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品读经典美文感受美好生活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品读经典美文 感受美好生活
李双双
一、课标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资料,帮助阅读。
3、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二、教材分析
《呼兰河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长篇自传体、散文体小说,整部作品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有的只是一股笼罩全篇的所向披靡的文化批判力量。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度过的一段自由幸福的生活,可以作为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来教学。
三、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2、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灵活鲜动的语言。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质疑精神,探究能力。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质疑探究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初步领略萧红散文体小说的语言风格,所以,我把品读课文,赏析鲜活灵动的语言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另外,初三学生即将跨入青年的人生阶段,学习本课也可以使同学们认识童年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所以,感悟文中的童真童趣,结合背景解读文本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四、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过三年的教与学,教师基本上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
五、教学学法
教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我采用“自主——合作”五步教学法教授本课。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具体到本节课,朗读法是使用最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是一个不断感受、领悟、吸收、内化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朗读与品味,才能真正吃透文本。在教学中运用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中人物形象,品味字里行间的童趣。通过比较辨析、趣味朗读,学习课文鲜活灵动的语言。
除此之外,我还会用到讨论点拨法、谈话法、比较辨析法、情景激励法等等。
学法:那么,我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还会用到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分析法、比较法等。
六、教学流程
当代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认为,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语文,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
(一)导入
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曾被鲁迅称之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她,在流亡之际、患病期间,完成了艺术上的巅峰之作——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今天我们来学习萧红《呼兰河传(节选)》
(设计意图:以二十世纪文坛对萧红的评价导入,简洁凝练的文字,震撼人心的高度赞赏,引起学生对探究作者生平、作品的兴趣。)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处理方式:处理方式:教师讲解,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三)走进一个园子
童年的生活总有一个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活动舞台,鲁迅的童年生活在百草园中,那里有“油蛉的低唱,蟋蟀们的弹琴”,萧红的童年生活在哪里?——大花园。那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大花园。
1、快速浏览课文,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里有哪些人、哪些物、哪些故事?
预设:
1、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一个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动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羊、蚯蚓、蝙蝠等;
植物:樱桃树、李子树、榆树、小白菜、狗尾草、韭菜、谷穗、花、黄瓜、玉米等;
还有:风、雨、太阳、白云等。
找到第28段:“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2、置身这样环境中的人,会怎样呢?(也是自由的)你能举例来说明吗?
和祖父锄地,随便乱弄,祖父也不责备;
不仔细听祖父的话,又去吃黄瓜,没吃完黄瓜又去追蜻蜓;
祖父浇菜,我反把水往天上抛,嘴里还嚷嚷着下雨了;
玩累了就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与席子。
由此可见,这是怎样一个小女孩啊? “我”(天真烂漫)
追问:这种自由快乐、天真烂漫的生活与祖父有关系吗?
(参考:“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祖父(慈祥、宽容)
总结:“我”是在祖父的关爱、呵护下成长的。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美丽的、有趣的、热闹的、神奇的、五彩斑斓的、有生机的、自由的、有活力的、快乐的、温暖的、充满着爱的……)
美景,乐事,一篇洋溢着诗意的叙事小说,所以本文是一篇散文体小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意在帮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达成目标一。
处理方式:学生阅读,教师点拨引导,适当的追问,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了解后花园的景、人、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感受一段时光
人说,本文的语言清新活泼,富有灵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请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读一读,读出你在文中体味到的情感。
[温馨提示]
写色彩的词语和句子;写动作的词语和句子;
含叠词的句子;含修辞的句子;
朗读指导:
第2段,应读出我当时的满足、得意。
第10-21段祖孙俩的对话,面对祖父的质疑,“我”的理直气壮,读出“我”当时的幼稚、天真。
第27段,注意重音,读出儿童的新奇感。
第28段,注意把握反复出现的相同句式“愿意...就....”(可试着用各种语气读,读出韵味。)
预设: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课文中这样几个句子。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参考: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也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胖圆圆的”蜂子形态非常可爱。
2.原句: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参考:表现出“我”对祖父依恋,和小孩那种爱模仿的天性。看似重复的语言表达,却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参考:这些景物描写平实贴切,用儿童的口吻,以儿童的眼光来观察,倾注着小孩子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自然的一切都很新奇:语言平实贴切,充满了孩子的欢乐和真挚。
小结:像这样的句子虽不像成人成熟老到,但它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自然真切地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性格。
小结:诗化的语言,儿童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借助朗读品赏,指引学生品味文章灵动鲜活的语言风格,并能将自己对文章、文段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师生共读共品中,感受出自己从文章中读出的童年。
处理方式: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读出感情,先自己批注,再班内交流、展示,共同提高。
(五)叙说一段生平
1、童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值得怀念的,但对于萧红,童年的她快乐吗?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快乐吗?
呼兰河畔的这座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第一段)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作品简介:
明确:苏轼的词里有写:“此心安处是吾家”。写《呼兰河传》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让孤独的心回到故园,成了她精神最后的慰藉与依托。
知人论世
明确: “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红的一切景中都诉说着
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过渡:
在苍凉的人世,在低矮的天空,命运多舛的萧红,始终没有逃脱寂寞的樊篱,寂寞地生,寂寞地死。但是,她至死也在寻找温暖,追求光明、自由与快乐!她告诉我们:人间可以有不幸,但爱永不缺少!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质疑。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层面,童年快乐吗?通过研读课文来探讨,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注意发现,读出言外之意。第二层面,作者快乐吗?想通过资料研究等方法,鼓励学生读原作,让学生能够知人论世,养成更加健全的读书习惯。
2、探讨一段人生路
人生路上会有很多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面对?
设计意图:趁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鼓励学生正确看待并处理生活中的苦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
(六)堂 清
1、填空。20分
蚂zha()蚌()壳 倭()瓜 玩nì()了
2、文学常识。40分
本文体裁是,作者是,现代女作家,代表作、。
3、仿写。40分
精神的自由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陶渊明的快乐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根据考试内容、教学目标有梯度的设计堂清问题,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七)结束语
梵高说:“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因为爱,生命便可以随性生长,自由快乐。让我们珍爱一切美好的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整个世界!
结束语:品味经典美文,感受美好生活,让我们与作者深入对话,感受作者笔下流淌的脉脉温情,感受文字的生命律动!
第二篇:《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教学应主要抓住文中的童真童趣、祖父的为人来理解课文,要注意对文中那些充满感情色彩语句的理解和品析,特别是文中表现作者童年美好生活的语句体悟,并且透过文本要能够进一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品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探究阅读、赏析品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歌曲《那些花儿》。1.同学们,舒缓的音乐流淌在记忆的角角落落,曼妙的歌声使我们又回到了祖父的后花园,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祖父后花园的魅力,欣赏了一幅幅生机勃勃、旺盛灿烂的生命画面,祖父的后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萧红去细细地看一看后园的景致,用心聆听那美妙的生命之音。
二、进入新课,研读文本。板块一:我为课文重命名
《呼兰河传》是为整个呼兰城的人情风俗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所以单看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题目定为《呼兰河传》是不妥当的。如果请你给课文重新取个名字,你觉得取怎样的合适?能说说你这样取的理由吗? 1.我思故我在
教师点拨:快速浏览文本,力争有自己的想法并记录在笔记本上,为小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2.集体我最好
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尝试着修改并整理出本组最好的一个或几个题目,并且要附上推荐理由,以备在全班交流时使用。
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3.我来当评委
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组学习成果。4.教师来导航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点拨或调控。板块二:感受童年的乐趣
1.感受与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1)从28段中的一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文眼“自由”两字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请从文中找出更多能体现这种情感的事例或句子,把他们圈划出来并反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边读边记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栽花拔草、浇菜、摘吃黄瓜、种小白菜、睡觉”等几件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感悟出我在这个园子里的自由快乐。
(3)想一想,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祖父的爱,是祖父的爱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看什么都是自由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自由的根源,从而学会深入挖掘文本。(4)如何理解“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理解文中难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童年时的那种全身心的自由,无与伦比的快乐。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
(5)教师归结: “我”的童年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这自由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阅读原作《呼兰河传》。
2.品味与赏析(请同学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为下列句子作批注。)【投影】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后展示,教师点评)3.想象与表达
等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在祖父的笑声中,你仿佛听到祖父在说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能触动学生情感心灵的内容,引发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板块三:体会思考的情趣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被三种教材采用,上海版初一,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还有小学五年级版。编者在不同年级采用相同的课文,我认为,教师解读的方式应该不一样,应根据年龄的认知基础、接受程度来决定。基于这个思考,在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思维的跳跃中得到锻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题,以便引出了对作品的深层思考。
【投影】
1.有人说,祖父的宽容给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也有人说,祖父的宽容变相地成了对“我”的迁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以下思考题。①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诗意/人性美/简单的快乐/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②读了以上几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怎么认识萧红的童年生活?
(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呼兰河传》写祖父与“我”。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2)萧红童年的寂寞与孤独悲悯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惟一的伴侣,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3)希望
现实的残酷依然没有打倒萧红,她用她的笔,用她丰富的情感记录下了美丽的呼兰河,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生生不息的孕育生命和智慧的摇篮,那里的故事将永远延续,故乡就是萧红心中的希望。
三、回首展望,内化文本
站在童年向成人的转折点上,你一定会有对童年的回望,也有对成人的憧憬,请仔细思考一下,你希望能留住童年中的哪些东西,又渴望成人后的哪些东西?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节选)》从文字到内容上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于通俗易懂的文章,要深入引领,做到浅入深出。为此,教学之前笔者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呼兰河传》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网站搜索与文本主旨意趣相契合的相关音乐,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情感;用百度网上搜索资源引读名著;通过百度网站引导学生在网上发表一些关于童年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是语文课堂的致命伤,人云亦云的学生和没有独立思考的课堂注定是肤浅的,也是缺乏活力的。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以情感激发为基点、以品味感悟为主线、以交流点拨为手段”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设文本情境,扩充课堂容量,提升学生资料搜集能力,为学生的倾吐交流搭建便捷的表达平台,引领学生品味美的语言、感知美的人物、领悟美好情感,获得审美乐趣。
第三篇:《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
黄淼
【教材分析】
《呼兰河传》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清新生动,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一篇诗化的小说。茅盾称它是“一篇动人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文章以从容平实的笔触叙述,同时又为我们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
作者萧红从小生长在一个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恶境中孤零零地挣扎过来的。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文章表现出了她对祖父以及与祖父一起时那段童年时光的强烈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童真、童趣的理解还比较真切,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赏析、品味、探究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花园的特点,人物的形象。但对于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以及萧红的人文情怀,还需老师补充介绍萧红以及原著内容,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体会。
【教学设想】
1、设置四个教学环节:走进一个大花园——结识两个人物——感受一段经历——化成一种追念。
2、以“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贯穿教学的始终。
【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学习文章轻松自由的语言风格,感受“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2、通过指导学生研读文句和了解作者及原著,思考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3、透过字面,读出文章的言外之意,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细嚼文章,体会文章文字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写过一篇作文《逝去的风景》,老师在批阅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我们很多同学在选材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
正如杨晓烨同学所说:“看到题目,思绪便随着记忆的百灵鸟飞回到最初的童年时代„„”
我们先来读一读同学们笔下的童年时光。(投影展示)……这次轮到我来找“猫”,我大声叫喊着:“看到你啦,出来吧,哈哈……”其实心里一点头绪都没有,只有傻乎乎的小胖信以为真,自己蹦出来,曝露了自己。之后发 现上当了,才意识到自己的天真,挠挠头,望望四周,和伙伴们一起开心地笑……
现在回想起来,心中依旧溢满阳光;耳畔依旧回荡着那银铃般的笑声……
——杨晓烨《逝去的风景》(节选)
……光着膀子的男孩子们,像一条条鱼儿在水中游行,他们嘴馋那些莲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轻易去摘,终于有个胆大的,趁没人注意,迅速扯下一个,嚼着略带青籽气的莲蓬,甜甜的满是幸福……丫头们围着水边一朵朵清新的野花,找到一朵好看的,便用肉嘟嘟的小手轻轻采撷,高兴地捧在手里,别在头上,那微红的脸颊,便也笑成了一朵花……
——郭玉云《逝去的风景》(节选)
我们几个小丫头,抛下一粒石子,提起花裙边,一格一格往前跳,脑后的马尾辫也俏皮的一摆一摆,墙角的那朵野菊开得格外艳丽。我们就这样跳过了春天,跳过了秋天,跳过了花一样的童年……
——毛旭颖《逝去的风景》(节选)听完后,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记忆中的童年时光?(投影展示)记忆中的童年是_____的。(学生自由回答)
是啊,记忆开始的地方是童年,是童年的欢乐、自由、无忧无虑„„怪不得大家都喜欢书写自己的童年记忆呢!今天,我们要走进作家萧红的童年记忆,去感受一下她的童年生活,一起走进《呼兰河传(节选)》。(设计目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其中的生活场景也正是作家萧红所亲身经历的,我们可以把节选的这段当作散文来读。以学生自己的童年来导入,引入学生对萧红童年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与萧红童年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引起共鸣。)
二、走进一个大花园:
1、在萧红的童年记忆中,永远都有一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中有些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蜂子、蝴蝶、蜻蜓、大榆树、白菜、天空、太阳、白云„„)(板书)
2、这还真是一个大花园,样样都有,在众多的景物中,给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朗读,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第2-4段:“蜂子、蝴蝶、蜻蜓、蚂蚱……”表现了童年的“我”在向别人炫耀自家园子时的自豪之情,好像一个孩子掰着手指,像别人介绍这园中的一切,如数家珍,满足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对这个大花园的描写运用的丰富的色彩,白蝴蝶,黄蝴蝶,大红蝴蝶,带着金粉,金的、绿的……让我们感觉园子的一切都是充满生命力的,似乎也在写一个五彩斑斓的童年。
第6段:“大榆树”,孩子的眼中满是好奇的事物,这大榆树就是神奇的,风来了,大榆树会呼啸,下雨了,大榆树会冒烟,太阳出来了,大榆树还会闪闪发光,真是太奇妙了。
第27、29、30段:“天空、太阳、白云”:在“我”的印象中,天空蓝悠悠的,白云是洒了花的白银,而太阳是特别的大特别亮的。泰戈尔说:“儿童喜欢尘土,他们的整个身心就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孩子们眼里的花园充满了新鲜和神奇。
第28段:“花、鸟、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这里的景物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段文字,不厌其烦地用了11个“就”字,可是读来没有觉得啰嗦,反而让人感觉这花园中的一切都是生机勃勃、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3、从大家的朗读和分析中,我们觉得这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大花园!(板书)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景物的特点(提示:第28段)明确:(投影)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4、我们该怎么来读这段文字呢?有人认为,应该舒缓的语调读,有人认为,应当语气急促,一口气读下去,也有人认为,这里不是读出来的,应该是喊出来的,你认为呢?(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用舒缓的语调读出花园的诗意,语气急促读出小女孩的天真,喊出来,喊出一个小女孩的自由天地„„
(设计目的:作家迟子建说过:“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来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朗读是一种较好的与课文内容熟悉的方式。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中的景物,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自然纯熟的语言风格,并能在交流中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结识两个人物:
1、此时,一个五彩缤纷、生计盎然,让人浮想联翩的大花园仿佛呈现在我们眼前,当然,这个大花园不仅仅只有景物,我们还结识了两人人物——祖父和“我”(小女孩)(板书),一老一小,在这个新鲜美丽的大花园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哪些趣事呢? 明确:“我”和爷爷栽花、拔草、铲地
“我”和爷爷辨谷子
“我”玩耍、浇花
2、小组合作学习:
①请选取其中的一件趣事,或设计朗读或表演,②说说我结识了一个_______的小女孩,我结识了一个_______的爷爷。
3、在这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大花园中,我们结识了慈祥包容的祖父,调皮可爱的小女孩(板书),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个怎样世界?(充满温暖)(板书)“我”的童年生活中,这样慈祥和蔼的祖父包容着我,让我的童年倍感温暖。
4、所以,我更感受到“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5、小结:这里的一切,不仅仅指花园中的花草虫鸟,更是花园中的人,人也在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再次齐读这句话,读出自由自在,读出生机勃勃。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行为中分析人物形象。同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感受作品营造的那个充满温情的世界。最后明确:文中塑造了一位温和宽厚、慈爱风趣、童心未泯的祖父形象,和一个天真可爱,自由快乐的孩子形象。作者着力刻画这两个人物,既体现了祖孙两人亲密的情感,又展示这段自由快乐的、充满温情的童年生活画面。这个环节,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刻画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感受一段经历:
1、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温情的大花园,你感觉萧红的童年似乎是怎样的?你从文字里读出一种怎样的情绪?
明确: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明快、幸福、满足的情绪。
2、然而,萧红的童年真的就是这样幸福、快乐的吗?老师朗读第1段,同学们感受一下。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明确:细数“我”和祖父年龄的变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却流露出:“我”感到自己在 一天天长大,却看着祖父在一天天老去的无限不舍和遗憾,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哀愁。
3、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投影显示)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但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选自《呼兰河传》
其实“我”的童年生活里还有父母、祖母,但文章开头只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明确:在“我”的记忆深处,“我”的童年生活里并不常有爱和阳光,能陪伴“我”并给予“我”关爱的人是祖父,也唯有祖父。所以我的童年还是孤单寂寞的。
4、我们再来读小说的尾声部分:(投影显示)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仅仅是快乐吗? 明确:明快的文字背后的是寂寞和哀伤。
5、我们再来了解萧红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也许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字背后的寂寞和哀愁了。(投影显示)
萧红(1911-1942),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为了反对父亲包办的婚姻,20岁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与病魔缠身,于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最后于1942年1月孤独一人客死香港。年仅31岁。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可以说,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可为什么她的文字里却洋溢着阳光般的温暖呢?
明确:人在孤独寂寞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的往事,写《呼兰河传》是为了回忆美好的童年,让孤独的心回到故园。(板书:回忆)
面对命运的苦难、寂寞,萧红用文字来为自己谱写欢乐,用文字来寻找精神的栖息之地,祖父和花园是她的慰藉和依托,是她的精神花园。(板书:慰藉)
(设计目的:课文只是《呼兰河传》的节选部分,如果想要了解整部作品就应该走近作者,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通过资料的补充,增加了文本的宽度和教学的深度,鼓励学生结合原著,知人论世,体会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
五、化成一种追念:
1、萧红的世界是黑白的、冰冷的,而我们却读到了她七彩的温暖的笔触,萧红曾说过:(投影显示)
“世界给我以仇恨,但只要有一丝温暖,我的眼睛就将永远澄澈。”
这一抹暖色温暖了读者,这一抹暖色鲜亮了中国文学史。
这就是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这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动人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希望同学们能更深入地走近萧红,走近《呼兰河传》。
(设计目的:推荐阅读,感受萧红的人文情怀。旨在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引起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兴趣,从而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2、最后,让我们把对萧红的追念化成朗读,齐读——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七、板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太阳
白云 天空
蜻蜓 鸟
生机勃勃 回忆 寂寞
蜂子 蝴蝶
“我” 和 祖父 慰藉 哀伤 白菜 倭瓜
充满温情
黄瓜 玉米
花 蚂蚱
大榆树
第四篇: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本教案内容的安排、流程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较有兴趣,他们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理解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探究内容方式时机的选择上比较可取的地方有:
一是教学环节中采用一个词概括的形式来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学生回答都很好。
二是与百草园片段对比阅读,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了描写景物的方法。
我觉得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是:
学生在赏析点评自认为优美的语句、段落时,显得有点浮光掠影,大多只能从表面上谈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那种清新、自然、质朴、新鲜、灵动的语言,文章描写出的那种呼之欲出的原生态的生活,文章那种充满浓郁亲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学生还是难以真切的体会出来。一是他们表达驾驭语言的能力还没到,主要是他们不能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美丽,这又源于他们不熟悉萧红记作品。
鉴于这种情况,我觉得这样改进会比较好一点,课前请同学阅读《呼兰河传》等萧红的作品,布置时教师要智慧一些,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甚至是夸张的语调介绍萧红,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读了一段时间后,可以用读书笔记的形式,用小组自由交流的形式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就行。有了这些前期准备,课堂上直接请同学介绍萧红的生平、作品等,随后直接进入欣赏点评环节。在学生讲述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导,这很重要,这可以把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这样学生讲述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据可依,甚至优秀的学生会在作品间迁移,会由此及彼,这样,学生通过课堂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对萧红及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许有些同学从此热爱上萧红或作品,这样不是更好吗?
但这样安排客观上也有困难,因为学生初三了,课前很难有时间读整本的书,读一个作家的许多作品,所以这种设想是好的,操作起来有难度。最好课文是在初二阶段,学生有时间读书。
第二篇: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反思
本课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我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引导,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课文时,利用课前时间,我与学生谈起彼此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同们热情很高。在把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让学生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
2、联系生情,设置问题。课堂提问时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解决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先写动物后写植物时,先引导学生思考:童年时你对动物和植物哪个更感兴趣?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对动物兴趣更大,这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在动物描写众多费笔墨,而对植物一带而过,因为符合了儿童的天性。又例如,在理解祖父的性格特点,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做错事情时父母是怎样的态度?这样就更能理解祖父是一个慈爱的、豁达大度、尊重孩子天性的好爷爷。
3、触摸内心,深入解读。了解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阅读本文时,学生多有疑问,萧红作为一个成年女作家,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故乡、对童年如此的怀念,在当时十分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能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必须带领学生深入的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原来,正如作者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现实世界中作者的不到太多的温暖,那么童年的记忆中那份温暖的回忆似乎显得越发的弥足珍贵。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离活力课堂的要求还有距离。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非浅!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第五篇: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
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我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引导,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课文时,利用课前时间,我与学生谈起彼此童年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同们热情很高。在把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让学生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
2、联系生情,设置问题。课堂提问时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解决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先写动物后写植物时,先引导学生思考:童年时你对动物和植物哪个更感兴趣?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对动物兴趣更大,这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在动物描写众多费笔墨,而对植物一带而过,因为符合了儿童的天性。又例如,在理解祖父的性格特点,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调皮捣蛋、做错事情时父母是怎样的态度?这样就更能理解祖父是一个慈爱的、豁达大度、尊重孩子天性的好爷爷。
3、触摸内心,深入解读。了解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阅读本文时,学生多有疑问,萧红作为一个成年女作家,为什么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故乡、对童年如此的怀念,在当时十分艰苦的社会环境下能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必须带领学生深入的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原来,正如作者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现实世界中作者的不到太多的温暖,那么童年的记忆中那份温暖的回忆似乎显得越发的弥足珍贵。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离活力课堂的要求还有距离。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匪浅!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刘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