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精选)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山东东营市胜利一中 季甜甜
当前,课程改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课堂教学却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积极的情感投入
积极的情感投入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心理学的成果告诉我们,在正常智力范围内,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不在智力的高低和已有知识的多寡,而在情感、意志、个体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激发认识和保证认识深化的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知过程、个体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其中教师的情感作用影响更大。当学生所敬佩的老师来上课时,学生的感受是兴奋的,情绪是高昂的,注意是集中的,教师的积极情感会加强学生课堂上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的活动,提高智力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同时,智力活动的成效、认识和创造的欢乐,又会振奋他的精神,提高他的信心,激发他的兴趣,增强他的意志,使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能量更大,水平更高。这样互相推进,就保证了他的学习质量,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像古人说的那样“亲其师,信其道,乐其见”。长此以往,学生的这门功课一定学得好。
(一)教师情感是教学工作的动力
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所教学科的热爱,是他工作的最大动力,他会如饥似渴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才干,并认真地探索教育教学理论,在工作中即使有千难万难也不以为苦,好比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什么事都愿意为他做,而且想尽千方百计为他(她)做好,做圆满,工作也是这样。作为教师我们应重视自己的情感修养,学会用情感去工作。教师丰富、充沛的情感不仅表现对学生的关怀、尊重和信任上,还表现为教学内容一致的高尚道德和强烈的理智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进行认识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作为教师若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快感或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情感状态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而且影响着学生全部的认识活动,教师真心真意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暗含期待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外貌、动作、眼神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正所谓“眉目传情”)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信任而受到鼓舞,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向上的情感,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凡是教师爱护和帮助的学生,必定喜欢 和尊敬 老师,而这种对老师的好感又往往迁移到对老师教学发生兴趣,甚至产生喜爱的情趣,于是主动、积极地去学好这门功课。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或不满情绪,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这种消极的情感往往迁移到对教师教学产生厌恶之感,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这样再聪明的学生也难有学好的希望,还谈什么课堂学习效率。
因此对教师来说,要使教学获得成功,使课堂效率提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样才能真正启开学生心扉,促其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必要的知识背景
必要的知识背景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这里说的知识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它还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具体学科专业知识,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对“如何教”的理解,是教师将本体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知识的重要方面;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条件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要丰富自己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做到把备课当作写剧本;把上课当作演电视;把自己当观众。
(一)把备课当作写剧本。一堂课好比一集电视剧,剧本的好坏直接影响演出效果;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上课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教师天天都在备课或者说抄名优教师的教案,认为有了各优教师的教案,我们就不需要操心备课了。事实上,不是所有名优教师的教案对我们都适用,教案不能复制效果,因此我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我们平时的备课。
1、备课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但要关注“现在”的发展还要关注“将来”的发展,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备课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周密的整体策划。任何一种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都必须在活动之前进行周密思考和整体策划,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在具体条件下,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法,也就是在明确“要到哪里去”后解决“怎样到哪里去”的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一般认为教学策略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过程的综合解决方案,是方法的方法,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2、备课还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预设要有预见性,尽可能从学生角度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有所考虑。为什么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答案教师莫明其妙或无言以对,甚至很尴尬,就是预设不全面或者预设太窄。预设要有灵活性,要为课堂教学的调整留有空间,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备课还要关注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方法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学生以高效的学法指导,从预习、听课、记忆、分析、训练、知识梳理、拓展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应的学法点拨和示范指导,以便学生效仿。
5、提倡三次备课。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和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二)把上课当作演电视。电视演得好才能吸引观众,要把电视演好就要善于“导”和善于“演”。在传统的课程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只是作为一个导管,把现成的课程和统一的要求输送到课堂上,送到学生的头脑中,把知识咀嘴烂了,放入学生的口中,生怕学生梗着噎着,以致学生根本吃不出味来,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来的。学生学的是死知识,根本不会用,不懂得怎么去学,任凭教师灌。要改变这种低效的课堂,就必须提倡教法多样化。如:“读”、“议”、“练”、“讲”、“做”。
1、“读”。狭义的读是看书、读书、读课文、读文章,广义的读是不拿笔不读书,是预习、是自学。常言道:“以目观物观其形,用心观物见其情”。读主要是学生的活动,读可以在上课前,也可以在课堂上,以教学内容、用时等有关因素而定。学生可以带着老师布置的问题“读”,也可以学生读后提出问题,还可以兼而有之,读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暴露学生掌握或理解的程度,“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两者在课堂上展示,为“议”提供条件。
2、“议”。议的形式有交流、讨论、探究、辩论等。读是议的前提,没有读拿什么来议,凭什么议,没有根据。议是学生、教师的共同活动,议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与核心环节(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议的本质是让教学走向对话、走向合作、走向学习共同体。锣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议就是针对读所抛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得出正确合理的解释或答案。对话有个体与个体(一“生”对一“生”或师对“生”)、个体与群众(一个学生与多个学生,教师与多个学生),还有群体与群众,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外,还有经验与文本的对话。
3、“练”。练主要是学生活动,练是检验学生“读的怎么样”、“议的怎么样”、是否真的懂了,为讲作铺垫,为讲提供素材,练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前和课后,手段不同,学习方法不同,要求就不同。
4、“讲”。讲主要是教师的活动,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组织教学,是为了不讲,教师讲的一定要是学生自身读不懂、议不懂、练不懂的内容,学生自己能学懂的老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特别是相异构想(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的讲一定是不完整的(即这节课的所有知识不都是老师讲出来的),但学生学得的一定是完整的,教师的讲并不是学生学的唯一途径,也不应该是唯一途径,课堂教学改学的突破口是教师的讲能不能晚一点,讲的时机能不能准一点。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一节课的内容老师不讲学生已会的有30%左右,老师不讲自己能看懂的有20%左右,靠老师的讲帮助学生看懂的有20%左右,讲了也不会的学生有30%左右,统计表明教师的讲只帮助了20%的学生,有教师常常抱怨我讲了几遍,学生还是搞不懂不会做,因为你的讲对学生是雾里看花,模糊不清,倒不如不讲,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尽量的读,尽量的议,读不懂议不懂的才讲。
5、“做”。新课程推进后,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有二种:第一种是“书中学”或“听中学”,这种方式 主要是间接学习知识,这种知识容易遗忘,还有一种学习方式是“做中学”,这种方式主要是直接获得知识,这种知识难以忘记。现在孩子学骑自行车或很多玩具有谁教过,都是自己学会的,因此不会忘记,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过程、方法产生经验,不要怕孩子“摔跌”,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听中学,书中学”是言传,是文本知识,以听为主。“做中学”是意会,是实践感悟,在做中学,以做为主。学懂以后做出来是内化,是明理,是知识融会;做好以后说出来是外显,是实践智慧逐步清晰化。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中心,讲、学、做融为一体,不能孤立。
教学形式要灵活,不确定这五大方法的教学用时,也不拘泥这五大方法的应用完整,不规定这五大方法的教学顺序。
(三)把自己当观众,加强反思,用心感悟课堂,对自已经常照镜子,只有照镜子才能发现美中不足。别人说你好,你只能坚持现在,别人说你不好,你就能更好。
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人因思而变,个人的经验可能错误和肤浅。反思是对经验的依据、过程、结论进行深入的、持续的、批判性的审视。反思的目的在于突破经验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从而使反思的过程更有效益,使经验对未来的行动更加具有指导价值。
案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上课前老师们都认为: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第一次上完课后反思: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第二次上完课后反思:看来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做出比较和判断,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第三次上完课后反思: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机会,交流还要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三、合理的资源利用。
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 先生在谈到语文教材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课改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师要做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桥梁,一切从学生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架驭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教学成为 广大 老师崇尚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直观而形象。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实现了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还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比的。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摆脱了单纯口授或局限于应用传统媒体进行讲授方式,改变传统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运用现代视听媒体进行讲授,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现代教学媒体形象、生动、动态、直观、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显著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
1、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增添生活气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故事出发,选择教学资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又使学习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活动,从而使他们感到学习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学习产生亲切感。
2、创设情景,贴进生活。知识起源于生活,隐藏在抽象知识背后的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不是外衣,重在促进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问题赋于生活的内涵和情境,使学习具有生命的活力。
3、收集生活中的素材,补充教学内容。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有位教师在教一年级课文《画》时,有同学提出奇思怪想的话——“人来鸟不飞,这是只死鸟”。一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下子轰起来了。这时教师便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借此让学生讨论。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参与讨论。就在大家讨论热闹的气氛中,教师适时挂出一幅山水花鸟图,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看图,寻找依据。具体是这样做的;先让差生说自己理解的意思,再让优生说自己感悟的东西,最终大家悟到这是一只活鸟的结论。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想想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这种现象,请善于思考的同学回答,并照样子说说。最后转入自主作业,把“人来鸟不惊”作比较,写下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这样就把精心的预设和生成得到了有效结合。
教学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作为教师,我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般的眼睛,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捕捉信息,善于发现富有特色个性的东西,凸显课堂创新教学这一特点,点燃学生这一火把,挖掘利用课程这一资源,让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充满快乐、激情、幻想与生命活力的源泉,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的改革在课堂,让我们在课堂拼搏中创造有效的教学,有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实质。
第二篇:转变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
转变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
——谈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摘要]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观念,提出了如何转变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找到了一些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转变 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 途经与方法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改革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已初步形成共识。本文就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谈谈教学思路的转变。
一、从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的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以讲解课文为目标面面俱到地教学,一课接一课,许多教学内容多次重复,所不同的仅仅是课文的思想内容。若问教学进度,得到的回答是课文的课次,而不是语文训练的进程。所以,确定语文能力训练目标是改革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大家共知的注意整体性(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等整体目标)、层次性(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和集中。
“准确”的依据是课标中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和学年目标。各学年目标的衔接就是小学阶段的目标序列,教师应该熟知,并且懂得每篇课文的语文训练目标是这一“目标系列”中的一个环节,能力训练的内容既不可简单重复,又不能“跳跃式”超前,应该循序渐进,而教学的现状却往往不是简单地重复就是“跳跃式”地超前。教学内容超前,拔高要求是当前的主要倾向。如有的老师教三年级课文就要求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其实三年级的要求是“学习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学习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四年级才有“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教学要求。超前教学造成的后果是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三年级连句成段训练不扎实。而词句训练和连句成段训练是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
这方面的训练不扎实,走过场,就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集中”就是在课文中选定几个语文能力训练点。这是因为教材是教学所用的材料。它是以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形式提供给教师的,并不全是为了学生语文训练的需要,也不能明显体现训练的有序性(这是“文选型”语文教材的缺点)。所以在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总的说,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正如数学课的“例题”一样)。“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如课文《落叶》,要求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为重点,可以选择两个句式作为教学“例子”。一句是“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句式是“树叶怎样落下来”。教学时可让学生说说“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是不是一样。学了这个句式对低年级学生很有用,懂得这一类句子的表达方法。
检验学生是否能举一反三,教师可把“树叶”换成“雪花”,让学生说说句子:“雪花从天空中一片一片地飘下来。”另一句是“树叶落在沟里,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联系下文,不难发现这是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它的句式是“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教学时,只要把重点落在上述例句上,然后利用句式基本相同的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读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蚂蚁、小鱼怎么样。课文写燕子怎么样的句式起了变化,可让学生按上述句式改变句子。如“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我们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选择具有规律性的词句和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的“点”在一篇课文中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以少胜多的功效。至于课文中的其他语言现象有的可以在以后的课文中进行教学,有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朗读,教师只要从旁作些点拨。
二、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转变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吕叔湘语)其实,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
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如果以此来安排教学过程,那与要达到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啻于“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训练的原则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阅读教学的语文训练有别于“单元练习”、各种“练习册”的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它是在表情达意的活生生的语境中进行的,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训练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用词造句的准确和灵活,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由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的,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这种训练又具有综合性,既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训练重点,又要注意常规性训练。如小学中、高年级要有重点地进行段与篇的训练,但仍不能放松字词句常规性的基础训练。训练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运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这几种训练一般依次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理解性训练,一是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即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暴露”理解内容的思维过程,改变目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训练表达理解内容的语言文字。对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分析概括等组织语言的思维活动应该加以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是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训练,应该是阅读理解的主要训练,然而遗憾的是许多阅读教学课却只在理解内容上耗时间,而忽视了这项主要训练。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高了语文水平的事实就是证明。所以,要让学生多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填空、听写、默写课文,直接感知、熟记课文的语言材料。学生头脑中“语汇仓库”储存日丰,将来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语)。运用性训练
是阅读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语言现象的“迁移”训练。训练的形式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强调读与写的训练。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教过的课文学生竟未能读通!要给“读”定一个指标,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要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的会背诵、默写。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情感,说与写的训练穿插其间。写的训练也要加强,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经验。训练要严格要求及时反溃,“训练”本身就包含着“训”和“练”两个方面。“训”就是对学生的“练”作规范化要求,作指导、点拨、矫正,使学生的“练”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熟练到熟练,逐渐形成技能。课堂教学应该体现这个练的过程。针对目前教学要求偏高,训练不扎实的弊端,要强调低起点,严要求,从写好字形、读准字音、读(写)通句子等基本功抓起。要及时对学生练习的正误、优劣作反馈评价。
三、从以集体教学为主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
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在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所以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是集体教学活动太多。教师不断面对集体提问、讲解、讨论,学生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会课文”的时间,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匆忙地在课文中寻找用以回答提问的片言只语。教学的时间大多在学生等待提问,以及教师和几位学生一问一答中流逝!其结果,且不说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易形成学习惰性,教学不能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语文训练落空;教学只为少数反映灵敏的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多数学生当“陪客”,热闹的场面是一种“虚肿”现象。因此,有必要改变教学模式,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新课型,这种新课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有两点是必须强调的:
1.提倡自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提问,要求学生经过研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才能回答的提问,朗读、默读、归纳课文意思、读与结合等等比较重要的训练活动,教师都要在提出学习要求和提示学习方法以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学时间,不要急于集体讨论或指名回答。学生自学,一般先细看课文,再读读议议(练练);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轻声作个别指导,指导的重点是学有困难的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极好时机,如果课内及时辅导,课外就可以减轻师生负担。在学生自学、读读议议
(练练)的基础上,方可适当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交流、评价学习结果,揭示学习规律。(1)提出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2)学生自学(读读议议写写)集体交流自学结果、反馈矫正。这样的循环在一节课内至少两次,其中“学生自学”是中心环节,时间要有充分保证。
2.精简提问、精当讲解。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学生被动应付,难以主动学习,如果养成习惯就更糟,学生离开提问就无法自学,丧失学习能力。精简提问就是在初读、精读、熟读的每个阶段只提少量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示范性的问题,用以引导学生自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由自己多问转变为教学生多问,特别在理解语言文字表达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写?”
总之,教师只有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自由,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转变教学思路才能不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转变小学英语教学方式_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活英语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文 浩
(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电子信箱:414166460@qq.com)
[内容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都会体会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利用教材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其信心,使学生全体投入,获得整体提高,是我们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模式基础上革故鼎新,创设良好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律,提高教学质量。在一节课40分钟内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方式 效率 提高
小学英语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小学英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当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一节成功、高效的英语课应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英语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师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密切相关。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能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每堂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要提高学生实际的应用水平,必须破除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现代英语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随着现代英语的变化,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创造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用交际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
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的多。另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英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二、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在英语课上,教师只有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以歌激趣
歌曲能以其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用于课前热身,可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用于课中,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可选择由师生共唱一些简单的英语歌曲,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感,并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以游戏激趣
游戏能寓教于乐,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许多游戏都有戏剧性,角色性,这正好满足学生爱说爱动、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编出合适的游戏。如: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教师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大量输入,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他们对很多的单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多做,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
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以竞赛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竞赛是激励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最有效手段。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竞赛的开展,可以在男生与女生、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让学生跟老师比赛,并配有抢答的形式,使竞赛更有竞争性。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合作,为了目标的实现而欢呼雀跃,同学间的友情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加深厚,从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经意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然而竞赛与奖励是并存的,没有奖励的竞赛是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奖励形式,可以是精神的奖励,如:授予最棒小队、最佳英语星、英语小博士等光荣称号。将英语课堂教学竞赛化,学生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要活化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教材以其辅助材料、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以学生的英语实践为课堂主要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并组织一系列引导学生自始至终通过一项又一项具体任务的活动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并形成能力。
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的言语实践活动应以大量的听说实践活动为主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地把英语学习当成熟读和背诵。教师尽可能将教学内容设计得真实或接近真实,有交流价值,有信息差,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听、做、说等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根据设计出不同任务给出相应的语境和词语提示,但要给学生留有思维想象的空间,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这样不仅有利用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和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指挥方面,当好“导演”。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吸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行动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通过教师组织的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执教,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以清晰、准确到位的示范帮助学生 理解、模仿、操练和活用语言;以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依据,变换自身的角色;以紧凑合理、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以及科学有序的训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中扎实地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尝试成功,乐学会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第四篇:转变小学英语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活化英语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的形式单一或丰富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利用教材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其信心,使学生全体投入,获得整体提高,是我们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模式基础上革故鼎新,创设良好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律,提高教学质量。在一节课40分钟内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方式 效率 提高
小学英语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小学英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当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一节成功、高效的英语课应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英语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师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密切相关。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能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每堂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1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要提高学生实际的应用水平,必须破除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现代英语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随着现代英语的变化,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创造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用交际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的多。另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英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二、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
皮亚杰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在英语课上,教师只有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
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以歌激趣
歌曲能以其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用于课前热身,可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用于课中,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可选择由师生共唱一些简单的英语歌曲,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感,并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以游戏激趣
游戏能寓教于乐,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许多游戏都有戏剧性,角色性,这正好满足学生爱说爱动、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编出合适的游戏。如: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教师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大量输入,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他们对很多的单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多做,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以竞赛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竞赛是激励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最有效手段。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竞赛的开展,可以在男生与女生、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让学生跟老师比赛,并配有抢答的形式,使竞赛更有竞争性。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合作,为了目标的实现而欢呼雀跃,同学间的友情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加深厚,从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经意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然而竞赛与奖励是并存的,没有奖励的竞赛是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奖励形式,可以是精神的奖励,如:授予最棒小队、最佳英语星、英语小博士等光荣称号。将英语课堂教学竞赛化,学生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要活化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教材以其辅助材料、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以学生的英语实践为课堂主要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并组织一系列引导学生自始至终通过一项又一项具体任务的活动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并形成能力。
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的言语实践活动应以大量的听说实践活动为主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方法,(Open Yourbook!Listen tome readafter me)不能简单地把英语学习当成熟读和背诵。教师尽可能将教学内容设计得真实或接近真实,有交流价值,有信息差,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听、做、说等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根据设计出不同任务给出相应的语境和词语提示,但要给学生留有思维想象的空间,启发学生动脑思考(brains forming)这样不仅有利用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和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指挥方面,当好“导演”。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吸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行动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通过教师组织的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执教,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以清晰、准确到位的示范帮助学生 理解、模仿、操练和活用语言;以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依据,变换自身的角色;以紧凑合理、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以及科学有序的训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中扎实地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尝试成功,乐学会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子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力出版
20042、冯静,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
3、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五篇: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 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如在讲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新课内容学习前先让学生对照课件完成表格填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异同,先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补充完善表格,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补充完善,从而真正达到疑问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最后疑问由学生解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初中学生的思维大多处于感性阶段,因此举的例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多制作多媒体课件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如学习消费者的知情权时,可以让学生现场模拟购物,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掌握了知识,不要一味灌输知识。教给学生好的记忆方法。比如在记忆初一下册20课中学校保护和家庭保护各自的地位时,“学校保护”对应关键词“基地”,“家庭保护”对应关键词是“基础”,把“学”“地”抽出来,形象记忆成“学弟”,“家”“础”抽出来,谐音记忆成“家畜”,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幽默风趣关键还很容易记住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