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瓯缺》读后感:观往历史知见未来
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
——《金瓯缺》读后感
原创: 落花时节乃逢君 只缘一回顾
花了很长时间,耐着性子读完了185万字的《金瓯缺》,我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上一口气了。这是一部倾心描绘的历史画卷,珍贵无比。
由于对宋朝的历史不甚了解,初读《金瓯缺》第一卷,我就感觉到了吃力,主要有三点:内中有大量疑难生僻字,如不依靠电脑和字典恐难顺利读完;书中人物众多,必须在读第一卷时先捋清关系,熟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读后面三卷才能不费力气;作者写作手法十分独特,多处运用冷静客观的犀利语言描写,深刻地揭示人性的丑陋,在读第一卷时要花些时间逐步适应,而不要急于弃书。愚以为,李师师这个人物一出场,才算真正拉开了故事的大幕。
对于这部作品,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它堪称上是鸿篇巨制。作者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让我看到了社会万象、历史变迁,引发的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深思考。所谓大醇可以掩小疵,就像书中人物的人生结局随着国家的动荡而留有遗憾一样,我们也不必对一部书苛求完美,只要这部书使读者有所悟、有所省,即是拥有了超越黄金的价值。
历史就是这样,如甄士隐的好了歌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北宋两次伐辽其实都算是失败的,最后虽然收复了燕京,但其实赎回来的是一座空城。辽亡之后,金军两次攻宋,两次东京(今开封)保卫战,东京人民英勇抗金。金虏打到家门口,徽、钦二宗与奸臣却卖国求荣、觍颜事仇。东京城破后,金人洗劫一空,掳走徽钦二帝,蒙受巨大耻辱,百姓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我认为,北宋灭亡,其咎在己。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临难只知谄媚事敌、卖国投降,牺牲国家利益,保全一己私利。他们难道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更可笑的是,北宋君臣被金酋掳走北上后,还在百般讨好金人,以图苟活。北宋自身怯懦,任人欺凌,注定灭亡,可南宋建立后,赵构仍是个偏安一隅的阘茸货,在江南苟延残喘,不思进取,只求享乐。金人的铁蹄并不可怕,他们每攻一座城,必要屠城根刮,始终是不得人心的,况且金人贪鄙成性,内已腐化堕落,何足惧也。而赵宋王朝虽惨败,但未尽失人心,百姓爱国,英勇抗金。如果大宋君臣能够齐心协力,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矢志卫国,则不至于耻辱丧国。宋朝军事的落后也是其灭亡的一个原因。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作为一条引线,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削弱武官权利,防止拥兵自重,更别提丢失燕云十六州,缺乏北方屏障,遇外敌入侵根本招架不住。如果说朝代的更迭是历史的选择,那么只是可怜了那些企盼金瓯无缺、日月重光的百姓。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古人认为靖康之耻是对赵光义的报应,说宋太宗赵光义夺权后,逼死了赵匡胤子孙。吴乞买正是赵匡胤转世投生,兴师动众,灭掉北宋,把赵光义的子孙全部俘虏北去,千方百计凌辱至死。金朝的军队将宋太宗的子孙几乎搜罗殆尽,只留下赵构这根独苗,而赵构又深信金人将宋太宗的后代俘虏押送北面冰天雪地里当奴隶,是夺了宋太祖赵匡胤一系江山的报应,于是册立太祖的后代为太子,把江山交出来,宋朝的江山又延续了110余年。这个故事听来毕竟有些荒唐,但查阅史料,金被蒙灭的凄惨却真正可以当成“天道轮回”的佐证。在成吉思汗的铁骑下,金国失陷,蒙古兵在城内烧杀抢掠,尸横遍野,到外残垣断壁,与当年的东京如出一辙。蒙古人将金国两宫太后、皇亲国戚、王宫贵胄、妃子公主等人扫数押往蒙古,并将金城内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全部洗劫一空,与当年北宋灭亡时的状况何其相似。天道好还,报应不爽。一饮一啄,皆有前定。今人在读历史时,实际也应该能看到未来,不管是否相信因果循环,都应从内心深处敬畏天道,止恶行善,同时也要珍惜当下,心存感激,敬天爱人,在现世多存一份福报。
展读《金瓯缺》这幅恢弘的历史画卷,我时而扼腕叹息,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泪盈眼睫。其中,我为李师师掉过两次眼泪。一处是师师抄经回向给在战争中保家卫国的国殇,我对师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动的泪水也就随之而来。在战争中,师师考虑的不是她自己,更不是个人感情,而是国家利益。她毁家纾难,将赵佶赏赐她的钱财全部捐出,充以军饷,资助前线。在东京城破后,她又在赈济所烧粥蒸馍、洗锅刷碗,救济难民,一片赤诚爱国之心。另一处是师师被掳金营后,怒骂金酋,拔簪刺喉自杀,颈血化长虹,我立时心疼得泪眼婆娑。作者最后为李师师留了活口,书中的结局是她被人救下,流落民间,而历史中真正的李师师究竟是何命运就不得而知了。师师,世间绝无仅有的女子,她风华绝代,却不肯折腰事权贵,她美艳绝伦,却不为求荣而卖身。她的爱国行为被民间传诵,令卖国贼无地自容。这部书让我认识了一个具有慈悲心肠和爱国信念的奇女子。人生若如初见时。一如当年赵佶与李师师第一次见面的那个场景,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记住了她出场时的模样:我的记忆里,永远是你最美的样子。
观往历史,知见未来。感谢《金瓯缺》这部颇有价值的著作,让我结识了这段历史,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第二篇:见“微”知著四十年intel 处理器历史全面回顾
开端:1971年的4004
四十年,是一个人的半辈子;四十年,在人类进化的道路上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回眸。在IT的历史上,四十年前正是第一款微处理器发明的时间,在这四十年间微处理器遵循着“摩尔定律”中所描述的速度发展着,而摩尔定律所描述的微处理器发展速度直到今天还依然在生效着。
了解计算机的用户应该还记得全球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这台计算机的“始祖”使用了18800个 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而它的运算速度仅仅是每秒机型5000次加法运算而已,这一计算速度当然无法和现在的计算机相比,但在当时确实是惊人 的发明。
◇ 1971年:全球首颗微处理器Intel 4004
第一颗商用微处理器则在1971年被Intel工程师霍夫发明出来——它就是英特尔4004处理器。时隔25年之后出现的史上第一颗商用微处理器在计算速度上并不惊人,它的时钟频率仅为108KHz,不过它的集成度却远非ENIAC所能比拟。
史上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英特尔 4004
英特尔的4004处理器集成了2300只晶体管,一颗芯片的重量不超过一盎司,相比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占地1500平方英尺的大小来说,英特尔4004处理器确实是太小了。当然,仅有108KHz的4004处理器基于4位设计,只有45条指令,每秒也只能执行五万条指 令,用今天的眼光来看,4004处理器的性能简直可以用羸弱来形容。
英特尔4004处理器及其架构示意
英特尔4004微处理器在设计出来之后最早被用在一款计算器上,这款处理器的发布开创了微处理器的新时代,微型处理器的后来者都将以4004作为起点,而4004则作为全球首款商用微处理器而永载史册。
历史意义:4004是全球首颗微处理器,同时它也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创先驱。
1972年:英特尔8008微处理器
◇ 1972年:英特尔8008微处理器
时隔一年之后的1972年,英特尔又推出了另一款微处理器产品——Intel 8008,这个编号正好是4004的两倍,这应该是英特尔刻意为之,因为8008芯片的规格和性能差不多也是4004的两倍。
实际上在英特尔推出4004处理器之时,业界的反响并不能和4004处理器的历史地位相匹配,大家普遍认为4004 虽然很棒,但是计算性能有些偏弱,并不足以担任微型计算机的“大脑”,或者说以4004为架构设计的微型计算机在性能上偏弱。而在英特尔8008处理器诞 生之后,这样的问题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英特尔8008处理器集成了3500个晶体管,能够处理8Bit位宽的数据,频率也同样是双倍提升。
Intel 8008微处理器
Intel的8008处理器其实也开创了一个时代,关键就在于英特尔在8008处理器时代开始拥有自己的指令技术,这同样是一个历史拐点,未来处理器的基础就将基于指令和指令集合。
Intel 8008微处理器及其架构示意
英特尔8008处理器显然比4004要受欢迎得多,仅仅时隔一年便推出了性能和规格都高出一倍的处理器对于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这种提升速度放在今天是完全无法想象的,而在当时,英特尔确实做到了。
历史意义:被行业所重视和追捧的一款微处理器、史上第二课微处理器。8008芯 片原本是为德克萨斯州的Datapoint公司设计的,但是这家公司最终却没有足够的财力支付这笔费用。于是双方达成协议,英特尔拥有这款芯片所有的知识 产权,而且还获得了由Datapoint公司开发的指令集。这套指令集奠定了今天英特尔公司X86系列微处理器指令集的基础。
1974年:英特尔8080微处理器
◇ 1974年:英特尔8080微处理器
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英特尔的8080处理器是第一款微处理器,实际上这也是有原因的。英特尔8080处理器实际上是 在1974年推出的英特尔第三颗微处理器,但是8080处理器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因为8080的频率比8008高出了10倍,而性能也是8008的至少 十倍之多。
英特尔8080处理器
事实上英特尔8080处理器在发布之初便让当时业界为之震动,因为采用了复杂的指令集以及40管脚封装,8080的处理能力大为提高,其功能是8008的10倍,每秒能执行29万条指令,集成晶体管数目6000,运行速度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MHz。
8080处理器达到了2MHz的频率
虽然在8080的时代,微处理器的优势已经被业内人士所认同,不过与此同时,更多的公司开始介入这一领域,竞争开始变得日益激烈。RCA(美国无线电公司)、Honeywell、Fairchild、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AMD、摩托罗拉以及Zilog公司都介入了微处理器领域,英特尔也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
历史意义:英特尔8080成为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Altair的大脑。据说Altair这个名称是源自《星际旅行》电视节 目中一个星际飞行计划(Starship Enterprise)的目的地名称。计算机爱好者花费395美元即可购得 Altair 套件。数月内,Altair的销售量达到数万台,造成了电脑销售历史上第一次缺货现象。可以说8080处理器在电脑发展历史中的重大意义。
1978年:英特尔8086-8088微处理器
◇ 1978年:英特尔8086-8088微处理器
1978年,英特尔推出了首枚16位微处理器,这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8086,而随着8086同时推出的还有与之配 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芯片使用相同的指令集,以后英特尔生产的处理器,均对其兼容,这也是指令集真正意义上的开端,从1978年 至今,微处理器将迎来指令集传承和发展的时代。
英特尔8086微处理器
想当然的,8086处理器也获得了市场端的成功,而英特尔也再接再厉推出了性能更出色的8088处理器,英特尔在1978年的产品就 是8086、8087和8088,它们的频率也各不相同,三款处理器都拥有29000只晶体管,速度可分为5MHz、8MHz、10MHz版本,内部数据 总线(处理器内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外部数据总线(处理器外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可寻址1MB内存。
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
这样一来,在1978年,英特尔拥有了三款同一产品线不同定位的产品,这也是英特尔首次向消费者提供同一代微处理器的多种选择方案,而这一做法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对于英特尔来说,1978年的三款产品意义可能更加重大,因为英特尔成功将 8088销售给IBM全新的个人计算机部门。1981年,IBM推出的首批个人电脑机选用了英特尔8088芯片,使得8088成为了IBM全新热销产品 IBM PC的大脑。本来IBM准备采用摩托罗拉的芯片,但是最终阴差阳错,还是由8088芯片承担了这项光荣的使命。随着个人电脑的流行,英特尔也开始名扬四 海。8088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顺利跻身财富500强之列,而日后大名鼎鼎的IBM PC系列也在这一年开始展露峥嵘。
历史意义:英特尔首次提供多个选择方案给消费者,同时8088也被IBM所采 用,为后续英特尔占据微处理器绝对主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财富》杂志也将英特尔评为“七十大商业奇迹之一(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我们必须正视8088对英特尔乃至对计算机行业的重要意义。
1982年:英特尔80286微处理器
◇ 1982年:英特尔80286微处理器
英特尔80286同样是一款重量级产品,这同样是一款销量极大的微处理器产品,根据当年的统计,在英特尔80286处理器发布后的6年内,全世界基于286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便达到了大约1500万台,这一数字相当恐怖,而我们所说的PC286也正是指采用了80286微处理器作为核心的PC机型。
英特尔80286微处理器
80286是处理器进入全新技术时代的标准产品,具备16位字长,集成了14.3万只晶体管,具有6MHz、8MHz、10MHz、12.5 MHz四个主频的产品。在之后的所有产品时代,英特尔都提供了不同频率的版本给消费者自由选择,这也是微处理器真正多元化的开始。
英特尔80286芯片及其架构示意
80286是Intel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处理器,即可以运行所有针对其前代处理器编写的软件,这一软件兼容性也成为了Intel处理器家族一个恒久不变的特点,而之后所有的处理器也都将基于这一理念而设计。
历史意义:80286是英特尔最后一款16位处理器,而为人们所熟知的则是以80286作为核心的PC 286产品,这也意味着个人PC已经成为主流,未来的历代产品都将站在80286的成功所铸成的肩膀之上。
1985年:英特尔的第一代32位处理器80386 ◇ 1985年:英特尔的第一代32位处理器80386
1985年,英特尔又向全球推出了全新一代的微处理器80386,这款处理器的发布也意味着英特尔的产品开始走向32位时代。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
英特尔80386微处理器
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 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 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 16MB)。
英特尔80386 SX微处理器
除了上图中的SX芯片之外,英特尔在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 SL与80386 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 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历史意义:在1985年,英特尔公司有着远比今天多得多的竞争对手:大家熟知的摩托罗拉在当时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芯片产品,成为英特尔公司的强有力竞争者;IT业界巨头IBM也在秘密研究自己的286微处理器;今后的对手AMD公司也开始涉足到CPU制 造领域,他们正在开发称一片被为386的的芯片。此时英特尔全力开发出的这款80386处理器产品则完全将其拉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首颗32位处理器 的性能是毋庸置疑的,更为引人注意的是80386的软硬件兼容性,承袭80286的软硬件兼容特性令其成为了当时微处理器界的璀璨明珠。
1989年:英特尔80486微处理器
◇ 1989年:英特尔80486微处理器
1989年,英特尔发布了80486处理器(也叫i486处理器)。486处理器是英特尔非常成功的商业项目。很多 厂商也看清了英特尔处理器的发展规律,因此很快就随着英特尔的营销战而转型成功。80486处理器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25MHz逐步提升 到33MHz、40MHz、50MHz及后来的100Mhz。
80486 DX2
80486处理器的内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为32位,可寻址4GB的 存储空间,支持虚拟存储管理技术,虚拟存储空间为64TB。片内集成有浮点运算部件和8KB的cache(L1 cache),同时也支持外部cache(L2 cache)。整数处理部件采用精简指令集RISC结构,提高了指令的执行速度。此外,80486微处理器还引进了时钟倍频技术和新的内部总线结构,从而 使主频可以超出100MHz。
80486芯片
从80486开始,国内用户也开始接触到了个人计算机——当时的IBM PC486 PC机便是以80486作为核心而设计的,此时个人电脑已经进入了国内,先行者已经开始用上了这款大受欢迎的处理器。
历史意义:英特尔486处理器首次采用内建的数学协处 理器,将负载的数学运算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显著加快了计算速度。英特尔的386和486推向市场后都受到了广泛欢迎,而英特尔在芯片领域的 霸主地位也基本稳固。在此之后,英特尔开始进入到了Pentium时代——这同样是人们熟悉名字。
1994年:英特尔Pentium处理器 ◇ 1994年:英特尔Pentium处理器
1994年,英特尔发布了一款名为Pentium的处理器芯片,Pentium这个名字将在随后的20多年里一直陪伴着我们,直至今日,英特尔依然在发布Pentium系列的产品,所以Pentium的名号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打响。
其实按照英特尔这十年来的命名习惯,Pentium处理器应该被命名为80586处理器才对,不过英特尔方面考虑到商标注册方面的原因而放弃了数字作为型号命名的惯例,并推出了以注册商标作为命名的崭新产品——Pentium处理器。
英特尔Pentium处理器芯片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采用了0.60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支持计算机更轻松的集成“现实世 界”数据,如语音、声音、手写体和图片等,也正因为奔腾处理器的这些特性,在当时采用奔腾处理器的PC也被人们称作“多媒体电脑”,当然,之后也出现过 “全媒体电脑”的说法,不过并非主流称谓。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体管数大幅提高、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并把十年未变的工作电压降至 3.3V。同样的,奔腾处理器也推出了多种不同型号产品以供消费者选购,其中1996年发布的Pentium 200MHz的频率是相对最高的,性能也是更强,晶体管数量方面依然是330万。
历史意义:奔腾的名字第一次出现,这也宣告了奔腾系列处理器在微处理器行业中长达十年的“统治”开始,而1996年可说是国内电脑行业开始盛行的一年,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加入到PC带来的全新领域中。
1997年:英特尔Pentium MMX处理器
◇ 1997年:英特尔Pentium MMX处理器
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MMX芯片,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础上加入了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专门用来处理视频、音频和图象数据,使CPU在多媒体操作上具有更强大的处理能力,Pentium MMX还使用了许多新技术。
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技术能够用一个指令并行处理多个数据,缩短了CPU在处理视频、音频、图形和动画时用于运算的时间;流水线从5级增加到6级,一级高速缓存扩充为16K,一个用于数据高速缓存,另一个用于指令高速缓存,因而速度大大加快;Pentium MMX还吸收了其他CPU的优秀处理技术,如分支预测技术和返回堆栈技术。
Pentium MMX等于是Pentium的加强版中央处理器芯片(CPU),除了增加67个MMX(Multi-Media eXtension)指令以及64位数据型态之外之外,也将内建指令及数据暂存(Cache)从之前的8KB增加到16KB,内部工作电压降到2.8V。而英特尔之后的桌上型中央处理器皆包含了MMX指令。
历史意义:Pentium MMX处理器开创了多媒体指令的时代,在这款处理器中,英特尔着重加强了对媒体指令的支持,从而让CPU能够在处理多媒体任务时更加快速和高效,对于未来来说,Pentium MMX处理器中所使用到的MMX指令技术将一直被沿用和发扬,直至今日。
1997年:英特尔Pentium II处理器
◇ 1997年:英特尔Pentium II处理器
1997年5月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233MHz、Pentium II 266MHz、Pentium II 300MHz三款PII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提升到750万个晶体管组成。采用SLOT1架构,通过单边插接卡(SEC)与主板相连,SEC卡盒将CPU内核和二级高速缓存封装在一起,二级高速缓存的工作速度是处理器内核工作速度的一半
Pentium II处理器采用了与Pentium PRO相同的动态执行技术,可以加速软件的执行;通过双重独立总线与系统总线相连,可进行多重数据交换,提高系统性能;PentiumII也包含MMX指令集。
英特尔Pentium II处理器
在这个时期100MHZ频率的SDR内存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但是Intel却惊人地宣布他们将放弃并行内存而主推一种名为Rambus的内存,而一时间众多大公司如西门子、HP和DELL等都投入了Rambus的门下,最后事实证明这并非明智选择。
英特尔Pentium II处理器
☆ 1997年6月2日,英特尔发布MMX 指令技术的Pentium II 233MHz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450万个晶体管组成。
☆ 1997年8月18日,英特尔发布L2 cache为1M的Pentium II 200MHz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550万个晶体管组成。
☆ 1998年1月26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333MHz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 1998年4月15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350MHz、Pentium II 400MHz和第一款Celeron 266MHz处理器,此三款CPU都采用了最新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 1998年8月24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450MHz处理器,采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历史意义:英特尔Pentium II处理器在此时迎来了自己最为强硬的对手,即以AMD的K6-2为核心的Socket 7平台,而在英特尔Pentium II处理器的时代,英特尔方面最出彩的却是Mendocino核心的赛扬300A、333、366这样的经典处理器。
1999年:英特尔Pentium III处理器
◇ 1999年:英特尔Pentium III处理器
1999年2月26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450MHz、Pentium III 500MHz处理器,这两款处理器采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950万个晶体管组成。奔腾3的传奇历程也就这样开始了。
Pentium III是给桌上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芯片(CPU),等于是 Pentium II的加强版,新增七十条新指令(SIMD,SSE)。Pentium III与Pentium II一样有 Mobile、Xeon以及Cerelon等不同的版本。
英特尔Pentium III处理器
英特尔Pentium III处理器
Pentium III光是桌上型就拥有Katmai Slot 1、Coppermine Slot 1以及Coppermine Socket 370等三种不同的系列。到后期,英特尔放弃插卡式界面而又回归到插槽界面(Socket 370)。socket370封装开始推出的时候,有一部分消费者舍弃了slot1平台而选择了新的处理器。新的PGA封装分为PPGA和FC-PGA两 种,前者较为廉价,因而被赛扬处理器所采用,而更为昂贵的后者则被奔腾III处理器所采用。
历史意义:相信很多用户还记得奔腾3时期的赛扬出现过的一颗堪称经典中之经典的 处理器:Tualatin Celeron 1GHz,这颗被中国用户称为“图拉丁”的神奇处理器可以轻松地跃上133MHz外频,而正是从“图拉丁”开始,中国用户开始关注起处理器的超频。当然,不能不提的是后来英特尔的酷睿系列处理器和Tualatin Celeron也有着一些联系。
2000年:英特尔Pentium 4处理器
◇ 2000年:英特尔Pentium 4处理器
Pentium 4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也是英特尔市场策略进入新纪元的开始。从P4开始,Intel已经不再每一两年就推出全新命名的中央处理器芯片(CPU),反而一再使用 Pentium 4这个名字,这个作法导致了Pentium 4这个家族有一堆兄弟产品,而且这个P4家族延续了五年,这在英特尔的市场策略历史中是前所未见的。
英特尔Pentium 4处理器
Socket 478平台上的奔腾4显然更加成熟,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Netburst的奔腾4处理器产品,而后来的Intel高主频处理器产品还依然沿用了这种架构。在新的处理器中,英特尔还应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例如支持快速视频流编码的SSE2指令集等。
英特尔Pentium 4处理器
随着处理器主频和内部集成晶体管数目的增加,处理器消耗的能量也开始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处理器所需要的巨大电能,因为奔腾四处理器的功率达到了72W,因此它需要在主板上附设额外的电源接口来满足处理器的供电需要,而由于发热量的增加,一个散热风扇也成了一个必需品。
内存方面,Intel主推的与奔腾四搭配的平台是850平台,双通道的Rambus内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5GB/S的内存数据带宽,但是由于Rambus内存价格昂贵所以使得早期P4平台相当昂贵。而由于契约的限制Intel又无法使用当时已经出现在市场上的DDR内存。
英特尔Pentium 4处理器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Intel终于和Rambus达成了协议,之后Intel马上推出了845D和845GD两种基于DDR内存平台的芯片组。虽然DDR相对SDR数据带宽增加了一倍,但是相对于Rambus还是有所不足,直到后来双通道DDR内存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历史意义:奔腾4是英特尔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处理器型号,可能直到目前(2011年)市场上还能够找到为数不多的奔腾4处理器产品,而当时英特尔的广告已经铺天盖地,被人们所熟知的“灯!等灯等灯!”也成为英特尔处理器的标志性声音。
2002-2004年:英特尔超线程P4处理器
◇ 2002-2004年:英特尔超线程P4处理器
2002年,基于当时人们对CPU性能的追求,英特尔推出了可以模拟出双核心的奔腾4处理器产品,这款产品被称为超线程(HT)奔腾4。根据英特尔的官方声明,超线程(HT)技术可将电脑性能提升达25%之多,当然实际的提升幅度还是要看个人用户的使用情况而定。
而除了为台式机用户引入超线程(HT)技术外,英特尔推出的奔腾4处理器频率也达到了3.06GHz之多,除去超频不说,这一频率堪称CPU史上的奇迹了,事实上直到现在处理器的频率也就是在3GHz左右徘徊而已(当然制程和架构早已升级)。
英特尔超线程P4处理器
2004年6月,英特尔发布了P4 3.4GHz处理器,该处理器支持超线程(HT)技术,采用0.13 微米制程,具备 512 KB二级高速缓存、2 MB 三级高速缓存和800MHz 系统前端总线速度,这一频率再度刷新了处理器频率的记录。
英特尔超线程P4处理器
历史意义:超线程(HT)技术是奔腾4首先采用的,而目前的英特尔i3/i5/i7所使用的超线程技术也都是从超线程奔腾4处理器中得到的灵感并加以技术升级所得到的崭新技术,可想而知当时的超线程技术(当时桌面级产品中根本没有双核产品)给业界带来的冲击有多大。
2005年:英特尔奔腾D双核处理器
◇ 2005年:英特尔奔腾D双核处理器
2005年4月,英特尔的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包括采用英特尔955X高速芯片组、主频为3.2 GHz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此款产品的问世标志着一个属于多核心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英特尔奔腾D双核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D双核处理器
双核和多核处理器设计用于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执行内核,以支持同时管理多项活动。英特尔超线程(HT)技术能够使一个执行内核发挥两枚逻辑处理器的作用,因此与该技术结合使用时,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能够充分利用以前可能被闲置的资源,同 时处理四个软件线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双核超线程四核处理器。
历史意义:英特尔奔腾D双核处理器的发布意味着处理器终于走到了双核甚至多核的时代,而奔腾系列的绝对主流位置也将在之后被更为强势的酷睿系列所取代。
2006年:英特尔酷睿2处理器
◇ 2006年:英特尔酷睿2处理器
“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酷睿2:英文名称为Core 2 Duo,也叫C2D,这是是英特尔在2006年推出的新一代基于Core微架构的产品体系统称。于2006年7月27日发布。酷睿2是一个跨平台的构架体系,包括服务器版、桌面版、移动版三大领域。其中,服务器版的开发代号为Woodcrest,桌面版的开发代号为Conroe,移动版的开发代号为Merom。
酷睿2处理器的Core微架构是Intel的以色列设计团队在Yonah微架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新一代英特尔架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在各个关键部分进行强化。为了提高两个核心的内部数据交换效率采取共享式二级缓存设计,2个核心共享高达4MB的二级缓存。
Core 2 Duo的Logo
Core2 Duo的内核采用较短的14级有效流水线设计,每个核心都内建32KB一级指令缓存与32KB一级数据缓存,2个核心的一级数据缓存之间可以直接传输数 据。每个核心内建4组指令解码单元,支持微指令融合与宏指令融合技术,每个时钟周期最多可以解码5条X86指令,并拥有改进的分支预测功能。每个核心内建 5个执行单元子系统,执行效率颇高。加入对EM64T与SSE4指令集的支持。
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
相比奔腾D,酷睿2处理器的频率一点也不占优势,正相反,酷睿2前所未有地出现了“新一代反而比老一代处理器主频更低”的情况,实际上酷睿2和奔腾D处理器完全就不是 一个体系的产品,而对于酷睿2处理器来说,最重要的是效能而非绝对频率,酷睿2能够用不到2GHz的频率在性能方面秒杀3.5GHz的奔腾D,这在当时来 说绝对是令人震惊的。
历史意义:经历过奔腾D时代的人都知道,这一时代虽然英特尔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但AMD的K7和K8架构却焕发出了惊人的竞争力,而英特尔在奔腾产品上显然已经陷入到了频率之争的误区中,而酷睿2产品的出现则让英特尔在产品端重新站在了制高点,而直到现在,最高端的桌面处理器依然出自英特尔。
2008年至今:英特尔智能处理器时代
◇ 2008年至今:英特尔智能处理器时代
从05年开始,英特尔就制定了一套“钟摆计划”(Tick-Tock战略)。Tick-Tock就是时钟的“嘀嗒”的意思,一个嘀嗒代表着一秒,而在Intel的处理器发展战略上,每一个嘀嗒代表着2年一次的工艺制程进步。
每个Tick-Tock中的“Tick”,代表着工艺的提升、晶体管变小,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原有的微架构,而Tick-Tock中的“Tock”,则在维持相同工艺的前提下,进行微架构的革新,这样在制程工艺和核心架构的两条提升道路上,总是交替进行。
英特尔的“Tick-Tock”发展模式示意图
2008年发布的Nehalem架构酷睿i7处理器示意图
很多人又把英特尔的“Tick-Tock”看成是一个巨人在用他的两条腿前进,左脚代表制程工艺,右脚代表架构,这也能看出英特尔提出这样的前进路线也有基于市场稳妥方面的考虑。
2008年发布的酷睿i7处理器
在2008年,英特尔发布了Nehalem平台上的首款桌面级产品,即配合X58的酷睿i7产品。这款产品相比酷睿2处理器所带来的技术升级是革命性的:延续了多年的FSB前端总线系统被更加科学和高校的QPI总线所代替、内存也升级到了三通道、外加增添了SMT、三级缓存、TLB和分支预测的等级化、IMC等技术,智能睿频技术的加入也让处理器的工作变得更加智能,更值得一提的是超线程技术也在Nehalem处理器中再次加入。
接下来,2010年发布的Clarkdale和2011年发布的Sandy Bridge则同样延续了Nehalem的特点。可以说,从2008年开始,英特尔所引领的CPU行业已经全面晋级到了智能CPU的时代。
第三篇:公司:从历史到未来——《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公司”:从历史到未来
——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这是一部内容精彩、图文并茂、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记录片。无意之中,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关注那无处不在而又被我们忽略的公司。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平凡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做到了!” ’这段铿锵有力的语录就是《企业家》杂志上著名的“企业家誓言”。它十分真切地展现出现代企业家们那种勇于拼搏、无所畏惧的品质和精神。显然,企业家要实现他们的财富梦想,推行他们的价值理念,离不开他们缔造的组织——公司。
公司,既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组织细胞,也是现代社会当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个词。它就我们身边,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但却时常被我们忽略。时至今日,“公司”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内涵都已大大扩展,但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公司究竟是什么?重新认识和解读公司,能帮助我们全方位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解释一些现象,同时,还能让作为公司成员的我们,更加清楚地界定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显而易见,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漫长的商业史。在人们曾经创造出的各类经济组织当中,为何只有公司能够
统领现代市场经济?是什么赋予了公司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成功背后的答案,都归功于“公司”那大胆而富有时代特征的制度创新。
现代公司制度源于16世纪的西欧。面对一个随着地理大发现而急速拓展的海外市场,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商业组织已经无力承担远洋贸易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更加无法承受远洋贸易所伴随的巨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精明的荷兰商人设计出了一种划时代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一个公司就是一个“法人”,即法律意义上的自由缔约人。“公司法人”的收益与风险由股东按其出资份额共同分享、共同承担。出资人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担任“有限责任”,多余债务自动免除。“法人”和“有限责任”!正是这看似平常的制度创新,革新了沿袭千年的经济秩序。从此以后,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竞争者逐渐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变成了“法人”,自然人不再是市场风险的直接承受者,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资本的运作风险。通过分散和降低资本风险,公司得以聚合起全社会一切渴望增值的资源和力量,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属于公司的新时代。
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模式,公司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从殖民工具到市场健儿,“公司”历经了从诞生、辉煌、沉寂,到重生的这样一种破茧化蝶式的脱变,最终一步步融入到社会的血脉之中,真正成为了富民强国的力量。工业化时代开启后百余年间,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一直推动着市场的繁荣,不断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的进步与改变。一个半世纪以来,一个个贫民窟中的小人物,变成了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洛克菲勒、卡内基、西门子、福特……无数耳熟能详的创富传奇在不断上演;呼啸而
来的列车、跳跃的无线电波,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方式,把世界融汇成一个整体;那轰鸣的蒸汽机、内燃机,不断将来自远古的化石转化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强大动力……。然而,如果没有公司,这一切的一切也许根本不会发生。难怪有人曾说:“公司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缺少了他的参与,就连蒸汽机和电力都会黯然失色。”
公司永远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不断超越、突破命运的极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企业家永恒不变的欲求和使命。企业家的眼光和胆识往往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以至于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为了获得从商需要的100美元,十六岁的范德比尔特与自己的母亲订立借贷“契约”,不仅偿还了本金,还支付了10%的利息;为了节约成本,洛克菲勒将提炼原油的费用计算到了千分之一美分,如果需要,他甚至会亲自过问油桶上每个塞子的去向,“标准石油托拉斯”得以主宰全球石油市场;为了实现自我的跨越,年轻的卡内基辞掉了年薪5万美元的铁路主管职位,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创办起属于自己的钢铁企业……。伴随着公司沉浮,社会中最具创造活力与奋斗激情的人被筛选了出来。这些令我们无比熟悉而又敬仰的名字,与他们的公司一道,成为了他们各自时代的代名词。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透过公司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实际上,现代经济体系属于一种典型的“信托经济”(或者叫“契约经济”):投资人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股票、参与投资,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运作;消费者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产品、享受服务;而储户也是基于对金融系统的信任才
将钱存入银行……,换句话说,真正支撑起现代市场体系的根本动力,既不是公司本身,也不是市场本身,而是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对公司和市场的“信任”或“信心”。倘若这种“信任”或“信心”消失了,市场经济就会面临崩溃。历次经济危机,几乎都与市场信心的崩溃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平等、互信、合作的市场环境,因为公司本身就是互利合作的产物。但是,自利的原始动机与互利合作这一基本原则之间的矛盾,却成为了公司永远也无法破解的“死命题”。这道“死命题”,使公司引领下的人类社会,一直在“繁荣—灾难—繁荣”的交替往复中徘徊。环境污染、世界大战、贫富分化、金融危机……,公司既放大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时也放大了人类制造灾难的能力。
从历史到未来,看发展与本质!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局限和时效,公司制度同样也不例外。面对旧时代的迷茫与新时代的困惑,公司的脚步永不停歇。企业文化理念的诞生,赋予了公司新的生存高度。从“利益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正日益改变公司获取利润的基本方式,唤起了公司人本情怀新一轮的回归。以往在人们心目中冷冰冰、硬邦邦的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司员工的个性化发展;而在提升组织效率、确保机构合理运作等方面,公司同样走在了时代前列。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得公司所有者、决策者、管理者、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日渐清晰,“公众公司”的时代呼之欲出。但是,有关公司的争论、公司的归宿、公司的命运,“一切都只是开始!”
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四篇:铭记历史 开拓未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读后感
铭记历史 开拓未来
——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感
姓名:王茜 班级:贸经1001班 学号:100150001
转眼100年过去了,谁能想到1911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能让神州大地拥有了今天这般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图景,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我们的目标正一步步在接近,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巨变,蕴含丰富历史启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标明了走向未来的前进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百年历史潮流,这些先驱者们从未被湮没,他们的身影依然清晰的驻立在历史教科书中,依然雕刻在每个人的英雄纪念碑上,只因为他们强大的精神撼动对我们仍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力。也许我们不能够像他们一样创造出如此伟大的影响力,但我们至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添上属于自己的精彩一页。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当然,倔强的中国人民不会甘心承受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而辛亥革命是这段历史中很难得的一笔。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尽管辛亥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说明革命势在必行。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从危亡到复兴,从古老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压迫到翻身做主人,从饥寒交迫到小康生活,从不受重视到举足轻重,我们等的太久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其“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继承和发展其所提倡的“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崇和推进其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现在的我们回想起来,辛亥革命领导下,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早已奠定了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基础。孙中山不仅是一场革命的先驱者,更是指引我们开创新生活的一盏指示明灯,我们在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感念他,即是在向他致敬,对于中华民族百年的奋斗历史,我们无比自豪的感叹我们拥有这样一位自强自立的先驱者。
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前进;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百年了,回首过往,百年路途,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一百年了,我们艰难而不放弃的奋斗了百年,我们更加迫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全体中华儿女应当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汇聚在民族复兴旗帜下,砥砺奋斗精神,共绘发展蓝图,共襄振兴大业,努力作出无愧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贡献。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新跑道上,我们,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中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此时此刻,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站在这样一位巨人的肩膀上,担起的是一份沉重而艰巨的责任,而我们责无旁贷。自立更胜,开拓创新,趁我们还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应该多参加一些组织和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在有朝一日运用到自己的岗位和生活中,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美好权利。主人,中国的主人,这样的身份意识要求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塑造人文情怀,培育宽广胸襟,所谓“60分万岁”是远远不够且被动的,我们要主动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还应当在努力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动态,反对一切分裂行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勿忘国耻,热爱和平,实现梦想,成为一颗最闪耀的星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事业。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贡献力量,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里,要尽我们的一切能力,让我们的中国更加的庞大强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百年后的今天,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所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很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要铭记那声枪响,铭记那些四处奔走的有志青年,铭记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铭记那些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的艰辛,铭记那些百年来不曾磨灭的精神。要相信,只要团结一心,没有什么都可以打败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大好的未来就在我们的前方。
感谢孙中山,感谢辛亥革命,感谢百年里为中国复兴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辈们,感谢不退色的坚定信念,感谢中华民族不灭的血缘,感谢今天我们还能铭记历史,感谢历史的动力让我们有勇气开拓更光明的未来。
希望今天我们做的一切也能在百年后的今天,被感谢。
第五篇:《未来简史》读后感:历史只有因果,从无正义
历史只有因果,从无正义
——《未来简史》读后感
女赵伟
7万年前,认知革命使信奉泛灵论的智人学会了更广泛的合作,取得了超越其他人类及动物物种的关键优势;
到了1.2万年前,农业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随着文字和金钱的出现,实现了更大规模的合作,信仰转向有神论宗教;
500年前,科学革命进程中,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开始用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能力,人文主义宗教接过有神论宗教的大旗,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自由人文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典型代表,卢梭的说法“在内心深处,出于自然,无人能抹去。想做什么,只需请教自己。我觉得好,就是好,我觉得坏,就是坏”。当心中有困惑时,要探索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顺心而为,而不是求助于神父或《圣经》。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尼采
在鼓吹个人自由的同时,无可避免地,生而本就是群居的人类,更容易陷入孤独的包围。我们就像海洋中的鲸鱼,每只鲸鱼都靠发出自己独特的声波寻找伙伴,只有在相同频段的鲸鱼才能接收到声波,如果不幸地,不能引发共鸣,便只能独自徜徉于海中。在诺大的城市与国度,走在人来人往的繁华街道,孤独感总是轻易就能袭来。你自认为充盈而独特的内心,需要一个和你同等频段的发泄口,去分享、去沟通、去排解、去引发共鸣,你的独特需要共鸣。
这时,社交媒体出现了。可以畅所欲言你的所思所想,可以尽情分享你的生活点滴;“展示个性、引发共鸣”忽然成了一件没那么难的事,久而久之,我们成了巨型全球网络中的一部分,沉溺其中而不能逃脱,若忽然抽身而出,带来的无疑是巨大的空虚和失措。
与此同时,社交网络背后的算法透过你所发布的照片、文字、你的点赞,清晰统计出你的喜好并能正确预测你的决策——算法会比我们更了解自己,一切都是基于我们亲手奉上的数据信息。
得益于生物科技的发展,人类内心的感觉也只是一种生物算法,在你感觉到自己做某项决定前,大脑已经启动了只是人类决定的神经。而这个发现,彻底颠覆了人文主义的立足点:人的直觉、情绪及想法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只能“感觉”到欲望,再据以行事;于此,数据主义宗教在碾压人文主义宗教的同时,“算法”将“人”请下了神坛。
随着计算机算法的不断深入、生物科技的不断突破,在战胜了瘟疫、饥荒、战争之后,人类可能转向追求战胜死亡、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于是在整体向好的趋势下,极少数精英阶层主导着并实现了向神人的飞跃,从此与智人划清的不只是认知上的界限,还有生物学范畴中身体的界限,而鸿沟随着时间越来越宽;
当有一天,人类在巨量高速的信息流中已无法做出抉择时,数据处理系统的效率只要高于人类,超人类和高效算法便顺利接手这个世界,此时,人类被极少数超人类和算法所掌控,在政治、经济中的作用可忽略;个人的价值也近似于零;还有一种更悲观的情况,就是当超人类还没来得及出现时,算法就已经不为人类所控,人类最终功成身退,为世界带来了新一任的神,而自己在宇宙洪荒中落幕。
在这一连串的进化过程中,人战胜了神而化身为神,就像《异形契约》中,仿生人灭绝了人类的创造者而转身成为了新一代异形的创造者,其中反噬母体而获得进化的过程只有因果,却无伦理,更无正义;成功孕育着野心,也总会被颠覆;
总体来说,作者对于未来的预判会让你觉得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唯一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全书的前2/3和《人类简史》内容有较多重合,但带来的好处就是读者不需要先读《人类简史》就可以直接读这本《未来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