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19-05-15 16:3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篇:《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STEAM与创客教育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而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观沧海》为例,为大家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2)提高语言文字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正确朗读、默写诗歌并理解其意思,习得与乐府诗、曹操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

难点:

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感悟诗人当时的心境。

教学策略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制作多媒体资源供学生课前学习,使学生在课前了解诗歌相关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后,提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遵循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悟,适度拓展文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资源解读《观沧海》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观沧海》的创作年代久远、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观沧海》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创作背景、诗体介绍等制作成微视频和交互式课件,上传至教学通,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充分了解相关知识,为准确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整体感知环节中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自主探究学习生字、词的读音;第二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而在精读交流环节中,教师以问题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习惯,完善自身语文知识体系,提高语文素养。而对于每一个问题,教师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巩固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打开教学通中的练习题资源,引导学生匹配诗句和图片,并完成有关文学常识题目的练习,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与学生每人手中一台电脑,运用畅言教学通与教育云空间进行授课。

教学资源:

《观沧海》多媒体交互式课件、《走进观沧海》微课、《“乐府诗”知多少》微课、练习题资源。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看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人物。(利用多媒体播放《说唱脸谱》)

生:听音乐。

师:谁能说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人物呢?

生:关公、张飞、曹操等等。

师:歌曲里“白脸的”指的是谁呢?

生:曹操。

师:对,“白脸的”就是曹操。不知道大家对曹操了解多少呢,谁可以分享一下?

生: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大家对曹操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PPT展示)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诗人。他的诗歌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东汉末年人民的苦难生活。代表作有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曹操,学习他的名篇——《观沧海》。(板书:观沧海)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歌曲引出曹操,吸引学生注意力;而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所学课文。

(2)整体感知: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谁能发现这首诗歌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或者说,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呢?

生:乐府诗。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本节诗歌与以往诗歌的不同。

师:很棒,看来大家在课下都已经观看了《“乐府诗”知多少》的微课了,也已经知道有的乐府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那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一下诗歌吧。(板书:观沧海整首诗)

生:点击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可以自己先读,也可以在电子课本中截取部分课本区域,生成带点读的电子卡片到制作工具中,实现即点即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呢?

生:同学甲和乙朗读。

师:恩,读的不错。在自己读以及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大家觉得哪些字词比较生僻或者容易读错?

生:指出个别生僻词和易错字。

师:看来大家对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比较陌生。哪位同学可以准确地读下这几个字词呢?(PPT展示“碣石、澹澹、竦峙”的读音)

生:同学甲读字词。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首诗吧,注意把每一个字读准。(板书:在黑板上为“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标上读音)

生:一起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我就要来考考大家了。这些词在本首诗歌中是什么意思呢?(PPT展示“临、碣石、以、澹澹、萧瑟、何、竦峙、星汉、至、洪波、幸、咏志”的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将字词读准,知道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看来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来巩固下每个词语的意思。(借助PPT回顾每个词语的意思)

生:听讲、记笔记。

师:知道了词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诗的含义了。谁能将这首诗翻译成一篇优美的文章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

生:思考。

师:谁来试试呢?

生:学生甲翻译诗歌。

师:说的不错,现在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曹操,随着老师的声音(打开在教学通上已录制好的录音),一起看看曹操看到了什么吧!

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含义,加深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而闭眼感受,想象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3)精读交流:

师:好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下诗吧。

生:自由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呢?

生:景物(或者一些具体的景)。

师:对,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所看的微课,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将整首诗划分层次,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第二:全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真实看到的景),哪些是虚景(想象的景)呢?第三: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呢?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切换PPT,显示出这三个问题。随后走下讲台,听取不同小组的讨论并进行引导。)

生: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讨论的怎么样了,哪几个小组来分享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所表达的思想。

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讨论结果。

师:(老师根据同学们回答的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板书:第一层,总写)“观”字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以下诗句都由“观”字展开,写了作者的登山所见、所听、所想,看到了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了秋风,想到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作者描写了很多景物,其中3-8句描写了“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实景(板书:第二层,实写),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了“日月”、“星汉”等虚景(板书:第三层,虚写,二层和三层属于分写)。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梳理学生讨论中忽视的问题。

生:记笔记。

师:作者既写了虚景,又写了实景,想要表达什么呢?请结合课前的预习材料进行思考。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很好,作者看到山岛耸立,海面上波涛起伏,波浪不停地拍打海岸,而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不由地想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刻画了大海的壮阔。而当时作者正得胜回师,看到这幅景象,心里难免涌起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哪一句诗能表现作者的抱负?

设计意图:通过景物的描述,使学生结合课前所学知识总结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作者看到壮阔的大海,从而写下这首诗,大家思考一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写作特点,利于该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生:思考,回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师:对,作者看到借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是大家所说的借景抒情。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还有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没有讲呢?其实啊,这首诗开始是没有题目的,《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而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板书:在本句诗后面标上附文)

(4)课后小结与作业:

师:大家读了几遍诗歌之后,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诗歌的知识呢?下面,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打开《观沧海》测试题,自己在下面练一练吧。

生:打开教学通的测试题,进行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题巩固课堂知识,体悟借景抒情特点,利于之后古诗词的默写。

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微课来总结一下《观沧海》。请同学们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

生: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开始赏析。

师:“白脸的曹操”,指的是曹操的狡诈,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却接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读出了他的远大抱负。那么,年老之后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所读的《龟虽寿》在课下进行思考,不断地走近曹操。

师:下面,布置两个小作业:1.背诵诗歌并准确默写。2.搜集一首乐府诗,细细地品读,领略其中的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END-

第二篇:《观沧海》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2。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 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 烈愿望。)建功立业

的抱负。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课后附记

第三篇:《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STEAM与创客教育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而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观沧海》为例,为大家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

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2)提高语言文字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正确朗读、默写诗歌并理解其意思,习得与乐府诗、曹操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

难点:

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感悟诗人当时的心境。

教学策略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制作多媒体资源供学生课前学习,使学生在课前了解诗歌相关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后,提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遵循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悟,适度拓展文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资源解读《观沧海》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观沧海》的创作年代久远、蕴含着诗人丰富 的情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观沧海》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创作背景、诗体介绍等制作成微视频和交互式课件,上传至教学通,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充分了解相关知识,为准确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整体感知环节中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自主探究学习生字、词的读音;第二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而在精读交流环节中,教师以问题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习惯,完善自身语文知识体系,提高语文素养。而对于每一个问题,教师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巩固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打开教学通中的练习题资源,引导学生匹配诗句和图片,并完成有关文学常识题目的练习,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与学生每人手中一台电脑,运用畅言教学通与教育云空间进行授课。

教学资源:

《观沧海》多媒体交互式课件、《走进观沧海》微课、《”乐府诗”知多少》微课、练习题资源。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看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人物。(利用多媒体播放《说唱脸谱》)

生:听音乐。

师:谁能说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

些人物呢?

生:关公、张飞、曹操等等。

师:歌曲里”白脸的”指的是谁呢?

生:曹操。

师:对,”白脸的”就是曹操。不知道大家对曹操了解多少呢,谁可以分享一下?

生: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大家对曹操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PPT展示)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诗人。他的诗歌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东汉末年人民的苦难生活。代表作有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曹操,学习他的名篇——《观沧海》。(板书:观沧海)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歌曲引出曹操,吸引学生注意力;而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所学课文。

(2)整体感知: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谁能发现这首诗歌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或者说,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呢?

生:乐府诗。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本节诗歌与以往诗歌的不同。

师:很棒,看来大家在课下都已经观看了《”乐府诗”知多少》的微课了,也已经知道有的乐府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那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一下诗歌吧。(板书:观沧海整首诗)

生:点击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可以自己先读,也可以在电子课本中截取部分课本区域,生成带点读的电子卡片到制作工具中,实现即点即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呢?

生:同学甲和乙朗读。

师:恩,读的不错。在自己读以及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大家觉得哪些字词比较生僻或者容易读错?

生:指出个别生僻词和易错字。

师:看来大家对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比较陌生。哪位同学可以准确地读下这几个字词呢?(PPT展示”碣石、澹澹、竦峙”的读音)

生:同学甲读字词。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首诗吧,注意把每一个字读准。(板书:在黑板上为”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标上读音)

生:一起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我就要来考考大家了。这些词在本首诗歌中是什么意思呢?(PPT展示”临、碣石、以、澹澹、萧瑟、何、竦峙、星汉、至、洪波、幸、咏志”的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将字词读准,知道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看来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来巩固下每个词语的意思。(借助PPT回顾每个词语的意思)

生:听讲、记笔记。

师:知道了词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诗的含义了。谁能将这首诗翻译成一篇优美的文章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

生:思考。

师:谁来试试呢?

生:学生甲翻译诗歌。

师:说的不错,现在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曹操,随着老师的声音(打开在教学通上已录制好的录音),一起看看曹操看到了什么吧!

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含义,加深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而闭眼感受,想象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3)精读交流:

师:好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下诗吧。

生:自由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呢?

生:景物(或者一些具体的景)。

师:对,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所看的微课,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将整首诗划分层次,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第二:全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真实看到的景),哪些是虚景(想象的景)呢?第三: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呢?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切换PPT,显示出这三个问题。随后走下讲台,听取不同小组的讨论并进行引导。)

生: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讨论的怎么样了,哪几个小组来分享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所表达的思想。

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讨论结果。

师:(老师根据同学们回答的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板书:第一层,总写)”观”字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以下诗句都由”观”字展开,写了作者的登山所见、所听、所想,看到了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了秋风,想到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作者描写了很多景物,其中3-8句描写了”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实景(板书:第二层,实写),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了”日月”、”星汉”等虚景(板书:第三层,虚写,二层和三层属于分写)。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梳理学生讨论中忽视的问题。

生:记笔记。

师:作者既写了虚景,又写了实景,想要表达什么呢?请结合课前的预习材料进行思考。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很好,作者看到山岛耸立,海面上波涛起伏,波浪不停地拍打海岸,而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不由地想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刻画了大海的壮阔。而当时作者正得胜回师,看到这幅景象,心里难免涌起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哪一句诗能表现作者的抱负?

设计意图:通过景物的描述,使学生结合课前所学知识总结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作者看到壮阔的大海,从而写下这首诗,大家思考一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写作特点,利于该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生:思考,回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师:对,作者看到借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是大家所说的借景抒情。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还有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没有讲呢?其实啊,这首诗开始是没有题目的,《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而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板书:在本句诗后面标上附文)

(4)课后小结与作业:

师:大家读了几遍诗歌之后,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诗歌的知识呢?下面,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打开《观沧海》测试题,自己在下面练一练吧。

生:打开教学通的测试题,进行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题巩固课堂知

识,体悟借景抒情特点,利于之后古诗词的默写。

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微课来总结一下《观沧海》。请同学们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

生: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开始赏析。

师:”白脸的曹操”,指的是曹操的狡诈,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却接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读出了他的远大抱负。那么,年老之后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所读的《龟虽寿》在课下进行思考,不断地走近曹操。

师:下面,布置两个小作业:1.背诵诗歌并准确默写。2.搜集一首乐府诗,细细地品读,领略其中的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END-

第四篇: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知识与技能

1.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2.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曹操图片、课件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后进生”。特别强调后进生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目标;更没有像曹操哪样拥有远大的抱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pâ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曹操一生跃马扬鞭、南征北战,但手不释卷,雅爱文学。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正音 碣 石 jié 澹 澹dàn竦 峙 sǒng zhì 萧 瑟xiāo sè 至 哉 zāi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

4、齐读

四、赏析

1、诗人在哪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句诗可以知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碣石山。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2、他看(观)到了哪些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3、作者如何描写看到的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是远观细看所见之景,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

此六句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4、哪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六、艺术特点

全诗语言古朴刚健,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苍凉悲壮,沉郁雄健,善用比兴。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此诗。

第五篇:《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题目:

《观沧海》 教学内容分析:

曹操的《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修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能使学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计划学时: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后进生”。特别强调后进生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目标;更没有像曹操哪样拥有远大的抱负,大部分学生对曹操了解不多甚至存在误解,认为他是个“枭雄”,欣赏诗歌的方法欠缺,知识水平有限,能力有待提高。人生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因此,应该让学生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教学目标、任务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领会“竭、竦、澹、峙”等虚词的意义(2)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理解诗句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有效的利用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和观察法等方法。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使用了哪些比喻修辞手法,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一遍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 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世人都笑曹操是个“奸雄”却不知他有着广博的才学,尤其在诗歌上。你们可知道他的乐府诗?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作者背景介绍以及了解他所代表的乐府诗

3、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说一下自己心中的曹操。

4、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1)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碣(jié),峙(zhì),澹(dàn)等等。(2)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3)全班同学稍后有感情的大声朗诵诗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5、质疑问难和启发,预计用时5分钟

(1)在诗歌中哪些词语是能看到的,哪些是想象的?(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星辰)

(2)诗歌当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想象、夸张)(3)哪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6、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以及用时12分钟)

(1)补充诗人写的其他同类型的乐府诗或者是建安诗人的诗。(2)补充一些背景介绍或者是野史上的小故事

(3)课堂总结,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胸襟抒发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7、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简论对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可参照三国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观沧海》赏析

(1)以”观“为字眼统领全篇(2)实景:大海、山岛、草木、水流(3)虚景:日月星辰(4)借景抒情:抒发自己满腔的抱负(5)运用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手法,动静虚实结合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文,在本章节过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小测验 总结性评价:在学期期末的时候就本课进行综合的考核

课堂小结:

《观沧海》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实虚结合,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文如其人”,曹操绝不是戏剧中那个狡猾多疑、自私残忍的白脸奸相。今天我们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他奋发进取,他立志统一国家,他具有壮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教学反思:

优点:学生重新认识了曹操,受到曹操豪迈情怀、雄心壮志的感染,群情激昂,立志要做一个志向高远之人。学生领略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兴趣盎然,一堂课书声琅琅,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互联网的利用优化了教学。

不足:学生表达时语言缺少感染力,不够生动形象,因此要多读多写。

下载《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何向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教学目标 : 1、在对景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感受《观沧海》雄浑壮丽的景象。 2、把握诗人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

    观沧海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一曲雄浑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千年前那个兵荒马乱却也群雄四起、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提起三国,我不禁想起一个人(„„)对,曹操!他......

    观沧海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情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执教者:陈晗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案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 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 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闫永德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在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能力目标: 1、 品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