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淑真《阿那曲》原文及赏析
阿那曲
朱淑真
梦回酒醒春愁怯。宝鸭烟销香未歇。
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
赏析:
清代舒梦兰(字白香)选辑了从盛唐至清初绵延一千年之间词坛上共五十多位名家的词作计一百首,其中就有朱淑真的作品,并注明朱淑真“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为了证明朱淑真词艺高妙,还从前人的笔记文学中详引了一段故事,大意是曾有人“扶乩”时,朱淑真阴灵为之“乩书”成“《浣溪纱》一阕”,以及“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的词作。“扶乩”云云,当然不必确信;所书之“叹惜春光”的词作,倒颇符合这女词人的特有情愫和颖异风格。现在评析的这首《阿那曲》即为女词人的优秀代表作。
首句“梦回……”,“梦回”是从梦中醒来。全句是唱叹抒情主人以酒浇愁朦胧入睡,但好梦不成,而不久即被惊醒;而惊醒后因春愁难遣以至心绪更加忐忑不安。读到此句,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中的那个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这句词曾受到王安石的赞赏,也曾受到王国维的贬抑。说它好,好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思妇对远人的深沉思念。朱淑真顺手牵用又巧作改饰,将旧句之秋凉易为新句之“春愁”,使它更贴合女词人的独特情性。春天本是“芳草”“和气”,“柳眼藏娇”(连同下面所引,均为朱淑真吟咏春景的诗句)的大好季节,曾以“莺唇小巧轻烟里,蝶翅轻便细雨中”的如画美致焕发人们“聊把新诗记风景,休嗟万事转头空”的生活热情。然而,由于人世的多艰,迫使女词人在见春,感春时反而既愁闷又畏怯。这样,这句词就包熔了更丰厚的人生内涵和更深广的思想底蕴,从而更耐人咀嚼和寻味。接着写那铸制成宝鸭形的铜炉(用以熏香,取暖)内,香料(“烟”)经燃烧已熄灭而香气却还在室内弥漫。这就既绘影绘形地描摹了女词人的室内情景,又功到自然地暗示了女词人方才睡梦之浅短,因为炉中香料是居室主人刚刚入睡后才熄灭的,那“烟”已消而香仍在,可见时间之短、空间之窄,益显女词人愁思之深、愁绪之激。春夜睡眠无需厚衾,“薄衾”本来足可御寒。然而现在却无可奈何于五更天的寒气侵袭。人之畏寒,正是人之体质羸弱、形单身瘦的换笔形容;而人之所以弱不禁风,则又缘于愁思郁结,苦梦难遣。唐人戴叔伦就有过“金鸭香销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的意境。读至此,人们自然又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的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那个饱有才气却不幸论为亡国之君的悲悒之句早已传响人口,所以女词人亦随手借用,可以因熟生热,迅速唤起人们的心理共识和感情共鸣,且又精巧地把“罗衾”改为“薄衾”,删汰了原句的庸俗富贵气而代之以更具常人生活实感的形态,从而使词句平添了现实人生的朴素意味。虽只一字之变,竟有点铁生金之妙。“无奈”亦比“不耐”更富有生活的质感和情味。抒情主人愁思萦怀幽绪缈缈,于春夜的阵阵寒气中拥衾独卧却辗转难眠,直至明月西沉、东方欲曙……。偏在这怫郁凄楚的境界中竟又传来杜鹃鸟的声声悲鸣。杜鹃又名杜宇、杜魄、子规。据晋·阚骃《十洲志》等记载,古时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让国出走,时值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或说杜宇之魂化为子规鸟,故称为杜魄,悲啼以至口中流血,因此古代文学常借以刻画悲苦境界。如《唐诗纪事》中引有“望乡台上秦人去,学射山中杜魄哀”,白居易有“杜鹃啼血猿哀鸣”;后人还有“杜鹃啼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心长”的佳句,可以参照比较,共赏艺术家刻镂形象时遣词句的审美技巧。
本词于首句点示一个“愁”字为题旨,但“愁”毕竟是心灵中的隐在意绪,究竟怎么个“愁”法,“愁”成什么形态呢?朱淑真深懂艺术之壶奥,于是随后铺排出富有典型意蕴的一组情境,以具象显示抽象,用实境表现心境,从而把人引进她的艺术氛围之中,令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乃至感同身受地为之一洒同情之泪。这就昭示人们:诗词之美,美在艺术家创造的富有魅力的意境。所以王国维论词时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诚哉斯言!
第二篇:李清照与朱淑真
李清照
女性视角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并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二、追求爱情,袒露自己的爱情体验;
三、南渡后,以自身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民族灾难,抒发家国之痛。
一.
(一)当女性从沉重的男权社会中觉醒,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人生时,她发现的第一个美好的形象就是她自己。那些优秀的女性作家无不在笔下描写着自己的形象,在这种描写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因而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如“绣面芙蓉一笑开”“素约小腰身”等,更多的时候这种自我形象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地展示出来的。
如《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人们只激赏它比喻用法的工巧别致,实不知李清照在写相思之苦时,也没有忘记对自我形象的美化。西风中,满蕴着愁苦、无力摇摆的菊花,正是被思念煎熬得骨瘦肌削的女词人。这里没有蓬头垢面,没有百无聊赖,而是像菊花一样,虽不能摆脱万千愁苦,却仍怀着期冀在枝头凄楚地美丽着,这美让人怜,让人痛。
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该是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的好处亦非仅在“绿肥红瘦”的新巧,更在篇章转折处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禁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可看出此时花的香消玉殒,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心底的生命之弦。
(二)李清照笔下的自我形象还有其内在的一面,这就是对美好的精神人格的追求。纵观李清照的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咏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这些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不是寻常的桃花李花可同日而语的,而是某种精神气质的象征,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故而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
她说桂花“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铺,太鲜明”(《摊破浣溪沙》),又赞美它“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而这,正是女词人的理想人格。梅更是词人最爱,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李清照有咏梅词十一首,数量虽不是宋人中最多,但她对梅的感情丝毫不比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逊色。李清照以柔弱之躯,纤细素手亲种江梅无数,“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梅已成为女词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成大《范村梅谱》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李清照咏梅,亦重其风韵天成、超尘绝俗的精神气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芳·小阁藏春》等都是咏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的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
二,女性视角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特别丰富细腻的情感,因而它特别擅长描写爱情生活。但是,爱情对中国古代女性来说,既是生活的全部又是一种奢侈。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剥夺了从事社会活动的权利,“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决定了女性的全部生活内容和生存空间都被局限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女论语》就明确规定:“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⑥ 在这种封闭的生活中,爱情和婚姻成为她们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女性的性别特征也主要是通过爱情婚姻得以体现。然而,由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女性的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她们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青春激情,在有限的古代女性创作中,真正涉及爱情的并不多。
李清照是一个特例,她毫无顾忌地大胆热情地书写着对爱情的追求和爱情生活的种种体验。她写少女对爱情的憧憬渴望:“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她写初恋的矜持羞涩:“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她写新婚的幸福甜蜜:“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丑奴儿》)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她写爱侣早逝的悲凉凄绝:“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这些词作,连篇痴语,满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
李清照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她自觉地接受了她的性别,从女性的感觉和需要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叙写了爱情生活的全过程。这使得她的词与一般“男子而作闺音”的艳情词截然不同。后者大多还停留。
在浅层地对女性容貌服饰以及居住环境的描写,或者借男女之情写君臣之意,抒发男性创作者自己的胸中块垒,即使某些优秀之作能曲尽人意地摹写女性的情感世界,终归隔了一层,不像李清照以我手写我情自然真切。但是李清照的这些爱情词却引起了男性世界的震惊,他们一面不得不认可她出众的才华,说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 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⑨ 一面又诋毁她:“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10]这种批评显然不是针对语言而是因为李清照的词违背了封建规范,冒犯了当时的禁区——爱情。
在这个意义上看,李清照的爱情词冲破的不仅是对女性的禁锢,还有时代的藩篱,因此不独在宋代,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亦很罕见。
三,女性视角的再一个特点是深藏在女性外衣里的阳刚之气和忧国忧民的大我意识。
如果说同时代的男性词人通过直接描写历史事件、直接抒发政治豪情来反映时代风云,李清照则以女性固有的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
当然,李清照的女性视角是在宋朝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带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她这种视角毕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看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曙光。
1、刚健洒脱的阳刚之气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历经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凄凉的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 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将自我触目惊心的感受化做让人痛绝的篇章,字字肺腑,句句铿锵。其中不 乏充满遒劲豪逸的阳刚之气的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 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作表现了她的自信自负,然而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那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己。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女子,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她以女子的身份、柔中带刚的品性向蹂躏女子权利的 封建制度发出最震撼的呼吁。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胸襟洒脱,俊爽刚健,充溢着弱女子身上浓烈的阳刚之气,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清醒的性别平等意识。
2、忧国忧民的大我意识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 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身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她晚年的词作,非常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她精神生活的变化。
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 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 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 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 康的意义。综上所述,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重视自我,发抒 女子的真性情,以人性中爱情至上的女性情结和为争取女性精神解放的抗争 精神,蔑视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 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的积极精神和女性性别意识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与众不同。
出处:张江龙【论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
王玉玲【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李清照的诗词文】
朱淑真:
出处:刘伟【试论朱淑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朱淑真有着不同于男性的女性特质。从其作品看,她对情爱的大胆追求和不顾一切的叛逆行为,显示出朱淑真自我意识、平等意识的觉醒。同时,朱淑真还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性 笔调书写女性情感,表现出女性的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作品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宋代著名女词人中,除李清照被李调元《雨村词话》赞为“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
七、黄九之下”外,还有被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誉扬为与李清照“均善于言情” 瞄】的朱淑真。她不仅在被称为“诗余”的词中,而且在被尊为正统的诗中大量而集中地描写自己独特的爱情经历和婚姻生活,向世人袒露那一片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 她又与那些浸透了对男性的依附意识的女性不 同,她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1.在封建时代,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大多数女性对自己的人生命运逆来顺受,男尊女卑的思想紧紧地捆住了她们的手脚,“三从四德”的封建 礼教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她们的意识深处,因而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但朱淑真却不愿听凭命运的摆布,她要冲破藩篱,挣脱枷锁,唱出自己的心声。她对情爱的大胆追求,体现出她的平等意识。
朱淑真自小聪慧过人,才色双绝,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年少时同其他怀春的少女一样 憧憬过自己的白马王子,可现实中的她却嫁了一个不解风情的俗吏。婚后她的感情生活极不如意,终日抑郁寡欢。朱淑真的部分作品后来被魏仲恭辑集起来,名之以《断肠集》,并在其序中说朱“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旬,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朱淑真的《断肠集》中大部分是她对爱情婚姻的描写。她的家境优裕,从小受文学艺术的熏陶,终日赏花弄月,赋诗抚琴,过着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在诗中她塑造的开朗活泼的少女形象充满了青 春的活力和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如:《暑月独眠》: 写初夏的一个中午,女诗人在自己的闺阁沙帐内解却红裙睡在凉凉的竹席上,帐外香炉上已燃起了缕缕烟雾,帐内的少女肌肤上散发出荷花般的清香,写出了少女悠闲的生活。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闺中少女午睡图。“解却红裙”、“冰肌生汗”这对封建 礼教的规范是多么勇敢的挑战与蔑视,是多少男性作家所欲言又止的领域。又如《探梅》: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鬓翼,问人潇洒似谁么。这首诗写出了青春觉醒的少女的浪漫情怀,暖暖的冬日到郊外游览,此时怒放的梅花已漫山遍野,欣喜之情难抑,顺手摘下一枝插在头上,问同游者潇洒的样子象哪个,其深层的希望是谁有我潇洒。满山春色浸染着女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盎然的春意激起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朦胧期 成年后多情敏感,富于幻想的她本想找一位能诗善赋、才貌双全的夫婿,能够“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的佳偶。可惜她这样一位有才情又有高度文学修养的女子,不幸生于封建礼 教趋于严酷的宋代,在婚姻上所适非偶,演出了 一幕“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的悲剧婚姻。这种身不由己的婚姻,是她的时代甚至整个封建社会几乎所有女性概不能免的。尽管朱淑真努力过、抗争过,然又如何能“免俗”?在那个时代,女子谈情说爱被视为不守妇道,有失闺范而遭斥责。如李清照,她真诚地抒写夫妻之爱与两地相思,被王灼说成是“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更何况朱淑真是描写婚外之情,怎能被时人甚或后人所包容、所理解。然而朱淑真毕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她没有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女子那样逆来顺受,满足于锦衣玉 食的物质生活,而是争取人格独立平等,当渴慕 己久的爱情到来之时她紧紧抓住,为了爱,她已不计后果,她用那充满灵气的笔勇敢地谱写了一曲爱情赞歌。
如《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这首词写一对相恋情人幽会的过程。在含烟带雨的黄梅季节,相约来到湖边手牵手漫步欣赏 湖中的荷花,无意中下起了细雨,于是来到密叶遮雨的层林深处,此时女主人公无限娇媚、不顾羞怯地倒入情人怀抱,如醉如痴地享受两情相悦的幸福。相聚是短暂的,离别使人无奈,因而她说“归来懒傍妆台”。这令道学家黯然失色的诗句 正是朱淑真无视礼教约束的直抒胸臆之作。她的“娇痴不怕人猜”,对那世俗的眼光、森严的礼教 藩篱,全部置之不顾,任凭爱的火焰燃烧,在燃 烧中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升华人生的价值。在 强调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她的这种大胆不顾一切的爱,可谓惊世骇俗。
正如缪钺先生在《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中说:“中国古代女子在作品中倾吐爱情,以民歌最为大胆。„„至于有文化教养之女子,大都是出以含蓄蕴藉之笔法,像朱淑真《清平乐》词这种毫无顾忌而大胆倾吐者,可谓绝无仅有。”中国封建时代的婚姻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而缔结的婚姻,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淑真在这种情况下由父母做主,与她根本不爱的陌生俗吏结婚。
不幸的婚姻使她陷人了极度的痛苦之中,她需要的是达到心灵共识与默契的真爱,而不是婚姻的形式,她大声地宣称“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 舞秋风”。(《黄花》)这是何等决绝的态度!分明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蔑视。正因为她对爱有着如此强烈、坚决、不隐忍、不苟合的态度,才能在理学渐 炽的宋代与丈夫离异而归家。魏仲恭的《断肠集序》 中隐晦的暗示了她的结局:“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 九泉寂寞之滨”,可知她是投水而死,而其非正常死亡又与她的感情生活有极大的关系,既然与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既然与丈夫不能沟通,她便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路,这显示了 她超拔的独立个性与主体意识。
2.总而言之,诗词是表达一个人思想感情的最佳方式。虽然朱淑真的身世比较隐晦,但她的诗词作品却较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形象,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受尽挫折却依然勇于追求爱情的女人 对于命运的抗争,以及她在抗争中所体现的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
针对当时女子备受歧视的不合理现实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儒谬说,诗人大胆地提出抗砚非吾事,锈折金针却有功。”(《自责二首》),诗人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对自己舞文弄墨,吟风咏月作自我批评,自我否定,实际是正话反说,对封建礼教强加于妇女的束缚提出严厉抨击。从诗中可见,诗人当时对自己的境遇有清醒的认识,她知道当时社会,女子只能“锈折金针”,“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但是,“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耳。”(《掬水月在手》序)因此,诗人要“磨穿铁砚”,饱读诗书,吟风咏月。《自责》诗,表面上是诗人责备自己的忏悔之诗,实际是“他责”,责备现实社会的不公,愤怒地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语意曲折,含有鄙夷 愤怨之情。这些诗句富有个性,表明了朱淑真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精神自由的自觉追求,表现 了诗人敢爱敢怨敢恨的形象。
词格即人格,诗品即人品。许多托物言志的作品也都表现了朱淑真高洁不同俗流的品质。她在《代谢人见惠墨竹》中云:“纷纷桃李皆凡俗,四时之中 唯有竹。”在《对竹一绝》中云:“百竿高节拂云齐,千亩谁人羡谓溪,燕雀漫教来唧噪,虚心终待凤凰 栖。”道出了作者不羡桃李妖艳色,不随俗流的雅洁 高远之志。再看《菩萨蛮木樨》:“也无梅柳新标 格,也无桃李妖娆色。一味恼人香,群芳怎敢当。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 看。”桂花虽然没有梅花柳絮的标格,也没有桃李的妖娆,但若论芬芳馥郁,百花群中却无与伦比,桂花之所以芳香无比,乃因为是从月宫“飘落深岩洞”的“天上种”,岂凡间俗花可比?这就曲折委婉地表现了在险恶污浊的环境中,作者孤芳自赏、超凡脱 俗的品格。朱淑真的诗歌中还洋溢着超越一般女性的生命意识:鸿鹄之志。鸿鹄之志在男权社会中多为士人学子的专利,而朱淑真却渴望打破社会施于女性身、上的封闭式的精神束缚,积极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她的《春日亭上观鱼》写得气凌霄汉: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她也希望能象须眉男子那样能有机会发挥一己之才,成就经天纬地之大事,实现自己的抱负与价值。
此外,朱淑真还非常关注现实和历史,尽管诗人对自己的婚姻家庭极为不满,但她不只是一个沉浸在个人家庭生活不幸之中的弱女子,其感情和视野并没有完全囿于家庭生活的圈子,其心灵也未完全被个人的不幸所淹没,诗人非常关怀同情农民的命运。如《喜雨》一诗,当诗人看到“赤日炎炎烧八荒,田中无雨苗半黄”时,内心焦急万分,迫切地希望天能下雨;而“六月青天降甘雨”、“高田低 田尽沾泽,农喜禾无枯槁伤”时,她又为“九州尽解焦熬苦”而欣喜万分,全诗充满对农民的同情。而《苦热闻农夫语有感》一诗则展现了一幅农民抗 旱救灾,与大自然搏斗的图景,农民冒三伏暑热,喉咙焦干,洒着汗血,竭力车水救田,播种耕耘。诗人非常关心社会和农民,看到饥渴焦急的农民面 对着“云霓不至空白忙”的现实,唱出了们恨不抬头向天哭”的悲歌,诗人则怀着激愤的心情质问“纶巾羽扇”的富家子弟,“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另外在《咏史》中,对项羽、韩信、张良等历史人物用时代的眼光也给予了评价,才华胆识超人,气势恢宏。
朱淑真个性中有柔亦有刚,刚柔相济,形成了她复杂的有多方面秉赋和丰富内涵的具象,展示了传统中国文化所造就的典型女性心态及囿于 这种文化而产生的认识上的超越一对于朱淑真 来说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3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女性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文很多,但男性作家写女性、多以旁观者的态度模拟女子情态,有的甚至是带着玩赏的心态去描写女性的音容体态;有的则是借用描写女性命运喻君臣之遇,以表达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失意。即使是那些真正为女子代言、反映她们的痛苦、同情她们的不幸的作品,也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视角不同,感受力也就不一样。“男子作闺 音”,总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比较来说,在女性作者的作品里,女子的心 态、情绪显现出另一种意义,那就是,它不再是作者对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客体的主观描摹和表现,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作者自身形象、自身情感的直接外化。在这一点上,朱淑真是有代表封建时代的妇女,由于长期受礼教束缚,以“三从四德”为行为规范,思想上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自然而然地,她们把男子奉为生命的主宰,于是形成了一种合理定势。实际上,多数古代女作家早已习惯于用男性世界的道德标准和伦 理观念去感知一切,在封建正统思想和礼教的重压之下,即使有所不满,也只敢“怨”而不怒,发出委婉的哀怨之声。朱淑真则打破了男性作家的话语和声情,采用第一人称的“我手写我心”,以女性意识表现生活,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独特 的生活视角,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让真我与艺术契合,展现其女性风情。从女性视角看,朱淑真因其女性意识觉醒得 早,个人生活又有诸多磨难,使她能以女性的敏 感、细腻和灵气去观察生活,因而在抒写自己对生 活的认识和感受上,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口吻声情,作品中人物情态的生动,心理层次的深细都是男性 作家无法企及的。这种表现手法,遍及朱淑真所有的作品。
如《菩萨蛮》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霄不忍圆。”这 是作者抒发孤寂情怀,思念情侣之作。月圆人圆,生活幸福美好;月圆人不圆,乃人生之缺陷,面对 孤苦无伴的词人,连月亮都不忍心团圆!只有寂寞 深闺无人倾诉的女词人,才能有如此敏锐的体察和 如此深细的感触。又如《画眉》诗:“晓来偶意画愁 眉,种种新妆试略施。堪笑时人争仿佛,满城将谓 是时宜。”初看诗题,以男性的思维定势,很可能认 为女主人公成为“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般的 慵懒佳人,情节或为由笑问“画眉深浅入时无”所 演化来的充满调笑的闺房之类„„。读尽全诗却出 人意料,诗中的主人公竟是一个闲极无聊、略带顽 皮、蛮有思致、颇具个性的鲜活女子。这皆因男女 作者的不同视角、不同侧重所致。
此外,从审美感受来看,朱淑真的作品也表现出鲜明的女性特点。如《谒金门》:“春已半,触目 此情无限。十二栏择闭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春天,总是和人的青春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整日整年被锁在闺阁庭院的女词人来说更是如此。大自然的每一细微变化,每一轻微律动,都会在词人内心引起回应和共振,目睹成双成对的莺燕,满院的飞花落红,“触目此情无限”,体现了女词人艺术 感受的细腻绵长,具有女词人独特的口吻声情,全词充溢着难以排遣的愁绪。总之,朱淑真以女性笔调书写女性情感,充分表现了女性生命意识复苏所 带来的女性的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朱淑真对情爱的大胆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独特的女性视角构成了作品强烈的女性意识。朱淑真在女性普遍迷失了自我的时候,冲破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站出来大声地呐喊,以清醒的女性意识向世人宣称自己是作为有内感受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玩物和被观赏者,在后人面前展示了一个深沉的女性世界,在中国女性中是尤为可贵的,可以说朱淑真是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文学特色的女作家之 一,在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⑵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⑶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⑷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⑸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2]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白头吟,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同时表达了失去爱情的悲愤和对于真正纯真爱情的渴望,以及肯定真挚专一的爱情态度,贬责喜新厌旧,半途相弃的行为。
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光明。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今日犹如最后的聚会,明日便将分手沟头。我缓缓的移动脚步沿沟走去,过去的生活宛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波可爱。男子应当以情意为重,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1]相传司马相如在事业上获得稍许成就后,产生了纳妾之意,给妻子送了一份十三字书,卓文君倍感伤怀,便回了这封著名的《怨郎诗》
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绚烂的色彩掩盖了素洁的颜色.琴声依旧在奏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在弹奏了.锦江中有相伴游泳的鸳鸯,汉宫中有交援伸展的枝条。他们都不曾离弃伴侣。
慨叹世上的人,却迷惑于美色,喜新厌旧。朱弦断,知音绝。明镜缺,夫妻分。朝露晞,缘分尽。芳时歇,人分离。
白头吟,伤离别。希望您吃的好好的不要挂念我。
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司马相如飞黄腾达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锦衣玉食之时弃糟糠而慕少艾时,”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了当年的患难相随,将卓文君接到自己身边。
第三篇:《瑶华·朱钿宝玦》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瑶华·朱钿宝玦①
周密
朱钿宝玦,天上飞琼②,比人间春别。江南江北,曾未见、谩拟梨云梅雪。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③。
金壶剪送琼枝,看一骑红尘,香度瑶阙。韶华正好,应自喜、初识长安蜂蝶。杜郎老矣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
【注释】
①瑶华:吴文英创调。
②飞琼:天上仙子。
③玉关:玉门关。
④杜郎:指杜牧。
【译文】
像红色的金花饰、珍贵的玉块佩,是天上仙女飞来,化作此琼花,她比人间的春色,自是不同。这花在江南和江北都未曾见过,请别胡乱地将她比喻似白云的梨花或者像雪片的梅花。淮水旁的都梁山,春已迟暮,试问有谁能识得她芳心的高洁呢?经过了几番花开花落,守卫在边疆上的英雄将上们,也都已渐渐衰老了!
这琼玉花枝被剪下来,插在金壶中送走,你看传送者骑上一匹快马,扬起滚滚红尘,让这异香直达瑶台宫阙。春光正大好,花儿也该自感欣喜,能够初次结识京城这许多像蜜蜂、蝴蝶似的爱花的权贵们。我这个杜牧是已经老了,回想起历史上的种种事情,这琼花便是见证,她应该是能够讲出许多来的吧!我同忆少年时在扬州的那段生活,简直就像一场梦一样,那时候,二十四桥都被沉浸在一片宁静的明月光影之中。
【赏析】
这首词吟咏扬州后土祠琼花,似别有寄托。开头写琼花颜色、姿态,以花喻宋亡后守节之士。但又为豪杰之士的衰老而感到悲哀。下阕“金壶”数句,写琼花当年曾得到朝廷特别赏识,花开灿烂,送到京城,使得满城蜂蝶兴奋迷乱。“杜郎老矣”数句,流露出对往日生活的追忆,暗示出遗民不忘本朝的高尚节操。
第四篇:《南乡子·妙手写徽真》原文及赏析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前言】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为北宋秦观词作。这是一首题画词。崔徽画像,宋时曾为章质夫赠苏轼收藏。此词题其画象,出句点题后,描摹眼、唇,状其肖像美,再融化宋玉赋,拟其美而多情,留给读者想象空间。“翠黛颦”,由形貌进入身世,含盖一段佳人薄命悲剧,结到画像动人,人物美、画艺高,一笔兼到。
【注释】
①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雀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
②水翦双眸:形容眼波美丽。点绛唇:在画像上染出红唇。
③“疑是”二句:用东邻窥宋的典故写女子之美与多情。宋五东邻的少女常在墙头偷看他。此典见《登徒子好色赋》
④翠黛:画眉所用螺黛,青黑色,以之代称眉毛。颦:蹙额皱眉。
⑤尽道:尽管说。
⑥此处引用罗隐《牡丹》涛:“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堪恨:可恨。
【赏析】
全词以“妙手写徽真”破题,以下都是从画上真容着笔。为崔徽写真的画师丘夏的姓名赖元微之之歌而传,画像的概貌因少游此词而见,可以收入画史。
首句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即是高明肖像画师手画的崔徽像。苏东坡写过一首题为《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的诗,称“卷赠老夫”,知道当时确有这幅画像流传,并辗转归于东坡。据元稹《崔徽歌》中云:“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恣把。”即词首句“妙手写徽真”所指。总提一笔,接下去描写画中人的仪容,同时也映带出画师的神技。
东坡诗中,写画中崔徽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发)垂耳,亭亭荚蓉在秋水”,十四个字只作大略形容。少游用了七个字——“水剪双眸点绛唇”,写她的眼睛和嘴唇,给人的印象便自不同,如工笔画之于剪影,精细得多了。并不是少游比东坡来得高明,这是诗、词性质的不同。东坡写的是七言古诗,宜用大笔勾勒,故粗;少游写的是小词,容许加意点染。故细。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昵珠点绛唇”,是其用语所本。眼睛和嘴唇是最能显示美人神采和情韵的部位,况且又加上了水波之光,绛脂之艳,确能动人心目。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继续说这幅写真的画面,透露出所画的是半身像,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一段文字来增加情趣。《赋》中说,宋玉东邻的女子私慕他,登墙偷望他有三年之久(古人以“三”表多,非必是实数)。这个情节自然与崔徽本事无关,不过是由于画像是半身的而想到邻女窥宋,墙头半遮玉体的形象。这样说,似乎是词人在那里耍笔头,硬拉扯,游离于词情之外,写出败笔来了。细想也并不。“疑是”者,非是而似是也。《赋》中如“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云云,宋玉所借以盛称邻女美色之处,也不妨加之于崔徽,以补充上句刻画的不足,这就是词用宋玉赋的言外之意。
不过,崔徽画像上的神态可不是如宋玉东邻女那样的“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而是眉黛含颦。这是由于崔徽请画师丘夏写真时正怀着悲苦的心事,画师又作了精确的反映;词语不仅如实地表述了画面的这一部分——“翠黛颦”,而且深入追求她颦眉的原因——有“酸辛”之事。“往事已酸辛”一句,与东坡《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中的“当时薄命一酸辛”,辞意皆合,当本之于他的老师,这也是少游所题崔徽真即是东坡藏品的一个佳证。“谁记当年翠黛颦”,颦眉承上“酸辛”,绝非写美人的套语,而是反映了画面上的真实。这两句词把崔徽的身世遭逢作一提挈。她的一段辛酸史既成往事,谁复省记,唯有这一幅写真留下,作为艺术精品供人鉴赏而已。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最后笔锋一转,写词人赏鉴了画像后的感受:“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面对如此美艳绝俗的人物,如此高妙传神的画笔,观赏之后还有“堪恨处”。说是因为画中人“无情”。“无情”云者,盖即是如东坡前题诗中所谓“丹青不解语”,或者如《牡丹亭—玩真》一折中,柳梦梅看着杜丽娘自画的真容时说的:“韵情多,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谓画上美人,虽是极妍尽态,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紧接着,词人以拗折之笔挽转一句,说“任是无情也动人”全用晚唐罗隐《牡丹花》诗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不解语”的牡丹花,“少口气儿”的美人图,“无情也动人”。化工之妙,艺术之精,一语说尽。(陈长明)最后几句也表现出作者的些许感慨:毕竟是一幅画,不是活色生香的美人,既表现不出她的情深不寿,彼此之间也无法情感相通。这语气可以见出作者的几分遗憾,也许他希望画中的美女崔徽变成活人,能真的和自已有所交流吧。
全词句句从图画着笔,既有对图画本身的描绘,也有对画中美人身世的同情。在艺术上,此词善借用前人典故和成句,表达自己的情感,突出地展现了秦观博闻强记的才华和随手拈来无不妥帖的艺术功力,确实算得题画词中的佳作,颇富感染力。
第五篇:《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陌上桑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之极。这一内容与秋胡戏妻的记载有某种相似,或者可以认为《陌上桑》的创作曾经受到了秋胡故事的某些启发。据《列女传》和《西京杂记》所说:秋胡新婚方三月,即辞家游宦。三年后锦衣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拒绝。回到家里,方知刚才那位女子原来是自己妻子。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于是赴沂水而死。与秋胡故事相比,《陌上桑》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一是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二是作品故事喜剧式的结局,因此,尽管它与秋胡戏妻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后来有人把两本牵合在一起,如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箱。”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未尝不可。又有人用秋胡故事的模式来解说《陌上桑》,认为“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朱熹)。但这一结论难以从《陌上桑》作品本身得到验证。理解《陌上桑》应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本篇统一的叙述风格。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首先写她的住所之美、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读不准的字音
隅(yú)敷(fǖ)笼系(jì)倭(wō)堕(duò)髻(jì)缃(xiǎng)绮(qǐ)襦(rú)捋(lǚ)
髭(zī)须 著帩头(zhuó qiào)踟蹰(chí chú)妹(shū)宁可(nìng)千余骑(jì)骊(lì)鬑鬑(lían)《陌上桑》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秦氏的楼台。秦家有个美丽的女孩,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种桑,常常到城南角采桑叶,篮子上系着青丝带,提柄是用桂枝做成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上佩着明月珠;下身穿着浅黄色丝裙,上身穿着紫色的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年少的人看见罗敷,摘下帽子只戴纱巾。耕地的人看见罗敷,忘记了把住犁耕地,锄地的人看见罗敷,忘记了握着锄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罗敷的美貌。
太守从南边来了,五匹马拉的车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前往打听,询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她是秦家的女孩,自家取名叫罗敷。” “罗敷今年几岁了?” “二十还不到,十五已出头。”太守问罗敷:“能与我同车共载吗?”
罗敷走上前来对太守说:“你是多么的愚蠢!你有你自己的妻子,我有我自己的丈夫。(我丈夫)在东方做官,跟随的人马众多,他就走在最前头。凭什么来识别我丈夫呢?(请看):他跨着一匹大白马,后面跟随着小黑马。大白马尾巴上系着青丝绦,嘴上罩着黄澄澄的金饰马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名贵可值千千万。十五岁时他就做了太守府的小官,二十岁时做了朝廷中的大夫,三十岁时做了侍中郎,四十岁时做了管理一城的长官。我丈夫长得皮肤洁白,须发疏密得体;步履从容,落落大方,座上众人都说我丈夫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