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材分析及课标解析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进步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课程目标内含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表述中。任何一门专业教学首先都要抓住其教学对象的特点,抓住其特点,从根本入手,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成果!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性格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好动、好玩、好奇和好胜。他们上课时不能一动不动的“安分守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切感到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他们常常会争胜好强不肯落后。这一切都是儿童期性格特征的表现。儿童天性好动,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把“动”引导到课堂上来,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上音乐课的单一形式, 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别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老师适当的鼓励引导是学生上好音乐课程的一剂良药。
人音版二年级下册音乐课主要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人文主题为单元,以音乐要素为线索,突出音乐实践,强调能力培养,精心设计编创活动,凸显教学重点,关注评价机制,主要是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本册包括游戏宫和欢乐谷在内共编11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重点内容)。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人音版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课以《美丽家园》命名,根据小学二年级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将人文主题和音乐作品紧密结合,体现了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以生活经验理解音乐”原则,以“美丽家园”为主题,选取了两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诠释本课主题内涵。歌唱家乡的少数民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和《我的家在日喀则》,表现了少数民族儿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聆听和学唱不同民族风格特点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聆听部分选编了两首蒙古族风格特点的作品,对唱歌曲《吉祥三宝》和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则是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格特点的器乐曲,情绪欢快,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这两首作品均突出了本单元的主题——美丽家园。
本节课我选取了《草原就是我的家》和器乐曲《我是草原小骑兵》为主要教学内容。《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的热爱。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蒙古民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
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等三部分组成。前24小节为引子,其中第1至12小节是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渐强→mf→f→ff的力度变化模仿马
乐曲的A段(第25节~77小节),由a+a1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了小骑兵
B段(第78小节~156小节),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
C段(第157小节~结束)是A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表达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描绘出战马远远离去的意境。音乐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挎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欢腾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乐曲深受广大小听众的喜爱,是一首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演唱是基本内容,以前歌唱是主要内容,现在是基本内容,实际上是提升了歌唱的重要性:一,通过演唱的表现,他能够在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的形象过程中,去发展他的两个思维,是学生生活的联想转为想象,对未来的创造是有规律的进行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学生他们生活的认知程度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演唱活动的实践中去获得基础的音乐知识。二,演唱的重要手段是表现,他通过演唱这个过程去获得和掌握浅显的表现能力,包括良好的歌唱习惯,正确的歌唱知识,呼吸等,使学生能在唱好齐唱,轮唱,合唱的过程当中去巩固他的听觉和视觉能力,概括的说,歌唱是知识和技能两个活动。
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已吹醒了沉睡多年的基础教育,提出了音乐课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的音乐课在教学中实行了如下一些教学方式或者说是教学行为上的转变根据教学目的,在<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一课中我设置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舞蹈和乐器,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分散在各个环节中,做到听、唱、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注意始终被精心的教学设计而吸引,保持兴趣盎然的学习热情。
附舞蹈:
在《我是人民小骑兵》这首欣赏乐曲中,创设情境,运用视和听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学生对蒙古族风土人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分段欣赏乐曲时,根据每个乐段不同的音乐特点,设计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清晰了解各个段落。避免单纯的讨论或聆听的过程变成说音乐的过程。分别聆听木琴
第二篇:课标及教材论证意见
课标及教材论证意见
洪河中学
曲桂英
新课程改革下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内容共五章,两个课题学习,一个总复习,教科书最后附有标准对数视力表中的“E”形图一幅。六章内容是:第一章分式,第二章反比例函数,第三章勾股定理,第四章四边形,第五章数据的分析。两个课题学习是“重心”和“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本册教科书与以前的人教版初二(下)及现在的新课改其他版本数学八年级(下册)相比,在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上可以说完全不同,它有独特的知识体系、内容结构,特别是它有独特的内容创新与变革。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它的导语引人入胜,图文优美、生动、新颖、幽默,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册教科书每一章的第1页,都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和丰富新颖甚至能统领本章知识内容的图文。如第一章分式的篇首,就列举了生活中的大量不等关系的几例:再如第四章证明
(一),以一棵大树的根、茎、细枝、叶来形象地表示公理、原名、定义、定理、推论之间的逻辑顺序,生动、恰到好处。可以说每一章的篇首都是如此。这些生动形象、直观新颖的图文,代替了“枯燥乏味”的直接陈述,很符合此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本册教科书在学习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大多数地方难度进一步降低,特别是大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克服了“繁”、“难”的弊病。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删掉了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个或3个以上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法也删掉了,这使得不等式的运算大为简单。第二章分解因式,删掉了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运用公式法中删掉了立方和(差)公式,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也只要求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这使得分解因式的难度大大降低。第三章分式,只要求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比以前的难度要求降低很多。第四章相似图形删掉了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较复杂的证明和计算。第六章证明
(一)的内容原来是初一(下)“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内容,和初二(上)一开始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内容,而现在移到八年级(下)最后一章,对学生来说,相对难度降低了。因为学生的年龄增长了一岁,对几何的推理、证明能力相对增强了。从这两章几何内容来看,说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几何要求大大降低,几何内容大大减少。所有这些内容的减少,难度的降低,都是根据新课改的课程标准来进行的,克服了“繁”、“难”的弊病。
三、本册教科书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克服了“学科中心”的倾向,避免了“偏”的弊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学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4页“做一做”栏目,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计算它的树龄问题;第22页例题,在多个旅行社优惠的条件下,某单位如何选择一家支付旅游费用较少的旅行社问题;第三章分式第67页“做一做”栏目,通过计算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让学生之间交流: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问题;第四章相似图形第97页,五角星中的黄金分割问题等等。可以说本册教科书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非常多,无论是在引入课题、例题、“做一做”、“议一议”内容中,还是在课后练习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比皆是。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热情。
四、本册教科书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果的联系,内容大为更新,富有时代感,克服了“旧”的毛病。
第三章分式第一节一开始这样写到:“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2400公顷„„”这是以环境问题为背景材料,提出一些问题引出分式的定义。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一节有这样一段话:“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0-14岁的有28979万人,15-64岁的有88793万人,65岁及以上有8811万人。”可以说这些数据都是最新数据。第三节频数与频率,以小明调查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为材料,调查结果是:A,A,B,C,D„„其中A代表贝克汉姆,B代表费戈,C代表罗纳尔多,D代表巴乔,这些足球明星都是处于学生成长时代的,是这一代学生喜闻乐见的崇拜的足球明星。
类似以上的三则新材料在本册教科书还有不少地方有,这就使得数学内容大为更新,很有时代感,让学生感到我们学的是现代数学,而不是“枯燥”、“过时”的古代数学,克服了“旧”的毛病。
五、本册教科书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本册教科书中融入了大量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历史等其它学科知识,而这些知识中往往又包含着数学知识。第四章相似图形复习题A组第6题,小明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他站在该塔的影子上前后移动,直到他本身的影子的顶端正好与塔的影子的顶端重叠,这时他距离该塔18m,已知小明的身高是1.6m,他的影长是2m,求古塔的高度。”这道数学题用到物理学基本知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题C组第1题:“一种灭虫药粉30kg,含药率是15%,现在要用含药率较高的同种灭虫药粉50kg和它混合,使混合后的含药率大于20%,且小于35%,则所用药粉含药率的范围是_________”这是与化学知识浓度有关的数学问题。
与历史综合的素材也有,如第99页“想一想”栏目的内容,在介绍黄金分割时,谈到古希腊时期的巴台农神庙,是黄金分割的典范。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素材在本册教科书中也是多见的。这些都打破了“纯学科”思想,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整合,这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将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探究知识。
六、本册教科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
强调探究式学习可以说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本册教科书几乎每一节都有“做一做”栏目,这就要求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解决。不仅如此,很多新问题的提出、分析,直至解决,都给学生展示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2节数据的收集:为了了解一个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教科书展示了小明、小颖、小亮三位同学的调查情况;又如第四章相似图形第7节测量旗杆的高度,就是一节活动课,有活动课题、活动方式、活动工具、活动步骤等。
七、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为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的空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新课程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读一读”栏目,如《工资、薪金收入纳税》、《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智慧数》、《新建购物中心的吸引力有多大》、《古埃及金字塔的高度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费马的失误》、《<原本>与<几何原本>》、《你能想到什么》等等,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及自己的能力大小,选择学习的机会大为增加。
其二,表现在大多数章节的篇首留有很多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如第三章分式,篇首这样写到:“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诸如 之类的式子,你知道这些式子与整式有什么区别吗?你认为 相等吗?你见过类似 这样的方程吗?你能求出它的解吗?”另外,每一章后面有“回顾与思考”这一栏目,全部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这些问题教科书全都没有给出解答,留给学生解答,从而为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空间。
其三,几乎每一节都有“议一议”栏目,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见解。
八、本册教科书实验坚持以课题制形式采用行动研究模式。
本册教科书共有两个课题学习,它们分别是“制作视力表”和“吸烟的危害”,前者放在第四章相似图形的后面,运用相似图形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后者放到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之后,要求学生去调查、获取数据,然后分析、处理数据。吸烟有危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是从数学角度去研究它,对学生来说这还是第一次,学生是感兴趣的。
九、本册教科书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材立体化的方向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而克服了“书本中心”的倾向。表现在:
其一,本册教科书提供了相关的网站,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
其二,计算器的允许使用,为学生的计算提供很多方便。
其三,在某些内容上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如学习相似图形后,可以在计算机上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又如利用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等等。
十、始终坚持在基层中改革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
本册教科书在实验过程中,每一届使用完后,总是征求一线实验教师、教研员的意见,不断地改革、调整、完善,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力图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适应现阶段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一套崭新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验教材。
两点说明:第一,我上面是从十个方面分开说明本册教科书的改革创新,当然它不是独立的,文中举的很多例子可能不仅仅具有某一个创新特点,而是具有多个创新特点。
第二,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三研”,即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而研究教材是基础,是前提。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只有领悟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实验教科书的创新特点,“吃”透教材,才有可能搞好教学工作。
第三篇:“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的异同解析
从人教版“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的异同看
高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课堂定位
海南省海南中学
李纪镜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课程观念的巨大转变。与之相应.作为课程重要载体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也有了很大变化.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了很多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课文篇目各不相同.编排方式也多种多样。
与“老教材”相比.“课标教材”有没有与之相同的地方?“课标教材”除了分为必修与选修之外.除了更换课文篇目、改变课文编排方式之外.还有哪些变化?这些新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思想?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要作哪些调适?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准确定位?这些,都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供2003级高中学生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本文简称“老教材”)与供“高中新课程改革”省区2007级高中学生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本文简称“课标教材”)作了比较.发现“课标教材”比之于“老教材”有多方面的变化。现将两套教材“阅读”部分的异同及其对阅读教学课堂定位的启示作一些分析。
一、课文体裁比例变化透露文体指向的微调
如果我们对“老教材”与“课标教材”的课文从体裁(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划分大类)角度作个统计(见表l).不难看到一些颇耐寻味的东西。表1 “老教材”与“课标教材”课文分类统计表
篇(首)数 在本套教材中所占比例
老教课标教老教材 课标教材 老教材 课标教材 材
材
26% 33%
332% 29%
14% 8%
6%
2%
2%
2%
4%
2%
2%
2%
2%
诗词 散文 小说 戏剧 42 52 22 文 学 类
78% 73%
4%
哲学论文 4 语言学论文 4
论 述 类 文艺学论文 4 科技论文 6 杂文 随笔 4 4 4 4
4% 4%
16% 14%
56% 4%
演讲词 序言 新闻(报告文学)实 用
45% 6% 13%
类 说明文(科2 普作品)
1% 4%
(说明:1.古代传记归入“文学类”之散文统计。2.表中百分比数据为约数.按四舍五入取值。以下分析数据同此。)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新、旧两种教材文学类文本的篇(首)数在其自身教材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
“老教材”6册共有诗文161篇(首),其中文学类文本125篇(首),占78%。“课标教材”5个必修模块共有诗文79篇(首),其中文学类文本58篇(首),占73%。从“老教材”到“课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比例虽有小幅下降.但两种教材文学类文本篇数都占到教材文章总篇数的四分之三左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l
2.“老教材”与“课标教材”相比.“文学类课文”相同的篇目很多.而“非文学类课文”相同的篇目很少.两者形成极为鲜明的反差。
进一步的统计表明(表略):5册“课标教材”共有文学类文本58篇(首),其中与“老教材”相同的篇目有38篇(首),占到“课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66%。经典名篇如《短歌行》、《孔雀东南飞》、《陈情表》、《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再别康桥》等在新、旧两种教材中都被选人。这反映出教材编者在编教材时非常注重文学类文本的基础性、经典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册“课标教材”中非文学类文章共21篇.其中与“老教材”篇目相同的只有6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拿来主义》、《咬文嚼字》、《谈中国诗》、《我有一个梦想》、《宇宙的未来》,仅占本套教材中同类课文篇数的29%。大部分是新增篇目,如《宇宙的边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动物游戏之谜》等,或传递科学前沿信息。回顾科学研究历程.进行科学教育;或谴责暴力,呼唤和平,号召人们珍视生命;或探索自然奥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作品都极富时代气息.反映出教材编者在选取非文学类文本时.除了照顾文体知识.更注重作品内容的时代性。
3.非文学类文章中论述类文章比例略为下降.实用类文章比例显著提高。
“老教材”非文学类课文中的论述类文章由原来的l6%变为“课标教材”中的14%.比例略有下降;而实用类文章则由原来的6%猛增到l3%,增加了7%。
具体来说.实用类文章比例的变化又凸显出鲜明的“实用性”——实用类文章中演讲词、新闻、说明文这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作品由3%猛增到l3%,增加了10%.增幅相当大。而平时一般人很少用到的“序言”由2%变为“0”。这反映出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文本受到“课标教材”编者的重视.而与学生生活关联不紧密的文章体裁受到“冷落”。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觉得实施“课标教材”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经典的文学类文本在教学时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些作品.引导学生涵泳咀嚼,反复体味,弄懂吃透,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增进文学素养,提高审美品位。同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操。
第二.教学时应切实贯彻教材编辑意图,对不同的作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不搞简单化,准确达成教学目标。如对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要充分注重其基础性、经典性;而对凸显时代性的非文学类作品.在关注其文体特征的同时,应更多地顾及它们在内容上的时代性特征。
第三.要加强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教给学生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技巧,培养快速准确阅读、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及进行相关文章写作的能力。同时,结合作品,恰当进行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学得相关文本阅读与写作技能.学到沟通与应用本领的同时,得到科学与人文滋养。
二、课文编排线索改变凸显教学重点的转移
不少人认为.“课标教材”与“老教材”阅读部分的不同只是在篇目的选择与出现的顺序上,在课文编排逻辑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以单元来组织。认真地阅读和审视教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大谬不然。请看下面两个表(表
2、表3):
表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供2003级用)“阅读”内容安排表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一单中国现当中国现当《诗经》、中国现当哲学论文、科技论元
代诗 代小说、外《离骚》、代小说、外随笔
汉魏晋诗国小
说
歌
(二)文、说明文
歌、外国诗国小说歌(一)
第二单中国现当杂文 唐诗、宋词 中国古代文艺学论语言学论元
代散
白话小说 文、随
文
文、外国散文(一)
笔
第三单演讲词 元
科技文
中国现当中国现当《阿Q正《红楼代散 文(二)
代戏剧、外传》 国戏剧
梦》
第四单序言 元
随笔 中国现当中国古 代散文、外代戏曲 国散
文(三)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史记》
第五单先秦史传汉魏晋散宋代散文 古代散文 李白、杜甫 元 散文 文
诗歌
第六单先秦诸子唐代散文 明清散文 古代散文、《孟子》 元
散文
文言 小说
表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供2007级用)“阅
读鉴赏"内容安排表
单元
必修l
必修必修必修必修
情感与意情趣与理人物与环性格与冲情节与语象(现代诗趣(抒情散境(小说
突(中外戏言(小说歌)
文)(一)剧)二)
品味与赏提要钩玄含英咀华感受与共情思与意披文人情析
(古代叙事(诗经、楚鸣(唐宋散文)
辞、汉魏 诗)六朝诗歌)
境(词曲)(古代抒
情散文)
思考与 领悟 品人与品写景与抒质疑解难理清思路融会贯通文(记叙散情(古代写(古代议散(社会科学(文艺学文)
景散文)文)
论文、随文)笔)
沟通与运博观约取对话与交启迪与想知人论世f概括与归用
四(新闻、报流(演讲)象(科普、古代传记)纳(自然告文学)
科幻)
科学论文)
从表
2、表3 可以看出,新、旧两种教材阅读文本都采用单元方式组编。但两者编排单元的内在线索则迥然不同:“老教材”是以文体特征为单元编排线索.“课标教材”是以读书方法和学习要点为单元编排线索。从文体的角度看,比如散文类课文,在“老教材”中被编写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一)”、“中国现当代散文(二)”、“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三)”、“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古代散文”等若干单元。不难看出.这些散文的编排依据或是国别,或是时代.国别与时代还不足以统括则杂以文章类型或作者(如“史传”、“诸子”之类)。“课标教材”则不同.从必修l到必修5共编排了“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情趣与理趣(抒情散文)”、“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披文人情(古代抒情散文)”等若干散文单元。很明显,编著者组织这些单元的内在依据不是国别、时代或作者.而是相关文本的读书方法如“提要钩玄”、“披文人情”,或是学习要点如“情趣与理趣”。
从每册课本的单元组织来看.“老教材”只是以数字为序.将文章按体裁分编为若干教学单元.在学习与运用上没有特别的考虑。而“课标教材”则将每册的四个单元分为三个学习与运用层次,第一、二单元为“品味与赏析”,第三单元为“思考与领悟”.第四单元为“沟通与运用”。每个模块从前往后,都有一个由感知到领悟到实践运用的纵深发展关系。对“课标教材”内容的这种呈现方式.执行主编顾之川先生说是为了“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顾之川在《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文中指出:“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并在多种教学目标实施的设计中细腻地体现浸润式学习的思路,是这套教科书(即本文所称之‘课标教材’,笔者注。)的又一特色。”“‘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包括:鉴赏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以前所奉行的灌输讲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要点.着意于理解文章内容.而是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定位于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如表2“老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表3“课标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同为“科普文章”.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其教学内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指出:“在教学本单元的文章时,不宜纠缠于文体术语,而应注重对文章内容本身的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单元“单元说明”则日:“学习语文,要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但不能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训练也是同等重要的。”“老教材”编者当时虽已受到冈IN,1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影响,已认同了“淡化文体”的教学观念(参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单元“单元说明”),但在课文教学内容的确立上.仍然没有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强调“对文章内容本身的把握”。“课标教材”则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课上学习科普文章.并非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要目的”“课标教材”必修了《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单元“单元说明”)。
经过以上简单梳理.可以明确: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从阅读的能力,到思考的能力,到沟通与运用的能力.都要加以培养与训练。单个的模块教学是这样,各个模块综合起来更应如此。从“老教材”到“课标教材”.这一转变可以说是根本性的。
三、课文定性变化彰显学习主体认识的回归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课标教材”.都从“读”的角度将课文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但只要我们稍稍留神教材的目录.就不难发现.新旧两种教材对课文的“定性”有所不同。“老教材”将所有课文分为“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两类.“课标教材”则将所有课文分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这看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变化.但彰显的却是一个巨大的观念改变。
将课文分为“教读”与“自读”.是从教师对课文是“教”还是“不教”这一角度来考虑的。在这样的教学认识中,教师的“教”是主要的。只要是重要的内容.都要由教师来“教”。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一个知识容器。而将课文分为“精读”与“略读”,则是从学生如何“读”、“读”的程度之深浅这一角度来划分的。不管“读”得“精”还是“略”,从学习的主体来看.都是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方式方法上并没有给一个固定的办法如教师“教”或者“不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精读课文”学习的主角也是学生而非教师.“精读课文”的学习要点也不一定是教师“教”出来的。这种分类实际上是把“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就把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途径作了极大的拓展。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有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更多自主体验、自主探究、合作提升的余地。这对发展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意识实在是大有裨益的。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漠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强有力的纠正。
本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落实学生的“读”.科学地处理好教师的“教”。要把课堂尽最大可能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阅读的技能,并鼓励他们在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与修正,从而有效获得阅读、理解、运用诸能力的提升。
四、课后习题设置蕴含的思维训练向度拓展
“老教材”与“课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也有明显的不同。现以《祝福》为例,略作分析。
就《祝福》一课而言,“老教材”与“课标教材”课后练习大、小题总数相同,都是9题,但完全相同的只有“分析句段”这一大题中的两个小题,其余7题都有所不同.或完全不同。
我们先看相似的题目:
1.“老教材”第四题与“课标教材”的第一题.训练的是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与把握,不同之处在于“课标教材”的表述更准确、具体.题目更易于理解与回答。
2.“老教材”的第三大题与“课标教材”的第二大题.考查的都是对课文中旬段的理解。除了两个小题完全相同.其余的均有不同。如“老教材”第三大题第l小题与“课标教材”的第二大题第6小题.所选“语料”完全相同,但题目表述有不同——“老教材”是问“如改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标教材”是问“能不能改成„„?为什么?”相比而言,“课标教材”的设问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而“老教材”的设问则着眼于理解与感受。显然,“课标教材”的设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层级更高些.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品质有所引导。
3.“老教材”第二大题第2小题与“课标教材”第三大题.都是考查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但“老教材”只是问“祥林嫂的外貌(尤其是眼睛)有哪些变化”.是一个纯知识性的问题,只要知道了“外貌”的概念.再阅读相关文本,就可以作答。而“课标教材”所设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探求祥林嫂的外貌与其“生存状态”之间的关联.还要求阐释这外貌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实质.这是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探究能力的激发与促进。
“老教材”中第二大题第1小题、第3小题,是检验学生对小说的表达技巧的理解.训练的着眼点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课标教材”则将这两个题目弃之不用。
再看两种教材不同的题目:
“老教材”第一题与“课标教材”第四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题目。“老教材”要求阅读课文,写出情节提纲.意在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综合能力。“课标教材”第四题则将内容拓展到与课文相关的同名电影.要求学生对电影的有关情节给予评判。这个题目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发挥的余地比较大。编题的意图显然在于训练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客观上.这样的题目也给学生一个信号: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哪怕是名人和权威的结论也不一定就是不可动摇的。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无疑十分有益。
从以上的举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大略窥见两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不同。“老教材”的练习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它所要做的,更多的似乎是对课本内容的强化与巩固。而“课标教材”则更侧重于能力的训练.且训练的能力范围更广.能力层级更多,特别是对探究意识、创新思维的训练.显然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之时不可不充分注意。
第四篇: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
一、说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四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能综和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说内容标准
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在七年级下册中具体体现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七年级下册中有: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第七章三角形,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在七年级下册中体现在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对统计学的初步接触,也是为八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做铺垫。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将它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内容,足见标准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在整个初中阶段,“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作为独立的一块内容,而是同与其最接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教科书在每一册都安排了1~2个“课题学习”,每一章都安排了2~4“数学活动”。这样处理,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多种形式分散编排,化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
三、说教材的特点和编排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⑴增加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本册教材在内容素材的选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例如在教科书的七年级下上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全章涉及了物理问题、几何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生产效率问题、社会问题等许多实际问题。
还有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也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脉搏,、收集废电池、丢弃塑料袋等环境保护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雨伞销售等经济问题等等。
⑵阶梯式呈现知识内容。
教科书在每一章节中设置了“思考”“探究”
“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再通过探究、讨论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以“对顶角相等”为例,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它进行说理。
⑶循序渐进地进行推理训练。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教科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册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式出现证明,在以后各册中,对于推理证明的要求一以贯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分层次的练习、习题。
练习题的安排,不是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安排。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为A、B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复习巩固”层次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本节(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层次的习题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本节(章)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拓广探索”层次的习题综合性、实践性更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上手,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⑸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教科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2~4个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
这册教材包括: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七章:三角形;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点
相交线和平行线。相交线主要研究垂线的性质,平行线研究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移。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是本章的难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知识。本章只要求学生会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树形结合的思想。
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在添加辅助线上加以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以方程组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能力。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并能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了解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二)、能力点
1、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说理,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3、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2、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例如,对已获得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结论,教科书上又采取了直观和说理方式来使学生重新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直观拼摆的基础上意识到两个处理方式的不同,即此处是在进行推理.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六、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行为表现,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第二、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掌握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等。第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第四、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1、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用活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第二、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第三、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2、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第一、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第二、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教学现象素材做为教学资源。
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第一、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如有序数对用排座位说明,点与坐标可以把某个学生的位置当做坐标原点,其他学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第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
4、及时捕捉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第一、善于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做为有用的教学资源。第二、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错误资源。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为教师,我们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作为教师,我们应因地制宜,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第五篇: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 说教材
大荔县洛滨中学 刘鹏莉
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将对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进行研说。说课标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合作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②、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懂得合作不能没有竞争,竞争也不能没有合作。
③、知道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④、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掌握在与伙伴、发生不愉快、冲突乃至争吵时,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⑤、知道诚实守信是交友之道,为人之道。正确理解诚信的含义,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懂得与朋友合作交往要言而有信。【2】、能力目标
①、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在竞争中不忘合作,养成善于与人合作的能力。
②、在与伙伴、同学发生不愉快、中途有乃至争吵是进行换位思考,能有效化解矛盾。
③、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分清义不义界限,要以义取信。合义青必信、必果,不合以青则不必信,不必果。合手义则诺,不合义则不诺。【3】、情感 态度 价值观
①、树立竞争合作意识;既要勇敢的参与竞争;又要以开放的心态与人交往合作;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②、树立平等意识,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能够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和权力,不凌弱欺生,也不比家境、身体、智能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③、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能够与人为善、友善的对待伙伴、同学和邻居。
④、在生活中努力做诚实的人、不说谎话、不做假事,积极践约守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二、内容标准: 【1】、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理解、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懂得对人守信,对事是否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4】、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
【5】、体会和谐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说教材
一、编写特点
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际事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教材从心理健康、道德、法律等学习内容,并配有文字描述、插图、典型案例、等教学所需资源。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设计教材结构。
二、编排体例
教材以三级标题组织所有教学内容,【1】生活主题为第一级标题,建立相对独立的单元结构; 【2】体现价值取向的观点为二级标题表达课题;
【3】洋溢生活气息、有寓意、个性化的标题为三级标题,建立框题、目题。
三、内容结构:
【1】本册教材由单元、课和框题三个部分组成,【2】单元 包括单元引言和主题探究,突出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学习。【3】课 包括本课引言,正文设计。(点击鼠标)本课引言承前启后,趣味引入,正文设计用宋体表述和分析基本事实概念、观点和结论;
【4】楷体提供教学所需资源。插图增加教材的可视性,做到图文并茂。【5】框题方面,每框约2000字左右,大致安排一课时的容量。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教材围绕合作之一主题,以在合作中发展为主线,努力从内容上寻求多方面的知识支撑,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等知识有机的加以结合,相互渗透。如,落实《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二·1·6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落实《课程标准》中交往的品德有关内容是:“
二、2.2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二、2.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二、2.4知道人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二、2.5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同时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如在讲竞争时,教育学生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竞争,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在讲与他人合作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在讲诚信时,警示学生不诚信也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等。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使整个单元浑然一体。说建议
一、具体建议
【1】充分利用好教材创设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情感,在活动中达到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2】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改变填鸭灌输、一讲到底、强制死记、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活动体验、讨论、辩论、情境问题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动手动脑动口,充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共同发展;要使教学过程即成为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又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3】把握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正确使用新教材,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随意性和主观片面性,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课堂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进行教学。【4】凸现思想性、人文性和生活化,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学生的品德养成和终身发展。
【5】在教学方法上,建议教师多采用情境分析式,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通过案例、照片、漫画或学生模拟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氛围下,增强体验,提高认识。在准确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增设栏目和活动。【6】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课堂改变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教学,增加视觉信息传递,把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以直观的图像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二、评价建议:
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行为能力的评价,知识评价。【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要注意激励学生,把评价与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行为。多激励、多表扬。【2】行为能力的评价:
强调学生自己的进步,多激励学生,只要自己比以前进步了,就应该得到肯定,突出学生的成就感。【3】知识评价:
可以和情感变化,能力的增强及行为表现结合起来,通过具体情境进行考察。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可以利用插图、文字说明、图表等资源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电视节目,相关的时事政治等课外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在领导的引领下,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打造高效、理想的政治课堂!