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人之妻》读后感:不再羞涩地谈性

时间:2019-05-15 16:1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邻人之妻》读后感:不再羞涩地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邻人之妻》读后感:不再羞涩地谈性》。

第一篇:《邻人之妻》读后感:不再羞涩地谈性

不再羞涩地谈性——《邻人之妻》

望江散人

《邻人之妻》是一本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全书涉及的人物、事件,均为作者进行严谨的考察和专业采访后记录下的事实,正是由于该书写的均为事实,才使得这本有着众多性爱情节描写的文学作品在1981年首次出版之后就受到热议,而作者也因此被推到了当时的舆论中心,其自身与家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被作者对书中人、事、物串联和编排的能力折服,感到十分钦佩。这么厚一本书,里面大大小小的人物没有100也有80个,可能甚至不止,如何使这些人物一一合理登场,不给读者造成混乱,如何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他们互相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如何呈现一个足够客观的(当时)社会现状给到读者,这些,没有足够强的写作能力是无法办到的。我想这得益于作者本身是一位记者,他有尖锐的笔触,也有细腻的感知能力,这样才能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中抽丝剥茧,捋出一条顺畅的思路。

在我看来,历史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的故事拼凑而成的,我们每个人即是历史本身的构成部分,我们在历史之中,同时也在创造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就是如此。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突破世俗的桎梏,寻找新的情欲突破口,不去在意世俗大众的目光,深入灵魂深处拷问自己,追求两性之间的平等自由,为男性性释放、女性性解放做出了贡献,每个人都是这历史巨轮前进的推动力,而这每一个小小的力量都经由作者的笔,被糅杂汇总,成为一股冲击波,直击阅读者的心。

其实,作为新闻记者,本应站在事件之外,作为一个客观的围观者,而不是走进事件之中,成为参与者,这样恐有失公正之心。然而我们何妨这样想一想,这其实并不是一本“新闻作品”,而是一本文学作品,而且是一本非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为了追求作品的真实性,作者本身去参与到书中人物之中,确实是无可厚非,更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对此,作者说:“不管曾和写到的一些人多么亲密地接触,我从来没有完全停止做一个观察者。”

其实,我们不能想象当初由于这样的追求,作者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出版遇到了太多琐碎、无谓的事情,我也不是总能控制自己沮丧的心情。我真正观察、写作的内容被忽视了,公众只关注我的婚姻状态、我和书里某些人物的私人关系,以及书还没有公开出版之前就有了的大批投资……”

译者说,“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几乎是‘参与观察’的理想状态:他一直在既亲身参与活动,又超脱出来观察这些活动。”我想这便是一个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作家应该要必备的基本素质吧。

种种迹象表明,封建如我国,也慢慢在变化,对人们的性选择自由的宽容度也在慢慢地提高,人们也不再谈“性”色变,而是可以更加客观地去看待这个在每个人一生中都必不可少的事情。这是一种变化,更是一种进步。

最后我想摘抄作者为本书写的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的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

“从某种意义上讲,《邻人之妻》是关于60年代和70年代性解放的。是关于体现了性解放的男人和女人。它讲的是具体的人和事。而从另一层面上讲,这些信息也是不分时间、地点存在的。从黑暗时代和穴居时代起,男女间的爱恨情仇已经讲述过、发生过无数次,这本书的内容又怎么可能没有囊括其中?自从男人和女人第一次纠缠在一起,两性之间的冲突一直没停过,这永恒的爱恨关系比巴别塔还古老;因为男人和女人一直说着、理解着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是无法翻译和解释的——无论是在最高法院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和他的前同事、原告安妮塔·希尔曾任职的律师事务所里,还是在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

《邻人之妻》里并无新事。也没有过时。”

第二篇:《邻人之妻》读后感2000字

《邻人之妻》读后感2000字

清沣

匆匆把这本书翻完,600多页,真的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一般不好读的书才会去这么一个略耸人听闻的题目吧。真心建议慢慢读,然后挑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精读。

按照译者的介绍,这本书在美国首次出版距今已经38年了(1980?出版),作者盖伊·特立斯在1972年自己四十岁的时候,花了九年时间进行横跨整个美国的调查采访,以性爱这一独特视角,抽丝剥茧般的展现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社会和伦理观念的巨大变革。

总体而言,个人比较同意译者的观点,这种所谓非虚构写作更像是一本小说,观察与写作是作者特立斯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若即若离是他与人们的关系。也就是说,特立斯的全部努力——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还有他的人生,他若即若离又执着的观察、采访、搜集整理——构成了他所处时代的缩影。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关怀现实的最好生活和写作方式之一,你无法真正的判断好与坏的时候,至少可以认真细致的去观察融入和记录每一个历史的细节,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和观察者,在这种若即若离的关联中相对清醒而独立的生活于这个我们无法真正把握和评判的世界里。

除开对这种写作和生活方式的认同,还有一些阅读所思需要写下来,某种程度上,与特立斯一起漫游是琐碎和痛苦的,在他的词句里你很难做出综合性评判,所以需要跳出来,与他和他所记录和记录的历史世界保持一种若即若离。

要想了解20世纪美国50年代-70年代所谓“性解放”的历史,必须了解美国文化中宗教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清教徒”的压抑和理性化生活态度,一直是美国主流,直至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名正言顺的世界霸主,整个经济也发展到以金融和服务业为主体。不了解这一背景,无法解读整个历史转变的宏观态势,当然,就算了解这一背景,不进入书中描写和记录的细节,也无法真正理解历史转变的复杂和曲折。

在整本书里,作者细致的描写了众多小人物成长过程中逐渐接纳身体和改变自己“性”认知的过程,但有几条社会转变的主线仍然不得不提:一是“花花公子playboy”创始人休·海夫纳将“性的欢愉”打造成一种适合城市居民的新生活方式,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一是“砂岩性开放俱乐部”创始人约翰·威廉森将“性的欢愉”当做一种类似于宗教的社会理想,试图建立新的性开放的社会共同体,虽然最后仍然以商业化运作告终;一是美国法律体系审查所谓“淫秽”作品的标准,在面对各种不同案例的规则挑战中,将“淫秽”的界定不断放宽,从以极少的色情片段就否定整部作品、到寻找整部作品的社会价值而放松审定、再到几乎模糊的法官个体化评判标准的过程……

这说明什么?即使是所谓“性解放”,也并不真的是社会混乱化的一个过程,而是身体塑造在各种社会文化既定轨迹上的不断重组,比如个体性解放被用来塑造商业帝国和商业性消费、个体性困扰被用来反思宗教精神和社会共同体困境并最终归于商业运作、尊重个体化的法律体系慢慢的倒向“模糊化”、以迎合第三产业和美式好莱坞文化商业模式输出……在这个整体变迁里,个体的困顿和努力都是有价值和突出贡献的,但最终仍然面临与过去时代同样的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身体塑造困境,()如果联想到美国现在75%的非洲裔是非婚生单亲家庭抚养(数据不一定准确)和美国现实社会居高不下的离婚和再婚率,就能知道性解放之后的美国人,所获得的只是新的身体塑造可能,但并没有真正摆脱身体塑造受到社会影响和精神引领的身体哲学本质,也并没有就此一劳永逸的获得了真正的身体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身体自由?需要从身体哲学层面来追问。身体哲学认为,身体从来不单单是个体化的,身体一直就是社会塑造的,身体自有其智慧和精神诉求和摆脱社会过度规训的自由可能,但这种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性解放。

身体塑造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的本能、身体的社会化和身体的精神化,相对于“性解放”之前的美国文化,身体只是多了在“性欢愉”层面释放的可能,但是,“性释放”的身体并不必然导致你能获得社会层面上的认可和成功,也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和精神层面的安宁祥和,而一个能够有智慧体验的身体,是能够将本能、社会和精神层面的诉求完全融合一体,最终获得人性自由体验的。

所以呢,美式“性解放”只是将身体塑造引入了新的历史路径,但却并没有改变身体塑造一直纠缠的人性社会认同和最终的自由解放困境,某种程度上,过于商业化的身体性感塑造,实质上是困扰和局限身体自由的某种过度“规训”.别的不说,海夫纳就一直将自己的快感和美感体验停留在20岁左右,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固然可以说成功,但其实是非常不自由和缺少想象力的。

如果回到当下的中国,身体哲学最大的困扰其实是混乱,是面对不同文化身体塑造标准和可能时的人生选择艰难,比如你到底是要一个性感的欲望化身体,还是一个感性柔顺的家庭化身体,还是一个变化莫测整合世界可能的精灵化身体,其实你完全不知道并且基本蒙圈,好像什么都好但是又好像什么都不好。

这个时候呢,就需要了解一些身体哲学,以一种真正能够面对世界的智慧和能力来应对这个复杂世界,不是么?

至少在个人看来,真正的身体自由,最终就是人性自由,是身体塑造在本能欲望、社会文化和精神灵性之间穿梭往来彼此呼应协同一体的自由,而不是被简单化解读的美国式性欢愉。至于具体实现路径,每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其实有各种不同的可能。

这并不完全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但至少部分印证了这种思考,所以也就算是读后感吧。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之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之读后感: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自从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才真正了解到父爱的无私、伟大。

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人们认为几乎不存在希望的情况下,执著地从瓦砾堆中营救儿子的动人事迹。

没有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父爱,谁也不可能坚持这样长时间的、希望渺茫而

危机四伏的挖掘,儿子也许便因为人们的放弃而葬身于瓦砾堆中。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

也许,我们的爸爸平常对我们的关爱不像妈妈那样无微不至,但我们仍然能时时感到父爱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闫老师对我们说,区里要进行古诗背诵比赛,让我们把背过的诗打印。其他人都不屑一顾,我却牢记在心,一回到家,就急忙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听,立刻给我忙活起来。

晚上,我甜蜜的进入了梦乡,可谁知爸爸努力抵抗着“睡魔”的干扰,依然给我打印着,生怕我完不成老师交给的

任务。第二天,我一起床,发现爸爸的眼睛变成了“熊猫眼”,妈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我感动极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自己心爱的玩具、零食,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有时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也许,爸爸的爱不是生病时的陪伴和呵护;不是考试前的千叮咛万嘱咐;不是睡觉时给我们盖被子的身影。但是,父爱,同样是伟大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使我更加认识到父爱的深厚。

第四篇:苏荣之妻插手卖地致国有资产损失10亿 已被中纪委带走(小编推荐)

苏荣之妻插手卖地致国有资产损失10亿 已被中纪委

带走

2014年07月02日 11: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苏荣之妻插手卖地国有资产损失10亿

据《财经》报道66岁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为十八大以来第一位被调查的副国级官员。早前,江西多名官场人士向记者证实,苏荣之妻于丽芳已被中央纪委带走调查。

周建华案正与举报于丽芳有关。三年前,时任新余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建华在系统内部实名举报于丽芳和时任新余市委主要领导,涉嫌在新余市高专土地出让中严重腐败,致使国有资产损失达10亿元。

周建华在举报信中称,2007年,新余高专为了专升本,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择地新建,建设资金主要通过拍卖老校的300多亩土地筹集。

“2009年,新余高专老校区300多亩土地公开对外拍卖,浙江一个体户陈建男为了低价购得这块土地,将于丽芳请到新余,在后者干预下,时任新余市长擅自中止拍卖程序,以每亩70万元协议出让的名义低价卖给陈。当时新余市委党校与高专情况类似,在新余高专老校区的对面,有80多亩土地拍卖,且地理位置条件均不如高专老校址,卖出价是每亩320多万元。因此,高专老校区当时的市价应该在每亩350万元以上,使国家损失了近10亿元!”

此外,接触过于丽芳的人士介绍,她年近60,人称“于姐”,与其“霸道”而纵容家人的当家人同为吉林人,柳叶眉、桃花眼,衣着素有品味,对外显得颇有素养,不过官气也不小。

下载《邻人之妻》读后感:不再羞涩地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邻人之妻》读后感:不再羞涩地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