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从文自传》有感:那份令人沉醉的静气
那份令人沉醉的静气
——读《从文自传》有感
周燕
“天气看看渐渐的夜了下来,有些人已经在船头烧火煮饭,有些人已蹲着吃饭,我却坐在岸边一块大石上,发呆发愁,想不出什么办法。那时阔阔的江面,已布满了薄雾,有野鹜鸂鶒之类接翅在水面向对河飞去,天边剩余一抹深紫。见到这些新奇光景,小小心中升起一分无言的哀戚,自己便微笑着,揉着为长途折磨坏了的两只脚。”
……
读完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却忘不了上面这个场景。当时尚不足15岁的沈先生走出家庭到广大社会学习生存,途中有次不知该上哪艘船,怯怯借问一声,得到硬邦邦一句“已经坐满”,而后少年从文便坐在了沅水边的大石上,看着想着。为少小离家惶惑,但并不惶恐;为前途茫茫忧愁,但并不忧怨;为人世艰难自怜,但并不自弃。《从文自传》成于沈从文而立之年,三十岁的文字竟如深山枯井,老僧入定,字里行间的静水流深着实令人沉醉。
犹记得“清乡所见”篇里的惊骇故事:商会会长年纪极轻的女儿,得病死去埋葬后,当夜被一个卖豆腐的青年从坟墓里挖出,背到山洞中睡了三天,后又送回坟墓。此时被人发觉后,这卖豆腐青年便被押解到衙门随即就地正法。临刑前沈先生问他脚被谁打伤的,那卖豆腐青年把头摇摇,放佛记起一件极可笑的事情,微笑了一会,轻轻地说:“那天落雨,我送她回去,我也差点儿滚进棺材里去了。”沈先生又问他为何做这件事,青年依然微笑,望了沈先生一眼,好像说他是个不明白爱的小孩子,不理会先生,但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轻轻地说:“美得很,美得很。”旁边的兵士直斥青年是“疯子”,可是少年从文却深深记得了那个微笑,十余年来在记忆中竟还异常明朗。
不曾忘沈先生写其二姐的死:“那年我死了一个二姐,她比我大两岁,美丽,骄傲,聪明,大胆,在一行九个兄弟姊妹中,比任何一个都强过一等。她的死也就死在那分要好使强的性格上。我特别伤心,埋葬时,悄悄带了一株山桃插在坟前的土坎上。过了快二十年从北京第一次返回家乡上坟时,想不到那株山桃树已成了两丈多高一株大树。”寥寥数语,托物抒情,不禁联想起归有光《项脊轩志》文末“庭有枇杷树,我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表达的同样思念。
颇回味“怀化镇”篇中那个意味深长的妓女:“那个烟馆门前常常坐了一个年纪四十来岁的妇人,扁扁的脸上擦了很厚一层粉,眉毛扯得细细的,故意把五棓子染绿的家机布裤子提得高高的,露出下面水红色洋袜子来。见兵士同火伕过身时,就把脸掉向里面,看也不看,表示正派贞静。若过身的穿着长衣或是军官,她便很巧妙的做一个眼风,把嘴角略动,且故意娇声娇气喊叫屋中男子为她做点事情。我同兵士走过身时,只见她的背影,同营副走过时,就看到她的正面了。这点富于人性的姿态,我当时就很能欣赏。”
……
不激烈,不控诉,不呐喊,却无时不刻不在向我们倾诉一个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如何在一个小小天地中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的生活”.沈从文自称是“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自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幼时上学沿途,俨然一段爱丽丝漫游记,不是流连于伞铺、针铺、剃头铺、铁匠铺,就是沉迷于制浆、破篾、扎花轿、杀牛。军旅中既见杀人如麻血流成河的场面,又会为了看一座山洞,寻一种草药而走十多里路。没有丝毫的猎奇与炫耀,()亦没有十分的残酷与冷血;见不着咬牙切齿的愤怒与仇恨,亦嗅不到十分的懦弱与卑微。静静地看,淡淡地想,默默地忆,自自然然,从从容容。一切都像那条伴随他很长一段时间的辰河,暴涨时像受惊的野马,平静时似温顺的小鹿,动静之间是如此的自然。
然而从文先生文字里流淌的这股静气并不仅仅是文气,尚饱含着硬气和韧气。硬气或许因着他真个是军人世家子嗣的气魄,晓得一个真正的男子该是什么样子,所以面对杀戮和死亡不焦不惧;韧气或许因着他自小对看遍世间奇人奇事的心愿,乐意执着地去探寻追究。无论是奸淫艳尸的年轻男子、富于人性表现的妓女,还是最下等的士兵,他只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性,只静静地看,实实地写。
沈从文是独特的,他的文学世界亦是独特的。他非科班学院派出身,但是浩瀚的社会给了他深味人世、纵横天地的格局;他非大富大贵出身,但是“乡下人”的身份给了他善待万物、亲近底层的情怀。
从文先生的这份静气实难以追,然我辈身上的种种怨气、怒气、躁气甚至戾气,却是真真要丢掉的。
第二篇:新读《教师要有静气》有感
读《教师要有静气》有感
读了北郊中学郑杰老师的一篇文章《教师要有静气》感受颇深,深受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确要抛弃俗气和燥气。世俗之气使人少了很多情趣,因
此他不能深深地赞美他的所爱,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真真正正爱他的学生。俗气还能使人
目光短浅,形容委琐,不能够深层次看问题,工作中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态度,教师
最要不得俗气。浮躁气使人干起工作来冒冒失失,因急于求成干事不彻底,而教师的工作
需要扎扎实实态度,因此也要不得燥气。
教师最需要的是静气,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好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
搞好教学研究,静下心反思教学时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
只有静下心来,我们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才能是更加突出,更加优秀,静下心来不仅
受益的是学生而且还有我们自己。
第三篇:高丽静周五34数学四班刘少博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
数学(4)班 刘少博 学号:2012326601102
摘要:《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的中国在风雨中飘摇,整个国度的没落,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特别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在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大肆的侵略这一个国度。一切历史的发展好像是被各个列强安排好的一样,正在循序渐进的走向危难之中。但是这个国度里的人民却不甘心被外来侵略者压迫,奋发起爱国救亡运动。那么我们就跟着胡縄先生一起去看看这一段历史的沉浮与沧桑吧。关键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社会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胡縄先生说:“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以个体小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其基本特征。”虽然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却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因为这种经济制度不会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再一个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国家政策是不会支持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还有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拥有资本的大户豪向封建化转移,不会用资本来扩大再生产反而用来买田置地。在政治上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到了雍正王朝军机处设立达到了顶峰。在这种制度下,各级官员渐渐走向腐败而更加残暴的压迫平民百姓。庞大的国家机器唯一义务,就是维护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剥削制度。以保障占总人口百分之几的贵族、地主、绅士的特权地位,压制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民群众,使他们服从这种社会秩序。不然这种压制性的统治加上经济上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当平民百姓的生存条件难以维持的时候,便会起来反抗,增加统治的危机。
然而在鸦片战争前的这个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却又开始卷入了外国侵略势力。正当中国处于没落时代,西方列强却过渡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时代,他们为了寻求发展的利益,不断地用武力向外侵略扩张,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不免于难。鉴于外来势力的不断侵扰,中国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自卫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这不完全是落后的闭关锁国政策,因为它起了民族自卫作用。问题是在国内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为任务的反
动统治者,不可能把对外的自卫认真地贯彻下去,更不可能把这种自卫政策同争取本国的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结合起来。胡縄先生肯定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利方面,他认为,这是当时清政府所能采取的必要的自卫政策,但是在这种自卫政策下,统治者过于狂妄自大而走向腐败落后。面对着外来的强力,落后的国度也只能采取这种政策了。在尚钺的《中国历史刚要》第六章第九节中也这样认为:“满清王朝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者采取闭关自守政策,这一方面固然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性,但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卫手段。”他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方面。
二、鸦片战争
在小范围的中英贸易中英国的失利,使得英国人的不甘心,总想打开中国的市场,从而以鸦片走私的行动就开始盛行。但是鸦片对中国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中国的统治者不得不发出禁止鸦片的口号。然而中国的禁止鸦片的行动却成了英国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借口。其实早晚的问题,因为英国要得是广大的中国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还有鸦片贸易的合法化,而并不仅仅是战争之后的一点。这赔偿一点我们可以从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南京条约》中看出来。在书中胡縄先生提到:“许多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著作力图证明,英国当时对中国作战虽然因中国方面禁烟引起,但并不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是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的贸易。”胡縄先生称这种辩解为“强盗逻辑”。很显然英国反动战争不是为了所谓的“平等”,而是为了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利益。所以说英国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无论西方学者怎样去辩解也脱不了签订条约中的那些无耻的要求的战争性质和目的。尚钺在《中国历史刚要》中第六章第九节有“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要求新的廉价工业品的倾销市场。经济上最发达的英国资本主义更加紧的寻找新市场。”还写道:“对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地大物博的、人口众多的大国,初步侵略的尝试失败之后,英国政府遂决定用武力轰开中国的大门。因此战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然而面对外来侵略,中国政府总是举棋不定,最终屈服求和。胡绳先生在书中写道:“道光皇帝无论在禁烟问题还是在战争问题上,都没有一贯的坚定方针.”的确如此,在战争中清政府总是想用最快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想通过战争去解除海外势力的威胁。但是英国的军队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以军事去应对。在外来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清政府只有选择求和。这种政策只会使得英国侵略者尝到侵略的甜头,更加大肆的侵略中国,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风气,各国也会望风而来。胡绳先生认为中国战败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武器的差距,其次是中国战略上的失败,再一个是没有广泛的发动群众。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武器和战略,而是国家的落后和清政府没有战争的决心。清政府从来都不想让人民有着强大的力量,他们更不相信自己的人民。
战争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人开始惊醒,有些人还在熟睡。清政府的政策没有挽救伟大的民族,反而越来越收不了场,深化了中国的危机。
三、太平天国运动
在外来入侵下,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加上外来资本主义列强的压制,激化了中国的内部矛盾。人民群众生活更加艰苦,被迫起义。胡绳先生认为“受着严重的封建剥削农民群众,是封建社会中的巨大革命力量。”因为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压迫,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在这种压迫的社会之下,为了争取自身生存利益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就形成了革命力量,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如此。但是战争一旦取到了他们想要的利益之后,就容易不思进取,当内部矛盾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时,也会发生内部的争权夺利。最终解散或是被他们所谓的统治者灭掉。我认为,太平天国起义和以往的农民战争一样,就是多了个严密的组织和一个有一点指导意义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罢了。但这也改变不了以往农民起义的性质和命运。然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第一、流动作战没有根基。第二、领导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第三、中外势力联合镇压。第四、领导者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而结束,但其地位也是不可以抹去的。正如钱穆在《国史大纲》里说的“在政治上亦有几点比较纯朴的理想,如天朝田亩制度等。”这里的纯朴是指想法好、出发点好的意思。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然有着当时不可能的局限性,但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应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而资政新篇反应了当时中国受到西方政治制经济制度的影响。
四、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鉴于甲午战后各列强对中国大肆的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于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运动开始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上演。这是甲午战后受惊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中国的危机。这次的学习比起洋务运动来,有其进步之处。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政治上的落后,而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这并非洋务运动时期认识到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先进的,只要把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同中
国的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就可以救亡图存了。但是这场运动终以失败而告终,比之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亦有其失败的原因。首先维新变法者没有发动起广大的人民一起变法,而仅仅是政府内部在做,做得还不好,这样使得很多政策推行不下去。再一个是变法促动了许多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进而镇压变法。还有一个是,皇帝没有实权,又引来了外国列强的反对,正如胡绳先生所说:“无论中国统治者,还是外国帝国主义者,都在这时异常不安地看到,在中国广大人民中正酝酿着一场革命的暴风雨。”中国的统治者和各列强的不安使得他们起来反对变法,这就使得变法的阻力增加了几许。最后一个是这种变法发生在这一个时候,似乎有点不是时候,有一点迟了。中国已经错过了变法的最佳良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义和团运动随即而爆发。胡绳先生在书中说:“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个称为义和团的农民革命运动像火山爆发一样,以山东为中心涌现出来。”说明当时义和团运动之势于猛,深究其爆发原因,无不推究于统治者对百姓的大肆压迫,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义和团运动也免不了最后的失败。首先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之义和团没有提出更先进的革命纲领,反而盲目排外,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其次是领导集团内部经不起诱惑,清政府等他们出了问题时就转向去镇压他们,以之来满足外来侵略者的要求。再一个从客观上讲,中外势力公开勾结,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使得义和团运动最终灭亡。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它表当时的反对外国侵略的广大国民的心声。这个时候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看着自己的利益在义和团运动下受到打压,而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来反侵略,使得他们利益受损,转而联合起来形成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悲剧。清政府又一次妥协退让,最后以“借师助剿”的名义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义和团运动又怎能不败?胡绳在书中还说:“义和团虽然在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的合力镇压下失败了,但是千百万仇恨外国侵略者得中国人民还存在着。”表明了当时反对外国侵略是广大国民的心声。
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而清政府的变法显然也是失败的,是不能从根本上救亡国家的,义和团的农民战争也失败了。于是资产阶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领导革命。想通过革命的形式来救亡国家,这一个革命是同以往不同的革命,是以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家为目的的革命。他们公开打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号,但又带有不彻底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名为共和实为专制的中华民国,同时也断送了清政府的立宪的改革。希望总是在徘徊不前的,钱
穆在《国史大纲》中讲道:“旧政权解体后紧接着的现象,便是旧的黑暗腐败势力之转见抬头,而新势力无法加以统制。”表明虽然当时中国推翻了封建统治,但总是有人想回到封建统治的社会去,在袁世凯夺走革命果实之后,表现更是如此。然而革命的发生使得清政府走向了灭亡的道路,但也未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因为在辛亥革命后,出现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是一种黑暗的残暴的统治,各省军阀相互的攻伐,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和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在一起,外国势力在中国有增无减。正如胡绳先生所说:“清朝皇帝这艘船在革命的风浪中迅速沉下去,这对于帝国主义列强是出于意料之外的。他们担心局势的发展会损害他们的既得的权益,同时他们又从中国国内的动荡局面中竭力寻求对他们有利的机会。”各列强只会在中国辛亥革命中加紧的侵略,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个时候袁世凯就成了他们的第一人选。所以他们扶植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使中国难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
正当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列强忙于自己的战事,中国也是不例外的,也派兵参战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这一次的失败对于国人来说,实在忍无可忍。然而刚经历过新文化运动的学生的爱国热情极为高涨,于是以学生为代表的“五四运动”就爆发了。他们打出了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严惩卖国贼等口号。“五四运动”的爆发惊醒了亿万的国民,得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国人的支持,最终取得一定的胜利。经过五四运动,中国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是啊!这次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事啊,是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开始。中国历史也会有新的发展。
我们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我们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