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商人》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货币商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货币商人》读后感》。

第一篇:《货币商人》读后感

《货币商人》读后感

(坪山支行纪委书记 韩阳)

这是一本无法释卷的书,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这是一本真实磊落的书,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张衢先生将其个人35年的银行从业经验和体会升华为理论性的总结和思考,以一位布道者的身份,将银行的经营之道、领导之法和管理之术娓娓道来,其文无空话套话,充满真情和激情,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书中有方法。大至行长履职的重点要点,小到调研的方式方法,既有经营上如何处理长远和眼前,要兼而顾之,也有管理上如何带队伍、如何与班子团结配合,用亲历、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方式为提供了系统、规范,且指导性、操作性俱强的教案文本。

书中有责任。从知青到银行家,从支行员工到总行领导,45年从业之路,张衢先生始终追求卓越,无论职务变化,拿得起、做得好,职务越高,自觉责任越重。

书中有辩证。银行经营永远在平衡,关系管理永远在平衡,说和做永远在平衡,为人处世外圆内方,需要智慧、本事和方法,才能做好工作。

书中有情怀。首先是敢说真话的情怀,对国企管理的现实问题说得透,说得深;其次是诲人不倦的情怀,将自己35年的银行从业经验和感悟全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惟愿后辈少走弯路,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银行家。

作为一名专业干部,在任职之初能得到这本书,学习前辈的经验套路、管理哲学,真乃幸运之极!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驱散了上任之初的许多困惑,指引我有章法有策略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更快更好地转变角色、认真履职。

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作为新提任的专业干部,熟悉分行的人员、流程,在分支行的业务推动和联动上有天然优势。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过去只有专业部门的工作经历,业务面窄,对支行经营的理解不深,缺乏综合经营管理和带队伍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较弱。

认识职务提升带来的变化。地位决定视角,岗位决定方法,新的职务职责变了,管理范围变了,工作对象变了,工作方式和处事方式也必须随之变化。职务提升了,一言一行就是示范,一句话可能影响员工的前途和未来,要认识到自己言行的重大影响。

客观地认识环境

人事复杂人心浮动。坪山支行五个网点从东部支行整体分离,支行班子和支行机关人员绝大多数从外部调入,你们是谁?想怎么干?能干好吗?会如何对我?网点员工尤其是网点班子和骨干带着这些疑问打量新班子、新机关,支行机关人员之间也在相互打量,相关磨合,有的人欢迎、有的人观望、有的人抵触,工作环境异常复杂。

管理较弱百废待兴。作为一家新成立的支行,尚未建立起机构的管理文化、规范的管理秩序、有效的办事流程,党建、纪检、办公、财务、考核、人事等各项规章制度都有待建立,空白期也是合规风险高发期。

业务经营压力较大。坪山支行个人业务相对较好,但暗藏危机,首先是网点间发展不均衡,五个网点中只有两个点是增长主力,核心网点少;其次是管户不到位,分户不均衡,()未形成良好的管户习惯;第三是客户结构有待优化,得长尾客户得存款,得高端客户得中收,高端客户尤其是私行客户少,造成金融资产总量低,中收少。公司业务是坪山支行短板,由于区域经济较为落后,区域内大型企业少,公司业务增长压力更为突出。

准确地选择对策

处好事。尽快熟悉分管业务,加强学习、调研和请示,以有眼光、有思想、懂业务、有办法为目标,成为分管业务的行家里手。尽快熟悉支行的经营管理,综合用好愿景引领、绩效考核、费用分配、干部任用、谈心谈话等措施,促进业务发展,提升队伍能力。尽快建立相应规章制度,明确要求、理顺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防风险,促发展。

为好人。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多交心、多关怀、多去网点走动,不仅从分管角度关心、指导、培养和帮助,还要从全局综合层面去扶持参与。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要保持与行长的思路步调一致,吃透行长的思想、思路和要求;要充分了解行长的工作方法、处事方式和领导风格,多沟通多交流,争取取得行长的支持;要勤奋主动负责任,能够胜任分管工作。处理好与同级的关系,谦让、支持、团结、关心、包容、承担,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建立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

开局是一门艺术。无论对刚刚成立的坪山支行,还是初次担任副职的我,都举足轻重!我将继续仔细研读《货币商人》,读深、读透,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理解,尽快完成从专业干部向经营管理者的转变,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从单向业务专家向多项业务内行的转变,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实现人生新台阶的良好开局!

第二篇:《货币商人》读后感:奋斗正当时

奋斗正当时

——读《货币商人》有感

(东部支行纪委书记 赵会堂)

初听书名,误以为是本通俗经济读物;开卷之时,惊叹于竟是银行为商之道、领导之法、管理之术;每每掩卷之际,耳边放佛回响着一位老行长的谆谆教导,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与自身工作经历诸番对照,一时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2018年11月底按照分行安排,我来到东部支行担任纪委书记,时隔近3年后再次回到基层行工作。但此刻环境、人员、岗位与职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副手怎么当?工作如何开局?怎样通过调研快速摸清实情?与员工如何开展有效沟通?自身如何完善提升等等?一连串问题摆在面前等待着我去摸索实践,而此书折射的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经营哲学。

初到东部支行,人地两生,我将自身首要工作定为了解“人”和“事”,通过“人”理清“事”,通过“事”印证“人”,寻求助力新东部实现新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而事实上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绝非一蹴而就。面对管理者每个个体都有不自觉的封闭和自我保护意识,此时敞开自己的心扉也许是打开被管理者内心的一把钥匙。书中有一句话我深有感触:“管人是一面镜子,既是管理他人的方法,也照出内心的自己,管理的过程伴随着改造自身世界观的重要过程,作为领导者要从审视自己的为人做人,转变和提高自己做起,才能使上下之间形成交流沟通的共同平台”。

在与支行党委书记及分管领导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我提前做足功课,在两周时间内利用四次班后会、三次部门会、两次集体活动(悦行活动和井冈山党建活动)等机会完成了与大部分员工的面对面交谈。期间与网点班子成员聊党建、聊市场、聊经营、聊人员、聊风险,以此勾勒出班子整体的“作战能力”;与每位员工互加微信,聊家庭、聊学校、聊婚姻、聊住房、聊工作、聊收入,了解个体能力品行。

在沟通过程中我主动坦露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挫折和收获,提出见解和建议,在了解每个人的同时也让对方清晰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支行党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初步搭建起纪委与干部员工之间的沟通桥梁。在了解人的过程中,我借鉴书中“管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对“老、新、强、弱”四类人进行了重点关注和交谈,发掘老员工踏实肯干、兢兢业业的闪光点,鼓励新员工积极好学、创新思维的优秀面,肯定能力强者再进一步、多做一点,激励能力弱者不甘落后、奋起直追,以此调动整个群体的工作热情,树正气、干正事。

了解“人”离不开了解“事”,“人”和“事”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东部支行的经营发展现状,通过分析“人”的行为力求摸清“事”的根源,厘出下一步风险防控脉络。从外部看,东部支行横跨了罗湖、福田、盐田三个片区,其中3个点位于盐田片区,区域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体量较小,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聚集,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行越抓越紧、越抓越严的背景下将面临着更不宽松的外部环境。从内部看刚刚结束的总行巡视“体检”揭示了东部支行5大方面47个问题、支行班子5名成员中有3名到任不到一年、机构改革使得历时10年后原关外5家网点110余人又重新划出。这些对全行业务发展、内部管理和员工心理都将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通过翻看总行巡视报告、近两年支行及网点的考核情况、信贷客户结构及风险情况、内控评价及党建党廉情况,初步梳理出“意识、规矩、行为、业务”四个方面风险隐患。其中意识落后是最大的风险,由于近年来支行考核连续靠后,员工收入偏低,导致偏安一隅的思想存在一定市场,员工整体缺乏敢拼敢抢、主动出击追求更高目标的意识;规矩方面由于历史上内部管理松紧不一,致使个别员工边界模糊,制度约束力下降,不懂纪律规矩、打“擦边球”情况时有发生;员工行为管理方面“防人+拢人”没有坚持两手都要抓,关爱、教育、追责、警示不平衡,历史上吸毒、赌博、“飞单”、信用卡套现等重大违规问题均有发生,行为风险表现多样;业务发展上客户结构单一,国际业务长期一支独大,新时期下监管风险与转型压力并存。

通过初步梳理“人”和“事”,我向支行党委提交了新一年工作思路,聚焦“教育引导、督导检查、执纪问责、队伍提升”四个方面,提出“以人为本,营造新东部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紧扣支行党委中心工作狠抓作风建设,防案控险,为全行经营发展保驾护航”的纪委工作目标,得到班子认可。但山无定势、水无常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支付方式的变革、AI技术的广泛应用、80、90乃至00后员工成为主力等都给新时期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货币商人》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领导管理的“作业指导书”,处处凝聚着老一辈银行家的智慧与思索,常读常新,更需常新常读。

身处伟大变革时代,奋斗正当时,只要我们诚于事、敏于行,向内认知,向外行走,一定会以新的创造续写新的篇章。

第三篇:货币读后感

《货币读后感》

我看的是2013年常春藤综合频道整理、出版的《魅力.记录——货币说实话这本书出版的很适合我们大学生 其中有一段,也许正是现在经济危机的解释之

一。该版书的引论部分,提到了“社会愈富,则其实际产量与可能产量之差别愈大,经济制度之弱点亦愈易暴露而令人愤慨。”爆发在美国华尔街的危机,就是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有效需求原则迫使其减少实际产量并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如果人人都进行投资或者超超前享受的话,经济社会必然出现危机。一个社会不可能在脱离实体的经济的前提下,可劲的在虚拟经济上瞎折腾。

本书是专门为辽东学院的学生准备的,前后章节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从内容看,因为既有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家写成的部分,也有刚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专家介绍的章节,所以有些相互矛盾和不连贯的地方。

正因为此,却恰恰代表了中国经济中货币银行的特性——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但仍带有很多计划经济体制的决策特点,也不完全是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市场化成分很重,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基础与特性。

虽然我是学习经济学的,但是我也读过几本类似的经济内容,用计划经济理论来思考,无法解释其市场运做中的规律,用市场经济理论来解释,又说不清楚为什么有些规律不起作用。所以,西方经济学家一直认为——一定是你们的市场不够完善,是事实有错误。而计划经济的理论家则认为——是理论指导错误,甚至有要求回到计划体制的现象出现。

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这是一个新问题,历史上还没有国家遇到过,我们不再有老师,而必须自己来研究这种转轨中的具体问题。中国幸运的是有个苏联的蓝本在那里,又有部分在苏区自己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建国初期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目前,中国在原来——八分之一“商品价值总额”下,按照“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基础上递增17%的速度,发放货币,连续10年,也只造成2.2万亿的货币额与10万亿的国民生产总值的1/4.5的比例。

可以说中国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但是也同样在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困难。中国中流砥柱的我们有什么权利去视而不见了呢?

第四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不为人知的经济--《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首的银行家、政客以及大企业家所组成的金融帝国的崛起以及发展的过程,书中对于银行家运用金融手段以及暗箱操作获得利益,在人类无所察觉的过程里如何剥削和榨取人民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描述。这本书是阴谋论明显的展示,通过国际银行家如何在一战中获利以及如何设计二战的发生等等不为世人所知的隐秘向大众展示了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此书的目的,就在于将世界18世纪以来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后的黑手曝光出来,回放、观察、体会、对比、总结这些人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从而预测他们未来对中国打击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

这本书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兴盛讲起,揭示了银行家许多隐秘的邪恶行径。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和基于这一切之上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以及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漩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在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中,罗斯切尔德凭借信息的提早获取,赚取了巨大的利益甚至实际控制了英格兰银行也就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罗斯切尔德家族通过操纵公债市场,罗斯切尔德家族完全控制了法国金融。在美联储诞生之日即标志着经过与美国政府一百多年的激烈较量,国际银行家终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彻底控制了

美国的国家货币发行权,英格兰银行的模式终于在美国被复制成功了。国际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政府,这样使剥削一个国家的公民和资源变得更加容易。从此国际银行家实际控制了世界上的大部分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力,在无形之中进行世界范围的剥削。

在书中还深刻地披露了国际银行家如何挑起战争,以满足他们对于金钱无休无止的贪婪的邪恶行径。打仗就要花钱,越大的战争花钱越多,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由于欧美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政府必须也只能向银行家借钱。战争使物资消耗达到燃烧废的速度,战争使交战国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政府不计条件地向银行家融资,难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他们策划战争,他们挑动战争,他们资助战争,国际银行家们华丽的大厦,从来就是建立在死伤枕籍的墟之上。银行家为了保护他们的贷款而竭尽全力将世界推向战争。在银行家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和平,没有口号和宣言,也没有死亡或荣誉,他们忽略了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东西。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永恒的利益。在一战中国际银行家通过向政府贷款,获得了巨额的利息,在战争中赚的盆满钵满。一战后华尔街不断通过金融危机来翦除异己,华尔街对农业的“剪羊毛”行动以及操纵黄金的流动来制造美国的股票崩盘和纽约货币市场上投资股票的贷款供应量突然急剧减少的又一次“剪羊毛”行动直接导致美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泥沼,在银行家们和罗斯福都认为只有凯恩斯所提倡的超级赤字财政,狂发廉价货币才能挽救经济,而只有大规模战争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即便是美国有了美联储以后,在金本位的严格制约之下,金融

资源也已捉襟见肘,难以支撑另一场世界级别的大战,废除金本位于是就成了欧美各国银行家的当务之急。1929年以来的严重经济危机被国际银行家们“因势利导”地达成了正常状态下极难实现的“废除金本位”的大业,从而铺平了通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金融大道。于是国际银行家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爆发一笔横财,而无数的生命和财富化为灰烬。

《货币战争》着重描述了一个潜在的由极少数英美精英分子所统治的世界政府和建立最终统一的世界货币发行体系的存在,这样一个体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在这样的体系之下,所有主权国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内政决策权都必须被剥夺,所有主权国家及其人民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必须被操纵。这样的体系在日趋成熟,在可预见的将来,这样的体系很有可能成为正常的存在。而世界银行家就是这极少数的精英分子。在这个体系中,国际银行家将扮演帝王的角色,掌握着世界人民的命运。

书中主要强调了黄金的重要性以及银行家为何要废除金本位。作者在文末强调了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已经处于不宣而战的货币战争状态下了,中国必须致力于使得中国的货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努力。加大黄金白银的储备,使人民币直接与黄金挂钩,使之最为坚挺和强势的货币,最终中国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就国际上发生的政治和经济事件作者提出了疑问,并且以国际银行家的阴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对于银行家的本性也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但是作者开篇就讲本书通过研究这些银行家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从而预测他们未来对中国打击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就作者所提出的反制之道而言,只是强调要大量储备黄金,以及使得人民币与黄金挂钩,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而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加大开采量。实际上中国的黄金储量并不多,仅靠国内的开采并必能满足需要,在国际商买卖黄金也不现实,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黄金还是储藏在各大银行里,如果国际银行不抛售黄金的话,中国想要实行双轨制货币体系只是一句空话,所以中国依旧处在被动的地位无法主动出击。其次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唇齿,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国国债,中国的国内生产会受到影响,经济发展会减慢,如果按照作者所讲中国用外汇储备来购买黄金,首先中国如何抛售美国国债,其次购买黄金的渠道,最后国际银行家的威胁都是中国面临的很大挑战。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国际银行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张的过程。书中对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的背景以及所提理论中的阴谋都进行了阐述,虽然作者的视角只是在阴谋论这一块,但是作者所提出的经济里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依然具有警示作用。中国如今处在一个敏感时期,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此时很多国际银行家也希望能够在这段时间占领中国市场,因此,不论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是否属实,或者是否有如此的严峻,中国都应该警惕,在现在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总之,这本书在当今具有着很现实的意义,使公众了解了经济中存在的潜规则,使公众在进行投资时可以抱有怀疑,谨慎投资,而且对于国家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

第五篇:货币论读后感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经济学家以及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危险的倒不是既得权益,而是思想。” ——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问题,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的判断是有效需求问题。面对同一问题两位先贤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见解,所以结合课堂在阅读过凯恩斯这位伟大经济学家所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之后,我在他经济学的理论之下有了一点哲学体会。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新事物的成长。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节俭消费观主张人们在消费时应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质财富,减少甚至杜绝浪费。在中国思想史上,持节俭消费观的思想家和学派数不胜数,节俭消费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物质资料极为匮乏的时代,正是凭借着对物质资料精打细算的使用,人类才度过了漫长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息繁衍并发展至今日。

凯恩斯在书中还讨论了被经典学派奉为美德,能够泽及社会的节俭理论,认为节俭从个人的角度虽然可以说是美德,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却不一定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利,因为如果无人消费还谈什么生产呢?从经济学上讲,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条件下,奢侈消费有扩大就业、增加生产、活跃市场和促进经济的作用,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鼓励消费,提倡消费。人们认为他在提倡奢靡,其实不然,凯恩斯讨论的另一个理论前提是对社会来说是正确的标准,对个人则不一定正确;对个人来说是正确的标准,对社会则不一定正确。“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节俭这一话题,凯恩斯将个体与国家乃至社会分开也同时揭露了一个哲学观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面对问题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也希望这本书是我看待事物变得更加深刻的起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摘要: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稀缺性资源的不同用途的配置和各种资源的相对报酬及其产品的相对价值的决定。古典学派认为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将很好地得到配置,并给予两种要素以合理的报酬。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非充分就业问题,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利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了非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消费和投资的决定,从而得出和古典学派不一致的就业论、利息论、货币论和价格论,并对国民收入、失业和经济周期等问题做出解释。通过论证否定了西方古典学派的市场经济可以自己维持着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状态下产出的观念。

关键词:有效需求 非自愿失业 消费倾向 资本边际效率 预期 利息率 流动性偏好

《通论》从消费和投资的决定去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就业、价格、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第一,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第二,萨伊定理和有效需求原理;第三,消费倾向与消费的决定;第四,资本边际效率;第五,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第六,工资与物价理论;第七,四个重要问题,如高鸿业老师所概述的“经济周期、重商主义论以及对资本主义和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评价”[1]。关于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两个假设:“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2]、“2,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3]凯恩斯肯定了第一个假设,但认为第二个假设推理出来的就业状态与现实不符合,现实中存在着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外的其他失业,即凯恩斯定义的“非自愿失业”,他认为“总有一些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却无工可做。”[4]这些人的失业就是“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第一,在工资品“价格上升而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一般不会使得现行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5],虽然生活费用略有上升,但是不会使得大量的人因此而拒绝工作,因此此时的失业是“非自愿”的;第二,古典学派的工资协议可以直接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是错误的,“在既定的组织结构、设备和技术的条件下,实际工资和产出数量(从而和就业量)是唯一相关的”[6],而产出数量由投资和消费共同决定,那么实际工资不可能是由工人或者工会组织决定的。因此第二个假设是错误的,从而古典学派的劳动市场论中的供给曲线是错误的,最终的结果是充分就业的劳动市场均衡点是不存在的,社会中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作为整个古典理论基础的萨伊定律是错误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由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是指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需求值,只有这个时候的就业量才能持续存在,因此此时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此时的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量。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当就业从而收入增加时,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因此只有投资的增加能够填补收入和该收入水平下的消费之间的空缺的时候,才能增加社会总需求、就业量和产出。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投资和消费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得均衡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量。

有效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消费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消费不足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消费边际倾向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建立了消费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的消费函数,并且根据人的基本心理规律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正的并且小于1,从而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这个基本心理规律是“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得那样多。” [7]只有投资的增加才有可能弥补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因此“除非消费倾向有所改变,就业量只能伴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增加”[8]。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有很多,但“改变消费倾向的主观和社会的动机一般来说比较迟缓,····,消费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寡,而不取决于在既定收入下的消费倾向的改变”[9]。由此,可以确定有效需求的消费部分,确定消费函数和消费曲线。在此之外,凯恩斯发现了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的投资乘数原理,其表述为: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1-1/k,那么“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加量会等于k乘以投资的增加量”[10]。这里的投资乘数区别于卡恩的就业乘数,即“投资品行业的初期就业量的增量与由此而导致的总就业量的增量之间的比例”[11]。但是,就业量的增加一般与投资量的增加是同时发生的。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和就业乘数也就越高,那么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利于增加投资和促进就业,凯恩斯因此提倡消费,减少储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而反对古典学派的储蓄倾向,认为储蓄(节俭)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对国家来说却是一种灾难。乘数原理对于凯恩斯的理论结构来说意义重大,在“假定消费倾向都具有既定的数值时,···就业量的增减会是投资量的净增减的函数。”[12]同时,也可以得出收入的增减与投资量的增减之间的关系。投资作为有效需求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大小,企业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大于至少等于利息率的时候才会增加投资量。资本边际效率也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而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13]。这种资本边际效率是“由于其不确定性和处在未来的状态而进行的贴现”[14]。现在的市场价格部分地影响资本边际效率,而处于未来状态的预期被凯恩斯成为“长期预期状态”,预期收益取决于基于包括既存事实和信心状态等所做出的判断。随着在任何一种资产上的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原因是“当该种资产的供给量增加时,预期收益会下降;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一般说来,该种资产的增加会使制造该种资产的设备受到压力,从而,它的供给价格会得以提高”[15]。因此,投资需求曲线,即总投资量与相应的资本边际效率之间的关系,向右下方倾斜。当资本边际效率等于资本使用成本,即利息率,的时候,新投资不再增加,总投资量处在均衡;当两者不相等时,新投资将继续增加或者减少。投资数量与利息率成负相关关系。在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中,资本边际效率受到预期的未来收益和购置投资资产的成本的影响,且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而对于利息率而言,马歇尔等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息率是一个平衡的因素,其作用能够使代表在各种不同利息率下存在的新投资量的对储蓄的需求等于社会心理状态所决定的不同利息率下的对储蓄的供给”[16]。凯恩斯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由此他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第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流动性偏好。从货币的需求的角度看,马歇尔认为,利息是储蓄或者等待的报酬,而凯恩斯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说“利息率不可能是储蓄的报酬或者被称之为等待的报酬”[17],因为,一个人可能以现款的形式储蓄同样的储蓄量而得不到任何的报酬,储蓄作为一种对未来长期消费流量的分配,平衡长期消费量本身具有效用,足以使得人们进行储蓄,即使没有利息的存在。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牺牲流动性的报酬,而流动性是资产能够直接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便利,现实中包括着四种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交易动机、业务的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各种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强弱不同,而其中处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性偏好对利息的改变不大,除此之外的流动性偏好,即投机动机的流动性偏好使得某些人进行债券投资,而利息率就稳定在某种水平,处在该种水平时“某些人所愿意持有的现金正好等于可以被用来满足投机的货币数量”[18],也就是持有现金和买债券的货币数量刚好相等,此时假设货币数量一定,也就是说没有新的货币供给。需求的货币数量与利息率反向变动。凯恩斯认为这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的:“随着利息率的降低,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很可能会有更多货币数量被来自交易动机的流动性偏好所吸收。···其次,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利息率的每一次降低都会增加某些个人所愿持有的现金数量”[19]。其逻辑在于:利息率下降,投资量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工资

增加,需要更多的交易性货币数量用于增加的消费和投资交易;利息率下降,由于部分具有投机动机的人对债券市场的看法异于其他人而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需要更多的货币数量。这样我们得到了货币的需求曲线,依旧是向右下方倾斜。从货币的供给角度看,货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被假定不受利息率的影响,这样我们得到了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联合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均衡利息率。因此,均衡利息率受到了任何能够影响货币流动性偏好的因素和货币供给(政府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凯恩斯的投资需求模型中,投资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大小决定,投资数量刚好使得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利息率。而在现实中,资本边际效率有不可阻挡的向下的趋势,利息率相反地有不可阻挡的向上的趋势,因此,容易由造成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决定的投资量不足以弥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递减而造成的就业量增加时的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也就是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因为随着投资量的增加,会形成对资本品生产的压力,资本品的现行供给价格会上升;而资本品增加,资本劳动比率降低,生产的资本效率降低,且生产的物品供给增加,导致未来的预期价格降低;随着产出的增加,工资有上升的趋势。加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缺乏信心,对两种类型的风险的估计和对未来货币购买力、利息率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的动力不足。而利息率由于资本和货币的性质而保持着较高利息率的惯性。因此,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决定的投资量无法弥补收入和该收入下消费之间的差额,无法保证经济长期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从而产生周期性经济萧条和大规模失业。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无法通过市场主体的自主性经营而得以解决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凯恩斯认为唯一的方法是国家采取宏观的货币政策,增长中央银行对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通过提高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从而降低这个社会的利息率,把利息率降低到资本边际效率之下,从而扩大投资量,促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然而,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并非总能有效地达到显著地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因为在以下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群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增加大于货币数量的增加,···如果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下降比利息率的减少更快,···如果消费倾向下降,···如果就业量增加,那么,价格将在一定程度内上升,···为了维持一定数值的利息率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必须增加。”[20]当货币政策无法起到合意效果的时候,财政政策可以发挥作用,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从而发挥政府的作用。关于工资理论,凯恩斯认为: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决定就业量,而是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就业量决定着实际工资。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均衡工资水平高于就业量的负效用,从而存在非自愿就业。而从价格的角度分析,古典学派使用古典二分法分析价格的上涨和就业量、产出的关系,认为随着价格的变化,货币工资紧随着价格的变化幅度而变化,从而使得实际工资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是古典学派所说的严格的均衡状态。“在该状态后,严格的均衡条件要求工资、价格以及利润与总产出做出同比例的增长,而包括产量和就业量在内的‘以实物衡量的’位置却没有任何改变”[21]。因此,货币数量的增加对产出和就业没有影响。而凯恩斯则认为,这种结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有失业资源都是相同的,而且在进行生产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同时又具有相同的效率;(2)只要存在着失业的进入边际成本的生产要素,它们便不会要求增加现行的货币工资。在这个假设下,只要存在着任何失业现象,生产的规模收益和工资单位均保持不变。”[22]凯恩斯由此认为,只要经济处于极度萧条之中,以至于失业严重、设备机器闲置严重,增加货币数量对促进产出和充分就业是有利且,但是缺点是价格同货币数量同时增长,可能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而当上面两个假设被放松以后,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就不再是正确的了,在充分就业状态以前,价格的上升是缓慢而轻微的,只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情况下,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才是正确的。因此,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篇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篇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对《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几点思考

凯恩斯是资本主义20世纪前半期危机深重时的西方经济学家。他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忠诚、最坚决的卫士、谋臣和政策制定者,《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凯恩斯设计的各种关于经济方面的救治方案,从来都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要政府采用这些方案,去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这种思想倾向以及凯恩斯在学术上的务实风格,反映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写作中。

一、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有着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的问题,而且问题严重,失业问题严重到“令人不能容忍”,有引起革命,从而全面毁灭资本主义的危险。但是在同时,凯恩斯自信,资本主义的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所以凯恩斯不断地在探索怎么来拯救资本主义,并且使之尽善尽美,继而达到“乐观世界”。凯恩斯用有效需求原理来解释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现象,他提出了有效需求的不足,认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这也构成了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此外,凯恩斯特别强调心理因素,提出了消费倾向基本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这三个基本的心理规律成为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主要内容。

既然凯恩斯是要救治资本主义的弊病,必然要针对各种存在的症状开具“处方”,因此,根据他的一套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的几个方面:①摒弃萨伊定律和自由放任政策,改为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来扩大政府的机能;②要摒弃传统的节约原则,提倡消费,甚至是浪费性的消费,凯恩斯引用了孟迪维尔的“蜜蜂的寓言”;③强调投资,弥补由于消费不足所留下的缺口,同时,不能把投资委交给私人资本家手里,而必须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④财政政策是“反危机”的主药。凯恩斯摒弃了健全的财政原则,鼓吹扩大政府开支,主张赤字预算。总体来说,《通论》提出的以财政政策为主导的需求管理方案是通过弥补有效需求不足为中心内容的政府干预的经济纲领。

二、《通论》中与古典理论不同的新见解

凯恩斯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背景,研究何种因素决定总生产量和国 民收入这一实际问题,对失业严重、“富裕中的贫困”矛盾现象做出解释,并寻求解决对策。在对经济危机深刻洞察和原因探究方面,与传统经济学相比,凯恩斯有突破性的新观点和新见解。

(一)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认识不同

传统经济学信奉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最简单表达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因此资本主义不会有生产过剩危机。而凯恩斯则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并坦率承认: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了使现行社会濒临“全面毁灭”的极端危险境界。在《通论》第二章,关于“经典学派之前提”中,凯恩斯就列出了经典学派的两个基础前提,并提出非难。凯恩斯论证了不自愿失业的存在,分析了真实工资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提出经典理论不适合这种不自愿失业的分析,必须另创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在此章的最后,凯恩斯说明了经典学派萨伊定律理论基础的不正确性,从而开创了一个关于宏观调控方面的全新领域。

(二)对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不同

传统经典理论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市场调控下能自动实现均衡。面对现实中经济危机的发生,传统经济学根据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认为经济危机是局部失衡,他们坚信资本主义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可以由市场自动调节,从而反对政府干预。凯恩斯驳斥了经典理论不成立的前提,从而他根本不相信经济会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下恢复均衡,因而凯恩斯得出了与经典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他坚决主张要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尤其是政府财政政策的实施,从而刺激消费与投资,拉动有效需求,对严重和深沉的危机进行抢救。

(三)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认识不同

经典理论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认识都流于肤浅。他们大都坚持外因论,从经济发展外部因素去探求经济危机原因。而凯恩斯在经济危机的病因探索方面,从传统外因论转向了内因论,从而发展了一项重大的突破。凯恩斯创建了自己的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从经济运行内部去揭示经济不稳定原因,解释“繁荣内部何以孕育着使其自身趋于毁灭的种子”,也就是经济高涨何以必然会转向萧条的内在因素。从分析中,凯恩斯得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中心病象;他考察了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编制了三个基本的心理规律,进而分析有效

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这样,包含着经济危机理论的就业一般理论就由凯恩斯创建出来。一方面,凯恩斯提出了综合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另一方面,随着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建立,以及由于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确认,从而完成了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

三、《通论》的意义 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通论》结束了古典经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在经济分析方法上,他也不再以传统的微观分析为基础,而是从作为总体的国民收入、就业方面出发,以宏观分析方法开创了一套关于就业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和政府需要采取何种干预方式的问题做了系统概括和探讨;因此,《通论》的出版也标志着凯恩斯革命的发生,是与传统经济学相对立的“新”理论产生的标志。

凯恩斯在《通论》中运用他所提出的三个心理规律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他用有效需求理论来反驳萨伊定律,认为需求本身会创造自身的供给,即提出了凯恩斯定律。凯恩斯从有效需求理论出发,得出了必须由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一致的结论。而政府采取何种调节政策,在凯恩斯看来,财政调节措施与货币调节措施相比,前者放在了首要位置。凯恩斯在《通论》中进行的是短期的分析,因此,在短期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和投资只是随着投资增加而增加;而在衰退期间,由于私人投资不足,这就非常需要依赖政府投资来作为增加收入量和就业量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是凯恩斯为何如此看重财政政策的原因。面临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现实,古典理论越来越不能解释这种现象,更不能从政策上进行建议。而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上与古典理论背离的凯恩斯经济学,却在新形势下适应了政府的需要,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着手进行反危机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通论》的发表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一个转折,从古典学派过渡到了凯恩斯经济学,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新的研究领域。

四、我国能否借鉴《通论》中的有关思想与结论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学家公认,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低生产率和低生活水平。“两低”必然形成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即贫困状态的存在;因此,发展中国家是“稀缺中贫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存在这种情形。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可以说在总体上富足起来,丰裕代替了稀缺;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中国在丰裕中也出现了贫困,主要是有效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相对贫困扩大和绝对贫困继续存在,就业问题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发展中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借用凯恩斯的话,是出现了“富裕中的贫困”的状况。但是,我国的这种“富裕中的贫困”的状况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立国之本是奋力摆脱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决不是以无原则和不公正的方式来对财富和收入加以分配。而资本主义则是明确的以私有制为基础,其本质就是财富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而不是共同富裕。所以,区分了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对凯恩斯在《通论》中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失业问题等所提出的政策建议,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现实状况,我们则可以借鉴和吸收,用以解决我国现存的有效需求不足、发展不均衡问题。篇四:金融学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4读后感

我看的是《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宋鸿兵的书太畅销了,花了好几天才读完它,有很多地方都不是很懂,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以及犹太人的聪慧,还有中国人为了发展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种种困难。他的核心就是阴谋论,参与其中的不仅有经济,还有政治。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些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一)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系。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工具。

货币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二)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在与商品的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具有交换中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财富贮藏手段职能。从形式上看,二者没有多大差别,其实质内容是有差异。

(三)货币制度自产生以来,其存在形态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

(1)银本位制。银本位制就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银本位制又分为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在银本位制度,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并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白银或银币可以自由输入。银本位制式最早实行的货币制度之一,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2)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按法定比价,金币价值低估,银币价值高估,实际价值较高的金币成为良币,实际价值较低的银币成为劣币。(3)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称为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喂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②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③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而不像金属货币制度那样,由铸币自身进行自发的调节。④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⑤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流通届究竟能够容纳多少货币量,则取决于货币流通规律。⑥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对于《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这本书,我发现它不仅是经济,更是政治方面的一篇学术报告。文中对欧洲合众国或者说对欧洲统一的分析,已经超出了单纯的金融学者。宋鸿兵的《货币战争4》中另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美元。

美国实际上是摆脱了老欧洲的内耗争斗,在另一个地方捡了一个统一的大便宜,才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家,美元也自信满满地想成为世界货币。宋鸿兵的书中分析了美元的缺陷,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

抛开美元的种种问题,笼统地说,当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世界的确需要一个世界货币。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看到,美元能否承担世界货币的责任,关键之一就是信用。严格来说,货币的信用并非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看到,中国古代政权始终以严格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被很多追求利益的西方政治或经济理论斥为愚蠢,但是,这一道德要求,正是当今世界美元所缺乏的或者说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古代政权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整个地球,否则,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中国古代政治的道德要求,才能赋予世界货币的真正信用。当今世界或者未来世界,需要真正的世界货币,这是大势所趋。

然而,如何才能出现真正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的世界货币,我认为首先需要对货币的本质有清醒的理解,再有以此道德理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形成全新的货币理论,再设计真正合理的货币制度。

我赞成宋鸿兵书中的一个观点:人民币不应该迅速国际化。当务之急是削弱美元霸权,形成美元、欧元、亚元三足鼎立的态势,这也是《货币战争4》的副标题战国时代的核心内容之一。宋鸿兵《货币战争4》描述的欧洲统一的努力,从未中断。欧洲近代历史上的军事政治统一,都失败了,但银行家们推动欧洲统一的步伐,却从未中断。《货币战争4》中,欧洲合众国是作者主要讨论的内容之一,它既是政治,也是经济,也是背后的金融力量。从欧洲各国文化、历史、利益划分和地缘政治来说,欧洲有着强大的分裂力量,很难统一。但是,就整体利益来说,欧洲也确实有统一的趋势。当世界上缺乏与欧洲抗衡的力量时,欧洲统一的动力并不算大,但是,当今世界,美国已成为强大的一极,中国也成为欧亚大陆上重要的平衡力量,欧洲的统一便又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议题。

因此,宋鸿兵在《货币战争4》中描述的欧洲统一的努力,的确是欧洲一直努力的方向。欧洲近代历史上,拿破仑等都做过尝试,但都失败了。

在军事、政治努力失败之后,《货币战争4》告诉读者,金融或者说银行家们作为欧洲统一的强大推动力并没有中断。

然而,如果单从金融或经济角度,人们并不能完整地了解欧洲统一的难度,因此,金融或经济,在这里明显地与政治无法分割。单单靠金融理论或经济理论,离开了欧洲的历史,要分析欧洲统一的话题,实际上很难有正确把握。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钱会祝福人的。-----------犹太谚语

赞美有钱的人,并不是赞美人,而是赞美钱。-----------------《塔木德》格言 一个无知的富人的每一次炫耀,便是一次炫耀俗气的机会。------犹太谚语 犹太人让我印象深刻,这些都是他们的名言,他们很聪明,很有经济头脑,想的都非常远,能看透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还记得罗斯柴尔德是如何发迹的吗?他们一家族的成功完全源于他们聪明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当年英法之战,由于设施不发达,几乎没有人会知道结果会如何,但是罗斯柴尔德派人亲临现场观战,得到了英军胜利的消息后通过特快把消息传回伦敦,比指挥英军的威灵顿勋爵的信使快了一天。当罗斯柴尔德得到确切的消息后,就在股市大抛政府的债券。一直把他视为有最牢靠权威的消息来源的投资人,由此产生了英军失败的错觉,立即陷入恐慌,导致债券大跌。等债券价值跌到惨不忍睹的地步时,他突然出手大规模购入。当这些债券低价到手时,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也带回拿破仑覆灭的捷报,引起债券大涨。罗斯柴尔德就是靠这样的阴谋一夜暴富。

纳坦.罗斯柴尔德在1799年才到达英格兰,并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高度工业化的英格兰北部购买纺织品运回德国销售。他到1811年才进入伦敦的金融市场。不过,作为后来者,他有着一般金融家所没有的宝贵财富。他是一位国际商人,有丰富的经验和网络打破拿破仑的封锁,把英国的黄金偷运到欧洲大陆。另外,他和自古以来的犹太商人们一样,靠家族关系建立了广发的国际银行网络。几个兄弟分布坐镇维也纳、巴黎、法兰福克、那不勒斯。对于中国,我觉得我们中国面临着很多困难。文中提出中国金融的出路,在于建立亚洲

统一货币。作者认为,已经成为第二生产大国的当今中国,金融的出路不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而在以中日韩为主体,构建一个亚洲统一的货币——亚元,就像以德法为中心的欧元那样。然而,这个难题的第一难点,肯定是来自美国的坚决反对与种种刁难,因为这无疑将严重削弱美元在全球的统治霸权。

第二个难点,肯定是来自日本、韩国,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不会接受中国中心(人民币),理由是中国的工业水平(硬件、管理、劳动者技能)与他们还有相当距离。同时,特别关键的是,对人才和创新的重视与认可度方面的文化差异与现实情况,更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反之,中国也不能接受日韩中心,更何况日韩也并没有形成初步的经济协同体。

第三个难点,在于中日韩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经济政策、民生政策”,这是建立统一货币基础的基础。

第四个难点,是日韩与中国的人口差距、城乡差距、国土差距、资源差距、文化差距、政治差距。

比较欧元共同体,建立欧元先决的自然条件,在于以德法为中心的欧元区国家,其民族习性接近、文化艺术接近、国土面积接近、人口数量接近、经济模式接近、政治模式接近。反观中日韩,若建立亚元,显然不好与建立欧元的条件进行直接对比,进而更不能将之作为可以学习的榜样。

一国货币坚挺并被全世界接受,除了强大的实体经济和科技领先之外,超强大的军事国防力量,是其坚强的后盾,曾经的英镑和现在的美元,就是典型示范。因此,亚元并不现实,无论现在与将来。只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才能有人民币自强自立地走向世界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金融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货币战争4:货币时代 宋鸿兵 长江文艺出版

货币战争批判 肖波 中国经济出版社

货币阴谋 史蒂文.希亚特 当代中国出版社

货币战争中的犹太人 亚伯拉 中国书籍出版社

货币战争 宋鸿兵篇五:《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经济1124党鑫峰 《通论》读后感

经济1124班 党鑫峰 学号:201211511405 这里所说的《通论》是指英国经济学作家凯恩斯所写的《就业利息和和货币通论》。本书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本书主要是试图通过反对传统的的西方就业理论的劳动市场论,利息论和货币论来提出他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而消减工资是他反复争论的一个重要主题。从阅读的情况来看,我是很赞同此书的翻译者在译者导读中所说的“此书很难读懂”的观点。凯恩斯写作本书的最终理由是想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事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凯恩斯看来,国民收入由消费和投资两个部分组成,因此前者数值的高低取决于后者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数值高低。而消费数值取决于消费倾向;投资数量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又取决于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所决定。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中,对于当时西方人们所害怕的1929年爆发的危机,人们担心它会再度到来,因此他们采取了危机是暂时和削减工资的解决办法。而当时的凯恩斯就是旨在通过本书反对当时的传统学者们所信奉的就业理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付危机的态度。削减工资在书里收到凯恩斯的反复争论。他从投资乘数原理开始论述,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进一步地做出了论述。书中,与他自己过去的立场不同,他一反过去的立场,开始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认为保护政策若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会使该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连锁反应下,引起其他相关的部门的收入增加和引起其他相关部门对新投资的追加从而获得新收入,继而引起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是最初那笔投资的若干倍。他极力支持、主张贸易顺差,并提出应该尽力扩大出口,同时保护关税和鼓励“购买英国货物”来达到限制进口的政策。他的之一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者论证并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就本书而言,凯恩斯在该书中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届被广泛地运用和传播,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研究、运用。

在《通论》中,他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以及自愿失业外,还有非自愿失业,主要缘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预期,对货币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书中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失业的直接原因:当社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需求不断减少时,资本家就不会再增加投资了,这时就业量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工人失业。而失业的终极原因就是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过强。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而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不 变,资本家为了自身的最大利润,就不会进行充分的投资;如果投资减少,有效需求就不能够充分实现,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也就会相应地呈现较低水平,这时便产生失业。因此,他提出节俭有害论:在非充分就业存在情形下,消费的增加会引起储蓄同步增加,从而引起资本积累的增加。反之,节俭则可能导致贫困。凯恩斯在非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提出了对消费和节俭经济功能的全新认识。《通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萨伊定律”与充分就业均衡

《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均衡理论。凯恩斯认为,经典经济学只承认两个失业范畴:一是摩擦失业,一是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理论基于两大前提:第一,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生产力;第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效用就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有愿意从事劳动的人都会就业,只有自愿失业者或者正在转换就业位置的人才会处于失业的状态。凯恩斯反对萨伊有关供给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萨伊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事实上,供给与需求不一定会平衡。他提出的法则是:储蓄动机与投资动机不同,人们有可能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而使得储蓄和投资不一致,从而产生市场需求不足——对消费品、生产资料需求不足,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失业。

萨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最简单的一种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主要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与其它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东西。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所以,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也就是说,社会不仅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二、有效需求原则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力不足,并由此导致萧条。凯恩斯给出了关系等式: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三、消费倾向

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这是一个心里法则,无论从人性来看,还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单位的改变,所得

与净所得差别的改变,在计算所得时没有考虑到资本价值的意外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等;主观因素则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

四、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把一种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它的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这种资本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是从资本资产在所生产的生产物的价值中,减去为取得该生产物而支付的开支之后的剩余额。凯恩斯认为,因为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所以,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也可以这么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利益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们对于未来种种情况的预期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是因变量。因此人们在研究实际时间中运行的经济过程时,与被动的、确定的现状相比,肯定对主动的、不感兴趣的未来更感兴趣。因此,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的重要意义,这一点给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道路,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很强大的解释力!

五、利率与灵活偏好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他说,一个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第一是消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这便是“灵活偏好”,利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给我的一个非常大的触动便是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不断促进理论的创新发展。凯恩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经济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这不禁让我想到美国之所以成为第一强国,其提出的各方面先进思想理论居功至伟。从美国成立至今,美国涌现出了大量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大量影响世界的经济学理论,占据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绝大部分席位。因此,美国的经济决策能力也是最强的。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美国的货币战、贸易战、汇率战能力是无可匹敌的。反观我国,目前高端经济人才缺乏,经济理论缺乏。国外的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就是财经评论员而已。在政治方面,从建国后至今共产党人提出了众多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崇拜这些理论,因为英美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建立在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基础上的。我们或许应该庆幸我们在新的社会理论上是独创的也许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另外,凯恩斯国家干预的手段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这才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政策主张方面革命的最主要特色。这一转变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以 及对整个经济理论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其实这就很像马克思构建的社会主义社会,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认为对市场的适当引导和干预都是适当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很大一部分都与凯恩斯的这套理论十分符合,因为都是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不过我认为中国的政府干涉市场过多,反而阻止了市场经济自由的发展,还没有强大起来已被政府扼杀,导致市场的不平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美国实行政府干预市场,是美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出现了问题政府才进行干预,而中国的市场才刚一开放,政府就着手干涉,未免过早,应该先放养一段时间为好。

下载《货币商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货币商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货币战争读后感

    读《货币战争》有感 第一次拜读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就感觉到文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首先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及著作的时代特点。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

    《货币战争》读后感

    本书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引线,通过描摹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货币战争》读后感。 英......

    货币战争读后感

    在拜读过宋先生的《货币战争》后,不经觉得这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小说,但如果作为学术著作来来,那么宋先生的论述漏洞百出。 因此我希望以此文作为对宋先生货币战争的批判。我的观......

    《货币战争》读后感

    学习型党组织读书征文 货币战争之我见看完《货币战争》这本书让我看到到了货币、银行、金融寡头三者之间存在一种赤裸裸的关系,那种关系实在令人可怕。真实版的战争可能伤害......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1 这些天把《货币战争》看了。书是暑假从萝卜那里借来的,本来应该在假期里搞定,没想到拖到现在,书还一路跟到了英国,所以趁这个寒假赶紧解决,好让......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看了《货币战争》这本书后,深深地被罗斯柴尔德家族在金融乃至政治方面的势力所折服。无疑地,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所控制的金融力量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转) 2008年08月04日 星期一 07:23 P.M. 读了《货币战争》后,大感震惊。忍不住想把自己的感想写出,希望引起共鸣。如果能够借这本书的传播,让中国重新思考资本......

    《货币战争》读后感

    危机 ——读《货币战争》有感 高一(3)班 彭依琳 38号不管阴谋论究竟可不可信,不管各界人士对已湮没于历史风尘中大小事件的解读有多少出入,不管本书作者和读者对经济、金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