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衔将军》读后感:创业创新真男儿
创业创新真男儿
——《无衔将军》读后感
松 子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延国、许晨创作,以山东省菏泽市优秀军转干部王福波为主人公的长篇报告文学《无衔将军》的首发式,7月25日在菏泽军分区举行。于是我便有了这本书。我用两天时间一气读完,很多感想在我心里已澎湃成滔滔江水,便忍不住写了以下这些感想。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他就能够骄傲地说:我这一生没有白白的度过,此生无怨无悔!
福汉集团总裁王福波用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亲身实践了这样一段人生格言一一在成功的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沿着崎岖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从王总人生的三次重大抉择中不难看出他就是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而专门选择这样一条崎岖的布满荆棘的山路,从而走向辉煌的人。
第一次重大抉择是放弃高考。他是学校的尖子生,又身为学生干部,1979年春正心无旁務的准备冲刺高考。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重大决定,他要投笔从戎去当兵去参战,他认为好男儿就应该血洒疆场,报效祖国。王福波品学兼优,他考上大学是板上订钉的事。老师同学亲朋好友都对他寄托着无限希望。放弃高考意味着放弃辉煌的前途,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略。他不是天真烂漫、头脑简单,也不是心血来潮,意气用事,而是他心怀天下,一腔报国热情。他虽年少,但是豪气冲天,气贯长虹。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一种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军旅之路。
第二次抉择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军旅生涯他如鱼得水,提干考军校顺水顺风。几年的艰苦磨炼使他快速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人,也是领导重点培养的对象。那魂牵梦萦的将军梦正在不远处招唤着他。再经过一番努力定会到达光辉的顶点。此年遇上百万大裁兵,可是,这是无论如何也裁不掉王福波这个优秀的好苗子。面临裁兵,所有人都想留下来。有的在部队干了十几年眼看够着随军的条件,有的面临提干。他看到这种情景,在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 让别人留下来,我走。一旦心里做了决定,就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这让部队领导感到无比的惋惜。这种融入血液的倔强气质成为以后事业成功道路上的顽强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和英雄气概。别了,我的军营,别了,我的将军梦。
第三次抉择更是石破天惊。转业到市政工程处坐办公室,干的是风声水起,事业有成,这是让多少人无限向往的美差。可是不甘平庸的王波福又坐不住了,那一年正赶上国家也鼓励干部下海经商,他此时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辞职下海。又让领导和同事唏嘘不已。更令他的亲人朋友吃惊不小。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有背水一战,破斧沉舟。既然选择了前方,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无论再苦再难也要风雨兼程,永不回头。毫无从商经历的他在波峰浪谷的激流中尝尽了苦头,历尽了艰辛。他是从收破烂开始的。为了一家老小的温饱,每天他骑着旁边带挎篓的破自行车走村串巷,一天就是一二百里地。当我读到《无衔将军》这本书的这一段时,我被他的捡破烂行为深深感动了,一个堂堂的军官、机关干部,亲手去捡破烂挣钱,又怕家人知道。后来露了马脚,家人终于知道了。生活上的巨大落差,也不曾让他动摇,这种胸襟气度,承受能力,令我动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豪迈?也许这就是他有别于其他人的非凡之处吧。
授他“无衔将军”,的确是名至实归。从这人的能力看,在部队发展前途无量。你看他在商海中,干什么成什么,常胜将军。破烂王、装饰王、防水王、地产王,干啥都是冠军,能力超群。更令我感动的是,都说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可是王福波经商,是以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经商,是以良心经商,以人格经商。有一次去谈一个房地产项目,对方张口要价是九千万,在进一步的交谈中,当得知对方是几年前投资1点2亿的项目,此时陷入困境才不得已亏了血本转让的。王福波沉吟了片刻,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目瞪口呆,举座震惊的决定:他说我给你一点五亿。:对方一时没反应过来问他你说什么?此刻谈判现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吃惊的瞪大了眼睛。当所有人都清醒过来时,对方的谈判代表已泪如泉涌,跑过去紧紧地抱住王福波。他说道老兄才是国内业界有名的人物,我不能让你为此事抬不起头来,三千万是我为老兄买回的尊严。这样做生意,他傻吗?非也,这里有做人的良心,人家陷入困境不得已才割肉甩卖,咱怎能乘人之危?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气度?怎样的一种高贵善良?可以说,在中国比他挣钱多的老板数不胜数,但讲商场的大气风范,无人能比。所以才成就了他的福汉帝国大厦。所以被冠以厚德鲁商的桂冠。
他是个善良的人,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成功了,成了业界一颗耀眼的明星,然而他却不忘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又给多少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拉动和繁荣了我们菏泽市和周边地区的经济。为国家为社会更为菏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老百姓那样好,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和拆迁户都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有的甚至像仇敌似的以命相威胁。也曾上演过多少惨烈的剧情。可是王福波却把最大的关爱送到了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厚道,本着让自己吃亏的原则,让利于老百姓,人性化的拆迁,温暖了千万人,这也是他在房地产开发行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良心,人格,尊重,吃亏,让利,智慧,成功。这是我对王总的评价。
一个企业家的灵魂和气质,注入企业的机体和血液中,便激活了整个企业。他用真诚善良智慧和热情浇注了福汉帝国大厦的根基。这便是福汉文化,厚德鲁商。王福波以及他领导的福汉集团犹如一座拔地而起的丰碑,矗立在鲁西南大地上。
第二篇:创新创业读后感
创新创业读后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已经是到了自己迈入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了,对于创业也真的不是一件遥远的事,大体看来其实创业也是很简单的。作为创业的第一步自然是要确定创业的方向,这是创业的关键,因此我们也就要发现商机,确定项目。接下来就是制定创新创业计划,而后就是去实践。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由此可见,创新是可以学习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
商机是创业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练就一双发现商机的“火眼金睛”,在很多情况下对待商机的问题上大都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有人说:商机=运气+等待。尽管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敏锐的商业触角、明察秋毫的选择及分析信息的本领是很难发现商机的端倪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头脑的人,创业者需要一颗市场意识的头脑。处处留心商机,是创业者应仔细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寻找商机和选择项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该商机或项目实际操作时,一定要奉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的战略,只有不断出奇、出新,生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经久不衰。
创业无止境,创新无穷时。因此创业的商机还在于创新。要比创业就要比创新。比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高人一筹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法宝。民营企业家要继续保持先人一步的创新胆略,创新发展模式,以建设创新型、创造型企业为己任,把握大势,出新招、出绝招,推进观念、体制、技术、管理、文化创新,以创新的思路谋划新一轮企业发展战略,以创新的举措化解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中,做大做强企业。
创新是需要不断培养。创新的想法出于想象,大研一在《创新者的思考 发现创业与创意的源头》中讲到磨砺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先对自己所遇见的事或通过换位思考,考虑要是换作自己的话该怎么办,把自己摆在这个位置时进行彻底思考,并把思考过程中想到的东西都写在纸上。感触非常深的是他在书中提到,即使是在看广告的同时也要进行如此的思考,如果是我会这样拍吗?这样拍能达到效果吗?我会选这样的场景,选这个演员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细微观察的精神,其实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另还可以去不停地拜见能给我们强烈刺激的富有想象力的人,去拜见他们并聆听高论,去接受刺激,逼迫自己去思考。还可以使不断的自我否认。在思考和不断的自我否认中都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出现,这也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制定确实可行的计划,计划是做事情的一个向导,因此,想要创业成功就要制定成功的计划.肖建中在《边打工边创业》讲到创业计划书是整个创业过程的灵魂,在创业计划书中主要记载一切创业的内容,包括创业的类型、市场调查和分析、资金规划、阶段目标、财务估计、行销策略、可能风险评估、内部管理规划等。创业计划书犹如一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它可以帮助创业者记录许多创业的内容、创业的构想,能够帮助创业者规划成功的蓝图。
接下来的便是实践,没有这一步所有都是纸上谈兵。实践当中需要个人具备一些独到的特征。
首先,是欲望。“欲”,实际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创业者的欲望与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所以,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我们说的创业者的欲望是不安分的,是高于现实的,需要掂起脚才能够得着,有的时候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因为欲望,而不甘心,而创业,而行动,而成功,这是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走过的共同道路。
其次,是忍耐。成语里有一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有一句“筚路蓝缕”,意思都是说创业不易。不易在哪里呢?首先是要忍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因此,创业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既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还要有承担失败的心理准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地面对所出现的一切情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都要学会忍耐,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同时,眼界也很重要。广博的见识,开阔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与成功的距离,使创业活动少走弯路。敏感不是神经过敏。神经过敏的人,像琼瑶小说里的那些角色,可以当花瓶,可以做茶余饭后的消遣,惟独不适合创业。
创业者的敏感,是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尤其是对商业机会的快速反应。
另外,创业不是引“无源之水”,栽“无本之木”。每一个人创业,都必然有其凭依的条件,也就是其拥有的资源。创业者资源,可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两种。内部资源主要是创业者个人的能力,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及知识技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只不过这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属于个人罢了。创业者的家族资源也可以看作创业者内部资源的一部分。拥有一份良好的内部资源,对创业者个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创业者外部资源的创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脉资源的创业,即创业者构建其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的能力。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之内建立自己最广泛的人际网络,那他的创业一定会非常艰难,即使其初期能够依靠领先技术或者自身素质,比如吃苦耐劳或精打细算,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我们也可以断言他的事业一定做不大。除非他像比尔·盖茨,能开发出一个WINDOWS,前无古人,无可取代,只好由他独霸市场。创业是一个斗体力的活动,更是一个斗心力的活动。创业者的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创业成败。尤其是在目前产品日益同质化,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创业者不但要能够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再者,即是谋略,说白了就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创业者来说,智慧是不分等级的,它没有好坏、高明不高明的区别,只有好用不好用,适用不适用的问题。
总之,一个人若想通过创新创业开出一番新天地,就一定要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品质。创新为源,创业必能成为滔滔大河。
第三篇:真水无香读后感
真实自然才是最美
——《真水无香》读后感
拿到美学散步系列丛书,如获至宝,书籍沉甸甸的,如同书中的大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思考般厚重而又深刻。
净手端坐,带着虔诚的心,打开书籍,宗白华的总序跃然眼前,中国的美学大家中,我欣赏宗白华与朱光潜的理论,还有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总是能够将最深奥的美学思想转化为具有意境、诗意的语句,读来婉转清新,其间的道理让人在不觉间欣然接受,比如,他将美学与散步相类比,美学的研究不是高深的推理测算,不是玄妙的学术理论,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用心的感受生命,观照自我。生活中的美学俯拾皆是,如同散步中偶见的一朵花,或路边无意间看到的美丽石子,他告诉我们,平淡的生活中充满了世间最真、最纯的美。
每次读到宗白华的书籍,瞬间慨叹生活美妙的情感就会充盈于胸,提醒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的所在。可是我们总是在追求浮华飘渺的东西,而忽略了身边最简单、最便捷、最本原的快乐和美好。
其实美学并非关于美的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人生的,是告诉人们如何带着审美的心情和眼睛去生活,进而体味到人生的真谛,那是一种境界,简单,也最难。《真水无香》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先生所作,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一美学佳作。该书讲述了: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中国艺术的一大特征,是在秩序中寻求摆脱秩序,在约束中追寻内心的无拘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本书承袭宗白华“散步美学”的余绪,上篇纵论中国艺术“师法自然”的思想,其对幻实、美丑、生灭、巧拙等命题的论述颇有新意。下篇则选择园林、盆景、篆刻、瓷器、山水画数种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形式,分析天趣与人工的关系,佐以实证。虽然文笔仍然是体悟式的,结构则摆脱了古典笔记体,尝试建立起自己 的逻辑框架,理性与感性得以圆融。
进入《真水无香》的引言,首先被朱良志先生的优美文笔所吸引,意境隽永,清新淡雅的文字,仿佛可以感受到一颗平和而又充满热情的内心,在淡淡的而又富有情感的讲述。忽然被他的一句话打动,他说,绚烂的西湖其实是虚幻的,只是一种表面的真实。。停留在物质上的迷恋,是表相的。他说,感官带来的快乐究竟是短暂的,不能给人以深层的心灵慰藉。
忽然明白了“真水无香”的含义。所谓喧嚣,所谓绚烂,不过都是幻象,最真实存在的意义世界,往往是最简单、最平淡、最平实、也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世人皆知“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其实很少有人真的懂这句话。
可是,我在想,艺术家们追求真实的世界,是为了创作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理论家们追求真实的世界,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更深刻。而平凡的普通人了解真实的意义世界又是为了什么?我想,它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看清喧嚣浮华背后的本质,而提醒人们以平和、平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所有喧嚣终将散去,最朴实无华的“水”,才是生命的永恒。
忽然读出一种悲观主义的东西,如果经历繁华与喧嚣的时刻,告诉自己一切都会散去,会不会心生悲凉之感。有这种感觉说明我还不够智慧。真的智者,是在喧嚣中品出平淡,在平淡中感悟幸福。
从人生的角度来说,我想“真水无香”在讲一种面对喧嚣 的心态,不是冷冷的拒绝喧嚣,更不是沉浸放逐于喧嚣里,而是在犬马声色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和宠辱不惊的心态。在最热闹之处看到散场后的冷清,在最荒凉之时,体味生命的本真。喧嚣纵然绚烂,终究虚幻,人若随物转,定然漂浮无依,心灵无以为寄,只有最本真的所在,才是心灵与生命的安顿之所。
真水无香。为所有寻找心灵家园的人,指示着心灵归家的路。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应去除所有繁复的技巧和形式,以做减法的姿态,呈现的却是最复杂的真实。艺术创作的最高法则即是“师法自然”,最自然的,最自然而然的,流于生命冲动与激情本身的,不刻意、不做作、不矫情,就是最美的。
自然最美。自然的最美。自然而然的最美。
有一种自然是发自艺术家本真的生命冲动而成就的作品,其中艺术家的修养、气质、内涵等决定了艺术品的成就,由此,作为一个艺术家,必定要拥有对世界人生的感悟与观照,要体察本真世界的存在,要懂得“真水无香”的境界,要拥有对真实世界深刻感悟的人生姿态,才能创作出最完美的作品。
进入《真水无香》的正文部分,我首先选择了“第三章: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
我学过西方文艺理论,总觉得过于抽象和玄虚,以理论论 证理论的研究方法,始终落不到实处,就成了语言的游戏。我喜欢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进而抽象为哲理思考的研究方式。
从“第一章:由幻境入门”下面的小标题来看,“幻化、幻有、幻相”似乎很玄妙,留待后面慢慢体味吧。“第二章:超越美丑分别”,这个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有所接触,对于“丑”的表现,西方艺术作品相对影响更大,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到波德莱尔的诗歌《恶之花》再到罗丹的雕塑《罗米埃尔》,都是以丑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对于丑与美的关系,曾经有所涉猎,所以暂且跳过。日后再对比西方艺术创作和理论仔细体会。
第三章的标题:“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以及下面的小标题吸引了我。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富于意境与韵味的表现方式,读论述传统艺术的文章,我也喜欢那种富于诗意的表达语句,总觉得只有诗意的表达,才配得上那些意味深远的艺术作品的境界。另外我也欣赏那些弥漫着寂寞寒凉体验的艺术作品,所以忍不住首先阅读起来。
文中提到,水不流花不开的死寂世界,是中国艺术的寂寥境界。朱良志先生紧密围绕元代画家倪云林的绘画,深入分析了其作品中呈现的一弯瘦水,几棵疏松,所表现的寂寥世界的深意。文中充盈着道家、禅宗、佛家的思想,朱先生指出,画家过滤掉繁复喧嚣的世界,是为了呈现世界的本真,表达世界 的真意,超越色相世界,建立真实的意义世界。这是一个“去蔽”的过程,荡去一切遮蔽,让本原世界自在显现。
我在想,为什么如此荒凉寂寥的世界才是世界的本原,为什么生机勃勃的世界就是本原世界的遮蔽?难道生机盎然的世界就不真实吗?万物有生有灭,不都是真实的自然规律、生命的轮回吗?不都是真实的存在吗?那么画家又是如何通过寂寥的世界来传达本原世界的真实的呢?
带着诸多的疑问继续阅读,朱先生通过对佛家“无生法忍”基本观念,引申到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的“无生”境界,指出倪云林运用中国艺术诠释了佛家的“无生”哲学,进而得出结论:中国艺术的寂寞境界追求的是“无生感”,是一个表面看来没有任何生命感的世界,是为了让人从色相的生命感中跳脱开去,获得另一重真实的水流花开的生命。
我对于佛家的思想揣摩甚少,那些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远的思想,非我等门外汉能够深刻体会的。但我想,画家在创作这幅绘画作品的时候,真的是想通过这幅作品来阐释佛家的“无生”哲理吗?书中提到倪云林的自题诗:“萧然不作人间梦,老鹤眠秋万里心”、“眼底繁华一旦空,寥寥南北马牛风。鸿飞不与人间事,山自白云江自东”,其中传达的心境似乎是经历人间世事之后的看破红尘,远离尘世,进而追求内心的旷达逍遥与自在。从“老鹤眠秋万里心”和“山自白云江自东”能够感受到一种如陶渊明般的怡然与旷达的心境,这似乎是道家老庄的 人生哲学,而非佛家所讲的“无生无灭”、无欲无求的寂静心理世界。况且在倪云林的其他文字里,都可见他对生命的无常与落寞充满叹息,似乎还没有到达彻悟佛家哲理的人那种内心的无欲无求,无悲无喜,心如止水的境地,所以对于“无生”哲理的诠释,或许只是研究者的感悟,并非画家本意。
当然我赞同这种绘画形式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生命的顿悟,是画家在寻找心灵的安顿之所,是要固守淡泊之心,遁于云敛无迹的世界,但这种超越与顿悟,对画家来说,我认为是道家的而非佛家。
之后朱先生又提到中国艺术中的寂寞无人之境是“寂寞无可奈何之境”,突出的是“不在场和无从着落”的精神内涵,“怅惘是寂寞的重要特征”,无从着落,“由此产生无可奈何的感觉”,“寂寞哪里是死寂,有一种暗流在奔涌,有万般不能安抚的情愫在潺湲”。朱先生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似乎与前面有些自相矛盾,既然中国艺术的寂廖境界是要表达世界的本真与佛家的无生,怎么又充满着那么多的不甘、无可奈何与怅惘失落呢?这似乎与前面的境界大相径庭。
所以结合这段论述,我认为绘画作品首先还是“画为心声”,重在表达画家的内心情感,当然这种情感里包含着画家对世界、宇宙、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一定是与画家自身的人生追求与心灵归属有关。其次,欣赏者、研究者可以在作品之中体味其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生世界的哲理内涵,但研究者的感悟与画家 的本意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应首先透彻了解画家的本意,进而引申升华。
我赞同本章的最后部分,关于宇宙的“静”的论述。顺着朱先生寂静的宇宙观,我渐渐理出一条思路:寂寥肃穆的世界体现出一种永恒的宇宙感,这种寂静深远的宇宙感才是世界的本原。从宏观的宇宙观来看,世界的本原是寂寥静穆,无生无灭,永恒寂寞的。这样将永恒寂静的宇宙和人的生命相连,人无欲无求,淡定从容,才是顺应自然,与宇宙合一的。由此,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尽可能表现出世界的寂静与寂寥,才是对于世界本原的传达。人的心境顺应了宇宙自然,达到了寂静淡定,才真正找到了心灵的归家之路。
第四篇:真水无香读后感1000字
真水无香读后感
(一)暑假里,我观看了电影《真水无香》。整部影片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位法律职业者对中国法制现状的深刻思考。《真水无香》以宋鱼水同志为原型,通过生动感人的叙述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宣传和弘扬了以她为代表的新时期人民法官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无私忘我的崇高品格,成功塑造了他们在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光彩照人的形象。它对于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理念,促进人民群众对法官生活和法院工作的了解,增强对依法治国的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片中我们看到宋鱼水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给张先生打电话,试图能让他理解判决的各种法律依据和道理,最终让张先生明白法律的意义;和同事李聪坚持不懈地关注高中汉,用真诚让高中汉对法律有了希望和信仰;坚信“一个最坏的调解也胜过两个最好的判决”,多次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促成了两个荷香园的和解,使濒临倒闭的百年老厂看到了生机。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当家长们把他们的希望之星交付与我们的时候,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家长太不尊重教育工作者、要求太高的时候,我们是否象宋鱼水那样,面对不理解、不信任,仍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关心、细心和爱心。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多一些耐心、关心、细心和爱心,心中时刻装着孩子,怀揣一颗爱心,耐心细致的去照顾、去呵护孩子,才能真正的做到爱孩子胜己出。这样我们最终会被家长们理解和尊重,并积极支持配合我们的各项工作。
影片的最后,当张先生决定重新提起上诉时,宋鱼水对自己的判决表现出的自信让我肃然起敬。她的自信来源于她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以及她对法律工作的热爱。当我们面对家长和学生时,没有一位家长、学生愿意去相信、喜欢一个不自信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和热情有信心,才能让家长、学生从心底接纳你,亲其师,信其道!
“大象无形,真水无香。”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在纷扰的社会中,处变不惊,不计得失,厚德载物,才能使自己人格得到升华,达到真水无香的境地。善待每一位家长、学生,多一些耐心、关心、细心和爱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多一些热情和努力。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对待同一份工作,保持一年二年的热情容易,难的是几十年的热情不减。我以后会时常想起宋鱼水法官,想想她对工作的热情,想想她对工作的创新,时时刻刻用她的事迹激励自己,使我继续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之中去!
真水无香读后感
(二)“真水无香”是佛教用语,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对于长期喜欢禅修的我来说并不陌生:真即禅,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聚集一处,被广泛的用来形容一种平静的身体状态与心灵静默。水,言喻着一种高深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有一本叫《水知道的智慧》的书中对水的智慧做了详尽阐述„„“真水无香”的意境很是高深,比喻真正至纯至高的境界是表面平淡,不张扬。我还知道“真水无香”一词来源于古人金石印章文字,形容人的品格的淡泊、纯净和高尚,所以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以宣传“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好法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同志的先进事迹为主题。整部影片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位法律职业者对中国法制现状的深刻思考;《真水无香》以宋鱼水同志为原型,通过生动感人的叙述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宣传和弘扬了以她为代表的新时期人民法官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无私忘我的崇高品格,成功塑造了他们在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光彩照人的形象
在这部影片中我真正看到了一种“以人为本”、“以物为本”的天性自然。一种返璞归真造化自然的美在这里变得更加真实,亲切美好而不乏理性。电影《真水无香》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无需刻意只需静心,才能体会到的那一缕缕无色无味的清香。
在宋鱼水法官身上有股特质——对工作不厌其烦、永远的情绪饱满、孜孜不倦、耐心细致的处理每一件实情。而我所从事的工作正是需要向她那样具备如此特质才能做到:那股对工作保持持之以恒的干劲和热情。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同样,一年二年的热情容易,难的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热情不减。我们刚到一个新的岗位,觉得很新鲜、很有趣,会很热情、很积极。但几年、几十年的工作重复,我们多多少少会生出一些厌倦、疲惫、被动,甚至冷漠,进而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如何克服这种惰性,我想以后就会时常想想宋鱼水法官,想想她对工作的热情,想想她对工作的创新,多出点子,多动脑筋。然后继续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之中去。
真水无香读后感
(三)钟校长的《真水无香》上学期就拜读了。初读此文,觉得校长给予的评价太高,心中充满不安。谁知钟校长怎样想的,前几天竟作为全校教师导读材料,在全校公开发表。手捧这篇文章,几次三番要构思完成学校要求的读后感,可怎么也动不了笔。脑海中不断地出现我上《最后一分钟》的情景,不断地浮现出我与年组教师备课、批改、吃饭、唱歌的情景。忽然间,我明白了校长的用意。
既然身在这个团队,就说说这几年的感受吧。
我来到这个团队已近三年了。这个团队给我的感觉就是:真诚、友善、勤奋、敬业、乐观、豁达。在我们的团队,每个人的资源都完全共享。备课时,一旦谁发现好的教学方法,立刻跟大家通报,然后,其他老师立刻拿笔作记录。上完课后,大家又纷纷讲述自己的课堂学生有哪些出色表现,有什么样的生成,自己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课件谁有时间谁来做,做完放在固定文件夹中供其他老师共享。期中、期末复习阶段,每人有不同的分工,每个老师出的练习题都要完全共享。学生作业也是统一的。每天留的作业、轮流日记用的日记本、练习用的稿纸本都是一致的。指导学生写作文是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我们的团队,无论老少,谁都是老师,谁又都是学生。大家课前讨论如何指导,课后讨论如何修改。在我们的办公室,几个老师共同给一个学生修改语句是常有的事。班级管理我们也是互通有无。大家经常在一起讲班级学生存在的问题,互相出谋划策,几经议论,一套班级管理的办法就诞生了。对于学校布置的工作,组长公静惠立即执行,个个落实。这学期,学校开通了“家校通”短信平台,我们更是充分利用。每个班的账号、密码都打印出来,贴在电脑旁边,只要学校有信息需要通知家长,无论谁在办公室谁都会把这个短信发给各个班的家长。
在这个团队工作,心情是那么轻松、愉快。大家在一起乐乐呵呵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学期。回顾我们取得的成绩,只因为“简单”二字。我们的工作目的很简单——教育好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亲如姐妹;我们给学生上课很简单——让学生听得动,记得住„„说到底,我们每天简单地来上班,简单地下班,因为简单所以快乐,因为简单所以美丽。
我明白了校长的用意。真水无香,说的是我们的团队。
第五篇:创新,强国之本 创业的国度读后感
创新,强国之本
——读<<创业的国度>>有感
<<创业的国度>>这本书,深入分析了以色列在艰苦环境中逐渐富强的原因。稀少的人口,战争的肆虐,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系列因素,足以摧毁一个国家。但是,以色列却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崛起,他们依靠的是什么?是政府的正确领导,是人民的团结,更是创新。“创新,将会是国家迅猛壮大的原因。”创新,是强国之本。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重要领域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生活离不开创新,同样,创新来源于生活。没有创新,答案就会笼统单调;没有创新,世界就不会丰富多彩;没有创新,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
“一个国家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一个国民,他没有创新意识,只懂得搬照前人的知识,那么他只能停滞不前。” 一流的人创新:二流的人模仿;三流的人盲从。创新对于个人而言是很重要的。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各行各业,一个人要想获得进步,就必须时刻保持思想的跃动,即使再简单的工作中,也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瓦特的蒸汽机,鲁班创造的锯子,杜甫高歌“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无不是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创造出的不平凡,因而成就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
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创新对一个国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保持它的活跃,它与时俱进的发展。以色列,如此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上天没有给它任何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但它却凭借着创新,在战火中屹立不倒,在世界各国都在为争夺资源拼得头破血流时,他们在谋创新,谋发展,因而,才有了今日令人刮目相看的一个创新强国。
对世界这个整体而言,创新亦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世界发展至今,总是在突破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因为创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日益提升,也因为创新,“飞天”再不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只有求新求异,食物才会有生命力。世间万物都是在永恒的发展之中,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类的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
陈玉书说:“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字”。约翰D.洛克菲勒也说:“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
从前有一种病,只要人得了这种病,便无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学家,他不幸得了这种病,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将病治好。有一天,他听说有个村子里有一口能治好这种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这种病。化学家喝了水后不久便药到病除了。化学家对井水产生了兴趣,对井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井水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芒硝,对这种病有神奇功效。
中国有名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他新的动力。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就产生去破疑的动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没有因为井水能治病产生疑问,而化学家则对井水产生了疑惑,最终发现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说化学家仅仅因为井水治好病感到庆幸,那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
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创新是一把金色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创新是一股清澈的泉水,浇灌枯涸的心灵;创新是燃烧的火把,照亮未来的路!因为创新,我们才这么的幸福;因为创新,我们才这么的丰富多彩;因为创新,我们才这么的快乐;因为创新,我们才这么的精彩。论创新,就免不了提到改革。改革是创新在政治上最有力的体现。之于中国,如果说闭关锁国是衰弱的见证,那么,改革便是中国再度走向富强的根本。思想上的改革,政治上的改革将中国从一条过度保守的道路上扳回了正轨。再看建国以后,资本主义正是世界的主流,然而邓小平却在认清了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几十年的发展之路证明,这条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的道路。如果当初我们的领导人跟随主流去走资本主义道路,何来今天日益强大的中国?
再看古代的中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面貌焕然一新,从落后小国,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正是由于改革的作用,秦国的历史才会如此辉煌。
世界上依靠创新而走向富强的国家并不少见。日本,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他们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受到重创,却在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靠的就是创新。他们在政治上发起明治维新,激起战后人民的创新意识,这才有了今日能与中国如此泱泱大国抗衡的日本。
以色列亦是如此。《创业的国度》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以色列的经济奇迹背后的一系列重要因素。移民政策,研发计划,兵役制度等为这个国家带来的巨大飞跃无不说明了创新的重大意义。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科技领域,却不及一些小的国家,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科技研发方面,更多地去采用其他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看似发展,却是拉大了我们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当然,这都是有历史原因的。近年来,我们国家大力发展人民的创新意识,各种奖励创新型人才,各种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式,无不展现了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因而,近年来,国产商品在市场上日益受到欢迎。这便是中国在创新意识下的进步与发展。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如是说。当今国际环境下“一超多强”的形式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距离正在逐步缩小,如果不想重新走上近代饱受欺凌的道路,我们只能谋发展,谋创新。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争相创新。不创新就会落伍,不创新就会滞后。我国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要想求生存,要想使我们的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创新的脚步要使创新落实到社会每个行业、每个角落。教育要创新,改革要创新,科技要创新。我们应当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克服前边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向创新这个方向迈进。
创新的光华熠熠生辉,我们这一代青年肩负着伟大复兴的使命,唯有创新,才能像桃花源中的渔人那样,穿过幽洞后,前方,豁然开朗。
历史的烟雨湮没在浩渺中,人们自爱历史的索居中泯灭,苍老,但创新的光华永恒。
“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在中国各领导人的正确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之下,创新的旗帜将在中华大地上高扬,中国也将在国富民强的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