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2:2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第一篇: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汇编

《磁铁的磁性》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 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 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 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 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 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 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 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 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 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 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 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 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 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 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 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 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 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 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 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 “表示出来。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 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 材料的物体名称。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 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 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 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 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 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 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6�7�6�7在摆弄磁铁的过 程中,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 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 4 个而是 2 个,�6�7�6�7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 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 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 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 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 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 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 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 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 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 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五、说板书设计: 形状:条形 蹄形 环形 磁铁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 磁极: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两个)《水与生命》说课稿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 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 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 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 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 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 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 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 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 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 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 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 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 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 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 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 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 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 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 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 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 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 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 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 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 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 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 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 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 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 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 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 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 进行讨论。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 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 物喝水”的活动。方法如下: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 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 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围 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 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恒心和毅力。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的关 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在他 们的讨论过程中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带来的灾难。然后通过 VCD 观察小狗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并在 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学生知道: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做起- -节约用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 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5、续写小诗,激情导行。最后,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6�7�6�7” 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赖,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孩子们争 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 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 的白云�6�7�6�7如果没你,鱼儿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如果没你,校园将不再可 爱�6�7�6�7”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乐于接受;小诗形式 和内容的双重要求,使学生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自己提出“如果没你”的创新话题,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 潜移默化中学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 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 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小学科学《观察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 单元第2 课《观察水》。教材简析,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 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 观 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学生描述水,并能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 学生观察方塘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纸巾变化和硬 币上杯口上水表面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根据实际 情况,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作为另外一深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中点是我定位为:让学生 经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并体验乐趣;难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 表面张力。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情感、知识、等方 面制订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力方面,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区分什么是假改,什么是事实。情感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能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 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知识方面,了解水能产生细水现象,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二、说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 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 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作如下思考: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 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 生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让学生自已找水喝。继续运用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

三、说教程序,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喷水实验器材,各 种液体、硬币、餐巾纸、滴管、回形针等。本课堂的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以探究为 主的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等回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情尔寻入,利用喷水实验,刺激学生 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 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欲望。交流已有储备,出示一杯水提问“水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物体?”唤醒学 生对水的已有认识;通过“找水游戏 ”,让学生从六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这是对已有的知 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并且辨析找水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建立科学的鉴别液体的方法“看闻 尝”。通“过让学生说一些生活 中关于水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一设计,让学生从已有的储 备中检索并提取出生活中的有关水的现象,渗透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关察生活这一思想,并且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现象,进入了另一个环节,体现 了新课程探究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思想。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 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 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 被唤醒,办法有了,都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体现给学生的思维和自由。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 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么办,(结合课)这里就牵涉到“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学生 能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行螺旋式的、顺畅的探究,最终找到原因,圆满完成,但有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认为不必急于让学生强行记住这一 概念,日后适当的时候,学生会明白这一道理的,我认为只要学生根据 现象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 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关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脑中刻下永久的 痕迹,水的表面张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学知识方面我认为是次要的,只要学生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 变化,水面鼓了起来就可以了,至于表面张力这一概念我认为不一定要揭示。我认为“一节 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希望所课 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4 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也主要是侧重于情 感态度价观方面,再让学生提出观察研究的关于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 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当然,这只不 过是我的单相思,课例没出好,只会与这里,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 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我们吃什么》说课稿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 课。教材的设计 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 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 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 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 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 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 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 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 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 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 观 念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 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 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 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 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 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 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 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 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 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 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 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 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 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 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2.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 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 44 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 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 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 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 生物纤维。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 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 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 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 生活 实践。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师: 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 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生: 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 的,鸡在岸上活动。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 我不喜欢吃的。生: 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师: 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师: 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 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生: 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生: 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生: 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 长在树上。生: 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 的。生: 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师: 通过今天 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 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 服!【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 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 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 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自学、讨论)师: 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生: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生: 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生: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 所不 可缺少的食物。师: 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生: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 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 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 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 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生: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 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 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 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 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 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 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 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 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 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 课程资源,师 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 高。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 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 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 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第二篇: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汇编

《磁铁的磁性》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 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 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 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 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 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 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 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 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 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 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 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 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 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 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 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 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 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 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 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 “表示出来。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 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 材料的物体名称。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 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 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 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 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 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 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6?7?6?7在摆弄磁铁的过 程中,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 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 4 个而是 2 个,?6?7?6?7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 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 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 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 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 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 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 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 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 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 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五、说板书设计: 形状:条形 蹄形 环形 磁铁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 磁极: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两个)《水与生命》说课稿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 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 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 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 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 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 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 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 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 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 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 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 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 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 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 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 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 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 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 个

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 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 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 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 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 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 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 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 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 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 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 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 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 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 进行讨论。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 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 物喝水”的活动。方法如下: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 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 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围 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 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恒心和毅力。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的关 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在他 们的讨论过程中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带来的灾难。然后通过 VCD 观察小狗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并在 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学生知道: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做起- -节约用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 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5、续写小诗,激情导行。最后,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6?7?6?7” 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赖,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孩子们争 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 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 的白云?6?7?6?7如果没你,鱼儿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如果没你,校园将不再可 爱?6?7?6?7”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乐于接受;小诗形式 和内容的双重要求,使学生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自己提出“如果没你”的创新话题,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 潜移默化中学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 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 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小学科学《观察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 单元第2 课《观察水》。教材简析,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 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 观 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学生描述水,并能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 学生观察方塘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纸巾变化和硬 币上杯口上水表面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根据实际 情况,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作为另外一深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中点是我定位为:让学生 经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并体验乐趣;难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 表面张力。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情感、知识、等方 面制订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力方面,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区分什么是假改,什么是事实。情感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能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 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知识方面,了解水能产生细水现象,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二、说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 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 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作如下思考: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 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 生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让学生自已找水喝。继续运用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

三、说教程序,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喷水实验器材,各 种液体、硬币、餐巾纸、滴管、回形针等。本课堂的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以探究为 主的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等回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情尔寻入,利用喷水实验,刺激学生 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 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欲望。交流已有储备,出示一杯水提问“水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物体?”唤醒学 生对水的已有认识;通过“找水游戏 ”,让学生从六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这是对已有的知 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并且辨析找水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建立科学的鉴别液体的方法“看闻 尝”。通“过让学生说一些生活 中关于水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一设计,让学生从已有的储 备中检索并提取出生活中的有关水的现象,渗透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关察生活这一思想,并且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现象,进入了另一个环节,体现 了新课程探究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思想。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 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 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 被唤醒,办法有了,都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体现给学生的思维和自由。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 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么办,(结合课)这里就牵涉到“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学生 能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行螺旋式的、顺畅的探究,最终找到原因,圆满完成,但有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认为不必急于让学生强行记住这一 概念,日后适当的时候,学生会明白这一道理的,我认为只要学生根据 现象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师:自学教材; 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 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关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脑中刻下永久的 痕迹,水的表面张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学知识方面我认为是次要的,只要学生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 变化,水面鼓了起来就可以了,至于表面张力这一概念我认为不一定要揭示。我认为“一节 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希望所课 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4 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也主要是侧重于情 感态度价观方面,再让学生提出观察研究的关于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 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当然,这只不 过是我的单相思,课例没出好,只会与这里,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 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我们吃什么》说课稿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 课。教材的设计 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 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 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 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 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 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 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 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 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 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 观 念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 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 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 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 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 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 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 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 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 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

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 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 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 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 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 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2.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 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 44 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 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 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 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 生物纤维。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 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 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 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 生活 实践。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师: 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 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生: 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 的,鸡在岸上活动。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 我不喜欢吃的。生: 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师: 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师: 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 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生: 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生: 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生: 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 长在树上。生: 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 的。生: 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师: 通过今天 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 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 服!【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 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 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 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自学、讨论)师: 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过阅读和

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生: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生: 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生: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 所不 可缺少的食物。师: 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生: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 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 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 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 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生: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 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 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 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 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 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 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 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 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 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 课程资源,师 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 高。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 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 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 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第三篇: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_

小学科学《磁铁的磁性》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 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 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 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 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 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

强”。在探究 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 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 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二)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 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

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 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 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 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 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 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 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 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 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 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 “表示出来。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 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 材料的物体名称。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 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

整理、汇报,得出了“磁 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 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 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 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 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 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 4 个而是 2 个,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 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 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 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 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 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 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 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

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 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 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 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五、说板书设计:

磁铁的性质

一、形状

二、性质

第四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说课稿

引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是教科版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的

①第一课的内容,(实验探究型的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的相关知识,学会了×,学生们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接下来章节的学习。

②第×课内容,(实验探究型的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观察、学习、研究)的课。

《×》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让学生通过×,认识×的慨念。本课题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是学好×课题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二是×。第一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活动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和深化。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要帮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也有两个:一是×,二是×。在探究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能充分运用实验数据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

①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建构×的概念。

②本课面临的是×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它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的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了解×,知道×,掌握×的方法,培养×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观察)的过程,观察和描述×的现象,能×。(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3)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4)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5)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6)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物质世界)的浓厚乐趣。

(2)培养用实验证据证实猜想的态度,树立起认真细致、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3)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验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5)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6)通过了解×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7)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8)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9)体验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10)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困难的积极态度。(11)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12)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13)激发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

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五、说教法和学法

①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我讲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我将通过创设情境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谈话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对生命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②1.教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不断变化。针对×的概念这种事实性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采用的是讲述法。而学习×时,我采用的是观察法(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③《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材料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谈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亲历探索发现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补充: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示一个谜语(“两个柱子一般长,光夹菜,不喝汤”打一生活用品)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接着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各式各样的×。等学生看完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屏幕上呈现的×?相信学生可以说出这些×,趁此提出本课的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本部分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一)直接导入,明确课题 板书课题,并交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这样的直接导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性,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来学习。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

③因为是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我先通过谈话了解一下学生对于×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然后提出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的秘密。

紧接着,我因势利导,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①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本部分是本节科学课的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亲历探索发现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安排了3个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第一个环节:认识材料

本环节一开始先让学生认识实验桌上的实验材料,相信学生会说出这些材料。先让学生思考2分钟,×,独立学习让学生有思考余地,知道自己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哪些不能。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预测×

这个环节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对×进行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而且不同的猜测会引起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过程与方法活动就开始了。)

接着让学生对小组的预测进行汇报,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之后我提出“你们的猜测对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要得出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经过实验验证是唯一的办法。基于×年级的学生对正确判断×还有困难,我向学生演示×并讨论得出×标准,即×。接着提醒学生×

第三个环节: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等学生们明白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便要求他们开始实验。这时我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这样一方面便于评价学生,另一方面对不了解实验要点的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有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引导那些早早做完实验的学生知道要有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也是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验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从实验成果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听取做不同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接着是实验结果与学生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我在这一环节的最后以问题的方式结束:×?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媒体演示,拓展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提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举例说说在×?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接着我向学生展示多幅×的图片,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提出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材料。他们对×比较了解,但×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所以我在学生说×时给予他们一些提示,以引导他们正确说出×。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出示一篇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珍惜×、保护×的情感。

虽然×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做为人类的我们已经开始×。你们还知道×?学生讨论后我及时总结,以升华情感目标。

(二)师生互动,新课传授

本部分是本节科学课的重点,亦是难点,我将次部分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

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此环节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样鲜明的图片,学生能够感到×,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

在学生强烈的探究中得出×,那么,×?问题一抛,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活动:×。简单的找3—5名同学说说,可能说×。老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接下来根据调查表,小组讨论研究填写报告单。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网址),让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关注以后的×。让学生回归课本,提高兴趣,积累更多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做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思维与亲身感受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科学课堂!补充:

2、观察好后,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我再适当补充讲完整。

3、×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所以由我和学生共同小结认识,使他们对×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6、把×和生活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和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中有生活”的深刻内涵。

8、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我再加以指导和帮助。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

9、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实验,关键是×。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

10、实验要至少两个组同时进行这是为什么?这对学生理解科学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是十分必要的。

11、此环节由×到学生真实的体验,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把第一个活动推向高潮。

六、板书设计(见下页)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一、立足课标,说教材和学情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已有教丰富的直观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基于这样的思考,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课一开始,我便在“熟悉”两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二、围绕目标,说教法与学法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音叉、装水的水槽、课件。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小木架。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激趣法:以“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文件、图片文件进行直观演示,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声音的产生。

层层推进法: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探索性实验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宜采用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主动获取信息。

(2)小组合作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3)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交流讨论探究声音的本质。

三、抓住主线,说板块与环节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播放声音)生听后,汇报听到的声音:汽车声、火车声、风声、雷声、雨声等。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接着谈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从而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分组实验,步步引导。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如何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提出猜想并逐步验证猜想呢?我设计如下环节(1)明确目标和要求(2)分组实验,完成表格(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4)提出质疑,产生冲突

(5)观察实验,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概念。

在第一环节,我会和学生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寻找答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下面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实验前请大家共同来看看实验目的和要求。(课件出示)

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之后,便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活动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巡视指导。这个环节可能会出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制造声音的响度上,这时我会提醒学生:“老师不是看哪组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看哪组同学想到的让物体发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之后,进入“反馈交流,评价点拨”环节,我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做出的。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或 “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当然,这些猜想并没有探究到声音的本质。但只要是建立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所见所思的回答我都会给予肯定,并让学生相互评价补充。此段教学中,我并不急于马上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下一环节的“质疑”,让学生的猜想与事实之间的产生强烈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所以,在第四环节,我会向学生提出质疑:“如果声音的产生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是因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或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那为什么对物体用力按压时、弯曲时、拉伸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呢?”这个质疑会让学生动摇之前的猜想,当学生困惑之时,教师抛出新的任务:“再做刚刚的实验,并仔细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再做实验并观察实验之后,进行交流汇报。多数学生可能都发现“尺子和橡皮筋在发出声音时都会动”,有可能会说是颤动,这时我会告诉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更为准确,并对“振动”一词进行板书。(板书 振动 声音)

随后,我进一步追问: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橡皮筋在振动,那么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呢?你能想办法看到鼓面是否振动?学生可能会提出用手摸等办法,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借豆子来观察鼓发声时鼓面是否在振动。当学生看到发声的鼓的鼓面的豆子在跳动时,教师乘热打铁,以提问的形式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三部分——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三)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教师出示音叉并击打,问学生:音叉被击打后发出了声音,你能想一个办法让眼睛看到音叉是否在振动吗?在听取学生的方法之时,适时引导学生用借水来观察——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从而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2、让学生自由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教师适时总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教师完善板书。

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趣味小实验:怎样使鼓声立即消失?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当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随即消失。至此学生已认识并理解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科学概念。(四)拓展设疑,铺垫后续学习

“音乐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动,演绎出许多美妙动听的曲子,请听!”(课件播放音乐),听后我们问:听了刚刚这一段曲子,关于声音,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可能会提出“声音是如何让我们听到的?” “声音为什么有高有低”等问题,这时我会告诉学生,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接下去将逐步学习的内容,引导可以先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最后,我会以这句话结束本节课:关于声音的奥秘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探究,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节科学课吧!

四、紧扣课题,说板书和小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

以上是我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的教材认识和教学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深化,既习得了科学知识,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

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几个方面来阐述。理

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在学生学习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观察、学习、研究)的课。《》一课主要让学生

了解,让学生通过

认识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认

识和理性基础。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

能力,对比试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

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试验,尤其对试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

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

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科学猜想意识,培养科学探究兴趣。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

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

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五、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

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

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

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

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

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

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小组器材

演示器材

七、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

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选用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

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手学习,而

后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__________与社会的关系、体验__________科学的发展。

实验一:

1、教师提出如何解决问题学生答:(实验)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4、反复做几次。

5、分发记录单小组交流。

实验二: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抽查

学生,讲述他们思路和答案,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之

后我再对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并适当引申题目, 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

到提高。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

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首先是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如下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

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

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

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

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

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总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使自己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将新的教学理

念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

下载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食物中的营养》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余干县古埠初中 王诚文 本人参加教师招聘后,心中感触颇深,为了应对教师招聘,节省大量时间,结合工作实践,设计了一套说课模板,供有关人员参考。《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1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我说课分为以下六大步骤:......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1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经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我的饮食情景,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我......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 》说课稿 引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的说课内容是 版 年级册,第单元第课的《》。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优秀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优秀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优秀1 我们都知道,动物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不管是可爱的小兔子、小鸡、小鸭;善良的小马、小羊;凶猛的老虎、狮子……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特......

    小学科学的说课稿的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

    小学五年科学说课稿

    《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小学五年科学说课稿一、教学分析(一)设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