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教师:徐晓伟 青岛市黄岛区珠江路小学
从2013年入职以来,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我在音乐教学中的经验日益增加,但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又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同时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当之无愧!今天来谈一谈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感受。
一、热爱学习的楷模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教师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身体健康上的进步,学问上的进步,工作效能上的进步,道德品格上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追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在变化着。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我们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热爱学生的典范
陶行知先生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三、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 “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的启示很多,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黄岛区珠江路小学
第二篇:读《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鸭园中心校刘丽艳
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 只有貌似的快乐。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第三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盐城中学政治组朱芹
在工作闲暇之余翻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对于一个新的问题,不是要教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指导他们自己主动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求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今天我们新课程说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做三者当中,陶行知更加强调“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从实践中获得认知。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它在反传统的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教学活动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去努力,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生活中关注教育,我们的教育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第四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关于陶行知先生,以前,我只知道他是我国上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独特的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到今天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然而,对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理论我并没有具体了解过,更别说把他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了。今年暑假,在领导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读罢本书,才发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大一部分不正都来自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吗?难怪本书“序二”中这样写到:“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是的,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
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陶行知先生中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这不正是新课程非常强调的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吗?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因为现在的学习方式,就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现代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以学定教”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教学价值取向进行转变。实际上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进步。这不正与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不谋而合吗?是呀,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传授学生需要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参与并且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要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形成合力,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
每当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
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第五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坚信:爱可以创造奇迹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临浦三小沈加蓉
在美国跟着杜威学习多年,回国后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祖国教育事业的陶行知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爱满天下”。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着爱的教育,让我既敬佩,又汗颜。先生有一句名言:“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看完先生教育名篇,令我感想颇多,先生对爱的教育的执着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体会1: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先生的话告诉我:师生之间应该确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人,我们都应该称他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也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先生非常尊重孩子,他把“小孩子”当作“小小研究生”,推崇为“小先生”,强调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理解儿童的心理,相信儿童的能力。对于孩子,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批评与否定,而是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
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体会2:非常欣赏学生的闪光点
先生的话告诉我:“我的教鞭下有瓦特,我的冷眼里有牛顿,我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千万不要把学生看死,不能把他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努力挖掘他,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智能、听觉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因此我们的教育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教育关注的不是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哪些方面更聪明。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使之成发“发光面”。
成人需要赏识,孩子则更需要赏识。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可是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孩子们心灵深处这种渴望得到赏识的美好愿望,似乎被遗忘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着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付出爱心,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探讨,学会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尊敬的老师,请把我们的学生,不管是优秀的,还是暂时不太优秀的,都当作天使一样呵护吧!把他们培植在爱的土壤上,呼吸着民主、平等的空气,再以尊重和赏识作灌溉,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体会3:懂得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
“教育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往往一片爱心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与接受,其原因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当。那爱该如何表达呢?看完先生的教育名篇后,我更会这样去行动:
一、每天早上微笑进教室,并向学生亲切问好
一个人早上的心情,也许会影响到整个一天的精神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而消极的精神状态则会抑制大脑的兴奋,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早上给学生一个微笑,其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二、多给学生微笑、关切、鼓励、肯定的眼神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关切、鼓励或肯定的眼神,对他们来说都是咖啡中的糖果,是不小的收获。我们不能忽视眼神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是否有眼神的投射,意味着自己是否受到老师的关注,投射的次数多少,意味着关注程度的高低。
三、尽量采用积极的语言,避免使用消极的语言
要坚信再顽皮的学生心都是肉长的,都有被感化的一天。关键在于我们的付出能否持之以恒,我们的方式是否得当。许多问题学生之所以不能被感化,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缺少了解与足够的耐心。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重蹈错误就大发雷霆之怒,这样很容易让我们情绪失控而说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来。学生在表扬与批评的话语之间,对于后者往往记忆更为持久。
四、及时表扬学生,为孩子的进步或成功而高兴
当学生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或者成功,一定要及时表扬,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哪怕是一小点进步。否则学生会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认为自己努力与不努力一个样,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五、当学生表现得好,奖给学生一份意外的惊喜
我们可以设置一张张小小的给家长的表扬通知单。学生的作业质量较高的情况下,或者在校的行为表现突出的情况下,夹在他们的作业本里。这样,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惊喜。孩子在家里和学校得到双重表扬,我想,孩子没有比这一天更快乐的了。
体会4: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先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先生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冬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