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政策研究室岗位职责
1.负责调査研究国家公布的与检察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2.承办有关检察工作法律案的起草工作。
3.承办涉及检察工作的司法协助协定、引渡条约等法律文本草案的起草、谈判工作。
4.负责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工作。
5.对征求高检院意见的国家立法草案、行政法规草案研究提出意见。
6.对检察工作适用法律问题提出司法解释意见。
7.对各级人民检察院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巾的情况进行调査研究,提出意见。
8.负责检察工作法制建设的调研、规划。
9.承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日常工作。
10.负责对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指导。
11.指导检察机关执法大检查。
12.收集管理图书资料,编辑检察工作应用法律、法规文件和检察工作年鉴。
13.负责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常工作。
14.负责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台事务工作。
第二篇:法律政策研究室工作职责
1.负责调查研究国家公布的与检察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2.承办有关检察工作法律案的起草工作。
3.对全市检察工作适用法律问题提出立法和司法解释建议。
4.对全市各级人民检察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
5.负责检察工作法制建设的调研、规划。
6.承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日常工作。
7.负责对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指导和组织实施。
8.指导全市检察机关执法大检查。
9.编辑检察工作应用法律、法规文件和检察工作年鉴。
10.对下级检察院的相关业务进行指导。
第三篇:做好法律政策研究室工作之我见
做好法律政策研究室工作之我见
时间:10-06-09 10:07:37 来源: 作者:临夏州院 马香莲 刘晓玲 点击
数:
337 2002 年 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对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的性质和工作职责予以明确。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作为承担综合性检察业务的法律政策研究室,在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其职能发挥与否直接关系到法律监督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必须着力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各项制度,努力开创研究室工作新局面。现笔者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研究室作用、做好检察调研工作浅议如下:
一、强化“五种意识”,引领研究室工作科学发展
调查研究被誉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检察工作中,检察调研是提高工作水平,实现科学决策的基本方法,也是干部的一项基本能力,它肩负着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工作规律的重要职责,是领导决策和检察业务开展的基础,是提高检察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有效方法 ,也是培养一支合格的检察官队伍的现实需要 ,对推动检察工作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整个检察工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只有更好地引导检察官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增强发现并分析问题、关注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调研活动与科学决策、正确工作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检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立检为公,执法为民”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因此,研究室要坚持从思想认识、工作理念、意志作风等层面出发,筑牢“三服务”的思想基础,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要强化政治意识。研究室工作直接为党组服务,每一项工作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的大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室工作,自觉的从推动科学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落实党组的决策部署,把讲政治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要强化大局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室工作,首先就要把研究室工作放到检察工作大局中去谋划。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安排,找准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的切入点,针对影响中心工作稳步推进和制约全局发展的新情况、新矛盾和关键性问题,主动策划和组织调研工作,使调研成果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反映检察特色,与中心工作和大局要求同频共振。做到时时处处心中装有大局,工作为了大局,办事顾全大局,准确把握党组的决策部署,在服务科学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强化服务意识。研究室要把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兼顾的方法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把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检察业务服务统筹起来,确保党组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全心全意围绕“三个服务”,千方百计做到“三个满意”,把保证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统筹起来,以好为先,好中求快,力求又好又快的完成日常工作。研究室人员应树立吃苦耐劳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正确认识自已的工作和价值。
(四)要强化进取争先意识。要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要树立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平台,只有高质量的完成每一项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工作的新跨越。我们要大力弘扬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使研究室工作走在前列。
(五)要强化参谋意识。研究室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跟上党组的工作步伐,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需求,紧贴领导思路,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虑,尽可能做到事事有预见,积极主动地把调查研究工作做在前面,与领导同频共振,增强参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领导出谋划策,拾遗补缺。既要能发现问题,又要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既不墨守陈规,人云亦云,又要服从命令听指挥。
二、突出工作重点,促进研究室工作科学发展
为贯彻院党组提出的“抓重点、破难点、突弱点、育亮点”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研究室的业务工作功能,就要运用科学理论研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用先进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具体工作,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在如何保证质量、创新发展上下功夫。
(一)、积极发挥研究室检察调研工作组织者的作用
研究室应正视挑战,认清检察调研工作的定位和功能,勇于承担起调查研究工作组织者的重任。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做到:、要抓住检察调研工作的重点和焦点。要加强法律政策适用研究。检察机关的研究室要深入研究法律、立法(司法)解释的立法背景、立法本意及法律、解释规定的应有涵义;对法律规定较为概括抽象,而又没有相关解释,司法实践中容易发生争议的内容,要结合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经验加强研究论证,尤其在法律解释相对滞后情况下,要加大研究论证力度,以及时回答指导检察实践;对公、检、法就法律规定之涵义理解适用存在分歧的,更要加强研究论证,提出符合立法精神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要加强专题调研。针对法律实践中的难点、热点开展专题调研,对检察实践、执法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指导具体执法办案。另一方面,围绕改革和完善检察决策机制开展专题调研,推进和完善检察决策的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如改革和完善检察委员会的决策机制、专家咨询论证机制、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专题研究可能更多涉及检察业务和法律适用问题,是我们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这些问题来源于检察实践,最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从理论层面和实务操作角度给予回答。研究室要加强与相关具体业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建立相应的协作机制,紧紧依托各内设业务部门,发现、收集和掌握检察业务、检察决策和检察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热点等共性问题以及典型疑难类案,经过充分的论证,列入专题检察业务调研题目。、要开展检察理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是研究室一项出成果、见成效的工作,但要想把这项工作抓好,形成高质量的精品课题,有很大难度。对此,研究室要发挥主要作用,积极主动、广泛征求各内设机构的意见,结合省院检察理论研究论文参考选题和全州检察业务建设、检察队伍建设以及检察保障建设实际,精选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确定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决策参考价值、实践应用价值的课题。、加强检察调研成果的运用和转化。检察调研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实际上是调查研究工作最本质和标志性的问题。评价和判断检察调研工作的成效及优劣,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调研成果的转化情况。只有转化成果,才能体现成果的价值。促进成果转化,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成果转化机制,对优秀研究成果积极向省院研究室、高检院检察理论研究所以及全省、全国法学期刊、报刊推荐采用;对具有较高决策参考价值、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领导决策参考、规范性意见;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出版专集或者专著。为此,调查研究更要注重求真务实,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和转化。检察调研只有针对法律监督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干警急需解决的困惑,才能具有运用和转化的条件,才能得到干警的认同和欢迎。、研究部署执法质量考评工作,推动业务工作更好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体现在各项检察工作的优质高效上。作为执法质量考评的组织部门,当前,研究室应把推动全州检察业务工作能够在全省考评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主要任务,对全州检察工作在全省的考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全州及县市院在全省的考评分数、位次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年终岁尾各项业务工作应如何保证多加分、加满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更好地完成全年各项检察业务工作明确思路和对策。
(二)研究室应努力做好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服务工作
《条例》第九条规定了基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的十项主要职责,其中
(二)、(三)、(五)、(六)项更是明确提出了为本院领导和检察委员会服务的具体内容。这些主要职责究其实质,就是要求研究室要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检察业务服务。围绕“三为”服务,基层院研究室应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这是检察工作整体性、统一性的宪法和法律依据。每个检察院虽然下设诸多部门,但这些部门均在检察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检察委员会制度是一种集体决策、集体领导的制度,检察委员会与检察长负责制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检察机关内部领导决策体制。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为实现这一司法价值目标,研究室必须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围绕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决策领导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目前,通过理顺关系,州院和一些基层院在研究室内设立了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按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2008年 2月)和高检院领导对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提出的“三个提高”(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强基层院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建设,把发挥其“程序过滤、实体把关、督办落实、总结指导”的职能作用作为为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决策服务的一个主要渠道。、要加强办事机构组织建设,规范检委会日常工作管理。建议 规范机构设置,充实高素质人员,强化上级院的业务指导,做好 会前准备、会议通知与记录、决定的执行与督办、会议材料的归档及相关问题的调研分析与总结等日常事务和工作,为提高检委会议事质量奠定基础。、要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检委会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议研究制发《检委会决定执行情况报告》、《执行检委会决定催办书》和《检委会决定案件或事项执行结果跟踪表》等文书,对决定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检委会或 检察长反馈;建立健全专职委员对检委会决定的检查、督办落实制度。建立列席会议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检委会专职委员全程参与人民监督员监督评议的每一起职务犯罪案件,全面了解掌握评议意见,并及时向检委会反馈,充分发挥检委会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把关定向作用。、明确职责范围,做好 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重大问题进行会前审查、审核工作,提出程序性与实体性书面审查意见及适用法律意见。积极开展程序过滤,把不符合上会条件的议案剔除,为检委会减负。在实体审查上,对提交讨论的案件或事项提出法律意见,确保检察委员会议大事,解决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加强督办落实工作和检察委员会工作总结,完善检委会工作制度,保证检委会决定的权威。同时,研究室还应大胆探索,从延伸职能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如经领导批准参与业务部门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论证,举办学术研讨、业务竞赛等活动,收集整理理论研究前沿热点和成果,总结撰写检委会讨论的疑难争议案例,在本院的业务建设中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使研究室的综合业务职能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
三、加强自身建设,保证研究室工作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好研究室工作关键在人。我们要以提高工作效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抓手,搞好检察调研工作,促进检察调研工作上水平、出精品,促进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学习,苦练内功,提高素质。律政策研究的过程,实际也是把科学发展观与本职工作相结合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包含了系统的、丰富的内涵,检察工作人员必须摒弃浮躁之风,以学为先,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指导作用,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关键所在和根本目的,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调研工作的自觉性,使之成为指导调研工作的行动指南。还要进一步开阔视野,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和检察业务知识,丰富社会知识,为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积极组织各种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基层研究室人员的业务素质,争做“提笔能写、开口能讲、办事能成”的复合型人才。
(二)更新观念,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研究室是综合业务部门,也是一个协调服务部门。我们要尽快更新服务理念,注重服务细节,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努力为领导、为基层、为机关其他处室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一是在为领导服务方面,我们要当好参谋助手。当参谋,就要参在关键处,谋在点子上;做助手,就要做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抓大事、报实情。二是在为基层服务方面,我们要当好服务员,任劳任怨、不事张扬,不断改进服务方法、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简报信息工作,做到及时、高效地将基层院的好经验、好做法反映给领导,反映给州院各部门,反映给上级院及相关领导部门。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将基层院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上报领导。三是在为州院各部门服务方面,我们要当好协调员。搞好内部协调,通过协调形成合力,结合省院考评目标,共同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三)加强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研究室的工作业务专业性强,劳动强度大,要求标准高。近年来,研究室不断加强和改进业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差距和不足。今后,研究室人员还要进一步树立强烈的效能意识,着眼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锻炼,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努力形成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周到细致的办事习惯,力争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办好每一件事情。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热心办,马上办,办得好上做文章,从摸实情,办实事,创实绩上花力气,从勤动脑,多思考,出好谋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检察理论创新,突出“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主题,坚持“加强、规范、创新、提高”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
(四)、开展“人性化”教育,提高调研队伍素质。我们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抵御不正之风的干扰,一心履职尽责,一心干事,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努力提高勤劳肯干、学识渊博、品德端正这三种能力 ,尽心尽职,干好本职工作。对研究室人员,特别提出“严、细、深、实、快”的五字目标。严即政治严肃、管理严格、纪律严明;细即责任细化、办文细致、办事细心;深即领会深刻、研究深入、落实深化;实即报实情、献实策、办实事;快即公文处理快、信息反馈快、督办落实快,以此推动研究室的队伍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研究室部门负责人更要树立起爱岗敬业的信念,自重、自强、自爱、自尊,振奋精神,脚踏实地,以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行凝聚干警,优质高效的工作业绩激励干警,清正廉洁的纪律作风感染干警,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动干警,开拓创新的工作劲头引领干警,在挖掘新亮点、创造新特色、总结新经验、提升新水平上下功夫,促进研究室工作科学发展。
第四篇: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答记者问
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答记者问 2012年11月22日,高检院制发了修改后的以下简称《规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要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规则》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今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 行。这是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大成果,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为保证人民检察院正 确贯彻执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高检院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进行了修改。
《规则》是指导检察机关贯彻执行刑诉法、全面正确履行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司法解释文件。修改后《规则》的颁布实施,对于保证人民检察院 在刑事诉讼中严格依法办案,正确履行职责,确保案件质量,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检察机关贯彻执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必然要 求。修改后刑诉法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作了重要修改和完善,涉及检察职能的方方面面。修改后刑诉法新增加的内容,有不少在检察工作具体适用中需要司法解释予 以明确,一些根据修改前刑诉法制定的司法解释也要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一些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实施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也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刑事诉讼规则 修改势在必行。二是贯彻落实司法改革和检察改革要求的重要成果。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高检院单独或者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改革 措施,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机制更加完善,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通过修改《规 则》,使得司法改革和检察改革的要求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三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法律监督精神的重要举措。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作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奋斗目标之一,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修改后 的《规则》进一步强调规范执法,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
问:请介绍一下《规则》的修改遵循的指导思想?
答:我们在修改工作中坚持以下指导思想:一是严格遵循立法精神。遵循立法精神是司法解释的重要原则。检察机关行使司法解释权,其宗旨必须从国家 根本政治制度出发,其任务首先是理解立法精神,严格执行法律。在司法解释中首先就是要客观真实地发现和阐明立法原意,要坚持宪法和法律关于人民检察院的职 能定位,坚持维护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目标。二是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修改后刑诉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总则,并在具体诉讼制度上就贯彻这 一原则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居于特殊地位,既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运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又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 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法律监督与强化自身监督并重。修改后刑诉法在进一步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 能的同时,也对检察机关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严格公正执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规则》修改突出体现了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理念,针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 的重点环节,规定了较为完备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以严格规范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活动。四是加强沟通协商,形成执法合力。我们在修改过程中注意加强与中央政法 机关的沟通与协调,保证相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协调一致。
问:请介绍一下修改《规则》的主要任务。
答:《规则》的修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刑诉法涉及检察工作的概念、条文含义作出解释、界定。修改后刑诉法有一些概念、条文含义存 在进一步作出解释的必要,如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等。对这些概念、条文作何理解,直接关系到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关系到保障诉讼当事人的权 利,需要根据立法精神准确加以界定。二是对刑诉法设定的制度进行细化。此次刑诉法修改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度,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辩护制度、逮 捕制度、公诉制度等方面都有新规定,有些规定比较原则。我们在《规则》中对这些制度进行细化,保证这些新规定能够正确实施。三是对检察机关执行刑诉法的工 作程序、操作程序作出规定。《规则》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对检察机关执行刑诉法相关规定的具体操作程序作出规定。包括检察机关受理案件后的内部移送、对 办案流程的监控,以及新增职能的内部分工等,都在《规则》中加以明确,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问:请介绍一下《规则》是如何进一步规范追究犯罪的手段和措施。
答: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犯罪种类和手段出现许多新变化,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修改后的 《规则》按照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对惩治犯罪的手段和措施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检察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些规定,充分运用好法律赋予的武器。
1.正确使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措施。修改后刑诉法规定,对于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 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这是在侦查环节应对职务犯罪特殊性的有效措施。对这一措施既要善于使用,又要慎重使用。修改后的《规则》规定,指定的居 所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具备正常的生活、休息条件;要便于监视、管理;能够保证办案安全。同时,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不得在看守所、拘留所、监狱等羁 押、监管场所以及留置室、讯问室等专门的办案场所或者检察机关的办公区域执行。
2.正确适用技术侦查措施。修改后刑诉法增加了关于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相应的,修改后的《规则》在侦查一章中设专节对技术侦查措施作了专门规 定,对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作了严格的规范和约束:第一,适用范围仅限于涉案数额在十万元以上、采取其他方法难以收集证据的重大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 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或者用于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第二,使用的环节必须是在立案以后。第三,必须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第四,检察机关要交有关机关执行。第五,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证据、线索及其他有关材料,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 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3.正确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修改后刑诉法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建立了违法所得没收机制,对于加大惩治贪 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的力度,不让潜逃的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占到便宜,及时处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案件的涉案财产具有重要意义。修改后的《规则》对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设专节加以规定:第一,关于适用范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的,仅限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死亡的依法适用没收程序。第二,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接到公安机关移送的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后三十日以内作出是否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申请的决定。三十日以内不能 作出决定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第三,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认为可能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侦查部门应当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进 行调查。第四,人民法院对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进行审理,人民检察院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问:请介绍一下《规则》如何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答: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规则》,既是落实刑诉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本质要求。修改后的《规则》在具体规定中均贯彻和体 现了这一原则。检察机关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系列新规定、新要求,牢固树立尊重人权、保障
人权意识,坚持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努力实现二者有机统一和平衡。
1.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辩护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诸 如律师“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等突出问题。修改后刑诉法针对辩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作了重大修改。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修改后的《规则》有关辩护与代理的 内容单独作为一章,并根据修改后刑诉法的规定,增加了诸多保障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以及保障辩护人行使诉讼权利的条文,包括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权、辩护律 师会见权、辩护人阅卷权、辩护律师申请检察机关调取无罪、罪轻证据的权利、辩护人提出辩护意见权,以及辩护人申诉、控告权等。
2.正确适用非法证据排除制度,防止刑讯逼供。为了有效防止刑讯逼供等现象的发生,修改后刑诉法明确宣示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原 则,并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检察机关在非法证据排除方面可以发挥重要职能作用。《规则》对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具体操作程序作了规定:第一,对非法 证据排除制度中其他“非法方法”作了界定。其他非法方法是指违法程度和对当事人的强迫程度与刑讯逼供或者暴力、威胁相当,迫使其违背意愿供述的方法。第 二,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效力。关于言词证据,被排除的非法言词证据不得作为报请逮捕、批准或者决定逮捕、移送审查起诉以及提起公诉的依据;关于物证、书 证,对于经侦查机关补正或者能够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作为批准或者决定逮捕、提起公诉的依据,侦查机关不能补正或者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 排除。第三,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诉讼环节。人民检察院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均可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另外,检察人员参加庭前会议时,应当就排除 非法证据提出意见。
3.严格执行关于传唤、拘传间隔时间的规定,防止变相拘禁。修改后刑诉法对传唤、拘传时间作了适当延长,同时规定“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 必要的休息时间”。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通过连续传唤、拘传变相延长传唤、拘传时间的现象。我们认为,对于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当严格依法规范, 传唤、拘传强制措施可以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适用,更应从制度设计上防止其单纯从有利侦查的角度任意解释和适用。修改后的《规则》规定,两次传唤、拘传间隔 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4.依法执行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防止不当羁押。以往捕后“一押到底”的情况成为常态,羁押期限往往等同于办案机关的办案期限。修改后 刑诉法增设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规则》对具体的操作程序作了规定:第一,关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部门分工。侦查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由侦查监督部门负 责;审判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由公诉部门负责。监所检察部门在监所检察工作中发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可以提出释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 议。第二,列举了可以提出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的情形,包括案件事实基本查清,证据已经收集固定,符合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条件的等。第三,列 举了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审查方式,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羁押必要性评估等。
问:请介绍一下《规则》如何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职责。
答: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是这次修改刑诉法的重点之一,也是修改《规则》的重要原则和要求。《规则》完善了检察机关刑事诉 讼法律监督的范围,明确了监督手段,健全了监督机制,强化了监督效力。检察机关要学习好理解好这些新规定、新要求,切实履行好各项监督职责。
1.正确适用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修改后的《规则》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进行监督。并规定有证据证明公安机 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利用立案实施报复陷害、敲诈勒索以及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等违法立案情形,尚未提请批准逮捕或者移送审查 起诉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理由。公安机关说明立案的理由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或者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撤销 案件。
2.严格执行对羁押和办案期限的监督。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贯穿侦查、起诉、审判各个诉讼阶段,实践中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和监所检察部门都可 以监督,但是各部门权责不明或者职能交叉,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监督不力等问题。修改后的《规则》将“羁押和办案期限监督”单列一节,并区别三种情形,对羁 押期限和办案期限监督的职责作出了合理分工:第一,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办理案件的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的监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由人民检察院 监所检察部门负责;第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被羁押的,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或者公诉部门负责;第三,对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的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的 监督,由本院案件管理部门负责。
3.正确履行对刑罚变更执行的同步监督。修改后刑诉法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假释裁决前监督的职责,这一机制有利于提高监督的实 效和力度,弥补检察机关事后监督的不足,促进刑罚变更执行的公平公正。基于此,修改后的《规则》规定,人民检察院收到暂予监外执行书面意见副本、减刑、假 释建议书副本后,应当逐案进行审查,发现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在十日以内向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检 察意见,同时也可以向监狱、看守所等执行机关提出书面纠正意见。问:请介绍一下《规则》如何体现强化自我约束的要求。
答:修改后的《规则》在强化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同时,也对检察机关规范行使职权、加强自身监督制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
1.严格执行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检察机关从2006年开始推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止 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的效果是好的。修改后刑诉法吸收这一经验,规定了讯问过程的录音或者录像制度。在检察机关内部,对讯问职务犯罪 嫌疑人录音、录像的要求更高,要求做到“全程、全部、全面”进行。修改后的《规则》对讯问时录音、录像规定了具体的操作程序:第一,关于讯问录音、录像的 要求。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对讯问过程实行全程录音、录像。讯问由侦查人员负责,录音、录像由检察技术人员负责。第二,关于讯问录音、录像的作 用。被告人或者辩护人对讯问活动合法性提出异议的,必要时,公诉人可以提请法庭当庭播放相关时段的讯问录音、录像,对有关异议或者事实进行质证。第三,关 于讯问录音、录像的移送或者调取。对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时可以调取公安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录音、录像;人民检察院 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侦查部门移送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时,应当将讯问录音、录像连同案卷材料一并移送审查;向人民法院移送证据材料时,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 出审前供述系非法取得,并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将讯问录音、录像连同案卷材料一并移送人民法院。
2.全面贯彻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上提一级”的要求。修改后的《规则》对“逮捕上提一级”的有关操作程序作了一些修改和完善:第一,上提一级 案件下级院侦查监督部门不再对拟报请上级院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第二,取消下级院变更逮捕措施应当报请批准逮捕的上级院同意的规定。第三,分、州、市 人民检察院需要将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指定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
3.正确理解和把握案件管理机制改革的要求。目前,全国检察机关正在推行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案件管理工作是检察机关内部一项重要的管理监督机 制,案件管理部门承担着管理、监督、服务、参谋的重要职能,主要职责就是对各个业务部门办理的案件,负责统一受理、流转、对外移送审核,对办案期限、办案 程序等进行流程管理、预警监控,对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以及开具法律文书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组织对办案质量进行核查、评价以及对检察业务进行 综合考评。《规则》专设一章“案件管理”,对案件管理工作作了规定。检察机关应当认真理解、准确把握上述规定的内容,按照案件管理机制改革的要求,加强对 自身执
法办案的监督,切实保障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规则在检察机关得以全面正确贯彻执行。
第五篇:政策研究室工作制度
政策研究室工作制度
一、文字材料起草。必须学好有关文件、了解领导意图、收集有关资料后,由集体或专人起草材料,经科长审查,分管副主任审定,主任定稿后送有关领导审阅。材料校对要明确责任人,确保校对质量,关键词语和重要数据要把握准确。
二、调查研究。必须根据市委全年工作计划、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明确调研题目、完成时间、方法步骤和质量要求。科室每季度至少要形成一篇调研文章,每人每年至少有一篇调研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刊登。
三、会议记录及领导讲话整理。要提前做好会议记录准备。对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员、列席人员及会议内容要认真记录在记录专用簿上,会后2天内完成对会议记录的整理任务,并形成会议纪要归档。其他重要会议的领导即席讲话,要及时整理,一般整理不过夜。
四、信息工作。认真执行全员办信息制度,每月按照办公室安排,抓好组织落实。科室每月上报信息不少于2条,每年被市以上采用不少于4条。
五、例会和学习。每月召开一次全体人员会议,每年组织两次集中交流谈心活动,充分利用周六、周日或晚上的时间,集中组织业务学习讨论,每周开展1次学习讨论活动,学习中央和省、市委文件,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重要报刊文章,每人都要建立学习笔记、撰写学习体会。
六、内勤工作。工作日要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在上班时间前完成打扫卫生等工作。办公室内要做到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有序;除公务活动外,工作时间一般不在办公室内会客,严禁带闲杂人员进入办公场所。
七、请销假和公休日值班。科室人员临时性外出由科室负责人批准,请假两天以内由分管副主任批准,超过两天由主任批准。请假时要说明事由,假期结束后要及时销假。节假日、公休日轮流值班,并随时保持联络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