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尼斯日记》读后感:撒豆成兵
撒豆成兵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
孙逊
感觉还没看够,就读完了阿城的《威尼斯日记》。一时还想不出用什么恰当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就蹦出了“撒豆成兵”。这是因为,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是文章;作者的一举一止,皆有故事。两个月的时间旅居威尼斯所写的,不是游记,而是包罗万象,颇有些佛家名句的味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01、博学的底蕴,厚积薄发,汩汩涌出
阿城很博学,得益于家庭的熏陶博览群书,再有就是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阅历。从诸子百家,到现代作家,莫有不知;由天文地理,至人文掌故,莫有不晓。
且看他轻描淡写的,对文学和哲学的评论。
“中国传统小说的精华,其实就是中国世俗精神。纯精神的东西,由诗承担了,小说则是随世俗一路下来,《红楼梦》是第一部引入诗的精神的世俗小说。”
“讲哲学,庄子有散文,老子用韵文,孔子是对话体,两千年来,汉语里再也没有类似他们那样既讲形而上也讲形而下的好文章了。”
类似的词句,比比皆是。你会觉得,确实很有道理唉,好像也很简单嘛,但我怎么没想到呢?所以就像武侠小说里描述的那般,最普通不过的招式,但内力深厚者使出来,就雄浑无比得化腐朽为神奇,虽然看上去仿佛信手拈来一般平淡。
02、人生的智慧,自然而然,潺潺流淌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我对知识分子不是很重视,因为对知识分子的定义都可以用在其他的分子身上,例如独立见解,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有独立见解。反之,许多恶习在自称知识分子的人身上并不缺乏,例如狭隘、虚伪、自以为是、落井下石。所以我重视的是每个人对知识的运用,而非谁是知识分子。”
我一直觉得,文字,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更是智慧的投影。近来这种感觉更甚,尤其是看本书几乎达到了顶峰。阿城幼年经历变故,又旅居国外多年,思想上早已成精,说话不会左顾右盼、欲言又止,因此文字也不吞吞吐吐,流畅得看着过瘾。
03、鲜明的个性,不经意间,棱角凸现
某篇日记,就两句话:“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还有更短的,就一句:“□□□□,三年了。”上次在书里见到框框,还是贾平凹的《废都》,那是故作玄虚,这个则是被人工过滤了,但结合日期能猜出来。
阿城的个性,不只体现在形式上,更多是在内容上。少年时期朋友的一句话,对他影响至今:“像你这种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珑,要六面玲珑,还有两面得是刺。”自身的笃信坚持,还有自由职业和周遭环境,保证了阿城的棱角没有被磨平。在文字上,就是直抒胸臆和嬉笑调侃,管他神仙皇帝。
阿城在意大利友人处,辨识出一幅工笔画,是“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作品。然后点评印章时这么说的,“皇帝在皇家收藏的画上印收盖章,以清高宗(俗称乾隆皇帝)最为讨厌,看过就盖,好像政府单位的收发员。”
“中国古代寓言买椟还珠,嘲笑不识珠宝的人,说有个人非常欣赏盛珍珠的盒子,交钱之后不要珍珠,只把盒子拿走了。其实还珠的人是个至情至性的鉴赏家。”由此我不禁想,前些年很火的还珠格格,是琼瑶阿姨意指小燕子真性情吗?
最后再说说对于个性的个人看法,个性绝不是青少年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中老年看惯世事的懒慢疏狂,而是人格和才华撑得起的特立独行。貌似,阿城都撑得起,也hold住。
04、广泛的兴趣,行云流水,字里行间
阿城兴趣极其广泛,在本书就可见一斑。除去前文提及的文学、哲学、历史、绘画,还有NBA、中药、美工、烹饪,以及歌剧。阿城提到1986年帕瓦罗蒂到北京演出,他托人买到了80元一张的黑市票,还喜不自禁,“八十块钱,三个多月的工资,工资月月发,活生生的帕瓦罗蒂却不是月月可以听到的。”
“唐朝没有产生哲学家,也没有思想家。带思想的狂欢多尴尬。”本句可见,阿城的喜欢的是简单而纯粹,就像他的兴趣爱好一样,发乎情存乎心,可以世俗但绝不功利。
不仅仅是兴趣和情趣,阿城本人也是个有趣的人,偶尔还很调皮。
“早上四点钟,走过商店拥挤的街道,两边橱窗里的服装模特儿微笑着等你走过去,她们好继续聊天。有一次我故意留下不走,坐在咖啡店外的椅子上,她们也非常有耐心地等着,她们的秘密绝不让外人知道。”
阿城在日记中,还盛赞其朋友的打油诗,其中一句是这样的:“忽放一屁惊睡猫”。还有,阿城叙述了一个铁匠和学徒的故事,学徒对铁匠打铁的秘密非常好奇,铁匠则要求学徒好好干活,并承诺临死前把秘密告诉他。最后一句是这么描述的,“师傅当然记得自己的诺言,叫徒弟把耳朵凑近自己的嘴,用最后的力气告诉他:热铁别摸。”
这样的镜头多了,我就产生一种错觉,觉得阿城特像电影里的葛优,有趣、幽默,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但葛优的角色,形是冯小刚导的,骨子里还是王朔塑造的,所以阿城应该是像王朔才对。
但这么说,王朔自己都不干,一向瞧不起人的朔爷曾说过,“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黄章晋就更不干了,他说,“阿城的文字在我读过的中国作家文字最为俭省、凝练,我认为克制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因此,王朔、冯唐与阿城中间隔着一条宽阔的长安街,而且没有斑马线。”
所以,我很庆幸,读了阿城的作品,以后会再读几遍。
第二篇:《威尼斯之死》读后感
《威尼斯之死》内容概要:榜样和化身!他望着蓝色海边的高贵身影,欣喜若狂地相信他已经拥抱着美本身,这一形象是上帝构思的产物,是寓于人类心灵的纯洁完美的形象,是值得尊崇的人类形象和画像……书里说,太阳使理智和记忆混乱迷失,使人的灵魂因为纯粹的快乐和执着眷恋它所照射的最美丽的物体而忘乎所以,迷失方向……
《威尼斯之死》里面一共有四个中篇小说,讲的都是作家的故事,分别用了不同的视觉和人称,第一篇《威尼斯之死》讲的是一个迟暮的知名作家在人生最后阶段对于美的追求,通篇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却是从主人公内心的角度写起,更多的自我的思想倾泻,最旷世的作品,必然有着最隐晦的内心,最华丽的文字,必然有着最辗转的反侧。
威尼斯之死,不错的小说,很好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总是那么吸引人。非常好看的一本小说,描写了中世纪欧洲的故事,因为以前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也很有亲切感……
我是个酷爱纯文学书的人,有人不屑的质疑我,何为纯文学?我就会忍不住告诉他,是那种纵然时空交替,也会读出感悟的作品。其实这是我精练之后的话,纯文学的东西总是小众的,这个时代流行的是大众的文化,所以难免被看不过眼的人骂成装逼的文艺青年,就像我们这些喜欢纯文学类书的也很会鄙视一下那些热爱青春文学和娱乐文学的人,有些人过犹不及的话,就会被称为愤青,无法调和和永远对立将一直持续下去。可能谁都会去读通俗文学,但是不见得有多少人能够读的下去纯文学的东西,不当饭不当吃,不减压不快乐,纯文学的东西只是让人多了一些思想的共鸣或者说是思想的拓展,喜欢上了是机缘巧合,不喜欢本也无可厚非,强扭的瓜向来不甜,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读的酣畅淋漓的如获至宝,读的索然无味的弃之如敝履,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很好的界定纯文学及非文学作品的范本,他不像一些小说过于油滑的让人忽视了思想性,也不像另一些小说晦涩的让人难以下咽,就作家本身的命题之内,让人自然的体会着许多延展的外围,纵然不同的时代,不同国籍的人,都会在里面汲取到自己的养分,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纯文学吧。
读一本书,一千个人里面有900个人看的是内容,只有100人会关注作者,当作家超越作品的时候,已然上升为大家,这样的人就像许多艺术……
第三篇:《威尼斯的小艇》读后感
《威尼斯的小艇》的作者是马克·吐温,他是一位有浓密的头发,深邃的眼神,标志性的胡子的美国著名作家,《威尼斯的小艇》读后感。他出生于一个小村庄,做过领港员,当过企业家,又是一名旅行家,最后成为一名大文豪。在生活中,他是一个不幸的人,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先后较早地离世了。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很多作品,人们对他的作品很欣赏。这本书的文章是从他的作品中挑选了一部分,他的作品幽默与讽刺融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读后感《《威尼斯的小艇》读后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百万英镑》。作者围绕着“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展开情节的安排,主人公亚当斯落难、得到百万英镑大钞票、餐馆就餐、购衣、宴会结识美丽的小姐、与旧友商谈、再发横财、真相大白。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读者读之在备感意外的同时又觉得“好像合理”,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读完这篇文章,我很羡慕这位如此“幸运”的主人公,但同时我又想:人们之所以讨好他,不就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看重金钱了吗?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钱,干出了许多违纪违法、有愧于良心和道德的事情。拜金主义是可耻的,不劳而获更不应该!金钱不是万能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这本书还有许多优秀的文章,你有兴趣就可以找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沉迷在他的文章中。
第四篇:《威尼斯的小艇》读后感
你听说过《威尼斯的小艇》这篇文章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马克.吐温哦。如果没有,就让我给你介绍介绍吧。
小艇。这两个字我想大家都是很熟悉的,那么你们听我说:咳!咳!第一条威尼斯小艇——贡多拉如同画舫,到后来,为了避免一些人炫耀自己的小艇,都把贡多拉统一改成黑色,呈月牙形。到了一些很重要的节日的时候,才能把普通的贡多拉改成花船,说到这我以迫不及待的想坐上第一条威尼斯小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威尼斯,一个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那必不可少的小艇。船夫的驾驶技术非常好,威尼斯的景色也非常漂亮。有些孩子在保姆的陪伴下,坐着小艇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还有些老人夹着圣经,坐着小艇去教堂做祷告。
读完后,我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假如我乘坐着小艇去威尼斯观赏,那么我肯定会迷上这里。我认为威尼斯是个童话般的小镇,过着慢生活,享受生活品质,坐着小艇,游荡在绿波之上,溅开的涟漪,美丽至极。威尼斯独特、耀眼的风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我想:威尼斯的蓝天更是可爱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仿佛进入绮丽的梦境一般。
当我读到:“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时,我想到:那里的景色一定很美丽,到了半夜,一定也很静寂吧。
我又想:纵横的河道,来来往往的船只,是多么美丽啊!我又感觉这是人间仙境。你看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长长的河道上一只只川流不息的小艇,又热闹。怎么样,美吧!
威尼斯,似草地中那一抹鲜红的花朵,似我梦中那璀璨的明珠,似弥漫黑夜中灿烂的繁星!
第五篇:《威尼斯的小艇》读后感三篇
《威尼斯的小艇》读后感一
读完《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后,我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
这篇课文通过向我们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模样,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性,展示了着名水上城市威尼斯特有的风光。
威尼斯小艇与威尼斯人民的生活的息息相关。让阅读的人眼前出现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色。白天,当小艇一出动,城市就立刻喧闹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泊,城市就立刻静寂下去,威尼斯有沉沉入睡了。这一动一静,说明威尼斯的人民离不开小艇,同时付托出小艇的重要性。
假如我乘坐小艇去游览威尼斯,那么我必定会被那里奇特的风光所吸引。因为课文带给我的异国风情,令我向往不已,我真想去威尼斯瞧瞧啊!
《威尼斯的小艇》读后感二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威尼斯的小艇》读后感三
今天我在孙幸芝家看完了《尼尔斯的鹅》这篇课文,叹了一声,心想:假如我也有一只这样的鹅,那该多好啊!
正想着的时候,突然看见在墙角有一个奇怪的东西,看上去毛绒绒的,像雪一样白。于是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一看,“呀!那不是尼尔斯的鹅吗?”我急忙打开课文书,里面的描述与看到的完全一样,羽毛有点儿灰,远远看起来却很白,不尖不宽的嘴,它真的是那只尼尔斯的鹅,我兴奋极了,赶忙骑在了它的背上,拍了拍它的翅膀,哇!飞起来啦!
我骑着尼尔斯的鹅,飞在了城市的上空,鹅忽上忽下,真刺激呀!过了一会儿,我拍了拍鹅的脖子,说:“我们到那23层的高楼去吧!”鹅听懂了我的话,背着我直飞那有23层的高楼。尼尔斯的鹅绕着那栋楼时,我发现在第18层的一个房间里,有一个小女孩双手被绑,嘴里还含着一块纸团,在“呜呜”的作声。我让鹅靠窗一下,对小女孩说:“你怎么啦?”突然一个男人从另一间房里走出来,还凶巴巴地喊:“谁?谁在说话?”幸好尼尔斯的鹅把我背到转角的楼梯上。我松了一口气,终于搞清楚状况了,这小女孩的家被盗,刚刚那个男人就是盗贼!“咚!”,糟了,我不小心碰到了这家的门,原来这小女孩家的门是在转角的楼梯上。那盗贼从猫眼看见了我,说:“你是谁?到这儿干嘛?”“我…我…我是来找…找…找小丽的。”我很不容易才反应过来,因为我都快吓得半死。那个盗贼说:“她不在家!”“可她打电话给我说她在家的!”那盗贼也许等的不耐烦了,就打开门,取出刀子,说:“那你进来吧!”一直在旁躲着的尼尔斯的鹅突然挺身而出,用它的爪子把盗贼手中的刀子弄掉,然后把他推倒在地,还顺手把那绑着的小女孩的绳划断,解救了小女孩,我迅速地拿来绳子绑住了盗贼的脚,额就把他压在地上。
小女孩立刻拿起电话报了警。警察把盗贼抓获后,还表扬我是一个勇敢的小姑娘,说要把我这件事登在报纸的头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