往往也会难以控制,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寻找到一种可以控制游戏时场面的方法,这样在以后的游戏中也就不用担心了,让学生多做做游戏,让学生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
《摇啊摇》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它儿歌朗读的方式,因此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放在指导学生用清晰、标准的上海方言歌唱。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歌曲的学唱我根据二期课改“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理念来设计:
1、歌曲听赏,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2、律动体验,大胆地表现音乐赋予的想象;
3、儿歌朗读,指导学生用正确方言读词;
4、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和课堂上灵活的施教,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上海的孩子已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也不会玩父母们曾玩过的一些弄堂游戏,在他们眼里、心中只认识现代化的大上海。因此在歌曲《摇啊摇》的学唱之后,我向学生们推荐欣赏了几首上海传统的弄堂童谣,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玩一玩现在流行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童谣游戏,引导学生喜爱上海地方音乐,扩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这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像这样的歌曲,一节课完成应该足以。可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第一课两首欣赏曲目《童年的回忆》《我们多麽幸福》,两首歌曲《摇啊摇》《小酒窝》,如果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第一课只有保证两课时完成,才能在期末顺利讲完全册!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唱会,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再有,学生对歌曲的感觉只是刚刚萌发,然后就下课了!第一个班级如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有感觉!
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同学们很容易思维定势,唱了上行的旋律后就再也下不来导致2句歌词唱同一个旋律。为此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很容易就克服了这个毛病。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小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总是最开心快乐的,但是场面往往也会难以控制,怎样寻找到一种可以控制游戏时场面的方法,这样在以后的游戏中也就不用担心了,也可以多给学生
做做游戏。
一、整合依据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上海的孩子已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不知道石库门,也不会玩父母曾玩过的一些弄堂游戏,在他们眼里只认识现代化的大上海;再加上来自四面八方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他们对上海的了解更是陌生。本单元就只唱一首沪语歌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对于外地小朋友学来说唱也有些困难,二年级第三单元有许多沪语童谣、游戏、和歌曲,把这一部分内容提前到一年级上,从上海的弄堂游戏、儿歌着手,为教学沪语歌曲《摇啊摇》作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要教授的新歌《摇啊摇》是一首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摇篮曲》,用上海方言演唱。《摇呀摇》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以“快乐”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轻松与快乐。这首歌曲是孩子熟悉的、摇篮曲题材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安静、富有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
1、读读上海童谣,玩玩上海弄堂游戏 2、学唱沪语歌曲《摇啊摇》 3、拓展欣赏 三、教学过程
四、课后反思
《摇啊摇》是一首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摇篮曲》,用上海方言演唱。“酱油蘸鸡红烧狮子头”“猜冬里猜乒令乓浪猜”这些熟悉的歌谣曾伴随上海人走过美好的童年岁月。亲切的乡音、充满情趣的话语让每个上海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高高的石库门、长长的弄堂以及弄堂前那群嬉戏的儿童,童谣声中做着熟悉的游戏,然而这一切对于高楼中长大的新一代上海儿童都是陌生的。为了让他们真正了解上海童谣和弄堂游戏,就必须让他们亲身体验这些乡土文化的魅力。
本节课要教授的新歌《摇啊摇》是一首用沪语演唱的歌曲。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地用上海方言唱好这首歌,我抓住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先从上海的弄堂游戏着手,课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上海的童谣和弄堂游戏,在课堂中先以老师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童谣、玩玩上海的弄堂游戏为切入口,让学生感受不同情绪的童谣风格,其中把二年级第三单元有许多沪语童谣:《侬姓啥》、《卖糖粥》;游戏《炒黄豆》、《金锁银锁格拉拉一锁》;和歌曲《猜冬猜》等内容提前到这一节课,学说上海、学做上海弄堂游戏话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进入沪语歌曲的教学,这样小朋友们学起来更加自然有效,最后又加入了欣赏小荧星小演员表演的舞蹈《路边童谣》, 欣赏歌曲《过江》,这些也是上海童谣。设计在课堂最后部分,自然地拓宽了学生音乐表现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另外,由学唱老上海童谣到学念新上海童谣,凸现了现代气息,又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特有的辅德功能。从而激发本地小朋友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外地小朋友更喜欢上海。
摇啊摇教学反思12
一个新的学年转瞬即逝。在本学年里,由于自己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因此,圆满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成绩突出,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能在新的一年里能再接再励,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现将已年的工作回顾如下:
(一)、在德育方面
本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谦虚谨慎。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教书育人。广泛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充实自己,树立大教育观,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夯实基础。尊重家长,积极传播科学家教方法,自觉抵制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言行。
我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刻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因此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进行两论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在不断地学习中,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调配,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对待学校分配的工作,在思想上不敢有半点懈怠,总是积极认真地去完成,向优
秀的同事看齐,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二)、在出勤方面
这一学期里,我担任六年级三班的数学及三个班的科学教学工作,每天与学生沟通、坚持对差生进教室辅导,从不间断。无论自己有多大的事,都是小事,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坚持大事少请假,小事不请假,总是把工作放在首位 。
( 三)、在教学能力方面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我形成了创新、笃行、乐教的教学风格。课堂气氛民主,学生兴趣浓厚,教学质量良好。我的教学语言亲切、幽默充满智慧,以春风化雨的细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联系,类比迁移,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教会方法,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善于发现问题,利用问题的.积极面,对典型题型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讲解,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解题思路,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一个个活泼有趣的数学情境中,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倾听、互助、反思,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树立信心,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思维缜密、环环相扣,随着课程的加深,学困生会越来越多。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不强调、不放弃,不制造紧张气氛,让他们和大家有平等自由的学习空间。设计游戏激发兴趣、借助直观教具分解难度,师生、生生一对一讲解。最后,联系家长,为其树立端正的育儿理念,介绍科学方法,用
教师的良好人格影响学生、家长。
作为数学老师,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我从不上无准备的课。每天晚上,无论多忙多累,我都习惯于将当天的教学内容回顾一遍,并把第二天要学的东西浏览一遍,坚持做到心中有数。走进课堂,我都是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我的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任教师,我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经常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引导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恰当处理问题;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我抓不懈,在班内实施量化制度的管理,创造了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优秀班集体。我所教六年级的差生比较多,他们基础比较差,学习数学很吃力,多次测验都没有及格过。他们主要是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到黑板上做题,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他们也体会到学好数学的成功感,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我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总之,我乐于接受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总是竭尽全力积极认真地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四)取得的成绩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
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份份充实和沉甸甸的情感。一学期来,我出色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教育教学成绩总算是有了点小小的进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用心去教诲学生,用情去培养学生。把自己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教育事业。
摇啊摇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模型,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学会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1、趣味导入、直观感知模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为什么只有三个人?随后通过呼啦圈套一套的互动体验让学生清楚明白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初步让学生从中体验重复,感悟事物的双重性。重复的身份怎么套?让学生感受韦恩图的产生过程,直观感知模型。接着通过画一画,让学生画出套一套的过程,初步建立集合模型。
2、自主建模、深入探究集合
了解身份重复之后我把目光转移到了校园,让学生探究校园里的重复现象。我把例题中的学生名单换成了自己班的名单,让学生具有真实感、体验感。学生在经历了初步建模的过程后,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建模更加清楚的展示重复现象。学生代表上台汇报自己的建模过程,在不断的'碰撞中,基本建立韦恩图的模型。随后通过ppt演示韦恩图的建模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在交集中去掉重复的名单,感受韦恩图的互异性。不同颜色的色块让学生深入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从充分的感知到模型的抽象再到算法的引出,整个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基本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
3、抽象模型、发展学生思维
最后去掉具体名单,将模型抽像为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参赛的可能是多少名学生?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的方式思考“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等多种可能性,这一过程,既巩固知识又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深处。教师最后通过ppt动态演示从“不相交的集合”到“相交”最后到“包含”的关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集合思想的理解再上一个新台阶。
摇啊摇教学反思14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我围绕三个环节展开:
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产生疑问:①明明船上有61人,为什么船长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真的只有60人吗?②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从而体来船长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乘客的高尚品质。又通过一个“吼”字,来让学生感受船长在危急关头的'沉着果断,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并教会学生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在教学中,我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先从他们的对话中来获取信息,一感船沉没的危及;二感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崇高品质。而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危及时刻更能体现船长考虑周到、沉着镇定、保护弱者,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的指挥,可见这就是船长的职责,这就是船长崇高的品质。在整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所悟,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
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又可能在想些什么?”我分别请两排同学写人们呼唤哈尔威船长的话语,而另外两排的同学写哈尔威船长对人们说的话。伴随着动人的旋律,孩子们低头开始“刷刷”地动笔。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自己上的比较仓促,对于每一个环节并没有真正把握到位,对于教案的设计还考虑的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回答自己没有充分的预设好,在学生回答时没有进行及时引导使得学生回答不到位,致使整个课堂学生发言也不积极。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基本能说出自己的心声,也感受到船长崇高的品质。如果在最初的几个环节中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读和说,可能对于最后一个环节的体会更深刻。可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充分的调动性,对于文章的把握要更透彻,预设更要充分。
摇啊摇教学反思15
活动目标:
1、理解童谣内容,感受宁波童谣的有趣。
2、学习简单创编,体验游戏快乐。
3、感受外婆的爱,激发爱家人的情感。
活动重点:理解童谣内容。
活动难点:进行简单创编。
《摇啊摇》是一首宁波童谣,内容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情趣,具有情趣。童谣中描述的外婆桥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本次活动的优点:
1、难点前置。童谣“糖一包,果一包,还有汤团和年糕”这句难点提前,运用实物展示,很自然的解决了。
2、实物、图示、媒体相结合。使幼儿充满兴趣,便于幼儿理解童谣内容,感受童谣的有趣。
3、表演、创编活动。学习童谣后,进行幼儿集体、分组、个人表演,每个孩子都体验了游戏的快乐。之后的创编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提供了幼儿发挥想象的机会。
不足:
本次活动:针对小班幼儿,教师的语速可以放慢些;幼儿表述时犯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表演环节的表演次数过于繁多;引导的语言显得生硬,不够委婉;环节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外婆的爱强调得不够。
摇啊摇教学反思3篇教学反思
教师本身:语言的丰富及简练性不足,需要多多累积经验;应变能力不足,还有待提高;思维不够扩散,想法可以再大胆些,具有开放性的想法。
建议:
1、可以把创编环节改为幼儿两个两个找朋友,面对面坐在地上,玩摇啊摇的游戏,更具趣味性。
2、在乏味的集体和分组表演中穿插一些小心思,例如:给表演过的幼儿贴糖、果的贴纸,或分糖等,以示鼓励,亦能激发其他幼儿的表演欲。
第五篇:《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歌曲首次出现了六八拍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拍子的韵律并有目的地渗透拍号知识,是我在教学准备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按照预设教案,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先引导学生感受《摇啊摇》的情绪与节拍特点,然后出示《摇啊摇》的第一乐句旋律,分析这段旋律每小节有几拍,是以几分音符为一拍?原来设想的非常完美,让学生说出来应该没问题,然后通过引导他们了解它与三四拍子的联系与区别,步步深入了解六八拍子的节拍特点。
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居然呆呆地、一脸茫然地不知所措。尽管后来的问题我替孩子们答了,但我清楚他们还是似懂非懂,这一环节没有掌握。反思自己的教学, 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以前只是音乐实践,感性的认知,至于节拍知识在小学阶段也只是感受。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就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这次教学,更让我意识到教学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开展任何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纲”,不仅要明白自己现在的是在进行哪方面的训练,更要明白自己现在的训练是在帮助学生达到哪一阶段的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