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上4-1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单元的角度来看,这节课为后面列方程和解方程打下了基础。从整个年级的角度来讲,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并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探究、讨论、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针对 “ 方程的意义 ” 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喜爱的大熊猫入手,创设了喂养熊猫的情境,提出:管理员叔叔正要给熊猫喂米粉呢!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通过借助研究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顺势引出天平,体现天平产生的必要性,使等式、不等式这些素材的提供有了直观的支持。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是理解方程意义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天平是平衡的,再引导学生看,老师进行演示:在天平的天平左边放1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1个100克的砝码,提出:天平怎么样了?引导学生说出天平不平衡。
2.认识等式
继续引导学生在天平的左边放50克的砝码,提问:现在天平怎么样了?引导学生说出天平又平衡了,小结: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提出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平衡的这种现象吗?板书20+30=50。教师及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这样,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在学生建立等式概念后,让学生上讲台操作演示其他放砝码使天平也会平衡的方法,讨论得出结论——这些都是等式。
3.认识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学生巩固了等式的概念后,教师再借助天平进行演示:在天平左边放20克物体,右边放100克砝码,这时候天平怎样了?现在我们往左盘里加一盒重X克的物体,仔细观察这说明左右两边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可以写成: 20+X=100。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后得出:这也是一个等式,但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还设计了这个例子:天平的左边放两个相同的未知重量的物体,右边入100克砝码,可以用式子表示2X=100。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师生在共同的操作过程中,经历了天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深刻的理解天平左右两边质量相等,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平衡了,就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天平的平衡情况。使得学生体验到具体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抽象的符号化的式子表示,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以上我们初步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下来我们再继续加深这一内容的认识。出示:根据图意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2x=150、3x+10=100随后提出问题:2x=150、3x+10=100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当X等于多少,等式成立?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2x=150、3x+10=100也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我让学生分组学习,引导他们先找20+X=100,2x=150这两个等式的共同特征,然后归纳概括什么叫做方程?最后得出:像20+X=100、2x=150、3x+10=100等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让孩子在圈一圈的过程中子让的得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基础性练习:这些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5+5=20()
2x+3﹥10()
24+6y=160
3x+5y=160()
6x +★=10()2.列方程。
3.想一想,填一填。
4.看图列方程。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设计概括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今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作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
第二篇: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5篇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2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三、巩固应用
1、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3、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3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3-1.4=1.6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100x=250
250250=5002y=50方
等式a+2=17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4
一、引言
我们的教学究竟要赋予学生什么?是知识,还是方法?我认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一个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对后继的学习将会产生积极效应。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高参与,高自主,高协同,高愉悦,高效能”的教学理念?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方程的意义》一课,并在参加20xx年西乡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教学背景介绍
1、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
认知水平:《方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之前学习了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数量,以及根据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式子的值。
认知特点:四年级孩子对知识的认识是比较感性的,他们必须让数学与生活有联系才能产生兴趣,这个年段的孩子已经能逐步学会区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和独立进行逻辑论证。同时,要达到这样的思维活动水平,也离不开直接的和感性的经验,所以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教学内容的功能与地位。
《方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将学习的“解方程”的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教学过程反思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说“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它们就象一颗颗星星点缀着黑暗的夜空,而夜空也因为有了星星的点缀才会更加炫烂。《方程的意义》一课,我精心地设计了一个个教学小细节,正是因为这些小细节的点缀这节课才能在西乡优质课比赛中大放异彩,同时我认为这些细节也正好是“高参与,高自主,高协同,高愉悦,高效能”课堂的最好体现。
细节片段一:教材与现实的交接
在出示天平后,学生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说了两个等式,接下来
师问一个学生;你的身高是多少?生回答:不知道。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生1答:X。
生2:A…
师:老师现场请一个老师来和你比比身高。(师请一个老师与学生背对背站好。)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俩看起来一样高?
生1:让赵晓同学站到凳子上。
师:好,听你的。(师现场拿出一个凳子)师;这个凳子老师已经测量过了,它的高度是25厘米。
(老师和学生背靠背站到一块儿,正好一样高。)
师:你能根据这个情境写一个等式吗?
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
生1:X+25=162,赵晓的身高加上凳子的高度等于老师的身高。
生2:162-X=25,老师的身高减去凳子的高度等于赵晓的身高。
……、
反思:
数学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突出了数学的现实性,数学教学应该源于现实,用于现实。我想数学不应再是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她应该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存在于生活事实之中。其实这个片段就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98页的一个练习,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巧妙地让它与现实相结合起来,事先安排了一个学生站在25厘米高的凳子上与教师刚好一样高的孩子来配合我完成这个片段的教学(但是其他学生不知道是我事先安排好的,所以他们都觉得很神奇)。这也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让纸上的数学走进孩子的世界,真正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工具,让孩子们领悟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这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实践证明这样的教与学,教者教得得心应手,学者学得从容不迫。
细节片段二:分类辨析
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所有式子进行按天平的平衡情况进行分类。
师: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来汇报。
生: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我是把带等号的分一类。不带等号的又分一类。(生边说边移动黑板上的式子)
师:这样分有道理吗?还有哪些同学和他分类的标准是一样的?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含有等于号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像这样的一类,就叫做——生齐说:不等式。看来,你们还真抓住了关键来分。
师:现在我们再观察这些等式,我们能不能在等式的基础上再分一分。
2、揭示方程含义: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类式子,和其它式子相比,它们具备怎样的特点?
生:它们又有未知数,又是等式。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方程。(板书)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方程的含义总结出来了,劳动的果实得来不易啊,我们一起把方程的含义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但是老师觉得缺少了点拟阳顿挫,再读一遍吧,把你们认为重点的词读重一点好吗?
生听了教师的提示读得非常好。
师:你把哪个词读重了?
生:未知数,等式。
师: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简直就是天簌之音。那这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我们就把它们摘下来吧,但是把它人摘下来总要有个理由吧,凭什么说我不是方程啊?
生一个个上台摘式子并汇报。(注,学生汇报相当的精彩,有个别孩子还用上了不仅…还……,虽然…、、但是……这类的关联词,教师都及时地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表扬。)
反思:
方程教学是一个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如果离开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索,自我总结那么这个概念的教学就是失败的,虽然可以通过死记硬背,但那是枯燥无味的,孩子们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中我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法加入自己的一点理解,注意在‘引’字上下功夫,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动嘴中总结出方程的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细节片段三:融入生活
师:方程在我们的生活应用得很广泛,我们一起来看看方程在我们衣食住行都有哪些表现?
(课件画面出示衣食住行四个字。)你们想先接受谁的挑战?
每一个字链接一幅图。
(衣:画面出示一件衣服X元,三件衣服共120元,根据图意写一个方程。)
(食:一个汉堡包的价钱7元,二杯可乐,一杯可乐的价钱是X元,共17元,根据图意列方程。)
(住:一大壶水刚好倒满二个小水壶和一个杯子。杯子200亳升,小水壶一个X亳升。根据图意列方程)
(行:一辆公共汽车到站后下来8人,又上来6人,这时车上共有45人,车上原有多少人?)
反思: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确实,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把知识更好地融入生活,不能从生活中提炼生活情境应用于教学,学生怎么能对那些没有生命的枯燥数字产生兴趣呢,而生活本身是一个广阔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就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在本节课上,我成功在把方程的练习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让孩子们在衣食住行中体验方程,认识生活。在本节课中孩子们在课堂上置身于生活情境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探索,课堂教学异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细节片段四:激励语言的应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一些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达到心灵的沟通。本节课中我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激励的语言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点评,这些温馨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着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乐意与老师共同探索知识。如:
上课前我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有幸来到华胜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老师好高兴,我早就听说华胜的同学们学习上善于思考,发言积极大方,声音洪亮,老师对华胜早已心神向往。看同学坐得多端正啊,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学生读出方程概念时:
师: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简直就是天簌之音。老师还想听一次,可以吗?
学生发现问题时:
师:你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学生提出意见时:
师:你的建议真棒,就按你说的来办。
等等……
反思:
这些激励语言的应用对本节课的成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乐学、向学的积极状态中。教学中,在学生探讨出方程意义后,我赞许的一笑,学生受到鼓舞,顿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课堂变成师生研讨的场所。课堂中,当我夸奖学生和数学家一样时,学生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有了更多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自己的事,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并参与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和他们一起研究、探索、获取,分享他们的快乐,教学就会达到师生和谐相处、课堂上的其乐融融。
四、不足之处:
1、学生在练习时其实想到了很多种列方程的形式,但是因为是比赛课,怕后面的时间不够,还有很多学生想要展示自己的想法,我居然很残忍地直接说到下一题了,想来真是不应该。课后评委老师评课时也说到这是一个小遗憾,课堂就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个展示的舞台。
2、列方程解决问题,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对于少部分学生还是有难度,在有限的时间感觉还是不能很好的帮他们有效理解题意。
3、方程的意义应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我呈现给学生的却是含有字母的等式,数学概念是严谨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觉得也应该给学生讲清楚这个未知数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只有字母。
五、再教设计思路:
1、引入部分:
我看了很多教师这节课的引入都是多天平开始,我想能不能从其他的情境引入?如:
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现在场上的比分是:26:33你会用数学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吗?(得出:26 < 33)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刚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χ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你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比分可能出现的几种关系吗?
从篮球赛的比分中引入不等式和等式,再分出方程,可行不?
2、小结概念部分。
20xx年10月有幸听北京市特级教师赵震上了一节《方程的意义》,他在处理方程的概念时是这样的:
他在学生把方程和等式都分出来后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就是认识方程,老师可以告诉你们,象这样的式子就叫方程。那么,请大家讨论看看,方程得有什么?
教学中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得出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这种倒置的教学方式我想也值得我试试呢。
3、练习部分:
因为我在巩固练习时没有加入用线段图列出方程的练习,我觉得下次再教时是不是把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也做为练习的一种。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观察、分析、操作、讨论中探究学习;(2)、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会知识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二、说教法:
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的、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互相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充分利用身边事物。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学法: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和思考,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比较、概括和应用的能力。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四、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天平,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方程贴卡。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运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谜语导入,(古怪老头,肩上挑担,为人正直,偏心不干 ——打一实验用品)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平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认识天平
(1)介绍天平
(2)提问:天平有什么作用?
(3)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评价学生)
(4)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天平可以用来量取物体的重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个天平进行演示来研究一下相关的数学问题。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1、创设情境,抽象数学算式
情境1:(多媒体演示)天平左边的托盘上盛放2个50克的砝码,右边的托盘上盛放1个100克的砝码。
(1)教师演示课件,提问:①你观察到天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2)学生回答问题,并列式:50+50=100(教师板书)
(3)教师小结:当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是平衡的。因此,像50+50=100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数值相等,我们把这样的算式称为等式。
(4)左边拿走1个50克的砝码,换一个物体,重y克,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生:天平右边重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50+y﹥100(教师板书)
生:天平左边重。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50+y<100(教师板书)
生:天平平衡。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50+y=100(教师板书)
情境2:(多媒体演示)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在右端增加150g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 100+x=250)
情景3: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活动二:
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同学们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
1、请学生以4人为小组讨论交流,并交流分类的标准。
2、请学生在黑板演示,发表观点。(会出现的分类情况)
①按“是否是等式”进行分类
②按“是否含有未知数”进行分类
③按方程,等式不等式分来
(老师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鼓励表扬)
本节课我选用第三种分类方式,因为这种分类很细致,而且通过这种分类我们能够认识一种新的数学名词---方程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些已经被分好的式子,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逐步引出课题《方程的意义》,继续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知识,那么你掌握它的相关知识了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一)方程意义的巩固
(1)多红旗比赛,下面哪些算式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①35+65=100 ②x-14>72 ⑦x+y=p ⑧3a=9
③y+24 ④47=5x+32 ⑨⑩0.2+x>1.3
⑤28<16+14⑥6(a+2)=42 ⑩20-y<x11、X=0
(2)教师提问:通过这道练习,同学们对方程有了哪些更进一步的认识?
(3)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总结:
①未知数可以在等式的任意一边,甚至是两边都有。
②任何字母都可以当作未知数??
(二)突破难点,探索“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方程一定是等式。( )
等式一定也是方程。( )
几何关系图:
展示学生结论: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等式中含有方程。
(三)根据文字列方程 请一位学生说出他的年龄,老师比他大15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
(四)根据情景列方程
1、你有办法使天平平衡吗?
2、你能列出方程吗?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方程的意义
50+y=100 50+50=100 50+y﹥100
100+x=25050+y<100
y+y=50或2y=50 100+x>100
方程 等式 非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区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经历由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四)学情分析:
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求未知数
这道题主要是为解方程做准备。在这道题中,学生的书写格式错误较多,占40.2;会方法但计算错误的同学占10.9;格式计算都正确的同学占48.9。所以,在后面讲解方程的教学中,我们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讲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二、给式子分类,并写出每类的特点。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看看学生能否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清楚分类的标准,为课上的分类做准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因为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分类的标准不同。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当中的字母,所以根据有无字母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式子当中有字母,一类没有字母,这样的学生占25;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等于号,所以根据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式,一类是不等式,这样的学生占26.1;有一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运算符号,所以分的类别较多,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根据什么来分,这样的学生占48.9。尽管一直以来学生总是在写等式,但对等式的概念学生并不清楚。所以,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质特征,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类似的物品吗?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是否知道天平,为课上应用天平列式做准备。课下我们又找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说一说天平与跷跷板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们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六)、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亲自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跷跷板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理解等式性质。
课件出示一架跷跷板,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玩跷跷板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跷跷板现在所处的状态。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等于号连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紧接着就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式子叫等式?对“等式”的概念进行了强化。这个提问及时准确。接着,利用跷跷板理解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然后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等式两边同乘同除,等式会怎么样?通过学生举例,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跷跷板“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式子。然后提问学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这样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了多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给式子分类做好准备。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然后从学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标准分类的教学资源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找到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得出方程的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分类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讨论比较,辨析、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是一道富有思维容量的习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介绍方程”、“写方程”和“判断方程”三个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设计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样介绍自己”之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个方程,这样一个介绍,一个练写,不仅使学生爱做,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看式子进行判断,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让学生分析这句话对吗?说出理由。通过这些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方程的判断,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异同,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5.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
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上课时,我问同学玩过跷跷板吗?并让学生交流这个游戏的玩法与经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后并接着出示实物天平,让学生说一说在怎样的情况下,天平才会平衡?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新授:
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
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
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
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
情景3:
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
情景4:
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以上的算式都做成卡纸,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教学。)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
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二必须是等式。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总结出方程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页: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根据天平和文字列出方程。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四、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我让学阅读课本上的“你知道吗?”,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我将此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性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情感性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六、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总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出发,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等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练习中巩固,在拓展中收获学习数学的热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8
教材简析: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它就是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写出式子
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测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平衡关系过渡到用抽象到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三、合作探究,认识方程
1、测量物品,写出式子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利用天平测量桌面上物品的质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并且根据天平的平衡关系写出式子。最后将你们小组写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经历了实验---不实验——再实验的设计过程。第一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中,学生由于对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练,使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稿中,我放弃了实验,让学生直观看教师的大屏幕演示,然后写出式子,学生再根据图片,写出式子,结果整节课学生就在不停地对着抽象的符号写和算,对知识没有形成表象,练习效果不佳。后来,在网络备课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在课前加入了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熟悉天平的操作过程,在课堂中,将重点放到利用天平写出式子这一环节,学生目的明确,操作熟练,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交流汇报,归纳概念:
教师选取了每个小组有特点的式子将其呈现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教师进行板演: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b>180
100+y=50×3 80<2a
不含未知数 50×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y=50×3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征。】
3、概念演绎,建立模型:
刚才同学们根据天平所写的式子中还有方程吗?
老师在测量中的这几个式子中哪个是方程?
你能根据方程的意义也写出几个与众不同的方程吗?
【通过这三个内容的练习,既完成了对概念的基本理解与应用,同时又将前面教学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进行补充,学生写出了将含有减法与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准确。】
四、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判断式子是不是方程
2、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3、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4、判断是否是方程
5、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用集合图来表示,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钻研热情。】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9
本节课时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法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做课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突出本课重点,使用实物投影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对式子的分类情况,达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从而促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说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要掌握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激情与理想,困难与挫折,成功与欣喜,学生的百感滋味在小小课堂学习过程中四处交汇。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数学和语文课本,找两本一样的课本,分别端在两只手上,两手要一样高,你有什么感觉呢? (一样重或平衡)。同桌再交换左手中的课本,又有什么感觉? (一边重一边轻或不平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平衡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方程的意义)
2、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平衡?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种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天平用于计量物体的质量。它是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左边托盘放物体,右边托盘放砝码。当两边托盘所放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探究新知
1、演示称量,体会平衡:
学生活动(一) 要求:
请在右边托盘里放入100g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想办法用手中的砝码使天平平衡吗?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学生得出:略。
学生活动(二) 要求:
(1)请把左边托盘里的一个砝码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①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想一想:不知道质量的米袋该用什么来表示?)学生得出:略。
(2)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①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③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得出:略。
学生活动(三) 要求:
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③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②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得出:50+x=100。
2、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学生分析概括出:今天所探究的是:像50+x=100这样的等式!那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并用着重符号记录。
4、我们可以用方程的意义来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三、知识应用
1、判断哪些是方程,是的打“ √ ”,不是的打“×”并说明其理由。
(1)35+65=100 ( ) (2) X-14>72 ( )
(3) y+24( ) (4)5x+32=47 ( )
(5)28<16+14 ( ) (6) 6(a+2)=42 ( )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关键是看式子中有没有未知数,式子是不是等式。
2、提问:方程与等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下列各题,对的 “√”,错的“×”。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1.5+X是方程。 ( )
(3)、3x+2=15 是等式。 ( )
(4)、23+37=60是方程。 ( )
(能根据你的判断写出两个以上的方程吗?)
4、现场调查:
我们班级里总共有多少个学生?男生有多少个?请你用一个方程来表示男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
5、仔细观察下面每个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看看哪些能列出方程,哪些不能,为什么?
四、思维拓展:
你有好办法使天平平衡吗?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方程,谁能说一说你的认识?读“小知识”,了解方程的历史。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0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课程标准把“式与方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及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重要学习内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混淆起来,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的贴纸。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1分钟)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一个梨,另一边放上两个西红柿,展示梨比西红柿重,两边一样重,西红柿比梨重,三种情况。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况,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将时间控制在13分钟左右。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 6分钟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和一个1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三个20克的砝码,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50+10=20x3)
根据情境1、2的展示方式,让学生继续看课件写出算式来。在这里将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式,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板书所有式子如下: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活动二:引导分类 5分钟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我会说这些式子有些凌乱,同学们能不能掌握一个分类标准,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采取由“ 扶 ”到“放”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交流汇报:(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数 无未知数
根据板书,我会提问: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相同的?
学生会回答有,然后学生边归纳我一边板书这些相同的式子,接着我会追问这些相同的式子又具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会回答它们都是等式,它们都含有未知数。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表扬,并强调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是我们数学王国的新朋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此时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说说黑板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强调含有未知数和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第三环节:深入拓展,辨别概念 活动1:找方程(出示课件)
3 x 42=126 5X>10 6+X=14 X+4<14 23=“” m=“5” 36-7=“29”>70 8+X
6+X=14 3 x 42=126 36-7=29
10÷m=5
等式 方程方程的概念虽然概括出来了,但是理解消化它还需要继续学习。通过上面的分类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中看出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方程。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找出课件中的等式与方程,并详细解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最后通过画图用2个集合圈来表示方程和等式关系,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有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这一步,才能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概念。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中,学生享受着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也掌握了这个知识。 等式 方程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灵活运用20分钟开始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展示课件,我说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根
据题目列出相应的方程来。
(1)马老师坐大客车前往重庆办事,客车准载45人,坐了x个座位,还有10个空座位。 10+X=45 45-X=10
(2)从石柱坐到重庆,总共240千米,马老师坐了4个小时,找出图中的相等数量关系。
4X=240 (3)
20-3X=2 (4)
38+b=86 86-b=38 86-38=b 此时,题目难度升级,题中数学信息增加,我首先请学生齐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5)
我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 1400+Y=2700
1400-Y=100 (2)
6X+48=96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标》中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说出等式的特点,并由分类等式、不等式,在等式中找出熟悉的等式和陌生的等式的相同点几不同点,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之后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在头脑中建立起“方程”的概念,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最后,来和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我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附:板书
方程的意义
不等式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数 无未知数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的组加5分。坚持口算天天练,堂堂清。
2、情境(3分钟)
出示天平实物,师生交流有关天平的知识,情境创设力求有趣、简洁、为本课教学服务。
3、自学(12分钟)
自学环节分两步:
(1)独学: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图,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师深入各组巡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点拨。
(2)对学、群学:
把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对子或小组同学共同探讨一下,组内成员互学,组长汇总形成共识,师深入小组,培养学生倾听、充分表达自己意思及补充质疑的能力,并确定每个组的展示重点。师及时对各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4、展示(12分钟)环节分为三步进行:
(1)小组展示所写的式子。并交流想法。小组全对的加分。
(2)交流这些式子如何分类。师分类板书:
预设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义:等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进而揭示等式的意义。
预设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20+30=50
没有未知数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读书进一步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重点强调方程的两个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数。
(3)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师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达,提出有价值的质疑的小组进行加分。
5、反馈(10分钟)
在反馈环节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出示试一试,判断是否是方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方程的意义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方程。
(3)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试着列出一个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题,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通过判断题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第4题:把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4)将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作为本课的结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程。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对于等式、方程的意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好的。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平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教学流程
1、旧知练习,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平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平逐渐平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习或课下完成。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3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
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
(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4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方程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第2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对后面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拟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3、学生在对式子的观察和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经验,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所以本课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索,小组学习作为本课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掌握了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
四、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动手操作,但由于年龄所限,有的同学比较和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新课标》理念,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情境。我把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上课伊始,我首先用谜语导入,引出本课的教具——天平,对于天平学生并不陌生,在实验室里使用到过,所以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说出天平平衡的条件,即天平的左右两边相等。通过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把握住学生的好奇天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到起来。把介绍平衡的条件放手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从中也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1个层次,教师演示:在天平的一端放一个空杯子,另一端放100克的砝码,这时平衡,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得出这个杯子的重量是100克。
第2个层次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把水慢慢倒入空杯子内,进行左边与右边的比较。学生操作的结果一般有3种情况。
(1)往水杯的方向倾斜
(2)往砝码的方向倾斜
(3)平衡。
教师适时引导水的重量是未知的,在未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它,如用x或其他的字母,进而用一个简单的式子表示自己所演示的情况。学生在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称量成功的喜悦,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满足感,既复习了旧知识,形成平衡与等式的印象,又为式子的分类打好了基础。
第3个层次,学生集体交流,将式子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几个像100+x=250的等式。并比较共同点得出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并通过辨析进一步使学生会分辨哪种等式是方程,哪种不是方程。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适时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学生是本节课中的真正学习主人,是名副其实的主角,经历着知识的构建与形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式子分类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4个层次,扩展阅读,出示小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人们在数学中的探索。然后进入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领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础练习为主,如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能熟练辨析方程。适当补充提高练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提问: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反思本课在知识技能、与他人合作方面的情感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对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总之,本课我遵循《新课标》理念,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在导入中启发学生思维,在新授中创新思维,在练习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三篇:《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蕴涵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点:
理解和方掌握程的意义,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说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说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今天学习解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掌握了它会使我们多了一种解题方法,可以使某些较难的应用题化难为易,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方程的意义:
介绍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图)
天平实验,引出方程:
1、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杯子里倒人约X克水,使天平出现倾斜。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100+x=250)
2、教师:①观察100+x=250:这是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②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方程)
小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深入探讨理解: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集合图来表示吗?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54页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判断并说胡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方程都是等式。(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3)不是方程。( )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1)加上35等于91。(2)的3倍等于57。
(3)减31的差是86。(4)7.8除以等于1.3。
4、先说出下面题目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用方程表示出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文具店原有乒乓球40筒,卖出χ筒,还剩18筒。
(2)某班有男生23人,女生χ人,共有50人。
(3)小红买了5支铅笔,每支χ元,共付9元。
(4)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牛重χ吨,这头牛比大象轻4.75吨。
(5)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5、开放题:妈妈生日到了,小明想用12元零花钱为妈妈买几枝康乃馨,康乃馨每枝X元,他的钱如果买4枝则多3.6元,如果买6枝则少0.6元。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有用的条件,你能列几个方程?(同桌议一议)
四、课堂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2
本节课时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法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做课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突出本课重点,使用实物投影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对式子的分类情况,达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从而促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说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要掌握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激情与理想,困难与挫折,成功与欣喜,学生的百感滋味在小小课堂学习过程中四处交汇。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数学和语文课本,找两本一样的课本,分别端在两只手上,两手要一样高,你有什么感觉呢? (一样重或平衡)。同桌再交换左手中的课本,又有什么感觉? (一边重一边轻或不平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平衡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方程的意义)
2、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平衡?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种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天平用于计量物体的质量。它是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左边托盘放物体,右边托盘放砝码。当两边托盘所放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探究新知
1、演示称量,体会平衡:
学生活动(一) 要求:
请在右边托盘里放入100g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想办法用手中的砝码使天平平衡吗?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学生得出:略。
学生活动(二) 要求:
(1)请把左边托盘里的一个砝码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①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想一想:不知道质量的米袋该用什么来表示?)学生得出:略。
(2)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①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③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得出:略。
学生活动(三) 要求:
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③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②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得出:50+x=100。
2、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学生分析概括出:今天所探究的是:像50+x=100这样的等式!那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并用着重符号记录。
4、我们可以用方程的意义来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三、知识应用
1、判断哪些是方程,是的打“ √ ”,不是的打“×”并说明其理由。
(1)35+65=100 ( ) (2) X-14>72 ( )
(3) y+24( ) (4)5x+32=47 ( )
(5)28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关键是看式子中有没有未知数,式子是不是等式。
2、提问:方程与等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下列各题,对的 “√”,错的“×”。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1.5+X是方程。 ( )
(3)、3x+2=15 是等式。 ( )
(4)、23+37=60是方程。 ( )
(能根据你的判断写出两个以上的方程吗?)
4、现场调查:
我们班级里总共有多少个学生?男生有多少个?请你用一个方程来表示男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
5、仔细观察下面每个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看看哪些能列出方程,哪些不能,为什么?
(1(
四、思维拓展:
你有好办法使天平平衡吗?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方程,谁能说一说你的认识?读“小知识”,了解方程的历史。
六、课后小记: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3
教材简析: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它就是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写出式子
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测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平衡关系过渡到用抽象到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三、合作探究,认识方程
1、测量物品,写出式子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利用天平测量桌面上物品的质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并且根据天平的平衡关系写出式子。最后将你们小组写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经历了实验———不实验——再实验的设计过程。第一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中,学生由于对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练,使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稿中,我放弃了实验,让学生直观看教师的大屏幕演示,然后写出式子,学生再根据图片,写出式子,结果整节课学生就在不停地对着抽象的符号写和算,对知识没有形成表象,练习效果不佳。后来,在网络备课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在课前加入了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熟悉天平的操作过程,在课堂中,将重点放到利用天平写出式子这一环节,学生目的明确,操作熟练,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交流汇报,归纳概念:
教师选取了每个小组有特点的式子将其呈现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教师进行板演: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3x=180、100+y=50×3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征。】
3、概念演绎,建立模型:
刚才同学们根据天平所写的.式子中还有方程吗?
老师在测量中的这几个式子中哪个是方程?
你能根据方程的意义也写出几个与众不同的方程吗?
【通过这三个内容的练习,既完成了对概念的基本理解与应用,同时又将前面教学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进行补充,学生写出了将含有减法与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准确。】
四、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判断式子是不是方程。
2、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3、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4、判断是否是方程。
5、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用集合图来表示,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钻研热情。】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区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经历由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四)学情分析:
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求未知数
这道题主要是为解方程做准备。在这道题中,学生的书写格式错误较多,占40.2;会方法但计算错误的同学占10.9;格式计算都正确的同学占48.9。所以,在后面讲解方程的教学中,我们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讲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二、给式子分类,并写出每类的特点。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看看学生能否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清楚分类的标准,为课上的分类做准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因为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分类的标准不同。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当中的字母,所以根据有无字母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式子当中有字母,一类没有字母,这样的学生占25;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等于号,所以根据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式,一类是不等式,这样的学生占26.1;有一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运算符号,所以分的类别较多,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根据什么来分,这样的学生占48.9。尽管一直以来学生总是在写等式,但对等式的概念学生并不清楚。所以,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质特征,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类似的物品吗?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是否知道天平,为课上应用天平列式做准备。课下我们又找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说一说天平与跷跷板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们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六)、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亲自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跷跷板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理解等式性质。
课件出示一架跷跷板,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玩跷跷板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跷跷板现在所处的状态。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等于号连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紧接着就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式子叫等式?对“等式”的概念进行了强化。这个提问及时准确。接着,利用跷跷板理解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然后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等式两边同乘同除,等式会怎么样?通过学生举例,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跷跷板“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式子。然后提问学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这样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了多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给式子分类做好准备。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然后从学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标准分类的教学资源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找到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得出方程的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分类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讨论比较,辨析、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是一道富有思维容量的习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介绍方程”、“写方程”和“判断方程”三个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设计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样介绍自己”之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个方程,这样一个介绍,一个练写,不仅使学生爱做,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看式子进行判断,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让学生分析这句话对吗?说出理由。通过这些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方程的判断,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异同,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5.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5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平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教学流程
1.旧知练习,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平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平逐渐平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习或课下完成。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6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3-1.4=1.6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100x=250
250250=5002y=50方
等式a+2=17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7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情分析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材分析(出示教材图)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人教版教材《方程的意义》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冀教版教材《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已学过整数四则运算法则和定律,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即将学习的“解方程”的基础。教材选择了天平这个直观教具,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方程的意义”,并非让学生简单地认识方程的外形特征——“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揭示“方程的意义”,必须借助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具体的问题情境去帮助学生寻找相应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的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能力目标: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等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口算练习。
这些练习题主要依据的是教研室提供的题目,一共30道口算题。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时间2分钟,做对20道题的得满分,多者加分,少则扣分。
二、创设情境,抽象出等量关系。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因此创设情境要具有简洁性、趣味性和问题性。
1、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本字典和一本数学书,大家来猜一猜哪个重一些?可以掂一掂再来猜。
(说明:师生进行猜质量的活动,既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下面的学习创造素材。)
怎样才能验证刚才估测的结果呢?(用秤称或用其它方法称出物体的质量)非要称出它们的具体重量吗?(学生充分说完引出天平测量)
2、小结:也就是说天平平衡了,两边的物品重量就是相等的,是这样吗?天平就是利用这个特性,把其中的一边换成了有具体重量的砝码就可以知道中一边物品的重量了。今天我们就利用天平这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测量工具来学习方程的意义。
(在课的开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说说见过的称物体重量的工具,顺势提出天平,介绍天平。从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把新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不至于拔高起点。)
三、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对天平以及天平的用法并不陌生,所以接下来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导学一:
1、观察六幅天平示意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吗?
在这里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天平示意图,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重点观察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和天平此时所处的状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使用天平的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写出关系式的,如果有个别学生有困难就得需要同学的帮扶老师的指导了。接下来我会利用课件把其余五幅天平示意图全部出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和此时天平所处的状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都是用什么数表示的,还有此时每个天平所处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引导学生写出关系式。问题预设: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图意正确写出关系式,但是也有可能出现下列错误:如遇到有字母的不会表示,遇到天平此时所处的状态不是平衡状态的不会用不等式表示,或者把所有的关系式都写成等式了。
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引导他们再次观察,找出自己错的原因。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由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当同学们把六个关系式都写正确后,出示问题:上面的六个关系式有什么异同点,你能给它们分成两类吗?
首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六个算式的异同点,然后再试着分类。问题预设:学生可能会给分成等式、不等式、含有字母的、不含有字母的四类。
3、紧接着再次提出问题:你能把上面的等式再分成两类吗?
让学生细致观察等式的特征,找出这些等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进行分类。问题预设:学生可能分成含有字母的和不含有字母的两类。
4、自学课本25————26页的内容。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类情况,再根据书中的介绍由学生自己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义。重点强调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等式与方程的意义后,试着让学生写出几个方程。预设:学生写的可能都是含有未知数x的方程,还有可能写出的是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方程的意义入手,正确写出算式。并且强调:在方程里,未知数一般用x表示,有时也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如:y z k等。
导学二:
1、完成“试一试”。(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方程的意义是否真正理解。)
2、把上面自主探究内容与同桌对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长把小组内存在的问题、疑点进行分类整理准备展示。)
此环节全部放给学生,由各小组长组织。老师借此机会参与到各小组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
四、展示。
1、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此环节主要是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出现的错误,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疑点。由学生自己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
2、总结回顾: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说明:简单的总结,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强化方程的意义与本质)
五、反馈。
反馈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丰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更主要的可以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好基础。
我安排了两项内容:“练一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完成,拓展练习要求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体现了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先说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习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2点: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中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三、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打算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感知意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总结提升,评价自我;拓展运用,回归生活;共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安排了学生来认识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感知天平的原理和用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二)、自主探究、感知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认识等式。出示天平图,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同时提出问题: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吗?揭示等式的含义。追问:如果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物体的质量关系吗?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学生可能出现用50<100,或100>50两种式子。板书式子。
2、认识方程。首先教学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提出问题:在天平的左边放一
物体。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同时让学生感悟未知数可以用一定的字母表示,播放录音:介绍“你知道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用式子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三种算式x+50=100,x+50<100,x+50>100及时的板书;其次,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类的依据,交流反馈各种分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这样由 “ 扶 ” 到 “ 放 ”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让学生区别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出示判断一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来深化理解方程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最后安排用方程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5本书共用去100 元,每本书价钱是 y 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y=100 ;有一袋面粉 50 千克,吃了 X 千克,还剩下 15 千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0-X=15 。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来突破重点,为此我安排了这样的一组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练习第三题、辩一辩。如判断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等题目来深化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四)、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最后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五)拓展应用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0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 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的组加5分。坚持口算天天练,堂堂清。
2、情境(3分钟)
出示天平实物,师生交流有关天平的知识,情境创设力求有趣、简洁、为本课教学服务。
3、自学(12分钟)
自学环节分两步:
(1)独学: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图,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师深入各组巡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点拨。
(2)对学、群学:
把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对子或小组同学共同探讨一下,组内成员互学,组长汇总形成共识,师深入小组,培养学生倾听、充分表达自己意思及补充质疑的能力,并确定每个组的展示重点。师及时对各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4、展示(12分钟)环节分为三步进行:
(1)小组展示所写的式子。并交流想法。小组全对的加分。
(2)交流这些式子如何分类。师分类板书:
预设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义:等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进而揭示等式的意义。
预设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20+30=50
没有未知数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读书进一步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重点强调方程的两个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数。
(3)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师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达,提出有价值的质疑的小组进行加分。
5、反馈(10分钟)
在反馈环节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出示试一试,判断是否是方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方程的意义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方程。
(3)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试着列出一个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题,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通过判断题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第4题:把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4)将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作为本课的结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
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程。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对于等式、方程的意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好的。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1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三、巩固应用
1、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3、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
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上课时,我问同学玩过跷跷板吗?并让学生交流这个游戏的玩法与经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后并接着出示实物天平,让学生说一说在怎样的情况下,天平才会平衡?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新授:
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
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
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
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
情景3:
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
情景4:
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以上的算式都做成卡纸,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教学。)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
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二必须是等式。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总结出方程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页: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根据天平和文字列出方程。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四、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我让学阅读课本上的“你知道吗?”,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我将此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性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情感性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六、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总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出发,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等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练习中巩固,在拓展中收获学习数学的热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3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单元的角度来看,这节课为后面列方程和解方程打下了基础。从整个年级的角度来讲,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并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探究、讨论、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针对“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喜爱的大熊猫入手,创设了喂养熊猫的情境,提出:管理员叔叔正要给熊猫喂米粉呢!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通过借助研究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顺势引出天平,体现天平产生的必要性,使等式、不等式这些素材的提供有了直观的支持。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是理解方程意义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天平是平衡的,再引导学生看,老师进行演示:在天平的天平左边放1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1个100克的砝码,提出:天平怎么样了?引导学生说出天平不平衡。
2.认识等式
继续引导学生在天平的左边放50克的砝码,提问:现在天平怎么样了?引导学生说出天平又平衡了,小结: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提出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平衡的这种现象吗?板书20+30=50。教师及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这样,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在学生建立等式概念后,让学生上讲台操作演示其他放砝码使天平也会平衡的方法,讨论得出结论——这些都是等式。
3.认识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学生巩固了等式的概念后,教师再借助天平进行演示:在天平左边放20克物体,右边放100克砝码,这时候天平怎样了?现在我们往左盘里加一盒重X克的物体,仔细观察这说明左右两边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可以写成: 20+X=100。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后得出:这也是一个等式,但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还设计了这个例子:天平的左边放两个相同的未知重量的物体,右边入100克砝码,可以用式子表示2X=100。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师生在共同的操作过程中,经历了天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深刻的理解天平左右两边质量相等,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平衡了,就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天平的平衡情况。使得学生体验到具体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抽象的符号化的式子表示,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以上我们初步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下来我们再继续加深这一内容的'认识。出示:根据图意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2x=150、3x+10=100随后提出问题:2x=150、3x+10=100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当X等于多少,等式成立?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2x=150、3x+10=100也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
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我让学生分组学习,引导他们先找20+X=100,2x=150这两个等式的共同特征,然后归纳概括什么叫做方程?最后得出:像20+X=100、2x=150、3x+10=100等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让孩子在圈一圈的过程中子让的得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基础性练习:这些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5+5=20()
2x+3﹥10 ()
24+6y=160
3x+5y=160()
6x +★=10( )
2.列方程。
3.想一想,填一填。
4.看图列方程。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设计概括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今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作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5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学情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教材分析
虽然这是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五年级学生从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一定的代数知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子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性学习。
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为学生下一步学习“解方程”和“解稍复杂的方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操作、观察、讨论、分析中探究学习;
2、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游戏中乐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会知识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重难点与教法学法
(一)教学重难点
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等式和方程两个概念的关系,会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并且现在我们也倡导趣味概念数学。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发、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而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探索、揭示概念、理解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的学习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篇、实验探究篇、揭示概念篇、深化应用篇和归纳总结篇五部分构成。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所用的教具就是天枰,那么同学们可不可告诉我你对天枰的了解?
天枰由天枰称和砝码构成,当放在两边托盘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枰就会平衡。也就是:左侧托盘放入两个50克砝码,右侧托盘放入一个100克砝码,此时天枰平衡。即为:50+50=100(引出等式)那么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来学习新课。
(二)实验观察,得概念
首先我在左面托盘放入一个空杯子,让同学们实验看看在右面托盘放入多少克砝码,天枰才会平衡。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们发现放入100克砝码,天枰刚好平衡,由此得出:一个杯子重100克。
接下来,再让同学们将杯子里注满水,右侧托盘依然放置100克砝码,你会发现天枰失去了平衡,也就是左侧重于右侧,用数学式子表示即为:假如水的重量为x克,那么100+x>100;
通过不断实验,同学们发现,右侧托盘放入两个100克砝码依然轻于左侧,即为:100+x>200;
放入三个100克砝码则会重于左侧,即为:100+x
直到放入两个100克砝码和一个50克砝码,同学们发现天枰终于平衡了,即为:100+x=250(这个叫什么)
那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他起来一个新名字,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对,方程。
(三)深入理解概念
知晓了方程的概念,大家可不可以从其概念里,抓一下关键词,看看,你要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观察发现方程要具备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四)pk游戏深化概念
让孩子们办蹲着,老师随即出卡片,判断是否为方程,是的蹲下,不是的站直了!如果不是方程,接着再判断原因,左手为缺少未知数,右手为不是等式。
引出特记方程X=0,x+y=z,s=a*b判断是否为方程!
(五)深入拓展,辨别概念
方程的概念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例如:3x+5=17。等式,含有等号的式子。大家举例子,例如:1+1=2,100+x=250。并且将你所举的例子里的方程挑出来。
那么,经过判断大家可以发现,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六)用方程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小红买了5支铅笔,共花去9元,已知每支铅笔x元。
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黄牛重x吨,这头黄牛比大象轻4.75吨。
(七)板书总结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观察、分析、操作、讨论中探究学习;(2)、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会知识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二、说教法:
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的、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互相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充分利用身边事物。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学法: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和思考,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比较、概括和应用的能力。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四、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天平,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方程贴卡。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运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谜语导入,(古怪老头,肩上挑担,为人正直,偏心不干 ——打一实验用品)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平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认识天平
(1)介绍天平
(2)提问:天平有什么作用?
(3)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评价学生)
(4)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天平可以用来量取物体的重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个天平进行演示来研究一下相关的数学问题。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1、创设情境,抽象数学算式
情境1:(多媒体演示)天平左边的托盘上盛放2个50克的砝码,右边的托盘上盛放1个100克的砝码。
(1)教师演示课件,提问:①你观察到天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2)学生回答问题,并列式:50+50=100(教师板书)
(3)教师小结:当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是平衡的。因此,像50+50=100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数值相等,我们把这样的算式称为等式。
(4)左边拿走1个50克的砝码,换一个物体,重y克,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生:天平右边重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50+y﹥100(教师板书)
生:天平左边重。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50+y<100(教师板书)
生:天平平衡。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50+y=100(教师板书)
情境2:(多媒体演示)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在右端增加150g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 100+x=250)
情景3: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活动二:
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同学们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
1、请学生以4人为小组讨论交流,并交流分类的标准。
2、请学生在黑板演示,发表观点。(会出现的分类情况)
①按“是否是等式”进行分类
②按“是否含有未知数”进行分类
③按方程,等式不等式分来
(老师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鼓励表扬)
本节课我选用第三种分类方式,因为这种分类很细致,而且通过这种分类我们能够认识一种新的数学名词---方程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些已经被分好的式子,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逐步引出课题《方程的意义》,继续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知识,那么你掌握它的相关知识了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一)方程意义的巩固
(1)多红旗比赛,下面哪些算式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①35+65=100 ②x-14>72 ⑦x+y=p ⑧3a=9
③y+24 ④47=5x+32 ⑨⑩0.2+x>1.3
⑤28<16+14⑥6(a+2)=42 ⑩20-y<x11、X=0
(2)教师提问:通过这道练习,同学们对方程有了哪些更进一步的认识?
(3)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总结:
①未知数可以在等式的任意一边,甚至是两边都有。
②任何字母都可以当作未知数??
(二)突破难点,探索“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方程一定是等式。( )
等式一定也是方程。( )
几何关系图:
展示学生结论: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等式中含有方程。
(三)根据文字列方程 请一位学生说出他的年龄,老师比他大15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
(四)根据情景列方程
1、你有办法使天平平衡吗?
2、你能列出方程吗?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方程的意义
50+y=100 50+50=100 50+y﹥100
100+x=25050+y<100
y+y=50或2y=50 100+x>100
方程 等式 非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课程标准把“式与方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及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重要学习内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混淆起来,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的贴纸。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1分钟)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一个梨,另一边放上两个西红柿,展示梨比西红柿重,两边一样重,西红柿比梨重,三种情况。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况,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将时间控制在13分钟左右。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 6分钟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和一个1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三个20克的砝码,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50+10=20x3)
根据情境1、2的展示方式,让学生继续看课件写出算式来。在这里将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式,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板书所有式子如下: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活动二:引导分类 5分钟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我会说这些式子有些凌乱,同学们能不能掌握一个分类标准,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采取由“ 扶 ”到“放”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交流汇报:(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数 无未知数
根据板书,我会提问: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相同的?
学生会回答有,然后学生边归纳我一边板书这些相同的式子,接着我会追问这些相同的式子又具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会回答它们都是等式,它们都含有未知数。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表扬,并强调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是我们数学王国的新朋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此时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说说黑板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强调含有未知数和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第三环节:深入拓展,辨别概念 活动1:找方程(出示课件)
3 x 42=126 5X>10 6+X=14 X+4<14 23=“” m=“5” 36-7=“29”>70 8+X
6+X=14 3 x 42=126 36-7=29
10÷m=5
等式 方程方程的概念虽然概括出来了,但是理解消化它还需要继续学习。通过上面的分类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中看出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方程。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找出课件中的等式与方程,并详细解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最后通过画图用2个集合圈来表示方程和等式关系,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有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这一步,才能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概念。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中,学生享受着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也掌握了这个知识。 等式 方程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灵活运用20分钟开始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展示课件,我说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根
据题目列出相应的方程来。
(1)马老师坐大客车前往重庆办事,客车准载45人,坐了x个座位,还有10个空座位。 10+X=45 45-X=10
(2)从石柱坐到重庆,总共240千米,马老师坐了4个小时,找出图中的相等数量关系。
4X=240 (3)
20-3X=2 (4)
38+b=86 86-b=38 86-38=b 此时,题目难度升级,题中数学信息增加,我首先请学生齐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5)
我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 1400+Y=2700
1400-Y=100 (2)
6X+48=96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标》中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说出等式的特点,并由分类等式、不等式,在等式中找出熟悉的等式和陌生的等式的相同点几不同点,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之后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在头脑中建立起“方程”的概念,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最后,来和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我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附:板书
方程的意义
不等式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数 无未知数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2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三、巩固应用
1、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3、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3
教材简析: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它就是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写出式子
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测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平衡关系过渡到用抽象到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三、合作探究,认识方程
1、测量物品,写出式子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利用天平测量桌面上物品的质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并且根据天平的平衡关系写出式子。最后将你们小组写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经历了实验———不实验——再实验的设计过程。第一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中,学生由于对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练,使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稿中,我放弃了实验,让学生直观看教师的大屏幕演示,然后写出式子,学生再根据图片,写出式子,结果整节课学生就在不停地对着抽象的符号写和算,对知识没有形成表象,练习效果不佳。后来,在网络备课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在课前加入了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熟悉天平的操作过程,在课堂中,将重点放到利用天平写出式子这一环节,学生目的明确,操作熟练,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交流汇报,归纳概念:
教师选取了每个小组有特点的式子将其呈现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教师进行板演: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3x=180、100+y=50×3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征。】
3、概念演绎,建立模型:
刚才同学们根据天平所写的式子中还有方程吗?
老师在测量中的这几个式子中哪个是方程?
你能根据方程的意义也写出几个与众不同的方程吗?
【通过这三个内容的练习,既完成了对概念的基本理解与应用,同时又将前面教学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进行补充,学生写出了将含有减法与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准确。】
四、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判断式子是不是方程。
2、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3、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4、判断是否是方程。
5、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用集合图来表示,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钻研热情。】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4
一、引言
我们的教学究竟要赋予学生什么?是知识,还是方法?我认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一个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对后继的学习将会产生积极效应。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高参与,高自主,高协同,高愉悦,高效能”的教学理念?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方程的意义》一课,并在参加20xx年西乡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教学背景介绍
1.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
认知水平:《方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之前学习了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数量,以及根据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式子的值。
认知特点:四年级孩子对知识的认识是比较感性的,他们必须让数学与生活有联系才能产生兴趣,这个年段的孩子已经能逐步学会区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和独立进行逻辑论证。同时,要达到这样的思维活动水平,也离不开直接的和感性的经验,所以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教学内容的功能与地位。
《方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将学习的“解方程”的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教学过程反思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说“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它们就象一颗颗星星点缀着黑暗的夜空,而夜空也因为有了星星的点缀才会更加炫烂。《方程的意义》一课,我精心地设计了一个个教学小细节,正是因为这些小细节的点缀这节课才能在西乡优质课比赛中大放异彩,同时我认为这些细节也正好是“高参与,高自主,高协同,高愉悦,高效能”课堂的最好体现。
细节片段一:教材与现实的交接
在出示天平后,学生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说了两个等式,接下来
师问一个学生;你的身高是多少?生回答:不知道。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生1答:X。生2、A…
师:老师现场请一个老师来和你比比身高。(师请一个老师与学生背对背站好。)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俩看起来一样高?
生1:让赵晓同学站到凳子上。
师:好,听你的。(师现场拿出一个凳子)师;这个凳子老师已经测量过了,它的高度是25厘米。
(老师和学生背靠背站到一块儿,正好一样高。)
师:你能根据这个情境写一个等式吗?
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
生1:X+25=162,赵晓的身高加上凳子的高度等于老师的身高。
生2:162-X=25,老师的身高减去凳子的高度等于赵晓的身高。
…….
反思:
数学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突出了数学的现实性,数学教学应该源于现实,用于现实。我想数学不应再是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她应该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存在于生活事实之中。其实这个片段就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98页的一个练习,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巧妙地让它与现实相结合起来,事先安排了一个学生站在25厘米高的凳子上与教师刚好一样高的孩子来配合我完成这个片段的教学(但是其他学生不知道是我事先安排好的,所以他们都觉得很神奇)。这也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让纸上的数学走进孩子的世界,真正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工具,让孩子们领悟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这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实践证明这样的教与学,教者教得得心应手,学者学得从容不迫。
细节片段二:分类辨析
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所有式子进行按天平的平衡情况进行分类。
师: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来汇报。
生: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我是把带等号的分一类。不带等号的又分一类。(生边说边移动黑板上的式子)
师:这样分有道理吗?还有哪些同学和他分类的标准是一样的?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含有等于号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像这样的一类,就叫做——生齐说:不等式。看来,你们还真抓住了关键来分。
师:现在我们再观察这些等式,我们能不能在等式的基础上再分一分。
2、揭示方程含义: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类式子,和其它式子相比,它们具备怎样的特点?
生:它们又有未知数,又是等式。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方程。(板书)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方程的含义总结出来了,劳动的果实得来不易啊,我们一起把方程的含义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但是老师觉得缺少了点拟阳顿挫,再读一遍吧,把你们认为重点的词读重一点好吗?
生听了教师的提示读得非常好。
师:你把哪个词读重了?
生:未知数,等式。
师: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简直就是天簌之音。那这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我们就把它们摘下来吧,但是把它人摘下来总要有个理由吧,凭什么说我不是方程啊?
生一个个上台摘式子并汇报。(注,学生汇报相当的精彩,有个别孩子还用上了不仅…还……,虽然…..但是……这类的关联词,教师都及时地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表扬。)
反思:
方程教学是一个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如果离开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索,自我总结那么这个概念的教学就是失败的,虽然可以通过死记硬背,但那是枯燥无味的,孩子们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中我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法加入自己的一点理解,注意在‘引’字上下功夫,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动嘴中总结出方程的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细节片段三:融入生活
师:方程在我们的生活应用得很广泛,我们一起来看看方程在我们衣食住行都有哪些表现?
(课件画面出示衣食住行四个字。)你们想先接受谁的挑战?
每一个字链接一幅图。
(衣:画面出示一件衣服X元,三件衣服共120元,根据图意写一个方程。)
(食:一个汉堡包的价钱7元,二杯可乐,一杯可乐的价钱是X元,共17元,根据图意列方程。)
(住:一大壶水刚好倒满二个小水壶和一个杯子。杯子200亳升,小水壶一个X亳升。根据图意列方程)
(行:一辆公共汽车到站后下来8人,又上来6人,这时车上共有45人,车上原有多少人?)
反思: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确实,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把知识更好地融入生活,不能从生活中提炼生活情境应用于教学,学生怎么能对那些没有生命的枯燥数字产生兴趣呢,而生活本身是一个广阔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就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在本节课上,我成功在把方程的练习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让孩子们在衣食住行中体验方程,认识生活。在本节课中孩子们在课堂上置身于生活情境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探索,课堂教学异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细节片段四:激励语言的应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一些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达到心灵的沟通。本节课中我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激励的语言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点评,这些温馨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着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乐意与老师共同探索知识。如:
上课前我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有幸来到华胜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老师好高兴,我早就听说华胜的同学们学习上善于思考,发言积极大方,声音洪亮,老师对华胜早已心神向往。看同学坐得多端正啊,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学生读出方程概念时:
师: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简直就是天簌之音。老师还想听一次,可以吗?
学生发现问题时:
师:你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学生提出意见时:
师:你的建议真棒,就按你说的来办。
等等……
反思:
这些激励语言的应用对本节课的成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乐学、向学的积极状态中。教学中,在学生探讨出方程意义后,我赞许的一笑,学生受到鼓舞,顿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课堂变成师生研讨的场所。课堂中,当我夸奖学生和数学家一样时,学生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有了更多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自己的事,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并参与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和他们一起研究、探索、获取,分享他们的快乐,教学就会达到师生和谐相处、课堂上的其乐融融。
四、不足之处:
1、学生在练习时其实想到了很多种列方程的形式,但是因为是比赛课,怕后面的时间不够,还有很多学生想要展示自己的想法,我居然很残忍地直接说到下一题了,想来真是不应该。课后评委老师评课时也说到这是一个小遗憾,课堂就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个展示的舞台。
2、列方程解决问题,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对于少部分学生还是有难度,在有限的时间感觉还是不能很好的帮他们有效理解题意。
3、方程的意义应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我呈现给学生的却是含有字母的等式,数学概念是严谨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觉得也应该给学生讲清楚这个未知数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只有字母。
五、再教设计思路:
1、引入部分:
我看了很多教师这节课的引入都是多天平开始,我想能不能从其他的情境引入?如:
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现在场上的比分是:26:33你会用数学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吗?(得出:26 < 33)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刚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χ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你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比分可能出现的几种关系吗?
从篮球赛的比分中引入不等式和等式,再分出方程,可行不?
2、小结概念部分。
20xx年10月有幸听北京市特级教师赵震上了一节《方程的意义》,他在处理方程的概念时是这样的:
他在学生把方程和等式都分出来后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就是认识方程,老师可以告诉你们,象这样的式子就叫方程。那么,请大家讨论看看,方程得有什么?
教学中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得出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这种倒置的教学方式我想也值得我试试呢。
3、练习部分:
因为我在巩固练习时没有加入用线段图列出方程的练习,我觉得下次再教时是不是把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也做为练习的一种。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区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经历由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四)学情分析:
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求未知数
这道题主要是为解方程做准备。在这道题中,学生的书写格式错误较多,占40.2;会方法但计算错误的同学占10.9;格式计算都正确的同学占48.9。所以,在后面讲解方程的教学中,我们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讲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二、给式子分类,并写出每类的特点。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看看学生能否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清楚分类的标准,为课上的分类做准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因为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分类的标准不同。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当中的字母,所以根据有无字母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式子当中有字母,一类没有字母,这样的学生占25;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等于号,所以根据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式,一类是不等式,这样的学生占26.1;有一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运算符号,所以分的类别较多,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根据什么来分,这样的学生占48.9。尽管一直以来学生总是在写等式,但对等式的概念学生并不清楚。所以,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质特征,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类似的物品吗?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是否知道天平,为课上应用天平列式做准备。课下我们又找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说一说天平与跷跷板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们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六)、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亲自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跷跷板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理解等式性质。
课件出示一架跷跷板,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玩跷跷板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跷跷板现在所处的状态。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等于号连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紧接着就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式子叫等式?对“等式”的概念进行了强化。这个提问及时准确。接着,利用跷跷板理解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然后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等式两边同乘同除,等式会怎么样?通过学生举例,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跷跷板“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式子。然后提问学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这样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了多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给式子分类做好准备。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然后从学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标准分类的教学资源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找到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得出方程的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分类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讨论比较,辨析、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是一道富有思维容量的习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介绍方程”、“写方程”和“判断方程”三个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设计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样介绍自己”之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个方程,这样一个介绍,一个练写,不仅使学生爱做,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看式子进行判断,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让学生分析这句话对吗?说出理由。通过这些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方程的判断,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异同,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5.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6
本节课时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法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做课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突出本课重点,使用实物投影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对式子的分类情况,达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从而促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说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要掌握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激情与理想,困难与挫折,成功与欣喜,学生的百感滋味在小小课堂学习过程中四处交汇。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数学和语文课本,找两本一样的课本,分别端在两只手上,两手要一样高,你有什么感觉呢? (一样重或平衡)。同桌再交换左手中的课本,又有什么感觉? (一边重一边轻或不平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平衡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方程的意义)
2、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平衡?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种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天平用于计量物体的质量。它是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左边托盘放物体,右边托盘放砝码。当两边托盘所放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探究新知
1、演示称量,体会平衡:
学生活动(一) 要求:
请在右边托盘里放入100g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想办法用手中的砝码使天平平衡吗?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学生得出:略。
学生活动(二) 要求:
(1)请把左边托盘里的一个砝码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①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想一想:不知道质量的米袋该用什么来表示?)学生得出:略。
(2)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①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③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得出:略。
学生活动(三) 要求:
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③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②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得出:50+x=100。
2、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学生分析概括出:今天所探究的是:像50+x=100这样的等式!那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并用着重符号记录。
4、我们可以用方程的意义来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三、知识应用
1、判断哪些是方程,是的打“ √ ”,不是的打“×”并说明其理由。
(1)35+65=100 ( ) (2) X-14>72 ( )
(3) y+24( ) (4)5x+32=47 ( )
(5)28<16+14 ( ) (6) 6(a+2)=42 ( )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关键是看式子中有没有未知数,式子是不是等式。
2、提问:方程与等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下列各题,对的 “√”,错的“×”。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1.5+X是方程。 ( )
(3)、3x+2=15 是等式。 ( )
(4)、23+37=60是方程。 ( )
(能根据你的判断写出两个以上的方程吗?)
4、现场调查:
我们班级里总共有多少个学生?男生有多少个?请你用一个方程来表示男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
5、仔细观察下面每个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看看哪些能列出方程,哪些不能,为什么?
四、思维拓展:
你有好办法使天平平衡吗?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方程,谁能说一说你的认识?读“小知识”,了解方程的历史。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7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3-1.4=1.6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100x=250
250250=5002y=50方
等式a+2=17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8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 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的组加5分。坚持口算天天练,堂堂清。
2、情境(3分钟)
出示天平实物,师生交流有关天平的知识,情境创设力求有趣、简洁、为本课教学服务。
3、自学(12分钟)
自学环节分两步:
(1)独学: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图,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师深入各组巡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点拨。
(2)对学、群学:
把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对子或小组同学共同探讨一下,组内成员互学,组长汇总形成共识,师深入小组,培养学生倾听、充分表达自己意思及补充质疑的能力,并确定每个组的展示重点。师及时对各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4、展示(12分钟)环节分为三步进行:
(1)小组展示所写的式子。并交流想法。小组全对的加分。
(2)交流这些式子如何分类。师分类板书:
预设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义:等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进而揭示等式的意义。
预设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20+30=50
没有未知数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读书进一步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重点强调方程的两个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数。
(3)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师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达,提出有价值的质疑的小组进行加分。
5、反馈(10分钟)
在反馈环节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出示试一试,判断是否是方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方程的意义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方程。
(3)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试着列出一个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题,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通过判断题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第4题:把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4)将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作为本课的结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
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程。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对于等式、方程的意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好的。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9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先说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习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2点: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中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三、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打算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感知意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总结提升,评价自我;拓展运用,回归生活;共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安排了学生来认识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感知天平的原理和用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二)、自主探究、感知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认识等式。出示天平图,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同时提出问题: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吗?揭示等式的含义。追问:如果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物体的质量关系吗?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学生可能出现用50<100,或100>50两种式子。板书式子。
2、认识方程。首先教学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提出问题:在天平的左边放一
物体。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同时让学生感悟未知数可以用一定的字母表示,播放录音:介绍“你知道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用式子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三种算式x+50=100,x+50<100,x+50>100及时的板书;其次,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类的依据,交流反馈各种分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这样由 “ 扶 ” 到 “ 放 ”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让学生区别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出示判断一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来深化理解方程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最后安排用方程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5本书共用去100 元,每本书价钱是 y 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y=100 ;有一袋面粉 50 千克,吃了 X 千克,还剩下 15 千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0-X=15 。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来突破重点,为此我安排了这样的一组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练习第三题、辩一辩。如判断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等题目来深化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四)、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最后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五)拓展应用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1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平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教学流程
1.旧知练习,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平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平逐渐平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习或课下完成。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2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情分析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材分析(出示教材图)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人教版教材《方程的意义》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冀教版教材《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已学过整数四则运算法则和定律,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即将学习的“解方程”的基础。教材选择了天平这个直观教具,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方程的意义”,并非让学生简单地认识方程的外形特征——“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揭示“方程的意义”,必须借助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具体的问题情境去帮助学生寻找相应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的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能力目标: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等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口算练习。
这些练习题主要依据的是教研室提供的题目,一共30道口算题。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时间2分钟,做对20道题的得满分,多者加分,少则扣分。
二、创设情境,抽象出等量关系。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因此创设情境要具有简洁性、趣味性和问题性。
1、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本字典和一本数学书,大家来猜一猜哪个重一些?可以掂一掂再来猜。
(说明:师生进行猜质量的活动,既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下面的学习创造素材。)
怎样才能验证刚才估测的结果呢?(用秤称或用其它方法称出物体的质量)非要称出它们的具体重量吗?(学生充分说完引出天平测量)
2、小结:也就是说天平平衡了,两边的物品重量就是相等的,是这样吗?天平就是利用这个特性,把其中的一边换成了有具体重量的砝码就可以知道中一边物品的重量了。今天我们就利用天平这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测量工具来学习方程的意义。
(在课的开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说说见过的称物体重量的工具,顺势提出天平,介绍天平。从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把新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不至于拔高起点。)
三、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对天平以及天平的用法并不陌生,所以接下来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导学一:
1、观察六幅天平示意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吗?
在这里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天平示意图,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重点观察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和天平此时所处的状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使用天平的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写出关系式的,如果有个别学生有困难就得需要同学的帮扶老师的指导了。接下来我会利用课件把其余五幅天平示意图全部出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和此时天平所处的状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天平左右两边砝码的质量都是用什么数表示的,还有此时每个天平所处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引导学生写出关系式。问题预设: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图意正确写出关系式,但是也有可能出现下列错误:如遇到有字母的不会表示,遇到天平此时所处的状态不是平衡状态的不会用不等式表示,或者把所有的关系式都写成等式了。
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引导他们再次观察,找出自己错的原因。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由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当同学们把六个关系式都写正确后,出示问题:上面的六个关系式有什么异同点,你能给它们分成两类吗?
首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六个算式的异同点,然后再试着分类。问题预设:学生可能会给分成等式、不等式、含有字母的、不含有字母的四类。
3、紧接着再次提出问题:你能把上面的等式再分成两类吗?
让学生细致观察等式的特征,找出这些等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进行分类。问题预设:学生可能分成含有字母的和不含有字母的两类。
4、自学课本25————26页的内容。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类情况,再根据书中的介绍由学生自己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义。重点强调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等式与方程的意义后,试着让学生写出几个方程。预设:学生写的可能都是含有未知数x的方程,还有可能写出的是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方程的意义入手,正确写出算式。并且强调:在方程里,未知数一般用x表示,有时也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如:y z k等。
导学二:
1、完成“试一试”。(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方程的意义是否真正理解。)
2、把上面自主探究内容与同桌对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长把小组内存在的问题、疑点进行分类整理准备展示。)
此环节全部放给学生,由各小组长组织。老师借此机会参与到各小组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
四、展示。
1、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此环节主要是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出现的错误,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疑点。由学生自己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
2、总结回顾: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说明:简单的总结,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强化方程的意义与本质)
五、反馈。
反馈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丰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更主要的可以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好基础。
我安排了两项内容:“练一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完成,拓展练习要求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体现了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
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上课时,我问同学玩过跷跷板吗?并让学生交流这个游戏的玩法与经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后并接着出示实物天平,让学生说一说在怎样的情况下,天平才会平衡?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新授:
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
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
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
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
情景3:
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
情景4:
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以上的算式都做成卡纸,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教学。)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
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二必须是等式。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总结出方程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页: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根据天平和文字列出方程。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四、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我让学阅读课本上的“你知道吗?”,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我将此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性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情感性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六、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总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出发,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等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练习中巩固,在拓展中收获学习数学的热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观察、分析、操作、讨论中探究学习;(2)、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会知识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二、说教法:
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的、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互相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充分利用身边事物。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学法: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和思考,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比较、概括和应用的能力。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四、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天平,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方程贴卡。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运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谜语导入,(古怪老头,肩上挑担,为人正直,偏心不干 ——打一实验用品)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平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认识天平
(1)介绍天平
(2)提问:天平有什么作用?
(3)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评价学生)
(4)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天平可以用来量取物体的重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个天平进行演示来研究一下相关的数学问题。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1、创设情境,抽象数学算式
情境1:(多媒体演示)天平左边的托盘上盛放2个50克的砝码,右边的托盘上盛放1个100克的砝码。
(1)教师演示课件,提问:①你观察到天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2)学生回答问题,并列式:50+50=100(教师板书)
(3)教师小结:当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平是平衡的。因此,像50+50=100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数值相等,我们把这样的算式称为等式。
(4)左边拿走1个50克的砝码,换一个物体,重y克,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生:天平右边重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50+y﹥100(教师板书)
生:天平左边重。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50+y<100(教师板书)
生:天平平衡。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一下这个现象吗?
生:50+y=100(教师板书)
情境2:(多媒体演示)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在右端增加150g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 100+x=250)
情景3: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活动二:
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同学们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
1、请学生以4人为小组讨论交流,并交流分类的标准。
2、请学生在黑板演示,发表观点。(会出现的分类情况)
①按“是否是等式”进行分类
②按“是否含有未知数”进行分类
③按方程,等式不等式分来
(老师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鼓励表扬)
本节课我选用第三种分类方式,因为这种分类很细致,而且通过这种分类我们能够认识一种新的数学名词---方程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些已经被分好的式子,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逐步引出课题《方程的意义》,继续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知识,那么你掌握它的相关知识了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一)方程意义的巩固
(1)多红旗比赛,下面哪些算式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①35+65=100 ②x-14>72 ⑦x+y=p ⑧3a=9
③y+24 ④47=5x+32 ⑨⑩0.2+x>1.3
⑤28<16+14⑥6(a+2)=42 ⑩20-y<x11、X=0
(2)教师提问:通过这道练习,同学们对方程有了哪些更进一步的认识?
(3)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总结:
①未知数可以在等式的任意一边,甚至是两边都有。
②任何字母都可以当作未知数??
(二)突破难点,探索“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方程一定是等式。( )
等式一定也是方程。( )
几何关系图:
展示学生结论: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等式中含有方程。
(三)根据文字列方程 请一位学生说出他的年龄,老师比他大15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
(四)根据情景列方程
1、你有办法使天平平衡吗?
2、你能列出方程吗?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方程的意义
50+y=100 50+50=100 50+y﹥100
100+x=25050+y<100
y+y=50或2y=50 100+x>100
方程 等式 非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5篇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在天平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
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
(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2
教材简析: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它就是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写出式子
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测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平衡关系过渡到用抽象到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三、合作探究,认识方程
1、测量物品,写出式子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利用天平测量桌面上物品的质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并且根据天平的平衡关系写出式子。最后将你们小组写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经历了实验———不实验——再实验的设计过程。第一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中,学生由于对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练,使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稿中,我放弃了实验,让学生直观看教师的大屏幕演示,然后写出式子,学生再根据图片,写出式子,结果整节课学生就在不停地对着抽象的符号写和算,对知识没有形成表象,练习效果不佳。后来,在网络备课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在课前加入了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熟悉天平的操作过程,在课堂中,将重点放到利用天平写出式子这一环节,学生目的明确,操作熟练,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交流汇报,归纳概念:
教师选取了每个小组有特点的式子将其呈现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教师进行板演: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3x=180、100+y=50×3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征。】
3、概念演绎,建立模型:
刚才同学们根据天平所写的式子中还有方程吗?
老师在测量中的这几个式子中哪个是方程?
你能根据方程的意义也写出几个与众不同的方程吗?
【通过这三个内容的练习,既完成了对概念的基本理解与应用,同时又将前面教学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进行补充,学生写出了将含有减法与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准确。】
四、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判断式子是不是方程。
2、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3、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4、判断是否是方程。
5、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用集合图来表示,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钻研热情。】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 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的组加5分。坚持口算天天练,堂堂清。
2、情境(3分钟)
出示天平实物,师生交流有关天平的知识,情境创设力求有趣、简洁、为本课教学服务。
3、自学(12分钟)
自学环节分两步:
(1)独学: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图,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师深入各组巡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点拨。
(2)对学、群学:
把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对子或小组同学共同探讨一下,组内成员互学,组长汇总形成共识,师深入小组,培养学生倾听、充分表达自己意思及补充质疑的能力,并确定每个组的展示重点。师及时对各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4、展示(12分钟)环节分为三步进行:
(1)小组展示所写的式子。并交流想法。小组全对的加分。
(2)交流这些式子如何分类。师分类板书:
预设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义:等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 。进而揭示等式的意义。
预设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20+30=50
没有未知数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读书进一步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重点强调方程的两个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数。
(3)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师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达,提出有价值的质疑的小组进行加分。
5、反馈(10分钟)
在反馈环节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出示试一试,判断是否是方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方程的意义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方程。
(3)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图中的信息,试着列出一个方程。
第2题:让学生先读懂题,再试着列出方程。
第3题:通过判断题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第4题:把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完成。
(4)将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作为本课的结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是今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柱,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
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程。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对于等式、方程的意义理解得还是比较好的。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4
本节课时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法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做课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突出本课重点,使用实物投影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对式子的分类情况,达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从而促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说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要掌握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激情与理想,困难与挫折,成功与欣喜,学生的百感滋味在小小课堂学习过程中四处交汇。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数学和语文课本,找两本一样的课本,分别端在两只手上,两手要一样高,你有什么感觉呢? (一样重或平衡)。同桌再交换左手中的课本,又有什么感觉? (一边重一边轻或不平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平衡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方程的意义)
2、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平衡?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种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天平用于计量物体的质量。它是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左边托盘放物体,右边托盘放砝码。当两边托盘所放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探究新知
1、演示称量,体会平衡:
学生活动(一) 要求:
请在右边托盘里放入100g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想办法用手中的砝码使天平平衡吗?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学生得出:略。
学生活动(二) 要求:
(1)请把左边托盘里的一个砝码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①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想一想:不知道质量的米袋该用什么来表示?)学生得出:略。
(2)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①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③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得出:略。
学生活动(三) 要求:
请把左边托盘里的③号米袋换成不知道质量的②号米袋,观察天平有什么变化,并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得出:50+x=100。
2、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学生分析概括出:今天所探究的是:像50+x=100这样的等式!那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并用着重符号记录。
4、我们可以用方程的意义来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三、知识应用
1、判断哪些是方程,是的打“ √ ”,不是的打“×”并说明其理由。
(1)35+65=100 ( ) (2) X-14>72 ( )
(3) y+24( ) (4)5x+32=47 ( )
(5)28<16+14 ( ) (6) 6(a+2)=42 ( )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关键是看式子中有没有未知数,式子是不是等式。
2、提问:方程与等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下列各题,对的 “√”,错的“×”。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1.5+X是方程。 ( )
(3)、3x+2=15 是等式。 ( )
(4)、23+37=60是方程。 ( )
(能根据你的判断写出两个以上的方程吗?)
4、现场调查:
我们班级里总共有多少个学生?男生有多少个?请你用一个方程来表示男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
5、仔细观察下面每个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看看哪些能列出方程,哪些不能,为什么?
四、思维拓展:
你有好办法使天平平衡吗?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方程,谁能说一说你的认识?读“小知识”,了解方程的历史。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5
教材简析: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理解方程的意义,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它就是天平。
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写出式子
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测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平衡关系过渡到用抽象到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三、合作探究,认识方程
1.测量物品,写出式子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利用天平测量桌面上物品的质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并且根据天平的平衡关系写出式子。最后将你们小组写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经历了实验---不实验——再实验的设计过程。第一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中,学生由于对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练,使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稿中,我放弃了实验,让学生直观看教师的大屏幕演示,然后写出式子,学生再根据图片,写出式子,结果整节课学生就在不停地对着抽象的符号写和算,对知识没有形成表象,练习效果不佳。后来,我在课前加入了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熟悉天平的操作过程,在课堂中,将重点放到利用天平写出式子这一环节,学生目的明确,操作熟练,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交流汇报,归纳概念:
教师选取了每个小组有特点的式子将其呈现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教师进行板演: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b>180
100+y=50×3
80<2a 不含未知数
50×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y=50×3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征。
3.概念演绎,建立模型: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天平所写的式子中还有方程吗?
师:老师在测量中的这几个式子中哪个是方程?
师:你能根据方程的意义也写出几个与众不同的方程吗?
通过这三个内容的练习,既完成了对概念的基本理解与应用,同时又将前面教学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进行补充,学生写出了将含有减法与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准确。
四、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判断式子是不是方程
2.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3.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4.判断是否是方程
5.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用集合图来表示,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钻研热情。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先说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习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2点: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中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三、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打算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感知意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总结提升,评价自我;拓展运用,回归生活;共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安排了学生来认识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感知天平的原理和用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二)、自主探究、感知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认识等式。出示天平图,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同时提出问题: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吗?揭示等式的含义。追问:如果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物体的质量关系吗?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学生可能出现用50<100,或100>50两种式子。板书式子。
2、认识方程。首先教学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提出问题:在天平的左边放一
物体。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同时让学生感悟未知数可以用一定的字母表示,播放录音:介绍“你知道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用式子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三种算式x+50=100,x+50<100,x+50>100及时的板书;其次,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类的依据,交流反馈各种分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这样由 “ 扶 ” 到 “ 放 ”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让学生区别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出示判断一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来深化理解方程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最后安排用方程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5本书共用去100 元,每本书价钱是 y 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y=100 ;有一袋面粉 50 千克,吃了 X 千克,还剩下 15 千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0-X=15 。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来突破重点,为此我安排了这样的一组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练习第三题、辩一辩。如判断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等题目来深化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四)、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最后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五)拓展应用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7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3-1.4=1.6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100x=250
250250=5002y=50方
等式a+2=17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方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操作、观察、讨论、分析中探究学习;
(2)、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游戏中乐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会知识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四、说教法:
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的、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互相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充分利用身边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五、说学法:
学法: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比较、概
括和应用的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运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活动二:
我还创设了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 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活动三:
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 3-1.4=1.6 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 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 ⑶ 你有什么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
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方程的意义
50+50=100 100+x=250
250+250=500 2y=50 方
等式 a+2=17 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
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上课时,我问同学玩过跷跷板吗?并让学生交流这个游戏的玩法与经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后并接着出示实物天平,让学生说一说在怎样的情况下,天平才会平衡?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新授:
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
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
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
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
情景3:
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
情景4:
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以上的算式都做成卡纸,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教学。)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
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二必须是等式。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总结出方程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页: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根据天平和文字列出方程。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四、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我让学阅读课本上的“你知道吗?”,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我将此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性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情感性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六、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总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出发,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等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练习中巩固,在拓展中收获学习数学的热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区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经历由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四)学情分析:
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求未知数
这道题主要是为解方程做准备。在这道题中,学生的书写格式错误较多,占40.2;会方法但计算错误的同学占10.9;格式计算都正确的同学占48.9。所以,在后面讲解方程的教学中,我们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讲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二、给式子分类,并写出每类的特点。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看看学生能否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清楚分类的标准,为课上的分类做准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因为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分类的标准不同。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当中的字母,所以根据有无字母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式子当中有字母,一类没有字母,这样的学生占25;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等于号,所以根据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式,一类是不等式,这样的学生占26.1;有一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运算符号,所以分的类别较多,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根据什么来分,这样的学生占48.9。尽管一直以来学生总是在写等式,但对等式的概念学生并不清楚。所以,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质特征,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类似的物品吗?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是否知道天平,为课上应用天平列式做准备。课下我们又找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说一说天平与跷跷板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们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六)、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亲自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跷跷板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理解等式性质。
课件出示一架跷跷板,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玩跷跷板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跷跷板现在所处的状态。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等于号连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紧接着就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式子叫等式?对“等式”的概念进行了强化。这个提问及时准确。接着,利用跷跷板理解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然后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等式两边同乘同除,等式会怎么样?通过学生举例,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跷跷板“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式子。然后提问学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这样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了多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给式子分类做好准备。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然后从学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标准分类的教学资源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找到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得出方程的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分类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讨论比较,辨析、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是一道富有思维容量的习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介绍方程”、“写方程”和“判断方程”三个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设计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样介绍自己”之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个方程,这样一个介绍,一个练写,不仅使学生爱做,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看式子进行判断,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让学生分析这句话对吗?说出理由。通过这些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方程的判断,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异同,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5.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1
一、引言
我们的教学究竟要赋予学生什么?是知识,还是方法?我认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一个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对后继的学习将会产生积极效应。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高参与,高自主,高协同,高愉悦,高效能”的教学理念?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方程的意义》一课,并在参加20xx年西乡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教学背景介绍
1.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
认知水平:《方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之前学习了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数量,以及根据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式子的值。
认知特点:四年级孩子对知识的认识是比较感性的,他们必须让数学与生活有联系才能产生兴趣,这个年段的孩子已经能逐步学会区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和独立进行逻辑论证。同时,要达到这样的思维活动水平,也离不开直接的和感性的经验,所以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教学内容的功能与地位。
《方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将学习的“解方程”的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教学过程反思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说“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它们就象一颗颗星星点缀着黑暗的夜空,而夜空也因为有了星星的点缀才会更加炫烂。《方程的意义》一课,我精心地设计了一个个教学小细节,正是因为这些小细节的点缀这节课才能在西乡优质课比赛中大放异彩,同时我认为这些细节也正好是“高参与,高自主,高协同,高愉悦,高效能”课堂的最好体现。
细节片段一:教材与现实的交接
在出示天平后,学生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说了两个等式,接下来
师问一个学生;你的身高是多少?生回答:不知道。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生1答:X。生2、A…
师:老师现场请一个老师来和你比比身高。(师请一个老师与学生背对背站好。)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俩看起来一样高?
生1:让赵晓同学站到凳子上。
师:好,听你的。(师现场拿出一个凳子)师;这个凳子老师已经测量过了,它的高度是25厘米。
(老师和学生背靠背站到一块儿,正好一样高。)
师:你能根据这个情境写一个等式吗?
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
生1:X+25=162,赵晓的身高加上凳子的高度等于老师的身高。
生2:162-X=25,老师的身高减去凳子的高度等于赵晓的身高。
…….
反思:
数学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突出了数学的现实性,数学教学应该源于现实,用于现实。我想数学不应再是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她应该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存在于生活事实之中。其实这个片段就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98页的一个练习,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巧妙地让它与现实相结合起来,事先安排了一个学生站在25厘米高的凳子上与教师刚好一样高的孩子来配合我完成这个片段的教学(但是其他学生不知道是我事先安排好的,所以他们都觉得很神奇)。这也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让纸上的数学走进孩子的世界,真正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工具,让孩子们领悟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这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实践证明这样的教与学,教者教得得心应手,学者学得从容不迫。
细节片段二:分类辨析
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所有式子进行按天平的平衡情况进行分类。
师: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来汇报。
生: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我是把带等号的分一类。不带等号的又分一类。(生边说边移动黑板上的式子)
师:这样分有道理吗?还有哪些同学和他分类的标准是一样的?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含有等于号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像这样的一类,就叫做——生齐说:不等式。看来,你们还真抓住了关键来分。
师:现在我们再观察这些等式,我们能不能在等式的基础上再分一分。
2、揭示方程含义: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类式子,和其它式子相比,它们具备怎样的特点?
生:它们又有未知数,又是等式。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方程。(板书)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方程的含义总结出来了,劳动的果实得来不易啊,我们一起把方程的含义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但是老师觉得缺少了点拟阳顿挫,再读一遍吧,把你们认为重点的词读重一点好吗?
生听了教师的提示读得非常好。
师:你把哪个词读重了?
生:未知数,等式。
师: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简直就是天簌之音。那这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我们就把它们摘下来吧,但是把它人摘下来总要有个理由吧,凭什么说我不是方程啊?
生一个个上台摘式子并汇报。(注,学生汇报相当的精彩,有个别孩子还用上了不仅…还……,虽然…..但是……这类的关联词,教师都及时地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表扬。)
反思:
方程教学是一个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如果离开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索,自我总结那么这个概念的教学就是失败的,虽然可以通过死记硬背,但那是枯燥无味的,孩子们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中我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法加入自己的一点理解,注意在‘引’字上下功夫,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动嘴中总结出方程的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细节片段三:融入生活
师:方程在我们的生活应用得很广泛,我们一起来看看方程在我们衣食住行都有哪些表现?
(课件画面出示衣食住行四个字。)你们想先接受谁的挑战?
每一个字链接一幅图。
(衣:画面出示一件衣服X元,三件衣服共120元,根据图意写一个方程。)
(食:一个汉堡包的价钱7元,二杯可乐,一杯可乐的价钱是X元,共17元,根据图意列方程。)
(住:一大壶水刚好倒满二个小水壶和一个杯子。杯子200亳升,小水壶一个X亳升。根据图意列方程)
(行:一辆公共汽车到站后下来8人,又上来6人,这时车上共有45人,车上原有多少人?)
反思: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确实,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把知识更好地融入生活,不能从生活中提炼生活情境应用于教学,学生怎么能对那些没有生命的枯燥数字产生兴趣呢,而生活本身是一个广阔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就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现象,在本节课上,我成功在把方程的练习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让孩子们在衣食住行中体验方程,认识生活。在本节课中孩子们在课堂上置身于生活情境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探索,课堂教学异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细节片段四:激励语言的应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一些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达到心灵的沟通。本节课中我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激励的语言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点评,这些温馨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着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乐意与老师共同探索知识。如:
上课前我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有幸来到华胜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老师好高兴,我早就听说华胜的同学们学习上善于思考,发言积极大方,声音洪亮,老师对华胜早已心神向往。看同学坐得多端正啊,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学生读出方程概念时:
师: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简直就是天簌之音。老师还想听一次,可以吗?
学生发现问题时:
师:你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学生提出意见时:
师:你的建议真棒,就按你说的来办。
等等……
反思:
这些激励语言的应用对本节课的成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乐学、向学的积极状态中。教学中,在学生探讨出方程意义后,我赞许的一笑,学生受到鼓舞,顿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课堂变成师生研讨的场所。课堂中,当我夸奖学生和数学家一样时,学生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有了更多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自己的事,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并参与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和他们一起研究、探索、获取,分享他们的快乐,教学就会达到师生和谐相处、课堂上的其乐融融。
四、不足之处:
1、学生在练习时其实想到了很多种列方程的形式,但是因为是比赛课,怕后面的时间不够,还有很多学生想要展示自己的想法,我居然很残忍地直接说到下一题了,想来真是不应该。课后评委老师评课时也说到这是一个小遗憾,课堂就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个展示的舞台。
2、列方程解决问题,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对于少部分学生还是有难度,在有限的时间感觉还是不能很好的帮他们有效理解题意。
3、方程的意义应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我呈现给学生的却是含有字母的等式,数学概念是严谨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觉得也应该给学生讲清楚这个未知数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只有字母。
五、再教设计思路:
1、引入部分:
我看了很多教师这节课的引入都是多天平开始,我想能不能从其他的情境引入?如:
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现在场上的比分是:26:33你会用数学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吗?(得出:26 < 33)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刚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χ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你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比分可能出现的几种关系吗?
从篮球赛的比分中引入不等式和等式,再分出方程,可行不?
2、小结概念部分。
20xx年10月有幸听北京市特级教师赵震上了一节《方程的意义》,他在处理方程的概念时是这样的:
他在学生把方程和等式都分出来后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就是认识方程,老师可以告诉你们,象这样的式子就叫方程。那么,请大家讨论看看,方程得有什么?
教学中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得出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这种倒置的教学方式我想也值得我试试呢。
3、练习部分:
因为我在巩固练习时没有加入用线段图列出方程的练习,我觉得下次再教时是不是把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也做为练习的一种。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2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平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教学流程
1.旧知练习,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平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平逐渐平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习或课下完成。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3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4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5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