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玩转微课》有感600字
读《玩转微课》有感600字
阳东区第二中学
黄紫灵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学习、微公益……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微时代”,大部头时代渐渐褪色,人们的思维越来越习惯在140字之内解决问题,海量信息和数据的存在让人应接不暇,这就要求人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化和处理信息。我们已经走进微时代,面临着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玩转微课》是一本立足现实、立意深刻、流程清晰、语言活泼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入门书,为不同学科教师学习微课制作提供行动指南和思路指引。本书从微课的认识入手,系统分析了微课的设计、制作、欣赏的全过程,通过前沿理论、经典案例和名师经验的相互阐发来引领读者,如何扎实地掌握微课制作的基本技术,并能够通过微课的设计、制作、欣赏来有效地优化自己的教育生命。
微课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教师,走进了学生,走进了每个人的心灵,它无孔不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当我们走近微课,并喜欢上它时,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教师乏味的说教被走心的故事取代,机械重复的练习被充满趣味的游戏取代,单调的灌输被激情四射的交流取代,冗长的解说被活灵活现的演示取代,被动的接受被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思考取代……一切都在改变,无声无息。真正改变教学的不是日新月异的技术,而是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当微课之风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岿然不动,做传统教育的“卫道士”;我们也可以随波逐流,做微课热中的“跟风者”;我们也可以身体力行,做微课时代的引领者。显然,“玩转微课”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这个“玩”的过程就是教师不甘于现状、不断探寻、不断化茧、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过程。
第二篇:读《玩转脑细胞》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它叫《玩转脑细胞》。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启发你开动脑筋连接自然界动、植物的一些奥秘,可好玩啦!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酒是谁发明的?”这一课。传说有一天,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入桑树洞里,没想到过了几天饭在洞中发酵后馊了,他觉得丢掉太可惜,就加了点水喝了。喝完后,他晕晕乎乎的就睡着了。醒来后,杜康觉着这种饮料喝过后感觉很好,于是就如法炮制,推广了起来。酒就这样诞生了。我想,杜康从一件日常小事上就发明了酒,牛顿不也是从苹果掉到地上这件事情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开始了他的科学探索,成了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吗?而我,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小事,却从没有像他们那样追究过身边的一切,只不过是问问而已,从未想过要去研究一下是怎么回事。那时候我是否在认真、仔细的观察与思考呢?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你有一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心,你就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科学秘密!
第三篇:读《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有感
读《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有感
周彦宽
自从事销售工作以来,看过不少营销类书籍。《销售圣经》是顾问式销售必读,《细节营销》是市场营销类难得的好书,值得细读,以上两本是公司推荐阅读的。市面上销售类书籍太多了,有很多书是标题党,华而不实,公司曾推荐的《销售一定要懂的108个技巧》就是此类。
最近阅读了《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之所以阅读此书,第一是看到很多对此书的好评,第二是我自认在销售情商方面不足。此书与《销售圣经》最大不同之处讲如何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开发客户。此书从情商角度解析销售过程,强调常被销售忽略的情商“软技巧”.以我的推荐指数,此书高于《销售一定要懂的108个技巧》,低于同类书的《销售圣经》。尽管如此,我还是从阅读此书中获得一些感悟。
建立情商销售文化的有效步骤
书中说,具有浓厚情商销售文化的团队一般都有三个基本特征:推崇学习,重视合作,鼓励慷慨大度的精神。我尤其对“推崇学习”这部分敏感,这方面我们有不足。通用公司是学习型企业的典范,每年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与教育项目。持续的培训有助于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还能降低员工离职率。
我总觉得,开会要谨慎,开会容易降低工作效率,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开会;所以,我们竭力避免培训会议。这是不恰当的。培训是必需的,开会确实容易低效率。解决办法是提前设计和准备培训会议的主题和内容,以此提升效率,真正做到培训有效果。
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还可以降低离职率。真个团队共同完成“培训”这一集体活动,有利于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退一步讲,即便培训内容是空白,培训这种形式也是有效的!
最后,介绍一下建立情商销售文化的有效步骤:创建学习型的环境摆脱自我,倡导集体肯定他人的努力倡导慈善
提升销售领导能力的有效步骤始终如一放弃你被人喜欢的愿望表现出同理心和礼貌成为一名导师将欢乐放入每周的待办事务。
始终如一,即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不虚与委蛇,真诚待人,不做情绪不稳定的人。这是领导之本!
放弃你被人喜欢的愿望,这一条对于触动最大。喜欢某人与尊重某人是存在差别的。员工可能喜欢你这个人,但是却只重视那些他们尊重的人提出的建议和反馈。被所有员工喜欢的经理可能会有很多朋友,但是业绩可能会很差。
由于性格因素,我并不属于强硬派领导。在我心目中最理想的领导应该是这样的:假如有一天团队乘飞机境外旅游,飞机中途故障,迫降于无人海岛,一伙人身处危镜,这时大家会跟随他们最信得过的人。这个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人们相信他有能力,第二人们相信他会为众人谋利益而非私利。而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有能力的好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平时希望让每个人喜欢,不会强迫大家做什么。现在看来,我应该思考如何拿捏软硬兼施,此为我之不足。
此书我阅读不精,很多段略无需阅读即知其意,尤其无法忍受晦涩的翻译文字,整体阅读下来也就只有以上几点感悟和触动。不禁想到李笑来说,不值得逐字阅读的书不值得读。这书确实不值得我向别人推荐,我也不想推荐。毕竟我耗费时间和精力阅读了该书,所以总结了一些收获,不至于所耗精力全军覆没。
第四篇:微课学习有感
微课学习有感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微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期间包括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但微课没有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活动都得假设学生已经完成,然后将下一个教学环节继续展示下去。
微课的内容相对于传统正常课来说,内容上更加精简,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由于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15分钟以内,教学材料小,因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
我个人认为微课作为一种特有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内容进行讲授,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当然,微课的教学因为其不同于传统课的特点,也更需要教授微课的老师有所改变。
1.从微课教学方面来说
由于微课教学的时间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精炼,且主题突出。微课教学内容尽可能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同样由于时间短的特点,微课教学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2.从微课教学的教师方面来说
微课的授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教师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在微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教师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而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教师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正因为在微型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教师的讲解水平就倍受关注了。教师语言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我觉得微课就像一面大镜子,教师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回看自己的教学视频,能让自己更直观地正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让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第五篇:学习微课有感
学习微课有感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不等于课堂实况录像的一小段切片、微课程不等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微课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时间在15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微课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mp4,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微课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微课的核心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所以,微课不仅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以微课辅助教学,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教师通过微课制作找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在课堂使用微课时,通过师生交流,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个人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